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岳麓版政治史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單元測試 第4單元第15課_第1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政治史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單元測試 第4單元第15課_第2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政治史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單元測試 第4單元第15課_第3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政治史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單元測試 第4單元第15課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業分層測評(建議用時:45分鐘)[學業達標]1.(2023·北京學業水平測試)蔡元培在一幅挽聯中寫道:“是中國自由神,三民五權,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他悼念的是()【導學號:24940090】A.林則徐 B.康有為C.孫中山 D.魯迅【解析】由材料信息“自由”“三民五權”“推翻專制”判斷蔡元培的挽聯是對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評價。【答案】C2.據《中國報學史》統計,武昌起義勝利后半年內,全國報紙由100多家迅速發展到500多家,總銷量達到4200萬份。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B.《臨時約法》規定有言論、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話文使閱讀報紙的人數激增D.人們普遍贊成民主共和,反對君主專制【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一是時間信息“武昌起義勝利后半年內”;二是全國報紙銷量大幅增加。辛亥革命前后是一個社會轉型時期,是由封建帝國向民國轉變的時代,人們期望通過閱讀報紙了解國家大事和世界形勢,所以答案是A項;《臨時約法》頒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全國報紙業的發展,但不能體現銷售量增多的信息,排除B項;C項大力倡導白話文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D項“普遍”不符合史實。【答案】A3.1911年,武昌起義以后,全國有十幾個行省宣布獨立。對這種“獨立”理解正確的是()A.分裂割據,反對革命 B.各省響應,共同反清C.投靠列強,破壞革命 D.脫離清朝,共同反帝【解析】武昌起義以后,全國有十幾個行省宣布獨立,推動了辛亥革命形勢的發展,故選B項。【答案】B4.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和日本”一章曾這樣寫道:“在廣東,小規模的革命黨人起義雖遭鎮壓,可是在漢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彈制造廠的意外爆炸,導致了附近帝國軍隊的兵變。”這場“兵變”帶來的結果不包括()A.中國完成了近代化 B.皇帝制度結束C.中華民國成立 D.滿清政府垮臺【解析】根據材料關鍵詞“……在漢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彈制造廠的意外爆炸,導致了附近帝國軍隊的兵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場兵變是武昌起義。武昌起義的結果并未完成中國的近代化,故A項錯誤,符合題意;B、C、D三項都是武昌起義帶來的結果,故排除。【答案】A5.“武昌起義以后……十三省相繼宣布獨立,并且沒有一個地方發生激烈的戰爭。滿清的滅亡,不是革命軍以軍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蔣廷黻《中國近代史》)這一材料()A.否定了武昌起義的重要作用B.說明了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局限性C.揭示了清朝滅亡的內在原因D.描述了全國所有省份獨立的概況【解析】根據材料“滿清的滅亡……是清朝自己瓦解”可知,清朝的腐敗不堪是其滅亡的內在原因,故選C項。【答案】C[能力提升]6.有人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從君主到民主”社會轉型的成功開始。該觀點的理由,最恰當的是()A.發動了武昌起義B.終結了清朝統治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D.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解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只是辛亥革命的開端,無法說明“從君主到民主”的社會轉型,故A項錯誤;“終結了清朝統治”未指明“君主”的內核,不夠準確,故B項錯誤;“推翻封建帝制”告別了君主,“建立中華民國”提倡了民主,此理由與材料觀點相符,故C項正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不能說明“從君主到民主”的社會轉型,無從體現對君主制的否定,故D項錯誤。【答案】C7.費孝通認為:正因為被禮治慣了,所以在鄉土社會里,一說起訟師,大家會聯想到挑撥是非之類的惡行。(辛亥革命后)訟師改稱律師,打官司改稱起訴,包攬是非改稱法律顧問——這套名詞的改變代表了社會性質的改變。這里所說的“社會性質的改變”是指()【導學號:24940091】A.從人治社會到法治社會B.從宗法社會到官僚社會C.從舊民主主義社會到新民主主義社會D.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解析】訟師和打官司是專制社會的名詞,而律師和起訴是民主社會的名詞,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建立了民國,故A項正確。B項是秦朝時期郡縣制的推行;C項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D項是指工業革命或工業化建設。【答案】A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導學號:24940092】材料一對于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低估的,這并不足怪。因為他們沒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制度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一部分(1)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推翻封建專制政體進行了哪些艱苦的革命斗爭?(2)材料二中文件頒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它有何積極意義?(3)辛亥革命導致清朝統治迅速瓦解,但最終失敗。從中可以吸取哪些歷史教訓?【解析】第(1)問需歸納概括,可從革命思想宣傳,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武裝起義發動及中華民國建立方面著手。第(2)問根據所學知識歸納即可。第(3)問根據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歸納、分析。【答案】(1)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如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建立了興中會等一系列革命團體;建立了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如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等;建立革命政權——中華民國等。(2)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