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題題型分類突破 影響、后果類 講義-高考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1頁
材料題題型分類突破 影響、后果類 講義-高考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2頁
材料題題型分類突破 影響、后果類 講義-高考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3頁
材料題題型分類突破 影響、后果類 講義-高考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4頁
材料題題型分類突破 影響、后果類 講義-高考統編版歷史二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材料題題型分類突破影響、后果類題型分析影響、后果型非選擇題呈現的方式有寬泛性和限定性兩種設問。寬泛性的設問,如產生了什么影響,其歷史作用如何,有何歷史意義,等等。限定性的設問,如產生了哪些積極或消極影響,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等等。方法點撥方法點撥解答影響、后果型非選擇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1)全面分析:主要從現實與未來、主觀與客觀、積極與消極等方面客觀理性地分析事件的影響,堅持一分為二,要分清主次;注意運用國際視角分析影響,如世界對中國的影響、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中外之間的相互影響等。(2)定向分析:經濟影響可以從是否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是否開創新的經濟結構或模式等方面進行分析:政治影響需要分析社會性質是否發生變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穩定、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時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等等。題型示例1.2022湖南卷.22材料宋代醫者多治儒學,即便不屬儒家,亦受儒學影響,《宋會要輯稿·崇儒》中即有儒醫的記載。錢乙(約1032~1113),山東鄆城人,北宋儒醫的杰出代表。他三歲喪母,因父親常年在外行醫,寄居于姑母家,跟隨姑父呂氏習醫。他贍養父親和姑父,直至終老,并以孝子禮安葬呂氏。他早年在民間行醫,以擅長兒科聞名;后出仕朝廷,官至太醫丞。古代的小兒科歷來被稱為“啞科”,最為難治。他在數十年的行醫實踐中,積累經驗,精心總結小兒病診治的規律,撰寫了兒科專著《小兒藥證直訣》。該書作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系統的兒科專著,較為全面地概括了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創立了我國最早的兒科病歷,記載了小兒常見疾病診治方法及120多首方劑。因貢獻卓著,他被譽為“幼科鼻祖”。——據《宋史·錢乙傳》等(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儒家思想對錢乙的影響。(6分)【答案】(2)踐行儒家忠君思想;踐行儒學仁孝觀念;踐行儒學格物致知理念;踐行儒學經世致用理念。【解析】(2)由材料“出仕朝廷,官至太醫丞”可得,踐行儒家忠君思想;由材料“寄居于姑母家,跟隨姑父呂氏習醫。他贍養父親和姑父,直至終老,并以孝子禮安葬呂氏”可得,踐行儒學仁孝觀念;由材料“在民間行醫”、“數十年的行醫實踐中,積累經驗,精心總結小兒病診治的規律,撰寫了兒科專著《小兒藥證直訣》”等信息可得,踐行儒學格物致知理念和踐行儒學經世致用理念。2.2022廣東卷.17.有同學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問題,收集了如下材料,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表2明代財政收入年份米麥(萬石)布(萬匹)絹(萬匹)寶鈔(萬錠)銀(萬兩)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摘《明實錄》材料二《醒世姻緣傳》、“三言”、“二拍”等小說中有關白銀的描述不可勝數,大到如捐官、行賄、購房、買賣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費和社交饋贈,處處可見。銅錢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頻繁。——據《醒世姻緣傳》等材料三吾以為非廢金銀不可。廢金銀,其利有七:粟帛之屬,小民力能自致,則家易足,一也。鑄錢以通有無,鑄者不息,貨無匱竭,二也。不藏金銀,無甚貧甚富之家,三也。……——黃宗羲《明夷待訪錄》(2)綜合上述材料,簡述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影響。(6分)【解析】((2)簡述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影響,根據材料一中“表2明代財政收入”可知,明代政府財政收入中銀(萬兩)占比上升,白銀逐漸成為主流貨幣,白銀貨幣化有利于政府稅收規范化、制度化,有利于推行“一條鞭法”賦稅改革;根據材料二中“《醒世姻緣傳》、‘三言’、‘二拍’等小說中有關白銀的描述不可勝數”等信息可知,白銀貨幣化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區域性商幫群體出現,促進了市民文化的發展,影響了社會風氣。根據材料三中“吾以為非廢金銀不可”等信息可知,白銀貨幣化加重了人民負擔,擴大了貧富差距。【答案】(2)促進國家財政的貨幣化,有利于賦稅制度改革;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區域性商幫群體出現;促進了市民文化的發展;影響了社會風氣;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最新模擬1.(2023·安徽“江南十校”3月聯考·4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二1876—1878年,華北、西北等省持續三年大面積干旱,這場被稱為“丁戊奇荒”的特大災荒和其后流行的瘟疫,造成上千萬人口的死亡。清政府財政困難,主要靠民間賑濟,江南士紳自發到華北賑災,賑災的重點對象是兒童。外國教會也積極賑災。洋務派地方大員參與賑濟的整個過程。在軍務、洋務和賑務發生復雜交織的情況下,洋務派“求強”“求富”活動出現頓挫。洋務派出現了主張農工商各部門相彌相補、發展近代工商業和近代農業以減災備荒的思潮,并主張建立官、商、民多種力量相結合的救災備荒體系。——謝高潮《晚清洋務派恢復社會經濟的荒政主張與活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丁戊奇荒”對近代中國荒政的影響。(10分)【答案】(25分)(2)與傳統的荒政相較,丁戊奇荒促使近代中國在救濟主體、救濟模式、荒政理念與救濟范圍等方面實現了重大變革。(3分)朝廷行為的減弱、洋務派地方官員作用增強,江南紳商跨地域救荒活動,外國傳教士義賑,促使官商民多種力量相結合的多元化社會化的荒政思想和體系產生。(3分)軍事、經濟讓位民生,體現民生為大的荒政傳統,維護了清政府的統治;(2分)洋務派通過學習西方器物文明尋求富強、發展近代農工商業經濟的主張和實踐,促進了荒政近代化。(2分)【解析】(2)與傳統的荒政相較,丁戊奇荒促使近代中國在救濟主體、救濟模式、荒政理念與救濟范圍等方面實現了重大變革。據材料二“清政府財政困難,主要靠民間賑濟,江南士紳自發到華北賑災,外國教會也積極賑災,洋務派地方大員參與賑濟的整個過程”可知,朝廷行為的減弱、洋務派地方官員作用增強,江南紳商跨地域救荒活動,外國傳教士義賑,促使官商民多種力量相結合的多元化社會化的荒政思想和體系產生;據材料二“賑災的重點對象是兒童……洋務派出現了主張農工商各部門相彌相補、發展近代工商業和近代農業以減災備荒的思潮”可知,軍事、經濟讓位民生,體現民生為大的荒政傳統,維護了清政府的統治;據材料二“洋務派出現了主張農工商各部門相彌相補、發展近代工商業和近代農業以減災備荒的思潮”可知,洋務派通過學習西方器物文明尋求富強、發展近代農工商業經濟的主張和實踐,促進了荒政近代化。2.(2023·湘豫名校3月聯考·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9世紀80年代,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1935年,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率先構建了包括家庭津貼、養老、疾病、失業、傷殘和死亡等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大大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此后,瑞典、挪威、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以及法國、德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成了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業、社會保障和服務等方面的內容,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高度時產生的社會和經濟制度。但是,過度的社會保障,加大了國家財政支出的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使得整個社會缺乏工作動力,效率低下。——摘編自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現代歐美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及其歷史影響。(12分)【答案】(25分)(1)特點:由國家及政府主導;用法律手段加以保證;以國家財政作基本保障;覆蓋面廣且體系健全。(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言之成理即可)歷史影響: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一定范圍內改善了民眾的生活;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4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兩點,言之成理即可)但過度的社會保障容易產生一些弊端,如加重了國家負擔、助長了懶惰行為、缺乏工作動力、效率低下等。(2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一“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可得由國家及政府主導;用法律手段加以保證;據材料一“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可得覆蓋面廣且體系健全;據材料一“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業、社會保障和服務等方面的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以國家財政作基本保障。第二小問歷史影響,據材料一“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業、社會保障和服務等方面的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一定范圍內改善了民眾的生活;據材料一“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高度時產生的社會和經濟制度”可得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據材料一“過度的社會保障,加大了國家財政支出的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使得整個社會缺乏工作動力,效率低下”可得過度的社會保障容易產生一些弊端,如加重了國家負擔、助長了懶惰行為、缺乏工作動力、效率低下。3.(2023·天津河西區高三上期末·17)(17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近現代科學發展的歷程和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概況16世紀

近代科學產生,天文學革命,近代物理學誕生。近代科學革命是從意大利開始的,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伽利略就是意大利人。17世紀

牛頓的方法論集中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這一時期,英國成為歐洲科學的中心,吉爾伯特、哈維、牛頓等科學大師都是英國人。18世紀與理論科學研究無關的技術發明多數發生在英國,但卻馬上帶動了相關學科的發展。科學自此越來越面向實用技術,并形成科學—技術相互加速的循環機制。同時,啟蒙運動使近代科學精神在法國廣為傳播,大革命中誕生的民主政制認識到科學的進步意義,從而使法國一躍取代英國成為歐洲科學強國。19世紀自然科學形成空前嚴密和可靠的知識體系。進化、發展的觀念進入自然科學理論之中。從1851年到1900年的50年間,理論科學和技術科學上的重大成果數目,英國占106項,法國占65項,美國占33項,德國占202項,德國已居明顯領先地位。德國科技領先地位一致持續到20世紀前半期。20世紀理論科學經歷一系列革命,以世紀之交的物理學革命為先導,在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等領域均發生重大理論變革。信息時代到來。二戰后,許多歐洲最優秀的科學家來到美國,極大地推動美國理論科學的發展。此時的美國,借著它在兩次世界大戰積攢下來的龐大經濟實力,由聯邦出巨資支持基礎理論研究,才成為名副其實的頭號科技強國。——摘編自吳國盛主編《科學的歷程》(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世界科技中心轉移的原因及影響。(10分)【答案】(17分)(2)原因:世界商路和貿易中心的轉移;近代思想解放運動的推動;近代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完善;科學與技術革新之間的相互推動作用;國家對科技的重視與投入;世界大戰的影響;技術與人才的流動等等。(4分,答出三點即可)影響:可從綜合國力對比的角度、國際格局演變的角度、社會文明進步的角度回答。(6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2)第一小問原因,結合所學知識,世界科技中心的轉移深受經濟發展水平、思想解放程度、政治制度和國家政策、科學研究理論的進步、人才流動和國際格局變遷的影響,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新航路開后,世界的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東岸轉向大西洋沿岸,推動了大西洋沿岸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科技研究的進步奠定了經濟基礎;從思想環境來看,17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轉入了英國,同時啟蒙運動在17世紀也率先在英國爆發,隨后在18世紀傳入了法國,使法國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發展打破了宗教神學的權威,提高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能力,促進了科技研究的進步,從政治制度和國家政策來看,英國和法國分別在17世紀和18世紀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為科技研究奠定了政治前提;據材料“由聯邦出巨資支持基礎理論研究”可知聯邦政府對科技研究的重視和支持也成為美國科技發展進步的重要原因;從科技理論研究來看,據材料“理論科學和技術科學上的重大成果數目……德國已居明顯領先地位”可知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不斷取得科技理論的突破,并且將科技很快與生產相結合,促進了德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從世界格局和人口流動的變遷來看,據材料“二戰后,許多歐洲最優秀的科學家來到美國”可知二戰后歐洲全面衰落,世界科技人才逐步向美國流動,為美國科技的進步創造了有利條件。第二小問影響,結合所學知識,科技進步對綜合國力對比、國際格局演變和社會文明的進步都會產生深刻影響,17、18世紀英法成為科技中心大大增強了英法的綜合國力,尤其是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美德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也反超了英法,最終在殖民地問題上矛盾不可調和,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戰后美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實力,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科技的進步同時也會促進社會文明的進步,尤其是城市文明、醫學進步、交通通訊方式的革命,都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產生活。4.(2023·河北唐山一模·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1世紀教皇的權力開始由盛轉衰,教皇解釋《圣經》的話語權和釋義權的威信逐漸低……基督教會迫切需要傳播教義和布道占領民眾心智,恢復信徒的信任。12世紀,大中的學問研究開始盛行,14、15世紀的德國出現了類似海德堡大學這樣的著名學府。這一時期,急需一項全新的、能夠實現信息內容大批量復制的技術,以實現大規模傳播、滿足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摘編自黃雅麗《古登堡機器印刷術引發的系列變革研究》材料二路德曾描述印刷機是“上帝最大、最極致的仁慈,通過它,福音事業被推向前行”薩爾頓指出印刷術:“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誕生與傳播,又給舊思想的生命翻開了新的一頁。”印刷文化到來,書籍走進人們的生活,一個思想強烈躁動的時期隨之而來,進而推動新技術的采用,對后來的以機器取代人力影響深遠。——摘編自禇雅越《印刷革命對于社會傳播的影響及意義探析》(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歐洲“印刷革命”產生的深遠影響。(6分)【答案】(12分)(2)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促進歐洲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有利于資產階級革命興起;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展;促進了近代歐洲的社會轉型。(每點2分,共6分,答出三點即可)【解析】(2)據材料二“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誕生與傳播,又給舊思想的生命翻開了新的一頁”可得促進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據材料二“書籍走進人們的生活”可得促進歐洲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印刷術推動了宗教改革運動,有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據材料二“進而推動新技術的采用,對后來的以機器取代人力影響深遠”可得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從社會轉型角度上可以推動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度,促進了近代歐洲的社會轉型。5.(2023·湖北七市3月調研·18)【交通與社會發展】閱讀下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二19世紀城市交通的大變革促進了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動,帶動了商貿服務業如建筑業、郵政通訊、商業服務、教育科技、文化娛樂、金融保險等的發展。其中,最受影響的是旅游業。……鐵路在全國交織成網,提高了貨物運輸的數量與速度,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模式、時間和空間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英國社會。……隨著工業革命與城市化的發展,英國城市人口激增,城市問題日益明顯。——摘編自歐陽萍、方文《19世紀英國城市交通的發展及其影響》材料三伊利運河的通航是美國區際貿易發展中的劃時代的里程碑。它的出現使紐約州西部地區取代哈德遜河谷成為新的農產品產地,運河沿線地區亦成為工業發展的熱土……工農業的發展讓運河沿線的許多城鎮一躍成為人丁興旺的重鎮……運河通航后,紐約港的貨物吞吐量便迅速拉開與周邊主要港的差距。伊利運河為美國東西部之間人員往來運輸物資提供了一條快速安全經濟的捷徑,在美國“西進運動”中扮演了提供強有力交通保障的角色。——摘編自呂暢《美國伊利運河的開鑿及影響研究》(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分析交通發展帶來的影響。(8分)【答案】(14分)(2)積極:交通發展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交通變革促進了城市化和人口增長;交通發展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交通發展帶動了相關制造業的發展;使產業結構更趨多元化;沖擊舊的等級觀念;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等。(答出任3點6分)消極:但是也帶來一些問題,如交通擁擠、空氣污染等。(答出1點2分)【解析】(2)結合所學知識,影響可以分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積極:據材料二“19世紀城市交通的大變革促進了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動,帶動了商貿服務業如建筑業、郵政通訊、商業服務、教育科技、文化娛樂、金融保險等的發展”可得交通發展帶動了經濟的發展;據材料二“英國城市人口激增”可得交通變革促進了城市化和人口增長;據材料二“鐵路在全國交織成網,提高了貨物運輸的數量與速度,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模式、時間和空間概念”可得交通發展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沖擊舊的等級觀念,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據材料三“伊利運河的通航是美國區際貿易發展中的劃時代的里程碑。它的出現使紐約州西部地區取代哈德遜河谷成為新的農產品產地,運河沿線地區亦成為工業發展的熱土”可得交通發展帶動了相關制造業的發展,使產業結構更趨多元化。消極: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但是也帶來一些問題,如交通擁擠、空氣污染等。6.(2023·湖南雅禮中學月考·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土地革命時期,蘇維埃政府設立了嚴密的檢察制度。1931年通過了《工農檢查處問題的決議案》,規定工農檢查處有權對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進行檢查和監督。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頒布《工農檢察部組織條例》規定從中央到省、縣、區政府機關都要設工農檢察部。1934年初,中央工農檢察委員會率先在中央各機關發動群眾檢舉活動。……通過檢察制度的建設,保證了蘇維埃政權的廉政自律,為土地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據陳志杰《土地革命時期蘇區的廉政制度建設》材料二隨著20世紀50年代后監督制度的不斷缺失,蘇聯出現了這樣一些現象:赫魯曉夫集黨政大權于一身,不經過集體討論,就擅自決定重大事項。此時地方官員掌控的物質資源日漸增多,以權謀私的空間也被擴大,各級官員和企業負責人暗中合作,把公有財物變成自己的家產。勃列日涅夫成為蘇共第一書記后,同樣注重專權,他上臺后曾自我得意地對身邊人說過:“我就是沙皇。”同時,一部分干部公然地以權謀私,把自己領導的企業、農莊當作資本,從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產經營活動,獲取大量利潤。——摘編自李華《蘇共黨內監督機制缺失的嚴重后果及現實啟迪》等(1)根據材料一,歸納土地革命時期蘇維埃政府設立檢察制度采取的措施。并指出這些措施實行的積極意義。(5分)(2)根據材料二,歸納20世紀50年代以后,蘇聯出現的政治現象。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這最終帶來了怎樣的后果。(4分)【答案】(14分)(1)措施:通過和頒布了關于監督檢察的法律法規;設置監督機構;發動群眾檢舉活動。(每點1分,3分)意義:從制度層面保證了根據地政權的廉政自律;為土地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每點1分,2分)(2)現象:領袖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專斷;領導干部以權謀私,貪污腐敗。(2分)后果:導致蘇聯黨和政府失去群眾基礎,最終蘇聯解體。(2分)【解析】(1)第一小問措施,據材料一“1931年通過了《工農檢查處問題的決議案》……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頒布《工農檢察部組織條例》”可知,通過和頒布了關于監督檢察的法律法規;據材料一“從中央到省、縣、區政府機關都要設工農檢察部”可知,設置監督機構;據材料一“1934年初,中央工農檢察委品會率先在中央各機關發動群眾檢舉招動"可知,發動群眾檢舉活動。第二小問積極意義,據材料一“1931年通過了《工農檢查處問題的決議案》…….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頒布(工農檢察部組織條例》”可知,從制度方面保證了根據地政權的廉政自律;據材料一"通過檢率制度的建設,保詐了蘇維埃政權的廉政自律,為十地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可知,為土地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2)第一小問現象,據材料二“赫魯曉夫集黨政大權于一身,不經過集體討論,就擅自決定重大事項。.….勃列日涅夫成為蘇共第一書記后,同樣注重專權"可知,領袖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專斷;據材料二“地方官員掌控的物質資源日漸增多,以權謀私的空間也被擴大,各級官品和企業負責人暗中合作,把公有財物變成自己的家產。--一部分干部公然地以權謀私,把自己領導的企業農莊當作資本,從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產經營活動,獲取大量利潤”可知,領導干部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第二小問后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出現的一些列政治現象,最終導致辦聯黨和政府失去群眾基礎,最終蘇聯解體。7.(2023·云南昆明“三診一模”·4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2年至2022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全社會研發經費從1萬億元增加到3.09萬億元;基礎研究投入從499億元提高到1951億元;研發人員從年均325萬人提高到600萬人;高新技術企業從3.9萬家增長至40萬家。在量子信息、腦科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高性能裝備、智能機器人、激光制造、區塊鏈、5G等重點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聚焦種子和耕地兩個關鍵問題,有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創新為疾病防治、公共衛生、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更加精準而全面的支撐。科技創新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作用充分顯現,深深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和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大大提高了我國的發展質量和持久動力,并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更加廣闊的新愿景、帶來更加美好的新期待。——摘編自張春玲、梁佳惠《科技部:2022年我國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科技創新對走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重要意義。(8分)【答案】(15分)(2)意義:科技創新促進中國物質文明高質量發展,增強綜合國力;以服務人民利益為宗旨,實現共同富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自然和諧共生;成果惠及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8分)【解析】(2)據材料“科技創新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作用充分顯現,深深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和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科技創新促進中國物質文明高質量發展,增強綜合國力;以服務人民利益為宗旨,實現共同富裕;據材料“大大提高了我國的發展質量和持久動力,并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更加廣闊的新愿景、帶來更加美好的新期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自然和諧共生;成果惠及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8.(2023·湘豫名校3月聯考·4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嘉靖年間,明世宗先后頒布一系列限制土地兼并的法令,包括:廢除“皇莊”;禁止勛親奏討土地;禁止百姓將土地獻給豪族等。此外,世宗還派御史沈陽清奪隱冒莊田16000余頃,還之與民。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世宗又頒布了《宗藩條例》,一是通過“俸米折鈔”的辦法,削減宗藩的俸祿;二是對假冒者進行裁減。同年,世宗派龐尚鵬到江南推行“十段錦法”,打破以戶為編審單位的界限,而將每十甲應役田地分作十段,每段丁糧大致相等。賦稅徭役,逐年按段編派,每十年一輪。凡官吏、舉人、監生、生員及軍灶匠丁等按例應優免者,開列名單于每甲名冊前,如某在各甲內俱有丁糧者,只在一甲內優免,其余則與民一體承擔。又推行了如下措施:提攜親民之吏,使之盡職盡責;地方官要招撫流民,一切額外的稅賦全部取消;恢復明初重農抑商的政策,非農家子弟不得做官等。——摘編自萬永彬《明朝嘉靖末年的農村經濟改革探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世宗改革的意義。(9分)【答案】(15分)(2)意義: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宗藩、勛親的勢力,有利于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穩定統治;有利于緩解國家財政困難,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解決邊患和其他問題奠定了物質基礎;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其改革對后世國家治理以及稅收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9分,每點3分,答出其中三點,言之成理即可)【解析】(2)據材料“廢除‘皇莊’;禁止勛親奏討土地;禁止百姓將土地獻給豪族等。此外,世宗還派御史沈陽清奪隱冒莊田16000余頃,還之與民”可得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宗藩、勛親的勢力,有利于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穩定統治;據材料“通過‘俸米折鈔’的辦法,削減宗藩的俸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有利于緩解國家財政困難,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解決邊患和其他問題奠定了物質基礎;據材料“凡官吏、舉人、監生、生員及軍灶匠丁等按例應優免者,開列名單于每甲名冊前,如某在各甲內俱有丁糧者,只在一甲內優免,其余則與民一體承擔”“地方官要招撫流民,一切額外的稅賦全部取消”可得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其改革對后世國家治理以及稅收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9.(2023·廣西二模·4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衛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軍事制度。在陜甘地區,衛所還是中央政府管理陜甘地區的軍政合一的機構,主要由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管理。明中后期,陜甘衛所逐漸走向衰敗。清朝建立后,統治者在全國裁并衛所,并逐步在陜甘地區建立新軍事體制——綠營體系。伴隨著駐藏大臣、西寧辦事大臣和伊犁將軍等的先后設立,西北邊疆大幅度地西移,陜甘地區衛所的防御守邊職能大大弱化。加之陜甘衛所以武官管理民政,多有不便。陜甘地區衛所裁并在順治時期拉開了序幕。雍正時期,陜甘地區成為全國衛所裁并后改設州縣最多的地區。乾隆時期,陜甘地區衛所已全部裁并并改設了相應的府縣,完成了治理體系的重構,其行政體制已與內地相同。——摘編自何威《清代前期陜甘地區治理體系的變革與重構——以衛所裁并為中心》(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政府對陜甘地區治理體系重構的意義。(9分)【答案】(15分)(2)意義:實現了中央對陜甘地區的直接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軍民分治及行政體制變革推動陜甘地區行政、軍事治理水平的提升和社會整合;有利于促進陜甘地區的開發;助推陜甘地區融入王朝國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了陜甘地區行政區劃的完善和穩定,成為后世行政建制的基礎,影響深遠。(任答4點,9分)【解析】(2)據材料“陜甘地區成為全國衛所裁并后改設州縣最多的地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實現了中央對陜甘地區的直接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