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權下的自我_第1頁
神權下的自我_第2頁
神權下的自我_第3頁
神權下的自我_第4頁
神權下的自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程標準

知道薄伽丘、莎士比亞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第二課神權下的自我

一、“文藝復興”(14-17世紀,意大利→西歐)

1、定義

形式:

十五世紀,就在大多數人還把他們的命運和世界現狀看成為上帝所賦予的時候,有些人,主要是一些學者和藝術家試圖從這個占統治地位的世界圖像中解放出來。但他們并不是面對未來,而是首先再次回到希臘和羅馬時的世界,他們認為那個時代要比現在更為光明。這個時代有一個名字,叫“文藝復興”。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文學和藝術

性質:

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人文主義小說《巨人傳》描寫道,1533年時人們都相信,存在著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繼而來的將不會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復。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極為歡欣。他們認為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開花落那樣,只是周而復始的重復。

兩則材料對文藝復興的看法有何不同?

材料一認為文藝復興是“真理的重新恢復”,材料二說是“一次精神的新生”。材料二的觀點是正確的。因為文藝復興只是借助古代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形式,實質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

西歐資產階級借助古典文化反對天主教(封建)的原因:封建勢力強大;天主教神學理論體系多以古希臘、羅馬的文明成果為依據;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弱小,沒有成熟的思想體系。

2、興起的背景

經濟:

中世紀的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在多種條件的促使下,于歐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商品經濟是通過市場來運轉的,而市場上擇優選購、討價還價、成交簽約,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為,這就是自由的體現,當然要想有這些“自由”還要有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城市經濟的繁榮,使事業有成、財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銀行家等更加相信個人的價值和力量,更加充滿創新進取、冒險求勝的精神。

(資本主義的發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14世紀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根本原因

政治:

“教皇權力好比太陽,國王權力猶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陽借來的”——教皇英諾森三世

(神權至上,神權高于王權。)

基督教對人的觀點是:亞當、夏娃偷吃禁果,證明肉體是罪惡的王國。上帝將人類的始祖逐出伊甸園,罰其在滿是荊棘和蒺藜的大地上終身勞苦。人間不是幸福,人只有抑制自己的欲望和歡樂,懺悔錯誤,走完人生痛苦的歷程,才能接近上帝,獲得永恒的幸福。總之,人本身是鄙賤的,應該消極處世,把一切寄托于來世。

(人生來有罪,是神的奴仆。消極處世,寄希望于來世。)

中世紀的西歐,基督教會成為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

3、核心內容(1)反對基督教神學,要求把人和人性從宗教束縛下解放出來。

人性:

從根本上決定并解釋著人類行為的那些固定不變的人類天性。如人的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愛等等。(2)強調人的作用和以人為中心,提倡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強調人的價值。

“文藝復興時期服飾文化的特點突出地表現在服裝為崇尚人體美服務,服裝的作用在于充分顯示人體的美感,彌補人體的缺陷。”材料反映了文藝復興①挑戰以教皇為首的宗教權威②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③提出了資產階級的政治構想④倡導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A.①②④ B.②④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挑戰以教皇為首的宗教權威屬于宗教改革的內容,排除①;提出了資產階級的政治構想的是啟蒙運動,排除③。答案B

早期文藝復興僅局限于以佛羅倫薩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只在文學藝術領域內展開。它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特別是對宗教神學觀的沖擊是有限的。它更多的是對古典文化傳統的繼承。而后期文藝復興幾乎遍及西歐各國。在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已由佛羅倫薩移至羅馬,羅馬教皇甚至成為一些人文主義學者、藝術家的贊助人。文藝復興不僅在文學藝術領域,而且在政治思想、哲學思想、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展開。它更多的是創新,并因此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據齊濤《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后期文藝復興與早期相比有哪些新特點?

范圍遍及西歐;涉及各領域;以創新為主,成就輝煌。

4、初期-文藝復興初期意大利“三杰”代表人物: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代表性作品:

《神曲》、《十日談》=“人曲”

《十日談》為什么又被稱為《人曲》?

用現實主義筆法諷刺了基督教會的虛偽和腐敗,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貴族的等級觀念。反對神性和神權,肯定人的欲望,歌頌自然的人性,提倡人類平等,因其關注點是人,所以稱之為“人曲”。表現形式:

肯定人的欲望,歌頌自然的人性。

但丁與《神曲》時代的先驅——但丁

《神曲》講述但丁做了一個夢,夢中自己游歷了地獄、煉獄和天堂三界,發現地獄中有教皇的位置。地獄指的是現實世界;天堂則是人類的理想和希望;煉獄是人類從現實到理想中須經過的苦難歷程。

《神曲》思想性:

批判中世紀神學

追求人類理想(1265-1321)

地獄篇:

……到了第二層,這一層的圈子比較小,其中的痛苦卻大得多,他使受苦者發出一片哭聲……“老師,這些受漆黑空氣這樣懲罰的都是些什么人”……將一千多個因為愛情而離開人世的人指給我看,并一一說出了他們的名字。

天堂篇:

在青年時代,他就為愛這樣一位婦人跑去和他父親斗爭……在宗教法庭上當著父親的面,他和她結婚了……神奇的愛情和甜蜜的對視,都是令人產生圣潔思想的原因,可敬的伯納爾多率先脫鞋,光著腳去追求這樣的天大幸福,跑著去還覺得慢。

彼特拉克

“人文主義之父”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詩人、人文主義者。是當時最早搜集、研究古典著作的學者,開創了研究古典文化的新風,并從中發現了一種不以神而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首先提出用“人學”來對抗“神學”,因此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

“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懷抱里。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人的幸福。”

《十日談》敘述10個青年男女為躲避黑死病,在佛羅倫薩鄉間一別墅里住了10天,講了100個故事,故名《十日談》。通過這些故事,作者揭露教會的黑暗腐敗,諷刺教士的奸詐和偽善,贊賞手工業者、商人的

智慧和才干,歌

頌真摯的愛情和

高尚的情操,表

現了資產階級對

人生的追求。

(第一天故事第二):第二則故事.一個叫亞伯拉罕的猶太人來到羅馬教廷,憑著他親眼所見、以及從別人那兒聽來的種種情形,目睹了教會的腐敗,發現“羅馬教廷中教皇、紅衣主教、主教這一伙,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不是寡廉鮮恥,犯著‘貪色’的罪惡,甚至……耽溺男風。”他再考察時,又知道他們個個都是愛錢如命、貪得無饜,甚至人口也可以當牲口買賣,至于各種神圣的東西,不論是教堂里的職位,祭壇上的神器,都可以任意作價買賣。甚至借著“委任代理”的美名來盜賣圣職。

——薄伽丘《十日談》請思考:這兩個故事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的什么狀況?

諷刺和揭露了天主教會的腐敗和虛偽。感受名著《十日談》內容:

(第四天開頭一個小插曲):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將兒子從小帶至深山中隱修,以杜絕人欲橫流的塵世生活的誘惑。從小與世隔絕的青年,跟著父親下山進城,路遇一群漂亮的姑娘。青年問父親這些是什么東西,虔誠信教的父親把婦女看作洪水猛獸,嚇唬說她們都是禍水,叫“綠鵝”。誰知兒子卻說:“爸爸,讓我帶一只綠鵝回去吧!”

——薄伽丘《十日談》反對教會的禁欲主義。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頌自然人性。

(第四天故事第一):親王唐克萊本獨養的郡主(綺思夢達)沖破封建門第觀念,與親王(父親)的侍從相戀,事情敗露后,平時仁慈寬大的親王暴跳如雷,將仆人關入地牢,痛罵女兒不顧身份,竟與下賤的奴仆相愛。綺思夢達卻寧死不屈,并憤然駁斥父親:“我們人類的骨肉都是用同樣的物質造成的,我們的靈魂都是天主賜給的,具備著同樣的機能和一樣的效用。我們人類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區分人類的標準。”

——薄伽丘《十日談》

反對封建等級觀念,肯定人性---主張人人自由平等,追求愛情幸福的精神。

材料歌頌了綺思夢達的什么思想精神?

5、高潮內容格調:

從質樸走向高雅和精致

代表人物:

莎士比亞

代表作品:《哈姆雷特》

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世紀

莎士比亞,英國大文豪。一生共寫了37個劇本(包括歷史劇、喜劇、悲劇和傳奇劇)、15多首十四行詩。

他的戲劇贊美友誼和愛情,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封建束縛和神權桎梏,塑造了許多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

《哈姆雷特》描寫的是古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父報仇的故事。這部作品不但反映了英國社會的政治現實,更重要的是通過哈姆雷特這一形象,反映了當時先進知識分子的人文主義主張。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借哈姆雷特形象贊頌人的偉大和高貴,歌頌了人間的仁愛和友誼,提升了人性的高尚與尊嚴。(理性)“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但是,人們的人生觀已經改變,他們開始穿與以前不同的服裝,不再把全部思想與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們試圖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們的天堂。”

熱愛生命,追求現世幸福。

薄伽丘與莎士比亞的比較:

(《十日談》與《哈姆雷特》)

共同:

差異:

文藝復興的走向:宣揚人性、歌頌人的價值、強調人的尊嚴

前者注重人性中的本能;后者崇尚人的理性

從初級(質樸)高級(高雅精致)發展

反對

基督教教會禁欲主義,抨擊教會的腐敗

肯定

人的價值和尊嚴

提倡

自由、平等、和現世幸福

總結歷史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含義

7、文藝復興的影響

文藝復興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代。因為文藝復興期間人文主義者的啟發,歐洲隨之而來的是商業革命,宗教改革,政治革命,并且開創了一個理性的時代,世界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積極性

經濟方面:

推動新航路的開辟。

思想觀念方面:

推動宗教改革;

打破天主教神學統治,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為啟蒙思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自然科學方面: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推動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

文學藝術方面:產生了許多學識淵博文化巨人和流芳百世的不朽名著。

當沉浸于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思索之中時,人們能夠回想起探索與發現的諸種輝煌成就……看起來仿佛是在每一個方面,人類行動的疆界都變得更為廣闊。能反映此觀點的是①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②馬丁·路德倡導宗教改革③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 ④拜倫的《唐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選A。材料強調文藝復興時期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人們能夠想到探索與發現的成就,使人類的行動變得更加廣闊。①是新航路開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②宗教改革打破了民眾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正確;③是文藝復興的重要成就之一,正確;④反映了人們對啟蒙思想家設想的“理性王國”深感失望,與題目信息無關,錯誤。

梁啟超說:“歐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14~15世紀時,古學復興,脫教會之樊籬,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進步乃沛乎莫能御。”對梁啟超的話理解準確的是A.自然哲學使人們具有了自主意識B.智者學派樹立了人的尊嚴C.文藝復興打破了中世紀的神學桎梏D.宗教改革挑戰了教皇的權威

[解析]抓住時間“14~15世紀”,關鍵詞“古學復興,脫教會之藩籬”,由此可知這是文藝復興運動,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自然科學,故A項錯誤;智者學派是古希臘的人文主義的源頭,根據時間可知B項錯誤;宗教改革興起于16世紀,故D項錯誤。[答案]C

中古時期的《三女神》畫像

中古時期,由于受到宗教上的束縛,作品中的三女神平板、單調、僵硬且面無表情。

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女神》畫像贊揚人體之美,將世俗生活中人的形象注入神的形象中,塑造的宗教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

兩幅作品的思想的變化:

無視人體之美到贊美人體之美

變化原因:14世紀以來,資本主義工商在西歐出現、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追求財富與人生享樂;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拉斐爾《西斯廷圣母》

《西斯廷圣母》是意大利畫家拉斐爾在1512—1513年間為羅馬西斯廷教堂繪制的。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人類的救世主形象:她決心以犧牲自己的孩子,來拯救苦難深重的世界。畫筆下的圣母溫柔美麗,眉宇間洋溢著母性的慈愛和幸福,像是一位普通的母親,不像以前的圣母像那樣神情呆滯、不可親近。

《蒙娜麗莎》(高77厘米,寬53厘米,現藏于巴黎的盧浮宮)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杰作,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神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

使人物內心豐富的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這種臻于完美的生動肖像作品,實為人文主義關于人的崇高理想的光輝體現。

專家對《蒙娜麗莎》的解讀

“對象的表情和含義,完全跟了你的情緒而轉移。你悲哀嗎?這微笑就變成感傷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樂了嗎?她的口角似乎在牽動,笑容在擴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與你的同樣光明同樣快樂。”

——傅雷《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

下圖為達·芬奇在繪畫、人體研究、人體解剖、機械、婦女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從本質上說明達·芬奇

A.實現了當時那個時代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B.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范圍廣闊而又登峰造極的成就C.把高度的科學觀察、分析和巧妙的藝術構思結合在一起D.在藝術與科學領域都是新時代的巨人

【答案】A【解析】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在題干中諸多方面的成就,從本質上看,A項正正確。“登峰造極”的說法是錯誤的,B項排除;C項未能體現,說法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下圖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畫家的作品《群神宴》,畫中盛水果和湯的三件器皿,都是中國明代的青花瓷。該作品所反映的歷史信息表述正確的是①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珍視②明朝的青花瓷工藝水平很高,傳播著絢麗多彩的中國文化③作者通過宗教的題材歌頌人們對現世生活的追求④青花瓷滿足了歐洲人物質和精神的享受,與文藝復興時期倡導的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相吻合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da:A

(2)局限性

英國阿倫·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義傳統》里認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按其性質來說是屬于個人主義的,它既不是一種信條,也不是一種哲學體系;它不代表任何一個利益集團,也不想把自己組織成一種運動,它只以受過教育的階級為對象,這是人數有限的城市或貴族精英”。

局限于上流社會和知識階層;對人文主義的過分推崇,造成個人私欲的膨脹、泛濫和社會混亂。

文藝復興對待宗教的態度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和藝術家發現有可能用多種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學同基督教信念、對人的信任和對上帝的信任結合起來,或者至少互相容納起來。彼得·蓋伊在《啟蒙運動》一書中認為:“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人中間,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觀,相對來說是很少見的……神圣的東西仍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建筑師和畫家的中心主題。”——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

反對神學對人性的束縛,利用基督教,將古典思想與基督教相結合,并沒有放棄對宗教的信仰。

多是利用宗教形式來表現人文主義精神

基督教

(誕生于公元一世紀的羅馬帝國)

東正教(東歐)

天主教(西歐)東正教天主教新教第一次分裂1054年第二次分裂16世紀基督教的發展演變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國家——梵蒂岡,盡管面積僅有0.44平方公里,卻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圣彼得大教堂

二、宗教改革(16世紀;德國→歐洲)1、定義

形式:

披著宗教的外衣反封建。

性質:

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在宗教領域(思想)的運動

宗教改革采取神學異端(反天主教神學)的方式的原因: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宗教,教會在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方面具有強大而普遍的影響;處在手工工場階段的資產階級還非常弱小。

2、背景

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

政治:

政治分裂;羅馬天主教廷搜刮德國財富。

思想:文藝復興宣揚了人文主義,起思想解放的作用。

導火線:

教皇出售“贖罪券”。

1517年,通過行賄當上大主教的亞爾伯特為了償還行賄欠下的巨款,自愿充當教皇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銷“贖罪券”。他宣揚道,只要支付金錢,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去的親屬的罪孽,死者的靈魂就能升入天堂。

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痛斥了“贖罪券”的欺詐,提出了“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原則。

3、宗教改革的發端

《九十五條論綱》節選:

28.很顯然,當錢幣投入錢柜中“丁當”作響的時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貪欲心。至于代禱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為轉移。

36.每一個基督教徒,只要感覺到自己真誠悔罪,就是不購買贖罪券,也同樣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罰。

81.這種對贖罪券的荒謬宣傳,使得那些縱有學問的人,對于保持大家對教皇的尊敬,也確實感到困難,對于俗人的懷疑和非難更難以解答。

83.既然教皇為了募捐修筑教堂這樣一件極不重要的事情而解救了無數的靈魂,那么他何以不為神圣的慈悲以及解救靈魂的最高需要,而索性將一切靈魂都解脫,使煉獄中不留一人呢?

上述材料體現了路德對贖罪券的怎樣的看法?

出賣贖罪券是“欺騙”和“捏造”,是貪心、荒謬,是天主教會掠奪財富的手段。4、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符合資產階級要求

信仰(上帝就可)得救。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圣經》高于一切(教皇和教會)。每個基督徒可與上帝直接對話(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

君主擁有上帝授予的權利,可處罰教士甚至教皇。

否定了教會高于國家的思想,認為教會從屬于國家。

建立廉價教會,進行原始積累。

否定天主教權威,要求自由平等。

加強王權,實現國家統一。

“當錢投入錢柜叮當作響時,增加的只是貪婪愛財的欲望,而不是靈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禮,只是靠終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

材料中作者對所謂“基督教的正道”作出了怎樣的概括?

“基督教的正道”應是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便可以獲得拯救。每個基督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眾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轄。你若明白了這一層,就必知道:你需要那為你受苦而復活的基督;你既已信他,就因這信可以成為新人,使你一切的罪都得赦免;并且你因另外一位的功德,就是單因基督的功德,得以稱義了。《圣經》不過用“執事”“仆人”“管家”來稱呼那些現今不可一世號稱為教皇、主教、神父的人的,其實他們原是應以傳道服侍人,將基督的信與信徒的自由教導人的。——馬丁·路德《基督徒的自由》

基督教徒是自由的;

因信稱義(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認教皇和神職人員的權威(神職人員的職責是傳播基督教的教義)。

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含義

馬丁·路德強調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讓人們在內心世界中發現宗教,每一個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誠和信仰使自己擺脫“罪惡”,不需要教會作為中介。

否定:

教皇的權威和天主教會的宗教特權。

提倡:

人的個性解放,強調個人與上帝的溝通,使人從天主教會的精神枷鎖中解脫出來,獲得更多的個人自由--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

將爭取自由平等思想引入宗教教義---宗教信仰自由、人人平等

1517年馬丁·路德在“九十五條論綱”中闡述了基督徒有權讀《圣經》和理解《圣經》,人人都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這種思想的社會效果是

A.將人們從宗教迷信中解放出來B.從神學角度論證了人的自由和獨立性C.動搖了上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實現了人人平等

【解析】選B。馬丁·路德宣揚“因信稱義”,主張人人都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這就否定了羅馬教皇及其天主教會的作用,從神學角度論證了人的自由和獨立性。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創立了新教,因此A、C兩項明顯錯誤。新教也存在教階制度,因此D項錯誤。

關于16世紀的宗教改革,有人曾這樣比喻:“教會原本是教徒與上帝的接線員,于是借助這個電信壟斷地位大發橫財。自此之后,人人自帶直撥上帝的‘熱線’了。”材料反映了這場宗教改革A.主張廢除教階制度與宗教儀式 B.否定信仰上帝C.認為《圣經》應該是至高無上 D.挑戰教會權威

【解析】選D。本題考查歐洲宗教改革。從材料所表達的含義分析,教會利用人們對上帝的信仰直接斂財,引文的話對教會的行為進行了揭露。【名家評史】

“宗教改革”這個詞一樣有誤導作用,路德一開始是一個改革家,但最終卻成為了一個革命者,這是他與羅馬教會堅定抗爭導致的結果。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釋為對教會某些腐敗落后現象作出的反應,其中包括:部分牧師包括教皇的放蕩生活、不受教會法律約束的特權和豁免。盡管這些很能激起人們的抗議,但它們僅是清教徒進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宗教改革的實質和影響。

宗教改革表面看是一場反對教會腐敗、壓榨的宗教改革運動,實質是一場資產階級政治革命。馬丁·路德是一位資產階級革命家。羅馬教會的腐朽生活、特權等是宗教改革反對的目標,也是引發宗教改革的原因,但不是宗教改革的實質目的。宗教改革實質目的是資產階級爭取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的革命。人文主義把人和人性從宗教神學束縛中解放出來

人性復蘇基督教神學禁欲的知神的,神本位教權主義天堂來世,超自然的,宗教的神性神權以神為中心人文主義肯定人的自然欲望知我,人本位自由主義現世、自然的、科學的人性人權以人為中心

人文主義并不反對神及神學,而是強調神及神學要為人服務。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把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

批判神權統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文藝復興:

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提倡人性;主要側重于使人獲得或滿足基本的生理欲望,追求自由幸福。

宗教改革:

挑戰教皇和天主教會的權威,使人獲得精神上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從神學的角度論證了人的自由和獨立性;提倡人的個性解放,獲得更多的個性自由。

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中說:“一個皮匠、鐵匠、農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職務,但都是被授予圣職的神甫和主教”。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是 A.從事各種職業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B.神甫和主教要從各種職業的人中選舉產生C.從事各種職業的人都要信奉上帝D.從事各種職業的人都是在上帝面前權利平等的教士

解析從材料看,馬丁·路德認為,盡管每個人工作、職務不同,但他們都可以是“神甫和主教”,即人人有權閱讀《圣經》和理解《圣經》,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溝通,與上帝直接對話。也就是說,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故選D項。A、C兩項邏輯錯誤,B項與材料信息不符。答案D

6、宗教改革的意義

劉祚昌教授:“宗教改革猛烈地沖擊了天主教會,促成了教會的分裂,有力地削弱了封建統治,從而有利于資產階級的活動,為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到來鋪平了道路。”

政治:

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促進歐洲民族國家的成長。

經濟:

沒收教會大量土地和財產,有利于資產階級資本原始積累。宗教:新教教派形成---路德教派、加爾文教派、英國國教,打破了基督教在歐洲一統天下的局面。

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為啟蒙運動作了思想準備。

馬丁·路德改革局限性:

路德博士謹致皇帝陛下與信奉基督教的貴族們:崇高無比的皇帝陛下和可敬可愛的貴族老爺們,深愿你們永受上帝保佑!以我這樣一個渺小不足道的人,而竟敢上瀆皇帝陛下和老爺們的尊聽,并不是由于我膽大妄為,實在是因為整個基督教世界(尤其是德意志)的各階層都受著無比的痛苦,陷入凄慘的境地,人人都要大聲呼喊,請求援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