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2B詳解_第1頁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2B詳解_第2頁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2B詳解_第3頁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2B詳解_第4頁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2B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1背景一.明朝君主專制的加強中國封建社會開始步入晚期,統治階級更加腐朽,社會矛盾更加尖銳。明季“力役過繁,賦斂過厚”;據統計,明太祖洪武年間,全國大小武裝起義達180多次;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爭權奪利;退居漠北的元朝殘余勢力,經常南下騷擾;倭寇不時侵擾沿海地區……

2宰相制度的廢除1.原因①歷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權勢過重,以致皇權不穩的教訓;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權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禮所言不得隔越中書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

——《明太祖實錄》②現實原因:明太祖廢元朝行中書省,在地方設三司,集地方權力于中央,使宰相職權擴大。自楊憲誅,帝以惟庸為才,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大將軍徐達深疾其奸,從容言于帝。惟庸遂誘達閽者福壽以圖達,為福壽所發。御史中丞劉基亦嘗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挾醫視,遂以毒中之。基死,益無所忌。

——《明史》③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驕恣擅權;④根本原因:相權過大,威脅皇權。昔秦皇去封建、異三公,以天下諸國合為郡縣,朝廷設上、次二相,出納君命,總理百僚。當是時,設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賢之道,為此設相。之后,臣張君之威福,亂自秦起,宰相權重,指鹿為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繼而命之,往往病及干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而致是歟?抑君怠政而有此歟?──朱元璋《明太祖集》2.措施①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朕嘗發施號令,責任中書,使刑賞務當。不期任非其人,丞相汪廣洋、御史大夫陳寧晝夜淫昏,酣歌肆樂,各不率職,坐視興廢,以致胡惟庸私構群小,夤緣為奸,或枉法以惠罪,或撓政以誣賢,因是發露,人各伏誅。特詔天下罷中書,廣都府,升六部,使知更官之制,行移各有所歸,庶不口煩。──《洪武實錄》卷129洪武十三年正月詔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并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五軍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頑,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明太祖《皇明祖訓·祖訓首章》②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許再立丞相。3.影響①皇帝集皇權和相權于一身,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②易造成宦官專權;明代自永樂帝后,宦官權勢開始增強。皇帝為強化權力,而通過宦官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控制。明代的特務機構,有部分是由宦官控制的;宦官還控制著一些經濟部分;宦官通過充任監軍等。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的大宦官。③皇帝政務繁多,負擔加重。“八日之間,內外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記三千二百九十一事”。——《春明夢余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

——朱元璋2內閣制的形成1.原因廢丞相后,皇帝的工作量空前巨大。朕代天理物,日總萬機,豈能一一周遍。人主以一身統御天下,不可無輔臣。

——朱元璋

時期過程職權特點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僅備皇帝顧問兼協理章奏級別低,很少參決政事明成祖內閣產生

參與商討軍國大事地位上升,有衙署,參與機密事務明宣宗內閣發展有了票擬權地位更加重要2.過程侍從顧問參與機密事務決策票擬權“部權盡歸內閣”X(時期)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Y(地位上升情況)O明內閣地位演變

票擬就是秘書起草對公文的審批意見;批紅就是領導對審批意見的認可與否。

清代的批紅人嘗謂輔臣(內閣大臣)擬旨,幾于擅國柄,乃大不然。見其所擬,帝一一省攬審定。有不留數字者,雖全當帝心,亦必更易數字,以示明斷。

——《皇明大政記》3.影響內閣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不是中央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國家并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錢穆《國史大綱》

為什么說內閣首輔并非宰相?明萬歷內閣首輔葉向高曾說:“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原非宰相!”

——《神宗實錄》宰相制

內閣制

相同點職責都是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不同點地位法定非法定職權參與決策侍從顧問,無決策權對皇權作用制約皇權基本無法制約皇權宰相制與內閣制比較明朝內閣制與西方近代內閣制①明朝內閣首輔及成員由皇帝任命。內閣的職責是只備顧問,無決策權,它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②近代西方內閣以議會為基礎產生,內閣首相通常由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它是中央立法、決策機構,總攬國家行政權力并對議會負責,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成果。二.清朝君主專制的加強1清初的中樞機構①仿明制,設內閣、置六部;②保留祖制——議政王大臣會議。國初定制,設議政王大臣數員,皆以滿臣充之。凡軍國重務不由內閣票發者,皆交議政大臣會議。……每五日集朝一次,協議國政,軍國大事,均于此決之……軍國機要,主之議政處……──昭梿《嘯亭雜錄》

評價: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凌駕于內閣六部之上,當時國家的議政和決策中心,皇權受到限制。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諭大學士等曰:“朕不時觀書寫字,近侍內無博學善書者,以致講論不能應對。今欲于翰林內選擇二員,常侍左右,講究文義。但伊等各供厥職,且住外城,不時宣召,難以即至。著于城內撥給閑房,停其升轉,在內侍從數年之后,酌量優用。”

──《清圣祖實錄》2康熙帝的措施設南書房,參與機要事務,起草諭旨。削弱了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雍正)八年(1730),上以西北用兵,命設軍機房隆宗門內,以怡親王允祥、(張)廷玉及大學士蔣廷錫領其事。嗣改稱辦理軍機處。自是內閣權移于軍機處,大學士必充軍機大臣,始得預政事,日必召入對,承旨,平章政事,參與機密。

──《清史稿》3雍正帝的措施在宮內設軍機處,使君主專制到達頂峰。①原因:為辦理西北軍務而設;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旨,天子無日不與其相見,無論宦待(宦官)不得參,即承旨諸臣(軍機大臣)亦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清史稿》軍機處名不師古,而絲綸出納,職居密勿。……軍國大計,罔不總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

——《清史稿》②職能:跪受筆錄,承旨傳達;③特點:簡(人員簡單)、速(辦事效率高)、密(地處內廷)。

軍機處有廷寄諭旨,凡機事慮漏泄不便發抄者,則軍機大臣面承后撰擬進呈;發出即封入紙函,用辦理軍機處銀印鈐之,交兵部加封,發驛馳遞。其遲速皆由軍機司員判明于函外。曰馬上飛遞者,不過日行三百里;有緊急則另判日行里數,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趙翼《檐曝雜記》

④意義:提高了行政效率;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議政王大臣會議皇帝內閣南書房限制康熙另設軍機處限制傳達政令雍正另設皇權受限皇權擴大皇權頂峰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特點①中國政治制度歷經數千年發展,從未中斷,沿革清晰。②鼓吹君權神授,權力高度集中,君主壟斷全國一切大權。③人治高于法治。④中國古代政治機構的設置相當完善,統治網絡嚴密周全。⑤宗法關系的殘余嚴重影響到古代政治制度建設,父權觀念滲入到國家政治制度中。⑥儒家經典是君主專制的理論基礎,是歷代各項制度與政策的依據。中國古代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①加強君權;②加強思想控制;③變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機構;④注重選拔官吏和任免官吏;⑤加強監察機制。概念專制主義是指中央決策方式,具體說就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封建皇帝從決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是指政治制度及其組織形式和權力,具體說就是全國軍、政、財權歸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絕對執行中央命令。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產生原因①經濟根源——由封建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小農和地主階級都需要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②社會根源——秦吸取周諸侯割據的教訓,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維護國家統一。③思想根源——韓非子創立的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④地理原因——中國屬于大河文明,以農業生產為主,而且領土面積較大,需要統一的管理。夢想杯肝洞吖演變初步形成于戰國,確立于秦,鞏固于西漢,完善于隋唐,加強于北宋,發展于元,強化并漸趨衰落于明清。特點①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出現是與封建制度的產生同步的,是中國封建社會一開始就有別于西歐封建社會的重要特征。②權力高度集中,皇權至高無上。地方無條件服從中央,中央無條件服從皇帝。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下存在兩對基本矛盾:(1)中央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其斗爭趨勢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割據勢力不斷削弱;(2)中央內部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其斗爭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最后被取消。④帶有濃厚的人治色彩。積極影響①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轄,防止分裂割據,有利于抵御外來侵略,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②有利于維護國家政局穩定,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文化建設。④有利于各地區、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在較廣闊的范圍內傳播,如生產工具和農作物品種的推廣。消極影響①經濟上,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②政治上,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剝奪了人民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動受到壓制和打擊。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③思想文化上,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箝制了思想。專制統治使知識分子脫離實際,阻礙了科技創新和文化進步。內容總結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朱元璋《明太祖集》。①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洪武實錄》卷129洪武十三年正月詔。──明太祖《皇明祖訓·祖訓首章》。皇帝為強化權力,而通過宦官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控制。“八日之間,內外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記三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