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心理語言學主講:王東第四講
語言習得要點:前語言交流;早期語音;一次說一個詞。兒童不僅記憶他們聽到的他人說的句子。他們從他人的言語中抽取出一組建構規則,這組建構規則使他們能產生在他們的語言群體中能被正確理解的無數新句子。——RogerBrown最近一個三歲兒童告訴我她的名字是Litha。我回答說“Litha?”“No,LITHA.”“Oh,Lisa.”“Yes,Litha.”——WickMiller語言習得研究的意義語言的組快性語言是否為人類獨有語言與思維的關系: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形式,不同的語言使用不同的思維(例如,英語思維,漢語思維)語言習得能力的內在性:語言習得是有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問題是二者如何作用。語言習得研究的內容何謂語言習得,如何發生?Pinker(1990)指出,它牽涉四個方面:有一類語言由一個環境有一種學習策略一個成功的標準語言習得研究的內容習得什么?把所習得的語言的特征表述出來哪些是語言共有的、占主導地位的語言理論應建立普遍語法語言習得如何產生言語產生:模仿結構依賴:等級組織和次序內部制約:對詞語變化的覺知前語言交流前語言嬰兒的社會環境1、對出生前兒童的言語從孕婦那里得來的軼事性證據表明在子宮里的兒童能聽到他們母親的言語,并可能對此作出反應(例如,踢的動作)。實驗一:研究者要孕婦在懷孕最后6周期間大聲閱讀Seuss博士的一本書。在嬰兒出生后幾天,用測定他們吸吮速度的特殊橡皮奶頭測試嬰兒。一般嬰兒聽他們的母親讀過的故事,另一半聽一個新故事。嬰兒在聽熟悉故事時改變了他們的吸吮速度,但另一組嬰兒沒有改變。研究者推斷嬰兒已聽到并保持了他們在子宮里時呈現給他的故事。實驗二:操作擺頭程序(見教材132頁)實驗三:視覺固視程序(同教材133頁)另外與陌生人相比,新生兒還偏愛母親的聲音,但不清楚這個現象的限度如何。這些研究表明新生兒在出生時已有知覺語言的能力。2、生活第一年中對兒童說的言語兒向言語和朝向成人的言語相比,音比較高,音高比較多變,語調升降比較夸大,這都為了吸引和保持很小嬰兒的注意。證據表明嬰兒比較喜愛聽嬰兒式話語,而不是朝向成人的言語。實驗二:研究者讓4個月的嬰兒坐在他們母親的腿上,并對把頭轉向一個方向或另一個方向進行強化。頭向一個方向產生兒向言語,而轉到另一個方向產生朝向成人的言語。結果發現,嬰兒喜愛聽兒向言語。母親還使用把嬰兒注意導向信息的特定方面的言語。對嬰兒第一次使用的詞語兒向語言的語音特點最為明顯,相反,重復的詞比第一次提到的詞較短、較輕、音高較低、較少變化。照看者早期言語行為的另一個特點是她們鼓勵嬰兒參與會話。母親對嬰兒說話時,常把嬰兒的發音解釋為和她們對話。如:Ann:(微笑)母親:喔,我們家寶寶笑得真漂亮!Ann:(打嗝)母親:真好聽!Ann:(發聲)母親:嗯!我們家寶寶想說話啦!注意,母親在把孩子的打嗝、呼吸等等作為會話中孩子抓住機會說話的企圖。可能這些早期的會話作業,和兒童自己的認知成熟一起,是兒童能在以后以比較有目的的方式進行交流。前語言姿勢1、交流意圖的發展在約8個月時,嬰兒開始在交流意義上使用姿勢,如指點和出示。確定一個行為是否有交流意圖的標準是:(1)等待,(2)堅持,(3)形成另外的計劃。這種交流意圖的形成可能由于兒童的認知發展。在兒童約4至5個月時,兒童對指向目的的行為缺少理解。在約8個月時,嬰兒的行為變得較有目的性,他們開始表現出解決問題的行為。這種行為中,他們感受到一個問題,等待,然后試圖把它解決。3、有意交流的開始真正的有意交流發生在兒童把他們對手段-目的關系的理解應用與社會目的之時。Bates和她的同事們使用交流情境幫助確定兒童非言語行為的意義:
Carlotta,不能從成人手里拉出一只玩具貓,立即退回去坐在那里,有意地看成人的臉,然后再一次拉這只貓。由于觀察者不肯讓出貓,這個動作模式重復了三次,直到Carlotta最后設法從成人那里拉出這個物品。兒童還使用物體以獲取成人的注意:
在9個月6天時,Carlotta在她母親懷里,喝瓶子里的奶。當她喝完后,她環顧看著她的大人們,用自己的嘴發出一個滑稽的聲響。大人們笑了,Carlotta幾次重復這種活動,笑著并環顧四周。她的父母解釋說這個行為在本周早些時候發現,現在Carlotta在吃或喝東西時經常發生,總是等待成人的反應。在此階段兒童把熟悉的行為用于新的目的:發出聲音和做出姿勢,以得到成人的注意,引起幽默等等。在一個月后,Carlotta才開始用新手段達到熟悉的目的:
在10個月18天時,我們第一次觀察到Carlotta向前伸開她的手臂,向成人出示一個物體。她在玩已在她手中的一個玩具,突然,她看著成人并向前伸出拿著玩具的手。在以后的二到三個星期內,這個行為增加了,穩定了,直到我們看見Carlotta到處尋找不在她手中的物體,并在等待成人的反應時立即出示物體。在這個階段的“出示”似乎并不涉及把物體給人的意圖。事實上,幾次當成人試圖去拿她的玩具時,Carlotta不肯放手,常常把手臂縮回。在兒童理解非社會情境中的有意性之后不久,他們就運用前語言姿勢于社會交流。指點姿勢,它作為陳述或作為請求,這取決于當時的情境。總之,前語言兒童用姿勢吸引接受者的注意和進行交流。這樣,向言語行為的轉化可以看成是學習用詞來做不用詞而已做過的事。3、交流能力和早期理解年幼兒童常用一個簡單的、基于動作的理解策略對復雜的言語作出反應。這種策略知識通過對話語中指定的物體執行一個動作而對話語進行反應。例如:如果母親要她的女兒把一個玩偶放在玩具秋千中,說:“為什么不把玩偶放在秋千里?”兒童能通過僅僅識別這句復雜的問句中一個或兩個關鍵詞,并對這些物體做一個最明顯的動作而作出正確的反應。假定不是這樣,而是向兒童說:“你是不是要把玩偶放在秋千里?”這里要求的是告知性反應,但實際上句子的句法形式對兒童的反應不起什么作用。又如:對19至34個月的兒童說“把狗放在車子里”,70%的反應是動作反應,這是對命令句子的正確反應。但對“你是不是要把狗放在車子里?”64%的反應也是動作反應,而這里要求的是告知性反應。
這說明兒童對各種各樣的句子都有一致性的動作反應的偏向。小結1、兒童出生在一個社會世界。成人對兒童說話不同于成人說話。這些言語樣式引領兒童把語言作為一種社會工具使用。對嬰兒說來,他們似乎對受益于這些榜樣有很好的準備,因為他們在出生前至少已有知覺言語的某種能力。2、兒童到8個月時似乎在認知上已準備好進行有意的交流。雖然他們的言語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但他們以靈活的方式利用姿勢把他們的需要傳遞給他們的照看者,而且,兒童的交流知識影響他們如何解釋他人的言語。現在我們要轉入這些交流技能如何出現在兒童的語音習得之中。早期語音言語知覺的發展嬰兒言語的知覺能力是先天的還是受他們開始聽到的言語的影響?1、嬰兒的范疇知覺實驗一:嬰兒語音的范疇知覺問題。向1個月和4個月的嬰兒呈現一對對語音。其中一對由VOT為20和40毫秒的音組成(成人分別聽為/ba/和/pa/)。第二對由VOT為0毫秒和20毫秒的音組成(成人聽作/ba/)。第三對包括VOT為60和80毫秒的音(成人聽作/pa/)。嬰兒嘴中放著一只橡皮奶頭,記錄他們的吸吮反應。每當嬰兒作出反應,呈現一對語音中的一個音。當嬰兒對同一刺激感到厭倦時(即反應水平降至實現確定的水平以下),呈現這對語音中的另一個音。如果向嬰兒呈現后兩對音中的另一個音,他們的吸吮速度沒有變化,表明嬰兒似乎沒有注意到它們的區別。然而如果第二個音來自不同的音位范疇,他們的吸吮速度激烈增加。表明他們知覺到了區別。這些結果說明嬰兒生來就具有適合于言語范疇的知覺機制。實驗二:研究者研究了出生在說西班牙語家庭中的危地馬拉嬰兒的幾個音位對比。嬰兒的年齡是4個月至6.5個月。研究包括了VOT對比。第一對是20和60毫秒,它們相應于英語中清音和濁音的區別。第二對是前發聲語音和濁音的區別,VOT是-60和-20毫秒(是泰語中的音位區別),第三對包括-20和20毫秒的VOT,說西班牙語的成人對清音和濁音的區別正在這兩個VOT之間。結果發現,危地馬拉嬰兒能知覺前兩對區別,但不能知覺第三對。即他們知覺到不是他們語言中的兩對區別,但不能知覺是他們語言中的那對差別。這些研究結果說明,嬰兒天生具有知覺許多音位區別的能力,不局限于他們本族語中的音位區別。兒童逐步忽視無關的語音區別,在此之前嬰兒是“世界的居民”。2、語言經驗的作用知覺其他語言中音位區別的能力在生命第一年期間減弱。實驗一:研究者考察了來自英語家庭的三組嬰兒對Salish/Thompson(一種在不列顛哥倫比亞說的語言)音位對比和印地語對比的知覺。最年幼的組(6到8個月),對這些對比表現出很強的敏感性,但中間年齡(8到10個月),特別是年齡較大(10到12個月)的被試有很明顯的減弱。最大年齡組嬰兒基本上已沒有知覺這些非本族語對比的能力。研究證明,這個變化作為知覺重組,而不是早期能力的完全喪失。證據表明9個月的嬰兒(但不是6個月的)能區分本族語中非常可能出現的單音節和較少出現的單音節。此外,嬰兒到4、5個月時能辨認自己的名字。8個月大的嬰兒能通過注意各種聲音序列的可能性而把言語切分成單詞。實驗二:研究者向嬰兒連續呈現連續的音節,如bidakupadotigolabubidaku。安排這個刺激使得其中某幾對(如bida)比其他幾對(如kupa)較為常見。為評定學習效應,然后向嬰兒呈現已經聽到過的三音節系列和新的相似的系列。嬰兒喜歡聽新的聲音序列,這說明他們保持著音節之間聯系的可能性。這說明嬰兒已經把言語切分成單詞。實驗三:向7個月的嬰兒呈現形式為ABA或ABB的無意義音節序列;序列中第三個音節重復第一個音節或第二個音節。在對最早的第一個序列習慣以后,向嬰兒呈現符合ABA或ABB模式的新的聲音序列。呈現新聲音是這里的一個革新。如果在實驗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聲音不同,嬰兒不可能像在前一個實驗中那樣區分出新的序列。說明嬰兒已抽取規則并把它概括到了新的序列。3、韻律因素的作用嬰兒從出生時起就對語言的韻律方面具有敏感性。有研究發現,新生兒能區分兩種外語。法國新生兒能區分英語和日語,這兩種語言有不同的節律模式。但不能區分具有類似節律模式的英語和荷蘭語。這樣,他們能把不同的外語分成不同的類別。研究者認為嬰兒最初可表征世界上各種語言所使用的所有韻律模式,但經過經驗的作用,最后只使用和他們的本族語相關的模式。言語產生的發展1、牙牙學語兒童早期發育經歷的一系列階段:2個月末:咕咕聲6至7個月:重復性牙牙語11至12個月:多樣化牙牙語、音調升降、元音開始和本族語相似。牙牙語開始時是非交流性的,因為:一、牙牙語期間發出的音和以后發出的相應的音相似,但在語音體系上較為凌亂。二、發現成人不在時比成人在場時嬰兒的牙牙語更多。2、向言語轉化第一年末,嬰兒兩個方面的發展即用姿勢傳達意義和在非交流情境中掌握語音開始結合。個人語素:兒童有時創造自己的符號來指環境中的物體或事件。3、早期單詞的語音過程在第一個生日不久,兒童開始產生可識別的單詞,某些簡單的詞可能從一開始就發音正確。但兒童的詞的形式和成人的不同,如:(1)簡化:store說成tore(2)合并:pacifier說成par(3)同化:dance說成nance(4)重復:kitty說成titty為什么兒童會犯這種錯誤?(1)兒童不能分辨混淆的音。(2)只是不能產生被省略的音。(3)這些簡化錯誤是更為一般的語言過程一個部分。每種觀點都有可加檢驗的價值,但又不完全可信。小結1、嬰兒在出生后不久就表現出知覺各種言語特征,包括不是他們本族語特征的能力。大部分知覺非本族語對比的能力到一年末衰退。2、在第一年期間,嬰兒的言語產生經過一系列階段。后期牙牙語形式比早期形式更反映兒童的語言經驗。兒童掌握語言的語音系統基本上獨立于交流過程。語音和意義在1歲前后隨著第一批詞的形成而結合起來。3、兒童對成人單詞的復制系統地偏離成人目標,兒童早期言語中常見幾種語音過程,包括簡化、合并、同化和重復。一次說一個詞
兒童通常在12個月左右說出第一批詞,以后幾個月中他們的大部分話語由單詞語構成,直到第二年的后半年他們才產生簡單的多詞組合。詞匯發展1、早期單詞兒童開始集中于和當時當地有關的單詞。兒童的早期詞匯中有各種各樣語法類別的單詞。2、快速映射兒童能相當快地習得新詞,這個過程稱為快速映射。3、過度擴大和縮小兒童把過多的項目包括到一個詞中,這稱之為過度擴大。例如:兒童把所有四腿動物稱為狗或把所有圓的東西稱為月亮。兒童對一個詞的使用范圍比成人的限制大,這稱之為過度縮小。例如:兒童所認為的“狗”這個概念僅限于他家的狗。原因:1、孩子的概念可能確實與成人不同。2、有時,兒童錯用單詞可能是反應他企圖幽默一下。4、成人的言語作用兒童的言語如果不正確,照顧者就有向他們提供正確名稱的機會。這個過程叫做初始的單詞游戲。這個過程可在幾方面產生差錯:(1)詞及其所指之間不存在一對一的關系。如:你坐在家里,你的小孩在你的腿上,一起讀一本書。你看到一張鴕鳥的照片,你叫它鴕鳥還是鳥?香蕉還是水果?分幣還是錢?汽車還是車輛,還是Toyota?照看者傾向于基本水平詞,基本水平詞是該范疇的各個事例中存在廣泛相似性的那些詞,它在一個等級中處于中間地位。(2)一個詞可用于幾個物體。如:一個兒童把窗玻璃也稱為水。(3)兒童也可能認為所指只是一個物體的一部分而不是整個物體。例證性定義:“那是什么?”問題一般都用于引發整體的名稱,而不是部分。姿勢在早期詞匯發展中作用很大,指點姿勢似乎提供了為兒童以后效仿命名物體的榜樣。總之,成人的命名慣例引導著兒童的詞匯發展,成人對從何處開始學習過程有明顯的傾向性,并從早期就集中于這些方面以防止過分的混淆。以后,成人再把詞的意義擴大到其他方面。單詞語單詞語在這里指兒童用一個單詞的話語表達多于成人通常認為屬于那個單詞的意義。如:兒童說“水”具有陳述意義即“我要水”或“這里有水”。對單詞語的各種看法:(1)單詞語是一種內隱的句子,在單詞語階段兒童具有某些句法關系的知識,但不能在他們的言語中加以正式表達。(2)兒童并沒有隱含在句子中的語法知識,兒童實際上使用環境作為話語的其余部分。下表是單詞語中所表達的語義關系發生的詞序。單詞語中的語義關系關系例子命名Dada,看爸爸意志Mama,看奶瓶,嘀咕施事Dada,聽見有人進來動作Down,坐著或蹲下來受事Ball,剛剛扔球物體狀態Down,剛剛把一個東西拋下有關的物體Cracker,指保存餅干的房門處所有Lauren,見到Lauren
地點Box,把顏色筆放在盒子里Dada當用于爸爸剛到家的情境中,是表達施事關系,如果當嬰兒指爸爸的椅子時說Dada,那是指所有者。小結兒童在第二年期間詞匯發展有迅速進步。他們的大部分早期詞指直接環境中的具體事物。成人的命名慣例通過強調整個物體而不是物體的部分,強調基本水平的詞而不是比較一般的或比較特殊的詞,促進兒童的詞匯發展。此外,各種認知制約使兒童能明確地理解其他意義含糊的詞。這個階段的兒童傾向于用單個的詞表達成熟的說話者用短語或句子表達的較大的意義組塊。但詞語似乎是多詞語的先兆,但不清楚兒童在單詞語階段具有什么樣的語法知識。早期語法兒童到大約2歲時開始用詞的組合說話,在以后幾年中,他們在掌握本族語的語法方面有明顯的進步。當然,語法的這些方面,各種語言不同。然而,兒童早期語法成就存在著重要的相似之處。句法發展的測量句法測量的兩種方法:1、平均語素長度(MLU)取100句兒童自發話語,計算每個話語的語素(意義單位)數。Brown用MLU把兒童語言發展分成按MLU界定的五個階段。階段1,主要由一個詞和兩個詞的話語組成,延續至MLU達1.75.階段2至5分別相當于MLU的上限為2.25、2.75、3.5、4.0.語法范疇的出現1、早期話語的結構Sachs(1976)說:“他(兒童)說的雙詞語既不是對成人話語的簡單模仿,也不是他知道的單詞的任意組合。它們是那時兒童用以表達意義的規則系統的產物。”證據:(1)當兒童最初把兩個單詞放在一起時,他們一般把實義詞加以組合而略去功能詞。(2)在兒童把兩個單詞放在一起時,特定的單詞放在句子中特定的位置。2、習得語法范疇兒童如何掌握語法范疇?(1)他們利用語義關系學習句法關系,即語義引導。Bowerman說:“兒童通過學習組合單詞的簡單次序規則開始了他們的句法歷程,按他們的理解,這些單詞執行著如施事、動作、受事這樣的語義功能,或其他抽象性可能更低的語義功能。通過另外的語言經驗,兒童開始認識不同的語義概念在形式上的對待方式的相似性,并根據他在學習的語言中起功能作用的比較抽象的語法關系逐漸重組他的知識。”理解和產生兒童對某些類型話語的理解早于他們自己能產生的話語么?實驗一:將年幼的兒童放在兩個有芝麻街任務鏡頭的錄像顯示器前。其中一個,大鳥在梳巨獸的頭發,另一個是巨獸在梳大鳥的頭發。這些場景發生的同時,嬰兒聽到句子“大鳥在梳巨獸的頭發”。結果發現嬰兒較多注意與句子匹配的屏幕。因而必須理解句子的句法才能有恰當的行為表現。17個月的嬰兒就能在這個作業中有正確的反應,這在他們能產生這樣的句子前好幾個月,因此,嬰兒的理解確實早于他們的句子產生。個別差異1、兒童在語言風格和策略上存在個別差異的證據:采用指物策略學習單詞的兒童似乎把語言作為稱名物體的過程,而表現性兒童似乎對語言的人際方面更感興趣。指物的兒童從部分到整體,而表現性兒童從整體到部分,一旦表現性兒童把他人的話語分解為單詞,他們就有可能把詞組合成新的話語。這說明語言學習的兩種風格可能在以后的發展中結合。個別差異的原因:(1)環境因素:母親言語的量和類型兩者都影響兒童的語言風格。如:指物兒童的母親,比表現性兒童的母親產生較多的描述性話語和較少的指令性話語。(2)兩半球差異、認知差異也起作用。小結1、兒童開始按句法方式把詞放在一起,他們偏好某些詞和詞的某些詞序。許多研究致力于確定多詞語產生時兒童的語法系統的性質。研究人員一般同意兒童知道的多于他們能表達的,但對這個知識最好刻畫成句法的、語義的,還僅僅是位置的,還存在不同意見。2、早期語言習得確實存在個別差異。有些兒童著重于語言的指物功能,而另一些按社會方式使用語言。這兩種學習風格在以后的發展中結合起來,指物兒童比以前較多使用代詞,表現性兒童詞以前較多使用名詞。理論解釋——語言習得理論
有不同的理論和假說,爭論的焦點是:兒童快速并高質量地習得母語,是先天的能力還是后天的語言環境在發揮決定性的作用。1、刺激-反應論(后天環境論)創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這是一種行為主義的理論。(1)理論內容:1)華生的主要觀點:心理學必須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個體的行為,而不是意識。研究動物行為的結果,可以用來解釋人的行為。人類一切行為的構成要素都只是反應,或多種反應的組合。反應多數是在環境中由刺激—反應的聯結形成的。2)斯金納指出:人類語言行為只是刺激和反應。看見、聽見和感覺到的東西是刺激,說出的話是反應。3)刺激—反應的哲學基礎是洛克的白板論,強調后天經驗的重要性。認為語言也是一種行為,學會某種語言就是在后天環境中養成某種習慣,兒童的語言能力來自一系列的刺激(成人語言)他們通過模仿做出反應,如果反應正確就會得到強化,一定的刺激和相應的反應多次重復就成為習慣從而學會語言。(2)評價“刺激-反應論”雖然受到很多批評,但并非一無是處,有很多合理得成分。它所說的兒童學習語言的模仿、強化,都是有道理的。要掌握語言也的確必須養成一定的習慣。總的說來,刺激-反應論可以解釋兒童語言習得過程中的某些現象。但用這種理論不能全部解釋兒童母語的習得過程。1)刺激—反應論積極意義:兒童最先學會接觸最多的那種語言(假定他處于多語環境)。兒童常因觀察、模仿成人和同伴的話語而獲得快樂。模仿確實是兒童習得語言的重要手段。詞語與反復出現的語境之間的聯系確實能使兒童理解語義。兒童最初習得的詞語很可能就是通過刺激-反應-強化的過程建立的。在語言教育中,巧妙地使用示范、練習與評價(強化)等方法,對兒童達到語言目標有積極的意義。家庭和幼兒園語言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兒童的語言水平(缺乏語言交際環境的兒童,語言發展的進程要比正常兒童推遲一年多)。2)刺激—反應論的不足:言語行為十分復雜,既有可觀察可測量的外部因素,也很多難于觀察、測量心理因素,不同于一般的動物行為,不能只用“刺激-反應”來解釋。外因論的理論根據不充分,他們只承認言語行為,不承認有復雜的符號系統的存在,把言語混同于語言。他們看不到語言有復雜的內部結構體系,言語行為受規則支配,而是把言語行為簡單地等同于其他行為,甚至認為與動物的行為毫無差別,將動物在實驗室中的刺激-強化-反應的實驗結果簡單地推廣到兒童的語言學習,強調刺激與反應在直接情境中的固定的、機械的聯系,否定了人的語言潛能和言語行為的特殊性,否定大腦加工外部信息的能動性,把主體當作被動消極的語言訓練對象,這不符合兒童習得語言的基本事實,因而不能解釋實際存在的許多問題。語言中的句子是近乎無窮的,兒童不可能也沒必要通過模仿強化去學會每個句子,然后再使用。不能解釋兒童言語行為中的創造性,只有掌握話語的規則體系才能創造性的運用。人們能說出無限多的包括從未聽過和說過的句子的能力。兒童剛開始說話時就基本具備了這種能力。他們會創造出新的詞組、句型和符合特定情境的恰當的表達方式。不能解釋語言學習關鍵期的存在以及過了關鍵期后,學習和強化效果急劇下降的事實。兒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得到的強化是有限的,并往往是在意義方面得到強化,那么兒童是如何習得語法規則的?兒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他的反應不一定都能得到強化,而且成人所關注并給予強化的往往是句子的內容(意義),而不是它的形式。2、先天論(先天性決定論)(1)理論內容1)代表人物是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卡茨,心理學家米勒與馬克奈爾。2)它首先是一種基于對刺激—反應論猛烈批判立場上建立起的理論,是基于理性主義的理論。它認為語言是一種規則體系,是一種以規則為基礎的復雜系統而并非習慣的總和,兒童之所以能掌握,是因為人類有天生的、具有受遺傳因素決定的掌握語言規則的能力,即“語言能力”。喬姆斯基還提出了“語言運用”的概念,即說話人和聽話人對語言規則的具體運用(言語活動)。語言運用以語言能力為基礎。3)語言能力的體現機制是“語言習得機制”(LAD)它有兩個特點:①人類獨有,正常人從出生到12歲左右,該機制發生作用。②語言習得機制可以離開人類的其他功能而存在,甚至與智力都沒有什么關系。
它包括兩個部分:①人類語言普遍具有的特征(語言共項),共有的規則,又稱為普通語法。普通語法體現了人類語言的共性,是語言中最基本的東西,適用于任何語言,高度抽象的規則。存在于所有人類語言的深層結構中。這些語言普遍原則是以參數形式出現的,處于待定狀態。②先天的判斷、評價語言信息的能力兒童能對他所接觸的語言參數定值。兒童聽到一些具體的話語,首先根據語言的普遍特征,對某一語言的結構提出假設,接著運用評價能力對假設進行驗證和評價,從而確定母語的具體結構。即為語言的普遍范疇和規則賦予具體數值,嬰兒就獲得了母語的能力。也就是說語法規則不是由輸入的材料歸納而來的,是由語言習得機制中的普遍語法轉換而來的。此外,先天論還從兒童習得語言的順序性和階段性來強調說明語言能力是天生的,不是強化和歸納的結果。另外語言習得關鍵期的存在也具備先天的基礎,有賴于遺傳控制的生理基礎。先天論它不完全否認后天語言環境的作用,但把語言環境的作用看得非常小,只是起著激發LAD工作的作用,是第二性的。總之先天論把兒童獲得語言描繪為積極主動,充滿創造性的過程,兒童獲得的不是一句、一句的具體話語,而是關于語言的一系列規則。(2)對先天論的評價:
1)先天論注重兒童獲得語言的先天因素和兒童的主動性、創造性,改變行為主義兒童被動模仿的觀點,能解釋為什么任何一個發育正常的兒童,不需要任何系統的教育都能在3-5年的時間內掌握第一語言復雜的規則體系的主要方面,能聽懂他從未聽過的話,說出他從未聽過的句子,能解釋兒童為什么產生“過度概括”的錯誤。2)先天論也受到不少批評:首先這一理論是思辨的產物,無法證明兒童頭腦中是否存在語言習得機制,這只是一種假說。有人說這是一個天才的假說,人們既無法證明它,也無法否定它。是否存在著普通語法,這也是一個爭論的問題,如果說兒童一生下來頭腦中就有普遍語法的范疇和規則,很難解釋兒童后來學習語法要花那么多時間。很多人接受先天學習語言能力,但不同意有普遍語法。先天論把語言習得機制與人類的其它功能分開,認為語言能力與智力沒有直接的關系,語言能力的發展不受智力和認知能力的制約,可以先于智力的發展。這一點也不能令人信服。兒童4、5歲以后仍在學習較復雜的語法(如定語從句)詞匯學習也是一輩子的事。先天論過于低估后天環境的作用。語言是約定俗成的,兒童離開社會,即使生來就有某種機制,但也無法識別或運用語法規則。3、認知論(先天與后天相互作論)(1)理論基礎1)認知論以瑞士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論”為理論基礎,認為兒童的語言發展是天生的能力與客觀的經驗相互作用的結果。兒童的語言學習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Unit 7 Days and Months Lesson 2 Winter in Harbin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冀教版(2024)七年級英語上冊
- 2023八年級數學下冊 第1章 直角三角形1.3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學設計 (新版)湘教版
- 2024秋三年級語文上冊 第一單元 3 不懂就要問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七年級語文上冊 4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2024-2025學年高中英語 Module 2 My New Teachers Cultural Corner教學設計 外研版必修1
- 7 《聽聽秋的聲音》(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
- 27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六年級上冊語文統編版
- 物業管理客服禮儀培訓
- 2024年九年級化學上冊 4.2《碳》教學設計 滬教版
- 9生活離不開規則(教學設計)-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
- GB/T 22102-2008防腐木材
- GB/T 16604-2017滌綸工業長絲
- 北京市海淀區2019-2020學年七年級數學下學期期中試卷【含答案】
- 【計算機應用基礎試題】上海大學2022年練習題匯總(附答案解析)
- 中考化學復習的策略課件
- 保潔常用工具和設備一覽表
- 橋架出廠檢驗報告
- 《中國古典園林史》課件第四章園林的全盛期-隋唐
- 加拿大介紹-PPT課件
- 漢中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慢性病申請鑒定表
- 招投標項目評分表,招標評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