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娜:在陳光中教授執教70年研討會上的發言_第1頁
魏曉娜:在陳光中教授執教70年研討會上的發言_第2頁
魏曉娜:在陳光中教授執教70年研討會上的發言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在陳光中教授執教70年研討會上的發言魏曉娜尊敬的恩師陳光中先生,各位同門,各位嘉賓,各位朋友:今天我非常榮幸地代表2000級的博士生發言。記得入師門時,先生剛過完70大壽,今天我們慶祝先生執教70年,這中間走過的,正好和先生從教時的年齡一樣的光陰。22年間,我也從一個青年學生變成了大學教授,也有了自己的博士生。但無論身份如何轉換,讀書時期從先生那里得到的教誨至今受益。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先生早年講授過哲學,也可能得益于這一知識背景,先生看問題是十分通透的,教學方式是別具一格的。最令我難忘的,并不是從先生的課堂上學到了多少具體的知識,而是先生開放、包容、辯論式的教學方式。先生的課堂,是鼓勵思考,鼓勵傾聽,鼓勵質疑,鼓勵討論的。作為先生的弟子,我們如今也接過先生手中的教鞭,今天我們給先生慶祝執教70周年,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應該如何傳承先生的衣缽?這個問題令我想起古希臘哲學史上兩對著名的師徒關系。柏拉圖在《申辯篇》里講了這么一個故事:蘇格拉底聽到神諭說沒有人比自己更有智慧,非常不解,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智慧。于是他遍訪當時有名的“智者”,試圖證明這些人比自己更有智慧。結果卻失望而歸,這些人不僅沒有真正的智慧,還自作聰明,對自己的無知一無所知。蘇格拉底因此明白了神為什么說自己最有智慧,因為只有他“自知其無知”。正是受此啟發,蘇格拉底一生都在以一種批判的態度探尋智慧,對那些自稱有智慧的人進行揭露,當然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他還創立了“蘇格拉底教學法”,即以對話的方式在問答中詰難對方,使對方陷入矛盾,讓對方自己逐漸修正意見,最終達到真理的方法。柏拉圖從20歲左右開始追隨蘇格拉底,深受其師思想影響。柏拉圖在《國家篇》里講述了一個著名的寓言“洞穴的隱喻這個隱喻告訴我們,你所看到的現象,未必是事物的本質,人只有通過不斷的轉向、不斷地反思才能得到真理。亞里士多德從17歲開始追隨其師柏拉圖,對其恩師柏拉圖充滿了崇敬之情,但他卻對恩師的理論進行了全面的批判。當有人指責亞里士多德背叛恩師時,亞里士多德回應了一句響徹歷史長河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J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三個偉大的哲學家、兩對師徒成就了人類文明史上一段佳話。回到我們一開始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接過先生的衣缽?我想,不是要我們記下先生說過的每一句話,不是要我們背熟先生的每一篇文章,而是將這份嚴謹、思考、傾聽、質疑的精神傳承下去。我們要學習先生始終睜眼看世界的這份清醒,密切關注各國刑事訴訟法治的最新成就;我們也要象先生一樣,始終站在中國的土地上推進中國的刑事訴訟法治。理性,始于懷疑;真理,來自反思。失去懷疑和反思的能力,法律人特別容易陷入教條主義,甚至將別人幾百年前的牙慧奉為真經。理解了這一點,我想,我們才是真正接過了先生的衣缽。今天是先生執教70周年紀念。這70年間,新中國的刑事法治經歷了從蹣跚起步、停步不前,到不斷完善的過程。先生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參與者、推動者,以他的博學、包容、嚴謹和社會擔當,言傳身教,潤物無聲,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法律學人。我等后輩,當時時以先生為楷模,接過以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