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民版文化史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 全國獲獎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民版文化史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 全國獲獎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民版文化史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 全國獲獎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民版文化史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 全國獲獎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民版文化史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 全國獲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五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A卷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提出的“百家爭鳴”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從爭論內容上講最主要的不同點是A.前者側重于文學藝術,后者側重于政治主張B.前者側重于科學研究的自由爭論和發展,后者側重于文學藝術C.前者側重于政治運動,后者側重于思想文化D.前者側重于科學研究的自由爭論和發展,后者側重于政治主張2.1980年電影《廬山戀》一經公映,立即紅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劇中悱惻纏綿的愛情故事,令那個時代的人們為之傾倒,可說開創了我國新時期愛情電影的先河。《廬山戀》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愛情電影更能被人們所接受 B.改革開放后社會需求的正常體現C.我國綜合國力獲得顯著提高 D.文化大革命的結束3.著名詩人艾青的詩作《蟬的歌》中所蘊含的意境與國家的“雙百方針”十分契合,但卻在當時遭到嚴厲地批判,甚至被誣蔑為“反動文人”,這是因為()A.民主革命斗爭的需要B.“雙百方針”已經不適合國家發展的需要C.文化大革命將學術問題異化D.《蟬的歌》代表了資產階級的思想4.下列關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百花齊放是針對文學藝術的不同風格而言B.百家爭鳴是針對科學上的不同學派而言C.“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過渡性的策略D.“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留下了經驗和教訓5.1958年3月13日的《光明日報》上有這樣一段文字:“資產階級的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已經完全破產。它對我們只有一個用處,就是當作毒草來研究,以便使我們有個反面的教員,使我們學會認識毒草,并把毒草鋤掉變為肥料。”這反映出()A.“雙百”方針受到干擾和損害B.建設社會主義需要強化階級斗爭C.“右傾”錯誤影響到科學文化發展D.批判“毒草”是當時政治發展的需要6.人們對當時的景象用戲言描述:跑了吭大吭,看個沙家浜;跑著上氣不接下氣,看個紅燈記;朝鮮電影哭哭笑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中國電影新聞簡報。該時期最有可能是在()A.過渡時期B.反右派斗爭時期C.大躍進時期D.“文革”時期7.1983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是一首并非直接表現愛情的曾被列為靡靡之音的禁歌《鄉戀》解禁的日子。當時,晚會現場設置了4部觀眾點播電話,越來越多的點播條都是要求李谷一演唱《鄉戀》的。《鄉戀》的解禁反映的是A.流行音樂已成為音樂發展的主流B.中國人對個性解放的追求C.文學藝術仍受左傾思想的束縛D.大眾傳媒對政府決策起決定作用8.費正清在《美國與中國》中說:“毛(澤東)后的領導轉變了方針。為了現代化,國家重視專甚于紅,重新建立為國選拔人才的傳統制度。”這種“制度”具體是指A.推進九年義務教育制

B.建立職稱評定制度C.實行三級學位制度

D.恢復高校考試招生制度9.A.繁體字難識、難讀、難寫B.新中國實行大眾的文化教育C.新中國成立后強調科學研究D.完成向社會主義教育的轉變10.1946年,中國高等院校中工科學生僅占在校生總數的18.9%,到1952年達到35.4%,為各科學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學在校學生總數的24%,到了1952年這一比例下降到2%。這一現象反映了A.人文社會科學的地位大大降低B.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即將展開C.貫徹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成果D.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初步形成11.據《中國教育報》載:“六五”(1981---1985)計劃期間,我國按照國家統一計劃先后派出的留學人員達30500余人。與此相關的熱門話題創作的《世界大串聯》《出國熱潮面面觀》《出國出國》等報告文學相繼問世。在大小外文書店,《新英漢詞典》《新概念英語》《生活日語》等等格外好售。這主要反映出A.復關談判推動中國人積極學習外語B.改革開放使國人日益渴望了解世界C.改革開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中國的教育體制開始與世界接軌12.劉少奇在1964年指出:“在農村里面辦半農半讀的學校,在工廠里面辦半工半讀的學校。農忙的時候種地,農閑的時候讀書,或者一個星期做工,一個星期讀書。”1986年,我國制定《義務教育法》,開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這一變化從根本上說明了A.我國的教育方針發生了變化B.我國的教育體制發生了變化C.我國的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D.我國的基本國情發生了變化13.右圖題為“戰斗的生活”,它反映了“文革”中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這種現象最惡劣的影響是()A.使民族文化素質下降B.使高考制度被廢除C.使大學教育水平下降D.使各行各業專門人才缺乏14.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東北某大學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設。1962年,因政府實施壓縮城鎮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鄉務農。該青年的這一經歷可以推斷當時A.高等教育服務農村建設需要B.計劃經濟決定個人前途命運C.國民經濟發展出現較大波動D.左傾錯誤導致失業現象嚴重15.1949年12月,新中國教育工作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服務,為當前的革命斗爭與建設服務”;1958年9月,我國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985年重申:“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反映出新中國的教育方針A.長期“左”傾冒進B.缺乏連續性C.始終堅持以人為本D.具有時代性16.1950年——1963年,中國共派出留學生9594人,其中,蘇聯8357人,東歐各國925人,西歐和亞洲各國17人留學生的選派、培訓到政治審查、專業選擇、學習與生活費用,以及期滿后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關部門負責。這一時期的留學運動A.全面開啟了向西方學習的熱潮B.是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C.內容主要學習先進的政治制度D.導致中國完全照搬了蘇聯模式17.“‘兩彈一星’,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發。在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的攻關會戰中,先后有26個部、委,20個省、市、自治區,包括9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參加,為原子彈的制造和試驗研制出10萬多種專用儀器、設備和原材料。”以上材料不能說明A.“兩彈一星”同時帶動了各類學科的研究和發展B.“兩彈一星”的開發成功是國家綜合科技能力提高的體現C.開發“兩彈一星”,最主要是為了增強民族的凝聚力D.“兩彈一星”的研究體現了中國人民愛國奉獻、自強不息、協同合作的精神18.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學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其中由世界首次實現的是A.第一顆原子彈B.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C.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D.載人航天飛船19.新中國某位科學家先后獲得了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杰出發明家”金質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饑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該科學家的主要成果是A.原子彈B.人造地球衛星C.雜交水稻D.人工合成牛胰島素20.20世紀60年代上海承擔導彈研制任務后,一批傳統產品生產廠,如造紙廠、紡織廠、手工工廠被改造為超高強度合金鋼、特種有色金屬、半導體材料等新材料生產廠、電子元器件生產廠、精密加工廠以及儀器儀表廠。這表明導彈研制A.增加了造紙業和紡織業的科技含量B.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C.依賴于我國傳統工業的發展D.推動了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第II卷(非選擇題)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材孫悟空的藝術形象發生了很大變化。時期宋元明清“文革”時期改革開放后形象特點神通廣大,追求個人享樂,愛憎不分明從任性忘為到誠心向佛不畏強權敢于抗爭斬妖除魔的正義化身,向現實妥協的悲劇代表,叛逆不羈的個人英雄——摘編自張久瑛《試論孫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變》、劉繼興《毛澤東耐人尋味的“孫悟空情結”》從以上村料中任選兩個相鄰的時段,指出孫悟空形象的差異,并從藝術形象的時代性角度進行論述。(說明:可以贊同或反對材材中所呈現的“差異”,但必須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22.不同時期的歷史教育反映出不同的時代特征與歷史觀念。閱讀下表中的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中國近代以來中學歷史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基本內容材料序號名稱頒行時間基本內容(摘要整理)材料一《奏定中學堂章程》1903年國史“當專舉歷代帝王之大事、陳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澤、暨中國百年以內之大事,次則講古今忠良賢哲之事跡”。外國史當“示以今日西方東侵危局”“注意發明實事之關系,辨文化之由來,使得省悟強弱興亡之故,以振發國民之志氣”。材料二《中學校課程標準》1913年側重“民族之進化、社會之變遷、邦國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體之沿革與民國建立之本”“本國歷史授以歷代政治文化遞演之現象與重要事跡”。材料三《高級中學世界近現代史教學大綱(草案)》1956年“學生認識資本主義必然死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發展規律”“向共產主義邁進的蘇聯是人類解放道路上的燈塔”“美國是戰后世界上新的反動的侵略的中心”。材料四《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2023年“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1)根據材料一,概括當時國史教學的核心宗旨。歸納當時外國史教學中注重培養什么意識?結合背景說明當時強調培養這種意識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特別注重對“政體之沿革”與“民國建立之本”的學習,其教育意義何在?結合民國初年史實對哪些思想政治運動產生了影響。(3)材料三與材料四在世界史教學的目標上有何差異?結合中國當時的外部環境分析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

專題五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A參考答案1-5DBCCA6-10DBDBB11-15BDACD16-20BCCCD21.示例:差異:從宋元到明清,孫悟空的形象從追求個人享受轉變為誠心向佛。論述:宋元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興起,物質享受逐步受到個人重視;話本、雜劇的興起給民眾的精神生活帶來了更多選擇;佛教的本土化趨勢也影響到孫悟空藝術形象的塑造。明清時期,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市民階層擴大,要求個性解放;封建倫理綱常中對個人欲望的束縛和對“良知”的迫求影響藝術形象的塑造。小說、戲曲的多種表現手法使孫悟空的藝術形象進一步完善。(8分,任答2點即可)總之,人物的藝術形象受時代特征影響而不斷變化。22.(1)宗旨:強調忠君尚賢。意識:民族危機與自強意識。原因:外因: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或答八國聯軍侵華,《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