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悲憫心腸_第1頁
杜甫的悲憫心腸_第2頁
杜甫的悲憫心腸_第3頁
杜甫的悲憫心腸_第4頁
杜甫的悲憫心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杜甫的悲憫心腸余養健杜甫是唐朝的三個大儒之一,其他兩個是韓愈和顏真卿。韓愈任過監察御史,顏真卿是個將領。他們雖然身份地位不同,卻共同實踐著儒家的思想。那么儒家思想又是一種什么思想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悲天憫人的思想。孔子說:“仁者人也,仁者愛人。”他在任魯國司寇的時候,一次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后,聽管理員匯報此事,先問傷人沒有,接著就問傷馬沒有,愛人及物,不假思索,體現出對生命的關懷和敬畏。孟子也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的一生都在實踐悲天憫人的思想,他每到一個國家,就勸國君要實行仁道,要減免賦稅,要讓百姓有安居之所。這種以仁為核心的思想,就是悲天憫人的思想。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史上有很崇高的地位,同時又是一位忠直之臣,每當國家需要有人站出來說話的時候,他總是仗義執言,奮不顧身出來說話。他的最著名的一次活動就是諫迎佛骨。那年的唐憲宗聽說鳳翔的法門寺中有一節釋迦牟尼佛留下的指骨,就派人到法門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長安。沿途修路蓋廟,人山人海,烏煙瘴氣,勞民傷財,許多人甚至因此而傾家蕩產。這時,韓愈站了出來,寫了一篇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告訴皇上要以民為重,不要被一節來歷不明的指骨搞得全國上下人心惶惶。為了百姓而不顧掃皇帝的興,其勇氣令人敬佩。顏真卿雖然是大書法家,是顏體字的創造者,但擁有重兵,“安史之亂”時他在山東領兵抵抗,后來又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藩鎮的叛亂割據,竟被軍閥李希烈殺害,他是忠臣烈士,他用另一種方式實踐著儒家思想,從另一個角度悲天憫人。只有杜甫,無職無權,他當過的最像樣的官,就是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個官職名稱很長,但其實就是一名管理軍械倉庫的倉管員,整天手上拎著一串鑰匙,叮叮當當的,地位卑微得很。后來雖然當過唐肅宗的諫官,但沒幾天就因為替宰相房琯講了幾句話就差點把命給弄丟了。面對如此尷尬的境地,他只能把悲憫的目光投向遍野瘡痍的大地,投向飽受饑寒的人民,然后把他的仁愛之心、悲憫之情凝聚在詩行中,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所以他登岳陽樓,便寫“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別人登上岳陽樓都歡天喜地,為洞庭美景所陶醉,就連憂國憂民的范仲淹也是有悲有喜。而杜甫卻不是這樣,他登上岳陽樓就大哭一場。為什么哭呢?因為洞庭湖水是如此浩瀚無邊,天地宇宙必定更是廣袤無垠,而我杜甫卻四處漂泊,無處安身,再加上孤身老病,親朋無音,怎不悲從中來?尤其是想起國破山河碎,邊關戰事急,詩人更是憂心忡忡,不覺悲從中來。千年之后,我們依稀還能看到一個垂暮老人站在岳陽樓上號陶大哭。他登上白帝城,便寫“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李白也寫白帝,但他看到的是彩云,因此寫道:“朝發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劉禹錫也寫白帝城,他看到的不僅是彩云,還有錦浪,因此寫道:“彩云朝望青城起,錦浪秋經白帝來。”唯有杜甫,登上白帝城,看到的不是彩云,也不是錦浪,而是遍地瘡痍,滿目凋敝,是十室九空的荒村,是餓殍遍野的荒原。于是,又悲從中來,痛哭一場。他寫“三吏”,便嘆老婦從軍,哀“中男”守城,囑邊將謹慎。走到哪里,便把憂心帶到哪里;看到什么,便把淚眼注視著什么。他寫“三別”,便怨“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悲“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問“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新婚的夫婦令他傷感,垂暮的老人使他揪心,無家可歸的人讓他憂慮。春天他寫《春望》,“國碎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讓生機勃勃的草木也披上一層悲涼的色彩。秋天他寫《秋興》,“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使鮮紅艷麗的楓林也蒙上一種蕭殺的氣氛。看到雪,他寫“愁吟獨老翁”。天地之間,雪舞風回。失意落魄的柳宗元尚且“獨釣寒江雪”,何杜甫如此自傷,孤老野叟卻要悲吟雪中?看到花,他寫“感時花濺淚”。花本無情,何來淚水?命途多舛的蘇東坡尚且“只恐夜深花睡去”,何杜甫如此自苦,春花華發竟還老淚縱橫?那么我們就要問,為什么杜甫要整日悲悲戚戚、愁眉苦臉?唐朝究竟是一個什么朝代,怎么讓一位姓杜的人整天憂心忡忡、愁腸百轉?當然杜甫并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他寫過一首詩,叫《百憂集行》,期間有這樣的句子:“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你看,杜甫十五歲的時候還像一個小孩那樣天真活潑,童心未泯。他像小牛犢子一樣的健壯,在院子里奔來跳去。庭前梨樹、棗樹的果子熟了,他一天到晚不厭其煩地爬上爬下,有時就直接坐在樹枝上,蹦著雙腳,啃著果實。這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年形象,活潑得讓人無法不憐愛。如果此時你正好站在樹下,對著樹上大喊一聲:“喂!杜甫,你怎么又爬到樹上偷吃果子了?”,那杜甫肯定會對你扮個鬼臉,然后扔給你一個李子或棗子,讓你也嘗嘗鮮。如果這時有一個雕塑家,塑一尊杜甫在樹上采果子的雕塑,然后對你說:“這是杜甫。”你肯定不相信,你會說:“不對,那不是杜甫,那是孫悟空。”可是杜甫為什么就不能是天真活潑的,為什么就一定要愁眉苦臉的呢?要知道,杜甫也是出生名門,自十三世祖杜預以下,幾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職。他的祖父杜審言先后任過膳部員外郎和修文館直學士,還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的外祖崔家更是曾和皇室通婚的大士族。杜甫非但家學淵源,而且聰明早慧。七歲就會作詩,十四、五歲時便“出游翰墨場”,與文士們交游酬唱。因為從小天分就高,再加上勤學,書畫音樂、騎馬試劍便無不通曉。這時,他的家境還不算壞,人又自負才華,因此胸懷大志。武崇遠祖杜預,文慕祖父審言,年才十九,便有“四方之志”,北渡黃河,始涉郇瑕,次歲南游,遍于吳越。這初期三四年的漫游,使他見識到了許多事物,覺著自己學問更高,眼界日廣,取功名如拾草芥,如何能不輕狂?二十歲以后十余年中,杜甫過著漫游的生活,遍歷祖國名山大川。雖然這期間他落過第,結過婚,但這并不影響他的游歷生活,何況在他33歲時,忽然在洛陽遇見李白,后又在梁、宋一帶為豪俠之游。李白,這位青蓮居士,這位名震天下的大詩人,他的特殊風采和出眾才華,深深吸引了杜甫。杜甫除了與李白在一起樽酒論文,同榻論詩而外,還同到梁、宋去尋采瑤草,還深入到道家圣地王屋山上的清虛洞,意欲尋仙修道,采取靈藥。可是他們想參拜的有道之士華蓋君并未成仙,卻像凡人一樣死了。李白于是對杜甫說:“完了完了,連華蓋君都成不了仙,我們肯定也成不了,還是回去吧。”于是他們才不得不走回頭路。他們雖然求仙未成,但他們的才華意氣依舊飛揚,依舊上下古今不可一世。這樣的家庭,這樣的生活,這樣的際遇,為什么就不能天真活潑呢?可以說杜甫35歲以前,都還是一個裘馬輕狂的青年。可35歲以后為什么忽然就變得憂郁起來呢?情況大概是這樣的:35左右,杜甫到長安求取官職,因為35歲的人畢竟不是小孩了,不能整天到處逛蕩。那時杜甫還是躊躇滿志,信心百倍,所謂“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就是他當年的內心寫照,憑借自己的才干,他試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以實現自己的宏愿。可是,事與愿違,當時朝廷權柄由奸相李林甫等人把持,有識之志根本難以入仕。而大概是在這時,他的父親去世了,生活因此突然變得很艱難起來。而在這之前不久,他最敬愛的姑母也去逝了,這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創傷。而此時為了生存,為了求官做,他又不得不奔走于權貴門下,作詩投贈,希望得到他們的引薦。此外,他還多次向玄宗皇帝獻賦,如《雕賦》、《三大禮賦》等,玄宗極賞識他的文才,讓他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考試他的,但由于李林甫從中作梗,考后卻永無下文,種種努力都化為泡影,直到天寶十四載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樣一個卑微的官職,而這已是安史之亂的前夕。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六月,潼關失守。唐玄宗伙同楊國忠以及楊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不久長安即被攻破。安史之亂爆發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軍占據下的長安。后來只身逃出,投奔駐在鳳翔的唐肅宗,被任為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的諫官,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罷相而觸怒肅宗,幾近處死。后于乾元初被貶斥為華州司功參軍。由于戰亂和饑荒,杜甫無法養活他的家庭,加之對仕途的失望,他在公元759年棄了官職,進入在當時尚為安定富足的蜀中。在他的好友、成都尹嚴武幫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暫且安身。那處草堂,雖然今日變成了一個旅游景點,占地24公頃,富麗堂皇,宏偉壯闊。但當年那處草堂,卻實實在在只是一座草屋,還時常被大風卷走屋上的茅草。讀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人,應該不會忘記杜甫“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的處境。但就是這樣一座草屋,杜甫也不能長住下去,因為不久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只好舉家離開成都。后因病滯留云安,次年暮春遷往夔州。768年出峽,輾轉江陵、公安,于年底達岳陽。杜甫生活的最后二年,居無定所,四處飄泊,寄身于一艘破船上,來往于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770年冬,死于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至此,我們大致弄清了杜甫的生平,也大致可以推測出杜甫的憂國憂民,由“安史之亂”始。但是,在唐朝,親歷“安史之亂”的不只杜甫一人。李白也經歷過,但他照樣“花間一壺酒”,照樣“舉杯邀明月”;還有皇帝老兒,還有眾多的王公大臣,還有近兩千萬的黎民百姓也都經歷過。為什么就只有杜甫特別憂慮深重,特別愁怨滿腔呢?這得從杜甫的思想說起。大家知道,咱們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本思想。先秦諸子百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儒家和道家,表面上好像紛爭不斷,莊子甚至常常編故事來譏諷孔子,但這兩派的思想核心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對人的重視,只不過道家比較重視個體的生命價值,儒家更重視的是群體的利益。但是后來儒家思想還是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因為根據當時的地域特征,再為了順應歷史的發展,群體的利益肯定要大于個體的利益。比如抵御外族的侵略,對付黃河的泛濫,發展農業生產等等,靠得都是群體的力量,個人肯定是無能為力的。所以重視群體利益的儒家思想就占了上風。杜甫就特別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前面說過,杜甫出生名門,有良好的家教氛圍,儒家思想深深地扎進杜甫幼小的心靈,使得杜甫小小年紀便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