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基礎理論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張雯緒論哲學基礎體質臟象病因病機附:中醫哲學思維及方法總目錄氣血精津液經絡養生與防治
思考題緒論緒論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概念二、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四、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唯物辯證觀五、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六、中醫學的醫學模式(一)什么是中醫學
中醫學是中國關于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與防治,以及攝生康復,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一門,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和特點。傳統醫學科學(二)中醫學理論體系
科學:古稱“格物致知”始見于《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正確反映客觀世界某一領域內的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理論體系: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具體的科學規律(二)中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理論體系:哲學基礎——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思想——整體觀念核心——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診療特點——辨證論治緒論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概念二、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四、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唯物辯證觀五、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六、中醫學的醫學模式(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致中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整體性人文性承傳性(二)中醫學的文化特征天地人三才一體的——整體觀人命至重以人為本的——醫德觀陰平陽秘動靜互涵的——恒動觀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防治觀(三)中國古代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中醫學古代哲學: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自然科學:中國古代解剖學社會科學: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緒論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概念二、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四、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唯物辯證觀五、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六、中醫學的醫學模式中醫基礎體系醫學基礎——原始積累哲學基礎——精氣、陰陽、五行
《內經》
《難經》文化基礎——傳統文化形成標志形成基礎
《傷寒雜病論》
《神農本草經》四大經典中醫理論體系的發展概況(一)先秦、秦、漢黃帝內經365味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素問靈樞責難傷寒論金匱要略(二)魏、晉、隋、唐晉·皇甫謐晉·王叔和隋·巢元方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針灸甲乙經脈經諸病源候論千金方最早的脈學專著病因、病理和證候學專著建立較完整的針灸理論體系第一部醫學百科全書哲學流派學術爭鳴經濟科學蓬勃發展思想家革新精神(三)宋、金、元各具特色的中醫學術流派金元四大家李東垣(李杲)—內傷脾胃學說—補土派張從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劉完素(河間)—火熱論—寒涼派朱丹溪(震亨)—相火論—滋陰派《格致余論》《儒門事親》《脾胃論》《河間六書》出現了許多具有重大意義的醫學創新與發明編撰了門類繁多的醫學全書、醫學類書、醫學叢書、古典醫籍注釋等醫學著作(四)明、清溫病學說明·吳又可《溫疫論》清·王孟英《溫熱經緯》清·薛生白《濕熱條辨》清·吳鞠通《溫病條辨》清·葉天士《溫熱論》奠定基礎創立衛氣營血辨證創立三焦辨證(四)明、清腎命學說明·趙獻可《醫貫》明·張介賓《景岳全書》明·李中梓《醫宗必讀》清·王清任《醫林改錯》藥學巨著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先后天之本、乙癸同源(五)近代與現代唐容川、朱沛文、惲鐵樵、張錫純中西匯通派證的研究文獻整理中醫現代化現代緒論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概念二、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四、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唯物辯證觀五、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六、中醫學的醫學模式唯物辯證觀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陰陽
天、地、人人之生也,必合陰陽之氣,媾父母之精,兩精相摶,形神乃成辯證法唯物論
升、降、出、入緒論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概念二、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四、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唯物辯證觀五、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六、中醫學的醫學模式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環境有密切的聯系恒動觀念證候運動變化發展整體—由其組成部分以一定的聯系方式構成的,任何事物都由各種要素以一定方式構成的統一整體。
整體觀念:是關于事物和現象的完整性、統一性和聯系性的認識。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是關于人體自身以及人與環境(自然界、社會)之間的完整性、統一性和聯系性的認識。
整體觀念·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①結構上: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③功能上:相互協調,相互為用④病理上:相互影響,局部病變與整體病變⑤診斷上:察外知內⑥治療上:局部病變與臟腑病變,治未病,五行傳變五臟六腑體表組織器官心小腸舌、脈肺大腸鼻、皮毛脾胃口、肌肉肝膽目、筋腎膀胱耳、骨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聯系②生理上:五臟一體觀、形神合一整體觀念·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即所謂“天人一體觀”、“天人合一”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季節氣候變化的影響晝夜晨昏變化的影響地方區域變化的影響季節氣候變化的影響晝夜晨昏變化的影響地方區域變化的影響環境條件變化的影響環境條件變化的影響整體觀念·人與社會環境關系密切個人的社會地位改變:年齡、生活習慣、經濟條件社會的治與亂:政治經濟脫營:嘗貴后賤失精:嘗富后貧恒動觀念恒動觀—用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觀點來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①動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由也……成敗倚伏生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素問·六微旨大論》)②人體生理功能是不斷運動變化的平衡協調過程臟腑功能——臟腑氣化③生理上:五臟一體觀、形神合一辨證論治·病、證、癥的區別
癥證-病-癥狀:疾病的臨床表現(主觀異常感覺和某些病態變化):發熱、咳喘。。指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變化),是確定治法、處方遣藥的依據。風寒束表脾胃虛寒。
是指有特定病因、發病形式、病機、發展規律和轉歸的一種完整的過程。如感冒、痢疾。。體征:能被覺察到的客觀表現:面黃、目赤、脈數。癥
證
病癥:構成疾病和證候的基本要素
反映個別或部分的本質證:各階段證候是疾病全過程
反映疾病階段的本質病:每一病有不同階段的病理變化
反映全部過程和基本規律人體病理變化辨證—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和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證。辨證內容辨證論治·含義及應用辨病因:風熱、風寒、瘀血辨病位:表里、氣血、臟腑辨病性:寒熱虛實辨病勢:傳變規律論治—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論治內容因證立法:肝氣郁結——疏肝理氣隨法選方:疏肝理氣——四逆散處方遣藥:柴胡、白芍、枳殼、甘草辨證
論治
關系
辨證是確定治療方法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和具體實施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是否準確辨證和論治是疾病診療中相互聯系而不分割的兩個方面辨證論治·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中醫病證結合:感冒分期西醫辨病、中醫辨證:肝炎——肝膽濕熱、肝腎陰虛同病異治:由于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病理變化不同,即證不相同,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治法也不同。異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現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變化,即出現相同或相似的證。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治法也相同。辨證論治·病治異同實質:證同治同辨證論治·應用
同病異治
異病同治感冒夏季——風熱挾濕——辛涼發散,芳香化濕
冬季——風寒——辛溫散寒胃下垂
子宮脫垂
脫肛
氣短乏力,語言低微脘腹、肛門有重墜感
中氣下陷
補中益氣緒論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概念二、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四、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唯物辯證觀五、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六、中醫學的醫學模式醫學模式中醫學西醫學基本概念生物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生物—社會—心理—環境:整體醫學模式為一種醫學觀念,是人們觀察、分析和處理有關人類健康,與疾病問題的觀點和方法,是哲學思想在醫學中的反映,是人類對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醫學觀念的總體概括中醫學的學術特色及優勢學術特色整體醫學個體化診療自然療法優勢理論優勢——獨特理論體系治療優勢——療效、辨證方藥優勢——天然藥物養生保健優勢——養療復一體中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注重宏觀觀察重視整體研究擅長哲學思維
西醫——微觀中醫——宏觀
五臟一體天人合一(自然、社會)
道家儒家:中和平衡強調功能聯系
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中醫學的主要思維方法1
司外揣內外:外在表現內:內臟病機有諸內,必形于外。2
取象比類(援物比類、類比法)是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在某些屬性或關系相同或相似,而推論出它們的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邏輯。五行學說3比較和分類比較:同異關系脾胃(中州)分類納運升降潤燥病因:內因、外因、不內外因治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4歸納與演繹歸納:個性與共性演繹:(推演絡繹)肺—金—大腸—鼻—皮毛“金曰從革”—肅殺、收斂、潛降5試探與反證假說試探:初步設想—相應措施反證:結果——原因骨折——補骨藥(腎主骨)以方測證第一章哲學基礎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中醫基礎理論第一章哲學基礎第一章哲學基礎第一節氣一元論第二節陰陽學說第三節五行學說精氣說學:是研究精氣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并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及其發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理論人身三寶:精、氣、神沿革:產生于先秦兩漢時期被“元氣論”同化
“氣一元論”第一節氣一元論
一、氣的基本概念(一)氣的哲學含義常識概念——具體科學的物質概念,如云氣、水氣、呼吸之氣、水谷之氣等。哲學范疇——極其細微的物質,具有運動功能的客觀實體,構成世界萬物的本質,抽象的物質概念。物質與功能的統一。泛義——泛指任何現象,包括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二)氣的醫學含義1.中醫學的氣系統:生理之氣為核心
自然之氣——天地之氣、五行之氣、四時之氣等生理之氣——人氣、陰陽之氣、清濁之氣、臟腑之氣、真氣、宗氣、營氣、衛氣等病邪之氣——六淫之氣、惡氣、毒氣等。
藥物之氣——寒熱溫涼四氣,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氣等
2.氣的醫學含義:人體之氣。運行不息,極其細微的精微物質
生命物質系統→氣→血精津液生命物質與生理功能的統一。二、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一)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宇宙——天地合氣,萬物自物“通天下一氣耳。”生命——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之生死,全賴乎氣(二)運動是氣的固有屬性及其存在形式1.氣的運動變化: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2.氣的運動形式:升降出入形化——氣化
形氣轉化“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3.氣運動的根源:氣有勝復。陰陽相錯。氣陰氣
陽氣
感應、可入
滲透
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萬物化生(三)氣是天地萬物相互感應的中介1.中介的含義:表征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內部不同要素之間間接聯系的概念。2.氣的感應性:指陰陽二氣的交感相應。3.氣的可入性和滲透性:可入性——氣很細微,既無形質,又有形質,無處不入,無所不有,貫通一切。滲透性——滲入其他事物之中或吸收其他事物成分,而使自身變為陰氣、陽氣、風氣、云氣、天氣、地氣等,表現為氣的多樣性。三、氣一元論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確立中醫學的科學觀1.自然觀:人們對自然界的總的看法。氣是世界的本原,天地人統一于氣。2.醫學觀: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人——社會——心理的整體醫學模式。3.生命觀:氣是生命的本原。合陰陽之氣,媾父母之精,兩精相搏,形神乃成。4.健康觀:氣和則為正氣
氣化為形氣化(升降出入)形氣轉化形化為氣動態平衡(和)
5.疾病觀:病因——氣失其和為邪氣邪(氣失和)正(氣和)交爭
病機——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地升降出入失常
診斷——察五臟神形,知真氣虛實氣失調——虛、滯、上、下、結、散、亂……6.防治觀:治病之道,氣內為寶整體調節,三因制宜調氣養生之道,以氣為本(二)確立中醫學的方法論1.氣化流行的整體觀天地萬物本原于氣氣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的2.樸素的系統整體思維方式。第一章哲學基礎第一節氣一元論第二節陰陽學說第三節五行學說第二節陰陽學說陰陽學說的起源以及形成陰陽的概念及其學說的基本內容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概述陰陽學說:是研究陰陽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并用以闡釋宇宙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理論。它是古人探索宇宙本質和解釋宇宙的一種世界和方法論,屬于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范疇。歷史沿革:(1)形成于西周:《周易》的易卦(2)春秋戰國時期應用于醫學理論:《黃帝內經》(一)陰陽的產生:指日光的向背(二)陰陽學說的形成:
由單純的物質概念上升為(日光的向背)哲學概念(陰陽學說的形成)
陰陽學說的起源以及形成一、陰陽的概念和特征(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陰陽是對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和陽,既可代表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二)事物的陰陽屬性
2.陰陽屬性的劃分標準火的特征——升騰、溫暖、向上、熱烈等——屬陽水的特征——靜止、寒涼、向下、清靜等——屬陰1.陰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無實物可見,是用來標示事物特性的概念火、水《素問·陰陽離合論》:“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4.陰陽的無限可分性(三)陰陽的普遍性、關聯性、相對性和可分性1.陰陽的普遍性:陰陽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2.陰陽的關聯性:只有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才能用陰陽來說。3.陰陽的相對性①屬陰屬陽是相對比較而言。②陰陽無限可分(陰陽的可分性)③陰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陰陽的對立制約陰陽的消長平衡陰陽的相互轉化陰陽的互根互用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的對立制約《類經附翼·醫易》:“動極者鎮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1)對立制約——是指屬性相反的陰陽雙方在一個統一體中的相互排斥、相互制約和相互斗爭。如:(2)陰陽雙方對立是絕對的“陰主靜,陽主動”
“陰主內,陽主外”
春夏——溫熱——陽氣上升,制約寒涼之氣秋冬——寒涼——陰氣上升,制約溫熱之氣(3)陰陽即是對立又是統一的:陰平陽秘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的互根互用(1)互根——相互依存互為根本互用——相互資生相互助長陰依存于陽,陽依存于陰,雙方均以對方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2)互相互用的表現“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交感——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的過程。《周易》:“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陰陽二氣的運動是陰陽交感得以實現的基礎陰陽交感是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的一種最佳狀態(即“和”)。
陰陽互藏——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涵陽,陽中涵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藏是陰陽二氣交感合和的動力根源,又是構建陰陽雙方相互依存、相互為用關系的基礎。
陰中寓陽,因而陰依陽而存在,陰以陽為根而化陽中涵陰,因而陽依陰而存在,陽以陰為源而生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的消長平衡3.陰陽消長的形式:陽消陰長、陰消陽長此長彼消熱盛傷陰,寒盛傷陽此消彼長陰虛火旺,陽虛陰盛1.概念:是指陰陽在不斷地消長運動中維持相對的平衡狀態。2.導致消長的原因:陰陽對立、陰陽互根。4.陰陽消長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5.陰陽消長超出一定的限度,則出現轉化。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的相互轉化陰陽的消長—————————陰陽的轉化發生轉化的前提和條件:
極
或
重
量變質變“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1.概念:指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2.陰陽轉化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物質和功能之間陽陰上部下部體表體內腰背胸腹六腑五臟“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2、病理變化的總綱(十六字總綱)1、說明疾病的發生,區分病因屬性陰陽正氣精(血、精、津液)氣邪氣寒、濕
風、熱、暑、燥(1)陰陽偏盛(指邪氣有陽盛或陰盛)(2)陰陽偏衰(指正氣有陽或陰的不足)陽盛則熱,導致陰病陰盛則寒,導致陽病邪氣盛則實
陽虛則寒,導致虛寒證陰虛則熱,導致虛熱證精氣奪則虛
陽偏勝陰偏勝陽偏衰陰偏衰陰陽失調陰盛陰陽偏盛實寒證(陰勝則寒)傷陽兼陽虛(陰勝則陽病)陽盛實熱證(陽勝則熱)傷陰兼陰虛(陽勝則陰病)陰虛陰陽偏衰虛熱證(陰虛則熱)不能生陽陽虛(陰損及陽)陽虛虛寒證(陽虛則寒)不能生陰陰虛(陽損及陰)陰不制陽陽不制陰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四)用于疾病的診斷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如心的辨證:心陽虛,心陰虛,心火亢盛表、熱、實——陽里、寒、虛——陰(五)用于疾病的治療1、確定治療的原則:調整陰陽,補偏救弊,促使陰平陽秘
“損其有余”即“實者瀉之”
寒者熱之,用于陰盛,配以助陽藥物熱者寒之,用于陽盛,配以養陰生津藥物“補其不足”即“虛者補之”
陽偏衰——陰盛——溫陽祛寒陰偏衰——陽盛——滋陰降火(六)歸納藥物的性能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陰陽四性寒涼溫熱五味酸苦咸辛甘淡升降浮沉降沉升浮調整陰陽陰盛陰陽偏盛實證實寒證寒者熱之(熱性方藥)傷陽兼陽虛(酌加溫陽藥)陽盛實熱證熱者寒之(寒性方藥)傷陰兼陰虛(酌加養陰藥)陰虛陰陽偏衰虛證虛熱證補陰(陽病治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陽虛虛寒證補陽(陰病治陽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瀉其有余補其不足第一章哲學基礎第一節氣一元論第二節陰陽學說第三節五行學說五行學說的起源以及形成五行的概念、特性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第三節五行學說(一)五行的起源五方《尚書大傳·周傳》五行學說的起源以及形成五材五行《左傳》(二)五行學說的概念:是研究五行的內涵,特性及生克規律,并以五行特性為依據歸類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并以生克規律來闡釋各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古代哲學理論。五行的概念、特性及歸類(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指客觀世界存在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變化。(二)五行的特性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附:五行系統表1.木曰曲直:“曲直”指樹木枝條具有生長、柔和、能曲能直的特性,引申為凡有生長、升發、條達和舒暢等性質、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木。2.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溫熱、升騰、光明、向上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皆歸屬于火。3.土爰稼穡:指人類種植物和收獲谷物,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4.金曰從革:從革為變革之意,引申為具有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5.水曰潤下: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向下、滋潤、閉藏的性質和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水。革:本義:去毛的獸皮。《說文》:“革,獸皮治去其毛。”引申為變革。
《說文解字注》:“治去其毛,是更改之義。”(三)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1.歸類法(1)取象比類:“取象”即從事物的形象(形態、作用、性質)中找出能反映事物本質的特有征象;“比類”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屬性為基準,與某件事物特有的征象相比類,以確其五行歸屬。(2)推演絡繹:根據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歸屬,推演歸納其他相關的事物,從而確定這些事物的五行歸屬。自然界五行人體方位氣候發展過程五色五味時令臟腑五官形體情志五液五華東風生青酸春木肝膽目筋怒淚爪南暑長赤苦夏火心小腸舌血脈喜汗面中濕化黃甘長夏土脾胃口肌肉思涎唇西燥收白辛秋金肺大腸鼻皮悲涕毛北寒藏黑咸冬水腎膀胱耳骨恐唾發2.事物屬性五行歸類表3.對五行歸類的看法(1)五行歸類,是古人對事物現象進行分類和論理的一種方法。(2)在中醫學中,將人體生活活動和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聯系起來,以說明人體自身和人體與環境的統一性。(3)其基礎是必須“五數”,很難符合本物的本來現象。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一般狀態下(即生理狀態下):相生、相克特殊狀態下(即病理狀態下):相乘、相侮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間相互生化,相互制約,以維持平衡協調的關系。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相生(1)含義:相互資生、助長、促進(2)次序
(3)關系:“母子關系”
木火土金水生生生生木生我生生我木火土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相克(1)含義:相互克制、制約、抑制(2)次序
(3)關系:“所勝”、“所不勝”關系木土水火金克克克克木克我克克我所不勝所勝水金水為火之所不勝,金為火之所勝火(1)含義:制約、生化(相生+相克)(2)五行制化:五行之間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以維持平衡協調關系。(3)規律:“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素問·六微旨大論》)“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五行制化(生理)木(我)(子)火(我生)(母)水(生我)(克我)金(所不勝)(我克)土(所勝)(1)定義:五行之間按相克規律的自我調節。勝氣:一行亢盛,對“已所勝”的過度克制。復氣:引起“己所不勝”的報復性壓制。五行勝復(子復母仇):指五行中的一行亢盛(勝氣),則引起其所不勝(復氣)的報復性制約,而使五行之氣歸于協調平衡。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五行勝復(2)勝氣和復氣的關系:復氣是勝氣的所不勝。“有勝則復”、“子復母仇”勝氣復氣關系:復氣是勝氣的所不勝木火土金水金水木火土金是木之所不勝水是火之所不勝木是土之所不勝火是金之所不勝土是水之所不勝(3)勝氣復氣的調節規律木勝(勝氣出現)克土引土衰,土衰制水不及出現水盛,水盛克火引起火衰,火衰制金不足引起金旺,金旺(產生復氣)克木,使木氣亢盛得以平復。木(勝氣)金(復氣)火水土木旺土衰土衰水盛金勝克木火衰金旺水盛火衰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相乘(1)含義(2)次序(3)原因木土水火金乘乘乘乘木乘②不及:難以抵御其“所不勝”①太過:對“所勝”克制太過五行中某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相克太過,即“倍克”。
正常過弱正常過亢乘乘木木土土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相侮(1)含義: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不勝”之行的反向克制(2)次序(3)原因木金火水土侮侮侮侮木侮②一行不及,則受所勝(我克)之行所侮①一行太過,去侮所不勝(克我)之行即“反克”、“反侮”。
金
木(旺)木(虛)土侮侮太過不及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相乘與相侮的聯系、區別(1)區別: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過;相侮是與五行相克次序相反的克制異常。
(2)聯系:相乘時可同時發生對另一行的反侮;相侮時可同時發生對另一行的相乘。
水氣不足
水氣有余
“氣有余,則制已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素問·五運大論》)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乘侮規律金木(有余)土克我我克侮所不勝(木旺侮金)制其所勝(木旺乘土)所不勝所勝金木(不及)土所不勝所勝我克克我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1.
母病及子:母病虛弱引起子亦不足,終使兩行皆衰。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母子相及2.子病犯母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盛(子病犯母)子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七年級生物上冊 第三單元 第五章 第一節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
- 三年級數學上冊 九 我當小廚師-分數的初步認識 信息窗2 簡單分數的大小比較第2課時教學設計 青島版六三制
- 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一單元 4海燕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初中政治 (道德與法治)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上冊延續文化血脈教案配套
- 2024哈電集團汽輪機公司春季校園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七年級地理下冊 7.2《“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教學設計3 魯教版五四制
- 輔警入職培訓總結
- 對培訓機構的認識
- 信息技術泰山版七年級上冊 2.3《搜索信息》教學設計
- 初中政治思品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青春萌動教學設計及反思
- 人力資源許可證制度(服務流程、服務協議、收費標準、信息發布審查和投訴處理)
- JTG-T-F20-2015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細則
- 江蘇省蘇州市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下學期期中綜合測試數學試卷(蘇教版)
- 2024年4月貴州省高三年級適應性考試物理試卷(含答案)
-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易錯題梳理和重難提升(含答案)
- 西安市綠化養護管理標準
- 一只貓的生命哲學The Zen of Cat(中英文)
- 中外酒店財務管理比較研究2
- 《電子商務基礎》試題全庫
- BD-Ⅱ安裝使用說明書_博睿10-08-17
- 新版現代西班牙語第一冊課后答案(共104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