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金匱要略》治-20149修改_第1頁
論《金匱要略》治-20149修改_第2頁
論《金匱要略》治-20149修改_第3頁
論《金匱要略》治-20149修改_第4頁
論《金匱要略》治-20149修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金匱要略》治瘀法及其特點

陜西中醫學院

趙天才

病因(病理產物)瘀血病名(首見于《金匱要略》第十六篇)

血瘀:病機

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2.《金匱要略》治瘀法的特點3、結語

摘要

從治法角度深入探討《金匱要略》中的瘀血證,將其歸納為解毒散瘀、利水祛瘀、溫經祛瘀、化瘀消癥16法。認為其治瘀法的特點是:詳審瘀證之成因,立治法主次分明;據瘀血證候輕重,定祛瘀藥力大小;氣血水相互兼顧,促化瘀技高一籌;順應血氣之特性,注重溫通與酒服。

引言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論述了瘀血的主要脈證特征和治則,而有關瘀血證的辨證論治則散見于其它各篇。其內容非常豐富,治法方藥較為完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今僅從治法角度對此作一探討,以進一步弘揚仲景治瘀學術思想,拓展其方藥的運用范圍。

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

瘀血是雜病的重要病因之一,而引起瘀血的原因又多種多樣,故瘀血證復雜多變。《金匱要略》對雜病瘀血證的辨治,能根據其虛實寒熱等各種不同情況立法遣藥,靈活應變,為后世醫家治瘀樹立了典范?,F就其治瘀法探析如下。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

1.1解毒散瘀法用于感受時疫溫毒侵及營血,熱毒壅滯,血脈瘀阻所致的陽毒、陰毒病。方如升麻鱉甲湯,以升麻、甘草、雄黃清熱解毒;當歸、鱉甲養陰活血散瘀;蜀椒辛熱,以陽從陽,欲速散其既結之邪毒,全方共奏清熱解毒、活血散瘀之功,為治療陽毒之主方。而對于疫毒深伏之陰毒,仍以此方解毒散瘀為主,但恐蜀椒、雄黃辛熱助陽耗傷陰血,故去之。

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1.2行氣活血法其一用于氣血郁滯的產后腹痛證。方用枳實芍藥散,以枳實行氣散結,炒黑能行血中之氣,且防其破氣傷正;芍藥和血止痛;大麥粥和胃安中,合而用之,使氣血調暢,則腹痛煩滿等癥自除。本方屬行氣活血之輕劑,病機偏于氣滯,行氣以促血行。其二用于肝經氣血郁滯,著而不行之肝著。方用旋復花湯,以旋復花善通肝絡而行氣,新降(茜草)活血化瘀,蔥莖溫通陽氣而散結。氣行血行,陽通瘀化則肝著可愈。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

1.3清利化瘀法用于治療黃疸病。張仲景論述黃疸病的病因有濕熱、寒濕、房勞、嗜酒等,但以濕熱為主,其病機主要是“瘀熱以行”,故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為陽黃證的重要治法。方如茵陳蒿湯、梔子大黃湯和大黃硝石湯。除清熱利濕藥之外,三方均用大黃泄熱、活血化瘀,后方還加用硝石以加強化瘀作用?,F今醫家治黃疸病注重化瘀退黃,方中常加赤芍、丹參等活血化瘀之品,實受本法啟示。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

若女勞疸轉變為黑疸兼有濕熱瘀血者,治以硝石礬石散。方中硝石味苦性寒能入血分消瘀、清利濕熱,礬石除濕,大麥粥保養胃氣防二石傷中。其二用于狐惑病濕熱毒瘀交結而膿已成之證。方用赤小豆當歸散,以赤小豆滲濕清熱、解毒排膿,當歸活血去瘀生新,漿水清涼解毒。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1.4利水祛瘀法因水血停留的程度不同而分別施以利水、逐水祛瘀之法。如婦女因先患水腫而致血行障礙、經閉不通的水分病,仲景提出“去水,其經自下”的治法,即利水以活血祛瘀通經。原書未出方劑,可用五苓散利水,酌加當歸、川芎、紅花、益母草、澤蘭等活血化瘀之品。若屬水血結于血室者,則用大黃甘遂湯,方中大黃攻瘀破血積,甘遂攻逐水積,使水血分離而消除;因兩藥峻猛,且病發于產后,故加阿膠養血扶正,使祛邪而不傷正。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1.5益氣行血法用于陽氣不足,外感風邪,血行不暢的血痹病。方如黃芪桂枝五物湯,以黃芪甘溫益氣,桂枝、芍藥活血通脈,生姜、大棗調和營衛,較桂枝湯倍用生姜在于助桂通陽行衛祛風,全方具有益氣溫陽,溫通血脈,調暢營衛之功。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1.6溫經祛瘀法用于婦人沖任虛寒兼有瘀血的崩漏、不孕癥、月經過多或至期不來等病證。方如溫經湯,以吳茱萸、桂枝、生姜溫經散寒,通利血脈;阿膠、當歸、芍藥、川芎、丹皮活血祛瘀,養血調經;麥冬滋陰潤燥而清虛熱;人參、甘草、半夏補中益氣。全方共奏溫補沖任,養血祛瘀,扶正祛邪之功。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1.7潤燥消瘀法用于胃腸燥結而兼瘀血所致的萎黃證。方用豬膏發煎,豬膏能行血脈,解風熱,潤燥通結;亂發能消瘀結,通大便,合用之可使腸中津液充足,氣血流暢,瘀結消散,則萎黃自除。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1.8化瘀利水法

用于婦女因經閉不通而致水腫的血分病。據《金匱要略·水氣病》“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之論,治當活血化瘀通經以利水。原條文下無方,可用仲景當歸芍藥散或《醫宗說約》小調經散治之。該書云:“有血分證,經水先斷絕,而后四肢腫滿,小便不通,此血瘀水道,以通經為主,宜小調經散?!贝朔接社?、沒藥、當歸、桂心、白芍、細辛、麝香組成,共為末,生姜汁、黃酒調服。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1.9化瘀通經法用于因瘀血所致“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方用土瓜根散,以土瓜根散、蟅蟲祛瘀破血,桂枝、芍藥調營止痛,用酒服以行藥勢,瘀去則經水自調。若因瘀血內結經閉不通,則用抵當湯攻瘀破血以通經,方中水蛭、虻蟲攻其瘀,大黃、桃仁下其血,瘀血去則血脈流暢,而月經自行。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1.10化瘀補虛法用于虛勞挾瘀血的干血勞證。其瘀雖由虛致,但瘀積已甚,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而虛終難恢復,故方用祛瘀生新,緩中補虛的大黃蟅蟲丸。方中大黃、蟅蟲、桃仁、虻蟲、水蛭、蠐螬、干漆活血搜絡化瘀,干地黃、芍藥養血潤燥,杏仁理氣,黃芩清瘀熱,甘草、白蜜益氣和中。本方攻補兼施,峻劑丸服,為治療久病正虛血瘀之緩劑。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1.11化瘀通淋法用于濕熱挾瘀的小便不利或淋證。方如蒲灰散、滑石白魚散。前方以蒲灰(生蒲黃)涼血化瘀消腫,滑石清熱利濕,合用有泄熱化瘀利竅通淋之功;后方中白魚消瘀行血利尿,亂發止血消瘀利尿,與滑石相合,能化瘀止血,利尿通淋。后世用以上兩方加味治療熱淋、血淋效佳。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1.12化瘀消癰法用于熱毒內壅,營血瘀結之急性腸癰膿未成者。方如大黃牡丹湯,以大黃苦寒瀉熱、活血化瘀,配以咸寒軟堅之芒硝蕩滌實熱,宣通壅滯;丹皮、桃仁涼血逐瘀;瓜子排膿散癰,全方具有蕩熱解毒,消癰排膿,逐瘀攻下之功,亦可化裁用于腸癰膿已成者。對于肺癰膿成后的治療,據仲景“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之論,當清肺化痰,活血排膿,現常用《千金》葦莖湯化裁。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1.13化瘀止血法用于金瘡出血證。此時因經脈肌膚斷傷,氣血循行受阻,既有出血,又有瘀血留滯,故主以王不留行散祛瘀活血,止血止痛。方中王不留行走血分祛瘀止血止痛,蒴細葉行血通經消瘀,桑白皮續絕脈,愈傷口,三味燒灰存性以入血分止血止痛;黃芩、芍藥清熱和陰;川椒、干姜助行血瘀,溫運血脈;甘草補中生肌,調和諸藥;厚樸行氣。全方諸藥合用寒溫相配,氣血兼顧,內服外用皆宜。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1.14化瘀消癥法其一用于瘧病日久不愈,瘧邪假血依痰,結成積,留居脅下而成之瘧母。方用鱉甲煎丸,以鱉甲軟堅散結,煅灶下灰消癥化瘀,清酒通血脈,共為君藥以軟堅散結,活血化瘀;佐以烏扇(射干)、桃仁、丹皮、芍藥、紫葳、赤硝、大黃活血祛瘀通滯;再加鼠婦、蟅蟲、蜂窩、蜣螂化瘀消積殺蟲治瘧;石韋、瞿麥、葶藶子通利水道;柴胡、桂枝、厚樸、半夏、干姜、黃芩調理氣機;人參、阿膠補益氣血。全方寒熱并用,攻補兼施,行氣化瘀,消積除痞,為治瘧母之主方。其二用于“婦人宿有癥病”而下血不止,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消散結以止血。方中桂枝溫通血脈;芍藥和營以通調血脈;丹皮、桃仁活血化瘀;茯苓健脾利水。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1.15活血止痛法用于婦人經、產之后,風邪乘虛入腹與血氣相搏而見腹中刺痛之證。方如紅藍花酒,以紅藍花活血行瘀止痛;用酒煎之,酒能行血,以助紅藍花之力?!安桓蔑L藥者,血行而風自去耳?!?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前述溫經湯、下瘀血湯等方亦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1.《金匱要略》的治瘀法1.16破血逐瘀法用于產后“腹中有干血著臍下”之血瘀實證。方為下瘀血湯,方中大黃蕩逐瘀血,桃仁活血化瘀,蟅蟲逐瘀破結。因三藥破血逐瘀力猛,病又發于產后,故用蜜為丸以緩藥性,用酒煎服以行助藥勢。仲景用藥之精細由此可見一斑。本方亦可治瘀血內結的“經水不利”。

2.《金匱要略》治瘀法的特點2.1詳審瘀證之成因,立治法主次分明

張仲景治瘀能細審致瘀之因,又詳析因瘀所致病證的證候特點,確立治法、遣藥組方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充分體現了審證求因、審因論治和治病求本之精神。如上述“解毒散瘀”至“潤燥消瘀”等7法,針對致瘀之因,或清熱解毒,或清熱利濕,或行氣,或利水、逐水祛邪為主,加活血化瘀之品;或以益氣扶正,或溫經補虛為主,加活血化瘀藥物,分別以治陰陽毒、黃疸、血痹等病證。

針對致瘀之因1.1解毒散瘀法1.2行氣活血法1.3清利化瘀法1.4利水祛瘀法1.5益氣行血法1.6溫經祛瘀法1.7潤燥消瘀法2.《金匱要略》治瘀法的特點

2.1詳審瘀證之成因,立治法主次分明

而“化瘀利水”等其余9法,則是針對因瘀致病的各種情況,以活血化瘀或破血逐瘀藥為主,分別加利水、通淋、消痛、止血等藥,以治血分病、漏下、經閉、病、腸癰及創傷出血等病證。此外,溫經湯、桂枝茯苓丸、土瓜根散等方證均有下血癥狀,但都是瘀血所致,瘀不去則血不止,故仲景均用活血化瘀之品,使瘀去血止而病愈。此實為后世開化瘀止血之先河。針對因瘀致病1.8化瘀利水法1.13化瘀止血法

1.9化瘀通經法1.14化瘀消癥法

1.10化瘀補虛法1.15活血止痛法1.11化瘀通淋法1.16破血逐瘀法1.12化瘀消癰法2.《金匱要略》治瘀法的特點2.2據瘀血證候輕重,定祛瘀藥力大小

由于病因、病機、病程、體質以及邪正消長等不同因素的影響,瘀血證有輕重緩急之異。仲景據此巧施活血化瘀或破血逐瘀之品,以使方藥與證候絲絲入扣。2.《金匱要略》治瘀法的特點2.2據瘀血證候輕重,定祛瘀藥力大小

例如,對瘀血證之較輕者用當歸、丹皮、川芎、芍藥之類,如溫經湯、當歸芍藥散等方證;

較重者用大黃、桃仁等,如大黃牡丹湯等方證;

極重證或久病入絡者,則除大黃、桃仁等植物藥外,還加用蟅蟲、虻蟲、水蛭等蟲類藥以破血逐瘀,如抵當湯、大黃蟅蟲丸等方證。2.《金匱要略》治瘀法的特點2.2據瘀血證候輕重,定祛瘀藥力大小

對證急者施以湯劑,或頓服之以取速效;

證緩者則以丸、散劑久服收功。仲景之所以如此謹慎,是因臨證若病重藥輕則如杯水車薪而貽誤病機,若病輕藥重則會藥過病所而后患無窮。2.《金匱要略》治瘀法的特點2.3氣血水相互兼顧,促化瘀技高一籌氣、血、水相互為用、相互轉化、相互影響,關系非常密切。張仲景治瘀立法處方時,能據證全面兼顧血與氣、水之關系,使活血化瘀藥分別與利水、行氣、益氣藥協同作用以增強療效。例如,在桂枝茯苓丸中配茯苓健脾利水,鱉甲煎丸中用葶藶子、石韋、瞿麥通利水道,當歸芍藥散以茯苓、澤瀉、白術利水健脾,赤小豆當歸散用赤小豆利水滲濕,其目的都是利因瘀而致之水,且利水又可促進瘀血的消散。2.《金匱要略》治瘀法的特點2.3氣血水相互兼顧,促化瘀技高一籌在某些治瘀方中,仲景還據證酌加枳實、厚樸等行氣之品使氣行則血行;或加當歸、川芎等血中之氣藥,活血又能行氣;或加人參、黃芪、甘草等補氣以推動血行。如此配伍,較單純活血化瘀療效為優,這已被古今醫家大量的臨床實踐所證明。仲景首言“血不利則為水”,且在治瘀方中加用利水藥,為唐容川《血證論》提出“瘀血化水,亦發水腫”和后世醫家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水腫病開拓了思路;以黃芪桂枝五物湯益氣行血治血痹,則為后世醫家運用活血化瘀法,尤其是為王清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