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第3課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第3課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第3課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第3課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第3課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第3課時間:4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漢初劉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國54郡,中央直轄者不過15郡,諸侯王國就占近40郡;全國1300余萬人,中央政府控制編戶97萬,人口450余萬。(數據采用自劉國石《七國之亂、八王之亂、安史之亂之比較》)這說明(B)A.漢初實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長迅速B.王國勢力龐大,已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C.分封諸王使?jié)h政權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分封制的實施使?jié)h政權擴充了疆域,州郡數大增[解析]依據材料分析,漢初中央直轄的郡和人口遠遠少于各王國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國對中央形成了挑戰(zhàn),這說明王國勢力已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因此B項正確、C項錯誤。從材料中難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數目的增長變化,A、D兩項排除。2.據史料記載,僅從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前127~前123年),封侯的數目多達121個,元鼎元年至后元二年(前116~前87年)又有44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內竟有24人同時封侯(注:元朔、元鼎、后元均為漢武帝年號)。武帝此舉根本目的是(A)A.加強中央集權 B.剝奪王國的封地C.分割王國的封地 D.收回王國官吏的任免權[解析]根據對材料的理解,可知反映的是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漢武帝時為了削弱王國的實力,實行“推恩令”,根本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3.唐朝后期,節(jié)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這種狀況(C)A.加強了君主專制 B.加強了中央集權C.削弱了中央集權 D.完善了選官、用官制度[解析]本題考查藩鎮(zhèn)割據的影響。據材料可知,節(jié)度使控制著地方行政權、軍權、財權,成為地方割據勢力,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故本題選C項。4.許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說:“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載:“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與都省為表里。”這表明元朝行省的獨特之處是(D)A.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B.是中央派出的監(jiān)察機構C.是地方最高軍事機構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和朝廷派出機構兩重性[解析]依據“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與都省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機關,且是朝廷派出機構,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D項表述精確。5.(2023·河南鄭州一中高一期末)《讀史漫錄》中記載:“漢至武帝以后,柄歸中朝,政去兩府。所謂中朝者,大司馬、大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也。所謂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蓋武帝決事禁中,稀見卿相。”由此可見,“中朝”(D)A.掌握軍政大權,是獨立的決策機構B.分享丞相行政權,處理政事C.擔任行政職務,有名無實D.協助皇帝決策,削弱相權[解析]漢武帝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權力,特意從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選用人才,使之擔任侍中、常侍、給事中等職位,組成皇帝的秘書機構,是為中朝;它雖非決策機構,但參與皇帝的決策,而丞相、御史等演變?yōu)橥獬蔀閳?zhí)行機構,排除A、B、C三項。漢武帝創(chuàng)立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故選D項。6.(2023·廣州學業(yè)水平檢測)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舉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來選拔人才,按當時的制度,規(guī)定其工作程序是(B)A.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禮部B.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禮部C.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禮部D.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禮部[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三省六部制的識記能力。中書、門下和尚書省分管決策、審議和執(zhí)行。7.(2023·東莞高一檢測)唐代確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均號稱宰相,共同承擔政務,其主要目的是(B)A.提高行政效率 B.分割相權,加強皇權C.實現三權分立 D.利于集思廣益[解析]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分散相權,加強皇權。8.(2023·北京學業(yè)水平測試)北宋初年,為加強中央集權,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C)①把主要將領兵權收歸中央②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③在地方設置了節(jié)度使④地方賦稅大部分轉運中央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本題抓住限定詞:宋朝,①②④分別從軍事上、行政上、財政上加強中央集權,符合史實;③出現于唐朝,與本題朝代不符,故排除。9.(2023·淄博高一檢測)宋代行使宰相權力的“中書門下”主要行使的是(B)A.決策權 B.行政權C.軍政權 D.財政權[解析]國家的最終決策權掌握在皇帝手中,故A項錯誤;在宋朝,行政權由中書門下行使,故B項正確;在宋朝,軍政權由樞密院掌管,故C項錯誤;在宋朝,財政權由三司掌控,故D項錯誤。10.(2023·江蘇學業(yè)水平測試)《漢書》記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選官制度是(C)A.世卿世祿制 B.九品中正制C.察舉制 D.科舉制[解析]題干“《漢書》記載”“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說明是漢代開始實行的察舉制。A項世卿世祿制是先秦時期的選官制度;B項九品中正制是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的選官制度;D項科舉制是隋唐時期開始實行的選官制度。11.《通典·選舉》中載:“州、郡、縣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處人任諸府公卿及臺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為之,區(qū)別所管人物,定為九等。具有言行修著,則升進之……儻或道義虧闕,則降下之……”由此可知,實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A)A.選拔有才德者為官B.選拔有較多土地和其他社會財富的人為官C.選拔豪門望族子弟為官D.優(yōu)先選拔官宦子弟為官[解析]依據“言行修著,則升進之……道義虧闕,則降下之”可知,本題選A項。本題易錯選C項,隨著豪門望族把持朝政,品級評定和人才選拔任用實際上由豪門望族把控,但由材料中的“初衷”判斷,C項不符合題意。B、D兩項皆與題意不符。12.(2023·武漢高一期末)關于下表中的中國古代兩大選官制度的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類別察舉制科舉制依據品德、學問、議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長官舉薦自由報考A.察舉制強調德才兼?zhèn)銪.科舉制注重科技素養(yǎng)C.察舉制有利于貴族政治的形成D.科舉制不利于統(tǒng)治基礎的擴大[解析]察舉制注重以才德選官,故A項表述正確;科舉制考查的是儒家經典,忽視科技,故B項錯誤;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科舉制以考試成績選官,有利于擴大統(tǒng)治基礎,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6分,共52分)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劉邦接受了皇帝的稱號,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統(tǒng)仍是郡、縣、鄉(xiāng)、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軍事、監(jiān)察之權。縣分大小,萬戶以上設縣令,萬戶以下設縣長。——樊樹志《國史概要》材料二“漢高祖……矯秦縣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連邑,有逾古典。”這些受封的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兩大特權: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賦斂”。——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漢武帝規(guī)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分別隸屬于漢郡。淮南王劉安謀反,“國除為九江郡”;衡山王劉賜謀反,“國除為郡”。又頒布律令,規(guī)定王國官員地位低于一般官員,限制人們與諸侯王交游。從此,王國與漢郡無異。——摘編自邱樹森、陳振江主編《新編中國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漢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淵源。[解析]第一小問從材料關鍵信息“皇帝”“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統(tǒng)”等方面提取信息;第二小問調動教材知識可知是漢承秦制。[答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承襲秦制。(2)依據材料二,說明漢初“矯秦縣之失策”的措施及具體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措施導致的后果。[解析]遷移漢初“郡國并存”的知識指出“矯秦縣之失策”的措施;“后果”從導致“王國”問題出現的角度回答。[答案]分封諸侯王國。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員、收取賦稅。王侯權力過大,危害中央集權。(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漢武帝解決王國問題的措施,并分析其意義。[解析]第一小問根據“分其子弟”“國除為郡”“限制人們與諸侯王交游”等歸納“措施”;第二小問從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國家統(tǒng)一等方面分析“意義”。[答案]頒布“推恩令”,分割王國封地;剝奪犯法諸侯王的封地,改為郡縣;頒布律令加強對諸侯王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中央集權得到加強,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14.(2023·四川學業(yè)水平測試)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詔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長官向朝廷舉薦道德學問優(yōu)異又有議政能力的人。材料二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徇私舉之而不得;茍能應試,終必有若干人可以獲舉也。此實選舉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呂思勉《中國制度史》(1)指出上述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