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基礎訓練_第1頁
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基礎訓練_第2頁
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基礎訓練_第3頁
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基礎訓練_第4頁
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基礎訓練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基礎訓練1.在糧食儲備技術方面,貢獻最大的應該是美國和德國。下列技術對應正確的是(

)A.美國的機械通風儲糧技術 B.德國的機械通風儲糧技術C.美國的谷物冷卻機 D.德國的食物冷凍技術2.20世紀90年代初,中共中央明確把糧食定位為“基礎中的基礎”、“直接關系到人民和國家安?!钡膽鹇孕陨唐?。之后,保障糧食安全被確定為國家的重大戰略性問題。這表明(

)A.中國人口多的特殊國情 B.西方國家對華糧食封鎖C.國家主體作用得到強化 D.工業建設急需大量糧食3.1996年,中國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此后,制定了系列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中國糧食總產量從1978年的30476.5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65789.2萬噸,中國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為(

)①政策支持

②制度創新

③農業科技進步

④服務貿易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這樣寫道: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農業家庭式勞作(

)①保證了小農家庭的自給自足,有利于社會穩定②農業家庭式勞作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③鐵犁牛耕的逐步推廣是農業家庭勞作方式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④農業家庭式勞作方式的特點是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全國化肥用量從2015年的6022萬噸下降到2020年的5250萬噸,降幅達到12.8%;施肥強度從年約55千克/畝下降到約47千克/畝。2021年,農業農村部門推進化肥減量增效,修訂并發布行業標準,規范有機肥料生產使用。這表明我國(

)A.化肥制造業日益萎縮 B.兼顧科技推動與食品安全C.農業科技領先于世界 D.國內糧食安全成當務之急6.哈薩克斯坦拜尕茲遺址(公元前2200年左右)中制作面包的原料是黍和小麥,黍是一種最早被中國北部先民馴化的農作物,小麥原產于西南亞的新月沃地。這一現象說明(

)A.先秦時期已開辟絲綢之路 B.中亞地區此時成為商貿中心C.黍和小麥已成為主要作物 D.歐亞大陸文明交流由來已久7.《禮記·月令》記載了先秦時期對于官吏收獲漁產的具體規定,季夏時節才能讓漁師收取蛟、鼉、龜、黿;又說孟冬之時命令漁師、水虞收取水泉池澤的貢獻;仲冬之時命漁師開始打魚。這些規定(

)A.保證了政府財政收入 B.有利于提高漁業生產力C.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 D.旨在與民爭奪川澤資源8.下表是有關石器時代的考古信息。這反映了早期中國(

)河南省舞陽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年的人工栽培稻遺存、豬骨、酒類和絲類殘留物河南駐馬店西平謝老莊遺址距今約9000年的水井和完整汲水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距今約4000多年的天文觀象臺A.以農為本的文明特質 B.敬天保民的文化基因C.重視灌溉的先進觀念 D.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9.我國年消費的糧食數量2021年達到14000億斤左右,而世界糧食市場的可貿易量只有6800億斤。我國每年消費大米2900億斤,而世界市場大米的可貿易量只有700億斤。我國每年消費豬肉5400萬噸.而世界市場的可貿易量只有900多萬噸。這一狀況(

)A.源于各國對糧食生產的輕視 B.凸顯了糧食自給的重要性C.激化了我國的糧食緊缺問題 D.對世界食品衛生形成威脅10.18世紀上半葉,英國出現了“農業革命”,貴族們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舉辦農業展覽會,資助農業研發機構,通過報刊鼓勵農業創新。由此可知,英國的“農業革命”A.準備了工業革命的條件 B.開啟了研產結合的模式C.促進農業機械化的推廣 D.推動了圈地運動的發生11.12世紀十字軍東征將甘蔗帶回英格蘭,此后僅作為宮廷烹飪的香料使用。而哥倫布遠航時將甘蔗帶回新大陸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的甘蔗種植園逐漸遍及整個美洲,種植園大量使用非洲奴隸提高了甘蔗產量,18世紀甘蔗成為歐洲普通的消費品。這可用于印證(

)A.物種交流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 B.殖民擴張活動擴展了歐洲勢力C.新航路開辟促進了物種的傳播 D.經濟發展推動了消費品的趨同12.布羅代爾指出“土豆在舊大陸的普及過程與玉米不盡相同。它的推廣十分緩慢,甚至比玉米還慢,而且范圍也不寬闊,中國、日本、印度和穆斯林國家幾乎把它拒之門外。”這說明(

)A.士豆在亞洲傳播過程艱難 B.士豆不適宜在亞洲種植C.亞洲與世界經濟聯系較弱 D.宗教信仰影響物種交流13.18世紀之前,歐洲市場上的大米主要來自意大利,18世紀后,美國、巴西的大米大量投入歐洲市場。這反映了(

)A.意大利是水稻的原產地 B.歐洲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C.歐洲糧食產量不斷提高 D.物種傳播促使農業布局變化14.在哥倫布抵達美洲前,新大陸既無野生小麥,也無人工栽培小麥。隨著歐洲移民的到來,小麥逐步傳入美洲并被迅速推廣,成為人們的主食,小麥產業隨之興盛。這說明新航路開辟(

)A.豐富了美洲的食物種類 B.促使美洲的農作物大量外傳C.解決了美洲的溫飽問題 D.使美洲與歐洲往來更加頻繁15.食物物種的培植和交流,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下列關于人類重要食物物種起源的描述,正確的有(

)①南瓜原產于歐洲

②中國人最早種植了葡萄、苜蓿③美洲是玉米、甘薯的原產地

④咖啡原產于美洲,新航路開辟后傳到歐洲A.1處 B.2處 C.3處 D.4處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與東北地區。但是,僅以這些地區生產的糧食,猶不足維持明代中葉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開始,有許多新的糧食作物引進中國,最為重要者為甘薯與玉米.甘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初入中國時,地方官員當作歉收時的救荒糧,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兩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補稻術與麥類之不足,且不拘土壤與地形,或可在山地種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將過去認為無法使用的土地,一變為農田……因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變,邊緣土地的植被改變,也嚴重地改變了地貌與生態?!幾栽S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材料二

新航路開辟以后,殖民者開始改造北美大草原。在喂飽了遠道而來的牲畜的同時,歐洲人又開始了有意識的物種遷移??殖民者開發大片的土地,種植小麥以供出口。在那里,科學家培育出了變種小麥,能夠在多變的氣候及解凍的土壤中繁榮生長。這樣,變種小麥在歐洲大陸取代了傳統小麥,大大提高了產量,加上鐵路將北美洲的富余小麥運回歐洲,小麥終于在1750年至1850年這段時期逐步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歐洲真正的食物革命。從此,小麥開始滿足人們的大量需要,徹底確定了其傳統的主食地位?!幾灾旎弧缎潞铰烽_辟:歐洲飲食文化的新篇章》(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傳入中國并得到廣泛種植的原因,并分析其產生的積極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列舉一例美洲傳入歐洲的農作物名稱,并分析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17.糧安天下材料一工業革命以來,英國掀起開鑿運河和修建鐵路的高潮,保障了廉價且穩定的大宗貨物運輸,也為治理日益突出的糧食問題提供了條件。1839年反《谷物法》同盟在曼徹斯特建立,同盟認為《谷物法》抬高了糧食價格,導致工人無錢購買工業制造品,也阻礙了歐洲大陸進口曼徹斯特的紡織品。1846年英國政府廢除《谷物法》后,從國際市場進口大量小麥。1750年到1850年間,議會頒布法案推動了圈地運動大規模開展,大量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提高了糧食產量。注①:《谷物法》是英國1815年制定的限制谷物進口的法律,其目的是維護土地貴族的利益?!豆任锓ā返膶嵤?,導致其他糧食輸出國家對英國工業品提高關稅。(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簡析英國“糧食問題治理”的歷史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記“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辈牧隙母镩_放以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持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工明確、功能互補的糧食儲備體系,開展糧食公路、鐵路、水路多式聯運,建立規范統一的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繼續穩定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國際組織以及國際農業研究機構建立科技交流與合作關系。自2016年起,中國連續向亞非拉50余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建立了30多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派遣近千名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闡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糧食安全治理”。參考答案:1.A2.C3.A4.D5.B6.D7.C8.A9.B10.A11.C12.A13.D14.A15.A16.(1)原因: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物種傳入歐洲,進而傳入中國;中國人地矛盾突出;玉米,甘薯等作物產量高,適應性強。影響:增加了耕地面積和糧食供應量,有利于緩解人地矛盾;豐富了食品資源,提高了中國社會的抗饑荒能力;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改變了人的飲食習慣等;同時,過度墾荒造田導致水土流失,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2)名稱:辣椒(或玉米、南瓜)。影響: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推動了北美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對北美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17.(1)歷史影響:有效解決了英國的糧食問題,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農業機械化,有利于提高工人生活水平;推動了交通運輸的進步,促進了國內市場和貿易的發展,為工業革命的深入開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增長和世界市場的擴展;打擊了英國的土地貴族,推動了英國政治改革進程。(任意4點)(2)背景:中國農業自然資源的“先天不足”(人口眾多、耕地面積少);世界各國工業化、城市化加速,人口激增,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國際形勢動蕩,糧食安全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思想: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確立了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措施:通過制度創新(家庭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