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商品學與道地藥材中藥公司總經理助理兼金貴公司董事長徐智斌導論中藥是特殊商品,國家及有關商品標準中規(guī)定使用的中藥均為商品中藥。中藥商品學是一門以中藥的商品質量和經營管理為核心內容來研究其商品特征和使用價值的應用科學。中藥是指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用于臨床防治疾病的藥物,廣義的中藥包括藥材、飲片、復方及其制劑。中藥商品是醫(yī)藥市場流通、交換和經營中的特殊商品。中藥商品分類一、藥材和飲片分類(一)古代分類法1、按飲片的的性能分為上、中、下三品2、按中藥的來源和自然屬性分類(二)現代分類法1、按來源和用藥部位分類。這種方法便于對中藥商品的鑒定、經營管理和貿易。2、按藥材基原(原植物、原動物或礦物)的自然分類系統(tǒng)分類。這種方法便于中藥的品種鑒定,也利于根據植物、動物的親緣關系去開發(fā)和研制新藥。3、按中藥(飲片)的性味或功效分類。這種方法便于臨床應用。4、按中藥所含的主要化學成分分類。這種方法便于研究中藥的藥效成分及其藥理作用。中藥作為商品的生產與交換,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1、早在《周禮》就記載了商品中藥的草、木、蟲、石、谷“五藥”。2、西漢時代,在我國南北商品的交換中,中藥商品已經占有比較大的比例,中藥商業(yè)已經形成了固定和行業(yè)。3、兩晉、隋唐是中醫(yī)藥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中藥已經流傳到國外,同時也有部分藥材進口,商業(yè)生產已到達相當規(guī)模。4、宋代,由于發(fā)明了印刷術,中藥知識的傳播和中藥商業(yè)日見昌盛。出現官營和民營兩種交易場所,有批發(fā)、零售之分,有“生藥”和“熟藥”之分。5、南宋時期,杭州出現了正式牌號的民營藥鋪20余家,并有生藥鋪、熟藥鋪及“川、廣生藥市”之分,有了經營道地藥材的批發(fā)商業(yè)。中藥商業(yè)的起源與發(fā)展6、明清時代,中藥商業(yè)出現了區(qū)域性、壟斷性的藥品經營組織“十三邦”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批全國性的中藥集散地,例如河北祁州(安國)、河南百泉、江西樟樹、安徽亳州等地。隨著海上航道的開通,我國與東南亞以及歐美的中藥貿易也日趨頻繁。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國家成立了專門的中藥商業(yè)機構和醫(yī)藥行政管理部門。中藥商貿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中藥商業(yè)的起源與發(fā)展(續(xù))
中藥商業(yè)企業(yè)的種類按照商品流通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將其分為批發(fā)、零售、批零兼營、行棧企業(yè)等。(一)中藥批發(fā)企業(yè)中藥批發(fā)企業(yè)是中藥生產和銷售的橋梁,它從生產單位或其他部門購進、調撥藥品、批量供給零售企業(yè)、醫(yī)療單位、下一級批發(fā)企業(yè)、或供應生產企業(yè)作為生產的原料。(二)中藥零售企業(yè)中藥零售企業(yè)是中藥商品流通領域的終點,銷售對象是銷售者。中藥商業(yè)企業(yè)中藥商品經營活動的特點是必須持有商業(yè)藥品經營許可證、產銷關系密切,供方穩(wěn)定,供應及時,主要對象是醫(yī)療單位和下級批發(fā)站,要有一定的倉儲條件和儲備能力。要有經營技術性強、懂商業(yè)經營知識的的執(zhí)業(yè)藥師。嚴禁經營假劣藥品。中藥商業(yè)的經營特點中藥市場流通規(guī)律一般經過采購、運輸、儲存和銷售4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其中購與銷在流通中起主導作用,運與儲是購銷的輔助條件。中藥商品流通環(huán)節(jié)與管理一、采購采購是中藥商品流通的起點,也是組織中藥貨源的手段。采購必須遵照國家的有關規(guī)定,在市場需要的前提下,堅持品種、規(guī)格、質量、數量、價格同時并重的原則,做到按需進貨,擇優(yōu)選購。二、運輸運輸時商品流通環(huán)節(jié)之間必須經過的移動過程。需要按照“及時、準確、安全、經濟”的運輸原則。三、儲存在此過程中需要做到安全儲存、科學養(yǎng)護、降低損耗、保證質量、收發(fā)迅速、避免事故。四、銷售銷售是商品流通的終點,藥品只有售出后其價值才能實現。中藥商業(yè)的市場競爭具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突出表現在市場營銷方面的競爭,其競爭范圍主要有:(一)銷售品種的競爭(二)商品質量的競爭(三)商品價格的競爭(四)時間的競爭(五)服務的競爭此外,還有廣告競爭、技術競爭等多種方式。中藥商業(yè)的競爭中藥商業(yè)競爭的策略是一個企業(yè)經營態(tài)度和思維方式的集中概括。在保障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成功的商業(yè)競爭在于營銷。(一)營銷的基本原則(二)營銷方法(三)有效公關(四)樹立品牌中藥商業(yè)的競爭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guī)》二、《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guī)范》(GSP)三、《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guī)范》(GMP)四、《中藥品種保護條例》五、《醫(yī)療用毒藥、限制性劇毒藥管理規(guī)定》中藥經營管理法規(guī)一、我國現行的中藥質量標準(一)國家藥品標準我國現行的中藥質量標準主要依據國家藥品標準。主要有以下幾種:1、《中國藥典》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藥材》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進口藥材標準》4、《七十六中藥材商品規(guī)格標準》(二)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藥品標準調往外省銷售使用的中藥必須經調入省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批準,否則,外省可按假藥論處。中藥商品的質量標準二、藥材商品規(guī)格與等級的制定藥材商品規(guī)格標準通常按下列方法制定:即根據產地、采收時間、生長期、加工方法和藥用部位的不同等來劃分。一般包括下列內容:品名、來源(學名)、干鮮品、藥用部位、商品特征、品質要求……非藥用部位的去留程度等、藥材等級,是指同種規(guī)格或同一品名的藥材按加工部位形狀、色澤、大小、重量等性質要求、制定若干標準。通常以質量最優(yōu)者為一等品,最次者為末等。統(tǒng)貨是對既無規(guī)格也無等級的藥材的通稱。在商品藥材中,對品質基本一致或部分經濟價值低、優(yōu)劣差異不大,不影響生產加工者,均列為“統(tǒng)貨”。中藥商品的質量標準中藥商品的包裝主要是指盛裝和保護商品的容器、材料及輔助物等,常分為運輸包裝和銷售包裝兩類。運輸包轉也加“大包裝”或“外包裝”,銷售包裝也叫“小包裝”或“內包裝”。一、包裝要求對中藥商品的包裝一般均應符合下列6項基本要求:1、牢固安全2、大小和體積適度3、外形合理4、用料經濟5、整齊美觀6、標志齊全中藥商品的包裝藥材資源及道地藥材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huán)境復雜,條件優(yōu)越,許多藥材種植歷史悠久。形成眾多的道地藥材產區(qū)。所謂“道地”是來自民眾的通俗語言,是廣泛使用而后得出的總體藥材質量控制的一種古老辦法,是一種古代藥材標準化的概念。
道地藥材的總體特性,即民族性、地域性和科學性。道地藥材的川廣云貴,南北浙懷等習慣,但歷史上受集散地影響,道地名稱與實際產地不符者,同以產地為準。概述每一種藥的產地有以下2種情況:
1、一藥一道地者,如秦歸、川連。
2、一藥多道地者,以一處為主,如川麥冬與杭麥冬;杭白芍與川白芍;亳菊、杭菊、懷菊、川菊與福白菊等。許多藥材的道地有歷史的變遷,有各地自我評價的相對性。同一物種的不同入藥部位(如蓮子與蓮藕;天花粉和瓜蔞)有不同的道地者,作同條記述,可以說明物種在不同環(huán)境下,所生產的有用部位的質量是不同的。黃連麥冬杭白菊概述
道地品種的記述,以中醫(yī)臨床為準,如川貝、浙貝、伊貝等,本草統(tǒng)稱為貝母,但中醫(yī)臨床已分用很久,且地理分布一東一西一北;而紅芪和黃芪為豆科不同屬產來源的中藥材,但中醫(yī)臨床上未區(qū)分二者的功效。一藥一源者,如當歸,按常規(guī)記述;一藥多源者,原則上按產量、質量擇優(yōu)記述其一,以反映道地藥材在程度上的差異。當歸浙貝母黃芪每種道地藥材按以下各項進行描述:
別名:主要記載與正名不一致的處方或道地常用名稱。
道地沿革:以主要本草文獻上記載有道地優(yōu)劣的文字為依據,按年代先后進行摘引。
中藥形態(tài)
栽培要點:先寫野生或栽培的小環(huán)境或小氣候條件,已累積有氣象資料的道地藥材,以一地為例。
采收加工:主要記載采收期和加工方法。
藥材特征:指出藥用部位后按形色、氣味、顯微、層、高效液相等把藥材的質和量特征資料盡可能突出出來。
化學成分:先寫藥用部位,并突出與藥效和質量評價有關的成分。
藥理作用:以給藥途徑歸納各項作用,并盡可能按與下述性味盜用聯系的密切程度來記述。
性味效用:包括性味功能和臨床應用的內容。效用部分把病癥和以該藥為主或為名的方劑聯系越來,古方只給出方名和出處,驗方寫出組成和用量,性味之間不加標點,如辛溫等。概述中藥界中的道地藥材中藥界中的道地藥材石燕龍骨蟲草僵蠶道地藥材概念所謂“道地藥材”是指藥材貨真質優(yōu)的意思,是中藥學中控制藥材質量的一項獨具特色的綜合判別標準。“道地藥材”作為專有名詞正式見于《本草品匯精要》(1505),每種藥物項下專列“道地”條目。此后,湯顯祖所著《牡丹亭·調藥》(1598)中有“好道地藥材”一說。從道地藥材吸收為文藝語言,可見“道地”的概念在當時已相當普及并深得群眾贊譽。漢唐時期已用“道”來劃分行政區(qū)域,但本草著作中仍稱“土地”、“州土”、“郡縣”,以某處“為良”,“為佳”,“為勝”,未見與“道地藥材”聯系起來的想法。道地藥材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一、道地藥材的含義
本草中對州土產藥材質量優(yōu)劣的科學解釋綜合起來有以下5個方面:
(一)同種異地
(二)中醫(yī)藥理論指導
(三)外來藥物變成道地貨
(四)社會生活方式的產物
(五)異種異質(一)同種異地
同一物種產地不同,質量有明顯差異,如當歸、地黃、天麻、人參、杜仲、五靈脂等,同是麥角菌科蟲草菌,寄生在蝙蝠蛾幼蟲上,便形成蟲草;寄生在蚱蟬幼蟲上,便形成蟬花。二者藥性、藥效截然不同,廣義上講,蝙蝠蛾、蚱蟬幼蟲可看成蟲草菌的天然“培養(yǎng)基”,是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二者的藥性和藥效。
(二)中醫(yī)藥理論指導
同一物種在國內外均有分布,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應用,有獨特的高效;而在其他民族的傳統(tǒng)藥物體系中不入藥或僅作為單驗方。草藥在民間使用者,如葛根、蒲黃、澤瀉、香附、青蒿等(見表1)。
由此可見,“道地藥材”不僅是“天”賦予我們民族的自然資源,而且包含著我國古代醫(yī)藥學家的科學智慧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草”與“寶”(藥)的分別亦在于此。道地藥材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藥名分布中醫(yī)用途國外應用澤瀉亞洲、歐洲、北美洲利水滲濕、泄熱收斂、維生素缺乏癥香附中國、印度、日本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收斂、利尿、發(fā)汗、下乳、驅蟲,又作香料葛根中國、日本發(fā)表解肌、升陽透疹、解熱生津原不用,后學中醫(yī)用法青蒿亞洲、歐洲、北美清熱解暑、止痢截瘧健胃、緩瀉、釀酒紅花中亞、中東、南亞(印度)活血化瘀、通經種子為食用油料、花作染料,止痛木香印度、中國(引種)引氣、調中、止痛香料表1中外同種植物的藥用比較舉例
道地藥材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三)外來藥物變成道地貨
有些藥物原產國外,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過程中被傳入我國,發(fā)展了醫(yī)藥用途,成為常用中藥,如紅花、木香、冰片等均在國內成功地引種或找到新的資源。但其前提是有中醫(yī)臨床較長期的療效考察。
(四)社會生活方式的產物
如神曲、青黛之類的加工產品,是與吃穿用相關的“道地藥材”,此處“道地”主要是工藝技術上的講究。冰片紅花道地藥材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五)異種異質
由于分類知識和水平的局限,某些本草上所論道地與非道地,所指物種并不同一,所謂“生于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實為蕓香科柑橘屬和枸橘屬兩種不同植物。又如五味子,明代始有南北之分,所謂“入補藥者用北產者良”,當指遼五味(北五味),而“南產者色紅”則系華中五味子(南五味)之果實。此種情況現代一般不作為道地藥材來看待,而是作為就地取材,擴大資源來考慮。只要其藥性,盜用與正品無大的出入即可。
這里還應當明確,分布、產地和道地之間的區(qū)別。動物、植物、礦物的分布是一回事,能否形成有采制價值的道地產品又是另一回事。道地藥材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道地藥材區(qū)域二、中國道地藥材的擬分區(qū)劃:1、東部季風區(qū):沿大興安嶺、長城、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以東的濕潤和半濕潤地區(qū),占全國總面積的47.6%,總人口的93%,水熱配合好,氣候適宜,屬森林土壤群系。“四大懷藥”、“浙八味”、關藥、秦藥、北藥、南藥均集中于此區(qū),是中藥道地藥材的分布中心。道地藥材區(qū)域(1)興安區(qū)
(2)長白區(qū)
(3)長城區(qū)
①燕山—太行區(qū)
②嵩山—伏牛區(qū)
③泰山區(qū)
(4)秦嶺區(qū)
(5)長江中下游區(qū)
①大巴山—神農架區(qū)
②洞庭區(qū)
③大別山區(qū)
④武夷山區(qū)(6)南嶺區(qū)
①海南區(qū)
②滇南區(qū)
③亞東區(qū)
④阿里山區(qū)
(7)沿海大陸架區(qū)(海藥區(qū))
①渤海區(qū)
②東海區(qū)
③南海區(qū)道地藥材區(qū)域2、西北干旱區(qū):沿大興安嶺、長城、青藏高原東北邊緣以西、以北地區(qū),占全國總面積的29.8%。年日照時數為2600—3400小時,年降水量普遍低于250mm,一半地區(qū)不足100mm。此區(qū)盛產以“西”聞名的道地藥材,如甘草、大黃、枸杞、防風、牛黃等。
(1)陰山區(qū)
(2)鄂爾多斯區(qū)
(3)河套—賀蘭山區(qū)
(4)祁連山區(qū)
(5)天山區(qū)
(6)昆侖山區(qū)道地藥材區(qū)域3、青藏高原區(qū):在一、二區(qū)之間的高原地帶。占全國總面積的22.6%,總人口的0.7%,水分充足,但溫度較低,限制了水資源作用的發(fā)揮,屬高山土壤群系。該區(qū)為蟲草、川貝、雅連、姜活、大黃、胡黃連的生產地。
(1)橫斷山區(qū)(川西、藏東、滇西北)
①岷山區(qū)
②峨嵋區(qū)
③玉龍區(qū)
(2)唐古拉山區(qū)
(3)喜馬拉雅山區(qū)道地藥材區(qū)域各地道地藥材介紹川藥
四川省面積為57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5.9%,地形地貌復雜,未受到第四紀大冰川的侵襲,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氣候多樣,藥材資源極為豐富,著名的道地藥材呈明顯的區(qū)域性或地帶性分布,如高山蟲草、川貝母、麝;岷江流域的姜和郁金,以及江油的附子,綿陽的麥冬,灌縣的川芎,石柱的黃連,遂寧的白芷,中江的白芍,合川的使君子、補骨脂,漢源的花椒、川牛膝等在國內外均負盛名。1、川芎:以四川灌縣所產為佳。頭年種子“苓子”,次年5月即可采挖,除凈莖葉及須根,洗凈,陰干(日曬色澤不佳)或烘干(溫度要低,時間要短),撞去須根。也可趁鮮切片,陰干至透,密封包裝,以根莖入藥,清香味苦,有麻舌感。根莖含揮發(fā)油約1%,主要成分為蛇床內酯、川芎嗪、川芎酸等。辛溫。行氣活血,祛風止痛。川藥2、川貝母:別名松貝、爐貝、青貝、岷貝、貝母。百合科植物川貝母鱗莖,野生于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區(qū)。生長于2-3年的川貝母于7-8月,擇晴天挖起鱗莖,洗凈,用礬水擦去外皮,曬干或用木炭烘焙至干。每50公斤或用生石灰10公斤加清水拌糊,泡12小時,洗凈,再用石灰粉滾一層,曬干或烘干,火候掌握不好會出現“僵子”或松泡。氣微,味微甜而苦,含多種生物堿,如川貝素等,性苦甘微寒,潤肺散結,止咳化痰。川藥3、附子與川烏:別名有白附片、黑順片、鹽附子、烏頭、川草烏。為毛苠科植物烏頭的根莖,多年生草本,塊根通常2個連生,直徑達50厘米,野生者瘦小,栽培品肥大。主產于四川、陜西、湖北等省,全國大部分省都產。
開花前挖取子根,除去泥土及須根,稱為泥附子,可加工成:川藥
(1)鹽附子:選取大小均勻的泥附子,洗凈,浸入鹽鹵和食鹽的混合液(泥巴)中,每日取出晾曬,并逐漸處長晾曬時間,直到附子表面出現大量結晶鹽粒,質地變硬為止。
(2)黑順片:選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凈,浸入膽巴水液中數日后,加熱煮至透心,撈出漂洗,切成約5mm厚的薄片,加紅糖及菜油制成調色劑,使染成濃菜色,取出蒸至現油面光澤,口嘗無辣感時,烘至半干后曬干。
(3)白附片:加工方法同黑順片,只是不加調色劑,曬至半干后以硫黃熏白,再曬干。
塊根含生物堿和烏頭多糖。氣味辛甘、大熱有毒,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寒祛風濕,止痛等。川藥4、黃連:別名川連、味連、雅連、云連。毛茛科植物黃連的根莖,5年生常綠草本,葉全部莖生。主產于四川、湖北、貴州等地。高山地區(qū)野生連一般第5年收,低山地區(qū)于第4年收;栽培連4-6年后的秋末冬初采挖,除去地上部及泥土,曬1-2天后,在特制的烘灶中低溫烘干,要勤翻動,干后及時入特制槽籠內“打槽”,撞去須根和雜物,篩出的須根及殘余葉柄,稱為“樁口”,亦可出售。味極苦,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川藥黃連川藥
5、石菖蒲:別名為九節(jié)菖蒲,菖蒲。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全國大部分省區(qū)產,以四川、浙江的產量大、質優(yōu)。秋季挖出根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曬干。含揮發(fā)油,主要成分為B-細辛醚。辛苦溫,醒神益智,開竅豁痰。用于神志昏亂,健忘耳鳴;胸腹脹悶,濕滯疼痛;赤白帶下。川藥6、川牛膝:別名甜牛膝。以四川天全、洪雅所產者最佳。為莧科植物川牛膝的根,多年生草本,秋、冬二季采挖三年以上的植株,除去雜質泥土、莖葉及須根,洗凈。烘或曬至半干時,經發(fā)汗后再曬干,即成。性味苦酸平。逐瘀通經,祛風除濕,利尿通淋,引血下行。婦科用藥。川藥
7、常山:產四川萬縣、重慶、湖南為正。現以四川產量大,質優(yōu)。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根。落葉灌木,高1-2米,秋季挖取根部,除去須根,洗凈泥土,曬干。氣無,味苦。根含常山堿甲、乙丙。有毒,截瘧、涌吐痰飲。川藥8、麥冬:別名杭麥冬、川麥冬,麥門冬。百合科植物麥再立新功的塊根。產于四川綿陽、三臺縣者為綿麥冬,產于浙江杭州、寧波者為杭麥冬,均為著名的道地藥材。湖北、湖南叫山麥冬。野生麥冬在清明前后采收,栽培麥冬,四川在第二年的清明至谷雨季節(jié)采收;浙江于第三年的小滿至夏至采收。挖取塊根后,洗凈曬干。化學成分為麥冬皂甙A、B、C、D。性味微苦、寒,潤肺養(yǎng)陰,益胃生津,清心除煩。川藥9、川楝子與川楝皮川藥10、補骨脂:別名破故紙,黑故子,川故子,懷故子。為豆科植物補骨脂的果實,一年生草木,通體被白色柔毛及黑腙色腺點,莖有縱棱。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含揮發(fā)油,樹脂,香豆精及黃酮類化合物。氣芳香,辛苦溫。補腎壯陽,固精縮尿,溫脾止瀉。川藥11、使君子
12、巴豆
13、花椒
14、厚樸
15、黃柏使君子巴豆花椒厚樸黃柏川藥16、麝香:李時珍:“麝出西北者結實,出東南者謂之土麝,亦可用,而力次之”。“產四川打箭爐為正地道”。現代麝主產于四川阿壩松潘,青海黃南及西藏等。麝為鹿科動物,草食反芻。食物中有珠芽蓼、溪畔銀蓮花,龍膽、蒲公英、杜鵑、黃精、紅景天等藥用植物。麝香可謂釀山野精華而成。以雄麝香腺分泌物入藥。冬臘月為最佳采收期,不僅因此時為麝的發(fā)情期,香腺與性腺功能密切相關,而且,初香在此季節(jié)已由囊口自然蒸去過多水分,熟化結塊,成色和香氣俱佳。老麝和幼麝泌香極少,且香質不佳。含1.2%--3.5%的麝香酮、麝香吡啶等。性味辛溫。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臨床極為常用,約有140種成藥含有麝香。川藥
麝與麝香川藥廣藥
道地藥材素有“川廣云貴”之稱。“廣藥”指產于廣東、廣西南部及海南島的道地藥材,但不應包括進口藥材。本草上所稱“海藥”和近代所稱的“南藥”主要是指進口藥材。但邊進口,邊調查,發(fā)現國內也有資源或者可以兩廣熱帶地區(qū)引種,久而久之,進口藥材中的一部分也就成為國產“南藥”。
廣藥產區(qū)總的特點是水、熱資源豐富,土壤強酸性,植被覆蓋良好,適于熱帶、亞熱帶動植物生長。如桂南東邊有六萬大山,西有十萬大山。年平均氣溫22℃,年降雨量達2000—3000mm,全年幾乎無霜。
著名的道地藥材有雞血藤、廣豆根、石斛、廣金錢草、桂莪術、田七、肉桂、穿山甲等。如珠江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降水量在1500—2000mm,相對濕度在80%,著名的道地藥材有廣藿香、陽春砂仁、高良姜、廣防己,化橘紅等。再如海南島,按緯度論處于熱帶,但由于中部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把島分南北,氣溫、降雨量送別甚大,檳榔、椰子、油棕、芒果、腰果在島上都有明顯的“道地”特點。熱帶雨林是我國所有森林類型中植物種類最為豐富的一種,它們或者本身就是廣藥的主要來源,如龍腦香科、樟科、桑科、茜草科的某些植物,或者為廣藥的生長提供必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廣藥
1、防己:別名廣防己、木防己、漢防己,粉防己、漢中防己。
為馬兜鈴科植物廣防己的根,以兩廣為道地,浙、鄂、皖為主產區(qū)。廣防己和粉防己均于秋季挖取根部,刮去外層植皮,切成12-16cm小段,粗者再縱剖為二,曬干或烘干。苦辛寒。祛風濕,止痛,利水。中醫(yī)認為利水消腫宜漢防己,祛風止痛宜用木防己。廣藥
2、巴戟天:別名巴戟肉、雞腸風。
主產于廣東高要、德慶及廣西蒼梧等地。為茜草科植物戟天的根。秋冬采收為宜。栽培品5-7年后挖根,曬至6-7成干,用木槌打扁,曬至干透為止。性味甘辛微溫。補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廣藥
3、山豆根:別名北豆根、廣豆根。以廣西南寧、百色處為佳。
為豆科植物越南槐小灌木,以根入藥。春秋采挖,除去莖葉、須根及泥土,曬干。苦寒,清熱解毒,消腫利咽。廣藥
4、何首烏與夜交藤:別名赤首烏,首烏,制首烏、夜交藤。李時珍:“產廣東德慶為正”,至今仍以湖北、廣東為道地。
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根,地上藤莖稱為“夜交藤”。栽后3-4年后,于春、秋季采挖塊根,洗凈,切去兩端,大形的塊根對半剖開,或切成塊片曬干。作補益藥需炮制后使用,處方稱“制首烏”。若用地上藤莖宜在立秋前后采集,曬至半干,卷成圈狀或扎把,再曬至全干,處方稱“夜交藤”。
塊根含卵磷脂、鞣質及蒽醌衍生物。廣藥
功效:
名稱性味功效制首烏苦甘澀溫補益精血,解毒,潤腸通便生(鮮)首烏苦甘涼潤腸通便解毒清腫夜交藤甘微苦平養(yǎng)心安神通絡祛風廣藥
5、高良姜:別名良姜。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莖,以兩廣、海南、云南、臺灣為道地。
夏秋采挖4-6年生的根莖,折干率較高。除去地上莖及須根,剝去殘留鱗片,橫切成長5-7cm的段節(jié),曬干。野生的多在5月雨季到來以前采挖。性味辛熱。散熱止痛,溫中止嘔。廣藥
6、陽春砂仁:別名縮砂蜜,砂仁。《證類本草》記:“產廣東陽春縣為最,以蟠龍山為第一”。現分布兩廣、云南及福建地區(qū)。
為姜科植物陽春砂的果實。定值后2-3年開花結果,9-10月收獲成熟果實,曬干或文火烘至半干,趁熱噴冷水,使果皮與種子緊貼,全干后即為“殼砂”;剝去果皮,將種子團曬干,即砂仁。辛溫,化濕開胃,溫中止嘔,理氣安胎。廣藥7、益智仁:《本草拾遺》說:“產瓊崖十三屬,以陵水為上等”。目前仍以廣東為道地。
為姜科植物益智的成熟果實。當果皮茸毛減少或呈黃綠色時采收,去果柄,曬干為佳。辛溫。溫脾開胃,止瀉攝唾,暖腎固精,縮尿。廣藥
8、檳榔:別名榔玉、尖檳。主產海南及云南西雙版納。
為檳榔科植物檳榔的種子。春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摘下果實,將果皮剝下,取出種子曬干。辛苦溫。殺蟲,消積,行氣,利水。廣藥9、鴉膽子
廣藥
10、廣藿香:別名藿香。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本草拾遺》中說:“藿香產廣東,以番禺、石牌,湛江為好”。
于5-6月或9-10月間,枝葉繁茂時采收。拔起全株,去根暴曬兩天,日曬夜堆,反復至干或半干時,捆成束,再曬至全干。辛溫。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fā)表解暑。廣藥
11、金錢草與廣金錢草:別名大金錢草、過路黃,神仙對應草,落地金錢。
12、雞血藤:豆科植物密花豆藤莖。深秋砍取藤莖,除去枝葉,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備用。苦甘溫,補血,活血,通絡。金錢草雞血藤廣藥
13、肉桂與桂枝:別名玉桂,筒桂,企邊桂,桂心,桂子。
樟科植物肉桂,以樹皮,嫩枝及幼果入藥。廣西為桂樹之鄉(xiāng)。選林15年后將符合標準的桂樹砍倒。
剝桂:主要是“春剝”和“秋剝”,限于少量油桂。選擇晴天,每隔35cm繞樹干剝取桂皮,暴曬兩天可全干。整皮兩端削齊,夾在瓦楞形版內曬干即成企邊桂,剩余邊角料,刮去外皮,加工成“桂心”。桂枝可在定植后2年砍伐,以后每年抽出多數枝條,割取曬干,亦可在伐桂剝皮時剪取直徑約0.3cm—0.5cm的枝條,曬干備用。多余枝葉陳取桂油,得率約為0.3%,桂子為采摘未成熟幼果,曬干即得。廣藥14、蛤蚧
15、穿山甲蛤蚧穿山甲肉桂廣藥云藥云藥是以“云苓”(現減少已移植到大別山羅、英、麻一帶為佳),“云木香”等道地藥材為主體,還包括滇南特產三七、兒茶、訶子等所謂“南藥”在內。1、三七:別名田七、參三七。《藥用出產辯》:“產廣西田州為正地道”。但目前云南三七以遠遠超過廣西。惟其野生祖先至今仍未采到,說明近500年來,由于過度采集,野生種質消失非常迅速。
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在生長的第三、四年,塊根膨大,增重較快,于花前采收為“春七”,飽滿,充實,品質較好。秋冬果熟后采收為“冬七”,松泡不佳。挖出塊根后,剪去須根、泥土,曬、搓交替,也可烘、搓交替,直到全干。其余根莖(蘆頭),側根,須根可分別加工“剪口”、“筋條”和“絨根”。
含皂甙、黃酮、蛋白質,油脂等。皂甙與人參相似。甘苦溫。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云藥
2、云木香:菊科植物木香的根。行氣止痛,燥濕止痢。霜降前采挖3年生植株根部,除去莖葉及泥土,切成短段,以風干為好,天陰雨濕則用微火低溫烘干,干燥后除去粗皮。三七木香云藥3、重樓:別名蚤休、七葉一枝花,草河車。百合科植物華重樓的根。分布于長江流域及以南廣大地區(qū)。苦寒,有小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4、茯苓
5、訶子
6、兒茶:豆科植物兒茶樹心材煎膏。種植10年以后,樹干粗壯,出膏多。性苦寒。收濕斂瘡,生肌止血。云藥貴藥“貴藥”以貴州為主產地的的道地藥材。貴藥多生長在地形崎嶇的高原,山嶺,河谷,丘陵和盆地。貴州全省冬天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274天,年降水量1162mm,重要的道地藥材有天麻,杜仲,天冬,朱砂等。
1、天麻:別名明天麻,貴天麻,赤箭。全國都產,近代野生天麻的道地產區(qū)在西南,尤以“貴天麻”最為馳名。
為蘭科植物天麻塊莖。春季4-5月間采挖為“春麻”,立冬前9-10月采挖的為“冬麻”,質量較好。挖起后趁鮮云泥土,大小分檔,用清水或白礬水略泡,刮去外皮,蒸透,攤開晾干或烘干。“明天麻”一般用硫磺熏過,略呈半透明狀,色澤較好。甘平。平肝潛陽,息風止痙。貴藥2、黃精:3-4年生的塊莖。洗凈,蒸10-20分鐘后曬7天左右。滋陰潤肺,補脾益氣。
3、白及黃精白及貴藥懷藥“懷”是古代河南懷慶府的簡稱。所謂“四大懷藥”即是產于古懷慶府所轄的博愛、武陟、孟縣、沁陽等地的常用中藥材。我們現在所說的懷藥有所擴大,泛指河南境內所產的道地藥材。
主要有地黃、山藥、懷牛膝、懷菊花、茜草、天花粉與瓜蔞、天南星、白附子、辛荑、金銀花等。浙藥“浙藥”是以“浙八味”為代表的浙江道地藥材的簡稱。廣義的浙藥還應包括沿海大陸架生產的藥材。浙江地處亞熱帶,屬浙閩丘陵區(qū),南北緯度相差4度以上。冬夏季風盛期,天氣晴朗,但冬寒夏熱,風力冬溫夏弱,年平均氣溫15-18℃,年降水量在1200-1800mm。所有這些氣候條件,在東南沿海和西北內陸之間呈過渡性變化,形成不同的道地藥材生成環(huán)境。
如“浙八味”基本上分布在寧紹平原和北部太湖流域,尤以鄞縣、磐安、嵊縣、杭州、金華、東陽等處為著名產地;浙南及沿海則主產溫郁金、烏梅、牡蠣、烏賊骨等。其主要的道地藥材有浙貝母、白術、延胡索、郁金、姜黃與莪術、玄參、烏藥、玉竹、山茱萸、烏梅、梔子、蟬蛻等。關藥“關藥”是指山海關以北,大約東經120°--135°,北緯40°--55°之間的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的一部分所出產的道地藥材。比通常所說的“關外”范圍更廣。本區(qū)內著名的關藥如人參、鹿茸、虎骨、防風、細辛、五味子等,藥名或帶“關”字或帶“遼”字。
形成關藥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是大小興安嶺以人字形崛起在北部,東南側有長白山脈綿延,中、南部為大片平原。海拔絕大多數在2000米下。故土壤垂直分布譜帶簡單,而水平分布復雜。
從氣候來說,距海越遠,大陸性越強。冬夏溫差大,冬季風雪嚴寒,凍土深度達2.5米。春節(jié)風沙(尤以西部)為甚。夏季大量降水,秋季陰雨。年平均氣溫0-8℃,大興安嶺北段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東側極端低溫可達-20℃,陰山山脈東段在-14℃左右,無霜期90-110天。由于兩大山系相互垂直,阻擋了東來溫濕氣流,致使山體東西兩側年平均氣溫相差2-4℃,降水量相差100-200mm。東北全境年均降水量300—700mm,自東南向西北遞減。關藥
溫帶針闊混交林地帶,濕度大,風速低,年平均蒸發(fā)量900mm左右,干燥度(蒸發(fā)量與降水量之比)小于1,適宜于人參,細辛,關木通,刺五加,黃柏,五味子等植物生長;而松嫩平原中部,遼河平原西部干燥度在1.0-1.25之間,適宜于防風,知母,龍膽等藥物生長。植被有由東向西依次更替的特點,即紅松闊葉混交林→草甸草原→草原。這意味著濕潤的森林氣候向干燥的草原氣候過渡,藥用動植物也隨之而異。植被的垂直分布以長白山最為典型。西部的呼倫貝爾草原降水量少,無霜期短,植被生長期僅百余天,道地藥材種類相對較少。東南部平原丘陵地帶土質肥沃,保水較好,大雨同熱天同步,適宜于藥用動植物的生長。關藥
最常用道地藥材有人參、鹿茸、細辛、防風、刺五加、薤白、蒿本、兩頭尖、關木通、五味子、朱蒡子等。
就關藥而言,我就重點講一下人參,希望和大家一起重溫一下昨天人參的知識。關藥
人參:別名上黨人參,高麗參,東洋參,野山參,園參。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
道地沿革:《別錄》:“生上黨山谷及遼東”。陶弘景:“上黨在冀州西南,蓋其山皆與太行山連亙相接”。李時珍:“今所用者皆是遼參。其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今皆屬朝鮮矣。其參猶來中國互市”。再曰:“產奉天省,新開河地方為最好”。所以,人參的道地主要涉及上黨、遼東及朝鮮。關藥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莖無毛,基部有宿存鱗片。一年生者葉裂為3小葉(俗稱“三花”);二年生者葉裂為5小葉(俗稱“巴掌”);第三年開始至第六年,每年遞增一枚新葉,分別稱為“二甲子”,“燈臺子”,“四匹葉”,“五匹葉”,“六匹葉”。10-15朵花排成頂生傘形花序;總花梗長15-30cm;花萼鐘形,淡綠色;花瓣5,白色。果漿熟時鮮紅,種子腎形,乳白色。花期6-7月,果期8月。
野生于太行山、燕山(現已絕跡)和長白山區(qū)。園參栽培于吉林撫松、集安、遼寧桓仁、寬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新風系統(tǒng)購銷合同范本
- 2025年:探討合作原則下的租賃合同與違約責任研究
- 2025北京租賃合同模板
- 個人經營合伙合同樣本
- 2025湖北省非全日制用工合同協議范本
- 2025人力資源外包合同書
- 公寓油煙隔絕方案范本
- 蜘蛛車專項施工方案
- 出租建筑用地合同標準文本
- 2025年上海市購銷合同范本購銷合同
- 釣魚中各種氨基酸誘食劑說明及使用方法
- 變形監(jiān)測+數據整理+數據編制+科傻平差
- 機電安裝工程電氣現場監(jiān)理實施經典PPT153頁
- 2022年度外經貿發(fā)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最新版)政策法規(guī)
- 加拿大介紹-PPT課件
- 漢中市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門診慢性病申請鑒定表
- 每天堅持一小時體育鍛煉
- 鋁合金壓鑄件典型內部缺陷
- 場地移交確認書
- 河北省分公司聯通公司員工退出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
- 遼寧計價定額2008計算規(guī)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