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共文化投入綜合評價及其增長目標-20002014年檢測與至測算_第1頁
中國公共文化投入綜合評價及其增長目標-20002014年檢測與至測算_第2頁
中國公共文化投入綜合評價及其增長目標-20002014年檢測與至測算_第3頁
中國公共文化投入綜合評價及其增長目標-20002014年檢測與至測算_第4頁
中國公共文化投入綜合評價及其增長目標-20002014年檢測與至測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公共文化投入綜合評價及其增長目標2000~2014年檢測與至測算

2000年中國宣告實現“基本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同時開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正是在這一進程中,當代中國實現了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有兩個突出標志: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帶來中國經濟持續多年高增長,并很好地融入經濟全球化市場體系,深刻影響到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公共財政、公共服務體制及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穩步推進,社會是公共的,政府是公共的,財政是公共的,政府的首要職責就是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這兩個方面存在著必然聯系,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必須有健全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制度相配套。于是,公共財政提供公共服務正式提上“社會議程”,這就是能夠在此探討公共文化投入的宏觀社會背景。一全國文化投入及其相關背景基本態勢公共文化投入增長檢測不能孤立地進行,需要從全國經濟、財政背景分析開始。(一)經濟、財政基本面背景狀況2000年以來全國文化投入總量增長及相關背景關系態勢見圖1。圖1全國文化投入總量增長及相關背景關系態勢2000~2014年,全國產值總量由99776.25億元增至636138.73億元,增長537.57%,年均增長14.15%;財政收入總量增長947.93%,年均增長18.27%;財政支出總量增長855.41%,年均增長17.49%;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圖1中教科衛投入與文化投入之和,后同)總量增長1406.17%,年均增長21.38%;教科文衛綜合投入之外財政支出統歸為“其他支出”,其總量增長740.77%,年均增長16.43%。在此期間,全國財政收入總量年均增長高于產值總量年均增長4.12個百分點。這就是居民收入增長趕不上產值(體現社會總財富)增長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企業利潤總收益增長高于總產值增長,由此必然擠壓了居民收入增長應有的初次分配“蛋糕”份額。同時,全國財政支出總量年均增長高于產值總量年均增長3.34個百分點。這是公共財政支出持續加大的體現,其間包括公共服務投入持續加大,屬于二次分配再轉向民生。同期,全國其他支出總量年均增長高于產值總量年均增長2.28個百分點。至此轉入分析重點。同樣在此期間,全國教科文衛綜合投入總量年均增長高于產值總量年均增長7.23個百分點,同時高于財政收入總量年均增長3.11個百分點,高于財政支出總量年均增長3.89個百分點,也高于其他支出總量年均增長4.95個百分點。如此詳盡比較下來可見,“十五”以來,全國教科文衛建設作為公共服務的一個重要方面,確實處于一種極為特殊的優先發展地位。尤其應當注意,“十一五”以來,全國教科文衛綜合投入總量增長高于產值、財政收入和支出,以及其他支出總量增長的情況更加明顯。(二)文化投入總量增長狀況文化投入總量增長體現規模擴增效應,有利于宏觀把握總體情況。但是,各地存在省域大小、人口多少的差異,地區經濟規模、產業基礎等也都有巨大差距。因此,總量數據在各地不具備很好的可比性。本項研究主要在全國層面考察文化投入總量增長及教科文衛相鄰關系變動態勢,對于各地則側重于分析其所占全國份額變動情況。2000年以來全國文化投入總量增長及相鄰關系變動態勢見圖2。圖2全國文化投入總量增長及相鄰關系變動態勢2000~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總量由300.2859億元增至2691.4800億元(核心數據,為精確演算取值至萬元,全書同),增長796.31%,年均增長16.96%。其中,在2001~2002年、2004~2006年、2008~2009年、2011~2012年9個年度超過15%,在2001年、2008~2009年、2011年4個年度超過20%。最高增長年度為2009年,增長27.14%;最低增長年度為2014年,增長5.78%。在此期間,全國文化投入總量年均增長高于產值總量年均增長2.81個百分點,同時低于財政收入總量年均增長1.31個百分點,亦低于財政支出總量年均增長0.53個百分點。檢測其間歷年增長相關系數,文化投入與產值增長之間為-0.0268,與財政收入增長之間為0.0032,與財政支出增長之間為0.4165,即分別在2.68%程度上成反比,0.32%程度上成正比,41.65%程度上成正比,同步增長相關性很低。這表明,全國產值、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與文化投入增長之間尚未形成良好的多重“協調增長”關系。同期,全國教科衛三項投入總量增長1481.42%,年均增長21.80%。進一步細分來看,教育投入總量增長1202.67%,年均增長20.12%;科技投入總量增長2961.35%,年均增長27.68%;衛生投入總量增長1958.83%,年均增長24.12%。在此期間,全國教科衛三項投入總量年均增長高于產值總量年均增長7.65個百分點,同時高于財政收入總量年均增長3.53個百分點,高于財政支出總量年均增長4.31個百分點,也高于其他支出總量年均增長5.37個百分點。與之相比,全國文化投入總量年均增長低于教科衛三項投入總量年均增長4.84個百分點。顯而易見,在2000年以來全國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優先高增長當中,文化投入增長處于嚴重失衡狀態,文化投入增長與教科衛投入增長之間的差距十分顯著。從圖2亦可清楚、直觀地看出,文化投入所占面積呈逐漸收窄之勢,表明其在教科文衛綜合投入中的比例份額持續降低。最后還需要重點檢測2007年以來文化投入增長情況。眾所周知,2007年,中共十七大做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重大決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07年以來的7年里,全國文化投入總量年均增長達到16.97%,高于產值總量年均增長3.83個百分點,高于財政收入總量年均增長1.51個百分點,低于財政支出總量年均增長0.29個百分點,高于其他支出總量年均增長0.48個百分點,文化投入增長的失衡狀態出現好轉,但仍低于同期教科衛三項投入總量年均增長2.81個百分點。(三)人均值增長及其地區差變動狀況文化投入人均值演算結果是衡量均等化的重要基準,只有基于人均值才能檢測各地文化投入高低,進而得出各地的地區差指數。更為重要的是,逐步縮小直至消除文化投入(人均值)地區差距,實現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勢在必行,唯有實現文化投入人均值的均等化,才談得上文化服務條件和服務質量的均等化。2000年以來全國文化投入人均值增長及其地區差變動態勢見圖3。2000~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人均值由23.78元增至197.28元,增長729.60%,年均增長16.31%,其中在2001~2002年、2004~2006年、2008~2009年、2011~2012年9個年度超過15%,在2008~2009年、2011年3個年度超過20%。最高增長年度為2009年,增長26.49%;最低增長年度為2014年,增長5.25%。圖3全國文化投入人均值增長及其地區差變動態勢與此同時,全國文化投入人均值地區差由1.4571擴大至1.5979,擴大9.66%。全國文化投入人均值地區差歷年起伏變化,2000~2006年、2008年、2010~2011年、2013年11個年度地區差縮小,2007年、2009年、2012年、2014年4個年度地區差擴大,前后對比總體處于擴大態勢。最小地區差為2006年的1.3748,最大地區差為2007年的1.6581。如此細致檢測全國文化投入人均值地區差變動狀況,并非一種奢望的空談。實際上,自2000年以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國家、各級政府及其公共財政已經做出了應有努力,并且取得了實質性的重大進展。以此處涉及的產值、財政收入和支出,以及教科衛投入數據展開分析。2000~2014年,在文化投入的相關背景方面,全國產值人均值地區差前后對比總體縮??;財政收入人均值地區差前后對比總體縮小;財政支出人均值地區差前后對比總體縮小。在文化投入的相鄰關系方面,全國教育投入人均值地區差前后對比總體縮??;科技投入人均值地區差前后對比總體縮?。恍l生投入人均值地區差前后對比總體縮小。全國產值、財政收入和支出,以及教科文衛投入各類人均值地區差變動態勢全面檢測結果:除了文化投入以外,其余各類數據的地區差皆呈現縮小態勢;而且除了財政支出、教育投入、科技投入、文化投入以外,其余各類數據的地區差皆在2014年縮減至歷年最小值。全國各地經濟、財政“協調增長”,教育、科技、衛生事業投入“均等增長”,正在逐漸成為現實,而不再僅僅是一種追求中的理想。很明顯,文化投入增長的差距不但表現在數量的可比性之上,而且表現在質量的可比性之上。以人均值來衡量的公共文化投入均等化尚無實際進展,而這是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基礎。二全國文化投入相關協調性態勢(一)文化投入相關背景變動狀況文化投入增長的協調性檢測首先在于與經濟、財政相關背景關系的考察。歷年文化投入到底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在文化投入絕對值及其增長的基礎上,文化投入與產值、財政收入和支出的歷年關系比值起到決定性的作用。2000年以來全國文化投入相關背景比值變動態勢見圖4。圖4全國文化投入相關背景比值變動態勢1.文化投入與產值比2000~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總量年均增長高于產值年均增長2.81個百分點。由歷年二者不同增長關系變化所致,全國文化投入與產值比從0.30%增高至0.42%,上升0.12個百分點。分時期考察,全國此項比值“十五”前后(2000年與2005年)對比,上升0.08個百分點;“十一五”前后(2005年與2010年)對比,下降0.0011個百分點(用4位小數分析細微變化);“十二五”第4年(2014年)與2010年對比,上升0.05個百分點。最高比值為2013年的0.43%,最低比值為2000年的0.30%。2.文化投入占財政收入比2000~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總量年均增長低于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31個百分點。由歷年二者不同增長關系變化所致,全國文化投入占財政收入比從2.24%降低至1.92%,下降0.32個百分點。分時期考察,全國此項比值“十五”前后(2000年與2005年)對比,下降0.02個百分點;“十一五”前后(2005年與2010年)對比,下降0.37個百分點;“十二五”第4年(2014年)與2010年對比,上升0.06個百分點。最高比值為2002年的2.27%,最低比值為2007年的1.75%。3.文化投入占財政支出比2000~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總量年均增長低于財政支出年均增長0.53個百分點。由歷年二者不同增長關系變化所致,全國文化投入占財政支出比從1.89%降低至1.77%,下降0.12個百分點。分時期考察,全國此項比值“十五”前后(2000年與2005年)對比,上升0.18個百分點;“十一五”前后(2005年與2010年)對比,下降0.36個百分點;“十二五”第4年(2014年)與2010年對比,上升0.06個百分點。最高比值為2006年的2.08%,最低比值為2010年的1.72%。以上分析檢測表明,2000年以來,全國文化投入增長較明顯高于產值增長,較明顯低于財政收入增長,也略微低于財政支出增長,文化投入與經濟、財政“背景協調增長”尚未得到充分體現。(二)文化投入相鄰關系變動狀況文化投入增長的協調性檢測其次在于與教育、科技、衛生投入增長相鄰關系的考察。教科文衛本身就可視為一個整體,文化投入的重要性究竟如何,與教育、科技、衛生投入歷年的關系比值具有重要的參照意義。2000年以來全國文化投入相鄰關系比值變動態勢見圖5。圖5全國文化投入相鄰關系比值變動態勢1.文化投入與教育投入比2000~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總量年均增長低于教育投入年均增長3.16個百分點。由歷年二者不同增長關系變化所致,全國文化投入與教育投入比從16.98%降低至11.68%,下降5.30個百分點。分時期考察,全國此項比值“十五”前后(2000年與2005年)對比,上升0.72個百分點;“十一五”前后(2005年與2010年)對比,下降5.41個百分點;“十二五”第4年(2014年)與2010年對比,下降0.61個百分點。最高比值為2005年的17.70%,最低比值為2012年的10.68%。2.文化投入與科技投入比2000~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總量年均增長低于科技投入年均增長10.72個百分點。由歷年二者不同增長關系變化所致,全國文化投入與科技投入比從172.99%降低至50.64%,下降122.35個百分點。分時期考察,全國此項比值“十五”前后(2000年與2005年)對比,上升7.77個百分點;“十一五”前后(2005年與2010年)對比,下降133.29個百分點;“十二五”第4年(2014年)與2010年對比,上升3.17個百分點。最高比值為2005年的180.76%,最低比值為2010年的47.47%。3.文化投入與衛生投入比2000~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總量年均增長低于衛生投入年均增長7.16個百分點。由歷年二者不同增長關系變化所致,全國文化投入與衛生投入比從60.75%降低為26.45%,下降34.30個百分點。分時期考察,全國此項比值“十五”前后(2000年與2005年)對比,上升7.09個百分點;“十一五”前后(2005年與2010年)對比,下降35.73個百分點;“十二五”第4年(2014年)與2010年對比,下降5.66個百分點。最高比值為2004年的68.70%,最低比值為2014年的26.45%。以上分析檢測表明,2000年以來,全國文化投入增長明顯低于教育投入增長,顯著低于科技投入增長,亦顯著低于衛生投入增長,教育、科技、文化、衛生投入“相鄰協調增長”尚未得到應有體現。此外,對照圖4中文化投入占財政支出比與圖5三項比值,分別推算其間商值百分值,即得出教育、科技、衛生投入各占財政支出比。這樣就可以檢測教科文衛各項投入占財政支出比歷年變化相關系數:教育投入占比與科技投入占比之間為0.9067,與衛生投入占比之間為0.8970,與文化投入占比之間為-0.7606,即分別在90.67%程度上成正比,89.70%程度上成正比,76.06%程度上成反比。對此不妨簡單理解為,教育投入與文化投入二者之間占財政支出比歷年變化在76.06%程度上呈逆向關系,其余類推。這表明,全國教科衛投入各占財政支出比之間協調性較好,而與文化投入占財政支出比之間協調性很差。(三)文化投入同構占比變動狀況文化投入增長的協調性檢測最后在于與文化消費占居民收入和支出比同構關聯的考察。文化投入面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文化消費體現居民日常精神生活需求,這兩個方面形成同構可比關聯。在文化投入占財政收入、支出比與文化消費占居民收入、支出比之間,構成了歷年比值差異變化,可以直接作為檢測演算指數。2000年以來全國文化消費與投入同構占比倍差變動態勢見圖6。圖6全國文化消費與投入同構占比倍差變動態勢1.文化消費與投入占收入比2000~2014年,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占居民收入比從5.82%降低至5.39%,下降程度為7.39%。最高比值為2002年的6.38%,最低比值為2012年的5.10%。文化消費占居民收入比演算與“中國文化消費需求景氣評價體系”形成互動。對照圖4,同期,全國文化投入占財政收入比下降14.47%,2014年比值低于文化消費占居民收入比3.47個百分點。二者之間占比倍差由2.5942增大至2.8110,增大程度為8.36%。倍差指數最小值為2001年的2.4566,最大值為2007年的3.2316。應當看到,文化消費占居民收入比與文化投入占財政收入比之間,不僅形式上同構,而且實質上可同比。居民文化消費占用家庭收入一定比例,正體現精神文化生活應有的位置和分量,家庭和個人如此,國家及地區亦當如此。因此,此項檢驗指標直接測算二者之間商值即占比倍差,就此衡量其間既有距離,并以其倒數值作為權衡指數。2.文化消費與投入占支出比2000~2014年,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占居民支出比從7.51%降低至7.50%,下降0.13%。最高比值為2002年的8.30%,最低比值為2008年的7.12%。文化消費占居民支出比演算與“中國文化消費需求景氣評價體系”形成互動。對照圖4,同期,全國文化投入占財政支出比下降6.19%,2014年比值低于文化消費占居民支出比5.73個百分點。二者之間占比倍差由3.9736增大至4.2301,增大6.46%。倍差指數最小值為2001年的3.7297,最大值為2010年的4.3589。必須注意,文化消費占居民支出比與文化投入占財政支出比之間,僅在形式上同構,實質上卻不同比。居民消費與收入間可能出現剩余成為積蓄,即消費總量小于收入總量,于是特定消費占支出比必定高于占收入比;而財政支出與收入間可以出現預算赤字,即支出總量大于收入總量,于是特定投入占支出比可能低于占收入比。對照圖4可見,文化消費與文化投入各占收入、支出比的對應關系形成交叉,文化消費占支出比大于占收入比,而文化投入占支出比小于占收入比,其間的反差應予合理化解。理想化檢測提出一種假定:財政預算赤字“超支”部分應以同等比例用于文化投入,即占財政收入、支出比可自身平衡。因此,此項檢驗指標繼續推演,對文化消費與投入各占收入、支出比兩項同構倍差指數再做平衡,測算其間商值即占收支比倍差之間再次形成倍差指數,就此衡量其間既有距離,并以其倒數值作為權衡指數。以上分析檢測顯示,2000年以來,全國文化消費占居民收入比較明顯下降,文化投入占財政收入比也明顯下降,二者同構占比倍差明顯增大;文化消費占居民支出比略微下降,文化投入占財政支出比也明顯下降,二者同構占比倍差明顯增大。這表明,全國公共文化投入增長占比變動滯后于居民文化消費需求變化態勢的差距繼續擴大。三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縱橫向雙重測評綜合以上分析,2000年以來全國文化投入總量年均增長16.96%,人均值地區差擴大9.66%;文化投入增長較明顯高于產值增長,但較明顯低于財政收入增長,也略微低于財政支出增長;同時明顯低于教育投入增長,顯著低于科技投入增長,亦顯著低于衛生投入增長;文化投入占財政收入比明顯低于文化消費占居民收入比,占財政支出比明顯低于文化消費占居民支出比。這些都集中體現在文化投入增長綜合指數測評演算之中。2000年以來全國文化投入增長綜合指數變動態勢見圖7。基于不同時間段、不同基準值的各類綜合指數測評結果均落實在2014年之上。綜合指數取百分制,以便橫向衡量百分點高低,縱向衡量百分比升降。圖7全國文化投入增長綜合指數變動態勢(一)各年度橫向測評綜合指數以文化投入人均值地區無差距、文化消費與投入同構占比無差距狀態為理想值100,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增長狀況此項綜合指數為80.16,低于無差距理想值19.84個點,也低于上年測評指數1.31個點。各年度(包括圖中省略年度)此項綜合指數對比,全部各個年度均低于無差距理想值100;2001~2002年、2004年、2008~2009年、2011~2012年7個年度高于上年指數值。其中,最高值為2004年的84.84,最低值為2007年的75.72。在此項測評中,全國總體的總量份額值、人均值、各項背景關系比值、相鄰關系比值作為各地基準“定盤星”,同樣也自為基準不“加分”也不“減分”,人均值地區差、同構關聯占比倍差就成為變化衡量指標,全國總體“失分”全部來自人均值地區差、同構關聯占比倍差的存在及其擴大。只要人均值地區差、同構占比倍差縮小,全國總體綜合指數就能夠上升;只有徹底消除人均值地區差、同構占比倍差,全國總體綜合指數才能夠達到理想值100。(二)“十五”以來縱向測評綜合指數以“九五”末年2000年為起點基數值100,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增長狀況此項綜合指數為237.15,高出2000年起點基數137.15%,也高出上年測評指數6.14個點?!笆濉币詠砀髂甓却隧椌C合指數對比,全部各個年度均高于2000年起點基數值100;2002~2006年、2008~2014年12個年度高于上年指數值。其中,最高值為2014年的237.15,最低值為2001年的105.08。在此項測評中,文化投入總量份額值、人均值,各項背景關系比值、相鄰關系比值,文化消費與投入占收入、支出比同構關聯倍差,文化投入人均值地區差,各項增長率比差,一概以自身2000年相應演算數值為基數值加以衡量。無論是全國總體還是各地,各項指標測算值優于2000年“加分”,遜于2000年“減分”,最終加權平衡各項指標間分值升降得失。這樣有利于檢測對比各地在不同時間段綜合測評指數的提升程度,使“基數低而進步快”的欠發達或次發達地區有多種機會登上排行榜前列。以下各類縱向測評同理,區別僅在于起始年度不同。(三)“十一五”以來縱向測評綜合指數以“十五”末年2005年為起點基數值100,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增長狀況此項綜合指數為143.49,高出2005年起點基數43.49%,也高出上年測評指數1.68個點?!笆晃濉币詠砀髂甓却隧椌C合指數對比,2006年、2008~2014年8個年度高于2005年起點基數值100;2008~2014年7個年度高于上年指數值。其中,最高值為2014年的143.49,最低值為2007年的91.93。(四)“十二五”以來縱向測評綜合指數以“十一五”末年2010年為起點基數值100,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增長狀況此項綜合指數為113.61,高出2010年起點基數13.61%,但低于上年測評指數0.45個點?!笆濉币詠砀髂甓却隧椌C合指數對比,全部各個年度均高于2010年起點基數值100;2012~2013年兩個年度高于上年指數值。其中,最高值為2013年的114.06,最低值為2011年的106.06。(五)逐年度縱向測評綜合指數以上一年(2013年)為起點基數值100,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增長狀況此項綜合指數為99.23,低于2013年起點基數0.77%,也低于上年基于2012年基數值的測評指數3.54個點。逐年度此項景氣指數對比,2000~2006年、2008~2013年13個年度高于自身上年起點基數值100;2001年、2004年、2008~2009年、2011年5個年度高于上年指數值。其中,最高值為2009年的106.20,最低值為2007年的87.72。2000年以來,全國文化投入增長進展較為顯著。各個五年規劃期以來縱向測評的綜合指數最高值大多出現在2014年,但逐年增長檢測卻顯得起伏不定,并非連年持續向好,文化投入增長的協調性欠佳是其主要原因;橫向測評距離理想值的差距一向非常明顯,綜合指數不時略有下降,原因在于文化投入人均值地區差擴大,文化消費與投入同構關聯占比倍差增大,文化投入增長的均衡性欠佳。四全國文化投入協調增長差距分析按照各項數據增長及其間各類關系值變動,已對全國文化投入增長的“實然”狀況做出綜合評價,但這還不是此項研究測評的最終意圖。由此發現增長效益可能存在的不足,深入檢測數據背后的現實問題及其“應然”差距,依據2000年以來相關方面增長的基本態勢,推演測算直至2020年的各種“或然”的、“應然”的和“理想”的增長目標,直指標的提出此項研究測評的應對策謀。(一)文化投入增長系數檢測在相關的眾多數據組里,首先需要提取全國文化投入歷年數據與教科文衛綜合投入歷年數據加以比較,檢測2000~2014年文化投入占教科文衛綜合投入比變動態勢,并將此項比值界定為“文化投入增長系數”。確定文化投入的應有地位和分量必須尋找事實依據,文化投入與教育、科技、衛生投入的相鄰關系就是最好的參照系。一來教科文衛諸方面具有人所共知的相鄰可比性,若出現“厚此薄彼”的情況很容易看出來;二來文化投入在教科文衛綜合投入中所占分量形成歷年變化,從中可以看到“應然”與否的“第一手”取舍。2000年以來全國文化投入占教科文衛綜合投入比變動態勢見圖8。圖8全國文化投入占教科文衛綜合投入比變動態勢2000~2014年,全國教科文衛綜合投入總量由2737億元增至41224億元,增長1406.17%,年均增長21.38%。最高增長年度為2007年,增長58.82%;最低增長年度為2013年,增長7.67%。在此期間,全國文化投入總量年均增長低于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年均增長4.42個百分點。由歷年二者不同增長關系變化所致,全國文化投入占教科文衛綜合投入比從10.97%降低至6.53%,下降4.44個百分點。分時期考察,全國此項比值“十五”前后(2000年與2005年)對比,上升0.55個百分點;“十一五”前后(2005年與2010年)對比,下降4.55個百分點;“十二五”第4年(2014年)與2010年對比,下降0.44個百分點。最高(最佳)比值為2005年的11.52%,最低比值為2012年的6.44%。對照圖4中文化投入占財政支出比與圖8中文化投入占教科文衛綜合投入比,推算其間商值百分值,即得出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占財政支出比(亦可見圖9)。這樣就可以檢測教科文衛綜合投入與文化投入各占財政支出比之間歷年變化相關系數為-0.8167,即在81.67%程度上成反比。對此不妨簡單理解為,雖然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占財政支出比歷年穩步上升,但其中文化投入占財政支出比卻反而呈現年均81.67%程度的逆向下降。這表明,在全國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占財政支出比不斷提升當中,文化投入所占比重呈現不合理的明顯逆向變動。2000年以來,文化投入在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增長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尤其是進入“十一五”以后,文化投入增長相對“弱勢”的狀況十分明顯。十七大之后全國及各地出現文化建設與發展新高潮,文化投入的重要性及其持續增長的必要性受到應有重視,文化投入占教科文衛綜合投入比顯著降低之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然而,在多年來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優先增長格局中,文化投入增長明顯滯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此不妨假定,如果全國文化投入占教科文衛綜合投入比在2005年出現的最佳比值11.52%得以持續保持,那么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總量應為現有實際值2691.48億元的176.50%,達到4750.40億元。在假設文化投入實現教科文衛相鄰關系中“協調增長”的情況下,這就是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增長的應然差距。(二)教科文衛投入增長系數檢測在相關的眾多數據組里,其次需要提取全國教科文衛綜合投入歷年數據與財政支出歷年數據加以比較,檢測2000~2014年教科文衛投入占財政支出比變動態勢,并將此項比值界定為“教科文衛投入增長系數”。確定教科文衛綜合投入的應有地位和分量也必須尋找事實依據,多年以來國家發展教科文衛事業的政策、公共財政支出就此形成的歷年分配比重是最好的參照系。何況,本項研究測評的分析已經表明,2000年以來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已經在公共財政支出分配中占據了優先增長地位,以此作為“第一手”依據理所當然。2000年以來全國教科文衛投入占財政支出比變動態勢見圖9。2000~2014年,全國財政支出總量由15887億元增至151786億元,增長855.41%,年均增長17.49%。最高增長年度為2008年,增長25.74%;最低增長年度為2014年,增長8.25%。圖9全國教科文衛投入占財政支出比變動態勢在此期間,全國教科文衛綜合投入總量年均增長高于財政支出年均增長3.89個百分點,由歷年二者不同增長關系變化所致,全國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占財政支出比從17.23%增高至27.16%,上升9.93個百分點。分時期考察,全國此項比值“十五”前后(2000年與2005年)對比,上升0.76個百分點;“十一五”前后(2005年與2010年)對比,上升6.65個百分點;“十二五”第4年(2014年)與2010年對比,上升2.52個百分點。最高(最佳)比值為2012年的27.95%,最低比值為2000年的17.23%。2000年以來,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增長處于十分明確的優勢地位,尤其是進入“十一五”以后,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增長的優勢地位更加顯著。還應當注意到,十七大之后全國及各地出現文化建設與發展新高潮,文化投入加快增長勢必也對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增長起到推動作用。在一段時期以來我國公共財政支出當中,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優先增長已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此同樣假定,如果全國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占財政支出比在2012年出現的最佳比值27.95%得以持續保持,那么2014年全國教科文衛綜合投入總量應為現有實際值41224.45億元的102.92%,達到42429.29億元;再假設文化投入占教科文衛綜合投入比實現2005年最佳比值11.52%,那么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總量應為現有實際值2691.48億元的181.66%,達到4889.23億元。在假設文化投入在教科文衛相鄰關系中、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在財政支出中保持“協調增長”的情況下,這就是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增長的應然差距。(三)財政支出增長系數檢測在相關的眾多數據組里,最后需要提取全國財政支出歷年數據與產值歷年數據加以比較,檢測2000~2014年財政支出與產值比變動態勢,并將此項比值界定為“財政支出增長系數”。確定財政支出對于產值(國民總收入近似值)的應有分量比重同樣必須尋找事實依據,這里把歷年財政支出與產值的實際關系比值當作重要參照系,以此作為“第一手”依據順理成章。多年以來我國中央財政及地方財政在絕大部分年度皆出現赤字,即財政支出大于財政收入,財政預算平衡的復雜問題留給相關部門及相應專家,在此不予涉及。2000年以來全國財政支出與產值比變動態勢見圖10。圖10全國財政支出與產值比變動態勢2000~2014年,全國產值總量由99776.25億元增至636138.73億元,增長537.57%,年均增長14.15%。最高增長年度為2007年,增長23.14%;最低增長年度為2014年,增長8.18%。在此期間,全國財政支出總量年均增長高于產值年均增長3.34個百分點。由歷年二者不同增長關系變化所致,全國財政支出與產值比從15.92%增高至23.86%,上升7.94個百分點。分時期考察,全國此項比值“十五”前后(2000年與2005年)對比,上升2.33個百分點;“十一五”前后(2005年與2010年)對比,上升3.73個百分點;“十二五”第4年(2014年)與2010年對比,上升1.88個百分點。最高(最佳)比值為2014年的23.86%,最低比值為2000年的15.92%。就此繼續假定,如果全國財政支出與產值比在2014年出現的最佳比值23.86%得以持續保持(現有實際值),再假設教科文衛綜合投入占財政支出比實現2012年最佳比值27.95%,繼續假設文化投入占教科文衛綜合投入比實現2005年最佳比值11.52%,那么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總量應為現有實際值2691.48億元的181.66%,達到4889.23億元(因財政支出增長系數歷年最佳值即現有實際值,再次累進疊加演算結果同樣不變)。在假設文化投入與教科文衛相鄰關系、教科文衛綜合投入與財政支出關系、財政支出與產值關系實現三重最佳比值的情況下,這就是2014年全國文化投入增長的應然差距。全國教育投入在2012年實現了法定“產值4%”的指標要求,文化投入能否形成法規指標?本項檢測至此其實已經得出具有關聯性的系列參考指標建議:全國文化投入達到與產值比0.77%,或占財政支出比3.22%,或占教科文衛綜合投入比11.52%,就有可能實現2000年以來歷年相關各項最佳比值協調增長。假如各地均能夠實現各自2000年以來最佳比值協調增長,那么文化投入人均值地區差將普遍明顯縮小,為下一步追求文化投入地區均等打下基礎。促成經濟增長、財政增收、財政支出增多與公共文化投入增高很好協調的約束機制,推進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服務地區均等、促進民生的可行機制和必要體制,正是本項研究測評的最終目的。五至2020年全國文化投入增長目標測算檢測出當前數據年度全國文化投入增長的應然差距只是一個鋪墊,目的是要據此推演至2020年全國文化投入增長的應然目標。這樣一來,就可以測算達到增長目標所需的年均增長率,以此作為指標衡量達到增長目標的距離大小,實質上就是消除差距的增長難易程度,從而在各地進行排行比較。2014~2020年全國文化投入預期增長測算見圖11。圖112014~2020年全國文化投入預期增長測算(一)保持既往年均增長率測算按照2000~2014年年均增長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