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史四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課件- 歷史中考一輪復習_第1頁
中國現代史四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課件- 歷史中考一輪復習_第2頁
中國現代史四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課件- 歷史中考一輪復習_第3頁
中國現代史四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課件- 歷史中考一輪復習_第4頁
中國現代史四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課件- 歷史中考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篇考點解讀第三章中國現代史第四節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第四節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第四節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第四節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兩條主線民族團結、祖國統一兩大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一國兩制”三大事件“一國兩制”的提出、香港回歸、澳門回歸

第四節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八下P60—61)

1.背景:根據我國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中國共產黨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

2.含義: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

3.性質(地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4.提出(確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后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載入憲法。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

5.實施: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1947年,根據黨中央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方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這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為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目前全國已經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194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西藏自治區(1965)5個民族自治區,30個民族自治州,120個民族自治縣(旗)。

6.意義: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意義(八下P62—63)

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國各民族發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數民族的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

2.措施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表現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因地制宜,進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意義廢除了剝削和壓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邁進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

表現國家采取許多優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員,還通過技術、資金、物資等多種方式,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各民族也根據本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發揮自身優勢,發展經濟,取得了很大成就意義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原因新中國成立時,一些少數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表現國家按照自愿的原則,幫助侗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創制了文字,為這些民族的文化傳承創造了條件。國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保護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國家還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了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意義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意義(八下P62—63)西部大開發

時間20世紀末,中共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范圍西部大開發戰略覆蓋5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和83個自治縣,還有3個自治州參照享受西部大開發的相關政策概況西部大開發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西部大開發以來,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等方面建設了一大批項目,極大地帶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促進了青海、西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興邊富民行動

表現國家還實施了旨在推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興邊富民行動,采取特殊措施幫助人口較少民族加快發展結果進一步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

3.認識:中國實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解決民族問題和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共同發展的正確道路。

三、“一國兩制”的構想(八下P65)

1.背景:香港問題、澳門問題和臺灣問題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解決這些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祖國大陸全體同胞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強烈愿望。

2.“一國兩制”的提出

(1)目的: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實現祖國和平統一。(2)時間: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3)提出者:鄧小平。

3.“一國兩制”的含義:“一國兩制”就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4.“一國兩制”的意義:“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為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開辟了途徑。

5.易錯易混:“一國兩制”最早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的,最先把“一國兩制”的構想付諸實踐的是香港回歸。“一國兩制”的前提條件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四、香港、澳門回歸(八下P66—68)

1.背景:“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為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開辟了途徑。

2.香港的回歸歷程:1982年開始,中英兩國經過兩年談判,于1984年12月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直轄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別行政區。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兩國政府在香港如期舉行香港政權交接儀式。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四、香港、澳門回歸(八下P66—68)

3.澳門的回歸歷程:1987年4月,中葡兩國政府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舉行澳門政權交接儀式。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4.香港澳門回歸的意義: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范例,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

四、香港、澳門回歸(八下P66—68)

5.香港和澳門能夠回歸祖國的原因: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一國兩制”構想的正確指導;中華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葡的共同努力。

6.香港和澳門回歸的啟示: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要依據國情實行改革,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努力學習,發奮圖強。

7.實現香港持續繁榮穩定的方法:依靠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的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愛國愛港人士捍衛香港法治和社會秩序;堅決反對境外勢力干涉香港事務。

8.易錯易混:臺灣問題是國共內戰的歷史遺留問題,屬于中國內政;港澳問題是西方殖民者侵華的歷史遺留問題,是主權問題。臺灣特別行政區與港澳的不同是臺灣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

五、海峽兩岸關系改善(八下P70—74)1.黨和政府對臺灣問題的政策演變時間人物政策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黨和政府把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作為神圣的使命,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毛澤東說:“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緩和海峽兩岸關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江澤民1995年1月,江澤民針對兩岸關系新情況,提出了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胡錦濤四點意見、《反分裂國家法》

五、海峽兩岸關系改善(八下P70—74)2.兩岸關系發展走向緩和從1979年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中央人民政府倡議海峽兩岸直接實行通郵、通航、通商,歡迎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游、考察、經商等。海峽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打破隔絕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開放措施,打破了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達成共識隨著海峽兩岸交流日趨密切,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1992年,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就是“九二共識”。1995年1月,江澤民針對兩岸關系新情況,提出了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

五、海峽兩岸關系改善(八下P70—74)不斷發展

汪辜會談1993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會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入協議,并就開展兩岸經濟、文教科技交流達成共識。汪辜會談對促進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國共領導人的會見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和平之旅”訪問團訪問中國大陸。胡錦濤會見連戰一行。雙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主張臺海和平穩定。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兩岸領導人的會見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

五、海峽兩岸關系改善(八下P70—74)日益密切

背景原因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下,海峽兩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共同努力交往表現兩岸人員往來以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2008年11月,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隨后,兩岸同時舉行“三通”(海峽兩岸之間雙向的直接通郵、通商、通航)啟動儀式,兩岸關系取得重大進展有利因素有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的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民族;黨和政府的對臺基本方針充分考慮了各方利益;海峽兩岸人民渴望統一;改革開放,國力增強;港澳問題的順利解決,為臺灣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范例;“一個中國”原則得到國際社會承認;海內外中國人要求統一的共同愿望;兩岸經濟文化交往的繁榮不利因素“臺獨”勢力的阻撓和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涉3.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心愿,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我們要堅決反對“臺獨”,維護國家的統一。

六、祖國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八下P70—74)

1.祖國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從歷史角度看,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民族角度看,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完成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從現實角度看,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祖國統一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從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國家法》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從可行性來看,香港、澳門的回歸和持續繁榮為和平統一臺灣提供了范例。

2.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迅速發展的基礎:海峽兩岸血濃于水的親緣關系,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兩岸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的共同努力;等等。

3.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方法:加強兩岸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加強兩岸高層領導人的對話;加快大陸經濟發展;縮小兩岸的經濟差距;加強兩岸人員的往來。

4.為推動海峽兩岸關系進一步發展的合理化建議:堅決擁護黨和政府的對臺政策,積極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實現互利共贏;組織與臺灣中學生增加交流的活動等。1.對比經濟特區、民族自治區、特別行政區比較項經濟特區民族自治區特別行政區不同點目的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城市(地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香港、澳門、臺灣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特點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享有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權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包括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相同點從國情出發;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行使主權;有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祖國統一;等等

2.比較香港、澳門問題與臺灣問題比較項香港、澳門問題臺灣問題不同點問題由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中國內戰造成的暫時性分裂問題性質外交中國內政解決途徑通過中英、中葡之間的談判解決通過海峽兩岸平等協商解決解決現狀已回歸祖國,且發展良好正在進行相同點基本方針“一國兩制”

3.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歷程

4.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制度創新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5.對制度創新的認識

制度創新是促進自主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制度創新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制度創新可以更好地維護社會安定,維護國家統一;制度創新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