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我國海洋的污染現狀我國的海洋國土我國是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1.8萬公里,面積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6900余個,管轄海域總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有鴨綠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1500余條河流入海。海洋生物22629種,分布有紅樹林、珊瑚礁、濱海濕地、海草床、海島、海灣、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種類型海洋生態系統。以近海大陸架為基礎的專屬經濟區外沿就是海上的戰略邊疆,它所構成的海域就是國家的海洋國土。中國擁有近360萬平方公里的富饒海洋國土.遼東半島老鐵山角至山東半島蓬萊角一線、沿廟島群島劃分渤海和黃海;長江口北岸至韓國濟州島,東止對馬海峽一線劃分黃海和東海;廣東宮口港西至臺灣貓鼻頭一線劃分東海和南海,臺灣海峽屬東海范疇。
第一節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主要內容:海洋各介質的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入海污染源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等清潔海域:
符合國家海水水質標準中第一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適用于海洋漁業水域,海上自然保護區和珍稀瀕危海洋生物保護區。較清潔海域:
符合國家海水水質標準中第二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適用于水產養殖區、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海水的海上運動或娛樂區,以及與人類食用直接有關的工業用水區。輕度污染海域:
符合國家海水水質標準中第三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中度污染海域:
符合國家海水水質標準中第四類海水水質的海域,僅適用于海洋港口水域和海洋開發作業區。嚴重污染海域:
劣于國家海水水質標準中第四類海水水質的海域。海水水質分類
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護目標,海水水質分為四類:
第一類適用于海洋漁業水域,海上自然保護區和珍稀瀕危海洋生物保護區。
第二類適用于水產養殖區,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海水的海上運動或娛樂區,以及與人類食用直接有關的工業用水區。
第三類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濱海風景旅游區。
第四類適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開發作業區。
序號項目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第四類1漂浮物質海面不得出現油膜、浮沫和其他漂浮物質海面無明顯油膜、浮沫和其他漂浮物質2色、臭、味海水不得有異色、異臭、異味海水不得有令人厭惡和感到不快的色、臭、味3懸浮物質人為增加的量≤10人為增加的量≤100人為增加的量≤1504大腸菌群≤
(個/L)10000
供人生食的貝類增養殖水質≤700-5糞大腸菌群≤(個/L)2000
供人生食的貝類增養殖水質≤140-6病原體供人生食的貝類養殖水質不得含有病原體。海水環境質量狀況
東海區主要港灣環境狀況
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污染相對嚴重,近岸以外海域水質保持良好。———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大,排污口排污狀況有所改善。
2010年江河入海徑流量大幅增加,部分地區暴發洪澇災害,面源污染物隨著河流入海,導致河流污染物入海量與2009年相比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2010年監測的陸源入海排污口各主要污染物如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等的達標率均在70%以上,與2006年相比顯著升高。陸源入海排污口排污量的削減和主要污染物達標率的升高,充分反映了近年來國家對點源排放污染物總量減排的成效;但江河入海污染物總量的增大,則表明我國流域非點源污染物排放可能對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第二節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塑料廢棄物是我國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的主要類型。海洋垃圾在海流和風浪的作用下遠距離遷移,已經成為跨國家和區域的污染問題。我國近岸海域海灘、海面和海底垃圾的主要種類是塑料類。70%的海灘垃圾和59%的海面漂浮垃圾來源于人類海岸活動。尤其是在濱海旅游區,海洋垃圾的數量明顯高于其他區域。主要入海污染源狀況
1、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量
2010年,經由全國66條主要河流入海的污染物量分別為:化學需氧量(CODCr)1653萬噸,氨氮(以氮計)60.7萬噸,總磷(以磷計)29.2萬噸,石油類8.5萬噸,重金屬4.2萬噸(其中銅4159噸、鉛2812噸、鋅34318噸、鎘191噸、汞77噸),砷4226噸。其中,長江入海徑流量比上年增大25%,所攜帶的CODCr、氨氮和總磷等污染物入海量分別增加59%、290%和26%。2010年部分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量(噸)河流名稱化學需氧量(CODCr)氨氮(以氮計)總磷(以磷計)石油類重金屬砷長江1078366840509821441152638310642636錢塘江
9924273011511453
2445
801
38珠江
6320164500721801140452934
926閩江
6148071967446581341
725
95黃河
5490321249215875849
692
30椒江
2053776502665
412
227
14甬江
1213459150889
706
69
3第三節區域性污染現狀一、渤海作為三面環陸、近封閉的內海,渤海以水體交換緩慢、自凈能力差著稱。特殊區域——由于其海洋學和生態學以及其運輸的特殊性質等方面公認的技術原因,需要采取防止海洋污染的特殊強制辦法的海域。目前的渤海,呈現出近岸海域整體“亞健康”狀態。1、溢油陰影國家海洋局一份從未對外公布的《渤海綜合整治規劃》中,記錄了這樣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
1979年勝利油田排入渤海的原油達45708噸;
1987年秦皇島港輸油站溢出原油1470噸;
1986年渤海2#平臺井噴,泄漏大量原油;
1990年巴拿馬籍貨輪與利比亞貨輪在老鐵山水道碰撞,造成溢油面積達120平方公里,并于4天后誘發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的赤潮;
1998年底,勝利油田發生油井架倒塌,持續溢油近6個月……
作為油氣資源相當豐富的沉積盆地,渤海地區的海上油氣田與沿岸的勝利、大港和遼河三大油田構成了中國第二大產油區,全國50%以上的海洋油氣工業貢獻出自該地區。渤海生態遭到破壞,海洋生物數量和物種的劇減
歷史上,渤海灣的水生生物約有150多種,有經濟價值的漁業資源多達70種。上個世紀70年代,渤海還可以捕撈到兩指多長的野生對蝦,當時是渤海的支柱產品,出口創匯換回了很多物資,而現在早已不見蹤影。從過去的70種減少到目前的10種左右,帶魚、鰳魚、真鯛、野生牙鲆、野生河豚等魚類幾乎絕跡。“(渤)海灣作為漁場的功能已基本喪失。”海納百污造成渤海生態系統惡化的,不僅是石油。
陸源污染是渤海海洋生態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其中不僅包括常規污染物氨氮、總磷、COD、石油類,也包括汞、鎘、鉛等重金屬。“海納百川、川川皆污”形容渤海近岸海域的污染狀況并不為過。
中國海洋環境深度報告我國海洋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水道被疏浚,海岸帶被過度開發,過度捕撈和毀滅性的漁業活動導致主要漁業種群崩潰或食物網受損;太多種類營養鹽的過量輸入,致使沿岸海水成為世界上化學成分改變最大的區域。我國海洋可持續發展面臨四大危機●近海環境呈復合污染態勢,危害加重,防控難度加大;●近海生態系統大面積退化,且正處于劇烈演變階段,是保護和建設的關鍵時期;●海洋生態環境災害頻發,海洋開發潛在環境風險高;●沿海一級經濟區環境債務沉重,次級沿海新興經濟區發展可能面臨新的危機和挑戰。直擊七大生態問題突顯
1、海洋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海洋生態系統包括濱海濕地、河口、海灣、珊瑚礁、紅樹林等,生態價值巨大,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多種資源。然而,污染、大規模圍海造地、外來物種入侵導致濱海濕地大量喪失,我國近岸海洋生態系統嚴重退化。2010年監測結果表明:2010年,處于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的海洋生態監控區分別占14%、76%和10%。據初步估算,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我國濱海濕地累計喪失57%,紅樹林面積喪失73%,珊瑚礁面積減少了80%,2/3以上海岸遭受侵蝕,沙質海岸侵蝕岸線已逾2500公里,外來物種的入侵使得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瀕危物種日趨減少。七大生態問題突顯
2、海洋生態災害頻發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近海的赤潮、綠潮、水母旺發等災害性生態異常現象頻頻出現,為我國近海的生態安全敲響了警鐘。21世紀以來,無論是發生頻次還是涉及海域面積,我國的赤潮災害都在驟增。2001年~2009年,赤潮發生次數和累計面積均為20世紀90年代的3.4倍。從多年的趨勢上看,赤潮的發生有從局部海域向全部近岸海域擴展的趨勢。2000年以來,我國近海無經濟價值的大型水母數量開始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水母旺發有可能對漁業資源產生不利影響。2007年開始,黃海海域連續出現滸苔形成的大規模綠潮。另外,隨著我國運輸量和船舶密度的增加,發生災難性船舶事故的風險逐漸增大。同時,海上油氣開采規模的擴大也增加了溢油災害的風險。七大生態問題突顯
3、陸源入海污染嚴重江河攜帶污染物入海和陸源入海排污口排污已成為影響我國近岸海洋環境質量的主要原因。《2010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0年河流攜帶的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入海量較上年明顯增加;監測的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的達標率均有所提高;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未見明顯改善,部分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較差。“十一五”期間,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主要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年均達千萬噸以上。從近年統計數據來看,全國入海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總量呈顯著下降趨勢,但超過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的問題仍然嚴重。另據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結果表明,全國農業污染源已成為我國陸地和海洋水污染控制的突出問題。近年來,我國近岸海域總體污染程度依然較高,近海海域污染面積居高不下,主要污染區域分布在黃海北部近岸、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這些區域大多為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之路使得這些地區背上了沉重的環境債務。七大生態問題突顯
4、海洋生態服務功能受損自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沿海已經歷了4次圍填海浪潮。特別是最近10年來,我國掀起了以滿足城建、港口、工業建設需要的新一輪填海造地高潮。1990年~2008年,我國圍填海總面積從8241平方公里增至1338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新增圍填海面積285平方公里。據不完全統計,到2020年,我國沿海地區發展還有超過5780平方公里的圍填海需求,必將給沿海生態環境帶來更為嚴峻的影響。從圍填海管理上來看,2002年1月《海域使用管理法》實施以前,圍填海基本處于“無序、無度、無償”的局面。《海域使用管理法》正式實施之后,圍填海管理有所加強,但是由于地方強大的填海需求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監管起來仍然困難重重。七大生態問題突顯
5、漁業資源種群再生能力下降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在20世紀60年代末進入全面開發利用期,隨著海洋捕撈機動漁船的數量持續大量增加,對近海漁業資源進行過度捕撈。捕撈強度超過資源再生能力,急劇地降低了漁業生物資源量,一些傳統漁業種類消失,生物多樣性降低,影響到漁業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另外,海洋捕撈活動中的垃圾、污水對海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害。另外,魚蝦類等投餌性種類的養殖雖在海水養殖產量僅占10%左右的比例,但卻是海水養殖污染的主要來源,對沿岸潮間帶生態系統構成了很大的壓力,直接破壞了漁業生物的產卵場和棲息地,進一步影響到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七大生態問題突顯
6、河口生態環境負面效應凸顯我國大型水利工程數量高居世界第一,大型水利工程導致河流入海徑流和泥沙銳減,其中8條主要大河年均入海泥沙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約20億噸,減至近10年的約3億~4億噸,對河口及近海生態環境產生了顯著的負面效應。流域入海物質通量的變化導致河口三角洲侵蝕后退、土地與濱海濕地資源減少,河口生態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發生在河口與近海的一系列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如浮游生物組成及種群結構改變、有毒赤潮種類增加、魚蝦產卵場和孵化場的衰退或消失等,均不同程度上與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運行密切相關。隨著今后大型水利工程的持續增加,其對河口生態環境的負面效應將進一步凸顯。七大生態問題突顯
7、海平面和近海水溫持續升高近30年來,我國沿海地區的海平面總體上呈波動上升的特點,年平均上升速率為2.6毫米,高于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據預測,在未來的30年中,我國沿海地區海平面的平均升高幅度約為80毫米~130毫米,其中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京津地區沿岸將是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主要脆弱區。與此同時,我國近海的海表溫度總體呈上升趨勢,這將造成重要海洋生物資源分布范圍改變、紅樹林人工栽培范圍北擴和熱帶海域珊瑚白化等現象,還將導致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物種組成格局發生改變。另外,海洋酸化將嚴重影響我國珊瑚礁的資源分布、食物產出和旅游產業。可以預測,未來由海平面上升、水溫升高和海洋酸化等引發的各種海洋災害的頻率及強度將會有不同程度的加劇。七大生態問題突顯
漁業資源種群再生能力下降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在20世紀60年代末進入全面開發利用期,隨著海洋捕撈機動漁船的數量持續大量增加,對近海漁業資源進行過度捕撈。捕撈強度超過資源再生能力,急劇地降低了漁業生物資源量,一些傳統漁業種類消失,生物多樣性降低,影響到漁業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另外,海洋捕撈活動中的垃圾、污水對海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害。另外,魚蝦類等投餌性種類的養殖雖在海水養殖產量僅占10%左右的比例,但卻是海水養殖污染的主要來源,對沿岸潮間帶生態系統構成了很大的壓力,直接破壞了漁業生物的產卵場和棲息地,進一步影響到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河口生態環境負面效應凸顯我國大型水利工程數量高居世界第一,大型水利工程導致河流入海徑流和泥沙銳減,其中8條主要大河年均入海泥沙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約20億噸,減至近10年的約3億~4億噸,對河口及近海生態環境產生了顯著的負面效應。流域入海物質通量的變化導致河口三角洲侵蝕后退、土地與濱海濕地資源減少,河口生態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發生在河口與近海的一系列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如浮游生物組成及種群結構改變、有毒赤潮種類增加、魚蝦產卵場和孵化場的衰退或消失等,均不同程度上與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運行密切相關。隨著今后大型水利工程的持續增加,其對河口生態環境的負面效應將進一步凸顯。管理體制機制不順我國的海洋管理是陸地各種資源開發與管理部門職能向海洋的延伸,而行政管理部門基本上是根據自然資源種類和行業部門來設置的,這種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將統一的海洋生態系統人為地分解為不同領域,由不同部門來監管,使得不同海洋自然資源或生態要素及其功能被分而治之,不能根據海洋生態系統的整體性進行綜合管理。與此相對應,海洋資源利用與環境管理實行單項和部門管理,各部門如海洋、交通、農業、石油、旅游等職責平行,缺乏綜合協調和聯合執法的機制和手段,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成為海洋管理的頑疾,致使跨行政區域、跨行政部門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難以解決。我國海洋環境管理存在結構性缺陷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目前,現行的有關法律法規都是針對單項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而制定的。一方面,這些單項法規過分強調所管理的某種海洋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而對其他產業部門及其他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利益和需要考慮不足,造成海洋管理的法律法規雖然多,但行業性突出、缺乏統籌,法出多門、政出多門,缺少統一的國家海洋政策;另一方面,許多法律制度在內容結構上均注重了普遍、共性、一般的環境保護問題,但缺乏針對不同區域的具體環境問題解決方案,不能適應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需要,特別是缺乏區域環境管理立法體系。我國海洋環境管理存在結構性缺陷缺乏流域和海洋的統籌規劃我國目前從國家和地方角度在流域管理方面已制定了很多污染預防與控制規劃,但是由于技術、經濟及政策的原因,如水環境管理項目沒有與資源管理規劃和土地利用計劃相銜接,沒有融入國家和地方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導致這些規劃基本上沒有達到預期的水環境目標。在制定和實施流域綜合管理項目的同時,國家和省級層面也實施了許多海洋與海岸帶綜合管理項目,但都沒有將流域和與流域相連的海域進行綜合考慮。海洋管理與流域管理、海域管理與土地管理和地方行政管理不能很好地銜接,資源與環境管理不能有效地統一綜合,缺少綜合的流域—海洋管理戰略規劃。同時,我國的海洋環境管理與經濟之間還缺少必要的協調機制,海洋環境保護與沿海區域發展綜合決策缺乏實質性的融合。我國海洋環境管理存在結構性缺陷缺乏信息共享機制一方面,我國目前的環境監督管理工作不能完全滿足環境保護的需求,監管水平仍有待提高,監管力度也有待加強;另一方面,在流域和近海地區,有多個監管部門在監測海域環境質量,各個部門監測標準不一,且數據不能共享。監控機構的重疊和部門的分割導致了資源浪費,也對做出正確的管理決策帶來了難題。我國海洋環境管理存在結構性缺陷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實質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實現我國海洋可持續發展,必須采取綜合政策和措施。其基本思路是: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需求,統籌海洋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海洋經濟社會和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堅持以生態系統為基礎,陸海統籌、河海一體的基本原則;統籌沿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支持有助于改善海洋—河口生態系統健康的保護和可持續土地利用方式;鼓勵和支持可持續的、安全的、健康的海洋開發活動,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建立跨越各部門之間的利益高層決策機構,形成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及部門之間的網絡狀對接與合力,激勵各利益相關方的共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單招職業傾向性測試題庫附答案
- 2025年西安培華學院單招職業傾向性考試題庫完整
- 2025年西安工商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考試題庫新版
- 2025年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完美版
- 了解農藝師考試項目內容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西安培華學院單招職業傾向性考試題庫一套
- 2024年試題與考試大綱的對照及答案
- 持續進步的2024花藝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農作物糾正管理技術研究試題及答案
- 堅持努力的花藝師考試試題與答案
- 幼兒園環境衛生檢查通報制度
- 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方案
- 2025年新高考歷史預測模擬試卷浙江卷(含答案解析)
- 1.第3屆中國播音主持“金聲獎”優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推表
- 英語四級仔細閱讀講解及技巧
- 城市地理學-第八章城市空間分布體系
- 3,5-二甲基吡唑生產工藝規程
- 拆除工程安全的應急預案工程應急預案
- A4橫線稿紙模板(可直接打印)
- 四線制方向電路
- 食堂干貨類食材臨時采購需求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