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細菌的耐藥性的產生及檢測方法詳解演示文稿當前1頁,總共59頁。(優選)細菌的耐藥性的產生及檢測方法當前2頁,總共59頁。當前3頁,總共59頁。細菌定義廣義定義:是指一大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存在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包括真細菌和古生菌兩大類群。細菌數量: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細菌廣泛存在我們人類體內,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菌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當前4頁,總共59頁。細菌與人類關系當前5頁,總共59頁。細菌結構當前6頁,總共59頁。細菌致病性細菌在人體內寄生,增殖并引起疾病的特性稱為細菌的致病性當前7頁,總共59頁。侵襲力胞外酶血漿凝固酶游離血漿凝固酶凝聚因子鏈激酶:激活纖溶酶原或胞漿素原,破壞纖維蛋白屏障透明質酸酶:溶解結締組織透明質酸莢膜:抵抗吞噬其他表面活性物質:Vi抗原、K抗原等當前8頁,總共59頁。毒素外毒素主要由革蘭氏陽性菌產生親組織性,選擇性地作用于某些組織和器官。破傷風桿菌毒素麻痹運動神經肉毒桿菌毒素造成眼及咽肌的麻痹白喉桿菌引起心肌炎、腎上腺出血及神經麻痹等。內毒素主要由革蘭氏陰性菌產生無組織選擇性,引起的病理變化和臨床癥狀大致相同發熱反應糖代謝紊亂影響血管舒縮機能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當前9頁,總共59頁。細菌侵入途徑、數量與感染多數病原菌只有經過特定的門戶侵入,并在特定部位定居繁殖,才能造成感染。痢疾桿菌必須經口侵入,定居于結腸內,才能引起疾病。破傷風桿菌,只有經傷口侵入,厭氧條件下,引發疾病。病原菌的數量與致病能力一般成正比。當前10頁,總共59頁。主要內容細菌與人類關系抗菌藥物應用細菌耐藥產生細菌耐藥的檢測當前11頁,總共59頁??咕幬锂a生當前12頁,總共59頁??咕幬锏亩x
抗菌藥物包括:抗生素由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植物和動物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所產生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化學藥物當前13頁,總共59頁??咕钚愿鶕煌匦苑譃椋阂志鷦核傩б志鷦ㄋ沫h素類、林可霉素類、氯霉素與大環內酯類)和慢效抑菌劑(磺胺類)殺菌劑:繁殖期殺菌劑(青霉菌素類及頭孢菌素類)和靜止期殺菌劑(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多粘菌素類)活性評價指標最低抑菌濃度(MIC)指能夠抑制培養基內細菌生長的最低濃度最低殺菌濃度(MBC)指能夠殺滅培養基內細菌生長的最低濃度當前14頁,總共59頁??咕幬锓诸?1)β-內酰胺類: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的分子結構中含有β-
內酰胺環。(2)氨基糖苷類:包括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等。(3)四環素類:包括四環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強力霉素等。(4)氯霉素類: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5)大環內脂類:紅霉素、白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麥迪霉素、阿奇霉素等。(6)糖肽類抗生素:萬古霉素、去甲萬古霉素、替考拉寧。(7)喹諾酮類:諾氟沙星、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等。當前15頁,總共59頁??咕幬锓诸?/p>
(8)硝基咪唑類: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奧硝唑等。(9)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環絲氨酸、利福平等。(10)作用于G+細菌的其它抗生素: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桿菌肽等.(11)抗真菌抗生素:多烯類、咪唑類、三唑類用于真菌細胞膜上麥角甾醇的抗真菌藥物、烯丙胺類、氮唑類。(12)抗結核菌類:利福平、異煙肼、吡嗪酰胺等。(13)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環孢霉素。當前16頁,總共59頁??咕幬镒饔脵C理
針對細菌結構,抗菌藥主要有5類作用機理:阻礙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導致細菌在低滲透壓環境下膨脹破裂死亡,哺乳動物的細胞沒有細胞壁,不受這類藥物的影響。
當前17頁,總共59頁??咕幬镒饔脵C理與細菌細胞膜相互作用,增強細菌細胞膜的通透性、打開膜上的離子通道,讓細菌內部的有用物質漏出或電解質平衡失調而死亡阻礙細菌DNA的復制和轉錄,導致細菌分裂繁殖受阻。當前18頁,總共59頁。影響葉酸代謝抑制細菌葉酸代謝過程中的二氫葉酸合成酶和二氫葉酸還原酶。導致核酸合成受阻,從而抑制細菌生長繁殖。與細菌核糖體或其反應底物相互作用,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抗菌藥物作用機理當前19頁,總共59頁。主要內容細菌與人類關系抗菌藥物應用細菌耐藥性產生細菌耐藥的檢測當前20頁,總共59頁。細菌耐藥性產生
青霉素的廣泛使用后耐藥性很快產生(β-內酰胺環被破壞后,青霉素的抗菌活性也隨之而消失),隨后由于抗菌藥物大量使用的壓力,針對各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逐漸產生。細菌耐藥性又稱抗藥性,系指細菌對于抗菌藥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藥性一旦產生,藥物的化療作用就明顯下降。耐藥性根據其發生原因可分為獲得耐藥性和天然耐藥性。自然界中的病原體,如細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藥性。當長期應用抗生素時,占多數的敏感菌株不斷被殺滅,耐藥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細菌對該種藥物的耐藥率不斷升高。當前21頁,總共59頁。細菌耐藥性20世紀30年代末磺胺藥上市,40年代臨床廣泛使用磺胺藥后,50年代日本報道80%~90%的志賀痢疾桿菌對磺胺藥耐藥了。20世紀40年代青霉素剛使用不久即出現耐青霉素金葡菌,50年代發現金葡菌能產生β-內酰胺酶滅活青霉素,1961年,甲氧西林問世并投入臨床應用(抗金葡菌產生的青霉酶),從甲氧西林使用10余年后,出現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報道。當前22頁,總共59頁。細菌耐藥性60~70年代,細菌耐藥性主要表現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一般腸道陰性桿菌由于能產生β-內酰胺酶使青霉素類和一代頭孢菌素抗菌作用下降。80年代后,G-桿菌產生的超廣譜β-內酰胺酶和AmpC酶,三代頭孢菌素在內的多種抗生素耐藥的多重耐藥革蘭陰性桿菌出現。近年來,出現了萬古霉素中介金葡菌,2002年以來,美國已先后報道了3株對萬古霉素完全耐藥的金葡菌。1990年就有耐亞胺培南的一株陰溝腸桿菌報道,但在隨后10年期間并未有更多耐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腸桿菌報道,直到2000年后有關
CRE的報道不斷增多,一種新抗生素從研制到臨床應用一般需要5~10年,而產生細菌耐藥僅需要2年。當前23頁,總共59頁。細菌多重耐藥多重耐藥:指細菌對常用抗菌藥物主要分類的3類或以上藥物耐藥。泛耐藥細菌:指對所有分類的常用抗菌藥物全部耐藥,革蘭氏陰性桿菌對包括多黏菌素和替加環素在內的全部抗菌藥物耐藥,革蘭氏陽性球菌對包括糖肽類和利奈唑胺在內的全部抗菌藥物耐藥。當前24頁,總共59頁。超級細菌超級細菌,目前引起特別關注的超級細菌主要有: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耐多藥肺炎鏈球菌(MDRSP)、多重耐藥性結核桿菌(MDR-TB)、最近新發現的攜帶有NDM-1基因的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以及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MRAB)等。超級細菌并非新事物,它們一直存在并且隨著人類濫用抗生素而進化出強大耐藥性?!俺壖毦钡某霈F,一度引起了世界的恐慌。在青霉素被發現后的半個世紀,人類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來到了多年前有人預測的“后抗生素時代”。我國是世界上濫用抗生素較為嚴重的國家,耐藥菌引起的醫院感染人數,已占到住院感染患者總人數的30%左右。因此有專家預言,我國有可能率先進入“后抗生素時代”,即回到抗生素發現之前的時代。當前25頁,總共59頁。細菌多重耐藥為此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遏制細菌耐藥,今天不采取行動,明天就無藥可用”的口號,細菌耐藥已成為一個極其重要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當前26頁,總共59頁。細菌耐藥基礎固有耐藥性:是由細菌染色體基因決定、代代相傳,不會改變的,如鏈球菌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天然耐藥;腸道G-桿菌對青霉素天然耐藥;銅綠假單胞菌及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多數抗生素均不敏感。獲得性耐藥性:細菌與抗生素接觸后,在抗菌藥物選擇性壓力存在下經過基因突變、潛伏基因的表達,或細菌在生長過程中通過轉化、轉導獲得抗性基因,或通過移動因子包括質粒、轉座子、整合子轉移和傳播耐藥基因而獲得的耐藥表型,通過改變自身的代謝途徑,使其不被抗生素殺滅。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過多β-內酰胺酶或過度表達mecA基因而耐藥。細菌的獲得性耐藥可因不再接觸抗生素而消失,也可由質粒將耐藥基因轉移個染色體而代代相傳,成為固有耐藥。當前27頁,總共59頁。獲得性耐藥性
獲得性耐藥機制更容易將耐藥基因通過水平或垂直傳播方式在不同菌株或不同菌種間傳播,加速了細菌耐藥蔓延的速度,導致耐藥菌株越來越多,細菌耐藥性迅速上升,使臨床上不斷出現多重耐藥株、泛耐藥株甚至“超級細菌”的出現。在上世紀50~60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數約700萬,而現在這個數字上升到了2000萬。死于敗血癥的人數上升了89%,大部分人死于超級細菌帶來的用藥困難。當前28頁,總共59頁。細菌耐藥機制β-內酰胺酶是指能催化水解6-氨基青霉烷酸(6-APA)和7-氨基頭孢烷酸(7-ACA)及其N-?;苌锓肿又笑?內酰胺環酰胺鍵的滅活酶。細菌通過產生β-內酰胺酶降解是β-內酰胺類抗生素是最常見的耐藥方式(80%病原菌耐藥方式之一,至今β-內酰胺酶數量已超過350余種)Ambler等根據β-內酰胺酶分子結構中氨基酸序列差異分為A,B,C,D。1995年Bush等提出功能分類方案,依據酶的底物和酶的抑制物不同,主要分為青霉素酶,頭孢菌素酶,廣譜酶和超廣譜酶四種當前29頁,總共59頁。A型β-內酰胺酶
A型β-內酰胺酶按Bush分類法屬2群,向下又分為8個亞群(2a,2b,2c,2d,2e,2f,2be,2br),因此,A型β-內酰胺酶在底物動力學性質上顯示多樣性。大多數青霉素類抗生素都是A型β-內酰胺酶的良好底物,如氨芐西林、羧芐西林、苯唑西林和甲氧西林等。從整體上看,A型β-內酰胺酶對青霉素類的水解率較頭孢菌素類為高,可引起氨曲南和碳青霉烯類耐藥。此類酶的活性可被克拉維酸等酶抑制劑所抑制,而EDTA不能抑制,引起臨床關注和危害較大的腸桿菌科細菌A類碳青霉烯酶主要是KPC酶。當前30頁,總共59頁。B型β-內酰胺酶
發現于20世紀60年,依賴金屬離子發揮催化活性,主要為Zn2+,此酶不被棒酸抑制,被EDTA抑制,其主要特征是除單氨類抗生素(如氨曲南)以外,可水解碳青霉烯酶類等各種
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主要包括
NDM-1、IMP、VIM、KHM-1、GIM-1和
SIM-1。對于產
B類酶的菌株的尚無很好的治療手段,值得重視的是對該種酶的檢測,以防止其爆發流行。當前31頁,總共59頁。C型β-內酰酶
C型β-內酰酶通常被稱為頭孢菌素酶1989首次發現,按Bush分類法屬1群。第1代頭孢菌素是C型β-內酰胺酶的良好底物,第2、3代頭孢菌素一般對C型β-內酰胺酶不敏感。亞胺培南和氨曲南則表現出對C型β-內酰胺酶的抑制作用。主要包括CMY、FOX、MOX、LAT、ACT、ACC、MIR和DHA當前32頁,總共59頁。D型β-內酰胺酶
D型β-內酰胺酶Bush分類屬2d群,它們對苯唑西林和氯唑西林的水解速度明顯大于芐青霉素,因此,它們又被稱為“苯唑西林酶”,其中OXA-48在碳青霉烯類耐藥中顯示出了日趨重要的碳青霉烯酶的活性。當前33頁,總共59頁。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是一大類基于TEM-1、TEM-2和
SHV-1型β內酰胺酶基礎上經突變而成的多種β-內酰胺酶,水解青霉素、廣譜青霉素、頭孢菌素、單環類、第四代頭孢菌素,但不能水解碳青霉烯類、頭霉素類。除了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外,經常伴隨對氨基糖苷類等其他抗生素的耐藥性。準確區分ESBLs和非ESBLs菌株,不僅可指導臨床合理用藥,以免延誤病情和增加醫療費用,而且有利于對ESBL菌株的管理,控制其傳播,防止爆發流行,對提高治療效果和控制醫院院內感染均有重要意義。當前34頁,總共59頁。AmpC酶
G-桿菌產生的不被克拉維酸抑制的頭孢菌素酶組成的一個酶家族,屬于β-內酰胺酶分子分類中的C類。產AmpC酶的耐藥菌幾乎對所有的β-內酰胺類藥物耐藥,對第4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吡肟敏感,對碳青霉烯類如亞胺培南、美羅培南有高度的活性。
AmpC酶可分為質粒介導型和染色體介導型。質粒AmpC基因來源于幾種腸桿菌科細菌染色體AmpC基因,其AmpC沒有調控基因,呈持續高表達,且質粒編碼常同時攜帶有其他的耐藥基因,因而導致多重耐藥,并且傳播很快,主要在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白桿菌、沙門菌屬和志賀菌屬中出現。染色體介導的AmpC酶能水解第3代頭孢菌素等β-內酰胺類抗生素,其高水平表達與調節基因突變有關,當AmpD基因突變產生有缺陷的AmpD蛋白時,可引起AmpC過度表達,使產酶量大增引起耐藥,多見于陰溝腸桿菌。當前35頁,總共59頁。氨基糖苷修飾酶乙?;D移化酶(AAC)、磷酸轉化酶
(APH)和腺苷酸轉化酶(ANT)。人們一直認為耐藥菌株產生的氨基糖苷類修飾酶是主要的耐藥機制,但臨床分離致病菌株16SrRNA甲基化酶的發現改變了人們的觀點。此酶可由質粒介導進行垂直和或水平播散,使細菌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產生多藥交叉耐藥及高水平耐藥,給臨床醫生治療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帶來更加嚴峻的挑戰。當前36頁,總共59頁。抗生素作用的靶位點發生突變細菌通過對特定位點的突變,改變了與抗菌藥物結合位點的結構,或產生了新的不能與抗生素結合的替代物質,或產生了保護性的物質阻止了抗生素的結合而逃避抗生素的作用。鏈霉素結合部位是30S亞基上的SI2蛋白,若SI2蛋白的構型改變,使鏈霉素不能與其結合而產生耐藥性;紅霉素靶部位是50S亞基的L4或L12蛋白,當染色體上的ery基因突變,使L4或L12蛋白構型改變,便會出現對紅霉素的耐藥性;利福平作用點是RNA聚合酶的β基因,當其突變時,就產生了耐藥性;青霉素靶部位是細胞膜上的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PBPs具有酶活性,參與細胞壁的合成,是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細菌改變了PBPs的結構,可導致耐藥性;喹諾酮類藥物靶部位是DNA旋轉酶,當基因突變引起酶結構的改變,阻止喹諾酮類藥物進入靶位,可造成喹諾酮類所有藥物的交叉耐藥。當前37頁,總共59頁。外膜通透性改變一些具有高滲透性外膜、對抗菌藥物原來敏感的細菌,可以通過降低外膜的滲透性而出現耐藥性。如原來允許某種抗菌藥物通過的孔蛋白通道由于細菌發生突變而使該孔蛋白通道關閉或消失,細菌就會對該抗菌藥物產生很高的耐藥性。此種耐藥機制往往對抗菌藥物特異性較差,具有多重耐藥性,銅綠假單胞菌的外膜對多種抗菌藥物如β內酰胺類、酶抑制劑、四環素、氯霉素和喹諾酮類的通透性極低,而導致先天耐藥。當前38頁,總共59頁。主動外排作用
主動外排作用是微生物對藥物產生耐藥性的一個重要機制,源于20世紀80年代關于大腸埃希菌對四環素耐藥機制的研究,它是由藥物外輸泵來完成的。藥物外輸泵是一類位于細胞膜上的具有特殊結構的膜轉運蛋白質,其作用機理為當細胞內的藥物濃度聚集達到一定數值時,藥物外輸泵系統相關mRNA的表達增加,結果使細胞膜上外輸泵的數量增加,使細胞內的藥物被泵出。外排系統廣泛存在于G+
菌、G-菌、真菌及哺乳類細胞(如癌細胞)中,其與細菌外膜通透性改變在多重耐藥中起重要作用,愈來愈受到研究者重視。當前39頁,總共59頁。細菌生物膜的作用細菌生物膜(BF)是指細菌吸附于生物材料或機體腔道表面,分泌多糖蛋白復合物,并將自身包繞其中形成的膜樣物質。細菌在BF的保護下可逃避抗菌藥物的殺傷作用和免疫細胞的吞噬作用。與浮游菌比較,BF細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可提高10~1000倍,其主要取決于BF多細胞結構:①BF中的胞外多糖起屏障作用,限制抗生素分子向細菌運輸;②BF中微環境的不同可影響抗生素的活性;③BF細菌表面生長可誘導細菌表達出與浮游細菌不同的基因,誘導產生BF特異性表型;④多菌種BF中各菌種的協同作用。具有生物膜的細菌多見于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變異鏈球菌。當前40頁,總共59頁。轉座子介導的耐藥性
轉座子(Tn)是一種比質粒更小的DNA片段,它能夠隨意地插入或躍出其他DNA分子中,通常借助細菌的染色體、噬菌體或質粒得以復制并插入到新的位點,或將自身從原位點剪切掉再插入到新的位點,從而使宿主細胞失去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在細菌對萬古霉素的耐藥性機制研究中發現VanA基因存在于Tn1546中,這一轉座子含有9個基因,其中有2個編碼萬古霉素耐藥基因的“VanA基因簇”。Tn還可以使位于染色體上和非接合質粒上的基因轉移到接合質粒中,實現細菌間的基因轉移或交換。此外,耐藥基因的轉移和傳播也可以通過轉座子、整合子和質粒等可移動的遺傳元件介導。當前41頁,總共59頁。細菌整合子系統
整合子(integron)是近年來發的新的可移動基因元件,是捕獲外源基因并使之轉變為功能性基因的表達單位。整合子的基本結構由1個編碼整合酶的基因、2個基因重組位點、啟動子和耐藥基因盒組成?;蚝惺菃我坏目梢苿拥腄NA分子,是由一個開放閱讀框(ORF基因)和一個反向不完全重復序列即59-堿基(59-be)單元組成,59-be是整合酶的識別位點。只有當基因盒被整合子捕獲并整合到整合子中才能轉錄,一個整合子可以捕獲一個或多個基因盒。當前42頁,總共59頁。主要內容細菌與人類關系抗菌藥物應用細菌耐藥性產生細菌耐藥的檢測當前43頁,總共59頁。耐藥檢測標準
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CLSI)針對每種細菌CLSI會提供質控參考菌株的MIC,檢測的藥物種類,敏感、中介和耐藥的濃度當前44頁,總共59頁。瓊脂稀釋法(MIC法)
瓊脂稀釋法是將不同劑量的抗菌藥物,加入融化并冷至50℃左右的定量MH瓊脂中,制成含不同遞減濃度抗菌藥物的平板,接種受試菌,孵育后觀察細菌生長情況,以抑制細菌生長的瓊脂平板所含最低藥物濃度為MIC。當前45頁,總共59頁。紙片擴散法
紙片擴散法又稱瓊脂擴散法,將含有定量抗菌藥物的濾紙片貼在已接種了測試菌的瓊脂表面上,紙片中的藥物在瓊脂中擴散,隨著擴散距離的增加,抗菌藥物的濃度呈對數減少,從而在紙片的周圍形成濃度梯度。紙片周圍抑菌濃度范圍內的菌株不能生長,而抑菌范圍外的菌株則可以生長,從而在紙片的周圍形成透明的抑菌圈,不同藥物的抑菌圈直徑因受藥物在瓊脂中擴散速度的影響而可能不同,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反映測試菌對藥物的敏感程度,并與該藥物對測試菌的MIC呈負相關。當前46頁,總共59頁。Etest試驗
金標準的藥敏方法,它的特點是結合瓊脂擴散法和稀釋法的優點,濃度呈連續梯度的抗菌藥物從塑料試條向瓊脂中擴散,在試條周圍抑菌濃度范圍內受試菌的生長被抑制,從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是用擴散法的原理,塑料條的形式定量讀出MIC值。這比傳統的紙片擴散法測抑菌圈的大小精確可靠。當前47頁,總共59頁。自動分析儀
自動分析儀器待鑒定細菌藥敏卡當前48頁,總共59頁。ESBLs檢測紙片確認試驗:CLSI標準,CAZ/CLA,CTX/CLA兩組藥敏紙片確認,結果抑菌環直徑差值>5mm。E-test法:一端是CAZ(0.5-32ug/ml),另一端是CAZ(0.125-8ug/ml)/CLA(4ug/ml),CAZ與CAZ/CLA的MIC比值>4。當前49頁,總共59頁。PCR方法檢測耐藥基因
單重PCR:細菌耐藥性的靈敏性和特異性明顯高于傳統藥敏實驗。最大不足之處在于檢測的指標過于單一。多重PCR方法檢測耐藥基因:多重PCR可以實現多目標耐藥基因的檢測。當前50頁,總共59頁?;蛐酒谀退幓驒z測
DNA芯片與多重PCR結合,可用于多種耐藥基因的檢測。臨床革蘭氏陰性細菌,尤其腸桿菌科細菌中,由于超廣譜β-內酰胺酶以及頭孢菌素酶的流行,導致致病菌對主要的一線常用藥β-內酰胺類抗生素高度耐藥。因此對介導這些耐藥的耐藥基因進行檢測,有很大的臨床意義。當前51頁,總共59頁。基因測序
Sanger法因為既簡便又快速,并經過后續的不斷改良,成為了迄今為止DNA測序的主流。第二代測序技術是費用更低、通量更高、速度更快的測序技術,應運而生,二代測序的基本原理是邊合成邊測序。當前52頁,總共59頁。MRSA紙片擴散法:苯唑西林在貯存過程中藥效不易降低,且對不均一耐藥性檢測效果更好,所以國內多數實驗室都采用苯唑西林,苯唑西林含量為1μg/片,抑菌圈≤10mm為耐藥,≥13mm為敏感,11~12mm為中介。瓊脂稀釋(MIC)法:
MIC<2μg/ml為敏感,>4μg/ml為耐藥。濃度梯度(Etest)法瓊脂篩選法:即MH培養基加NaCl(40g/L)加苯唑西林(6μg/ml),將菌液點種或畫線孵育24h,只要平皿有菌生長,即使一個菌落也是MRSA,該法敏感度為100%。PCR技術: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苯唑西林的耐藥水平與mecA基因有較好的相關性。當前53頁,總共59頁。近3年我院血培養G-細菌情況革蘭陰性細菌名稱株數(株)構成比(%)大腸埃希菌13954.3肺炎克雷伯菌3814.84銅綠假單胞菌249.38鮑曼不動桿菌145.47陰溝腸桿菌114.3嗜麥芽食單胞菌51.95傷寒沙門氏菌51.95其他革蘭陰性細菌207.81總計256100當前54頁,總共59頁。近3年我院血培養G-菌耐藥率抗菌藥物大腸埃希菌(n=139)肺炎克雷伯菌(n=38)銅綠假單胞菌(n=24)鮑曼不動桿菌(n=14)陰溝腸桿菌(n=11)阿米卡星15.1%(21)21.1%(8)58.3%(14)64.3%(9)36.4%(4)氨芐青霉素87.1%(121)100%(38)91.7%(22)100%(14)—氨芐青霉素/舒巴坦67.6%(94)89.5%(34)83.3%(20)100%(14)—氨曲南57.6%(80)73.7%(28)79.2%(19)85.7%(12)63.6%(7)頭孢唑啉97.1%(135)100%(38)100%(24)100%(14)100%(11)頭孢曲松61.2%(85)73.7%(28)83.3%(20)85.7%(12)90.9%(10)頭孢他啶59.7%(83)86.8%(33)58.3%(14)85.7%(12)72.7%(8)環丙沙星71.9%(100)86.8%(33)87.5%(21)100%(14)90.9%(10)頭孢吡肟20.1%(28)31.6%(12)—85.7%(12)63.6%(7)頭孢呋辛74.1%(103)78.9%(30)—92.9%(13)81.8%(9)當前55頁,總共59頁。近3年我院血培養G-菌耐藥率抗菌藥物大腸埃希菌(n=139)肺炎克雷伯菌(n=38)銅綠假單胞菌(n=24)鮑曼不動桿菌(n=14)陰溝腸桿菌(n=11)磷霉素31.7%(44)42.1%(16)——18.2%(2)慶大霉素75.5%(105)84.2%(32)—85.7%(12)63.6%(7)亞胺培南4.3%(6)5.3%(2)8.3%(2)42.9%(6)0%(0)左氧氟沙星77.7%(108)92.1%(35)95.8%(23)—90.9%(10)美羅培南4.3%(6)5.3%(2)—42.9%(6)0%(0)頭孢哌酮/舒巴坦6.5%(9)13.2%(5)—50.0%(7)45.5%(5)復方新諾明86.3%(120)97.8%(37)——81.8%(9)替加環素0%(0)0%(0)—7.1%(1)0%(0)妥布霉素36.0%(50)55.3%(21)50.0%(12)71.4%(10)45.5%(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1.5%(16)28.9%(11)41.7%(10)64.3%(9)—當前56頁,總共59頁。近3年我院血培養G+性細菌情況細菌種類細菌名稱株數(株)構成比(%)革蘭陽性細菌35155.28表皮葡萄球菌10416.38金黃色葡萄球菌7611.97人葡萄球菌人亞種538.36草綠色溶血性鏈球菌385.98溶血性葡萄球菌314.88腸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2025屆三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監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新疆烏魯木齊市十中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三期末英語試題含解析
-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2025年數學四年級第二學期期末學業水平測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全州縣2025年三下數學期末聯考試題含解析
- 項目總監聘請合同簡化范本
- 三輪車銷售協議書
- 豐臺區長辛店第一幼兒園合同續簽順利進行
- 湖北省十堰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含答案)
- 2025年廣東省湛江市寸金培才學校中考歷史四模試卷 (含答案)
- 果園托管合同范本
- 閱讀提取信息課件
- 2025年河南省中考數學二輪復習壓軸題:動態幾何問題專練
- 《知識產權保護》課件
- 2025-2030中國制造運營管理(MOM)軟件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江蘇省2024年中職職教高考文化統考烹飪專業綜合理論真題試卷
- 市政工程施工部署與資源配置計劃
- 2025年理化檢驗面試試題及答案
- 11.1 化學與人體健康(課件)-2024-2025學年九年級化學人教版下冊
- 污水處理廠工程設備安裝施工方案及技術措施
- 2025年電力人工智能多模態大模型創新技術及應用報告-西安交通大學
- 離婚協議書電子版下載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