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大學生《哲學與人生》讀后感
高校生《哲學與人生》讀后感1
說來慚愧,自高中以來,就沒有真正靜下心來去讀一本好書。在毛概課上,聽了孫老師的教導,就決心讀一點書。以前總是讀許多文學作品和歷史傳記,所以便買來《哲學與人生》,通過讀哲,也的確讓我收獲了許多,領悟了許多。
西方有句諺語:“哲學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學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學就好比蜂蜜,可以調味人生。我覺得,人生數十載,假設沒有哲學,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學,我們才能像海德格爾說的那樣“詩意的棲居”。傅佩榮老師說:“假如不談哲學,那么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闖或隨俗沉浮者不多啊!”的確,哲學使我們活的有意義,活的有方向。
讀了《哲學與人生》,受益匪淺,現從三個方面淺談下自己的讀后感悟。
傅佩榮老師說“哲學是必需的”。我們人類天性之中都有哲學的傾向,每個人內心都盼望自由,能夠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與壓力,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喜悅。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愛好聰慧。愛好聰慧就需要我們超越感性限制,發覺真理,并積極印證,而這些的首要基礎就是培育思索習慣。我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明白了培育思索習慣的重要性。
一個人假如沒有思索的習慣是絕對不可能具有獨立的性格。遇到事情都喜愛靠著本能的感覺馬上反應,而且很簡單受別人的影響。我以前就是一個極不愛思索的人,懶散喜愛依靠別人。從小就按部就班地非常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時候,同學問我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學習,我才醒悟我學習只是由于我習慣地認為努力學習考上好高校就是我應當走的路,但是從來沒思索我能用學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發生了事情總是潛意識里看被別人的反應,讀書時也總是立即信以為真。而現在我明白沒有思索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學會思索,遇事冷靜下來想清晰并在無疑處有疑才能有所發覺和收獲。
只是會思索也是不夠的,人生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去印證的。正如傅佩榮老師所言,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假如光是表達各種道理與格言,而沒有自己去體驗的話,到了最末還是只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
高校生《哲學與人生》讀后感2
對于人生,哲學的思維,是可以帶領我們的生活走向更加光明的地方;對于哲學,人生的路程是修行和體會的過程。兩者在我看來,密不可分。
本書傅佩榮,哲學系教授。最早開始認識這位學者,是在網上看到他在上海圖書館的一次講座《活出入道的生命聰慧》。記得當時他曾為一位觀眾說明莊子的一句話:化無用之用為大用。在我看來晦澀難懂的古話,教授卻能很簡約的舉例說明把它說明的很清晰明白,至今記憶深刻。假如我們只把我們認為有用的東西留下,把其他認為沒有用的東西丟掉,那么這個唯一有用的東西也會變得很無用。被人認為無用的東西,反而是很寬泛的,能帶給我們喜悅的,雖不被人們重視卻能成為大用的。雖然說明的話語只是寥寥幾句,讓我著實特別佩服。不愧是被哲學家贊揚為:一個優秀的哲學老師的本領不在于讓同學接受他的見解,看到他多么的有本領,而是讓同學們收到他的思想熏陶,是思想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
在本書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談到了儒家的風格,價值觀。提到儒家,我們的第一慣性思維確定是會聯系到孔孟。孔子是沒有什么著作的`,一般是他的同學去把他的話語整理出來,找出其中一貫的思想。但孔子一貫覺得沒有人理解他懂他。直到第五代孟子的涌現,在寫著作的時候才算是最貼近孔子的中心思想,加以自己的發揮,將其名為“仁政”。只有上面行仁政,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安樂。而孔孟的核心思想,即人文主義,人與人適當的關系。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人可以弘揚抱負,卻不是靠這里想來弘揚人。可見我們的生活中需要要保持著始終的抱負。并且是自愿有這樣的抱負,并且很自覺地沖著這個抱負而去努力學習,生活。發自內心的去做一些為了抱負的奮斗,這樣才有意義。
在本書中,也說明到了人并不是本性善,而是本性向善等理論。正如善與惡,其實都是價值上的概念,而任何價值的呈現,都是自由選擇的前提。所以在我們特別小的時候,我們是沒有方法評價理性的思維做出選擇。對于這點,性本善就無法達到。等我們長大以后,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我們會面臨著善和惡兩扇大門的選擇,所以在我們做事情時候,很可能會至善,也可能是變惡。到此能看的出本善這一點是無法得到驗證的。但是不管多么兇狠的人,他都會有良善的一面存在心底這是我們不可否認的。人無完人,同樣的,也沒有完全惡的人。
由此可見,哲學一個看起來味同嚼蠟的話題,需要充斥活力,思維跳躍有趣,才能將這些無味難懂的文字化做我們生活中的指引。而讓人產生愛好就需要對凡事保持新奇的立場。哲學就是培育聰慧,發覺真理,然后來驗證真理的過程。這些理論都結合了許多實際,淺顯易懂,但卻能從中捉摸出一些人生的大道理供我們參考,同時也能感受到許多的思維。
讀過這本書后,我想我能更好的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規劃和設計。把這些哲學的思維,更加實際化的運用到平日生活中。讓自己做一個很充盈,有抱負,有底蘊的青年,更加深刻的去體會哲學的思維。
以上便是我的讀書感想。
高校生《哲學與人生》讀后感3
應老師要求,同時為自己精神世界充充電,抽了一點時間,讀完了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讀完后頗有感受,故寫此讀后感。
傅先生說過”一個人受過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對于很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這句話讓我產生了劇烈的共鳴,的確,人生可做的事實在太多,其中有關系自己前途和生計的大事,比如學習,工作,也有只涉及當前蠅頭小利的小事,比如丟了一塊錢,被人罵了一句等,假如把這些小事耿耿于懷,又哪來的時間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又如‘享樂分為許多層次,假設只把享樂定位在身體的,官能的需要,是屬于較低的層次,這種享樂的背后事實上是痛楚。較高境界的享樂是內求于已,而非依靠其他因素,由于越是依靠外部條件,這種享樂就越沒有保障。’對于這句話,我也是深有感受的。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許多人為了追求一時的感官滿意不惜花大量金錢蹦迪廳,泡酒吧,參與演唱會,但很少有人從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找出一點歡樂,這樣,當他們蹦完迪,泡完吧,鬧完會回來從事自己賴以生存的工作時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臉了,以至于很多人因此丟了飯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閉甚至自殺,這又何苦呢?
‘人類的典范,應當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著很多苦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苦惱不值得擔憂,由于能磨練出聰慧;死亡不值得可怕,可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很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并不見得就越歡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說,“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由于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說,“一個人假設多思多欲就不可能歡樂,由于欲望沒有滿意會痛楚,一旦滿意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楚。”細細想來,這些話句句皆是真理。此外,還有很多讓我所感悟的話,比如‘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立場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全部的。前者常在壓力之中,后者那么可得意其樂。’‘假如一個人表現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當新的機會來到時,反而簡單錯過。’等等。這些話無一不能引起我們深深的思索。
‘當真正用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