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單元第2節文言虛詞_第1頁
第2部分第1單元第2節文言虛詞_第2頁
第2部分第1單元第2節文言虛詞_第3頁
第2部分第1單元第2節文言虛詞_第4頁
第2部分第1單元第2節文言虛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節文言虛詞燭鄒亡鳥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殺之,晏子曰:“燭鄒有罪三,請數之以其罪而殺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數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以輕士,是罪三也。數燭鄒罪已畢,請殺之。”王曰:“勿殺,寡人聞命矣。”答案①它,代鳥。②他,代燭鄒。③的,助詞。

2.從某一角度,概括這一篇寓言的寓意。 答案①要仁政,不要暴政。②理,要講到點子上。③以退為進也是一種很好的策略。【參考譯文】景公喜好射鳥,委派燭鄒掌管鳥卻把鳥弄丟了。景公惱火,叫來手下準備殺燭鄒,晏子說:“燭鄒有三條罪,請讓我對他數說了他的罪以后再殺他。”景公說:“可以。”于是把燭鄒叫來在景公面前列數他的罪行,說道:“燭鄒,你給我們的君主掌管鳥卻把鳥弄丟了,這是第一條罪;使我們的君主因為鳥而殺人,這是第二條罪;使別國的諸侯聽說了這件事后,從而認為我們的君主看重鳥卻輕視人士,這是第三條罪。燭鄒的罪已數說完了,請殺了他吧。”景公說:“別殺了,寡人聽你的就是了。”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C項,舉,啟動,發動。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項,第一個“為”是動詞,擔任;第二個“為”也是動詞,成為。B項,第一個“之”是結構助詞,的;第二個“之”是代詞,指江水。C項,第一個“所”是名詞,住所;第二個“所”與“經”組成所字結構,指經過的地方。D項,都是介詞,用。答案D3.下列各句編為四組,都能具體表現陶澍“實心任事”的一組是() ①總督蔣攸铦薦其治行為為四川第一②瀕江水災,購米十萬石,勸捐數十萬金③親赴上海,籌雇商船④條奏厲害,至是先浚徒陽河⑤澍見義勇為,胸無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鹽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⑥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交代了陶澍的政績被舉薦為四川第一,不能表現其“實心任事”。⑤只是交代了別人對陶澍的評價。②③④⑥都能表現陶澍的“實心任事”。答案D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陶澍調查了安徽的賬務賬目,解決了財務上的難題;他還鼓勵老百姓修筑堤壩以防止水災。 B.陶澍在擔任安徽巡撫的時候,在各縣鄉村設置了豐備倉,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獻,豐備倉中的糧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貸。 C.道光五年,在漕運受阻的時候,陶澍首先倡導了以海運代漕運。 D.陶澍除了有很強的辦事能力外,還善于發現人才,善于利用人才。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項,“陶澍首先倡導了以海運代替漕運”錯,原文中的信息是“先是洪澤湖決,漕運梗阻,協辦大學士英和陳海運策”,說明是英和首先倡導了以海運代替漕運的。答案C5.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1)歲歉備賑,樂歲再捐,略如社倉法而去其弊。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創輯《安徽通志》,旌表忠孝節烈以勵風俗。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晚年將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風痹,未竟其施。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賑:救濟。樂歲:豐年。略:大體上。(2)旌表:表彰。以:表目的,可翻譯為“來”。勵:激勵,勸勉。(3)病:名詞用作動詞,患病。竟:動詞,完成。于淮南:介詞結構后置。

答案(1)年成不好的話就把準備好的糧食用于救濟,豐年再捐獻,大體上如同社倉法,卻又避免了社倉法的弊端。(2)(陶澍)最先編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節烈來激勵民風(改良風俗)。(3)(陶澍)晚年準備把淮北的方法推廣到淮南,但已經患上了風痹病,來不及完成這項工作。【參考譯文】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慶七年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授予編修的官職,后升任御史、給事中。陶澍上奏章彈劾管理治河工程的官員冒領濫支,以及地方各省官吏治政長久積累的弊病。巡視南方水道運糧的情況,革除陳規陋習,請求疏浚京口運河。嘉慶二十四年,外調擔任川東道臺。總督蔣攸铦奏稱他政績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為巡撫。安徽官府里的款項,五次清查,不得要領。陶澍自己擔任藩司時,查核賬目,應該彈劾的彈劾,應該償還的償還,應該免除的免除,于是三十多年糾纏不清的混亂賬目,一下子全部弄清了。瀕臨長江的地區發生水災,他購米十萬石,勸百姓捐獻數十萬金,審核查實賑濟的事務,災民依賴這些沒有失去自己的住所。懷遠新漲沙洲阻遏流水,陶澍組織人力開挖引水的河道,疏導洪水,讓其流入淮河。淮河所經之處,勸勉老百姓修堤控制水勢,保障了農田的安全。各縣在鄉村設置豐備倉,陶澍讓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糧,不經過官吏差役,不減價賣糧,也不拿出去買賣,不借貸。年成不好的話就把準備好的糧食用于救濟,豐年再捐獻,大體上如同社倉法,卻又避免了社倉法的弊端。(陶澍)最先編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節烈來激勵民風(改良風俗)。道光五年,調任江蘇巡撫。在此之前洪澤湖決堤,漕運受阻,他協助大學士英和陳述海運的策略,但是朝廷內外紛紛議論,加以阻撓。陶澍毅然擔當此任,親自奔赴上海,籌集租賃商船,他體恤商人的艱難,群情踴躍。事情完成后,皇帝特地頒發褒揚嘉獎的詔書,賜給他花翎。

江蘇頻頻遭受水患,是因為太湖水排泄不暢通。陶澍上奏說:“太湖的下游在吳淞江及劉河、白茆河,而治理吳淞江是最關鍵的。治理吳淞江,疏通入海口是最關鍵的。”于是用海運節省下來的銀子二十多萬興修工程,選擇有才能的人處理此事,到了道光八年工程竣工。陶澍在巡察水道運糧時,分條上奏其利害關系,至此先疏通徒陽河,將按照次序啟動劉河、白茆、練湖、孟瀆等多項工程。后來他在總督任上,與巡撫林則徐合力全部加以疏通,吳中稱之為造福幾十年的舉動,事跡詳見《林則徐傳》。(陶澍)晚年準備把淮北的方法推廣到淮南,但已經患上了風痹病,來不及完成這項工作。后來咸豐年間才最終施行了這些措施。道光十九年,陶澍去世。上奏章報到皇帝那兒,皇帝特地頒發褒美嘉獎的詔書深表痛惜,稱贊他“真心實意擔任大事,不回避怨恨仇怨”。陶澍見義勇為,胸無城府。用人能盡其所長。在江南一帶治理河患、治理漕運、治理鹽務,依賴王鳳生、俞德源、姚瑩、黃冕等人的能力。左宗棠、胡林翼都在未得到賞識和重用時認識他,同他結為姻親關系,后來都成為一代名臣。

限定時間:你應該在20分鐘內完成題目。方法指導:做題前,你應關注兩個細節:1.閱讀這個文言文文段時要注意到文下的注釋;2.閱讀時可以借助文意來理解加點的虛詞的意義,還要結合句間關系來理解。【示例】(2012·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與荊南樂秀才書[宋]歐陽修 修頓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來,屢辱見過。又辱以所業一編,先之啟事,及門而贄。田秀才西來,辱書;其后予家奴自府還縣,比又辱書。仆有罪之人,人所共棄,而足下見禮如此,何以當之?當之未暇答,宜遂絕,而再辱書;再而未答,益宜絕,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窮賤之人爾,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蓋足下力學好問,急于自為謀而然也。然蒙索仆所為文字者,此似有所過聽也。解析本題考查“以”“而”“其”“所”四個虛詞的用法和意義。A項,兩個“以”都是介詞,因為;B項,連詞,表承接/連詞,表轉折;C項,代詞,自己/副詞,表商量的語氣,還是;D項,助詞,和介詞“為”一起表被動/代詞,與“托”構成所字結構。答案A【命題揭秘】從近年課改區和全國其他各地高考試卷來看,文言虛詞題的命題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題型相對穩定 試題大都采用給出四組八個例句,每組內部兩兩比較,考查異同的形式。這一命題形式,不僅可以擴大考查的范圍和信息量,而且能將課內與課外緊密地結合起來,體現出高考文言文注重遷移、突出運用這一“能力立意”的考查趨勢。2.相對集中,熱詞考查密度大文言虛詞,《考試說明》規定考查18個,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依次為“以”“而”“乃”“其”“之”“為”。3.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來看,題型主要有以下幾種:(1)用兩兩比較的方法考查四個虛詞在意義和用法上的異同,往往是從選文中選出四個虛詞分別跟課文中相同的虛詞進行比較,這是當前最常用的考查方式。(2)要求在同一閱讀材料中對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比較異同,這也是重要的考查方式,廣東卷多年來都采用這種方式考查。(3)把文言實詞和虛詞結合在一起考查。在文言文翻譯題中也會有所體現。虛詞試題的解題方法和技巧近幾年高考試題,考查常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著眼于應用,不直接考語法;或單獨列題,或在翻譯題中考查。解答此類題目,須依據具體語境思考。介紹以下答題技巧:1.分清虛詞、實詞文言文中,虛詞主要指副詞、連詞、介詞、助詞、代詞。有些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在不同語境中用法不同。解析B項,“為”作動詞,意為“做”“干”,和“所”組成名詞性結構。A項,介詞,表被動。C項,動詞,表判斷,可譯為“是”。D項,“為”后面跟了賓語“君”,作介詞,意為“給”“替”。B項中“為”是實詞,其他三項為虛詞。答案B2.掌握基本用法由上題可以看出,同一個詞既可以是實詞,又可以是虛詞,作虛詞也具有多種用法。高考復習時必須掌握住18個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熟記在心,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解析B項,“之二策”的結構類似于“之二蟲”,“之”都是指示代詞,“這”。題干“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二蟲”指前文的“蜩”與“學鳩”,所以“之”在這里作指示代詞“這”“此”。A項,結構助詞,連接定語“沛公”和中心語“參乘”,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C項,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人”,前面分句作后面分句的狀語,所以“之”的作用是取消主謂句“臣壯”的獨立性。D項,“九萬里(的高處)”是“之”的賓語,“之”是動詞,意為“到……去”。答案B3.分析語法特點與實詞相比,虛詞在文言中的語法功能更為突出,更加重要,因此從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入手,可以推斷其意義和用法。例如“之”,它作為結構助詞可以有如下用法:①用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的”,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②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③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定語后置的標志,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有些虛詞可以表達一定的邏輯關系,因此可以通過分析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系,正確推斷某些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以“而”為例,它作為連詞有如下用法:表并列,不譯,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表遞進,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表轉折,卻,但是,如“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表承接,從而,如“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表因果,因而,如“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表目的,來,如“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等等。解析A項,“掃石而坐”與“棄甲曳兵而走”結構相近,“而”作連詞,但前后的邏輯關系不同。句①中“而”連接先后發生的兩個動作,表示順承關系。句②中“棄甲曳兵”是描述“走(逃跑)”的狀態,前后動作間是修飾關系,因此,“而”是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的連詞,可不譯。B項,“造焉”與“興焉”結構相似,但用法迥異。句①中“造焉”是動賓結構,“造”,到達、拜訪,“焉”用作賓語,代詞,指代“茅屋”;句②中“興焉”是動補結構,“焉”是兼詞,于之、于此。C組句①中“已”為停止,結束。時近黃昏,朋友招呼玩興正酣的“我”回家,這句話的意思是“玩樂難道沒有止境嗎”,“其”表反問語氣,起強調作用。句②主語是“孰”,意思是“誰能譏笑他呢”,是反問句,“其”放在句首,表強調,加強反問語氣。①②句中的“其”作用相同。D項,“與”字短語的結構相同,從邏輯上看,意義不同。句①中“別”(告別)的施動者是“我”,“李及道士”是“別”這種行為所涉及的對象,“我”“李及道士”前后的位置不能調換,否則,意思就反了,所以,“與”用作介詞,表施動者發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②句中“君”“廉頗”是并列關系,前后位置調換,意思不變,所以,“與”用作連詞,表詞與詞之間的并列關系。從這道題的解答過程可以看出,分析語法結構、分析邏輯關系是判斷虛詞意義和用法的有效方法。答案C4.注意標志性詞語有些虛詞是構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標志性詞語,記住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式或標志詞,可以提高答題速度,提高準確率。如表示被動的“見”“為”“為……所”“于”等,表示賓語前置的“之”“是”(如“唯利是圖”)等。此外還有表示時間的“既而”“已而”,表示疑問或反問的“何如”“奈何”“若何”等也應熟記。在實際解題中,還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①把虛詞的連用與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混淆。如“雖然”,在古漢語中有這樣幾種意思:雖然這樣、即使這樣。②用今義釋古義。如把“始皇既沒”的“既”解作“既然”,其實,“既”在句中是“在……之后”的意思;把“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中的“無”解作“沒有”,其實它是“無論”的意思。【知識精要】 文言虛詞的分類 1.代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項脊軒志》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為白尚書,出聽我言。《段太尉逸事狀》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游褒禪山記》第二人稱女、汝、若、爾、而、乃、子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女”通“汝”)《靜女》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子治而亂,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東阿》某所,而母立于茲。(“而”通“爾”)《項脊軒志》第三人稱之、其、彼、厥、渠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師說》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六國論》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復數屬、輩、儕、類、徒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此故吾儕同說書者也,今富貴若此!《柳敬亭傳》(2)指示代詞近指代詞是、此、斯、茲、之、然這、這個、這里、這樣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赤壁賦》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遠指代詞彼、夫、其那、那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無定指代詞或、莫有的、有的人;沒有誰、沒有哪一個或師焉,或不焉。《師說》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張衡傳》輔助性代詞所、者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3)疑問代詞代人誰、孰誰、哪一個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彼且奚適也?《逍遙游》盍不為行?《莊子·盜跖》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記》表處所安、惡(烏)、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詞(1)時間副詞表過去既、業、已、曾、嘗、適、初、曩、昔、向、鄉已經、過去、剛才適得府君書。《孔雀東南飛》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桃花源記》表現在方、會、適正、正好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表將來且、將、欲、方、行、垂將、將要彼且奚適也?《逍遙游》表短暫斯須、俄而、旋、暫、尋、未幾、須臾、無何、猝、乍、暴、忽不久、一會兒、突然坐須臾,沛公起如廁。《鴻門宴》銀瓶乍破水漿迸。《琵琶行》表持久常、雅、素經常、時常、平素、一向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張衡傳》素昧平生、素不相識。(成語)(2)否定副詞表否定不、弗、莫、毋、無、未、匪、非、靡、勿、微不、沒有三歲為婦,靡室勞矣。《氓》曰:“毋從俱死也。”《鴻門宴》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表禁止毋、勿、莫、無不要、別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氓》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3)范圍副詞表全部俱、畢、凡、皆、咸、舉、悉、盡、都、具、共、率全、都,凡是、大凡,總共、共,大都、大致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記》悉以咨之。《出師表》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論》表部分或個別但、唯、止、僅、獨、徒、特、第、直只、僅、只是,幾乎、將近、差不多達到但見悲鳥號古木。《蜀道難》技止此耳。《黔之驢》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逍遙游》君第重射,臣能令君勝。《孫子吳起列傳》(4)程度副詞表深度少、殊、很、極、甚、絕、至、良、酷、孔、稍、微、略、頗很、太、極、特別、非常、分外,稍微、略微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賦》吾至愛汝。《與妻書》表比較益、彌、尤、愈、加、滋更加、尤其、更、越圣益圣,愚益愚。《師說》入之愈深,其進愈難。《游褒禪山記》(5)情態副詞表方式俱、并、閑、微、竊、固一起、暗中、堅決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出師表》窺父不在,竊發盆。《促織》表速度暫、遽、卒(猝)、立、即、旋、稍、漸、益匆忙、急迫、急促如聽仙樂耳暫明。《琵琶行(并序)》亂花漸欲迷人眼。《錢塘湖春行》表頻率數、亟、累、屢、仍、輒、每、復多次、重復、任何一次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滿井游記》(6)語氣副詞

表確認即,必、定,誠、信,果就是,一定,實在、的確,果真即此愛汝。《與妻書》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表委婉的測度、商榷或議論語氣其、蓋、殆大概(是)、恐怕(是)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殆有神護者。《項脊軒志》表意外的驚異曾竟然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龍說趙太后》表祈使其可、要汝其善撫之。《與妻書》表反詰豈、其、庸、巨(詎)、寧難道、哪里、怎么豈若吾鄉鄰。《捕蛇者說》其可怪也歟!《師說》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7)指代性副詞

相互指、偏指相互,我、他……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見動作行為的接受自己、我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君既若見錄。《孔雀東南飛》(8)謙敬副詞

表敬請、敬、謹、幸、惠、辱、猥、垂、蒙承蒙、有幸、請讓我……請為王吹竽。《濫竽充數》猥自枉屈。《出師表》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傳》表謙敢、竊、忝、猥、伏私下地、伏在地上想……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陳情表》伏惟啟阿母。《孔雀東南飛》臣忝當大任,義在安國。《三國志》注意:動詞“請”和表敬副詞“請”的用法。作動詞時表示“請求對方做”;作副詞時表示“請允許我做”。如:“請京,使居之。”“欲與大叔,臣請事之。”前句是動詞,后句是表敬副詞。3.助詞音節助詞有、其(詞頭);然、焉、如、乎(詞尾)不譯;……的樣子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或師焉,或不焉。《師說》句首助詞夫、蓋、維、惟、唯表要發議論等,不譯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答司馬諫議書》句中語氣蓋、也、與表停頓,不譯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黃生借書說》句末助詞陳述語氣:也、矣、焉、耳、已不譯;罷了,了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赤壁賦》疑問語氣:乎、諸、與(歟)、邪(耶)夫、兮呢、嗎而又何羨乎?《赤壁賦》感嘆語氣:哉、乎、也、夫、兮呢、啊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鴻門宴》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鴻門宴》語氣助詞“也”和“矣”的區別

也表陳述語氣,但二者分工明確。表對事物固定狀態的肯定或確認。(表靜態)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矣表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斷定事物的“已然”“將然”或“必然”。(表動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鴻門宴》4.連詞

表并列與、及、暨/且、而、以/且……且……,載……載……和/又/又……又……/一邊……一邊……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迢迢牽牛星》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氓》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表承接而、則、因、乃、遂/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表遞進而、且并且、而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表因果以、為、因、由、緣/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為/因此、所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說》表假設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縱、縱使、縱令、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阿房宮賦》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山中留客》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陳涉世家》表轉折而、然、則、然則、可卻、可是、但是、但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雖然,猶有未樹也。《逍遙游》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游褒禪山記》5.介詞引出行動的工具、方法、憑借以、因拿、憑借、依據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引出動作的對象于、與、因、為、乎同、跟、給、替、對、對于、向、通過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欲呼張良與俱去。《鴻門宴》引出動作的原因于、以、為由于、因為業精于勤荒于嬉。《勸學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引出動作的時間、處所于、乎、自、從、緣在、從、到、沿著辭樓下殿,輦來于秦。《阿房宮賦》生乎吾前。《師說》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以”“與”“因”在句中作介詞與連詞的辨別以以+名詞(名詞性短語)具以沛公言報項王。《鴻門宴》以鄉人子謁余。《送東陽馬生序》充當句中唯一動詞的狀語或補語,為介詞。以+動詞必以分人。《曹劌論戰》以刀劈狼首。《狼》前面沒有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為介詞。動詞(動詞性短語)+以+動詞(動詞性短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為連詞。名詞(名詞性短語)+與+名詞(名詞性短語)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赤壁之戰》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赤壁賦》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無主次之分,即“與”前后之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互換,意義沒有改變,即為連詞。①前一個“與”連接的“卿”和“子敬”是并列關系,故是連詞;后一個“與”連接“卿與子敬”和“孤”,有主次之分,故是介詞。②可以互換,連詞。③不可互換,介詞。與因因+名詞(名詞性短語)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成語)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因”與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結構,為介詞。因+動詞后因伐木,始見此山。《雁蕩山》為連詞。注意:“因”、“以”、“與”后省略代詞,會誤為連詞。如:望今后有遠行,必以(之)告妾。《與妻書》是歲大旱,無野草,農以(之)告諶。《段太尉逸事狀》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之)俱去。《鴻門宴》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之)飲。《鴻門宴》驢不勝怒,蹄之。虎因(之)喜,計之。《黔之驢》6.嘆詞唉、嘻唉、哎唉!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嗚呼、嗟乎、噫吁嚱啊、哎呀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阿房宮賦》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難》7.兼詞諸1.用于句中,“之于”的合音,其中“之”為代詞,“于”是介詞。①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愚公移山》②穆公訪諸蹇叔。《崤之戰》2.用于句尾,“之乎”的合音。“之”為代詞,“乎”是句末表疑問的語氣詞。①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莊暴見孟子》②聞強氏授甲攻子,子聞諸?《左傳》盍“何不”的合音,其中“何”是疑問代詞,“不”為否定副詞。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焉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在其中”“從這里”“在這件事上”。①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②青麻頭伏焉。《促織》2.相當于“于何”,譯作“在哪里”“從哪里”。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解析C項,何:都是代詞,作動詞的前置賓語,可譯為“什么”。A項,之:①代詞,他,指沛公;②結構助詞,的。B項,焉:①語氣助詞,用在句末,不譯;②疑問代詞,哪里。D項,其:①代詞,它的,指代“晉國”;②副詞,放在句首,表示推測。答案C解析D項,因:介詞,趁著,趁此。A項,以:介詞。①憑借;②因為。B項,于:介詞。①表處所,可譯為“在”;②表比較,可譯為“比”。C項,為:①動詞,是,叫做;②介詞,可譯為“對”“向”。答案D解析D項,何:副詞,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多么”“怎么這樣”。A項,則:①連詞,表順承關系,可譯為“就”“那么”;②副詞,表示判斷,是,就是。B項,乃:副詞。①表示前后兩事在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②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竟然”“反而”。C項,且:①連詞,表示讓步關系,尚且,還;②副詞,將要,快要。答案D解析B項,以:連詞,都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又”“并且”。A項,且:①副詞,表示時間,將要,快要;②連詞,表示并列關系,可譯為“又……又……”。C項,與:①介詞,表示施動者發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和”“跟”等;②連詞,連接詞與詞、詞組與詞組,表示并列,可譯為“和”“跟”。兩個“與”的區別在詞性不同。區別一個詞的詞性是介詞還是連詞,可以調換其連接的名詞的前后位置,調換后,意思不變的是連詞,意思發生變化的則是介詞。D項,而:連詞。①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或譯為“又”;②表示修飾關系,不譯。答案B解析A項,者:都是助詞,用在動詞或短語之后,構成名詞性短語,可譯為“……的”“……的人(東西、事情)”。B項,之:助詞。①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②作定語后置的標志。C項,乎:①介詞,相當于“于”,譯為“比”;②助詞,用在句中表示停頓。D項,也:語氣助詞。①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舒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