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單元綜合拔高練高考模擬練(解析版)_第1頁
第五、六單元綜合拔高練高考模擬練(解析版)_第2頁
第五、六單元綜合拔高練高考模擬練(解析版)_第3頁
第五、六單元綜合拔高練高考模擬練(解析版)_第4頁
第五、六單元綜合拔高練高考模擬練(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六單元綜合拔高練高考模擬練(解析版)一、選擇題1.周代城市道路設計規定“經途九軌(南北道路寬為車軌九倍),環途七軌,野途五軌”。至宋代,城市道路的寬度大大縮小,甚至沿街設攤,有些道路還發展為商業街。城市道路建設的這一變化反映出()A.城市建設規模日益擴大B.城市職能向世俗化發展C.政府管理職能不斷弱化D.封建等級制度受到沖擊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周代城市道路設計有嚴格規制,至宋代道路寬度縮小,且出現商業街。這一變化的出現源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城市道路建設逐步轉向滿足普通市民的需要,B項正確。材料無從體現城市建設的規模,排除A項。材料僅強調城市道路的變化,無法體現政府管理職能的變化,排除C項。周代在城市道路上的一系列規制是禮制規范在城市建設方面的表現,這一規制被打破可以反映出禮制規范受到沖擊,但“禮制規范”并不等于“封建等級制度”,排除D項。2.有學者指出近代中國受西方影響是分層的,“外層帶”是經西方沖擊的直接產物,“中層帶”是西方催化或賦予某種形式與方向的古老而又全新的歷史現象,“內層帶”是基本未受西方文明感染的。根據該學者的觀點,下列各項中屬于“外層帶”的是()A.有軌電車B.中山裝C.白話文D.鄉村祠堂答案:A解析:有軌電車是西方文明的直接產物,屬于“外層帶”,故A項正確;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白話文是受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的新文化運動的產物,二者屬于“中層帶”,故B、C兩項錯誤;鄉村祠堂是中國傳統現象,屬于“內層帶”,故D項錯誤。3.歷史學家白壽彝在1937年曾說:“九十年來中國交通事業之設施,殆非以前數千年間之交通事業所可比擬……若和世界各先進國相較……則只能算中國交通事業之現代化的開始。”結合材料,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新式交通工具包括自行車、輪船、火車、飛機等B.近代中國交通事業雖有起色,但遜色于先進國家C.近代交通與古代交通的最大區別是牽引動力的變化D.近代交通事業發展緩慢的根源是經濟發展不平衡答案:D解析: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決定了近代交通事業發展緩慢,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4.下表為上海外白渡橋通行交通工具變化情況統計表,數據的變化說明()年份人力車(輛)馬車(輛)轎子(乘)馬(匹)腳踏車(輛)機器腳踏車(輛)汽車(輛)公共汽車(輛)有軌電車(輛)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A.等級觀念的根本變化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C.交通工具的進步顯著D.民眾消費水平懸殊答案:C解析:由表格可以明顯地看出,近代交通工具出現并得到發展,這說明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等級觀念的變化和民眾消費水平的差異,故A、D兩項排除;B項“普遍西化”說法錯誤,故排除。5.下表總結了1500—1960年不同交通工具運輸速度的變化情況。據此推知()時間1500—1840年1850—1930年1950年1960年交通工具和速度馬車、帆船16千米/小時汽船、火車56—104千米/小時螺旋槳飛機480—640千米/小時噴氣式飛機800—1120千米/小時A.科技逐步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B.科技發明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變革C.科技發展縮短了人們的空間距離D.科學技術與生產逐漸實現了結合答案:C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不同交通工具運輸速度產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的發展,科技的發展提高了生產力,使得交通工具的運輸速度不斷加快,各地交流變得更加方便快捷,縮短了人們的空間距離,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科技進步帶來的交通工具運輸速度的加快,不能體現出科技滿足了人們物質上的需求,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社會變革,排除B項。科技與生產相結合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特征,與材料中的時間跨度不符,排除D項。6.《睡虎地秦墓竹簡》中與法醫學和刑事技術關系密切的是《法律答問》和《封診式》。《法律答問》中有關于秦朝將麻風病人送往特設的隔離區的記錄。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有()①.《法律答問》的內容主要以記錄疫病的防控為主②.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加強對疫病的管理③.最遲在秦朝,中國已經出現麻風病的傳播④.秦簡作為實物史料,比文字史料價值更高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B解析:《法律答問》主要是對秦朝法律的解釋,對傳染病的防控記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內容,故①錯誤;秦朝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加強對全國的管理,故②正確;據材料可知,秦朝已經有了對麻風病人的隔離措施,故③正確;實物史料可以與文字史料相互驗證,無法比較誰的價值更高,故④錯誤。故B項正確。世紀中期黑死病暴發后,一貫節約的民眾改變了消費觀念,人們無法根據衣著服飾來區分下層民眾和貴族。于是英國議會頒布一系列的禁奢法,努力根據社會等級來制定服裝的樣式和花費,如仆人和工匠的衣服花費不能超過2馬克,農夫、農業工人和其他人不能超過40先令,只能穿粗呢和赤褐色毛呢。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A.英國議會力圖維護傳統的等級秩序B.人口銳減導致勞動力價格上漲C.“價格革命”導致封建貴族衰落D.商品經濟發展改變消費觀念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人們無法根據衣著服飾來區分下層民眾和貴族”以及英國頒布一系列禁奢法并結合所學可知,黑死病的暴發導致英國人口銳減,勞動力短缺,以至于勞動力價格上漲,相應的,下層民眾的收入增加,故出現了材料中民眾消費觀念改變,政府立法限制下層民眾花費的現象,故B項正確。材料已經表明英國議會“努力根據社會等級來制定服裝的樣式和花費”而頒布一系列禁奢法,說明材料的現象是議會在力圖維護傳統的等級秩序,A項是對現象的描述而非對現象原因的描述,故A項錯誤。據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引發了“價格革命”,歐洲金銀貶值,物價上漲,使得收取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貴族實力衰退,但這與題干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據材料可知,下層民眾的消費觀念確實有所改變,但改變的原因并非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是由于黑死病造成的社會恐慌,也就是對死亡的恐懼使得人們追求現世的享樂,故D項錯誤。8.有學者認為,元明時期科舉考試競爭激烈,部分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便選擇了其他道路,如從商、耕讀等,其中較受人尊敬的行業便是行醫;清朝大興“文字獄”,部分文人選擇明哲保身,轉而鉆研學問或行醫,誕生了許多亦儒亦醫的大家。據此判斷該學者認識醫學發展的角度是()A.唯物史觀的角度,人民群眾推動了醫學發展B.社會發展的角度,社會環境對醫學發展的影響C.經濟學的角度,新的經濟因素對醫學發展的影響D.文化發展的角度,教育促進了醫學的發展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說明了元明清時期,不同的社會環境對醫學、行醫職業的選擇所產生的影響,故B項正確。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材料并未涉及人民群眾,故A項錯誤。據所學可知,明清時期確實產生了新的經濟因素,但材料中未體現經濟對醫學的影響,故C項錯誤。教育的發展確實會對醫學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這與材料內容不符,故D項錯誤。9.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立誓:“我在醫神阿波羅……以及所有的神和女神面前宣誓……我將盡我所能和判斷,為我的病人的利益著想,以醫術盡心救治,永遠不存任何邪惡之念。”后世稱之為“希波克拉底誓言”這說明當時()A.神靈崇拜盛行B.醫生職業要求較高C.宗教意識覺醒D.人文精神影響醫學答案:D解析:據材料“我將盡我所能和判斷,為我的病人的利益著想,以醫術盡心救治,永遠不存任何邪惡之念”可知,希波克拉底立誓體現了人的主體地位,D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希波克拉底維護病人的利益,體現了人文主義色彩,排除A項;材料僅是希波克拉底個人的意志,而不是強調對醫生的職業要求,也不是強調宗教意識,排除B、C兩項。二、非選擇題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紀50年代是鐵路全面建設時期,在這10年中,鐵路的總里程增長了4倍多,達到30000英里。在以后的幾十年中,鐵路的發展更為壯觀。美國內戰后的幾十年使得前面的時代黯然失色。到1890年又修筑了140000英里的鐵路,到1916年鐵路總長超過250000英里。19世紀推動人們進行運河、鐵路和汽船投資的基本動力是地理擴張和分工。1800年,美國的經濟活動集中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而且主要是其中的沿海地帶。……這個過程以早期多種交通工具的競爭和鐵路的最終勝利為特征——鐵路的成功應歸功于其選址的靈活以及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的能力。技術的飛速進步使得鐵路部門生產率的增長大大快于其他部門,而實際運輸費用相應降低。而且,支持鐵路成功進入市場的政策,也為其減少了大量成本。從19世紀60年代直到一戰,與其他經濟部門相比,美國的鐵路部門受到外國投資者更多的關注。英國人以及北歐人對美國的鐵路表現出令人吃驚的興趣。——摘編自《劍橋美國經濟史》材料二在清政府洋務派的主持下,1881年開始修建唐山至胥各莊鐵路,從而揭開了中國自主修建鐵路的序幕。但由于清政府的昏庸愚昧和閉關鎖國的政策,早期修建鐵路的阻力很大,到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前夕,近二十年的時間里僅修建約400千米鐵路。甲午中日戰爭后,英、俄、法、日、德、比、美等帝國主義國家乘機對清政府施加壓力,攫取中國的鐵路權益。他們或強行修筑,或假借“合辦”,或通過貸款控制,一萬多千米的中國路權被吞噬和瓜分,形成帝國主義掠奪中國路權的第一次高潮。在1876—1911年共修建鐵路約9400千米。其中帝國主義直接修建經營的約占41%;帝國主義通過貸款控制的約占39%;國有鐵路,包括中國自力更生修建的京張鐵路和商辦鐵路及贖回的京漢、廣三等鐵路僅占20%左右。(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中美兩國鐵路建設的特點。答案:美國:發展迅猛;本國主導;借助外國資本。中國:起步晚,發展慢;受列強控制,喪失主權。解析:根據材料一中“在這10年中,鐵路的總里程增長了4倍多”等信息分析美國鐵路建設的特點。根據材料二中“帝國主義國家乘機對清政府施加壓力,攫取中國的鐵路權益”等信息分析中國鐵路建設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末中國鐵路業緩慢發展的原因。答案: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國家貧弱;近代列強的侵略和巧取豪奪;清政府政治腐朽、愚昧落后;中國缺乏成熟的資本市場。解析:根據所學,可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國家貧弱,近代列強的侵略和巧取豪奪,清政府政治腐朽,中國缺乏成熟的資本市場等角度分析回答。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疫病頻發的國家,在公共危機應急救援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疫病暴發以后,帝王一般會下“罪己詔”來主動承擔責任,認為疫病的流行是自己的政事有所欠缺而導致的,并大赦天下、減免賦稅、舉辦大型祈禳儀式。西漢元帝時,關東水災疾疫,大量流民涌入關內,元帝詔集轉運糧食給流民,并開倉賑濟,易寒衣,保證災民能有基本的吃穿。東漢永元年間,曹褒官為城門校尉,“時有疾疫褒巡行病徒,為致醫藥……多蒙濟活”。東漢安帝元初年間,會稽大疫,政府“遣光祿大夫將太醫循行疫病”,到鄉村為老百姓治病。兩漢時期,從農村到城市,每逢疫情嚴重,患病人增多,政府會因地制宜地騰出一些住宅作為疫病的醫院,集中為他們進行治療,以防止疫病擴散。——摘編自劉滴川《大瘟疫:病毒、毀滅和帝國的抗爭》等材料二晚清時期,以災荒為代表的災害性公共危機事件日趨頻仍,以瘟疫為代表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此起彼伏。19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以官賑為代表的傳統危機應對機制漸趨衰弱,新型商人開始活躍于近代歷史舞臺。新型商人文化教育程度較高,有著發展資本主義的強烈愿望,同時具有“我本同處宇內,有分地無分民”的超越鄉土觀念的社會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懷。發生重大災荒時,他們號召社會各階層人民關注災區,為災區人民募捐災款和物資,義賑逐漸發展成為晚清社會主要的災荒救濟形式。——摘編自董強《近代江南公共危機與社會應對》等材料三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公共危機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災害和社會事故上。2022年“非典”事件后,針對危機事件的科研機構紛紛建立,在研究中各有側重。2022年,國務院發布《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35個與公共危機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汶川地震時,國內媒體從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地對地震和救災情況進行了及時、充分、生動的報告,將全國人民的注意力凝聚到抗震救災上來,激發了整個社會強大的救災合力。——摘編自劉亞光《淺析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漢時期應對公共危機措施的特點。答案:特點:注重穩定人心;救助范圍廣、形式多樣;創設專門性救助機構(實施隔離防治);以政府救助為主;神學迷信色彩濃厚。解析:根據材料一“帝王一般會下‘罪己詔'來主動承擔責任”得出注重穩定人心;根據材料一“并大赦天下、減免賦稅”“開倉賑濟,賜寒衣”“為致醫藥”得出救助范圍廣、形式多樣;根據材料一“因地制宜地騰出一些住宅作為疫病的醫院”得出創設專門性救助機構(實施隔離防治);根據材料一“政府‘遣光祿大夫將太醫循行疫病',到鄉村為老百姓治病”“政府會……集中為他們進行治療”得出以政府救助為主;根據材料一“認為疫病的流行是自己的政事有所欠缺而導致的”“舉辦大型祈禳儀式”得出神學迷信色彩濃厚。(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晚清時期公共危機應對機制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變化:從以官賑為主到以義賑為主。原因:清政府財政困難;傳統儒學的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西方慈善思想的傳入。解析: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以官賑為代表的傳統危機應對機制漸趨衰弱,新型商人開始活躍于近代歷史舞臺”“義賑逐漸發展成為晚清社會主要的災荒救濟形式”得出從以官賑為主到以義賑為主。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六七十年代清政府要支付戰爭賠款,國家財政更加困難,無力進行大規模救濟;根據材料二“新型商人開始活躍于近代歷史舞臺”“新型商人文化教育程度較高,有著發展資本主義的強烈愿望,同時具有……超越鄉土觀念的社會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懷”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傳統儒學的影響以及西方慈善思想的傳入。(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公共危機應對機制發展的主要表現,并簡要談談你從我國歷代公共危機應對機制建設中獲得的啟示。答案:表現:研究機構增加,拓寬了研究的范圍和視野;公共危機管理法律體系不斷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