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所共享全03鑼場鎮_第1頁
科研所共享全03鑼場鎮_第2頁
科研所共享全03鑼場鎮_第3頁
科研所共享全03鑼場鎮_第4頁
科研所共享全03鑼場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 總 第二 城鎮發展與目 第三 鎮域鎮村體系規 第四 第五 鎮域基礎設施規 第六 第七 第八 城鎮性質和規 第九 鎮區總體布 第十 鎮區綜合交通規 第十一章鎮區綠地系統與景觀風貌規 第十二章鎮區市政工程設施規 第十三章鎮區綜合防災工程規 第十四章鎮區環境保護和環境衛生規 第十五章近期建設規 第十六章規劃實施與管 第十 附 附表一:鑼場鎮區建設用地平衡 附表二:鎮區道路一覽 第一 規劃目

第一 總

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2、使城鎮功能結構和規劃布局有利于提高居民生存空間質量,有利為適應荊州市鑼場鎮的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更好地指導村鎮建設,特定《荊州市鑼場鎮總體規劃(2012—2030第二 規劃依1《中民城鄉規劃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2《中民土地管理法3、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641起施行4《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暫行規定5《鎮規劃標準(GB50188-2007)6《村莊和集鎮建設管理條例7、省城鄉規劃條例(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8《省小城鎮規劃編制技術導則(試行9《荊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10、鑼場鎮“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11、鑼場鎮的設想與意見及現狀收集的總體規劃基礎資料第三 規劃指導思、 主義新農村、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及十七大關于全 、

造富有的鎮區生活合理分布人口節約土地資源最大限度降低開發保護資源之間的。3建設。4通過土地與的統籌配置以提高經濟效益。第四條規劃原1、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原2、可持續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相協調原3、規劃動態性4、資源節約利用原5、與相關規劃協調一致原6、堅持法制性第五條規劃重12相應的指標體系;3產業的布局;4劃,合理布局城鎮各類功能用地;5、完善鎮內的道路系統與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公用設6的生態框架,實現城鎮的可持續發展。第六 規劃期本次城鎮總體規劃期限為2012—2030年,其中1、近期:2012~20152、中期:2016-20203、遠期:2021~2030第七 規劃層次及范本規劃分為二個層次包括8個行政村和托管的垱玉壺村部分用地面積約為33.9平方公里。第二層次為鎮區規劃,確定規劃區范圍為:西到關沮、白水灘,東到觀岑2.44劃建設用地為16.92平方公里第八 規劃強制性內

文本中加下劃線黑體字條文為本規劃強制性內容。強制性內容是對城鎮規劃實施進行監督檢查的基本依據,城鎮總體規劃強制性內容進行建設的,屬嚴重影響城鎮總體規劃的行為,應依法進行查處。第二章城鎮發展與目第九 城鎮發旅游業的建設。第十 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發展目1、經會發展情況,預測鑼場鎮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為15%。2、社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5%和132030指標,部分達到富裕水平。教育:基本普及職業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到為出發點,建設面向全鎮服務的各類文化設施。2030生保障制度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社會保障:多籌集社會保障,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改善農村環境與居住條件,主義新農村。3、生態環境發展目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強生態環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城鎮生活處理率達到100%,城鎮氣化普及率達到100%農化普及率達到95%以上城鄉飲用水達標率達到100%,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203040%20以上。第三章鎮域鎮村體系規第十一條鎮域總人口和城鎮化水平預2015年鑼場鎮域總人口4544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0萬人和外來務工3400人,城鎮總人口為4.34城鎮化水平88%2020年鑼場鎮域總人口5582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0萬人,城鎮化

2030年鑼場鎮域總人口14217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2萬人,城鎮化水平為96%。第十二條鎮域鎮村體系規1、鎮村體系等級結第三級:基礎村—長湖村和河垱2、鎮村規第一級:中心鎮——鑼場鎮區遠期人口14.2萬人。第二級:中心村——2000-3000。第二級:基礎村——遠期人口規模≤1000人3、鎮村職育、基礎醫療和基層商業服務的功能。中心村居住人口規模達到6000人。基層村村鎮的基本居民一定的居住和與之相配套的公共服能90%

4、鎮村產業布高巖村、長湖村、河垱村主要以發展近郊旅游業為主5、鎮村空間布局結規劃以鑼場中心鎮為,東方大道空間發展軸線和三一八國道空間發展軸線,形成“一心、一點、兩軸”的鎮域鎮村空間布局結構。“二軸指東方大道空間發展軸、三一八國道空間發展軸第十三條新農20—300人的農村集中居民點,妥善安置和引導需搬遷整合的村莊村民,向集中居民點集中。以中心村、生態村整治為重點。并,逐步引導人口向其它人口規模較大、發展條件較好的中心村或其它村莊轉移,引導人口合理集聚。莊,應與城鎮的發展布局和建設項目的安排密切銜接,相互協調,結合規劃布局的要求對村莊建設用地進行統籌規劃,統一安置或改造。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5、規劃新農村人均建設用地不超過120平方米第四章鎮域空間與城鄉協調發展規第十四條空 原

1、協調一致的2、保護與整治并重的3、引導與相結合的原第十五條建設分區劃規劃劃分為建設區、限制建設區、適宜建設區三種用地發展模式1、建設對生態環境產生關鍵或決定性影響,若因不當使用而易造成資源環境不原則上不能進行開發建設包括生態保護區交通通道控制帶防護綠地等。的區和緩沖區及其它生態保護地。、主要包括滬漢蓉快速鐵路以北區域、漢宜高速公路兩側的防護綠地、白水潭生態濕地。2、限制主要包括鎮區以北,滬漢蓉快速鐵路以南的區域和鎮區的南3、適宜主要包括鎮區和農村第十六條空間措嚴格執行城鎮總體規劃,依據規劃城鎮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城鎮用地規模,不得擅自擴大到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其用途以外報批,依法嚴格執行各項建設用地的制度;建設占用規劃確定的嚴格控制建設區內的土地,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和閑;對經辦理征地手續、連續兩年未用的閑,原則上收回土地使用權;第五章鎮域基礎設施規第十七條交通工程規1、對通:規劃通過三一八國道、東方大道、關鑼路、大道蓉高鐵荊州站的聯系。2、鎮域內部交通:通過三一八國道、東方大道、關鑼路、大道成便捷的交通網絡系統。3、客貨運站:在東方大道與318國道交叉口東南角布置長途汽車客運站用地面積2.23頃第十八條給排

鎮域內平均生活用水標準450L/人·日,鎮域各村排水取雨污分流制,設第十九條電力電信工程規鎮域村鎮電力由鎮區10kv出線供應,用電負荷參數取150千瓦/公頃,第六章鎮域社會公共服務設施規第二十條中心鎮區社會公共服完善的社會服務設施,具體包括:1、行政辦公機2園、托兒所等。3、文化活動中心——館、農技站、科技站等4、體育設施——體育館、體育場、燈光球場、游泳池5、醫療衛生設施——醫院、衛生防疫站、計生指導站6、集貿市場——綜合集貿市場、專業市場7、商業金融——相對齊全的商業、金融服務設第二十一條中心1、村委2、教育設施——幼3、醫療衛生——衛生4、文化科技——文化5子及技術服務等服務點。第二十二條基層1、村委2、醫療衛生——衛生

能區,各功能區規劃方案及其執行標準見下表景觀用3、便民

第七章鎮域環境與資源保護規

聲環境功能區劃分與聲環境質量第二十三條環境保護規空能區劃分與空氣環境質量目全鎮可分為城鎮、鄉村和自然風景區、風景名勝區、特殊保護區等2類功22222211111111水環境功能區劃分與水環境質量全鎮水域可分為飲用水源保護區、綜合用水區和城鎮納污控制區等3類

聲環境功能區劃分及其質量目標主要是集鎮內部不同類型區域的區分,其分類系統及其標準見下表:聲環境功能區劃分及其質量類類類4加強農田面源污染控制與治在農業發展規劃中引入農業環境評價體系和循環經濟的概念和方法,加強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傳,增強全民生態環境意識與參與意識;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和促進農業環境治理工程加強農民專業技術組織的建展農業種植業專業種植業效益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和全面推動面源污染控制成熟技術的推廣和使用,啟動面源污染控制新技術的研究和示范。結合監測和普查,完善農業環境安全的評估體推廣成施肥和施藥技術,提高化肥和的效率,采用免耕和其它農田保護技(緩沖帶和生態溝渠減少由于土壤侵蝕導致的磷酸鹽和損失進一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在污染區域實施流域綜合管理計劃,統一規劃面源污染控制政策,進行

第八章城鎮性質和規第二十五條城鎮性荊州東部的交通樞紐城鎮,沙市區工業集中區,以機械汽配業、化工業為主的生態工業城鎮。第二十六條城鎮規2015年鎮區常住人口4.34萬人,建設用521.00人均120.052030年鎮區常住人口14.2萬人,建設用地1691.72公頃,人均流域面源污染的綜合治理采用生態溝渠生態濕地生態帶等技術開適合農村及農田污染物控制的生態技術。

平方米/人

第九章鎮區總體第二十四條資源保護規1、統一規劃、組織協調、宣傳教育、發動群眾做好水土保持工作2、建立防災、抗災體系,減少自然對土地資源的破壞3、大力開展造林綠化,加強沿路、沿河、沿溝渠綠化,保護水土4業生產用地比例。5、加強非農業建設用地的計劃管理,嚴禁亂占耕地6、加強對荒地、廢棄地的開發和復墾,提高現有土地的利用7、全面規劃、綜合開發利用各種水域,注意鞏固和提高防澇、防旱能力8、保護水域,防治水質污染,采取多種措施保護基本農田的灌溉9、加強農副產品資源的保護

第二十七條用地發展方重點向南發展,適當向東發展、限制向西、向北發展第二十八條規劃1二心:行政中心、商業中心。形成宜黃高速景觀軸線、白水灘景觀軸線和豉湖渠景觀軸線三片區:一個居住片區、一個濕地公園、一個工業倉儲區2、用由于鎮區重點向南發展,適當向東發展、限制向西發展、向北發展,最鎮區形成集中緊湊的團塊狀用地格第二十九條用地布1、居住用地規鎮區居住用地為282.402、倉儲用地規地54.7公頃,人均3.85平方米人。3、公共設施用地規74.815.79平方米、行政管理用規劃在鎮區沿梅森路兩側集中布置行政辦公、教育機構用期內將對鑼場中學和鑼場小學進去搬遷,鑼場中學搬遷至龍陽路以北、晴隆路以西;鑼場小學搬遷至龍陽路與五支渠路交匯處東南側,并擴建為九年一貫制學校;新建三所小學分別位于龍陽路與振生路西南側的地塊、龍陽路與臨西路東南側的地塊和宜黃高速以南的居住組團內。

、文體科技用在北部公園以北規劃一處文化活動中心和體育場地,淮軍路以東規劃一處文化活動中心,三處規劃用地8.59公頃。、醫療用為,用地面積2.89公頃。、商業金融用主要商業設施沿東方大道布置,規劃商業金融用地面積26.60、集貿市場用鎮區原市場功能只能滿足鎮區需要,無法承擔全鎮的農貿市場交易,規劃在三一八國道南側農產品交易中心和寒羽路西側新建一座農貿市場。鎮區內規劃集貿市場用地面積19.39公頃。第十章鎮區綜合交通規第三十條對規劃在三一八國道南面擴建客運站,客運站占地2.23第三十一條道路廣場規規劃期末鎮區道路廣場總用地面積達到251.64公頃城鎮道路分為主干路三個等級主干路紅線寬度為80米,次干路紅線寬度為20-30米,支路紅線寬度為10-14米第三十二條靜態交通設在鎮區共有兩 規劃兩處停車場,位于城鎮內的停車場面積為11.97公頃第十一章鎮區綠地系統與景觀風貌第三十三條城鎮綠地系統規2030年集鎮建成區綠地面積為176.50公頃,人均綠地面積分別達到平方米區、豉湖渠濱水景觀軸。“三核:指中心部三一八國道和宜黃高速之間的重要景觀節點、中心鎮北部用地為49.43公頃的北部公園和中心鎮南部用地為102.61公頃的南部公園景觀節點。第三十四條防護綠在天然氣管道兩側控制20米的防護綠帶,在宜黃高速兩側50米的防護綠帶,在保護原始地貌、植被群落的基礎上,積極進行人工造林,提高大堤的水土保持能力。第三十五條道路綠對城鎮的道路要普遍進行綠化培育,重點綠化道路為由“五橫五縱”構成的主干路。主干道綠化面積不小于道路總面積的25%。第三十六條城鎮景觀風貌規

鎮區的景觀體系由景觀節點、門戶節點、景觀軸線、景觀控制界面、重特征與地域特點的現代新城鎮風貌。第十二章鎮區市政工程設施規第三十七條給水工1、用水量標準日變化系數取1.4給水用水量平均為:3.89萬噸/日2自來水廠供水。3、布置:規劃給水成環網布置,給水干管沿區內干道布置,徑在N150D0,末稍壓力應不小于0.28Ma。第三十八條排水工1、排水體制:采用雨、污分流排水體2、雨水規之達到設計過(排)流量;以保證雨季排水暢通,規劃區內不漬水。、規劃調蓄水體保留大道以東大道以西豉湖渠北側的大片塘作為調蓄水體,水面面積約48公頃,結合綠化設計形成沙市開發區的生態、3、污水量預近期污水量按總用水量的80%計,約0.80萬噸/日(平均量。遠期污水量按總用水量的85%計,約3.31萬噸/日(平均量。本區域屬于水位較高地區考慮水滲入量按污水量的10%計近期預測污水總量約0.88萬噸/日;遠期預測污水總流量約為3.64噸/日。4、污水處理廠規鎮區污水利用城市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由管道集排入豉湖渠南側城市污水處理廠—豉湖渠污水處理廠(按荊州市工業新區排水規劃及荊州市沙市開發區排水規劃控制:豉湖渠污水處理廠近期總規模10萬噸/日,遠期總處理規模20萬噸/日5、尾水排放標污水經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排入豉湖渠。污水排放應符合《污水綜合排GB8978-1996(CJ3082-1999)的要求,處理后的污水應符合《城市污(CJ3025-93)的要求。第三十九條燃氣工1、氣源近期以天然氣為主,液化石油氣作為輔助氣源,遠期為天然2、輸配規鎮區內采用中壓一級系統環狀供氣。進入居住區后利用樓棟箱式調壓進入用戶。中壓設計壓力0.4Mpa,運行壓力0.3Mpa。3、技術經濟指居民耗熱取1890MJ/人.年,天然氣低發熱值35.5MJ/NM3,用氣不均勻系數取K月=1.2,K日=1.15,K時=3.0.遠期氣化率100%,商業用氣取居民

氣量的30%,不考慮工業用氣,鎮域內近期總用氣量約為:11189NM3/日。遠期第四十條電力工1、電力負荷預測:至2030年最大負荷為168300KW2、變電站規鑼場鎮35KV鑼場變供電,隨著本區和相鄰區域的開發建設,用電負荷的不斷增長,規劃規劃將新建110KV鑼場變電站、110KV垱變電站,鑼場變容量為三臺50MVA有載調壓變壓器;垱變容量為兩臺50MVA有載調壓變壓器。3、110KV網絡規規劃的110KV鑼場變電源利用220KV楚都變至垱變和220KV關沮變至鑼場變的2回110KV線路供電;110KV垱變由220KV楚都變至觀音垱變和110KV宿駕變至垱變110KV線路供電,110KV群力金屬專變由220KV楚都變出一回110KV線路供電。4、3380V/220V網本區內380/220V低壓配電線路以變電臺區或箱變為單元采用放射式配電方式,低壓供電半徑不超過250米。第四十一條電信工1、遠期:本區用戶約為80000門,弱電用戶約為68000端口2、移動通信用戶遠期將達到9.5萬門,規劃在本區內20個至243G移動通信3、弱電規東方大道東西兩側各設置12孔岑觀公路東側、大道西側和大道西側單側設置12孔漁湖大道北側、三一八國道南側單側設置12孔創業大道北側單側設置9孔各分支道路和小區規劃道路單側設置6孔4、規劃本區布置的各類通信電纜、光纜采用管道沿道路側埋地敷設第十三章鎮區綜合防災工程規第四十二條防洪規鎮區內水系排澇標準為20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完結合城鎮規劃布局健全和完善河道堤防防洪工程體系和管理體系應按河道管理部門制定標準執行。第四十三條排澇規對鎮區范圍內現有的河道要清淤除障,保證水系暢通。提高全鎮排澇防災能力,充分發揮鎮域內河渠雨水調蓄功能,完善鎮區排水設施,形成完善的排澇防災安全設施體系。第四十四條消防規規劃設置二級消防站13000平米。防用水以城鎮自來水為主、天然水源為輔,采用生活--生產--消防統一Φ1000.1-0.15MPA,流量不小于15升/秒;消防栓間距不大于1206應在15米以上沿街建筑連續長度超過160米時應設消防通道,每80

4米,高度不低于4對獨立的安全地帶。第四十五條抗震規1鎮區(構筑物應按基本烈度六度設防對現有未設防的重要建(構)筑物進行抗震加固。2立救災組,儲備救災物資。31.5—2平方米/禁占用。第四十六條地質預防規,1對地質應當實行動態監測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加強地質系統建設和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地質行政主管部門須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地質監測網絡。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在地質區邊界設立明顯標志地質區內從事容易誘發地質的各種活動同時要調整改造主要源提高城市生命線工程的防災能力形成完備的城市安全防災體系。,2、地質治理責任由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界定。治理責任人擬定的地質治理方案,應當符合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地質治理工程設計規范,并按規定的程序報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第四十七條人防工程和生命線系人防工程設置標準:2030年遠期鎮區規劃人口為13.6萬人,確定疏散人口為城鎮人口的60%留鎮人員比例為40%則留鎮人員為5.44萬人按人均掩蔽使用面積1.5平方米標準計,則需要人員掩蔽工程81600平方米。城市生命線系統的一些結點,如交通線的橋梁、隧道,管線的接口,都必須進行重點防災處理。燃氣管道出、處,均應設置閥門,以便在災情發生時及時切斷氣源;各種控制室和主要信號室,防災標準均較一般設施提高。障備用率。第十四章鎮區環境保護和環境衛生第四十八條環境保護規1、環境目全面環境建設,進行環境的綜合整治,爭取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使環境面貌得到顯著改善,讓環境保護同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相適應,提高城鎮現代化水平。空氣環境鎮區空氣環境質量功能區共分為2類,即一類區、二類區。二類區包括城2012

水環境目鎮區內白水潭濕地和公園內部景觀水體按《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值進行整治保護其它河渠執行《地表(GB3838-2002)Ⅴ類標固體廢物治理目集鎮生活處置率100%;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0%;固體噪聲環境保護目環境量標GB3096-2008市區域環境噪聲適用區劃分技術規范---GB/T15190-94》相關要求進行劃分。2、綜合環境區聲標準白天ld≤55dB(A),夜間ln≤45dB(A)。二級標準,噪聲標準白天ld≤60dB(A),夜間ln≤50dB(A)。聲標準白天ld≤65dB(A),夜間ln≤55dB(A)。3、環境治理措空氣污染防治措進一步增強環保宣傳力度,以提高環境意識,逐漸在公眾中形成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共識。控制機動車輛尾氣排放標準和燃油類型,預防NO、NO2污染水污染防治措河流內傾倒、雜物。物排放,使地面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嚴格控制有害、難沉淀、難溶解的污染物的排放加強環保、衛生檢查,嚴格管理,便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聲環境防治措嚴禁在特殊環境園區內如學校、居民居住區等產生噪準》進行控制。進一步健全噪聲的監測制度,全面開展監測工作,并且逐步實行責任制。作區域的干擾以及煙塵飛揚工業噪聲污染防整;應按照總體規劃用地布局確定的工業區選址投建新的企業,避免改變規劃的用地功能。休息時段,一般22:00~6:00

在施工現場周圍砌筑的噪聲墻上安裝護板。固體廢棄物綜合宣傳和普及分類投放生活的做法,實現生活按居住片區定點分類收集,以便于深入處理。、放射性等廢物應進行特殊處理,不可與其它固體廢棄物混排,以防止對水、土壤和大氣造成二次污染。、建立生活工業廢棄物的統一收集體系并集中進行處理。、第四十九條環境衛生設施規1、量預至2030年,鎮區規劃范圍內生活日產量為136噸/日2、規劃目道路清掃機械化程度近期30%,遠期50%。生活袋裝化率近期80%,遠期100%。生活處置率近期80%,遠期為90%。按《城市公共廁所衛生標準(GB/T17217-1998二類以上水沖式公共廁所比例近期60%,遠期903、收運方(規劃鑼場鎮的分成兩類來實現分類收集可回收如紙玻璃、金屬等有害(如電池等設置不同標志的分類箱來收集要通過收運車將各點的送至轉運站,然后統一進入荊州市處理場分類處理。(4、環境衛生設施規公廁:公共廁所之間距離宜為750~1000置,重要游覽點按標準一類廁所設置。在規劃沿江產業園內設置二十處公廁,每座占地60平方米。收集箱:逐步施行袋裝化,沿產量主干路間距50~80米,一般道路間距80~100米,道路兩側設置箱桶。轉運站:在規劃區內設1處轉運站,每處占地面積按10000平方米控環衛專業水栓:主要滿足灑水車供水需要,根據道路寬度和車噸位,設置間距為1000米左右。環衛水源從供水管線接入。道路清掃車:環衛部門逐步購置各類型清掃車環衛站:設置一個環衛站,占地1000—1500平方第十五章近期建設第五十條近期近期建設年限為2012~2015年,規劃人口為4.34萬人,規劃建成521.00公頃,新增城鎮建設面積177.24第五十一條近期建設重(一)加強老鎮區的用地調整和危舊房改造,配套完善各項公共設施(二)突出道路網絡的建設,強化集鎮沿道路框架良性發展(三)加強廣場和綠化的建設,形成開敞空間,豐富集鎮空間形態,改善(四)加強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城鎮的產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五十二條居住用地規對部分農村居民點,通過用地調整,統一進行公寓形式還遷 劃的

住用地優先建設浩鑫第五十三條公共設施用地規建設完成位于龍陽路與五支渠路交匯處東南側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和位于龍陽路與振生路西南心醫院。建設完成位于三一八國道南側、東方大道西側三個農產品交易中心第五十四條道路廣場規梅森路南段振生路南段龍陽路浩鑫路鑼場路大道北段東家莊路西段、中心渠路、李家臺路和客運站建設。第五十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