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山西省長治市第二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1頁
2019-2020學年山西省長治市第二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2頁
2019-2020學年山西省長治市第二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3頁
2019-2020學年山西省長治市第二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4頁
2019-2020學年山西省長治市第二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省長治市第二2019-2020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本試卷共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第Ⅰ卷一、單選題1.有學者指出,春秋時期各國執政都是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國君基本上無權任命執政,而戰國宰相等高官多是由本國國君任命,宰相或者由國君最親近的子弟姻親擔任,或者由出身寒微的士人擔任。這反映了A.血緣宗法制度完全被破壞B.中央集權制度的全面建立C.各國出于富國強兵的需要D.君主專制得到進一步加強【答案】C【解析】【詳解】隨著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的激烈,各國采取多項措施招攬人才,既有姻親也有更多的出身寒微的士人出將入相,這反映了各國出于富國強兵改革的需要。故答案為C項。A項,戰國時期,血緣宗法制并未全面破壞,排除;B項,“全面”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D項,雖然宰相等高官由國君任命,但不能說明君主專制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排除。2.公元前220年起,秦朝陸續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三條馳道:一條向東直通過去的燕、齊地區;一條向南直達吳、楚地區;一條從咸陽直達九原的直道。馳道寬50步,車軌寬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樹一株。馳道的修建A.促使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B.有利于各地經濟文化交流C.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導致長途販運貿易的繁榮【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可以看出秦朝修建以咸陽為中心的三條馳道,這有利于加強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故B項正確。在公元前221年國家就已經統一,故A項錯誤。材料的現象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管理,故C項錯誤。長途販運貿易的繁榮出現在明清時期,故D項錯誤。3.孔子時代,儒家比較側重強調“仁”和“禮”,漢代儒家比較側重強調“孝”,并有“漢以孝治天下”之說。據此推知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儒學深受黃老之學的影響B.察舉制取代了軍功授爵制C.漢武帝采取諸多尊儒措施D.漢代鞏固統治的現實需要【答案】D【解析】【詳解】漢代儒學又稱為經學,通經致用是其顯著特點之一,它脫胎于先秦儒學又不同于先秦儒學,這中間的變化原因主要在于社會背景的變化。漢武帝時期,內有相權過大威脅皇權、王國尾大不掉之勢以及因土地兼并而導致的社會矛盾尖銳等問題,外有北方匈奴威脅,因此急需一套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思想理論,同時小農經濟條件下小農已成為社會基本細胞,所以,把“孝”這種家庭倫理觀念放大,就可以用來規范社會秩序和政治秩序。故答案為D;材料并非說明儒學所受到的影響因素,同時也不能說明儒學深受黃老之學影響,A排除;察舉制也是深受漢代治國思想變化的影響,B排除;漢武帝采取的諸多尊儒措施是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C排除。4.武則天稱帝前后,按照“上有依于古體,下有改于新文”的設想,親自創造了十八個新文字(如下圖所示),史稱“武周新字”。“武周新字”的創造A.推動了唐代文學藝術發展進入新階段B.為后代唐朝文物考證提供了歷史信息C.標志著我國古代文字走向成熟D.順應了古漢字演變發展的趨勢【答案】B【解析】【詳解】“武周新字”是武則天統治時期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符號,據此可以明確判斷出文物所屬時代,這能為后世若干文物考古提供直接的依據。故答案為B項。A項,僅以十八個“武周新字”就推論得出推動唐代文學藝術發展進入新階段,顯然過于夸大其歷史影響,排除。C項,我國古文字成熟的標志是甲骨文的出現,排除。D項,古代漢字演變趨勢是由繁到簡,而“武周新字”卻是繁瑣復雜,排除。【點睛】圖片材料性選擇題解題技法:要分清圖片在解題過程中的具體作用,合理利用圖片,并注意題干中對圖片解釋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結論。5.唐代科舉制以士人“名”的高低為評鑒的標準、錄取的依據。這里的“名”不僅是文學教養的程度,更關鍵的是士大夫社會里文壇領袖給予的評價。這一現象表明唐代科舉取士A.以才學作主要依據B.受前代選舉制度的影響C.深受社會輿情的左右D.保證了公平公正的原則【答案】B【解析】【詳解】從材料可知,唐代科舉制尚處于發展階段,制度建設不夠完善。其重視名聲即沿襲了前代選舉制度關注社會評價的做法,說明其仍然受到前代選舉制度的影響,選項B正確;從材料可知,唐代科舉制重名聲,才學只是條件之一,選項A表述與材料不符,排除;士子只有獲得相應的名聲才有可能考中,但該名聲的關鍵是文壇領袖給與的評價,并非社會輿情,選項C排除;唐代科舉相較于之前的制度的進步性在于踐行了公平公正原則,文壇領袖給予的評價具有一定主觀性,很難真正保證公平公正的原則,選項D表述錯誤,排除。6.唐朝后期,有人提出必須由公卿子弟擔任高官,因為他們“臺閣儀范,班行準則,不教而自成”;明朝讓進士中優秀者入翰林院觀習政務,稱“庶吉士”,在六部等衙門者仍稱進士。這反映出A.注重官員行政經驗B.官員文化素養提高C.門第觀念仍然流行D.官吏來源逐漸擴大【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強調唐代認為公卿子弟自幼熟悉政務,有一定的行政經驗,所以應該由他們擔任高官,明朝讓優秀進士入翰林院學習政務,目的是讓他們積累行政經驗,故A項正確;有人建議公卿子弟擔任高官不能證明官員文化素養提高,官吏來源擴大,B、D兩項錯誤;明代進士中優秀者入翰林院觀習政務,與門第觀念無關,C選項錯誤。7.下圖的菩薩像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畫,畫像衣紋線條非常柔軟,好像被風吹起,一疊一疊的。這種線條,完全脫離了印度的畫法,而接近于顧愷之的“春蠶吐絲”。這反映了唐朝A.南方藝術風格成為主流B.佛教文化開始了本土化C.國家統一促進文化融合D.繪畫注重意境忽視法度【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佛教從西域傳入中原,莫高窟壁畫地處西北地區,而顧愷之則是東晉畫家,生活在南方。材料中“敦煌莫高窟壁畫”“完全脫離了印度的畫法”“而接近于顧愷之的‘春蠶吐絲’”體現了不同地區文化的融合現象,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唐朝時期,南方藝術風格并未成為主流,材料并未體現;B選項錯誤,佛教文化本土化早在剛剛傳入中國時便開始了,并不是從唐朝開始的;D選項錯誤,結合所學可知,顧愷之主張“以形寫神”,并不是忽視法度。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8.蘇東坡在《東坡志林》中記載:“涂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這反映出A.小說《三國演義》影響百姓歷史認知B.理學有助于正確歷史認知的形成C.儒家倫理觀念影響人物民間形象形成D.封建政府文化專制政策日益強化【答案】C【解析】【詳解】材料內容大致意思是指里巷中小孩子調皮頑劣,難于管教,家長視為苦事,于是只好給他錢,叫他與大伙兒坐在一起(一般是在茶館里),去聽人說評書、講古話。而當時的說書內容,常常涉及三國故事。當小兒們聞聽劉備(161—232,字玄德)戰敗,便皺眉且悲傷涕泣;聽到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戰敗,即歡唱快活。在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中曹操是奸臣、梟雄的代表,因此才出現材料中聽到曹操打敗而歡唱快活的現象,這說明儒家倫理觀念影響人物民間形象形成,故C選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在百姓認知中《三國演義》人物的形象,說明傳統倫理觀念影響人物民間形象形成,無法得出小說《三國演義》影響百姓歷史認知的結論,故A選項錯誤;材料體現了民間百姓受傳統倫理觀念的影響而對《三國演義》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無法得出理學有助于正確歷史認知的形成,故B選項錯誤;材料中民間對《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受到傳統倫理觀念的影響,與政府文化專制政策沒有直接關系,無法得出封建政府文化專制政策日益強化,故D選項錯誤。9.明代設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給事中4至10人不等。六科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業務進行對口監察。當時規定,以皇帝名義發出的制敕,給事中要對之進行復核,看其中有無不妥之處。如有發現,可以封還并奏報。據此判斷,明代六科給事中類似于A.秦漢時期的九卿 B.隋唐的門下省C.宋初的中書門下 D.清朝的軍機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代六科為中央監察部門,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六科對于皇帝詔令有不妥之處可提出異議,并將其封還天子,不予草詔公布,是為幫助皇帝妥善處理政務服務的。故材料所涉明代六科給事中的職能與隋唐時期的門下省類似,故B項正確。秦漢時期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與材料信息不符,A項可排除;宋代設中書門下為行政機構,其長官的職務相當于宰相,與材料信息不符,C項可排除;清代軍機處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機大臣均為欽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辦事,與材料信息不符,D項可排除。10.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說戲曲獲得刊刻,不少文人學士賣文賣畫,出入與商人會館;一部分富有且具備很高文化素質的商人則開始刊刻文學作品,與文人詩酒酬唱。這反映出當時A.崇富重利思想盛行B.商業發展影響社會風氣C.市井文學成為主流D.文人仕進的道路被堵塞【答案】B【解析】【詳解】材料“富有且具備很高文化素質的商人則開始刊刻文學作品,與文人詩酒酬唱”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人階層在市俗文學領域的影響,說明商業發展影響社會風氣,故B正確;材料并未反映崇富重利思想盛行,故A排除;材料沒有將市井文學與其它文學比較,不能說明市井文學成為主流,故C排除;材料無法體現文人仕進的道路被堵塞,故D排除。11.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中說:“(李贄的學說)被認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學說破壞性強,建設性弱,他沒有創造一種思想體系去代替正統的教條。”李贄學說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A.封建專制統治下的文化鉗制B.李贄缺乏創造的決心和能力C.社會不具備接受改造的條件D.沒有出現可供他借鑒的思想【答案】C【解析】【詳解】李贄的學說“缺乏完整性、破壞向強建設性弱”的特點是時代的產物,明初雖然中國社會有些新的因素的發展,但是整體上舊的社會非常健全完整穩定,故C項正確。A項中,“文化鉗制”只是其學說不完整的文化因素,原因表述不完整。李贄非常有決心和勇氣去改造,故B錯誤。李贄的學說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心學的思想,所以“沒有可借鑒的思想”錯誤,故D錯誤。12.清朝初年,漢官不斷上書要求皇帝重視為帝王講解經史的“經筵”制度。康熙時期的“理學名臣”、講官湯斌曾說:“講官所職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這體現出清朝初年漢族士大夫A.變革君主專制體制的嘗試B.對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C.清除傳統夷狄觀念的努力D.恢復儒學正統地位的決心【答案】B【解析】【詳解】材料“講官所職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反映了通過“經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的儒家理想,故B正確;“君心正而天下治”并不是變革君主專制體制,故A錯誤;材料與夷狄觀念無關,故C錯誤;當時儒學正統地位沒有遭到破壞,“恢復”的說法錯誤,故D錯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信息“君心正而天下治”,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出發,即可排除無關選項。13.乾隆時規定:到退休年齡,主動申請退休,獲準退休后級別不變的官員,可以“食全俸”;沒有到退休年齡,但在考核中發現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獲準級別不變,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員,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祿了。此規定A.利于增強政府機構的活力B.保證了政府決策的科學性C.對官吏體制作出法律規范D.強化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答案】A【解析】退休才能讓新鮮的血液進入政府,才能利于增強政府機構的活力,選A是符合題意的,正確;封建政府談不上決策的科學性,選項B不符合題意,排除;是對官吏退休做出法律規范而非對官吏體制作出法律規范,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主專制強化的信息,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A。14.軍機處設立后,負責處理機密緊急的軍政要務,而內閣仍然幫助皇帝處理紛繁復雜、專業性極強的政務。乾隆年間,每年經內閣票擬在各部院的本章約6000余道,無一不是國家軍政大小事務?;实叟加邪l現票擬有誤,則將相關大學士嚴厲訓斥,大學士因此不敢有絲毫懈怠。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軍機處與內閣共同決策軍國大事B.內閣逐漸成為最高中樞權力機構C.官僚行政體制進一步僵化D.專制政治運行機制日益完備【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清代由軍機處負責緊急機密的軍政要務,內閣則協助皇帝處理專業性極強的政務,兩者相互配合,保證皇帝獨攬大權,體現了專制政治運行機制日益完備,D項正確。軍機處與內閣皆無決策權,故A項錯誤。軍機處設立后,逐漸成為最高中樞權力機構,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官僚行政體制僵化保守,影響政治效率和創新,C選項故錯誤。15.林則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應嚴諭將英船新到煙土查明全繳片》中指出,英國以船堅炮利而稱強,至口內則運棹不靈,一遇水淺沙膠,萬難轉動,若至岸上,更無能為,其強可以制,其富不足夸。這折射出A.先進的中國人對戰爭形勢的清醒認識B.國人對世界的認識有一個漸進的過程C.國人不畏強敵敢于斗爭的精神D.英國難以快速對中國發動戰爭【答案】B【解析】【詳解】材料中林則徐對于英國艦隊到中國境內的猜想描述,說明林則徐對于英國的戰艦并不熟悉,體現出了國人對世界的認識有一個漸進的過程,B正確;材料中林則徐的認識顯然不是清醒的,A錯誤;材料并不是說明國人不畏強敵敢于斗爭的精神,C錯誤;英國難以快速對中國發動戰爭不符合事實,英國當時對于中國在軍事上顯然高于一籌,D錯誤。,16.王韜在近代首次提出“變法”的主張,他在介紹西方國家的“君主”“民主”“君民共主”這三種制度時,最早提出廢除封建君主專制,建立“與眾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憲制該思想A.為最早的提出發展資本主義B.推動了維新變法的興起C.反思了當時中國近代化問題D.受社會進化論思想影響【答案】C【解析】【詳解】王韜曾參與洋務運動,正是這一人生經歷及其對洋務運動認識,他深刻體會到洋務運動的不足,從而萌發出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主張。故答案為C項。A項,近代中國最早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是洪仁玕,排除;B項,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思想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排除;D項,西方社會進化論思想傳入中國始于嚴復,排除。【點睛】推斷(理)型選擇題解答時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過必要的推理來確定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推理時要掌握正確的指導思想,如歷史規律、邏輯關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時要注意歸納歷史現象、總結歷史規律并掌握運用。17.對于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革命黨人說他們“出于愛國之心,忍之無可忍,故冒萬死以一敵八,冀國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知識分子卻將義和團視為“中國文化糟粕的大匯集”。導致這兩種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階級立場B.評價角度C.指導理論D.依據史實【答案】B【解析】【詳解】革命黨人屬于資產階級利益代表,他們把義和團看做是與自己抗擊外國侵略的同道。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知識分子,他們也屬于資產階級,但是他們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全盤肯定西方文化,所以他們徹底否定義和團運動的排外行為,選項B正確;革命派和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都屬于資產階級,其指導思想也一致,選項A、C排除;兩個看法所依據的史實是一樣的,選項D排除。18.孫中山在《民權初步》中提到,會場里每做一事,都需要經過三道手續:一是動議,二是討論,三是表決……但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即:在一項動議表決之后,有的會員想推翻表決,提出復議,這叫做復議動議。這表明孫中山認為在會議決策時A.集思廣益但也應該提高效率B.利用直接民主形式實現憲政C.維護會場秩序是必要前提D.注重程序性和充分民主性【答案】D【解析】【詳解】民主能夠集思廣益,程序能夠提高效率,這是孫中山的這一思想的作用,而非思想本身,故A錯誤;基于民主的程序而形成的模式或者制度,其目的是希望通過直接民主會議的形式,推動憲政的實施,而不是思想本身,B錯誤;要實現這一民主的程序,需要能夠維持會場的秩序作,這個是必須要前提,但不是思想本身,故C錯誤。“動議”——“討論”——“表決”——“復議動議”組成一個操作的流程,體現了程序性;“動議”的提出,“討論”,“表決”及“復議”都賦予了與會人員充分的參與和表達的全力,體現了民主性;故應選D。19.1916年1月,陳獨秀在《青年雜志》撰文稱:“個人之人格高,斯國家之人格亦高。個人之權鞏固,斯國家之權亦鞏固。而吾國自古相傳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陳獨秀意在A.主張國家至上 B.批判封建倫理C.反對西方民主 D.傳播馬克思主義【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陳獨秀認為封建社會的儒家倫理道德壓制中國人的人格發展,進而不利于國家鞏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倫理道德,B選項符合題意。材料不能體現國家至上的說法,A選項排除。陳獨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學,C選項說法錯誤。材料與傳播馬克思主義無關,D選項排除。20.毛澤東的某部著作發表后,在淪陷區,日偽政權將其嚴行查禁;而在國統區,諸多國民黨人圍繞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性質.革命的步驟論等問題,對其發動圍攻。這部著作應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C.《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D.《新民主主義論》【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0年毛澤東就中國近代社會性質、革命步驟和前途等問題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受到當時日偽政權和國民黨中很多人的攻擊,D選項符合題意;1930年發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1925年寫成《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的時候,抗日戰爭尚未爆發,日偽政權還沒有建立,AC兩項錯誤;1957年,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時中國已經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正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B選項不符合題意。21.在1927年召開的中共五大上,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和羅易就土地革命問題出現烈的爭論,一個主長“土地革命廣出論”,一個堅持“土地革命深人論”,結果導致中共中央在革命緊急關頭無所適從此次會議說明A.中國革命必須走自己的道路B.蘇聯對中國革命影響有限C.中國革命學習蘇俄式的經驗D.國民大革命已延伸到農村【答案】A【解析】【詳解】中共“五大”上鮑羅廷和羅易的爭論恰恰說明中國革命領導權必須掌握在中共自己手中,必須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發展道路。故答案為A項。B項,材料展示的是共產國際兩位代表的爭論,無法說明蘇聯對中國革命的影響是否有限,排除;C項,中國革命學習蘇俄式的經驗是指搞城市暴動的道路,不是革命的領導權問題,排除;D項,國民大革命已延伸到農村的結論無法從材料中直接得出,排除。22.1925年,中共四大《對于農民運動的議決案》闡明了農民是無產階級同盟軍的原理,強調了農民在中國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發動農民起來斗爭,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和中國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黨的這一決議A.促進了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B.是共產黨獨立自主決策體現C.反映了毛澤東思想逐漸形成D.說明了黨以農民運動為中心【答案】A【解析】【詳解】中共四大關于工農的內容,旨在為推動國民大革命服務,故A符合題意;共產黨獨立自主決策以遵義會議召開為標志,B不符合題意;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及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提出,標志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C不符合題意;1925年,黨以工人運動為中心,不是農民運動,D不符合題意。23.據統計,全國職業教育在民國十年有719所,民國十一年有822所,民國十二年有1194所,民國十三年有1548所,民國十四年有1666所,民國十五年有1695所。職業教育不斷發展說明了A.提高了全體國民文化素養B.順應了民族工業發展的需求C.體現了政府引領教育革新D.形成了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答案】B【解析】材料所述為1921——1936年的職業教育迅速發展的情況,職業教育旨在培養專門的技術人才,結合所處的時代背景可知,該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職業教育的發展,為經濟發展培養了大量的人才,B符合題意;A“全體國民”的說法過于絕對;材料只是列舉了職業教育數量的變化,沒有涉及是否政府主導修建,C說法不準確;單就職業教育這一項的發展不能得出國民教育體系的完整的信息,D不正確。24.“教育還是要兩條腿走路,大專院校是一條腿,各種半工半讀和業余大學是一條腿。教育制度中的許多具體問題要認真研究,該恢復的恢復,能實行便實行。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鄧小平的這一看法旨在A.初步建成國民教育體系B.推動教育領域的撥亂反正C.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D.確立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由材料“教育制度中的許多具體問題要認真研究,該恢復的恢復,能實行便實行。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笨梢缘贸鏊鰹槲母锖蠡謴透呖贾贫?,由此可知,B符合題意;A是在文革之前;C是在1995年提出的;D是在1956年,在文革之前。25.亞里士多德指出,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脫離城邦的人,當個人被隔離開時他就不再是自足的;……它要么是只禽獸,要么是個神,人類天生就注入了社會本能,最先締造城邦的人乃是給予人們最大恩澤的人。這說明A.公民自由受城邦體制的制約B.亞里士多德崇尚和平與自由C.城邦要求公民具有團結意識D.希臘城邦重視政治歷史傳統【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不再是自足的”可知體現的是公民自由受到城邦體制的制約,故A正確。材料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推崇的是城邦政體不是和平和自由,故排除B。材料沒有涉及“團結意識”和對歷史傳統的重視,故排除CD。26.“民主”一詞,最早出現于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一書中。希臘語“民主”的本意是人民執掌權力并負責管理國家。雅典民主政治建設中最能體現“民主”本意的是A.建立陪審法庭制度B.實施了陶片放逐法C.公民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D.給生活困難公民發放參政津貼【答案】C【解析】【詳解】建立陪審法庭制度,體現不出人民執掌權力并負責管理國家的特點,A錯誤。陶片放逐法主要是防止專制權力的出現,B錯誤;公民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體現了人民掌握國家權力并管理國家的特征,C正確;雅典民主沒有給困難公民發津貼的規定,只有給參政的公民發津貼的規定,D錯誤。27.阿里斯托芬(約前446年-前385年)是古雅典的喜劇作家,相傳他寫了44部喜劇譴責當時的社會。其中《騎士》對克勒翁愚弄人民,拒絕和談,勒索盟邦,侵吞公款等罪行予以猛烈抨擊;《鳥》則諷刺雅典城市中的寄生生活,導致雅典人厭惡城市生活,到空中去建立“云中博古國”。由此可見,當時的雅典A.出現民主制危機B.社會出現動蕩C.社會的世風日下D.民主制的崩潰【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意內容可知,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中沒有涉及到當時雅典民主制的內容,不能體現雅典民主制出現危機,更沒有體現民主制的崩潰,故排除A、D項;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主要是抨擊社會風氣的變化,如“克勒翁愚弄人民,拒絕和談,勒索盟邦,侵吞公款”、“雅典城市中的寄生生活,導致雅典人厭惡城市生活”,沒有反映社會的動蕩,故排除B項,故選C項。28.學者元坤編著的《文藝復興那些年》,其封面下部的文字是“刺痛了羅馬,喚醒了歐洲,響徹全球”。其中“刺痛了羅馬”喻指文藝復興A.顛覆了古羅馬文明的輝煌成就B.沖擊了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C.動搖了人們對上帝的虔誠信仰D.否定了教會對世俗君主的控制【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文藝復興的影響,文藝復興借用了古希臘羅馬的文明,沒有顛覆古羅馬文明的輝煌成就,故A項錯誤;文藝復興強調人文精神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沖擊了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但人們對上帝的信仰仍是虔誠的,故B項正確,C項錯誤;D項是宗教改革的影響,排除。29.“一場嚴肅的禱告,同樣可以在草屋中或者豬圈里進行。……有說話聲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個窮人得到照應后,才能考慮興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風格和裝飾都無關緊要?!辈牧纤从车臍v史事件A.旨在沖破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B.使人開始擺脫基督教神學的統治C.構筑了未來社會的美好藍圖D.使人獲得靈魂自救的自主權【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只有在最后一個窮人得到照應后,才能考慮興建教堂。至于教堂建造、風格和裝飾都無關緊要”可知,材料主張在沒有窮人時才可以興建簡單的教堂,即反對羅馬天主教會對人們的掠奪,根據所學可知,這一歷史事件是指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使人獲得靈魂自救的自主權,故D項正確;AC項是啟蒙運動的影響;B項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30.某西方畫家偶然間看到非洲木雕面具,深受啟發,“斷然拋棄了對人體的真實描寫,把整個人體利用各種幾何化了的平面裝配而成”,“不再只是從事物的視覺表象來描繪事物的形象,而是從內涵去認識和解析事物”。發生這一轉變的畫家是A.注重表現人物情感的德拉克洛瓦B.重視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現的畢加索C.突出表現社會現實的俄國畫家列賓D.強調捕捉光色微妙變化的法國畫家莫奈【答案】B【解析】材料強調了要拋棄真實描寫而要從自我感受利用幾何化了的平面去做畫,這是畢加索立體畫派的特點,選B是符合題意的,正確;材料不涉及人物情感方面的信息,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社會現實方面的信息,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未體現光色變化方面的信息,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B。第Ⅱ卷二、非選擇題3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希臘神話中描繪了很多英雄人物。希臘的英雄是一大群相貌俊美、舉止嫻雅、體魄健壯、有血有肉的與人同形同性的神靈。他們的形象和性格與凡人非常相近,甚至沒有專權與等級,神與人同樣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希臘神話英雄熱愛生命(厭惡仇恨死亡,他們熱愛現實生活,對于死后的世界不關心,如斐賴城王后阿爾刻提斯替丈夫殉命,赫拉克勒斯到冥府同死神搏斗,奪回了她的生命。英雄人物常常宴樂、歌舞、開展競技活動或社交活動。此外,希臘神話英雄還熱愛冒險、善用武力,以維護自身利益為主要的價值追求?!獡段鞣轿幕贰凡牧隙c希臘神話英雄相比,中國神話英雄則顯得溫和些。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長期面對生存的困難和與自然做斗爭的困難。為了戰勝這些困難,人們創造了各種神話故事,寄托改變苦難環境的愿望。這體現了遠古中國人對人類、對自然的和諧關系的理解,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初步體現。中國神話傳說的主旨偏向于歌頌為大眾謀利益的英雄,這也證明了中國傳統民族性格中的群體意識、大局意識。精衛填海、夸父逐日、鰥治水招誅、女媧補天滅災、后羿射日除害,這些典型的中國神話英雄形象都是為了維護群體,謀求共同的利益。這些英雄也往往是道德的至高點,完美無缺,擁有凌駕于智慧、勇力之上的倫理道德?!幾运蔚り枴吨袊裨捰⑿叟c希臘神話英雄的差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希臘神話中英雄的特點。(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神話英雄與希臘神話英雄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原因?!敬鸢浮浚?)特點:有濃厚的人性色彩;追求享樂主義和現實幸福;強調個人利益,關注個性發展;熱愛冒險,敢于抗爭。(2)不同之處:重視集體利益,有群體意識;形象完美,尊崇道德;安穩求和,天人合一。原因: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發展的需要;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重視教化民眾鞏固統治;儒家倫理道德的影響【解析】【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希臘的英雄是一大群相貌俊美、舉止嫻雅、體魄健壯、有血有肉的與人同形同性的神靈”,“希臘神話英雄熱愛生命(厭惡仇恨死亡,他們熱愛現實生活,對于死后的世界不關心”,“希臘神話英雄還熱愛冒險、善用武力,以維護自身利益為主要的價值追求”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具有濃厚的人性色彩、追求享樂主義和現實幸福、強調個人利益、關注個性發展、熱愛冒險,敢于抗爭等特點。(2)不同:根據材料“中國神話傳說的主旨偏向于歌頌為大眾謀利益的英雄”,“典型的中國神話英雄形象都是為了維護群體,謀求共同的利益。這些英雄也往往是道德的至高點,完美無缺,擁有凌駕于智慧、勇力之上的倫理道德”,“體現了遠古中國人對人類、對自然的和諧關系的理解,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初步體現”等信息,對比材料的相關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神話英雄具有重視集體利益、有群體意識、形象完美、尊崇道德、安穩求和、天人合一等特點。原因:根據材料“人們創造了各種神話故事,寄托改變苦難環境的愿望。這體現了遠古中國人對人類、對自然的和諧關系的理解,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初步體現”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國古代英雄人物特點產生的主要原因。3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明朝前期,消費呈現尚檢、務實特征,萬歷《通州志》卷2風俗載,南直隸通州“弘、德之間,枕有淳本務實之風?!背苫渡轿魍ㄖ尽肪?載,太原“工商務實勤儉”。然而,中期以降,消費發生嬗變,凸顯奢靡之風尚,乾隆《震澤縣志》卷25風俗序載,蘇州府“萬歷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間競相奢靡,顧炎武認為:“自神宗以來,黷貨之風日甚一日,國維不張,而人心大壞,教十年如此矣?!毕M奢靡,對明代的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獜埌罱ā睹鞒泻笃谏菝抑L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材料二與16世紀相比,這一時期歐洲消費競爭的特征發生了變化。首先,消費競爭的主體是家庭,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家族的地位和榮耀;到了18世紀,消費競爭的主體則成為個人,消費競爭的目的是為了個人的地位和榮耀。其次,16世紀消費競爭的動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紀消費競爭的動力主要在于文化與市場,其表現形式就是對時尚的追逐和競爭。而時尚的制造者不僅僅是貴族,市場也參與到時尚的制造中來……時尚的大眾參與導致西方進入了“大批量需求”時期?!钋佟稄那趦€節約到消費至上對西方消費主義文化的歷史考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中后期社會風尚嬗變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說明明朝中后期與16-18世紀歐洲消費變化的相同之處,并分析由此產生的主要不同影響及其原因?!敬鸢浮浚?)原因: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大量工商業城鎮的興起發展及其人口的增長;社會上工商皆本、趨利經商風氣的滋長等。(其它言之有理的表述亦可)(2)相同之處:由尚儉到奢靡。主要不同影響:明朝中后期的消費變化沒有促進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而歐洲則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成長。原因:中國明朝時期封建君主專制強化、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響;歐洲則是新航路開辟、對外殖民擴張、重商主義思想盛行以及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等影響【解析】【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中期以降,消費發生嬗變,凸顯奢靡之風尚”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社會經濟、生產關系、城市發展和社會生活變化等方面,分析明朝中后期社會風尚嬗變的原因。(2)相同:根據材料“明朝前期,消費呈現尚檢、務實特征”,“中期以降,消費發生嬗變,凸顯奢靡之風尚”等信息,對照材料“18世紀消費競爭……表現形式就是對時尚的追逐和競爭”,可知明朝中后期與16-18世紀歐洲消費變化的相同之處在于由尚儉到奢靡。不同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后期的消費變化沒有促進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