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醫學科吞咽困難并發癥預防措施_第1頁
康復醫學科吞咽困難并發癥預防措施_第2頁
康復醫學科吞咽困難并發癥預防措施_第3頁
康復醫學科吞咽困難并發癥預防措施_第4頁
康復醫學科吞咽困難并發癥預防措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康復醫學科吞咽困難并發癥預防措施【概述】吞咽困難是指食物從口腔輸送到胃的過程發生障礙。除口、咽、食管疾患外,腦神經及延髓病變、假性延髓麻痹、錐體外系疾病、肌病等均可引起吞咽困難。吞咽過程可分為4期。準備期:由唇、齒、頜、舌、頰肌、硬腭、軟腭等參與,將食物攝入口中、咀嚼并形成食丸;口腔期:形成食丸之后,舌上舉,食丸被舌尖沿硬腭推至舌根,以觸發吞咽反射;咽期:發生吞咽反射,舌根向咽后壁推壓,咽壁產生蠕動,將食丸送入食管;食管期:食丸進入食管后,由于食管的蠕動及負壓作用,使食丸沿食管下行人胃。第V、Ⅶ、Ⅸ、X、Ⅺ、Ⅻ對腦神經及C1-4、T1-12節段的脊神經分別支配參與吞咽活動的相關肌肉,因此,受損時會引起吞咽困難。在腦血管意外急性期,吞咽困難的發生率約占40%-50%。隨著疾病的自然恢復,多數患者的吞咽功能可逐漸恢復,但約有10%的患者吞咽困難不能自行緩解,需要進行專門的康復治療。【診斷要點】1.準備期和口腔期障礙主要表現為開口閉唇困難、流涎、食物從口中漏出、咀嚼費力、食物向口腔后部輸送困難等。口腔控制食物能力降低的患者,食物可在吞咽發生前被吸入咽部,進入氣管,發生“吞咽前吸入”,引起嗆咳。2.咽期障礙主要表現為吞咽時食物逆流入鼻腔,或吸入、誤咽至氣管,發生“吞咽期吸入”,引起嗆咳;進食之后,滯留在咽壁、會厭谷和梨狀隱窩的食物殘渣可吸入氣管,導致“吞咽后吸入”,表現為餐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嗽、痰中混有食物等。3.食管期障礙由于食管平滑肌蠕動障礙,環咽肌和食管、胃括約肌開放遲緩,引起吞咽后胸部憋悶或咽下的食物返流至口咽部。4.吞咽困難的患者由于吸入或誤咽,可導致反復發作支氣管性肺炎。【康復評定】吞咽的準備期和口腔期,可通過觀察患者進食情況及口腔功能作出評定。仔細觀察口的開合、口唇閉鎖、舌的運動、有無流涎、軟腭上抬、吞咽反射、嘔吐反射、牙齒狀態、口腔內衛生狀況、構音、發聲(開鼻聲:軟腭麻痹;濕性嘶啞:聲帶上部有唾液等殘留)、口腔內知覺、味覺等。對咽部以下的正確評定則有賴于吞咽造影錄像或內鏡檢查。【康復治療】1.吞咽訓練可分為間接訓練(基礎訓練)和直接訓練(攝食訓練)。間接訓練(基礎訓練)為不用食物、針對吞咽功能障礙的訓練;直接訓練(攝食訓練)是在進食的同時,通過調整體位及食物種類,應用輔助吞咽動作等進行的訓練。(1)間接訓練:間接訓練從預防失用性功能低下、改善吞咽相關器官的運動及協調動作入手,為經口腔攝取營養做必要的功能性準備。由于間接訓練不使用食物,安全性好,因此適用于從輕度到重度的各類吞咽困難患者。間接訓練一般先于直接訓練進行,直接訓練開始后仍可并用間接訓練。常用的間接訓練方法有:1)口唇閉鎖訓練:口唇運動訓練可以改善食物或水從口中漏出。讓患者面對鏡子獨立進行緊閉口唇的訓練。對無法主動閉鎖口唇的患者,可予以輔助。當患者可以主動閉攏口唇后,可讓患者口內銜以系線的大紐扣,治療師牽拉系線,患者緊閉口唇進行對抗,盡量不使紐扣脫出。其他訓練包括口唇突出與旁拉、嘴角上翹(作微笑狀)、抗阻鼓腮等。2)下頜運動訓練:可促進咀嚼功能。讓患者盡量張口,然后松弛,下頜向兩側運動訓練。對張口困難的患者,可對痙攣肌肉進行冷刺激或輕柔按摩,使咬肌放松;通過主動、被動運動讓患者體會開合下頜的感覺。為強化咬肌肌力,可讓患者做以臼齒咬緊壓舌板的訓練。3)舌運動訓練:可以促進對食丸的控制及向咽部輸送的能力。讓患者向前及兩側盡力伸舌,伸舌不充分時,可用紗布裹住舌尖輕輕牽拉,然后讓患者用力縮舌,促進舌的前后運動;通過以舌尖舔吮口唇周圍,訓練舌的靈活性;用壓舌板抵抗舌根部,訓練舌根抬高等。4)冷刺激:冷刺激能有效地強化吞咽反射,反復訓練,可使之易于誘發且吞咽有力。將冰凍棉棒蘸少許水,輕輕刺激軟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囑患者做吞咽動作。如出現嘔吐反射即應終止刺激;如患者流涎過多,可對患側頸部唾液腺行冷刺激,10min/次,3次/d,至皮膚稍發紅。5)構音訓練:吞咽困難患者常伴有構音障礙,通過構音訓練可以改善吞咽有關器官的功能。6)聲帶內收訓練:通過聲帶內收訓練,以達到屏氣時聲帶閉鎖,防止食物進入氣管。具體方法是:患者深吸氣,兩手按住桌子或在胸前對掌,用力推壓,閉唇、憋氣5s。7)咳嗽訓練:吞咽困難患者由于肌力和體力下降、聲帶麻痹,咳嗽會變得無力。強化咳嗽有利于排出吸入或誤咽的食物,促進喉部閉鎖。8)聲門上吞咽訓練:聲門上吞咽又稱“屏氣吞咽”。讓患者由鼻腔深吸一口氣,然后屏住氣進行空吞咽,吞咽后立即咳嗽。其原理是:屏住呼吸使聲門閉鎖,聲門氣壓加大,吞咽時食丸不易進入氣管;吞咽后咳嗽可以清除滯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殘渣。9)促進吞咽反射訓練:用手指上下摩擦甲狀軟骨至下頜下方的皮膚,可引起下頜的上下運動和舌部的前后運動,繼而引發吞咽。此法可用于口中含有食物卻不能產生吞咽運動的患者。(2)直接訓練:適應證為患者意識狀態清醒、全身狀態穩定、能產生吞咽反射、少量吸入或誤咽能通過隨意咳嗽咳出。1)體位:口腔期及咽期同時存在功能障礙的患者較多,因此開始訓練時,應選擇既有代償作用且又安全的體位。開始可先嘗試30°半臥位、頸部前傾的體位。該體位可利用重力使食物易于攝入和吞咽;頸部前傾可使頸前肌群放松,有利于吞咽。偏癱患者應將患側肩背部墊高,護理者于健側喂食。2)食物的選擇:一般容易吞咽的食物具有下述特征:①柔軟、密度及性狀均一;②有適當的黏性,不易松散;③易于咀嚼,通過咽及食道時容易變形;④不易在黏膜上滯留等。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及飲食習慣進行選擇,兼顧食物的色、香、味等。3)一口量:即最適于患者吞咽的每次喂食量。一口量過多,食物易從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滯留,增加誤咽的危險;一口量過少,則難以觸發吞咽反射。應從少量(1-4ml)開始,逐步增加,掌握合適的一口量。4)調整進食速度:指導患者以較常人緩慢的速度進行攝食、咀嚼和吞咽。一般每餐進食的時間控制在45min左右為宜。5)咽部滯留食物的去除:可訓練患者通過以下方法去除滯留在咽部的食物殘渣。①空吞咽:每次吞咽食物后,再反復做幾次空吞咽,使食塊全部咽下,然后再進食。②交互吞咽:讓患者交替吞咽固體食物和流食,或每次吞咽后飲少許水(1-2ml),這樣既有利于激發吞咽反射,又能達到去除咽部滯留食物的目的。③點頭樣吞咽:頸部后仰時會厭谷變窄,可擠出滯留食物,隨后低頭并做吞咽動作,反復數次,可清除并咽下滯留的食物。④側方吞咽:梨狀隱窩是另一處吞咽后容易滯留食物的部位,通過頦部指向左、右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