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_第1頁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_第2頁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_第3頁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_第4頁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一、08年高考說明1.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1)近代以來的服飾和飲食等物質生活的變化及其原因;(2)近代以來婚喪嫁娶等社會習俗和社交禮儀的變遷及其原因。2.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1)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發展與更新的過程;(2)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3.大眾傳媒的發展(1)我國近代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報刊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2)影視事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3)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二、考點訓練1.(07廣東單科,10)“番菜爭推一品香,西洋風味睹先嘗。刀叉耀眼盆盤潔,我愛香檳酒一觴。”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現于A.明朝B.清朝C.民國D.新中國2.(07天津,19)清末的一首打油詩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期兩撇口邊開。平生第一傷心事,碧眼生成學不來。”該詩反映了當時A.服飾的西化B.洋貨傾銷中國C.社會上的崇洋現象D.學習西方的迫切愿望3.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人的生活也在發生變化,其中不正確的是A.信息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生活方式B.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節奏更加穩定C.當今人們更加注重生活的質量D.人們的語言更加豐富多彩、變化多樣4.近代電影事業發展,說法不正確的是A.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是“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B.中國人第一次嘗試自攝影片《定軍山》C.中國第一部有聲影片《難夫難妻》D.目的是為揭露舊禮教對婦女精神毒害的影片《歌女紅牡丹》5.(08江蘇,8)至20世紀初,“外貨風行,土布漸歸淘汰”,洋布戰勝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A.洋布外觀漂亮B.洋布廣告充斥C.洋布引領時尚D.洋布價格低廉6.(08寧夏,32)民國時期,民間多因循傳統,視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1949年以后則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這一變化表明A.民國時期傳統節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傳統節日徹底改變C.近代西方節日在中國得到普及D.西方節日融入了中國文化元素圖7今日箭樓圖片介紹:北京正陽門箭樓始建于明代,1900年毀于戰火。1906年重建,1915年增加欄桿及西洋花飾。民國時曾為國貨陳列所。1949年解放軍入城經此。1990年大修后開放。7.(08北京卷,18)觀察圖7并閱讀簡介,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下列對箭樓的描述,正確且完整的一組是①恢復了明清時期的原貌②見證了北京屈辱與新生的歷史③帝制時代結束后曾為文化場所④現在建筑主體建于清末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7.(08上海歷史,A組13)最近,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為增補共產國際代表尼科爾斯基的照片費盡周折。假設尋找時發現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證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A.1921年10月開往上海的船票B.1919年簽發的蘇聯護照C.1921年7月初和馬林在上海的合影D.1925年向共產國際匯報五卅運動情況的俄文原稿8.(08年廣東單科,10)“盡管他衣著簡便,不事張揚,但蔣仍表現出一個征服者統領一切的氣勢,而不是和布爾什維克過于親密的同志。他謹慎運用各種方式(包括布爾什維克主義)來實現其目標,只要它適合于‘中國是中國人的’口號。”美國《時代周刊》的這段報道,把蔣介石描述成A民族主義者B專制主義者C自由主義者D布爾什維克主義者9.(08天津卷,20)修筑大京九鐵路是中華民族的一個“世紀夢”。上世紀90年代,這個“夢”,僅用了3年時間就變成現實。其主要原因是()A.國家財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資金B.改革開放后綜合國力的迅速提高C.國家已具備自主設計施工的能力D.國家加快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10.據記載,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條鐵路,慈禧太后因火車司機坐在自己前面開車,棄用了從德國引進的蒸汽機車而改用太監牽拉。這說明A.頑固勢力拒絕引進西方科技B.封建等級制度阻礙社會發展C.清朝天朝大國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礙近代科技傳播11.1910年,假如你想從張家口到北京旅游,為方便和實惠,你會選擇()ABCD12.民國時期,在社交禮儀上逐漸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禮。稱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爺”“大人”,這一變化在本質上體現了A.近代化的歷史趨勢B.自由平等的精神C.西學在中國的發展D.“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3.1919年《京報》對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火敗做了專門報道,這一報道最能體A.圖文并茂、聲像俱備地傳播重大事忭B.傳播時事新聞,以助人們快捷了解重大事件C.輿論監督,以助人們提高參政議政的能力D.通達民情,以助人們更便利地上書言政14.印刷媒介的出現,不僅密切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也成為人們斗爭的工具。中國近代史上,曾大力發揮宣傳改良、為變法制造輿論作用的報刊是A.《時務報》B.《民報》C.《新青年》D.《新華日報》15.1896年8月14日《申報》刊登了一則廣告:“徐園七夕設文虎(即燈謎)候教……又一村并演兩洋影戲。”這則材料里蘊含的最恰當的歷史信息是A.上海開風氣之先B.中國的電影首先在上海出現C.電影進口到中國D.上海報業非常發達16.辛亥革命后,河北無極(無極,地名)有歌謠唱道:“大腳好,大腳樂,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來又不纏,又不疼痛又省錢。”“大腳大,大腳大,陰天下雨我不怕;大腳好,大腳好,陰天下雨滑不倒。”這些歌謠反映的本質問題是A、無極的封建勢力較弱B、婦女地位提高C、農業人口增加D、道路交通改善16.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毀路口號:中國近代史上,義和團民眾曾經張貼“掀鐵道,拔電桿,緊急毀壞大輪船”的揭貼。材料二:1876年6月,英國商人未經允許建造了一條從上海至吳淞的客運鐵路,開通之日“但聞轍軌摩蕩聲甚屬,而人已如電掣飆馳,隨之以去矣。乘者、觀者一齊笑容可掬,嘖嘖稱嘆……”。不料未過多久火車在江灣一帶軋死行人,導致民情洶洶。清政府遂以萬白銀贖回淞滬鐵路,拆毀并擲入大海。……在達十余年的鐵路之爭中,反對修鐵路的理由包括:(一)擾民;(二)奪民生計;(三)為外敵“縮地”,便其運兵;(四)因雇洋匠而導致白銀外流。甚至有人說:“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國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萬人之公利”。材料三:“馬拉火車”:1878年,英國一公司獲得唐山煤礦開采權,報請修筑唐山到北塘之間的運煤鐵路,遭到清政府多數官員激烈反對。兩年后,唐山到胥各莊之間9千米長的鐵路還是修成了,但朝廷的大臣們卻害怕這驚天動地、狂吼怒馳的火車頭會震壞了“皇陵”的風水,最后竟指令不允許用機車牽引,而用馬匹來拖拉,結果演繹了一出世界鐵路史上絕無僅有的“馬拉火車”的笑話。材料三:中國進口第一輛奔馳轎車:1898年,袁世凱為慈禧賀壽進貢一輛奔馳牌轎車。不料,慈禧僅試坐一下便將其“打入冷宮”棄置不用了。原來,汽車解決不了的“尊卑”問題,司機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還和她“平起平坐”,有傷“體制”,最終被閑置起來。請思考:西方列強在中國修建鐵路的目的是什么?義和團的口號與清政府拆毀淞滬鐵路在性質上有何區別?你怎樣理解“昨天”發生的這些故事?17.(08年山東文綜,29)(35分)從1840年被迫打開國門,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改革開放,中國的現代化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歷程,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93年有人寫信給張之洞說)方今機器之利,粵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兩江閩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萬不得一。名卿巨公,以為是者半,以為非者亦半。--《漢冶萍公司》。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隨著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現了一些新詞語,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鐵、洋火、洋車等。它們日益流行,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用語。--據車長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識空間》。(1)材料一反映了中國近代工業發展中的哪些現象?(4分)“機器之利”顯而易見,為什么“名卿巨公”還“以為非者亦半”,(3分)(2)材料二中大量帶“洋”字的詞語,后來在百姓日常用語中逐漸消失,其原因是什么,(4分)18.閱讀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當時由于帝制傾覆,共和告成,人們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獲得了一次大解放。……例如,對清政府統治者當年強迫漢人接受的發辮,大多數人都主張剪去,并且認為“不剪發不算革命”,“也不算時髦”,英才誰若繼續留辮子,便為社會輿論所不齒,“非譏之為豚尾,即詈之曰滿奴。”在服飾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禮服、翎頂、朝珠,一概束之高閣”,人們穿衣“務趨時髦”。材料二當時一般人認為,西方的社會生活是依據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則建立起來的一種完美、理想的社會模式,代表著社會進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的社會生活則充滿著陳舊惡俗,不符合時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國初形成了這樣一種社會心理:認為誰接受西方的社會生活習尚,誰就是文明,開化,屬于新派人物,否則,誰就是保守,頑固之徒。——均摘自王文泉等主編的《中國近代史》(1840~1949年)回答:(1)根據材料一、二,概要指出當時中國人的生活習俗和社會心態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4分)(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上述變化的重要原因。(6分)(3)上述材料中的生活習俗和社會心態在當時是否屬于普遍現象?為什么?(5分)參考答案:目的:直接控制中國鐵路交通大動脈,便于從軍事上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從經濟上掠奪中國的財富,并控制了鐵路沿線的地方,把它們的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區別:義和團的目的是打擊帝國主義侵略,清政府則是無法接受新生的事物,怕其影響到自己的腐朽統治。理解:以上三則故事表明,在中國近代,人們對新生事物事物缺乏正確的認識。解析:本題考查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中國走向現代化的艱難曲折的歷程。答案提示:(1)現象:近代工業地區發展不平衡(或南北發展不平衡.或南方先進于北方);人們對近代工業的認識不一(答出具體認識的可酌情給分)。原因:思想守舊,對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觸;擔心近代工業發展會威脅專制統治。(2)政治上: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