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閱讀(解析版)-2023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題型專練_第1頁
說明文閱讀(解析版)-2023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題型專練_第2頁
說明文閱讀(解析版)-2023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題型專練_第3頁
說明文閱讀(解析版)-2023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題型專練_第4頁
說明文閱讀(解析版)-2023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題型專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532023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題型專練說明文閱讀(解析版)一、知識點匯總1、說明文分類:事物性說明文、事理性說明文2、說明文常見的結構形式:①總分式;②遞進式;③連貫式(介紹產品制作的說明文一般采用這種結構)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4、常見的說明方法及作用:答題模式:使用了……的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的……特點,起到了……的作用。①舉例子:真實、有力;(舉了……的例子)②列數字:準確、具體;③分類別:條理清楚;④作比較:突出強調;(將……和……進行對比)⑤下定義:準確、簡明⑥打比方:生動、形象(把……比作……)5、揣摩說明文的語言特點①說明文語言的基本要求是準確,一般體現在修飾、限制性詞語的運用,或者是同義詞語的運用上。可從三方面入手:一要說明這一詞語(或短語)的本義是什么;二要闡釋這一詞語(或短語)的語境義;三要分析這一詞語(或短語)所說明事物的特征。②如果是問這一詞語(或短語)是否能夠刪除,則要回答刪除后產生的后果是什么。如果是問能否和其他的詞語(或短語)互換,則要對比兩者的含義及其在句子中作用的細微差別,并說明替換后的不足之處。記住,答案的最后一定要加上“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樣的話。③如果是要求自己在文中找出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性詞語(或短語),就要去找那些修飾、限制性的詞語,作用明顯,也容易回答。。二、習題演練(2022·山東東營)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物候的南北差異竺可楨①物候南方與北方不同。我國疆域遼闊,在唐、宋時代,南北緯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異自然很分明。往來于黃河、長江流域的詩人已可辨別這點差異,至于放逐到南嶺以南的柳宗元、蘇軾,他們的詩中更反映出嶺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質的不同了。②秦嶺在地理上是黃河、長江流域的分水嶺,在氣候上是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許多亞熱帶植物如竹子、茶葉、杉木、柑橘等等只能在秦嶺以南生長,間有例外,只限于一些受到適當地形的庇護而有良好小氣候的地方。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815)從長安初到江西,作有《潯陽三題》詩并有序云:“廬山多桂樹,湓浦多修竹,東林寺有白蓮花,皆植物之貞勁秀異者……夫物以多為賤,故南方人不貴重之……予惜其不生于北土也,因賦三題以唁(憐憫、安慰)之。”其中《湓浦竹》詩云:“潯陽十月天,天氣仍溫燠(熱),有霜不殺草,有風不落木……吾聞汾晉間,竹少重如玉。”白居易是北方人,他看到南方竹如此普遍,便不免感到驚異。③蘇軾生長在四川眉山,是南方人,看慣竹子的,而且熱愛竹子。青年時代進士及第后不久,于宋嘉祐七年(1062)到京北路(今陜西省)鳳翔為通判,曾在寶雞去四川路上詠《石鼻城》,詩中有“……漸入西南風景變,道邊修竹水潺潺”句。竹子確是南北物候不同很好的一個標志。④秦嶺是我國亞熱帶的北界,南嶺則可說是我國亞熱帶的南界,南嶺以南便可稱為熱帶了。熱帶的特征是:“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換言之,在熱帶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別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別更為突出。而五嶺以南即有此種景象,可于唐、宋詩人的吟詠中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詩:“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應該是中原(以河南為中心的北方部分地區)桃李爭春的時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綠喬木榕樹卻于此時落葉最多,使人迷惑這是春天還是秋天?蘇軾在惠州時,有《食荔枝二首》記惠州的物候:“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又在《江月五首》詩的引言里說:“嶺南氣候不常,吾嘗云:菊花開時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不領以日月為斷(判斷標準)也。”溫帶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廣州終年可開;但是即使在熱帶,原處地方植物的開花結果,仍然是有節奏的。蘇軾在儋耳有詩云:“記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開。”相傳陰歷三月三日為上巳節。如今海南島儋耳地方的物候未見記錄,可能還是如此。1962年春分前一周,廣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謝,而柳葉尚未抽青,在韶關、郴州一帶,卻正值桃紅柳綠之時。可知五嶺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長江流域先后相差的。⑤還有一個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時期,在我國各地也先后不一。這在唐、宋詩人的吟詠中,早已有記載。柳宗元詩:“梅熟迎時雨,蒼茫值小春。”柳州梅雨在小春,即農歷三月。杜甫《梅雨》詩:“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即成都(唐時曾作為“南京”)梅雨是在農歷四月。蘇軾《舶棹風》詩:“三時已斷黃梅雨,萬里初來舶棹風。”蘇軾作此詩時在浙江湖州一帶,三時是夏至節后的15天,即江浙一帶梅雨是在農歷5月。現在我們知道,我國梅雨在春夏之交,確從南方漸漸地推進到長江流域。⑥前面講過,我國的物候南方與北方不同。從世界范圍來說,也一定是這樣。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談到物候的緯度差異、經度差異和高度差異,如果以物候的南北差異而論,須有商榷之處,所以我們不能機械地應用霍普金斯定律。以歐洲為例,據英國氣象學會的長期觀測,從最北蘇格蘭的阿貝丁到南英格蘭的布里斯特耳,南北相距640公里,即6個緯度弱,11種花卉的開花期,南北遲早平均相差21天,即每一緯度相差3.7天。而且各種物候并不一致,如7月開花的桔梗,南北相差10天;而10月開花的常春藤,則相差至28天。由此可知南北花期,不但因地而異,而且因時季、月份而異。⑦我國地處世界最大陸地亞洲的東部,大陸性氣候極顯著,冬冷夏熱,氣候變遷劇烈。在冬季,南北溫度相差懸珠;但到夏季,則又相差無幾。北京、南京緯度相差7度強,在三四月間,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間,柳絮飛、洋槐盛花時,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溫度尚比北京高3.6攝氏度,到4月則兩地平均溫度只差0.7攝氏度,5月則兩地溫度幾乎相等。在長江、黃河大平原上,物候差異尚且不能簡單地按緯度計算出來,加之我國地形復雜,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異各處不同,差異自必更為復雜。1.本文為事理性說明文,邏輯嚴密。閱讀文章,將行文思路補充完整。2.文章第一段說:“他們的詩中更反映出嶺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質的不同了。”請結合第④段分析其“質的不同”的具體表現。3.大量引用古詩文是本文主要說明方法之一,請分析作者用意所在。4.簡要分析第⑦段的語言特點。(2022·湖北荊州)時文精讀免疫之戰:做事就得“二”一點①你永遠也不知道,生活下一秒給你帶來的是驚喜還是驚嚇。所以,凡事必須兩手準備,不能一根筋。我,免疫系統,也處處體現“二”的精髓。②對抗敵人,我的戰略有二:阻擋、獵殺。區分殺敵,我的機制有二:體液免疫、細胞免疫。這些戰略、機制雖“二”,但縱橫交錯,相輔相成,“雙劍”反復合璧,功力倍增。這次我們只談戰略,先聊阻擋,再聊獵殺。③所謂阻擋,就是蓋墻,構筑物理屏障。④我蓋的墻,就是你的皮膚。不管你的皮膚是細膩白嫩,還是粗糙暗沉,它比人類的任何建筑都精巧嚴密百倍,堪稱“奇跡”。你的汗液可以輕松滲出皮膚,外面的水分子卻難以滲入,更別提病毒、細菌了,因為最小的病毒直徑也有水分子的百倍以上。記住,皮膚的功能是屏障,健康皮膚存在的目的,就是拒絕吸收外物。因此,只要皮膚沒傷口,病毒、細菌就無法強攻。不過,再嚴密的防線,也有漏洞。皮膚防線的漏洞,就是你身上的各種洞洞——吃喝拉撒的必由之路。當然,我肯定不會無視這些漏洞,皮膚防線不僅覆蓋體表,還延伸到體內,包裹著所有通往外界的通道,這層物理屏障,就是你的上皮組織。⑤說是物理屏障,其實,上皮組織還裝配了生化武器,就是那些與我們和平共處的細菌和病毒。它們是你身體里的土著。這些土著自古以來就在這里漁樵耕讀,每一寸上皮組織都是它們不可分割的固有領土。外源病菌偷渡而來,想在這里扎根組團,形成菌落,深度滲入,破壞環境,殺雞取卵,土著們自然要與這些侵略者拼個高低。這里順便說一句,抗生素不能亂吃,不然這些土著也會被殺掉,這就是自降防御值了。化學武器由上皮組織自產自銷,比如:黏膜,讓侵略者寸步難行。肺內的黏膜還會隨著纖毛向上移動,變成痰咳出,或者咽到胃里。上皮組織還能產生毒性物質,比如毒性多肽物質,口腔里還有溶菌酶,胃里還有消化酶和酸性環境,這些化學武器都能讓病菌死無葬身之地。⑥因此,絕大多數敵人都被物理防線擋在墻外。不過,因為病菌無處不在,總有些病菌會鉆空子,侵入皮膚創面,避過機關暗器,穿過黏膜,摸進墻內。⑦如果病菌進了墻,就得啟動我的第二個免疫戰略:獵殺。⑧混進墻內的病菌環顧四周,發現這里太宜居了,溫暖和諧,食物豐富。正暗生歡喜,迎面走來一胖子,只見這胖子身形一變,不知從哪里伸出一只手,“啪”地一聲搭在病菌身上。病菌只覺眼前一黑,就被胖子活生生吞進肚里去了。病菌還沒來得及反應,一股刺鼻的酸味迎面襲來,無數個小玩意撲遍全身,撕咬分拆,很快,整個病菌就徹底解體。這胖子不是別人,正是我的第二道防線——巨噬細胞。巨噬細胞是個吃貨,只要是病菌,不論死活,“巨大俠”都吃,絕不挑食,甚至連死亡的正常細胞也吃,兢兢業業清潔你的肌體。“巨大俠”的絕招也有二:一個是吃,前面已經說了;另一個就是拆解。病菌被吞后,巨噬細胞體內的一個小細胞器——溶酶體,會釋放很多消化酶,降解一切可以降解的垃圾,包括各種病菌,同時合成各種有毒化合物,什么過氧化氫、一氧化氫、超氧離子……品種齊全,質量可靠,一擁而上。病菌除了去死,別無選擇。⑨由于病菌無處不在,所以你遭受病菌入侵是常態。也就是說,其實你每時每刻都在“生病”,而絕大多數“病”的星星之火,都會被免疫系統及時撲滅。(選自《百科知識》2020年第15期,有刪改)5.這篇文章結構嚴整,請你完成下面的思維導圖。6.說明語言貴在準確,請你從第⑥段中挑選兩個詞語加以分析。7.文章說明十分生動,請結合第⑧段劃線句子,說出兩種說明方法。8.免疫系統威力雖大,但需精心保護,請說出文中提到的兩點保護措施。9.文章從文題到內容緊扣“二”來寫,請你說說“二”在文中的內涵。(2022·吉林)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問題。中國航天的硬核浪漫①蛟龍入海、嫦娥奔月、鴻雁傳書……曾經,這些流傳在中華大地上的呢喃,是華夏兒女對星空和深海的想象。如今,在中國科學家執著的探索下,神話變成了現實。一個個國之重器,承載著國人的夢想。它們的名字,也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探索未知的浪漫。②AG600別名“鯤龍”,取意“鯤鶥展翅,蛟龍入海”,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既能在陸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而“鯤鵬”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上古神獸。據莊子《逍遙游》記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③“鯤龍”的命名,既體現了其水陸兩禍的特色,也蘊含著航天人的期冀和祝福。在成功實現陸上首飛和水上首飛后,2020年7月26日,“鯤龍"AG600成功實現海上首飛。④“蛟龍”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相傳,蛟和龍居深水中,蛟能發洪水,龍能興云雨。我國首艘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取“蛟龍”入水,乘風破浪、以利萬物的美好寓意。目前,“蛟龍”號的作業能力可達7000米。能在全球海洋面積99.8%的海城潛行。⑤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標識為“攬星九天”。2020年7月23日,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⑥“天問”之名源于屈原的長詩《天問》,表達了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⑦自古以來,“北斗”就是中華民族的指路明燈。北斗,共有七星,因在北方聚成斗形。故被稱為“北斗”,又名“北斗七星”,上古時期被用來判斷方向、確定季節、知曉時辰,至今都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⑧“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中國古代詩人對北斗七星有著無限遐思。當中國科學家開始研制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便以這-傳統文化中富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命名。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號”系統最后-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⑨至于“嫦娥工程”和“玉兔”號則源自我們熟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承載著古人對月球的浪漫想象。在神話中,“玉兔”是古人同情嫦娘進而添補的溫暖情節。如今,“玉兔”是我們追求和平的象征。“玉兔”的善良、純潔、敏捷和月球車的構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⑩在古代,人們用“鴻雁”指代信差。漢武帝時,蘇武被匈奴扣留多年。后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于謊稱蘇武已死。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真相并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這樣,匈奴無法謊稱蘇武已死,只得把蘇武放回漢朝。自此,“鴻雁傳書”用來指代書信傳遞。“鴻雁傳書,永不失聯”,用“鴻雁”命名全球地軌衛星通信系統,承載了航天人的美好祝福。?《西游記》中,孫悟空在進過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后,具備了“火眼金睛”的技能。我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命名“悟空”,取義“領悟、探索太空”,希望它能夠如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識別太空中暗物質的蹤影。2015年12月17日,“悟空”成功發射升空,雖然設計壽命只有3年,但經過評估,目前它仍在太空服役。(選自《青年文摘》2021年第18期,有刪改)10.下面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項是()A.2020年7月23日,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計劃發射。B.“北斗七星”在上古時期只被用來判斷方向。C.“玉兔”是追求和平的象征,與月球車的構造、使命沒有關聯。D.我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命名“悟空”,希望它能夠識別太空中暗物質的蹤影。11.請寫出畫線句子運用的說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蛟龍”號的作業能力可達7000米,能在全球海洋面積99.8%的海城潛行。12.概括本文的說明對象。13.“中國航天的硬核浪漫”中的“浪漫”一詞如何理解?(2022·湖北恩施)閱讀下面的說明文,完成問題。神舟十三號這樣回家余建斌吳月輝谷業凱劉詩瑤①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使得航天員能夠更快更舒適地安全返回地面。為此,科技人員做了精心設計和保障。②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相比,此次快速返回并沒有太多技術升級或改變,依然采用智能自適應預測制導方法。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人員通過對飛行任務事件進行合理裁剪和調整、壓縮操作時間,將返回所需時間由以往的11個飛行圈次壓縮至5個飛行圈次。③神舟十三號飛船從空間站撤離后,首先繞地球飛行5圈,每圈用時大概1.5小時。此前,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時繞飛地球18圈,歷時一天多。④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可以說是過程復雜、驚心動魄,它要依次經過軌返分離、推返分離、經過黑障區、開降落傘、開著陸緩沖發動機等關鍵飛行事件及環節,返回過程還要經過嚴酷空間環境和軌道條件的考驗。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人員的精心設計下,神舟十三號牢牢把握住了“三個度”,確保舒適安全地回家。⑤神舟飛船在軌道上運行的速度大約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在如此快的速度下,要確保航天員的安全,就必須對返回地球后的最終著陸速度進行控制。為此,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技術人員在飛船研制階段開展大量試驗驗證和數據判讀,保證飛船在著陸過程中逐步降低速度,那就是返回前由推進艙軌控發動機實施制動,降低軌道能量和軌道高度,確保飛船再入大氣層;返回艙具有特定氣動外形,進入大氣層后依靠空氣動力產生的阻力和升力減速;返回艙運動至距地面附近時打開降落傘,進一步降低速度;著陸瞬間開啟返回艙底部的著陸緩沖發動機,最終將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圍內。⑥當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后,將與空氣發生劇烈摩擦,艙體表面局部溫度可達上千攝氏度。為了確保艙內溫度依然舒適,飛船控溫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防熱結構對艙內進行保護。為此,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科研人員在艙體表面設計了防熱涂層,敷設有一層燒蝕材料,當溫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燒蝕材料升華脫落,帶走大量熱量。此外,返回前會實施“熱控預冷”,提前將返回艙溫度降低少許。⑦此外,為使返回艙著陸在指定區域,就必須對飛船著陸點的精度進行控制。為此,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技術人員為神舟十三號飛船配備了一套“著陸輕功”。首先是返回軌道維持,調整飛船的軌道平面,使飛船星下點軌跡經過返回瞄準點;隨后返回制動,通過制動的速度增量和發動機開機時刻,確保再入角和返回航程,為精準著陸提供保障;最后返回艙升力控制,進入大氣層后,返回艙通過一系列姿態機動,巧妙利用空氣動力產生的升力,進行航向和橫向運動的控制,精準調整預定的著陸點,最終平安返回。⑧神舟十三號的安全返回,標志著我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圓滿收官,即將進入建造階段。(選自《人民日報》2022年4月17日,有刪改)14.聯系全文,指出第④段中的“三個度”是、、。15.文章第②段運用了哪兩種說明方法,有何作用?16.閱讀第⑤段,請你概括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過程中采用哪幾種措施減速。17.文章第⑦段中“著陸輕功”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什么特點?用在此處有何表達效果?(2022·黑龍江)閱讀《性格古怪的“淘氣包”:東北冷渦》一文,回答問題。性格古怪的“淘氣包”:東北冷渦①春季北方的沙塵天氣、7月華北的暴雨、8月東北夏季的低溫,這些看似毫無關系的天氣現象,都有一個共同的“指揮官”——東北冷渦。東北冷渦是個什么“渦”?它的“脾氣性格”如何?它又是如何“指揮”上述那些天氣現象的?除了“調皮搗蛋”——引發沙塵、暴雨、低溫,它還做了哪些“好人好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像個電風扇?②東北冷渦中的“東北”說的是其位置:北緯40~50度,東經110~125度:“冷”指的是存在于對流層中、上層(距離地面5000米左右)的冷性氣柱,它是一個冷性閉合低壓環流系統:“渦”指的是逆時針旋轉形成的低渦。東北冷渦中心氣溫明顯低于四周,并且一邊移動,一邊“甩”出一股股冷空氣,與當地的暖濕氣流交匯就會產生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冰雹,甚至出現溫度驟降、白晝如夜等天氣變化。是個“慢性子”還愛“打架”?③東北冷渦一年四季均可見,在夏季的活躍度最高。中國平均每年夏季有8個以上的東北冷渦造訪,影響天數接近40天。可以說,沒有東北冷渦的東北夏天,是不完整的。④東北冷渦不光“調皮”,還很“磨人”。它是個“慢性子”,出現時,就如同一把巨傘,籠罩著某一地區,短則三五天,長則能“賴”十余天不走。例如2012年6月,東北冷渦一連21天盤踞在中國東北地區。東北冷渦雖然“出生”在東北,但其影響絕不限于東北。它體型碩大,是夏季冷空氣的重要源頭。除了自己“淘氣”,還愛和其他天氣“打架”。例如2013年,東北冷渦與蒙古氣旋、副熱帶高壓發生嚴重“沖突”,使得吉林省暴雨頻發、連日不絕。⑤梅雨期和華南前汛期的降水量和東北冷渦這個“淘氣包”也存在密切關系——在東北冷渦勢力強大的年份,它能“引導”北方冷空氣南侵,與暖濕氣流在梅雨區“交戰”,導致梅雨量偏多,而東北冷渦弱年梅雨量則偏少。東北冷渦是個“壞小孩”嗎?⑥東北冷渦帶來了這么多災害,那它是個“壞小孩”嗎?當然不是!它帶來的降雨能滋潤土地,它的多變能讓天空蔚藍如海。比如每年5月中旬,東北大地農作物播種后,到6月正是需水季節,東北冷渦能帶來豐沛降水,有利于作物生長發育。⑦東北冷渦帶來的連續降雨還能“洗刷”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東北冷渦雖然時而“淘氣”,偶爾還會“打架鬧事”,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否認,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天氣系統。(作者:崔國輝選自《知識就是力量》有刪減)18.本文標題有什么作用?19.第④段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0.第③段中的加點詞語“以上”能否刪去,為什么?21.“東北冷渦”雖不是個“壞小孩”,卻是個“淘氣包”,它會引發冰雹、沙塵暴、暴雨、低溫等天氣。對這些災害性天氣,在生活中我們如何防范?(2022·湖北鄂州)閱讀下面的短文,回答問題。宇航員的衣服臟了怎么辦?科童①衣服嘛,多穿幾天又不會破……據宇航員回憶,他們在太空中平均一周才換一次衣服。聽起來雖然是個懶人的辦法,但在太空旅行中,這還真是無奈的選擇。②首先,空間站里根本沒有那么多富余的地方用來放衣服。其次,將0.45千克貨物從地球送到空間站,要花掉5000美元至1萬美元,因此,每次只能優先運送食物和重要的科學儀器等物資。③其實,不換衣服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不衛生。因為在太空站里,衣服不像在地球上那么容易弄臟。在太空中,宇航員生活在溫度恒定的環境中,而且在無重力的情況下,活動起來也不會耗費太多的體力,所以,宇航員很少出汗。④但是,為了防止肌肉在這種沒有重力的環境下萎縮,宇航員還是需要做些體能訓練的。因此,他們貼身穿的衣物仍然得定期更換。只是,這些衣服“堅持”的時間比在地球上長多了。⑤既然不能洗,換下來的臟衣服也就只好堆在空間站里,等待變成太空垃圾啦。然而,當宇航員們結束任務、準備返回地球時,這些越堆越多的臟衣服就又要冒出來找麻煩了——宇航員是乘坐航天飛機“回家”的,在這些“專機”上,除了宇航員和他們的私人物品,還得帶上很多實驗儀器、記錄資料……空間有限啊,哪兒還有給臟衣服留的地方?⑥可是,把這么大包的臟衣服都丟在太空中,簡直就是給地球人臉上抹黑嘛。最后,科學家們終于想出了好辦法。⑦原來,俄羅斯的航天局研制出了一種無人駕駛的貨運太空飛船。這種飛船是一次性的,當它把宇航員需要的貨物運到空間站之后,宇航員們就把空間站里堆積的垃圾裝進去。而這種飛船會根據設定好的程序,自動返回地球,當它飛進大氣層之后,會自動燒毀。這樣,臟衣服就可以和其他太空垃圾一起,化為“天邊的一道流星”啦!⑧一位俄羅斯宇航員想出了一個另類的主意。⑨他到達空間站后,想在那里種些蔬菜,但太空里沒有土壤。于是,他想到把自己換下來的舊衣服縫制成球形,將一些碎紙巾、紗布頭之類的廢物填充在里面——嗯,你在大街上可能見過那種只澆水頭上就會長出綠草的小人吧?那個就是用填充了鋸末的紗布縫成的。這位宇航員利用的就是這個原理。做好這些廢料球之后,他再把種子放在里面,澆水種植,很快種子就發芽了。看來,這位宇航員的環保意識真是夠強的,把“廢物利用”的精神都發揚到太空里了。⑩為了減少太空垃圾,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細菌分解是一個很不錯的構想。根據一些學者的設計,細菌不但可以分解掉包括臟衣服在內的垃圾,而且還能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熱量和一些化學物質。宇航員可以把它們利用起來,作為一種新的能源在太空中使用。但這種設想以現在的技術水平,還無法實現。不過在不久的將來,當人類考慮移居到太空中生活時,這個設想可就要起大作用了。(選自《巔峰閱讀》)22.本文的說明順序是()A.時間順序 B.空間順序 C.邏輯順序 D.程序順序23.對第②段和第⑨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第②段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說明空間站根本沒有那么多富余的地方用來放衣服。B.第②段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說明空間站每次只能優先運送食物和重要的科學儀器等物質的原因。C.第⑨段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宇航員的舊衣服非常適合在太空中種蔬菜。D.第⑨段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說明宇航員用舊衣服種蔬菜的原理。24.下面對本文的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A.在太空中,宇航員生活在溫度恒定且無重力的環境中,活動起來耗費體力不會太多,因此他們很少出汗。B.宇航員在空間站里換下來的臟衣服,他們結束任務、返回地球時,由于乘坐的航天飛機空間有限,沒有把它們帶回地球。C.俄羅斯航天局研制出了一種一次性的無人駕駛的貨運太空飛船,這種飛船會根據設定好的程序在返回地球途中進入大氣層后自動燒毀。D.科學家已經利用細菌把包括宇航員臟衣服在內的太空垃圾分解,將這個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和化學物質作為新的能源在太空中使用。(2022·黑龍江雞西)閱讀下列文章,回答問題。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①近年來,諸如糖尿病、高血壓、腫瘤等慢性病,成了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是人類健康最大的影響因素,占60%左右。根據我國疾病負擔歸因危險度分析,不良生活方式因素已經占到了58%。②健康管理是一種低成本、高產出的戰略投入。針對現階段我國居民的主要健康問題,“三減三健”提出了針對性措施,包括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六個要素。目前我國健康管理工作已經進入實施階段。③首先,預防“靶點”要前移,把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學課堂,培養健康理念和衛生習慣要從娃娃抓起。如今,我國居民體重超標的趨勢已經體現在兒童中。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兒童中,30%患高血壓,43%患血脂異常,67%患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損,16%有脂肪肝。兒童高血壓和肥胖都會加重心臟負荷,導致心室肥厚,給兒童健康帶來雙重損害。④其次,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年輕人因為生活壓力過大,染上了熬夜、缺乏運動、經常吃快餐、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對身體損害很大。因此,要加大健康宣傳力度,促進國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膳食結構,加強體育鍛煉。⑤再次,要加強社區營養工作,織密健康防護網。提供優質的社區營養與健康管理服務有很多,如:社區營養不良的篩查、老年人肌肉衰減的評估,甚至糖尿病、血脂異常、癌癥患者的營養支持與管理等。⑥最后,要防控危險因素.提高煙草、酒類等產品的稅收和價格,減少加工食品含鹽量等。此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警示我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有刪改)25.本文采用的說明順序是。26.我國健康管理工作具體有哪幾項實施步驟?27.第③段中畫線句子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8.第①段中加點詞語”左右”可否去掉?為什么?(2022·山東臨清模擬)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㈠國產壓雪車顯身手:在冬奧賽場做出“雪拉面”劉立慶①在張家口崇禮的奧運雪道上,一陣寒風吹過,細碎紛飛的雪沫貼著雪白的地面俏皮地打了個滾兒。一臺“大塊頭”在雪地上穩穩駛過,所過之處,雪面變得服服帖帖,形成一道道漂亮的雪條,恍如拉面一般。②這個“大塊頭”就是我國高端大馬力壓雪車,由河鋼宣工研發生產的SG400。③這輛國產壓雪車,長8.3米、高2.9米、前鏟最大寬度5.4米的“大塊頭”,行動起來卻同汽車一樣靈活,爬坡過坎不在話下。④據了解,高端壓雪車是冰雪產業必需的大型裝備。《中國滑雪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壓雪車有廣闊的市場,但目前國際滑雪設備市場一直被國外企業壟斷,國內由于冰雪裝備的研發制造方面起步較晚,大、中功率的高端產品目前在國內尚屬空白。以前,國內沒有成熟的制造廠家生產這類型機械。⑤開發壓雪車要掌握在寒冷、大落差、低比壓、高強度作業環境下的特殊技術。為助力我國冬奧及冰雪產業發展,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2017年初,河鋼宣工壓雪車項目立項,先后投入研發試制人員0余人。⑥經歷艱難的研發之路,最終河北宣工完成16項重點技術攻關,實現了SG400壓雪車整機全部部件的設計開發,國內首臺高端大馬力壓雪機僅用一年時間就下線了,填補了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在高端壓雪車領城的空白。⑦據悉,河鋼宣工SG400壓雪車不僅外觀新穎,還集合了耐低溫材料、靜液傳動電子控制等先進技術,在性能、結構、關健電液技術方面完全與國際接軌,部分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⑧別看它塊頭大,爬坡能力卻很強,爬45度的陡坡照樣如履平地。還特別“抗凍”,能在-40℃~15℃范圍內正常工作。另外,控制系統充分考慮了國內雪情參數,利用存儲記憶功能可隨時調出各種參數,快速應對各種雪況。⑨而且考慮到雪場作業的環境、時間,河鋼宣工在壓雪車的研制中增添了許多貼心的設計。創新整機設計模式,駕駛室采用大型雙曲率加熱防爆前窗,應用加熱的型式應對高山陡坡大風的特殊工況,有效保護駕乘人員和精密儀器,即使在零下二十多度的環境中,儀表也能指示精準,操縱桿也能反應靈敏,保證夜間作業安全。⑩據悉,壓雪車履帶也是整機設計中的重中之重,冬奧組委對比賽用雪道的各項標準要求極為嚴苛,既要使雪道平整松軟不飛雪,又不能壓得過硬造成結冰打滑。咱們這款壓雪車應用了新型橡膠材質履帶,不僅使履帶達到了雪道平整要求,還大大降低了整機機重,在雪道實際工況首次測試時,SG400壓雪車就達到了98%的平整率。(選自《科技日報》2022年2月6日,有刪改)29.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A.文章題目運用比喻修辭,將壓雪車壓出的雪條比作“雪拉面”。B.我國對冰雪裝備的研發制造方面起步較晚。C.SG400壓雪車,在性能、結構、關鍵電液技術方面完全與國際接軌,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D.SG400壓雪車駕駛室內的加熱防爆前窗,應對高山陡坡大風的特殊工況。30.文章按照順序,從壓雪車的外觀、、、投入應用等方面進行了介紹。31.第①段由雪沫在地上打滾寫起,作用是什么?32.第③段除了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還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請簡要分析。33.分析第①④段加點詞語的語言特點。(2022·山東萊蕪模擬)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題。驚蟄,春雷萌動萬象新①“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今年驚蟄交節是在3月5日22時43分34秒,這一時刻,太陽正好運行到黃經345°。②“驚蟄”這個名字,表現的是生物對季節變化反應的一種物候現象。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驚蟄時間一般在公歷3月5-6日之間,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所以便稱這天為“驚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實際上昆蟲類的小動物是聽不到雷聲的,天氣變暖才是它們結束冬眠的原因。驚蟄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漢代為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而改為“驚蟄”,這個名字更為響亮生動,一直流傳下來。③古人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桃始華”即桃花開放,驚蟄時節,薔薇科的植物如蘋果花、桃花、薔薇、櫻花等紛紛盛開,其中桃花和櫻花是最明艷的存在。“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驚蟄后五日,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鳥出而鳴啼,春暖花開之慶也。再五日,“鷹化為鳩”,古人稱“鳩”為布谷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饑,如癡化”。到秋天,鳩再化為鷹。與驚蟄三候對應,在二十四花信風中,驚蟄期的花信風是一候桃花、二候棠棣、三候薔薇。④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就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作春耕的開始。農諺稱:“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今年驚蟄的前一天是“春龍節”,即“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中國北方有民諺:“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古人認為,龍在天上主管云雨,龍一抬頭,雨水就多了起來,這時不能誤了農時,要及時播種,才能在秋后“大倉滿,小倉流”。⑤驚蟄這天,各地有一些獨特的民俗活動。有些地方會舉行除蟲儀式,在害蟲剛出來的時候就將其清除,以保莊稼豐收。在一些地區,全家會聚在一起吃“炒蟲”,寓意消滅害蟲、人畜安康,“炒蟲”并不是炒真的蟲,而是玉米、黃豆等。⑥驚蟄象征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的習俗。⑦舊時驚蟄還有吃梨的習俗,“梨”諧音“離”,吃梨象征著遠離蟲害。驚蟄節氣,乍暖還寒,空氣比較干,人容易口干舌燥,梨水分充足,有助于去火、潤肺、止咳,因此驚蟄吃梨也符合養生之道。⑧驚蟄過后宜養生。驚蟄過后萬物復蘇,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⑨驚蟄這一天,千百年間共此時:仰望星漢燦爛,俯瞰蟄蟲始振。雷霆萬鈞中,一個新的春天,正破土而出!34.下列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題“驚蟄,春雷萌動萬象新”點明了寫作對象,生動形象,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B.動物入冬藏伏土中,稱為“蟄”;天氣轉暖,漸有春雷,驚醒冬眠的動物,所以稱“驚蟄”。C.驚蟄“一候桃始華”是指到了春光燦爛、百花盛開的時節,百鳥歸來,布谷鳥開始催促農民耕種。D.本文按照邏輯順序介紹了驚蟄名字的由來、三候現象,以及農民對這一節氣的重視、各地習俗等。35.閱讀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點詞的表達作用。驚蟄時間一般在公歷3月5-6日之間,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所以便稱這天為“驚蟄”。36.從說明方法的角度,賞析文中第④段畫線句子的表達作用。(2022·山東東營模擬)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世界上最小的恐龍”可能是只蜥蜴賴利?布萊克①2020年3月12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美科學家聯合完成的研究,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只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研究團隊建立了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屬名眼齒體現出最鮮明的兩大特點,即碩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齒。②這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教授、中國科學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易柄如博士等學者共同完成。③這次發現的寬婭眼齒鳥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小的鳥類,同時也是最小的恐龍。它或許在9900萬年前生活在緬甸北部,不幸被針葉樹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保存至今。這塊包裹它的琥珀重量不足3克。④目前已知最小的現生鳥類為蜂鳥,最小的蜂鳥是吸蜜蜂鳥,重約1.95克,長5.5厘米。研究團隊提到,從頭骨尺寸來看,此次命名的眼齒鳥比蜂鳥還要短一些。⑤眼齒鳥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其“牙齒”,這也是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眼齒鳥的原因之一。一般來說,小型化伴隨著牙齒脫落和眼部增大等特征。然而,盡管該標本尺寸很小,但它的牙齒比其他所有的古鳥類都多;齒列也比其他鳥類長,一直延伸到眼部下面。上頜每側有18~23顆牙齒,齒骨每側有29~30顆牙齒,全部牙齒加起來約有100顆。大量的牙齒也提示:盡管體型超小,但它是一種肉食性動物。⑥眼齒鳥的第二個特別之處是其“眼部”,直徑約4毫米。鳥類和大部分爬行動物(包含恐龍、翼龍、魚龍)的眼睛有一圈由鞏膜小骨組成的鞏膜環,將眼球圍在中間,對眼球起著支持和保護的作用。⑦鳥類中的鞏膜小骨一般呈方形而且非常簡單,但眼齒鳥的鞏膜小骨呈匙形,這種形態只在一些現生蜥蜴中發現過,這令研究團隊非常困惑。⑧另外,眼齒鳥雙眼的朝向也不同于貓頭鷹等鞏膜環發達的鳥類,貓頭鷹雙眼向前,眼齒鳥則朝向兩側。眼齒鳥的顴骨彎曲,眼睛從頭部側面凸出。這種視覺系統在現生動物中從未發現。此外,眼骨的開孔(眼圈的內徑)表明,眼齒鳥的活動模式為白天型。⑨這篇論文發表之后,引發了2020年最大的古生物學爭議。一些古生物學家聲稱這塊化石是一種蜥蜴,而不是恐龍。原論文的作者發表了一篇同樣未經同行評議的回應,反駁了這些論點。但另一個研究團隊展示了未發表的數據,該數據描述了一個類似的化石,該團隊曾將其歸類為蜥蜴。2020年7月22日,《自然》雜志發表了撒回上述研究的通知,古生物學家和恐龍愛好者們都很困感。⑩“我們于2019年7月開始研究蜥蜴材料,并且已經強調我們的標本是一種不同尋常的蜥蜴,應該優先考慮。”布里斯托爾大學古生物學家阿諾.博萊特說。同年12月晚些時候,博萊特和他的同事們在一個研討會上發現了第二個標本。幾個月后,當他們完成分析并確定化石里的動物在進化樹上的位置時,他們聯系了《自然》雜志上關于“緬甸白堊紀蜂烏大的恐龍”論文的作者,這一研究團隊最初將化石里的動物描述為鳥類。?博萊特的同事、倫敦大學學院的蘇珊.埃文斯說:“雖然質疑不斷,但從另外一方面講,這正是科學的意義所在。”新的化石物種被命名前,每個描述都提出了一個假設,再根據進一步的發現和分析進行測試。寬婭眼齒烏遠非第一個經過更多發現和研究后被修正的史前動物。例如,著名的恐龍雷龍,1903年被重新標記為迷惑龍。2015年,另一組研究人員提出雷龍確實是一種獨特的動物,應該重新命名,又被正名為雷龍。因此寬婭眼齒鳥不斷變化的性質只是古生物學如何自我糾正的另一個例子。?盡管這塊化石不再被認為是已知最小的恐龍,但由于它不同尋常的特征組合,仍然引人注目。在科學工作中,正是因為研究者們敢于質疑,不斷發現,才能夠不斷進步。37.通讀全文,概括“寬婭眼齒鳥”具備哪些特點。38.說明下面這段文字應該放在選文什么位置,并答出兩條理由。專家們從一個獨立研究團隊在2020年8月份發布于網上的一份資料上得到了部分答案,它描述了來自同一琥珀采石場的一個相似“寬婭眼齒烏”標本。39.舉例說明本文運用的一種說明方法及其作用。40.任選角度說明本文語言的一個特點及表達效果。(2022·遼寧和平模擬)閱讀《話說“飲冰室”》一文,完成下面小題。話說“飲冰室”①梁啟超書齋“飲冰室”位于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46號,建于1924年。系意大利建筑師白羅尼歐專為其設計,建筑面積949.50平方米。②這是一幢磚木結構帶地下室的淺灰色兩層小洋樓,樓正面有三連拱門廊,兩側有弧形石頭臺階。樓前庭院中種植著藤蘿,配以淡素的透空花墻,顯得幽雅寧靜。建筑造型別致,正中大廳實際是天井院的罩棚,罩棚高出屋頂,用花玻璃鑲成,地面鋪滿大理石;陽光照射下來,散落一大片金燦燦的陰影,左邊墻上掛著一米高的蔡鍔畫像。③一樓是書房、客廳、游藝室、資料室和餐廳,書房里擺滿了書柜,客廳里陳列著菲律賓客人贈送給梁啟超的蜥蜴標本以及鴕鳥蛋等復制品。二樓是臥室和休息室。區別于一樓,二樓是個相通長廊,書柜從這一頭一直通到另一頭,書分門別類地擱在長柜中。在看書累了或是需要踱步思考問題時,這片小天地盡可以滿足主人的需要。④“飲冰”一詞來自于《壓子·人間世》中“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原意是比喻自己內心之憂慮。當年梁啟超受光緒皇帝之命,變法維新,臨危受命,面對國家內憂外患的交煎,梁啟超內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內熱”?唯有“飲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飲冰”一詞,來表達自己內心之憂慮焦灼呀!⑤“飲冰室”其實是先有其名,后有其樓。早年,梁啟超即以“飲冰子”“飲冰室主人”筆名發表文章,并在《新民從報》上開辟《飲冰室詩話》專欄,出版的各類文集也冠以“飲冰室”之名。“飲冰室”的誕生注定了它是個矛盾的結合體。在梁啟超生命的最后十年,一方面,他潛心學術研究,在“飲冰室”寫出了諸如《清代學術概論》《中國歷史研究法》《墨子學案》《中國近代三百年學術史》等一大批學術著作,他的思想至今還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雖然他自稱:“寓居”于天津,但他卻無時不關心著天下大事,用“身在曹營心在漢”來形容當時的梁啟超一點也不過分,因為,他心目中的政治模式在當時的中國還未得以實現,他還想用最后的努力來實現他理想中的“少年中國”。⑥置身于“飲冰室”,感受著近百年前這里曾經生活著一位影響中國甚至是世界的人物,時空仿佛一下拉近了逝者與生者之間的距離。41.下面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飲冰室”是梁啟超的書齋,梁啟超的著作都是在“飲冰室”完成的。B.“飲冰室”是一座帶地下室的兩層小洋樓,庭院優雅寧靜,建筑造型別致。C.“飲冰”一詞來源于《莊子·人間世》,梁啟超借“飲冰”一詞表達了當時內心的感受。D.在天津“飲冰室”建成之前,“飲冰”這個名稱已經多次被梁啟超所使用。42.對文章所使用的說明方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①段使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準確介紹了“飲冰室”的建筑面積。B.第③段使用做比較的說明方法,目的是突出二樓更適于讀書的特點。C.第④段引用《莊子·人間世》中的語言,說明“飲冰”的來源與含義。D.第⑤段使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介紹梁啟超在“飲冰室”中潛心學術研究的成就。43.對文章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介紹了天津“飲冰室”這座有著特殊意義的建筑。B.第①段主要介紹了“飲冰室”的位置、建造時間、設計師及建筑面積。C.第②③段采用空間順序,有序地介紹了“飲冰室”的外觀及內部結構。D.第④⑤段介紹了“飲冰室”的得名原因及其對于梁啟超的重要意義。(2022·山東歷下模擬)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題。春天來了,一起去吃花吧①春暖花開,花團錦簇,鵝黃嫩柳,姹紫嫣紅。古人說:秀色可餐,這些美麗的花兒其實也是美味佳肴呢!②什么是食用花呢?食用花即人類可食用的花。據統計,全世界的食用花大約有180種,是世界各國的特色美食。例如,澳大利亞人用新鮮的旱金蓮花拌色拉,墨西哥人用仙人掌花烹調菜肴點心,法國人用番紅花燉魚湯。除此之外,花還可炒食、蒸食、涼拌、腌制、油炸,當作蔬菜食用。③食花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及秦漢時期,人類在萬物有靈的觀念中,產生了原始的鬼神崇拜,《楚辭?九歌》中有“蕙肴蒸兮蘭籍,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可見當時用蕙、蘭蒸制成食物,桂花釀制成桂酒祭拜神靈。魏晉時期,中國道教逐步成熟,講求養生延年,例如《神農本草經》記載菊花為上品,具有“久服利氣血,輕身耐老,延年”的作用。唐宋時期,花朝節食百花糕是唐代宮廷和官僚階層的一種節日習俗。百花糕據傳是女皇武則天的發明,用各種鮮花,和米搗碎,蒸制而成。明清時期,花卉食品和花卉飲品的品種多樣,制作方法更為精細,越來越多地“飛入尋常百姓家”。三月的榆錢糕,四月的玫瑰餅和藤蘿餅,盛暑之時將茉莉花熏茶,中秋佳節賞月之時則祀以雞冠花。④從科學的角度看,部分食用花是有益健康的。人類的衰老是一個連續的生理過程,衰老會降低機體內面對環境脅迫維持動態平衡的能力,增加機體患病和死亡的可能性。而應對衰老,最有效的辦法除了節食,就是補充天然抗氧化劑,即補充植物中的多酚類物質。事實上,花艷麗的顏色背后,蘊含著豐富的花青素,如飛燕草素、矢車菊素、芍藥素等,而花青素屬于多酚類物質的其中一類化合物。正如人們熟知的藍莓、黑枸杞、桑葚等深色的漿果是花青素的“明星”水果,成為抗氧化活性的熱衷之選。有專家對12種食用花進行分析測定,發現這些花都含有花青素,并且顏色越鮮艷,花青素含量越高,抗氧化活性的效果也越好。而且,花的抗氧化活性可以與普通的水果蔬菜相媲美。更重要的是,浙江大學對近15年的所有食用花研究中,發現黃酮醇、花青素、黃酮、酚酸和黃烷醇是食用花中最多的植物化學成分,這些成分能夠降低癌癥、心血管疾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具有預防疾病的作用。⑤食花也是許多地方的傳統習俗。例如,日本每年3月至4月間的櫻花節,也稱為櫻花祭。人們在櫻花樹下擺上豐盛的酒宴,開懷暢飲,吟詩作畫。還有每年播種春耕之時,云南的哈尼族歡度“黃飯節”。黃飯是用曬干的染飯花的花序熬成汁液,然后浸泡糯米將其染成黃色,蒸熟后就成了香噴噴的糯米飯。這是春耕前的一次重大節日,代表著迎接農忙季節的到來,和對農業豐收的祝愿。⑥食用花也存在食用安全問題。部分食用花中含有對人體不利的物質或毒性成分,但一直以來人們便知道哪些物種有毒,并且知道如何通過加工處理,將有毒物質的含量降到最低。⑦那么,你準備好做一位花癡了嗎?44.下列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文章第②—⑥自然段按照邏輯順序進行說明。B.文章第③自然段多處引用古詩句,使本文的語言富有詩意。C.文章第④自然段畫線句采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D.哈尼族的“黃飯節”是秋收前的一次重要節日,代表著對農業豐收的慶祝。45.閱讀全文,簡要概括文章圍繞“吃花”介紹了哪幾方面的內容。46.閱讀第④段,分析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從科學的角度看,部分食用花是有益健康的。(2022·內蒙古北部灣模擬)說明文閱讀為什么空間站上能使用毛筆①當字航員進入太空時,因為傳統的鋼筆、圓珠筆必須依靠重力將墨水漏入筆尖,所以無法使用;鉛筆雖然可以正常書寫,但微小的導體石墨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現代的太空筆則依靠氣壓將墨水壓出。在神舟十三號的飛行任務中,翟志剛攜帶中國傳統文房四寶進入空間站,將中華兒女骨子里的劍膽琴心展現得淋漓盡致。②為什么毛筆這種古老文具,能在21世紀的星海探險中發揮作用?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首先思考一番,毛筆是怎么書寫的。答案看起來很簡單:毛筆.上面吸收了墨水,在筆尖與紙張接觸的時候,墨水就從筆尖轉移到紙上。但是,如果深入思考,為什么只有當筆尖接觸到紙張時,墨水才發生轉移,其他時候呢?④實際上,墨水自動發生轉移也是常有的事情。初學者有時候會蘸上太多的墨水,墨水就會從筆尖滴下來。拿毛筆蘸墨時有特殊的技巧:只需把筆尖的一部分浸入墨中,這樣可以保證只吸入適量的墨水,墨水就不會從筆尖滴落。所以,一支毛筆能留住的墨水,有一個上限。⑤透過現象看本質,既然毛筆可以留住墨水,那么一定有一個機制來克服重力,這個機制會是什么呢?我們不妨看一看墨水分子受到哪些力。由于毛筆筆尖是一個開放的區域,各處的大氣壓是平衡的,于是只需要考慮重力與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分為兩種,一部分是液體分子之間的互相作用,另一部分是液體與容器壁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液體黏附或者疏離。兩種相互作用都有摩擦力,微觀上體現為電磁相互作用,如果在宏觀上結合起來,就帶來一種叫作毛細現象的神奇現象。⑥毛細現象通俗地說就是指,將一根毛細管浸入液體中,相比管外液面,管內液面會自發向上或向下發生移動。毛細現象第一眼看上去違反自然規律。人們常說“水往低處流”,為什么水會自發往高處移動?能量守恒定律告訴我們,能量不會憑空產生或消失,液柱上升的過程伴隨重力勢能的增大,因此一定能找到另一種能量,在這個過程中是降低的。沒錯,這種能量來自液體的表面張力。⑦在液體表面與內部,液體分子之間形成的相互作用很不相同。表面的液體分子互相連接更少,相互作用更弱,于是兩側受力不均。在這種受力不均的情況下,內部受力較大,將自發向外部“突出”,于是在不受重力的情況下,一團液體將呈現球形。在這種情況下,表面張力將使液體分界面變彎,使之達到能量最低的穩定狀態。⑧問題的解答就是這樣。毛細現象實際上要求達到一種平衡:液體分子相互作用,和液體與表面相互作用的平衡。在達到這個平衡的過程中,液體表面會發生變形。毛筆的材料,獸毛,也就是蛋白質,可以被水浸潤。由于分子間相互作用不受重力影響,毛細現象在空間站自然也可以發生,于是毛筆在失重條件下,也可以一如既往地吸入墨水,并正常書寫。⑨當我們放眼星辰大海時,前人那些充滿創意的智慧也凝視著我們。(選自《意林》)47.下面說法與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項是()A.當宇航員進入太空時,無法使用傳統的鋼筆、圓珠筆是因為在太空中沒有重力,無法將墨水漏入筆尖。B.當人們用毛筆寫字時,毛筆上面吸收了墨水,而只有當毛筆的筆尖接觸到紙張時,墨水才會發生轉移。C.由于毛筆筆尖是開放區域,各處大氣壓平衡,所以要考慮墨水分子的受力,只需考慮重力與分子間的相互作用。D.毛細現象在空間站同樣也可以發生,毛筆即使在失重條件下,也可以一如既往地吸入墨水,并正常書寫。48.下面對本文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A.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文章以問句作為標題,點明了說明對象,吸引讀者閱讀的興趣。B.第⑤段劃線句運用下定義的說明方法說明了毛細現象的定義,解釋了毛筆留住墨水的原因。C.第⑦段中加點詞“突出”,形象地說明了在受力不均的情況下液體所呈現出的形狀特點。D.從文章中我們不但可以感受我國高超的航天技術,同時也能感受我國古人充滿創意的智慧。49.文中有不少的問句,請你任選一例,分析其表達效果。(2022·黑龍江香坊模擬)閱讀《虎年說虎》,回答各題。虎年說虎①2022年是生肖虎年。虎在民俗文化十二生肖里面,坐在第三把交椅。十二地支第三位的是“寅”,“虎”與“寅”相對應,故名“寅虎”。②老虎高居食物鏈的頂端,自古以來,人們就對虎充滿敬畏崇拜之情,把虎視為最有威懾力的動物之一,加上虎的形象威猛無比,額頭正中還有“王”紋樣,在視覺上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因此被古人譽為“百獸之王”。③甲骨文的“虎”就像一只站立的,張牙舞爪的巨獸一樣,它“巨口銳牙,利爪長尾”,尤其是腹部和背部的橫畫,把老虎身上的花紋刻畫的是生龍活虎、栩栩如生。金文字形跟甲骨文一脈相承,也有少許變異,把身體簡化成一條線。小篆字形開始抽象化與線條化。楷書的“虎”字是在小篆字形基礎上經過隸變與楷化而形成的,將篆文表示虎頭與虎身的線條變為“虍”(虎字頭),而將表示虎腿的“人”形寫成了“兒”(舊體寫法從“兒”)或者“幾”。④中國人對“虎”很是偏愛,并給“虎”賦予了特殊的寓意。⑤軍事上,虎是權勢、威嚴、勇猛的象征。國家用兵的兵符,稱為“虎符”。“虎符”用銅制成,分為兩半,一半存朝廷,一半付外官,朝廷有事遣使持半符,到外官處發令,半符合則真,即發令,“虎符”代表最高軍事權威。我國現存最早的虎符實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區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長9.5厘米,符身上有銘文9行40字。“虎”又是軍隊將領勇猛善戰的象征。威猛的將軍素有“虎將”之稱,像劉備麾下有“五虎”上將;勇猛彪悍的部隊被稱為“虎狼之師”。⑥在民間,老虎被尊崇為祥瑞之獸,有著吉祥、辟邪的寓意。“虎虎生威”“龍騰虎躍”都是吉祥寓意,“虎”又與“福”“富”等字諧音,被人們寄托了福運、富貴的美好寓意。我國一些地區流行這樣的風俗,給孩子要穿虎頭鞋、戴虎頭帽、著虎衣、抱虎枕。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禮典》中說:“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惡遇,燒虎皮飲之,系其爪亦能避邪。”于是人們常常把虎畫在門上,起到驅除鬼魅的作用。⑦查閱與虎有關的漢字,虎還被古人賦予仁愛、悲憫的寓意。《說文解字》中的騶虞,是一種白虎黑紋,從不殺生的仁獸,后來古人把專門掌管山林的官員稱為“虞”。從“虞”字上,可以看到人們給老虎賦予了仁愛之意。它提醒人們無論自身多么強大。都不要恃強凌弱,要關愛弱小。(根據《百家講壇》20220131節目改寫)50.為什么把虎稱為“寅虎”?51.虎被中國人賦予了哪些特殊的寓意?52.文中第⑤段畫線句子使用了哪兩種說明方法?53.下面4幅“虎”字圖片是為上文選配的插圖,但不小心弄亂了順序,請你根據第③段的內容,按照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的順序,對其進行重新排列,將排列好的序號寫在相應答題處。正確的排列順序是:。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秦嶺南北存在溫帶和亞熱帶的物候差異;

南嶺南北存在亞熱帶和熱帶的物候差異;

梅雨時期在我國各地先后不一2.二月本是中原地區桃李爭春的春季,在南嶺以南地區卻已出現樹葉凋落的秋季場景;南嶺以南很多植物開花結果和中原地區有先后差異。3.文章通過引用大量的古詩文等資料,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生動性,增強文章文采,同時賦予文化氣息。4.第⑦段說明語言嚴謹科學,直白明了,運用“19天”“3.6攝氏度”等具體數據,“幾乎”“簡單”等程度副詞,加強說明的準確性。【解析】(1)本題考查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內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內容。把每段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概括;②要素串連法,寫人記事的文章,一般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經過、結果)等基本要素。把這幾個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詞語串連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③問題概括法作者寫一篇文章,往往是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幾個問題,按一定的順序寫的;④標題追溯法,有些以內容命題的文章,可以根據標題去閱讀,追溯文章的主要內容。

(2)本題考查歸納概括說明文本內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精讀深析,確定檢索區間,然后分類整合,即按照一定標準對信息進行提取、壓縮、合并或者刪減、替換,保證信息的全面、準確、簡練。概括時,要提取精要,獨立歸納。

(3)本題考查說明方法的分析理解能力。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能提高說明語言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使說明對象更具體、更生動,讓讀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強說服力,有時也能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更突出主題。

(4)本題考查說明語言的分析理解能力。說明文最基本的語言特點為:準確、嚴密。在準確嚴密的基礎上追求以下特點:①邏輯性。有的說明文要從事物的內在聯系上進行說明,語言邏輯性強。②簡明平實(運用科學術語、大量真實準確的數據)。③趣味性。為了把事物的特點說得更加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啟發性和感染力,說明文要適當地采用生動的表達方式。④知識性,說明文的特點是“說”,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識性。⑤科學性。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要特別注重科學術語的準確使用。1.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篩選和概括。首先需要給文章劃分層次:第①段為第一層,主要內容在題干已給出,即“點出說明對象,明確指出南北物候差異”;第②和③段為第二層,根據第②段“秦嶺在地理上是黃河、長江流域的分水嶺,在氣候上是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的內容可知,這一層主要說明秦嶺南北存在溫帶和亞熱帶的物候差異;第④段為第三層,根據第④段“南嶺則可說是我國亞熱帶的南界,南嶺以南便可稱為熱帶了”的內容可知,這一層主要說明南嶺南北存在亞熱帶和熱帶的物候差異;第⑤段為第四層,根據第⑤段“還有一個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時期,在我國各地也先后不一”內容可知,這一層主要說明梅雨時期在我國各地先后不一,也是南北差異的物候表現;第⑥段和第⑦段為第五層,主要內容題干已經給出,即“因地和四時季、月份造成南北物候復雜性差異”。2.本題作答注意根據第④段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內容分析可知,此詩表現了柳州二月十分榕葉落盡的場景,表現出秋季物候特征,南嶺以南地區與中原地區二月表現的春季物候特征不同;根據《江月五首》的內容和蘇軾在儋耳有詩分析可知,都表現出“五嶺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長江流域先后相差的”。3.本題作答注意引用大量古詩文,內容上都可以作為資料為自己的說明提供事實證明,從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如第⑤段引用柳宗元、杜甫、蘇軾的詩,證明了“還有一個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時期,在我國各地也先后不一”,增強了說服力。同時引用古詩文,是文章語言富有節奏和詩意,增強文章文采。4.本題要求分析說明文本的語言特點:

第⑦段大量運用列數字和作比較的說明方,如“北京、南京緯度相差7度強,在三四月間,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將“北京、南京”之間三四月間的桃李開花時間進行了對比,明確地列舉了相差為具體維度為“7度強”和相差的具體時間“19天”,都使文章說明語言準確直接,從而增強文章的嚴謹性;第⑦段還運用準確的程度副詞,如“5月則兩地溫度幾乎相等”一句中的“幾乎”一詞,表明了也不是完全相等,還是有一定差異的,表明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答案】5.A獵殺;B吃;C拆解6.【示例1】“絕大多數”“總有些”兩個副詞,從范圍上作限定,“絕大多數”被擋在墻外,說明數量多,但并不完全:“總有些”就是說一定會有,但數量很少,客觀準確,符合實情。【示例2】“鉆”“侵”“避”“穿”“摸”等動詞,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病菌進入體內的過程。7.摹狀貌、打比方8.①不讓皮膚出現傷口;②不亂吃抗生素9.“二”在文中一方面指免疫之戰的兩手準備,如兩種戰略、兩類機制、巨噬細胞的兩大絕招等,另一方面指免疫系統殺滅病菌非常執著、盡職盡責【解析】⑴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解決此類題目首先要瀏覽全文,明確各個段落(語句)的內容,同時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語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關鍵語句),簡潔準確概括。

⑵本題考查學生對說明文語言的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體現在修飾,限制性詞語的選用上。主要是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等方面的修飾限制性副詞和數量詞等詞語。作答時,先要陳述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換用的不準確性。最后表述: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⑶本題考查說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從尋找關鍵詞入手,看是平實說明還是生動說明來判斷說明的方法。同時切記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對象服務的,因此說明方法的作用必須和說明對象及其特征聯系起來。

⑷本題考查把握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把握說明對象應注意的文章的幾個位置:看題目、觀首段、找結尾段和抓關鍵句,極少數情況下需要我們研讀全文,逐段分析,最后確定說明對象。

⑸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文章時要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5.本題考查對說明文結構、內容的理解。本文說明對象,“免疫之戰:做事就得‘二’一點”。由第②段“對抗敵人,我的戰略有二:阻擋、獵殺”可知,A為獵殺;第③段“所謂阻擋,就是蓋墻,構筑物理屏障”和第⑤段“其實,上皮組織還裝配了生化武器”可知,針對上皮組織的阻擋策略是物理屏障和生化武器;第⑦段“如果病菌進了墻,就得啟動我的第二個免疫戰略:獵殺”,提出“獵殺戰略”;第⑧段“這胖子不是別人,正是我的第二道防線——巨噬細胞”提出獵殺防線是:巨噬細胞。“巨噬細胞是個吃貨,只要是病菌,不論死活,“巨大俠”都吃”和“巨噬細胞體內的一個小細胞器——溶酶體,會釋放很多消化酶,降解一切可以降解的垃圾”可知,巨噬細胞的功能是吃和拆解。所以B為吃,C為拆解。

故答案為:A獵殺;B吃;C拆解6.本題考查說明文用詞的準確性。解答時,先找出詞語,分析其意義和作用。“絕大多數敵人都被物理防線擋在墻外”中“絕大多數”,說明數量多,但并不是全部,說法符合實際,不絕對,準確嚴密;“因為病菌無處不在,總有些病菌會鉆空子”中“總有些”,就是說一定會有,但數量很少,從范圍上限定,客觀準確,符合實際。“絕大多數”、“總有些”這兩個詞,都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不過,因為病菌無處不在,總有些病菌會鉆空子,侵入皮膚創面,避過機關暗器,穿過黏膜,摸進墻內。”運用“鉆”“侵”“避”“穿”“摸”等一系列動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病菌進入體內的過程。這些動詞也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故答案為:【示例1】“絕大多數”“總有些”兩個副詞,從范圍上作限定,“絕大多數”被擋在墻外,說明數量多,但并不完全:“總有些”就是說一定會有,但數量很少,客觀準確,符合實情。【示例2】“鉆”“侵”“避”“穿”“摸”等動詞,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病菌進入體內的過程。7.本題考查說明文方法的辨析。第⑧段劃線句子中“正暗生歡喜,迎面走來一胖子”,“胖子”形象地表現“巨噬細胞”的外形特點,運用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只見這胖子身形一變,不知從哪里伸出一只手,“啪”地一聲搭在病菌身上”把巨噬細胞吞噬病菌的過程比作胖子“啪”地一聲搭在病菌身上,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故答案為:摹狀貌、打比方8.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免疫系統威力雖大,但也不是全能的,仍然需精心保護:第③段提到,免疫系統在皮膚上構建物理屏障;由第④段“記住,皮膚的功能是屏障,健康皮膚存在的目的,就是拒絕吸收外物。因此,只要皮膚沒傷口,病毒、細菌就無法強攻”可知保護自己的方法是:不讓皮膚出現傷口;第⑤段上皮組織上的生化武器——細菌和病毒,也在抵抗外源病菌。由“抗生素不能亂吃,不然這些土著也會被殺掉,這就是自降防御值了”可知,不能不亂吃抗生素,否則會降低防御價值。

故答案為:①不讓皮膚出現傷口;②不亂吃抗生素9.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解題時,在理解文章內容下,結合上下文分析。由①段“所以,凡事必須兩手準備,不能一根筋。我,免疫系統,也處處體現“二”的精髓。”可知,“二”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兩手準備。由第②段“對抗敵人,我的戰略有二:阻擋、獵殺”“區分殺敵,我的機制有二: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和第⑧“‘巨大俠’的絕招也有二:一個是吃,前面已經說了;另一個就是拆解”,這里的兩種戰略、兩類機制、巨噬細胞的兩大絕招等都是免疫之戰的兩手準備;第二層是指:一根筋。第⑧段“巨大俠都吃,絕不挑食,甚至連死亡的正常細胞也吃,兢兢業業清潔你的肌體”,巨噬細胞不區分病菌死活,都“吃”,表現免疫系統殺滅病菌非常執著、盡職盡責。

故答案為:“二”在文中一方面指免疫之戰的兩手準備,如兩種戰略、兩類機制、巨噬細胞的兩大絕招等,另一方面指免疫系統殺滅病菌非常執著、盡職盡責【答案】10.D11.列數字。具體準確地說明了“蛟龍”號的作業能力,海城潛行的面積,進一步說明“蛟龍”號具有乘風破浪的能力。

12.中國航天的硬核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探索未知的愿望。13.中國的科學家把神話變成了現實,承載著國人的夢想,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探索未知的愿望。【解析】⑴本題考查對材料信息的篩選比對能力.解答這種類型的題目應注意:1、細心審題,明確題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錯誤的一項”還是“正確的一項”)。2、提高辨析異同的能力,選項表述的內容往往是經過加工整合的,多數情況下不是原文的機械羅列。做題時應用心比對,做出判斷。

⑵本題考查說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從尋找關鍵詞入手,看是平實說明還是生動說明來判斷說明的方法。同時切記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對象服務的,因此說明方法的作用必須和說明對象及其特征聯系起來。

⑶本題考查把握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把握說明對象應注意的文章的幾個位置:看題目、觀首段、找結尾段和抓關鍵句,極少數情況下需要我們研讀全文,逐段分析,最后確定說明對象。

⑷本題考查詞語含義的理解。理解詞語的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義。(2)聯系上下文,體味詞語指代義。(3)瞻前顧后,揣摩特殊意義。(4)把握詞語的感情色彩。除此以外,還要聯系文章的主題、作著的思想感情,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等來理解詞語的含義。10.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分析。

A.有誤,結合“2020年7月23日,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分析,可知選項錯誤;

B.有誤,結合“故被稱為‘北斗’,又名‘北斗壯星’,.上古時期被用來判斷方向、確定季節、知曉時辰,至今都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分析,可知選項錯誤;

C.有誤,結合“‘玉兔’的善良、純潔、敏捷和月球車的構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分析,可知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D.11.本題考查說明方法及作用分析。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可達7000米”“能在全球海洋面積99.8%的海城潛行”。具體準確地說明了“蛟龍”號的作業能力,海城潛行的面積。結合“我國首艘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取‘蛟龍’入水,乘風破浪、以利萬物的美好寓意”分析,說明“蛟龍”號具有乘風破浪的能力。

故答案為:列數字。具體準確地說明了“蛟龍”號的作業能力,海城潛行的面積,進一步說明“蛟龍”號具有乘風破浪的能力。

12.本題考查說明對象概括。依據“中國航天的硬核浪漫”“蛟龍入海、嫦娥奔月、鴻雁傳書曾經,這些流傳在中華大地上的呢喃,是華夏兒女對星空和深海的想象。如今,在中國科學家執著的探索下,神話變成了現實。一個個國之重器,承載著國人的夢想。它們的名字,也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探索未知的浪漫”,概括為:中國航天的硬核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探索未知的愿望。

故答案為:中國航天的硬核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探索未知的愿望。13.本題考查詞語理解。依據“蛟龍入海、嫦娥奔月、鴻雁傳書曾經,這些流傳在中華大地.上的呢喃,是華夏)l女對星空和深海的想象。如今,在中國科學家執著的探索下,神話變成了現實。一個個國之重器,承載著國人的夢想。它們的名字,也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探索未知的浪漫”分析,這里的“浪漫”指中國的科學家把神話變成了現實,承載著國人的夢想,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探索未知的愿望。

故答案為:中國的科學家把神話變成了現實,承載著國人的夢想,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探索未知的愿望。【答案】14.速度;溫度;精度15.作比較、列數字。具體突出地說明了此次快速返回依然采用智能自適應預測制導方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人員通過對飛行任務事件進行合理裁剪和調整、壓縮操作時間。16.返回前由推進艙軌控發動機實施制動,降低軌道能量和軌道高度;返回進入大氣層后依靠空氣動力產生的阻力和升力減速;返回艙運動至距地面附近時打開降落傘;著陸瞬間開啟返回艙底部的著陸緩沖發動機。17.生動形象;生動形象地寫出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地球著陸點特點,突出著陸點的精確。【解析】(1)本題考查文章內容概括。要在整體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根據題干的具體要求進行歸納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2)本題考查說明方法及作用分析。首先要在平時積累常見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包括: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分類別、作比較等。

(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概括。做這種題的關鍵是整體把握文本,然后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歸納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4)本題考查說明文語言分析。說明文的語言最大的特點是準確、平實,要善于從語言的準確性角度分析,更要善于反向立意,如果刪掉某詞,又如何的角度作答。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開篇由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安全返回地面引出本文的說明對象。接著按照邏輯順序,主要介紹說明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地球的過程。14.結合“神舟飛船在軌道上運行的速度大約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當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后,將與空氣發生劇烈摩擦,艙體表面局部溫度可達上千攝氏度”“此外,為使返回艙著陸在指定區域,就必須對飛船著陸點的精度進行控制”,概括為:速度、溫度和精度。

故答案為:速度、溫度和精度。15.“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相比,此次快速返回并沒有太多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