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非科學、偽科學、反_第1頁
科學、非科學、偽科學、反_第2頁
科學、非科學、偽科學、反_第3頁
科學、非科學、偽科學、反_第4頁
科學、非科學、偽科學、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科學、非科學、偽科學、反科學講授者:馬連湘引言學點哲學:隨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興趣增大

李瑞環

《學哲學,用哲學》

參與政治:一生離不開、增強話語權

講座來源:自然辯證法——科學哲學——科學分界——科學非科學偽科學反科學2023/2/52

一、科學

1、如何定義科學

2、科學的發展歷程

3、科學的方法

4、判別科學的四套標準

5、科學的效用

6、科學與技術

7、科學精神

8、科學和迷信、偽科學、反科學的對立統一

9、一點體會

2023/2/532023/2/541、如何定義科學

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entia

原意——知識、學問

初譯——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規則

而獲得的理性知識

康有為(1893)和陳獨秀(1919新青年

德先生、賽先生)等首先使用

尚無公認定義

科學家說法

英國貝爾納——科學是人類智慧的最高貴的成果

前蘇聯凱德洛夫——科學是關于外部世界和人的精神活動的現象與規律的概念體系……它總是歷史地形成的人類活動‘精神勞動’的形式

愛因斯坦——對于科學,就我們的目的而論,不妨把它定義為‘尋求我們感覺經驗之間規律性關系的有條理的思想2023/2/55百科全書解釋

法國《百科全書》——科學首先不同于常識,科學通過分類,以尋求事物之中的條理。此外,科學通過揭示支配事物的規律,以求說明事物

蘇聯《大百科全書》——科學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歷史地形成的和不斷發展的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及其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科學是對現實世界規律的不斷深入的認識過程。

2023/2/56日本《世界大百科辭典》——科學是認識的一種形態……是指人們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和積累起來的、現在還在繼續積累的認識成果……知識的總體和持續不斷的認識活動本身。所謂科學,是具備客觀性和真理性的既具體又普遍的有體系的學術上的認識,即科學是學問達到最高程度的部類

《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科學是反映客觀世界(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本質聯系及其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

理解認識,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023/2/57蘇聯科學學家拉契科夫三歸一定義:

1)從社會意識形態的觀點來看待科學,科學是依賴于實踐系統地和不斷發展地認識現實的客觀的本質聯系的一種基本形式,這種認識提供了預見事件的可能性,并且是人們合理活動的基礎。

2)從特殊的社會體制的觀點來看待科學,科學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體系,這個體系把科學家和科學組織聯合起來,為認識現實的客觀規律和確定實際應用這些規律的形式和途徑服務。2023/2/583)從科學的社會作用的觀點來看待科學,科學是社會的一種直接的實踐力量,這種力量由于在生產力和社會關系中體現科學的成果而被建立起來,并且通過使人們的活動于科學所揭示的客觀規律的性質越來越符合的途徑而得到發展。

4)綜上所述,科學的一般定義是:科學是關于現實本質聯系的客觀真知的動態體系,這些客觀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會活動而獲得和發展起來的,并且由于其應用而轉化為社會的直接實踐力量。

注意精彩的、邏輯的哲學語言2023/2/59

2023/2/5102、科學的發展歷程

希臘人的貢獻在這三個方面,希臘人都開科學精神之先河——《科學的歷程》吳國盛著

2023/2/511希臘人認為大自然是會公正處事的,就是說,只要用正確的方式去探討,大自然必定會披露出一些秘密,決不會中途改變立場或態度。

這種希臘式的樂觀精神一直留存到現在。

愛因斯坦兩千年后心有感觸地說:“上帝或許是神秘莫測的,但他絕無惡意”

2023/2/512人類對大自然的智力游戲主要有三種:

第一,收集對大自然各方面的觀察資料。

第二,把這些資料井然有序地組織起來(這種組織不是要改變原來的資料,而是讓它們比較容易處理)。

第三,由這些資料中推導出一些概括觀察結果的原理。

希臘人把這種研究宇宙的新方法叫做哲學,意思是“對知識的喜愛”,或意譯為“求知欲”。

2023/2/513幾何學和數學

希臘人在幾何學上貢獻卓著,他們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兩種技術的發展:抽象和概括。

公理——定理——歐幾里得幾何學

文藝復興和哥白尼

文藝復興把重心由神學的研究轉移到人性的

研究上

哥白尼——地心說到日心說,非歐幾何

所引起的革命卻不只是更換一個公理,

而是最終導致一套全新的研究大自然的

方法,這個革命是由16世紀末意大利的

伽利略進行的2023/2/514

文藝復興發祥地:佛羅倫薩——海神海繆斯2023/2/515

米開朗基羅作品:圣母憐子2023/2/5162023/2/5173、科學的方法

科學方法是研究主體

和客觀對象發生關系

并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本質和規律的主要手段。

2023/2/518應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規則和布驟,獲得一定的認識。科學方法的三個層次一、特殊研究方法

個別領域和學科采用

如光譜分析方法、比色方法、同位素示蹤方

法;

二、一般研究方法

自然科學的一部分學科或一大

類學科采用

如觀察方法、實驗方法、假說方法、歸納演

繹方法、分析綜合方法;

三、哲學方法

適用一切科學

哲學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它適用于自然界、

社會和思維領域。

科學方法的三個層次既互相區別,又緊密聯系。

應用范圍可變,相互間可轉化。(結合科學史具體看幾個方法)2023/2/519

演繹法

由一組公理推導出一個知識體系,這種方法叫做演繹法

希臘人歐氏幾何笛卡爾解析幾何

實驗法和歸納法

培根——實驗、歸納、知識就是力量、征服自然

伽利略——實驗方法

建立重要原則——所有科學家之間的自由交流與合作——現代科學才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代表性科學社團——倫敦促進自然科學皇家學會,簡稱皇家學會。這個組織由一些對伽利略的科學方法感興趣的人聚集起來,于1645年創立,在1660年得到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正式認可。

2023/2/520演繹法與歸納法的融合

牛頓(1673~1727)的貢獻——根據伽利略、丹麥天文學家第谷以及發現行星公轉軌道為橢圓形的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的觀察結果,歸納出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和最大的發現一一萬有引力定律。接著牛頓仍用幾何學和希臘式的演繹方法發表了他的發現。

愛因斯坦——培根是強調外部的證實,笛卡兒強調的是內部的邏輯的完備。在牛頓這里,把培根的歸納法和笛卡兒的演繹法完美的結合起來。

2023/2/521

科學方法的步驟

1).發現問題;

2).收集與此問題相關的資料(通過觀察,測量等);

3).篩選相關資料,尋找理想的聯系和規律;

4).提出假設(一個總結),此假設應能夠解釋已有的資料,并對進一步需要研究的問題提出建議;

5).通過收集新的資料嚴格檢驗證假設;

6).根椐新發現對假設進行證實,修訂或否定。

2023/2/5224、判別科學的四套標準

科學學認為,判斷一個理論是否科學,要符合邏輯、經驗、社會學和歷史的四套標準,缺一不可。

在邏輯上,簡明而非繁瑣;本身自恰;可被否證;

有清楚界定的應用范疇。

在經驗上,有預測;有實證;可重復;有辨別數據

誤差的一定的標準。

社會學上,老問題有解釋;新問題有預測;概念

定義清楚。

在歷史上,解釋已被舊理論解釋的所有的數據;跟

其它有效的平行理論相互兼容。

2023/2/5235、科學的效用

了解科學的定義和特征之后,要說明科學的功能和科學家的作用就變得容易起來。

科學使生活變得容易、簡單、五彩繽紛,它描述世界、解釋世界

科學家找到了空想變為現實可行之路,他引導我們未來宇宙

科學對生活的幫助

2023/2/5246、科學與技術

技術:一般是指人類為滿足自己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以及其他非生產性活動的需要,運用自然和社會規律所創造的一切物質手段及方法的總和.

《哲學大辭典》

技術的基本特征

1、中介性:人類社會需要與自然物質運動規律相結合的產物

2、二相性:主體要素和客體要素的統一

3、過程性:潛在形態向現實形態的發展過程

4、生產力的構成要素

2023/2/525

科學與技術的區別

1從基本的性質和功能看

2從要解決的問題和結構組成看

3從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看

4從相鄰領域和相關知識看

5從實現的目標和結果看

規律和規則:"按規律辦事"還是"按規則辦事"

6從衡量的標準看

真理標準和功利標準

7從研究過程和勞動特點看

8從人才的素質和成長看

9從發展的進展和水平看

10從社會價值,意義和影響看

精神價值和物質價值

2023/2/526

“科技不分”的消極影響

科學活動: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

技術活動:技術精神,技術態度,技術方法

經濟活動:兩張皮中的錯植:

“科學技術―經濟”

“科學”――“技術―經濟“(從國家大獎說起)

科學與技術的聯系

1技術是科學的基礎

2"科學的技術化":現代科學發展的重要特點

3"以技術為基礎的科學"的形成和發展:技術對科

學的重大貢獻

4"技術的科學化":現代技術生命力之所在

5"科學技術一體化":科學技術融合密不可分的新

現象

2023/2/5277、科學精神

從哲學的角度看:科學精神是一種辯證的、求實的

追求真理的哲學沉思;

社會人文:體現人類在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過程中

體現出來的求真、至善、臻美的文化精神;

結構:由科學知識、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

神共同組織的科學體系大廈的一部分;

功能:一種擺脫自然、宗教和權力等的束縛而追求

解放和自由的理性力量;

歷史:科學在不斷演化和變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得到科學共同體承認的一種范式;

道德:一種獨立、誠實、無私、實事求是的品質。2023/2/528

廣義科學精神基本規范CUDOS:

普遍性(Universalism)科學獨立于種族、膚色、信仰和國家;

共有性(Communalism)科學知識為公共知識,研究結果必須公開,科學家可以自由地進行交流信息;

無偏見性(Disinterestedness)、科學必須是客觀的,不受個人或團體利益、意識形態操作;

合理的懷疑性(OrganizedSkepticism)科學不承認絕對的權威和永恒的真理,科學家可以對科學進行自由的質疑和批判;

2023/2/529原創性(Originality)科學研究必須是創新的,一項不能對現有知識提供新內容的科學研究對科學就沒有任何貢獻。(科學是不直接掙錢的,但科學又支撐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CUDOS

狹義的科學精神

在自然科學的科學研究活動中應該遵守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科學研究精神

科學方法是科學精神的核心部分。

2023/2/530科學精神的內涵:

①非科學與科學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界限,但不拒絕科學假說。

②科學理論的形成要經歷不同的過程,不同的過程對科學家的思維有不同的要求,科學家可以靠好奇心、直覺等提出原創性問題,但拒絕在假說檢驗與評價過程的非理性。

③科學理論需要的經驗證據必須是有效的。自身觀測和實驗的經驗證據是真實可靠的,采用的權威證據的來源是真實可靠的,拒絕證據失真

④一個科學理論的形成需要較長和復雜的檢驗過程,拒絕借助任何非科學的手段(比如媒體、廣告、權威人物)自我或者立即宣稱一個科學假說為一個科學理論。科學家要有開放的心態、等待驗證的耐心和平等的權利————堅毅執著但不固執己見

⑤團隊精神。以多種形式(緊密的或松散的、實質的或者虛擬的)盡可能地集合起完成各個步驟所需要的科學家,這樣才能盡快地完成科學理論形成的全過程

2023/2/531

8、科學和迷信、偽科學、反科學的對立統一

根本對立

對立統一、相互依存

辯證法要求科學在揭露、批評迷信、偽科學、反科學中不斷發展自己

古代的科學正是從巫術中發展起來:天文學——占星術,化學——煉丹術、煉金術。

人的生存一刻也離不開科學。用科學的方法和知識去揭露算命、偽氣功等迷信活動,不僅有利于制止迷信活動的蔓延,而且可以促進現代科學的發展。迷信不可,但也不能隨意否定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或現象,也許有些現象明天就可以科學掌握

2023/2/5329、一點體會

科學:發現自然界存在的規律

技術:創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質形態

科學家:簡單的問題變復雜

更深層的理解

工程師: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能夠在現實世界實現

科學研究講求異,社會生活求和諧

2023/2/533

二、非科學(定義、分類、科學與藝術某些不同的特性)

1、定義

“非科學”non-science,即“不是科學”。

不滿足于一般劃界標準中所稱之為科學條件的命題均被推到科學以外的非科學范圍即不滿足于邏輯經驗主義和批判理性主義的可證實性和可證偽性檢驗之外的命題稱為非科學。

科學之外的其他東西都可以稱之為非科學,例如文學、藝術、宗教、迷信……它們是非科學,但是并不等于就是偽科學。只有在有人拿非科學的東西來冒充科學時,它才變成了偽科學。

2023/2/5342、非科學分類:

第一類是宗教、迷信、占星術等,它們不是科學;

第二類如哲學、技藝等,它們雖然是知識但不屬于科學知識,所以也是非科學;

第三類是前科學,包括神話、科幻作品,等等。

科學認識事物的局限性決定了非科學認識事物的有效性。

非科學范圍相當廣泛,而且有的非科學并不一定比科學低下,只是分工不同罷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哲學專家金吾倫

例如: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哲學和藝術等同一文化體系

東方文化中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和中醫等

不同的文化體系,沒有按著科學的認識方式認識事物2023/2/5353、科學與藝術某些不同的特性

科學活動和人類的很多非科學(詩歌、文學、藝術、魔術等等)的社會活動緊密相連,但有著極大的區別。

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

邏輯經驗主義——科學就是能被經驗證實

批判理性主義——科學就是能被經驗證偽

歷史主義——科學既不是被證實,也不是被證偽,

而是根據歷史發展具有相對確證性

建構主義——科學是依賴于人的動機、思想和行為

活動的產物

后現代主義——科學只是一種解釋文本

每一個流派都著重強調科學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而似乎是有意忽視其他方面的特征。

2023/2/536科學和藝術的比較————從一個側面來了解科學的本質

和藝術比較,科學是一門只有少數人能夠認識和了解的學問,公眾對它投入熱情和關注在于它的神秘。很多人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知之甚少,人們仍對愛因斯坦充滿崇拜和熱愛。而藝術則剛好相反,小說總是讓人讀的,音樂總是讓人聽的,繪畫總是讓人看的,假如這些藝術作品不能讓多數人弄懂,藝術家能就難得到公眾的認同。

科學關注的是脫離于人之外的客觀實在,與人的主觀感受無關,因此它要求準確的描述和可重復性的檢驗;而藝術則依賴人的個體的感受,常常以人為價值為取舍標準,對它的描述模糊、歧義和多變。2023/2/537

科學力求研究事物的本質,使得其目標朝向一元化即追求單一的真實面目,因此,科學研究越是深入,便越是顯得枯燥乏味,而藝術則朝向多元化發展,使得生活豐富多彩。科學總在逐步邁向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什么是物質組成的最基本單元,宇宙的起源與最終命運是什么,為什么地球上的生命如此豐富多彩,等等。

科學在于創新和探求未知,發展就是對傳統知識和自己過去的否定;而藝術主要是反映過去或正在進行的事件,不排斥傳統,藝術的革新有時反而受到人們指責。比如,文學名著會一版再版而一字不改,科學專著則會不斷修正版本。2023/2/538

三、偽科學

1、定義

2、分類

3、偽科學與“偽科學家”

4、違反常識、科學原理不一定是“偽科學”

5、怎樣對待曾經的反偽浪潮

6、什么樣的事實能作為科學研究?

2023/2/5391、定義

偽科學pseudo-sciencepseudo——假的、偽的

那些按著嚴格的科學評判標準不能被稱為科學的非科學知識,當著科學來對待時,這些非科學的知識就變成了偽科學。

偽科學是人們主觀造成的,并不是那些非科學知識的屬性。

(就像假藥)

偽科學產生的文化氛圍____科學信仰的獨斷論:只有科學才是正確的,才是真理

當只有科學才是正確的時候,那些非科學的知識往往也就被披著科學的外衣行世,這就是偽科學產生的根源。2023/2/5402、分類:

“江湖型”“學院型”“權勢沙龍型”北京大學教授劉華杰

識別偽科學的常識性方法:

(1)功能:有限、有條件

無限,無所不能

(2)兼容性:向下兼容

自立門戶不相容

(3)可重復性和可檢驗性:

可檢驗、可重復、可錯

放之四海而皆準

(4)與神靈世界的關系

與個人是否相信神靈無關

心誠則靈

(5)

對待經濟效益的態度

優先權

金錢

(6)對待批評的態度

接受

拒絕,特別是科學家的批評

例如:電視節目中,有記者問一位反偽科學人士“什么是科學主義”?(因為這位人士多次宣布自己是科學主義者,堅持科學主義是正確的。)他不加思索地回答:“馬克思主義!”你想知道什么是偽科學態度?那么,我告訴你,這就是偽科學態度。

科學政治混為一談,找一個不能批評的命題2023/2/5413、偽科學與“偽科學家”

偽科學:打著科學旗號、披著科學外衣的虛假的科學

偽科學家:采取欺騙手段利用科學招搖撞騙的人

偽科學家的表現:

利用科學探索未知的特點,稱他們驚人的發現多么高深和神秘;

利用科學進步能給人類帶來貢獻的特點,宣稱他們的發現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23/2/542利用科學發展總是不斷向前并不斷修正的特點,宣

稱他們的發現正處于沒有理論解釋的潛科學階

段,一旦被承認將是超時代的科學革命;

利用人們現實生活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存在無能為

力的問題,宣稱他們能為人類困境找到最有效

的辦法。

偽科學家具有表演天賦和煽動能力,利用媒體求新

獵奇的心理,通過新聞報道產生一時的轟動效應

,給人以極大的欺騙性。如“水變油”、“特異功能”。

偽科學家不僅能使普通大眾上當,也能迷惑一些真正的科學家。2023/2/5434、違反常識、科學原理不一定是“偽科學”

偉大發現,都反常識

第一例,古代希臘學者,在月食時,看到地球在月亮上影子,輪廓是圓弧,斷定大地是球形人們容易認為,如果大地是圓球,生活在地球對面的人,是倒掛著的,而且,會掉到下面的宇宙中去。

第二例,1540年,哥白尼提出了地球在自轉的觀點但是,人們發現,地球自轉的假說也違反常識,十分荒誕:每個人只要從地面向上一跳,掉下后,不是落在幾百公尺遠的西方,而是落在原地,這就充分證明,地球是不動的,沒有自轉。當時還沒有慣性定律

第三例,愛因思坦的廣義相對論,違反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論。廣義相對論認為壓根就沒有引力,所謂“引力”,是因為天體在扭曲的“時—空”中,作“曲線運動”產生的慣性力。這也違反了人們已公認的常識。

2023/2/5第四例,愛因思坦的“宇宙有限”模型,違反人們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常識。他的宇宙設計,受到馬克思主義的長期咒罵,說是唯心主義,是為上帝創造宇宙找根據。但是,后來的“宇宙大爆炸”學說,證明了愛因思坦的遠見。

不大膽則平庸

特別注意掌握的話語霸權的人,引導青年學生和科學工作者,失去批判性思維和懷疑精神,使他們謹小慎微。而且,一旦進入科學研究的前沿,進入開拓性的研究領域,它的危害性就更明顯

5、怎樣對待曾經的反偽浪潮

“偽科學”一詞--中國科學界的最大恥辱

————宋正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

“偽科學”多么可怕的字眼,它曾是整個中國科學界的最大恥辱,使多少前沿科學家望而生畏,噤若寒蟬。被碰上的,則前程盡毀,生不如死。其實多年來,科學工作者們都搞不懂,為什么一些人一定要把在科技前沿探索的科學工作者與制假造假數據、剽竊他人成果的學術界敗類捆綁在一起,冠上偽科學,進行毀滅性的打擊。2023/2/545張穎清1966年來到大草原插隊落戶,開始了對生物學的探索。1982年,張穎清全息生物學的奠基性著作《生物體結構的三定律》出版。同年,山東大學把這位只有電大畢業文憑的青年調入,一年后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后又晉升為教授。1990年,山東大學創建全息生物學研究所,張穎清任所長,并被批準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0年,張穎清被選為國際全息生物學會終身主席。

蔣春暄——航天工業總公司二院高級工程師,對數論極感興趣,自1973年以來利用業余時間鉆研數論,并一直與國內外數學家進行交流。經過近三十年的奮斗,在數論研究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正在他受到國際數學界越來越多關注之時,何院士出手了,不需任何理由,蔣春暄的數論研究立即成了偽科學。

何祚庥

方舟子

網絡雜志“新語絲”

開放的心態,寬容的氛圍2023/2/5466、什么樣的事實能作為科學研究?

科學哲學規定:“如果一個事實根本無法復核并重現,那就無法成為科學事實。”(《自然辯證法概論》第123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所以,一個事實,能不能被科學家研究,關鍵在于,能在實驗室的條件下,或在自然條件下,重新出現。

由此,我們最少可以得出三個結論:

(1)科學不是萬能的。因為世界上,能夠被實證科學研究的現象,僅限于能重復產生、重復觀察的事實,是很狹小的。而世界上到處是不能重復的現象,它們在實證科學的視線以外。

(2)不能重復的事實,不能進行科學研究,因此,也不能進行嚴格的科學解釋。

(3)不能因為這些現象,不能重復,不是科學事實,甚至有人弄虛作假,就否認它們客觀存在。2023/2/547

四、反科學(定義、反科學與對科學的反省、科學是否終結)

1、定義

反科學(anti-science)

就是站在科學的反面,主張丟棄科學,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應用等方面,企圖代替科學,成為人們新的信仰的一套言論。

反科學與科學不相容例如,美國有部分州通過法律規定,在教科書中要用神創論代替達爾文的進化論。這在我們看來,是反科學的。但在有些美國人那里,也并非全然如此,原因更多的是由于他們的信仰所致。他們可能認為這意味著是一種信仰反對另一種信仰。

對科學的批判批判的目的不是要否定科學,而是為了發展科學、推進科學的變革,在某種意義上也含有“反”的意思。

"科學地"對待科學,非科學和反科學之間的關系

非科學:科學并非萬能,人生需要其他學問

反科學:科學也有毛病,需要批評

力戒學術問題行政化和政治化解決:拔苗助長

2023/2/5482、反科學與對科學的反省

美國的反科學現象美國科學史家杰拉爾德·霍爾頓他的《科學與反科學》一書中分析了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如此輝煌的美國,反科學現象仍如此普遍、反科學勢力仍如此強大的多種原因:如美國成年人中有科學知識的還不到13%,絕大多數人仍不了解科學;宗教勢力強大;有些人害怕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不良后果,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科學家在美國的社會地位的上升,引起另一部分人的不滿;如此等等。

其它反對科學的隊伍一些科學哲學家和科學社會學家,他們認為科學同神話和小說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也有一些知識分子,因為科學變得日益深奧、復雜、抽象、難以理解,而對科學產生反感;有些浪漫主義的人文主義者認為現代科學強調理性、客觀性、非人格化,使人生失去了魅力;有些激進的女性主義者和后現代主義者甚至主張取消男性中心主義或西方中心主義的現代科學,代之以女性主義的或東方神秘主義的類科學、邊緣科學。

反科學的目的是否定科學的價值,它不同于對科學的反省。毫無疑問,鑒于科學家在社會中角色的地位和作用越發重要,科學家必須時刻對科學產生的社會后果進行思考,即使自己對某些社會惡果無能為力,也要對此做出警示。比如,科學與政治的結合是及其危險的,在納粹時期的德國和軍國擴張時期的日本,一些科學家曾以“研究”作幌子對人類犯罪,前蘇聯期間的科學研究要效忠政治;現在有關“克隆人”所引發的倫理學思考在西方尚未形成共識

因此,對科學的反省是保證科學不至偏離人類文明進步軌道的一個重要方面。

2023/2/549

到科學發展成為科技,人們越來越明顯地看到,科學發現自然規律,科學在不可能中尋取可能性,科學在破壞目前的正確而又頑固地確定另一種正確,科學在極力否定現在的標準而確定另外的標準。因而科學不再是為了建立人類行為準繩,而是為了滿足人的幸福目的。人的幸福目的移植進科學,人的幸福目的成了科學的目的,科學顯然就談不上是科學了,最多只能以科技或是科學技術相稱了。

《自牛頓以來的科學家》張九慶2023/2/550人類有如此軌跡:

人需要智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