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基礎01模板_第1頁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基礎01模板_第2頁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基礎01模板_第3頁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基礎01模板_第4頁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基礎01模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基礎01模板第1頁/共55頁2學習要求平時成績:回答問題、作業等(占總評30%)期末筆試:試卷(占總評70%)第2頁/共55頁3平時成績要求時間題目答案頁碼老師批改3.61.<<黃帝內經>>中13首方的方名和主治?P3請準備兩本筆記,一為課堂筆記,包括上課重點內容、課后作業(扉頁上目錄、時間、答案頁碼);一為讀書心得筆記。(參考書目見后,每周500字,有原文、有注釋、有心得體會)不定期批閱,作為平時成績。第3頁/共55頁4你最想了解中醫學哪些方面的內容?如理論—陰陽、五行、藏象、經絡學說臨床—中草藥、常用中成藥、養生、針灸、按摩、美容、常見疾病的診斷(舌診脈診)、防治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你最想讓老師以何種方式講授此門課程?如課堂講授、臨床帶教、講座、實驗室第4頁/共55頁5導論

Introduction關鍵性問題

什么是中醫學?中醫學概論的組成部分中醫理論體系的發展簡史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第5頁/共55頁6【目的要求】掌握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熟悉中醫學體系的主要建構方法;了解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中醫學的主要內容、中醫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

第6頁/共55頁7中醫學是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學概論是介紹中醫學、中藥學以及方劑學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一門學科。第7頁/共55頁8中醫學概論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對正常人體的認識中醫對疾病的認識中醫養生和診療疾病的原則中藥學方劑學第8頁/共55頁9(一)中醫學的起源一、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伏羲氏嘗百藥而制九針”、“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第9頁/共55頁10

質的飛躍經驗實踐的積累抽象、系統的理論第10頁/共55頁111.先秦、兩漢時期(形成時期)(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呂氏春秋》老子“虛靜無為”說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第11頁/共55頁12孔子“安適自養”說《易經》《韓非子》、《莊子》第12頁/共55頁13漢代董仲舒首先提出元氣之名和天人感應之說,以后元氣說得到王充、柳宗元、張載、王夫之等儒生發揮。儒家“神學唯心主義”第13頁/共55頁14“四大經典”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第14頁/共55頁15(1)《黃帝內經》18卷162篇,13首方現存最早的中醫學專著;標志著中醫理論體系的建立

《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原理,以及人與自然等基本理論):始見于張仲景之言

《靈樞》(偏重于人體解剖、臟腑經絡、腧穴針灸等):始見于王冰之述《素問》《黃帝內經》中13首方的方名及主治。第15頁/共55頁16(2)扁鵲.《難經》“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史記·扁鵲傳》“

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第16頁/共55頁17(3)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醫圣)

“經方之祖”,共314方

“六經辨證”、臟腑辨證的先河、集理法方藥于一體《傷寒論》(外感病)113方

《金匱要略》(內傷雜病)262方第17頁/共55頁18八法:汗、下、吐、和、溫、清、補、消(利)汗法——解表下法——承氣湯、麻子仁丸吐法——瓜蒂散和法——小柴胡湯溫法——附子湯、四逆湯清法——白虎湯補法——炙甘草湯消法——生姜瀉心湯第18頁/共55頁19(4)《神農本草經》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典籍共365種中草藥上、中、下三品四氣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第19頁/共55頁20上品:人參、甘草、地黃、龜甲、阿膠等120種。無毒或毒性小,屬補養類藥。中品:葛根、當歸、麻黃、知母、水銀等120種,有毒無毒均有,多系補養兼攻治疾病藥物。下品:附子、烏頭、半夏、蜈蚣、蛇蛻等125種,多有毒,不可久服,可除寒熱破積聚,攻治疾病藥物。第20頁/共55頁21(5)漢.華佗《中藏經》

“麻沸散”最早的外科麻醉手術第21頁/共55頁22(1)西晉.王叔和《脈經》24種脈法最早的脈學專著(2)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

最早的針灸學專(3)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

第一部病因病機學專著2.晉、隋唐時期(豐富實踐時期)第22頁/共55頁23(4)唐.孫思邈《千金方》6500余首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王燾《外臺秘要》6000余首方首載消渴病狀和治療方法(5)唐《新修本草》第一部政府頒發的藥典

第23頁/共55頁24(1)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因學說”(2)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第一部政府頒發的成藥典3.宋、金、元時期(爭鳴突破時期)第24頁/共55頁25劉完素(河間)—寒涼派李杲(東垣)—補土派張從正(子和)—攻邪派朱震亨(丹溪)—養陰派(3)金元四大家第25頁/共55頁26金元四大家攻邪派張從正認為任何疾病都是由邪氣所致,因此治病就是要攻邪,邪氣去而人身的元氣自然恢復。去邪的方法主要有汗、吐、下三法。養陰派朱震亨認為人體“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人的生命源泉在于生理之相火,而相火之變為病理,相火妄動則煎熬真陰。在治療上提倡滋陰降火之法。寒涼派劉完素認為五運六氣,火熱居主要地位;發病病機也以火熱為主;六氣皆可從火化,因而他大力倡導火熱論,治療上以清熱通利為主,善用寒涼藥物。補土派李杲李東垣學術思想的中心是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認為人體內在元氣充足時諸病不生,而元氣的充足與否主要取決于脾胃有無受傷。第26頁/共55頁27課后作業金元四大家學術流派你贊同何方?反對何方?說出你的理由?以PPT形式匯報,可5~10人一組,每組5分鐘。請參考《各家學說》等相關書目。第27頁/共55頁28(4)宋代.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第28頁/共55頁29(5)金元·成無己《傷寒明理論藥方論》

詳解《傷寒論》常用方20首開創方論的研究方法

(6)元.杜清碧《敖氏傷寒金鏡錄》

論舌的第一部專著第29頁/共55頁30(1)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藥1892種,附方11000首,分為16綱,60類、《瀕湖脈學》27種脈象體狀詩、主病詩、相類詩4.明清時期(集大成時期)第30頁/共55頁31第31頁/共55頁32(2)命門學說——溫補學派“左腎右命門”明·張介賓《類經》、《類經附翼》、《景岳全書》:《脈神章》、十問歌、二綱六變。認為“兩腎皆屬命門。故命門者,為水火之府,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陽非有余,真陰不足”

趙獻可“兩腎之間命門說”、孫一奎“腎間動氣命門說”、清·程知“心包絡命門說”第32頁/共55頁33(3)溫病理論的創立明代·吳又可《瘟疫論》“戾氣說”(奠基人)

第33頁/共55頁34

清代·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

《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

清代·吳鞠通—“三焦辨證”

《溫病條辨》溫病四大家:葉天士、吳鞠通、薛雪、王孟英第34頁/共55頁35(4)明·《普濟方》現存中醫藥文獻中收方數最多的古方書

61739首(5)清.王清任《醫林改錯》以瘀血立論——逐瘀湯類第35頁/共55頁365.近代和現代(收集整理時期)曹炳章《彩圖辨舌指南》鄧鐵濤“五臟相關”理論第36頁/共55頁37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環境有密切的聯系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恒動觀

二、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第37頁/共55頁38結構上的整體聯系功能上的相互協調1.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病理上的相互影響診斷上的整體診察治療上的整體調節(一)整體觀念第38頁/共55頁39

自然界五行人體五味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季五臟五腑五官五體五志五聲五變酸青生風東春木肝膽目筋怒呼握苦赤長暑南夏火心小腸舌脈喜笑憂甘黃化濕中長夏土脾胃口肌思歌噦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腸鼻皮悲哭咳咸黑藏寒北冬水腎膀胱耳骨恐呻栗第39頁/共55頁40季節氣候對人的影響晝夜的變化對人的影響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社會—心理—生物模式

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

人與社會關系密切2.人與環境的協調統一第40頁/共55頁41課后作業《黃帝內經》中五行與自然界、人體之間的關系原文及注釋。《傷寒雜病論》麻黃湯、桂枝湯、白虎湯、小柴胡湯、大承氣湯證原文及注釋。什么是同氣相求?第41頁/共55頁42病—是指有特定病因、發病形式、病機、發展規律和轉歸的一種完整的過程。癥—疾病的外在表現。征—體征證—是指疾病在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風寒、風熱、瘀血、痰飲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臟、某腑、某條經絡等)、③疾病的性質(如寒、熱等)和④邪正關系(如虛、實等),反映了疾病發展過程中,該階段病理變化的全面情況。(二)辨證論治第42頁/共55頁43風熱、里熱為主風寒為主逐漸好轉,痊愈初期中期后期感冒病第43頁/共55頁44辨證—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和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證。論治—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同病異治:由于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病理變化不同,即證不相同,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治法也不同。異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現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變化,即出現相同或相似的證。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治法也相同。第44頁/共55頁45里熱為主風熱襲表熱甚傷陰初期中期后期麻疹以清為主以透為主以養為主第45頁/共55頁46瘀阻頭面證瘀血痹阻經絡證活血化瘀第46頁/共55頁47(三)恒動觀恒動觀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醫學問題時,應持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觀點,而不可拘泥一成不變的靜止的、僵化的觀點。

1.生理上的恒動觀

(人的生命過程、氣升降出入、血循環不息)

“動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如生、長、壯、老、已是生命活動的全過程。2.病理上的恒動觀(疾病處于不停的發展變化中、有一定階段性、處于恒動中)第47頁/共55頁48

三、中醫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性古代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物候學、農學、生物學、礦物學、植物學、軍事學、數學、釀酒技術、冶煉技術(二)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雙重性“為什么”、“怎么辦”(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綜合性《素問·著至教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傍人事第48頁/共55頁49從宏觀的角度觀察事物運用哲學的思維注重整體上的研究四、中醫學體系的主要建構方法第49頁/共55頁50(一)取象比類“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舉例:病因—風;治療—“釜底抽薪”

(二)司外揣內以表知里(有諸內,必形諸外)舉例:咳嗽、氣喘、咯血—肺(三)揆度奇恒(對比)舉例:生理與病理實證與虛證臟與腑第50頁/共55頁51(四)推演絡繹(一般到個別)舉例:肝—木—升發喜舒暢條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