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2單元 6《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第1課時_第1頁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2單元 6《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第1課時_第2頁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2單元 6《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第1課時_第3頁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2單元 6《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第1課時_第4頁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2單元 6《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第1課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曾“統治”地球達一億七千萬年之久,在地球上稱霸一時。可在6500萬年前,恐龍卻滅絕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種各樣恐龍的化石,那么這些化石會告訴我們一些什么秘密呢?請看阿西莫夫是怎樣為我們揭開謎底的。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課時6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有必備知識02必記字詞03初讀課文04精讀課文05CONTENTS

教學目錄學習目標01課堂小結06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文章闡述事理的方法,體會事理說明文的特點。2.把握本文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語言特色。3.激發愛好科學、主動探索的精神。學習目標走近作者必備知識阿西莫夫(1920—1992),美國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云獎。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重要科幻文學作品包括“基地系列”“銀河帝國系列”“機器人系列”中的多部中長篇小說。《恐龍無處不有》《被壓扁的沙子》兩篇科普短文均選自阿西莫夫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書序言中說,這些文章,是“對科學近期進展的回顧和對導致我們形成清晰知識的歷史成就的重新檢討與評價”。阿西莫夫認為,“科學是個極具活力的領域,而且它從來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充滿活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科學的新進展而欣喜。創作背景必備知識這兩篇短文在原書中是編排在一起的,同在“地球科學新疆域”章節里,內容上有一定的關聯,所討論的問題也類似,都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的觀點,兩篇短文的說明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參照閱讀。科普作品是一種以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即“科學普及”。科普作品傳統上以文字或圖畫為基本載體,現今也常以視頻等其他形式出現。主要功能和目的:宣傳、普及科學知識,展現科學魅力。知識鏈接必備知識科普作品“恐龍”是古爬行動物,繁盛于中生代,在中生代末期滅絕。題目“恐龍無處不有”采用雙重否定的形式,強調了恐龍處處都存在的事實,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文題解讀必備知識字音字形必記字詞骨骼(

)鳥臀目恐龍()

覆蓋(

褶皺()

島嶼鏈(

)gétúnzhědǎoyǔliànfù()貝殼()地殼殼qiàoké()單薄()薄餅()薄荷薄báobóbò攜(xié)攜帶鐫(juān)鐫刻雋(juàn)雋永領域:學術思想或社會活動的范圍。俯沖:(飛機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飛。天衣無縫: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形容事物(多指詩文、話語等)嚴密,沒有一點兒破綻。褶皺:這里指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連續彎曲的構造形式。詞義理解必記字詞更多字詞見《教材幫》認真閱讀課文及相關參考資料,捕捉課文中的關鍵段落、句子、詞語。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于合作探究時解決。1.劃分文章層次。2.標記出有疑問的地方,在旁邊批注問題。自主學習初讀課文第二部分(1)提出觀點——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引出說明內容。(2-14)用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說明“板塊構造”理論。第一部分劃分層次初讀課文第三部分(15)總結說明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是“板塊構造”理論的有力證據,點明文章的主旨。自主探究初讀課文本文說明了什么問題?恐龍無處不有板塊構造學說表面上實際上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證明了“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1.說說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這兩句議論是全篇行文的邏輯基礎。“肯定”一詞,說明作者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表明作者對這一觀點的支持。分析討論精讀課文2.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說明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在一次南極洲探險活動中,Iziko南非博物館的羅杰·史密斯手里拿著一塊原蜥(學名:Prolacerta)的化石。3.結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話概括“板塊構造”理論的主要內容。地球由若干個板塊構成,這些板塊在不停地緩慢地移動,造成一些板塊被拉開,另一些板塊被擠壓在一起。4.請簡要分析一下作者的“板塊構造”理論的推斷思路。恐龍的化石在現存各個分離的大陸上都有發現說明恐龍曾經生活在每一塊大陸上但是,恐龍不可能是在每塊大陸上獨立生存的所以,現在的各塊大陸在遠古曾經是聯結在一起的一整塊大陸或者說“泛大陸”由此可知,這塊“泛大陸”在恐龍出現之后逐漸分裂成為現在的各塊大陸。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舉例說明。(1)“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等等,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謎。分析說明方法舉例子具體說明了“板塊構造”理論為地質界的許多問題提供了答案,從而證明了這一理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2)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泛大陸”加以解釋。下定義(3)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然而,這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為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作比較將南極生物的命運同其他同類作比較,生動地強調了南極的寒冷和南極生物的厄運,突出表現了地殼運動帶來的巨大變遷。(4)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將南極洲比作“全球的大冰箱”,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南極洲冰雪覆蓋的特點。“十分之九”說明南極洲冰的儲量十分豐富。打比方列數字本文的語言嚴密而準確,主要體現在關鍵詞語的運用上,請簡要回答下面的問題。品味語言不能互換。“漂移”是指在液體表面漂浮移動,這里是說大陸漂浮在水面移動;“遷移”是指離開原來的所在地而另換地點,適合于動物。如果互換,就不能正確表達其意,體現不出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1.“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中“漂移”和“遷移”能否互換?2.“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中“大約”一詞能否刪除?為什么?不能。“大約”表示推測,因為所推測的年代久遠,不可能用確定的數字,如果去掉,就是一個很確切的數字了,與事實不符,用“大約”,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