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廣東省肇慶市高三三統一檢測語文試題_第1頁
2021屆廣東省肇慶市高三三統一檢測語文試題_第2頁
2021屆廣東省肇慶市高三三統一檢測語文試題_第3頁
2021屆廣東省肇慶市高三三統一檢測語文試題_第4頁
2021屆廣東省肇慶市高三三統一檢測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語文試卷試題1/12021屆廣東省肇慶市高三三統一檢測語文試題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從夏商直到春秋時期,文學傳播以口頭傳播為主。那時雖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簡及帛絲等文字載體,但是由于受到各種限制,它們在文學傳播方式中還不能居于主導地位。《漢書》中有“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全在竹名故也”。也就是說,《詩經》雖然在秦代被焚毀,但是漢代還能完整保留下來,就是因為人們口口相傳,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記錄。西漢以后,直至唐代,隨著統治者對文學典籍的重視,特別是造紙技術的不斷提高,萌芽于先秦時期的抄寫才真正成為文學傳播的主要方式。魏晉時期甚至出現了“傭書”,即專職抄寫員。“傭書”的出現大大加快了文字的傳播速度。當時著名詩人謝靈運的作品為世人追捧,出現過“每有一詩到都下,貴賤莫不競寫,宿昔之間,士庶皆遍”的場面。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說法是源自唐初。進入五代時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統治者的鼓勵。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術取得了空前的發展,清人編著的《書林清話》記載:“書籍自唐時鏤版以來,至天水一朝,號為極盛。而其間分三類:曰官刻本,日私宅本,日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現的特征——宮府、私人和民間集體共同參與,刻書地城分布廣泛,書籍種類和數量眾多。《宋史·邢禺傳》載: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國子監視察,問及書籍刊刻情況,邢禺回答說:“國初不及四千,今十余萬,經傳正義皆備。”這當中就包括為宋朝統治階層所推崇的韓愈作品集。(摘編自郭平《宋代印刷術繁榮放大韓愈影響力》)材料二: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術逐漸成熟并滲入日常生活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士人敏銳感受到了印刷術發展對傳統閱讀方式的沖擊。急遽增多的書籍對閱讀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棄抄本時代字斟句酌的反復咀嚼。獲取書籍的便捷,在緩解記誦壓力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士人讀書的粗疏。盡管如此,時代確實在以不可逆轉的趨勢向前發展。士人的閱讀方式和知識結構持續改變。曾讓杜甫沾沾自喜的“讀書破萬卷”,對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稱“自百家諸子之書,至于《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歐陽修不但讀書多,而且以讀書為人生第一樂事,“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宋人的閱讀量空前增長,知識面迅速拓寬,因而建立起淹通經史、學兼四部的新型知識體系。新型知識體系又促使他們的思考方式發生轉變。新興的文藝思想即在此基礎上得以生長。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藝思想邁入全面繁盛的階段。印刷術發展對宋代文藝思想的潛移默化,于此時收獲了累累碩果。首先,對學識積累的高度重視,成為此時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宋人以博學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閱讀速度的提升,士人們讀書之多、學問之博,一般遠超前代文人。據記載,有人對宋神宗說,蘇軾文才可與李白相比,宋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在他的眼中,論詩歌的天才,李白、蘇軾或可比肩;而論學識的淵博,則李白一定不如蘇軾。神宗的說法雖只是一己之見,但也反映了宋人對學識的重視程度之高。其次,宋人不僅追求學識的積累,還追求學識的創造性轉化。伴隨知識增長而來的,是理性的判斷和積極的思索。宋人不滿足于知識的組合與疊加,而追求博學基礎上的超越和探索屬于自己的特色。這一傾向在詩學領域的體現尤為突出,“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哲理性、議論性的增強,是宋詩區別于唐詩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維和思辨色彩,也成為宋代文學及文藝思想的突出特色。再次,知識面的大幅拓展與新型知識體系的建立,推進了文學內部各文體以及文學藝術各門類之間的交匯與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藝思想觀念。大量的閱讀與堅實的儲備,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勵他們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就文學內部而言,各文體之間的相互勾連、相互影響極為突出,形成“破體為文”的重要觀念。破體為文的現象在宋代文學中大量存在,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文為詞、以文為賦、以賦為文……各文體之間的界限被頻繁打破,作者不斷吸收其他文體的特長,充分發掘各文體的表現潛能,豐富了文學的面貌。與此同時,文學又與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門類交匯,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樂基礎上,詞的獨特形制與藝術專長得以成型,進而成為宋代文學之突出代表。從技術與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南宋印刷術達到極盛。隨著印刷業的持續擴大,專門性的文藝批評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識爆炸”之后的反思。知識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也帶來了許多困惑——面對眾多龐雜的信息該如何取舍?對知識的依賴可以達到怎樣的程度?知識積累是否是提升文學藝術境界的唯一途徑?正是在這類反思中,主張“鋪張學問”“點化陳腐”的江西詩風遭到反撥,閉門覓句的做法受到否定。(摘編自周劍之《印刷術與宋代文藝思想之演進》)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秦時期,竹木簡、帛絲等文字載體未能在文學傳播方式中居主導地位,但秦朝之后《詩經》得以完整保留,仍與竹帛的記錄方式有關。B.魏晉時期,專職抄寫員“傭書”的出現大大加快了文字的傳播速度,當時著名詩人謝靈運的作品迅速得到廣泛傳播就完全依靠了“傭書”。C.印刷術發展帶來的不全是正面的影響,急遽增多的書籍對宋代士人的閱讀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他們讀書的粗疏。D.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文為詞、以文為賦、以賦為文等做法豐富了文學的面貌,是文學內部各文體之間的界限被頻繁打破的具體表現。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發展,呈現出了刻書地域分布廣泛、書籍種類和數量眾多等特征。B.如果李白、杜甫與蘇軾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就有可能在學識上趕超蘇軾,而杜甫也就更能體會到“讀書破萬卷”的樂趣。C.唐詩宋詩各有特色,唐詩勝在“豐神情韻”,而宋詩勝在“筋骨思理”,宋詩的智性思維與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藝思想的折射。D.兩則材料對印刷術的論述各有側重,材料一側重于論述它與文學傳播的關系,材料二側重于論述它對宋代文藝思想演進的作用。3.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紋質細密且木質極為堅實的木材,例如棗木、梨木、黃楊木等,并需把它們鋸成一塊塊木板。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漸普及開來,長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間盛行雕印和出售日歷、佛經、字書、詩文、占卜等書。C.宋朝文學體裁多種多樣,不僅有詞、詩歌、散文、話本小說、戲曲劇本等,而且還有游記、科學說明文、筆記體小說等。D.宋詩之所以形成“以學識為詩”的特色,是因為宋人有重視學識的觀念,比如嚴羽認為詩歌“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4.材料一是文章的節選,它在文章中處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請簡要說明。5.印刷術給宋代文藝思想的演進帶來的影響是劃時代的,而宋人所走過的道路又能為當今的文藝工作者提供哪些啟示呢?請結合材料二談談你的看法。二、文學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余秋雨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克服自己的浮躁。這是一個根本性的社會問題,也是人心治理的關鍵。對于年輕人來說,心能靜下來,才華和潛能才能發揮出來,不然,一切的才華反而將束縛人的發展。心是一切經驗的基礎,它創造了快樂,也創造了痛苦;創造了生,也創造了死。心的第一個層面是“凡夫心”,這是會思考、謀劃、欲求、操縱的心,會暴怒的心,憂郁不定、反復無常的心。但此外,我們還有心的本性,這是永恒的,不被死亡以及任何外界事物觸及。說到底,心性就是萬事萬物的本質。歷史上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名詞來修飾他們所悟到的真理,但他們都是在闡述基本的心性。基督教徒稱之為“罪”,印度教徒稱之為“梵”,佛教教徒稱之為“空”。所有的宗教,都肯定有一個基本的核心,并要求他的教徒用一生演化和體悟這個核心。這核心就是心性。現代的文明給了我們無窮多的好處,讓我們認識了無限復雜的世界,但是另一個方面遠遠不如我們的祖先,那就是對心靈的認識。心理學家們把人的思想和情緒進行極其煩瑣的分析,這樣分析的結果,是將人描繪成了充滿矛盾、無限復雜的黑洞。并非說這種種理論不對,而是這些理論的出現,正標志著現代文明一種令人擔憂的傾向:我們正越來越遠離單純的、清澈的心靈。我們平時被種種情緒、思想和欲望所主宰,但是有些時候,我們依然能極其清晰地、極其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心靈:可能是在欣賞一支美好的曲子,可能是在寧靜清澈的大自然流連,可能是品嘗著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當我們看到雪花翩然飄下,或看到太陽從山后緩緩升起,看到一束光線神秘縹緲地射進屋里,都可能讓我們瞥見自己內心深處那無比寧靜和美好的地方。這些光明、安詳、喜悅的時刻,都曾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而且美妙得令人難以置信。欲望使我們存在,而心靈決定我們存在的品質。身居陋巷的顏回,只有粗糧清水但快樂無比;宗教的苦行者,可以在極其惡劣的生存條件下感受到常人難以感受到的幸福。是的,幸福本身不由你獲得多少決定,而是決定于你感受到了多少。因為心不曾被正確理解,如同它不了解自己一樣,所以產生了不可勝數的哲學觀念和主張。更有甚者,因為一般人不了解、不認識他們的心性,所以就繼續在三界六道中流浪,經歷痛苦。因此,不了解自己的心是嚴重的錯失。如何改變自己的這種情況呢?這就要靜觀自己的內心,這看似簡單,其實卻代表著一種生活態度的改變。從向外看轉為向內看,從關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觸撫自己的內心生命。這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我們回避向內看的生活,因為一般人總有對自己內心的恐懼,更因為我們認為這不重要,留戀刺激熱鬧、嘈雜忙碌的生活。在這個急功近利的世界,向內看被人認為是一種怯懦和消極的行為。是的,我們埋怨著過于繁忙的生活,卻繼續忙碌著為了能付得起錢去“休閑”,也就是跟隨旅行團到某個同樣人聲鼎沸的地方走馬觀花。我們沒有真正理解的是,真正的財富、真正的悠閑、真正的風景,都只在人的內心。任何這些景象都可以打開人的心靈,認識到世界上無邊無際的苦難。讓人從這里了解到這世界廣大深遠的痛苦,讓人的愛在這一刻啟動。慢下來。其實很多人的生活都是慌亂、浮躁的,幾乎沒有時間來回味、感悟生命的美好。將節奏慢下來,與自己靈魂互賴的人一起精致地生活。每日抽出一點兒時間,凝神靜觀,重新回到我們本初的生命:赤子之心。在憤怒、貪婪、嫉妒、煩惱、怨恨、欲望、恐懼、焦慮和紛亂時,仔細想想這些是否值得。人有時候得到了某些可以計算得到的好處,卻污染了生命源頭的活水。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損失?在記憶中回想那些給過我們摯愛、關切、幫助的人,重溫每一個愛的細節。感激地回想,喚醒我們的愛,想象我們的愛從心中流淌出來,首先從我們最親近的人開始,然后是親戚、朋友、熟人、同事、鄰居,然后是陌生人,甚至是我們不喜歡或難以相處的人,甚至是我們視為“敵人”的人。最后,讓我們的胸懷在愛中變得越來越廣。文本二:我以前讀《古文觀止》,對里面的抒情散文如癡如醉,然后我專門將其中的一些作者的文集尋來閱讀,結果我發現那些作者一生并沒有寫過多少抒情散文,也就是那三五篇,而他幾十萬字的文集中大量的是詩詞、論文、序跋,或者關于天文地理方面的文章。我才明白,他們并不是純寫抒情散文的,他們在做別的學問的過程中偶爾為之,倒寫成了傳世的散文之作。現在的情況也是這樣,一些并不專門以寫散文為職業的人寫出的散文特別好。我讀到楊振寧的散文,他寫得好。就說余秋雨先生,他也不是以寫散文為職業的。散文要寫得有趣味,當然有形式方面的、語言方面的、節奏方面的許多原因,但還有一點,這些人會說閑話。我稱之為閑話,是他們在寫作時常常把一件事說得清楚之后又說些對主題可有可無的話,但是,這些話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摘自賈平凹《我對當今散文的一些看法》)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便交代了背景——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直入主題;結尾則在呼吁倡議中結束,升華了文章的主旨。B.作者并沒有對心理學家們進行煩瑣分析后得出的理論持否定態度,只是認為其出現標志著我們的心靈日益復雜化。C.作者在論述人們深刻地感受自己的心靈時,舉了欣賞曲子、看雪花飄下等生活事例,自然地引發了讀者的聯想和想象。D.文章在闡述人生哲理的時候善于比較分析,如“凡夫心”“心性”,“罪”“梵”“空”,“向外看”“向內看”等。7.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當我們因為一處美麗的風景、一首動人的樂曲、一個親人的微笑而感到內心寧靜美好時,我們的心就徹底擺脫了凡夫之心。B.顏回是孔門弟子,《論語》說他“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文本一提到他,旨在論述人在貧窮中也能保持快樂的道理。C.心靈決定我們存在的品質,人之所以經歷痛苦,很大程度是因為不了解自己的心性,具體解決辦法便是靜觀內心。D.《古文觀止》從《左傳》中選文最多,它從其中選的《曹別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燭之武退秦師》等文章,都膾炙人口。8.身處浮躁時代的我們應該如何克服浮躁?請結合文本一簡要概括。9.如果要以“佳文之趣味”為題寫一篇關于文本一的小評論,請結合文本列出行文要點。三、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沐晟,字景茂,少凝重,寡言笑,喜讀書。太祖愛之。歷官后軍左都督。建文元年嗣候。就鎮,亡何,思倫發死,諸蠻分據其地,晟討平之。以其地為三府二州五長官司,麓川遂定。初,岷王封云南,不法,為建文帝所囚。成祖即位,遣歸藩,益驕恣。晟稍持之。王怒,譖晟。帝以王故詔誡晟,貽書岷王,稱其父功,毋督過。永樂三年,八百大甸寇邊,遏貢使,晟會車里、木邦討定之。明年大發兵討交趾,拜晟征夷左副將軍,與大將軍張輔異道自云南入。遂由蒙自徑野蒲斬木通道,奪猛烈、掤華諸關隘。舁舟夜出洮水,渡富良江,與輔會師。共破多邦城,搗其東西二都,蕩諸巢,擒偽王黎季牦。論功封黔國公,歲祿三千石,予世券。交趾簡定復叛命晟佩征夷將軍印討之戰生厥江敗績輔再出帥師合討擒定送京師輔還晟留捕陳季擴連戰不能下輔復出帥師會晟,窮追至占城,獲季擴,乃班師,晟亦受上賞。十七年,富州蠻叛,晟引兵臨之,弗攻,使人譬曉,竟下之。仁宗立,加太傅,鑄征南將軍印給之。沐氏繼鎮者,輒予印以為常。宣德元年,交趾黎利勢熾,詔晟會安遠候柳升進討。升敗死,晟亦退兵。群臣交劾晟,帝封其章示之。正統三年,麓川思任發反。晟抵金齒,與弟昂及都督方政會兵。政為前鋒,破賊沿江諸寨,大軍逐北至高黎共山下,再破之。明年復破其舊寨。政中伏死,官軍敗績。晟引還,慚懼發病,至楚雄卒。贈定遠王,謚忠敬。晟席父兄業,用兵非所長,戰數不利。朝廷以其絕遠,且世將,寬假之。而滇人懾晟父子威信,莊事如朝廷。(節選自《明史·沐晟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交趾簡定復叛/命晟佩征夷將軍印/討之戰生厥江/敗績/輔再出帥師合討/擒定送京師/輔還/晟留捕/陳季擴連戰不能下/B.交趾簡定復叛/命晟佩征夷將軍印/討之戰生厥江/敗績/輔再出帥師合討/擒定送京師/輔還/晟留捕陳季擴/連戰不能下/C.交趾簡定復叛/命晟佩征夷將軍印討之/戰生厥江/敗績/輔再出帥師合討/擒定送京師/輔還/晟留捕陳季擴/連戰不能下/D.交趾簡定復叛/命晟佩征夷將軍印討之/戰生厥江/敗績/輔再出帥師合討/擒定送京師/輔還/晟留捕/陳季擴連戰不能下/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祖,文中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謚號,謚號是皇帝于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B.歸藩,是指回到封地。藩即封建王朝分封的屬地或屬國,被分封的人稱為藩王。C.石,容量單位,一石是十斗。文中“三千石”指沐晟每年的俸祿是三千石糧食。D.太傅,古代職官,始于西周,秦朝時期曾被廢止,以后各朝代都有設置,但多為虛銜。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沐晟討伐諸蠻,安定了麓川。思倫發死后,麓川地區被各蠻族分割占據,沐晟征討平定了他們,并在麓川設置府州和長官司,使那里安定了下來。B.沐晟為人正直,遭岷王誣陷。沐晟約束驕橫恣肆的岷王,遭到岷王忌恨,岷王就誣陷他意圖謀反作亂,但皇帝稱贊沐晟父親的功勞,沒有責罰沐晟。C.沐晟出身將門,用兵非所長。沐晟雖然繼承了父兄的功業,但并不擅長用兵,在討伐交阯簡定的戰爭中,沐晟與張輔合力才取得了最終的成功。D.沐晟戰事不利,但恩寵不變。他雖在征戰中多次失利,群臣也曾彈劾他,但皇帝念在他家世代擔任將領,而且其封地偏遠,就寬容他而不予治罪。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八百大甸寇邊,遏貢使,晟會車里、木邦討定之。(2)富州蠻叛,晟引兵臨之,弗攻,使人譬曉,竟下之。14.沐晟“慚懼發病”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回答。四、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題潤州多景樓①(節選)劉過②西風把酒閑來游,木葉漸脫人間秋。煙塵茫茫路渺渺,神京③不見雙淚流。樓高思遠愁緒多,樓乎樓乎奈汝何?安得李白與王勃,名與此樓長突兀。(注)①多景樓:在江蘇鎮江市東北北固山上。②劉過(1154-1206),字改之,南宋文學家。③神京:神州京師。此指北宋都城汴京。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樹葉漸漸黃落時,詩人乘閑登上多景樓遠望,但是煙霧、塵沙彌漫天空。B.詩人在第六句運用疊詞的藝術手法和疑問句式,感嘆此樓讓人愁緒無限。C.最后兩句提到李白與王勃,突出他們名聲之大,反襯詩人寫不出優秀詩文。D.詩人借登上多景樓后的所見所感,抒發了懷才不遇、家國恢復無望的傷感。16.有學生讀了劉過此詩后,詢問道:“‘西風’是物,怎么能夠‘把酒’呢?‘神京’是地名,怎么能夠‘不見’呢?”請你結合對詩句的分析,為他解疑。五、情景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商隱《無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既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憂愁,又推測想象了對方的相思之苦。(2)在《赤壁賦》中,蘇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長江等物不值得羨慕。(3)杜鵑鳥,又名子規,是詩詞中常出現的意象之一,被詩人詞客稱為“天地間愁種子”。作為悲苦愁怨的代表,關于它的詩句或詞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選擇簡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田間勞作結束,農作物收曬完畢,“糧入倉,菜入窖”,朔風始起,萬物境藏。寒塘蕭瑟,寥落殘敗的荷收斂了“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明艷和“蓮葉何田田”的舒張,此時只剩下根根枯管、片片殘葉,隨寒風輕搖。枯荷殘葉,窸窸窣窣地訴說著夏日里的風韻。倘若來一場冷雨,倒也熨帖了李義山“留得枯荷聽雨聲”的心境。(

),有了錚錚鐵骨,堅守著生命倔強的風骨,孕育著灼灼其華的氣象。遠山空曠,喬木的高聳,抖落滿樹繁花,只剩余下枝枝杈杈在光影里交錯,自己枯瘦冷寂的樹枝,指向蒼穹。它以風為筆,于蒼茫大地上,揮斥質樸的遒勁。走近細看,枝條上已經長出了一些比米粒還小的芽苞,裹在黑色的鞘殼里偷偷地窺出一點兒嫩綠或嬌紅,深深淺淺地蘊蓄著勃發的生機。18.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枯萎、殘落了的荷,歷經風吹雨打,可是依然直立B.歷經風吹雨打的荷,枯萎了,殘落了,卻依然直立C.歷經風吹雨打,枯萎了,殘落了,卻依然直立的荷D.依然直立的荷,枯萎了,殘落了,卻歷經風吹雨打19.下列各項中,和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A.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B.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C.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D.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20.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有語病,請修改。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如果你去近海浮潛,就會發現,

。因為近海是造礁珊瑚的地盤,黃褐色套裝是造礁珊瑚的標配。嚴格說來,造礁珊瑚的珊瑚蟲本身近乎透明,之所以呈現黃褐色,

。蟲黃藻是一種單細胞海藻,直徑只有微米級別。它體內配備“光合色素”,有光就能通過光合作用過“自養”生活,這種光合色素呈現的顏色就是黃褐色。在海水中,蟲黃藻是能獨立生活的,但它更愿意做珊瑚的“房客”:因為這樣不僅能受“房東”底護,還能坐收二氧化碳等光合作用原料;而它生產的有機物和氧氣,

,權當交了“房租”。不過蟲黃藻只在光線充足的淺海生活,所以黃褐色套裝,只在淺海珊瑚中流行。2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2.請用三個句子解說造礁珊瑚呈現黃褐色的原因,三個句子要構成遞進關系。總共不超過70個字。七、材料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70多年前,周立波創作了關于土改的小說《暴風驟雨》,小說所寫的村莊叫“元茂屯”,本名元寶屯。該村有個不雅的諢號——“光腚屯”。村子窮,“趙光腚”們全家沒一件完整衣衫,“冬天除了抱柴、挑水、做飯外,一家三口都不下炕”。1950年5月22日人民日報頭版,記錄了該村土改4年后的情況:“元寶屯的農民,去年冬天百分之六十穿上了新棉衣。”70多年過去了,脫貧致富工程又使元寶屯大變了樣。80歲的老書記張寶金說,跟黨的政策走,讓農民得實惠。整河、開地、辦工廠、退耕還林、給村民蓋別墅小樓……元寶屯人過得有滋有味,高興的事嘮不完。讀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感想?請寫一篇發言稿,在校學生會組織的“話脫貧,談感想”論壇上發言,署名一律為“趙新顏”。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B2.B3.D4.①文章論述的內容是宋代印刷術繁榮放大韓愈影響力,則宋代印刷術的情況屬于背景性材料,應處于文章最前面,而節選部分正是這一內容。②節選部分最后提到韓愈,從結構上講,顯然是要引出下文的關于韓愈情況的論述。5.①高度重視學識的積累;②運用理性思維,創造性轉化知識;③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注重文藝各門類之間的交匯與整合;④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完全依靠”錯,根據材料一第二段“抄寫才真正成為文學傳播的主要方式”可知,說法過于絕對。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觀點的能力。B.選項中“李白就有可能在學識上趕超蘇軾”的假設是建立在“李白在學識上不如蘇軾”的基礎之上的,而原文“論詩歌的天才,李白、蘇軾或可比肩;而論學識的淵博,則李白一定不如蘇軾”是宋神宗的觀點,以此為依據進行推斷是不合理的。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的能力。A.只是在說雕版印刷版料的選擇,與宋代文藝思想之演進無關。B.內容是關于唐朝的,不是宋朝的。C.只是在說宋朝文學體裁多樣,與印刷術和宋代文藝思想之演進都無關。D.合乎材料二中宋人重視學識的內容。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作者謀篇布局的能力。從內容來看,材料一節選自郭平《宋代印刷術繁榮放大韓愈影響力》,可見宋代印刷術繁榮放大應該是韓愈影響力存在的背景。從論述思路來看,材料一由文學傳播以口頭為主到“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簡及帛絲等文字載體”,再到“西漢以后,直至唐代,隨著統治者對文學典籍的重視,特別是造紙技術的不斷提高,萌芽于先秦時期的抄寫才真正成為文學傳播的主要方式。魏晉時期甚至出現了“傭書”,即專職抄寫員”,接下來是“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說法是源自唐初”,最后寫到“《宋史·邢禺傳》載: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國子監視察,問及書籍刊刻情況,邢禺回答說:‘國初不及四千,今十余萬,經傳正義皆備。這當中就包括為宋朝統治階層所推崇的韓愈作品集。’”從結尾句子來看,結構上具有引出下文的鋪墊作用,符合寫作的結構布局安排。從時間記錄的順序來看,材料一由“夏商直到春秋時期”,再到西漢,進而唐宋,自然先綜合而言再截取重點,即先說明宋代印刷術發展情況進而再寫韓愈影響力,印刷的繁榮使韓愈作品得以大量留下并傳承,符合時代變遷思路以及由面到點的邏輯順序。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問題并提出自己觀點的能力。解答本題,篩選并概括相關信息即可。宋代“對學識積累的高度重視,成為此時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啟示我們要高度重視學識的積累;宋人“追求學識的創造性轉化”,啟示我們要運用理性思維,創造性轉化知識;宋人“知識面的大幅拓展與新型知識體系的建立,推進了文學內部各文體以及文學藝術各門類之間的交匯與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藝思想觀念”啟示我們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注重文藝各門類之間的交匯與整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識爆炸”之后的反思,在這類反思中,主張“鋪張學問”“點化陳腐”的江西詩風遭到反撥,閉門覓句的做法受到否定。這些啟示我們,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6.D7.C8.①靜下來,保持心性,感受心靈;②靜觀內心,從向外看轉為向內看;③慢下來,找回本心;④懂得感恩,用愛心治愈浮躁。9.①形式之趣味:文章的段落多而短小,活潑自由,易于突出作者的思想,易于思緒的切換與推進。②節奏之趣味(語言之趣味):文本語言有時是短句,有時是長句,或輕快,或沉重,節奏多變。③閑話之趣味:文中多處運用了閑筆,如談到“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心靈”后,寫了具體的生活畫面、大自然的美好瞬間,在豐富文章內容內容的同時,喚起了讀者種種體驗,令人倍感親切。【分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D.文章沒有比較分析“罪”“梵”“空”三個概念。故選D。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觀點的能力。A.錯在“徹底擺脫了凡夫之心”。“凡夫心”是會思考、謀劃、欲求、操縱的心,可以超越但不能擺脫。B.錯在“旨在論述人在貧窮中也能保持快樂的道理”。文中顏回的事例,論述的是“心靈決定我們存在的品質”。D.《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作者談心性的重要,強調“打開人的心靈”,“每日抽出一點兒時間,凝神靜觀,重新回到我們本初的生命:赤子之心”,據此概括出“靜下來,保持心性,感受心靈”;由“要靜觀自己的內心”“從向外看轉為向內看,從關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觸撫自己的內心生命”可概括出“靜觀內心,從向外看轉為向內看”;由“將節奏慢下來,與自己靈魂互賴的人一起精致地生活”,可概括出“慢下來,找回本心”;由“讓我們的胸懷在愛中變得越來越廣”可概括出“懂得感恩,用愛心治愈浮躁”。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觀點并運用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文本二就“佳文之趣味”提到形式方面、語言方面、節奏方面和會說閑話的原因,以此為綱評論文本一即可。形式之趣味:文章第一段就一句話,但觀點明確;整體上文章的段落多而短小,活潑自由,因而易于突出作者的思想,易于思緒的切換與推進,行文顯得流暢而圓潤。節奏之趣味(語言之趣味):文本語言有時是短句,有時是長句,或輕快或沉重,節奏多變;語言蘊藉,富有哲理性,耐人尋味。閑話之趣味:文中多處運用了閑筆,如談到“感激地回想,喚醒我們的愛”時,由回想親人到陌生人、不喜歡的人甚而“敵人”,筆調輕松,讓人隨之不由會心一笑,心胸為之開闊;談到“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心靈”后,寫了具體的生活畫面、大自然的美好瞬間,在豐富文章內容內容的同時,喚起了讀者種種體驗,令人倍感親切。10.C11.A12.B13.(1)八百大甸侵犯邊境,阻遏進貢使節,沐晟會合車里、木邦討伐平定了他們。(2)富州蠻族叛亂,沐晟帶兵迫近他們,沒有進攻,派人勸導,最終降服了他們。14.①宣德元年討伐交阯黎利失敗,皇帝把彈劾他的奏章給他看,已經讓他心生愧疚。②在平定思任發反叛時,都督方政中伏而死,他的軍隊又打了敗仗。【分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命”是命令的意思,它的賓語不僅僅是“晟佩征夷將軍印”,“討之”也是,所以“印”與“討”之間斷開是不合適的,因此排除AB項。根據下文“獲季擴,乃班師”,陳季擴是沐晟追捕的對象,故“晟留捕陳季擴”中間不可斷開,且“連戰不能下”的主語不是“陳季擴”,故排除AD項。故選C。11.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謚號”錯誤,太祖是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廟號,廟號是皇帝于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B.“誣陷他意圖謀反作亂”于文無據。岷王確實誣陷了他:王怒,譖晟。但文章未說明是“誣陷他意圖謀反作亂”。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點:(1)“寇”,侵犯;“遏”,阻遏;“會”,會合;“討定”,討伐平定。(2)“臨”,迫近;“譬曉”,勸導;“竟”,最終;“下”,降服。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作答時首先應篩選出問題涉及的原文內容:宣德元年,交趾黎利勢熾,詔晟會安遠候柳升進討。升敗死,晟亦退兵。群臣交劾晟,帝封其章示之……明年復破其舊寨。政中伏死,官軍敗績。晟引還,慚懼發病。意思是:宣德元年,交趾黎利勢力猖獗,下詔命令沐晟會合安遠候柳升進軍討伐。柳升戰敗而死,沐晟也退兵。群臣交相彈劾沐晟,皇帝把這些奏章封起來交給沐晟看……第二年又攻破敵軍舊寨。方政中埋伏戰死,官軍潰敗。沐晟帶兵返回,慚愧恐懼而發病。據此可概括為:①宣德元年討伐交阯黎利失敗,皇帝把彈劾他的奏章給他看,已經讓他心生愧疚;②在平定思任發反叛時,都督方政中伏而死,他的軍隊又打了敗仗。參考譯文:沫晟,字景茂,年少穩重,寡于言笑,喜好讀書。太祖喜愛他。曾任后軍左都督。建文元年繼承候位。到鎮守地赴任,不久,思倫發死去,各蠻族分割占據他的地盤,沐晟征討平定了他們。在這一地區設置三府二州五長官司,麓川于是平定。當初,岷王封在云南,違犯法律,被建文帝囚禁。成祖即位,讓他回歸藩國,他更加驕橫恣肆。沐晟稍微約束他。岷王發怒,誣陷沐晟。皇帝因岷王的緣故降詔訓誡沐晟,賜信給岷王,稱贊沐晟父親的功績,而不責罰沐晟的過失。永樂三年,八百大甸侵犯邊境,阻遏進貢使節,沐晟會合車里、木邦討伐平定了他們。第二年,大規模發兵討伐交趾,拜授沐晟征夷左副將軍,與大將軍張輔分道而自云南進入交趾。于是由蒙自經野蒲砍伐樹木打通道路,奪取猛烈、掤華等關隘。抬著船夜出洮水,渡富良江,與張輔會師。共同攻破多個邦城,搗毀其東西二都,掃蕩各個敵巢,擒獲偽王黎季牦。論功封為黔國公,年祿三千石,授予世代享受特權的鐵券。交趾簡定又叛亂,命沐晟佩征夷將軍印討伐他,在生厥江交戰,打了敗仗。張輔又一次率軍隊共同討伐,擒獲簡定送往京城。張輔返回,沐晟留下來抓捕陳季擴,連續攻擊未能攻下。張輔再次出兵率軍隊會合沐晟,連續追擊到占城,俘獲陳季擴,才班師回朝,沐晟也受上賞。永樂十七年,富州蠻族叛亂,沐晟帶兵迫近他們,沒有進攻,派人勸導,最終降服了他們。仁宗繼位,加封沐晟為太傅,鑄造征南將軍印賜給他。沐氏繼承爵位鎮守云南的,就授予印,成為慣例。宣德元年,交阯黎利勢力猖獗,下詔命令沐晟會合安遠候柳升進軍討伐。柳升戰敗而死,沐晟也退兵。群臣交相彈劾沐晟,皇帝把這些奏章封起來交給沐晟看。正統三年,麓川思任發反叛。沐晟抵達金齒,與弟弟沐昂和都督方政會師。方政為前鋒,攻破賊兵沿江各寨,大軍追逐逃敵至高黎共山下,又兩次打敗他們。第二年又攻破敵軍舊寨。方政中埋伏戰死,官軍潰敗。沐晟帶兵返回,慚愧恐懼而發病,行軍到楚雄去世。贈封定遠王,謚號忠敬。沐晟繼承父兄功業,用兵不是他的特長,征戰多次失利。朝廷因為他處地最為偏遠,并且世代為將,寬容了他。而滇人害怕沐晟父子的威信,如對朝廷一般莊重事奉他。15.C16.①“西風把酒”并非是西風拿著酒杯,而是在西風吹拂的情況下詩人拿著酒杯;“神京不見”不是神京看不見,而是看不見神京。②詩歌語言有其特殊之處,有時會省略,有時會倒裝。“西風把酒”是省略,“神京不見”是倒裝。【分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C.錯在“反襯詩人寫不出優秀詩文”。最后兩句,詩人是在表達希望自己像李白、王勃一樣名傳千古。故選C。16.本題考查學生鑒析詩歌語言表達之句式特點的能力。詩是最佳詞語的最佳排列。要欣賞詩,首先必須讀懂詩句,了解“詩家語”省略與倒裝的特點。古人認為“實字多則意筒句健,虛字多則意繁而句弱”。于是介詞、代詞、連詞以及各種表復句關系的關聯詞大多成了省略的對象。“西風把酒”并非是西風拿著酒杯,而是在西風吹拂的情況下詩人拿著酒杯。這是省略了主語,代詞“我”。在閱讀古典詩歌時,如果遇到按字面語序讀不通,讀不懂,就應考慮是否倒裝。“神京不見”應是““不見神京””的倒裝,和“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一樣,為賓語前置。17.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示例: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名句名篇默寫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書寫:鏡、鬢、吟。此外第(3)題答案不固定,但所寫詩句必須1.包含“杜鵑”(子規);2.體現“悲苦愁怨”之情。18.B19.C20.①“喬木”和“高聳”換位置。②“剩余下”重復,保留一種表達即可,如“剩下”“余下”等。③在“自己”前添加介詞,如“將”“把”等。【分析】18.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子銜接的能力。括號后面是“有了錚錚鐵骨”,與之內容切近的是“依然直立”。C項雖然把“依然直立”放在了尾句,但是作定語,強調性較差,故排除。D項“依然直立”在首句,且是作定語,故排除。A項和D項“枯萎、殘落”與“歷經風吹雨打”位置顛倒,因果關系混亂,故排除。故選B。19.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C.與畫波浪線的句子都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抖落”“枯瘦”“含笑”“自搖”為擬人。A.使用了比喻、對偶的修辭手法;山河破碎得像飄飛在風中的柳絮,身世浮沉如同被雨打的浮萍;B.使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三萬”“五千”為夸張;D.使用了對比、對偶的修辭手法。“戰士”“美人”既對比又對偶;故選C。20.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語序不當,“喬木”和“高聳”換位置。重復贅余,“剩余下”重復,保留一種表達即可,如“剩下”“余下”等。成分殘缺,在“自己”前添加介詞,如“將”“把”等。21.示例:①那里的珊瑚多為黃褐色②是其體內蟲黃藻的功勞③也供給珊瑚蟲生長使用22.示例:①造礁珊瑚呈黃褐色是因為珊瑚蟲呈黃褐色。②珊瑚蟲呈黃褐色是因其體內的蟲黃藻呈黃褐色。③蟲黃藻呈黃褐色是因其體內光合色素的顏色是黃褐色。【分析】2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空,依據后文“因為近海是造礁珊瑚的地盤,黃褐色套裝是造礁珊瑚的標配”可知,這里應填寫“珊瑚”的顏色,可填:那里的珊瑚多為黃褐色。第二空,依據后文“蟲黃藻是一種單細胞海藻”可知,這里應引出“蟲黃藻”,可填:是其體內蟲黃藻的功勞。第三空,依據后文“權當交了‘房租’”可知,這里應寫蟲黃藻對珊瑚的作用,可填:也供給珊瑚蟲生長使用。22.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概括文章內容及邏輯推理的能力。依據“嚴格說來,造礁珊瑚的珊瑚蟲本身近乎透明,之所以呈現黃褐色”可概括為:造礁珊瑚呈黃褐色是因為珊瑚蟲呈黃褐色。這是最直接的原因。依據“之所以呈現黃褐色,是其體內蟲黃藻的功勞”可概括為:珊瑚蟲呈黃褐色是因其體內的蟲黃藻呈黃褐色。依據“蟲黃藻是一種……它體內配備‘光合色素’……這種光合色素呈現的顏色就是黃褐色”可概括為:蟲黃藻呈黃褐色是因其體內光合色素的顏色是黃褐色。這才是根本的原因注意答案要按照邏輯遞進的順序組織,按照由直接原因到根本原因的順序進行整理。此外,要注意字數的限制。23.例文:話脫貧,談感想同學們:大家好!我叫趙新顏,發言的題目是“話脫貧,談感想”。俗語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其實這個“而”字用得并不好,讓人產生一個錯誤的認知,覺得造成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的原因,好像就是倉廩不實、衣食不足的所謂“貧窮”。而我認為,這個地方應該用“乃”,不是表示充分性的“就”,而是表示必要性的“才”。倉廩實、衣食足只是人們脫離貧窮的必要的第一階段。而我們是走在第二階段的路途之上,我們身上的貧困卻不為人所知。貧困是一種疲憊的滋味,生命只有奔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