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學理論與實踐
主編趙海星制作趙海星
2013年2月第一講教學理論
職業技術教育教學
教學教學理論職業技術教育教學一、教學
中國的古代,教與學不分,以學代教,教學即學習。是指通過教人而學,從而提高自己。
近代班級集體教學的組織形式前提下,“教學”的語義即為“教授”,
教學即教學生學。教育家陶行知受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學生中心”思想的影響,指出“教的法子必須要根據學的法子,……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要把教授改為教學。
1.漢語中的教學及其語意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根據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教育思想,認為教學乃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約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學是以課程內容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和學的共司活動。
教學是指教的人指導學的人進行學習的活動,即教與學相結合或相統一的活動。
英語中涉及教學所對應的單詞有teach(教、教導),1earn(學、學習)和instruct(教導)。“Iwilllearnyoutypewriting”意為我要教你打字。
2.外語中的教學及其語意“teach”意為通過某些符號或象征向某人展示某事物,利用符號或象征喚起對事件、人物、觀察、發現等等的反應,即有教學的意義。
美國教育學家史密斯(smith,B.().)把教學(teaching)歸為五類:描述式、成功式、意向式、規范式和科學式定義。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教學概念:教學作用:教學地位:教學任務:
(1)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3)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4)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世界觀的基礎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1)傳統的教學理論把教學看作“傳送”或“白板”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教師被看作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源泉,而學生幾乎無需做出任何努力。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傳統的講課。
教學本質的六種看法:傳遞說;學習說;交往說;認識說;活動說;生命說。
(2)把教學看作“塑造”學生的過程。把學生變得同教師所希望的任何模式相像。信息“傳送”假設有一個腦容器接受教師源源不斷地提供的智慧。“塑造”則假設這容器本身需要定型。
(3)把教學比喻為“建造”。它假定:不但要把信息(建造所需的材料)傳送給學生,而且這些材料還要遵照預定形式加以組裝。“建造”理論強調一個有規律的、合理的知識和技能學習的順序,這個順序是以制成品的產出而告一段落。
(4)“旅行”論的教學理論。它圍繞教師而運作,教師指點方向、帶路,或者通過提供辦法或機會讓學生檢驗自己的理解力;這種教學法旨在使學生能夠找到切合個人需要的學習途徑。諸如“主動地”,“經驗式”或者“發現式”的教學之類的術語,被稱作“旅行”論。
旅行論教學理論的特點:
通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以弄清特定主題對個人的意義。把更多的學習責任從教師推向學生。不但看重技能知識,也看重態度。從更大范圍考慮課程設置(或者需要學習的課程)。
“旅行”論又稱為“向導”論。3.教學的基本階段(1)激發學習動機(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鞏固知識(5)運用知識
教育心理學家加涅的學習階段與教學事件關系。
學習階段
教學事件
動機階段
期望1.激發動機2.把目標告訴學生
領會階段注意:選擇性知覺3.引導注意5.提供學習指導4.刺激回憶
習得階段編碼:貯存登記
保持階段記憶貯存
回憶階段提取6.增強保持
概括階段遷移7.促進學習遷移
作業階段反應8.布置學生作業提供反饋
反饋階段強化
學習階段
教學事件
動機階段
期望1.激發動機2.把目標告訴學生
領會階段注意:選擇性知覺3.引導注意5.提供學習指導4.刺激回憶
習得階段編碼:貯存登記
保持階段記憶貯存
回憶階段提取6.增強保持
概括階段遷移7.促進學習遷移
作業階段反應8.布置學生作業提供反饋
反饋階段強化
案例交流電怎么產生?--引入新課演示,溫習講解、指導電磁感應定律。例題講解、學生練習課堂小結歸納課外作業布置及其講評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學教并重的教學結構4.教學模式(教學結構)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特點: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主動的實施者,監控整個教學活動的進程。學生是知識傳授的對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教學媒體是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教材是學生的惟一學習內容,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優點: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缺點:忽視學生主體作用,不利于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的成長圖: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結構特點:學生是信息的加工主體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教學媒體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教材不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內容,通過自主學習學生主要從其他途徑獲取大量知識優點: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于創造型人才的培養缺點:忽視教師主導作用,容易偏離教學目標的要求圖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結構
學教并重的教學結構
(主導—主體教學結構)特點:教師要對學生及其過程中的教學內容及教學媒體進行總體把握和指導學生擁有大量的經過教師選擇、設計并控制的學習資源教學媒體既可以是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也可以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師指導、自主學習與協作交流,學生可以從多種學習對象(包括本門課程的教師、同學以及社會上的有關專家)和多種教學資源(例如圖書資料及網上資源)獲取多方面的知識有利于其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有利于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學習活動等的設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有很大的自主權,又能保證其學習不會發生質的偏離,能在適當的時候得到教師或專家、伙伴的指導。圖
學教并重的教學結構
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主線,培養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重學習過程,重應用考核方式:學習過程式考核、電子作品設計、上機考試每個模塊的教學過程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基本知識的學習階段提出任務分析任務,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完成任務檢驗任務完成情況關于“自由活動”第二階段:電子作品設計階段(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自學模式)瀏覽以往學生的作品,開拓思路;構思自己設計的作品搜集資料與素材開始設計作品教師隨時解答學生設計過程中的問題學生完成作品提交給教師5.教學規律
教學規律是教學現象和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必然的、本質的、穩定的聯系,有三條基本規律。
(1)教學相長性規律;
(2)教學發展性規律;
(3)教學教育性規律。
教與學關系
知識與智力遞進
知識與品德聯系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2)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3)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4)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規律(教學的教育性規律)6.教學原則
教學是教學過程中必須刻意遵循的基本要求,有六條基本原則。(1)老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結合的原則;(2)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原則;(3)充分展開思維過程的原則;(4)注重揭示知識整體聯系的原則;(5)言傳身教統一的原則;(6)教書與育人統一的原則;(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2)理論聯系實際原則(3)直觀性原則(4)啟發性原則(5)循序漸進原則(6)鞏固性原則(7)因材施教原則2013-03-11
教學理論是指合理設計教學情境,以期達到學校教育目的所建立的一套具有方法功能的系統理論。
教學理論主要關心兩大問題:一是教師的教是如何影響學生學的,二是怎樣教才是有效的,對教學行為進行一定的規范,并給教師提供一系列使教學有效的建議或處方。二、教學理論:
教學理論涉及的內容:教學、課程、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教學過程、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基本環節、班經授課制、課的類型和結構、課堂教學技術等等。
教學理論是為了揭示教學規律,展現教學系統中各要素及其相互關聯。
教學實踐的根本任務在于實現對受教育者知識和文化的傳承、技能的掌握、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人格的完善等。
所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要求我們認識教學規律及其方法,通過實踐掌握教學技巧和提高教學能力。
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教學理論,第斯多惠、瓦根舍因等人的“范例教學”;
英國實證論哲學家和教育家斯賓塞;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理論;保加利亞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美國著名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布魯納的認知教學理論,布盧姆;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理論,戴維·奧蘇貝爾;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達尼洛夫、斯卡持金中學教學論、贊可夫的實驗教學論、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中國古代的孔夫子、孟軻(孟子)、荀況(荀子)、墨子、漢代的王充、唐代的柳宗元、西漢的董仲舒、北宋的程顥(hào)程頤、南宋的朱熹、明代的王守仁(即王陽明)近代的張謇、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粱啟超、陳望道、馬寅初、陶行知、陳一百等等。
基本觀點: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
贊可夫的發展教學理論:教學原則:以高難度進行教學;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使學生理解學習的過程;使全班學生包括后進生都得到發展。
基本思想:選擇學科材料中最典型的材料重構教學內容,使各種知識匯集、交融,學生通過探索、思考,形成一種整體的認識,從而達到把握其他各種材料的目的。
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學理論:
其范例教學重視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問題解決與系統學習的統一;掌握知識與能力培養的統一。強調內容上的基本性、基礎性和范例性。
基本觀點:教學過程達到最優化的兩個標準。一是盡可能發揮最大的效益,使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二是教師必須在盡可能少的時間內完成教學要求。
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理論:
教師獲得最優化教學方案應堅持六個方面的原則:
(1)所選的方案要完整地包括教學過程的所有基本成分;
(2)依據教學論選擇教學方案;
(3)循序漸進地考慮教學目的、系統的可能性、教學任務和內容的特點、教學組織的形式。
(4)充分注意到每一種教學手段和策略都有其優缺點。
(5)盡可能綜合地實現全部教學任務,選擇教學方法時,應有合理的多樣化思考。
(6)以動態的觀點看待方案,并且隨著學生學業的變化改善教學方案。
最優化教學方案應有如下六個環節:
(1)教師應領會教學任務和目的,并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使之具體化;
(2)根據任教學生的具體情況、課時數設計教學的進度,分析教材對學生學習中的困難程度;
(3)教師自我分析教學技能、技巧駕馭的熟練程度與特長和對班組的掌握;
(4)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選擇已知條件下最佳解決教學任務的綜合性手段與方案;
(5)計劃多少課時逐步完成教學任務;
(6)按最優化的標準分析如何完成教學任務。凱洛夫教學理論一堂課的五個階段:教學論相關內容:哲學取向的教學理論1.目前中職校教育教學的現狀同時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給不優。
一方面許多職業學校在招生難、畢業生就業難的兩難中苦苦掙扎;另一方面社會急切呼喚高水平的職業教育,企業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技術人才,許多有教育需要的人也苦于尋不到理想的學習場所。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
(1)職業學校社會認可度不高:雖然招生時分數一再降低,收費一再優惠,但生源仍然不足。在部分教師和學生中調查走訪,結果顯示:7%是“很想”上職教,25%人是“有點想”,68%選擇“不想”。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給不優的原因:
(2)學生厭學居多:職業學校學生大多源于中考失利者,大多在初中學習、紀律雙差被稱為“落腳生”。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老師的鼓勵,尤其經歷中考失敗的打擊而產生強烈的厭學心理,學習動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不同程度存在問題,更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專業不專,特色不特:傳統優勢專業的地位受到挑戰,“雙師型”、具有過硬本領的教師欠缺,學生學的不扎實。一些新興、弱勢專業還沒有形成特色和一定的影響力。2.國家對中職教育的政策和規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年招生規模與普通高中教育大體相當,基本實行免費中等職業教育。
浙江省中職校發展規劃:做強80所以先進制造類專業為主體專業的中職學校,100所以現代服務類專業為主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山東冠縣華冠資產運營有限公司公開招聘工作人員6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至2030年中國空氣層兒童外套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稱重式皮帶給料機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碳纖維全纏繞式高壓儲氣瓶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4年國航股份上海分公司乘務員崗位應屆畢業生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土方工程施工合同書
- 房屋租賃合同中間人
- 制定跨文化溝通與管理策略計劃
- 實施品德教育的評估與反饋機制計劃
- 2024年龍巖市永定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真題
- JJG 700 -2016氣相色譜儀檢定規程-(高清現行)
- API SPEC 5DP-2020鉆桿規范
- (完整版)有機太陽能電池課件2
- 電梯使用單位電梯使用和運行安全管理制度
- 新中初中課程建設匯報材料
- 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論文
- 蓮中器樂演奏活動方案
- 固定資產及累計折舊審計程序表
- 0730土木工程概論 練習題答案
- 保監〔2005〕22號標準
- 抗震支架力學計算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