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四川省達州市萬源八臺中學高二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縫山針非魚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調研員,也是個業余畫家,他的寫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氣。局里開黨委會研究駐村扶貧工作,說市里要求必須有一名副縣級干部帶隊,在扶貧村幫扶一年,盡快幫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聽說是高陽村,他忙說,我去。高陽村年又春去過。幾年前他出去寫生,騎一輛自行車三轉兩不轉到了一個小山村,①當時正是槐花飄香的時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著,甜膩膩的香味讓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樹下睡了一覺,然后支起畫架,畫了兩幅《聽槐》。臨走的時候,年又春問一個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著鼻涕告訴他:這是高陽村。正月十五沒過,年又春就帶著被褥、軍大衣、煤氣灶、米面油鹽,和兩名駐村隊員來到高陽村。村民們敲鑼打鼓歡迎他們的到來,年又春看到寒風里熱氣騰騰的歡迎隊伍,他的心一顫:一定要盡自己最大努力,幫百姓致富。年又春從局里要來一部分扶貧資金,又借助各種關系拉來十來萬贊助,修公路、架電話線、建蓄水池,一項項實實在在的幫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臉上的笑容多了,村委開會也到他們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們商量。②秋天到來時,山上的柿子樹上掛起了火紅的小燈籠,年又春站在山頂上,深深呼吸著山風帶來的果實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違的情緒在胸膛里鼓脹。下山的時候,年又春看見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聽說高陽山上有煤,可一直沒顧上詳細問。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說這煤是無煙煤,好燒。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時候找準了幾镢頭下去就能看到黑煤。年又春一聽立即興奮了。這么好的資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開發呢,要開發出來,村民不早富了,還用他們來扶貧?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會主任叫來,問他煤的事。主任說早也想開發,村里沒錢,投資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個技術員來看過,他說都是“雞窩礦”。年又春問他啥叫“雞窩礦”。主任說就是礦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雞窩一樣。年又春一聽沉下臉,“雞窩礦”也是礦啊,怎么著也能給老百姓帶來財富不是?村主任一聽忙點頭說,是,是,是。于是,高陽村的煤礦開挖了。沒錢,招外地的人來開發,村委會賬上的錢慢慢多了,村民下窯挖礦,每天也可以掙八十塊錢。高陽村熱鬧起來了,轟隆隆的汽車、拖拉機從年又春幫忙鋪設的公路上開進來,又開出去,一車車煤挖出來,又拉走,換成了錢。第二年春天到來時,一些村民家里開始準備蓋新房,誰見了年又春都雙手拉著他說感謝啊,感謝黨。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離開高陽村的。高小根在礦上掙了錢,買了輛三輪摩托,還從山外娶回一個漂亮媳婦。年又春借著酒勁說:新娘子長得好看,回頭給我當模特。高小根樂得直握手,不停說:喝酒,喝酒。年又春的扶貧工作結束了,在全市召開的表彰會上,年又春做典型發言,他聲情并茂,會場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淚。沒多久,年又春的先進事跡報到了省里,省里對市里的駐村幫扶工作進行了嘉獎,年又春不但晉升一級工資,還被調到市科協做了主席。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獲獎作品《聽槐》時想起了高陽村,他對高陽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來。到高陽村去!年又春立即帶上司機出發。③暮秋時節,高陽村的風很勁,枯黃的葉子在車前翻卷飛舞,車輪帶起的小石子兒敲打著車窗車門,發出清脆的響聲。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見高小根了。司機停下車,年又春下車叫高小根,高小根遲疑了一下才認出是他,忙過來拉著年又春的手說:年局長來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車回村,高小根說不了,他得上墳去。年又春忙問:誰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婦。八月份下大雨,她從山上下來,一個挖過的廢煤礦突然塌了,媳婦一下陷了進去,肚子里還有五個月大的孩子。年又春驚呆了,怎么會這樣?他沉默了一會說,我們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驚。滿目瘡痍!他只能用這個詞來形容他所看到的。到處是挖過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窯洞,廢棄的煤矸石。曾經茂密的樹林,現在幾乎不剩幾棵樹,孤單地守著快速蒼老的高陽山。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婦的墳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錯。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長,你是我們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趕上了,怎么能賴你呢?年又春沒有勇氣走進高陽村里,他匆忙趕了回去。三個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窯開采的通知下來了,一件由年又春設計的巨型雕塑也從省城運到了市里,又被運到高陽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錢制作的。那是一根細細的彎彎的金屬大針,足有十來米高,斜依在一個底座上,在太陽下發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給這個雕塑取名字叫:縫山針。4.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第三段敘述年又春和高陽村的淵源,交待了他特別想去高陽村駐村扶貧的原因,也為下文他積極熱情地開展扶貧工作作了鋪墊。B.年又春各處拉贊助,修公路、架電話線、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又設法開發煤礦,表現了他不辭辛勞、真誠助民的品格。C.《聽槐》畫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現,既表現了年又春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又推動了情節的發展。D.小說以年又春駐村扶貧為主要內容,以小見大,充分展現了中國新時期農村生活的廣闊畫卷,暴露的問題也給扶貧工作敲響了警鐘。5.畫線句子是三次對高陽村環境的描寫,分別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小說為什么以“縫山針”為標題?請結合全文談淡你的看法。參考答案:4.D
5.①突出高陽村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年又春想去扶貧形成照應,也與后文受到破壞的情景形成對比。②高陽山美麗的秋景,象征扶貧工作的成功.襯托年又春內心的滿足和喜悅。③暗示高陽村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的現狀,渲染下文悲凄的氛圍。
6.①“縫山針”是主要人物年又春反思的產物,體現了他勇于反思、敢于直面自己錯誤的精神。②由開發高陽山到“用針縫山”,構成了小說的主要情節。③“縫山針”預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昭示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好前景,凸顯了小說主題。【4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的角度較多,有內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現手法的分析等。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題干的選擇要求,如本題“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立足考查“內容和藝術特色”,然后瀏覽每個選項,再逐一進行分析。本題中,D項,“以小見大,充分展現了中國新時期農村生活的廣闊畫卷”錯誤,“以小見大”一說錯誤,所謂“以小見大”是指從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過小事可以看出大節,或通過一小部分看出整體,且“充分……農村生活的廣闊畫卷”錯誤,從文中來看,本文主要寫了年又春駐村扶貧的內容,揭示出只熱衷于開采煤礦引領村民致富而忽視了環境慘遭毀壞而帶來的后果,借以警示人們要記住以往的沉痛教訓,拋棄不科學的發展方式,同時文章最后又昭示著高陽村將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道路的美好前景。選項對小說的主要情節和主旨分析有誤。故選D項。【5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畫線句子是三次對高陽村環境的描寫,分別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這就要求考生找出三處對高陽村環境描寫的內容,然后分別分析其作用。第一處“當時正是槐花飄香的時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著,甜膩膩的香味讓年又春陶醉了”,這里寫的是高陽村春天的優美景致,槐花飄香,云朵起伏,香味彌漫,令人陶醉,這是年又春在扶貧之前看到的景象,也是促使年又春選擇這里扶貧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此時的美麗景色與后文破壞后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令人觸目驚心。第二處,“秋天到來時,山上的柿子樹上掛起了火紅的小燈籠”,這是高陽村秋天的景致,柿子成熟,滿山火紅,這是年又春扶貧工作進行中看到的景象,表明扶貧工作已見成效,這反映出年又春內心的滿足。第三處,“暮秋時節,高陽村的風很勁,枯黃的葉子在車前翻卷飛舞,車輪帶起的小石子兒敲打著車窗車門,發出清脆的響聲”,這是寫高陽村暮秋時節的景象,風狂石飛,環境惡劣,這是高陽村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的現狀,與開頭的美景形成鮮明對比,引人深思,也為下文渲染了悲凄的氛圍。考生從這些方面答題即可。【6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把握作者寫作意圖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小說為什么以‘縫山針’為標題?請結合全文談淡你的看法”,這是針對小說標題設題,可以從標題的含義、標題與情節的關聯、與人物形象的關聯、與主旨的關聯等幾個角度分析作答。從文中來看,“縫山針”的“縫”有“縫補”“彌補”之意,年又春給雕塑起名為“縫山針”包含了對自己做法的反思,在人物形象上,展示出人物勇于反思、敢于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的能力。從情節上來看,小說從一開始開發高陽山再到最后要“用針縫山”,這構成了小說的主要情節。從主旨上來看,如果說一開始的發展破壞了自然環境的話,那么最后的“縫山針”就預示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說明人認識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性,也昭示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好前景,凸顯了小說主題。考生圍繞這些方面答題即可。【點睛】景物描寫的作用一般如下:①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節令和地點,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②映襯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動或預示故事情節發展;④暗示或象征社會環境、人物命運,襯托主題。答題時要結合文章具體內容來分要點回答。一般的答題模式為:……具體描寫了……景色,交代了……(時間、地點、環境);……營造(創設)了一種……氣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調;……揭示人物心境,……體現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為下文……情節展開作了鋪墊,推動……情節發展。解答標題作用類題目,一般從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標題本身,點明寫作對象,分析標題本身的語言特點,多體現為使用某種修辭手法的標題;分析標題本身的意境特點。然后分析情節結構方面,統領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節,是文章的線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節,或見證記錄了什么事件的發展變化,或寫了什么與這個物象有關的經歷。接著是內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標題表達某種態度,標題是文中主人公某種精神品質的載體,標題比喻或象征某種形象,標題揭示了某種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種主旨,升華了主題。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達效果方面,設置懸念,激發閱讀興趣,渲染營造了某種氛圍,標題與文中某個內容相呼應,或與文中什么內容形成對比。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中華是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之心。流傳至今的儒家“十三經”中有三部禮學經典,習稱“三禮”,一部是《儀禮》,記述周代冠、婚、喪、祭諸禮的儀式;另一部是《周禮》,記載理想國的官制體系;還有一部就是《禮記》,是孔門七十子后學闡發禮義的文集,凡四十九篇,雖以思想雋永、說理宏通見長,但亦不乏細節描述。《禮記》全書主要有語錄、條記、議論等形式,內容貼近生活,文字相對淺近。今人讀《禮記》,至少可以收獲禮儀規范。禮在社會生活層面屬于行為規范,因而具有鮮明的可操作性的特點。《禮記》記載了許多言談舉止方面的細節,盡管時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內容依然可以繼承。例如《禮記》提到禮儀場合中的儀容儀態時說,“足容重”,步履要穩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視;“口容止”,嘴形靜止不妄動;“聲容靜”,不咳嗽、打噴嚏;“頭容直”,頭部正直,不左右傾斜;“氣容肅”,不喘大氣;“色容莊”,神色莊重。《禮記》還提及各種禮儀禁忌,如”毋嗷應”,不要用號呼之聲回應對方的呼喚;“毋怠荒”,體態要整肅,不可懈怠;“坐毋箕”,坐著,不可將雙腿向兩側張開;“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將裳的下擺向上撩起。這些都是文明時代民眾必備的知識。如何得體地拜訪他人、與尊長相處,也是《禮記》多次談到的內容。《禮記》說:“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拜訪他人,即將上堂時,要抬高說話聲,旨在使室內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準備。如果房門口有兩雙鞋,房內的說話聲清晰可聞,就可以進去;如果說話聲聽不到,說明他們的談論比較私密,此時不可貿然進入。《禮記》還說“毋側聽”,就是不要耳朵貼墻偷聽別人談話,這樣做很不道德,可見古人把尊重他人隱私作為做人的原則。《禮記》還屢屢談及在尊長身旁陪坐時的注意事項,如:“長者不及,毋傀言”,如果是長者還沒有談及的話題,不要插嘴提及;“正爾容,聽必恭”,聽長者說話,要端正容貌,虛心恭聽;“毋剿說,毋雷同”,自己發言時,要表達主見,不要總是襲用別人的說法,處處與人雷同。《禮記》還說,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問焉,終則對”,先生有所詢問,要等先生說完后再回話,搶答是失禮的行為。“請業則起,請益則起”,向先生請教學業,或者沒聽懂,希望先生再說一遍(請益),都要起身,不能坐著,以示尊師重道。《禮記》中有許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稱人生準則,是引領人們修身進德、勉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讀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銘之左右,終身拳拳服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是內涵最大的概念,與西方人所說的“文化”類似,體系相當龐大,許多人對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讀過《禮記》,就不會再有疑慮。若逐篇細讀,如網在綱,有條不紊,有助于從源頭上把握中國文化體系。(節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1.下列關于《禮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禮記》是流傳至今的儒家“十三經”中的三部禮學經典之一,另外兩部,分別是記載周代諸禮儀式的《儀禮》和記載理想國官制體系的《周禮》。B.《禮記》是一部闡發禮義的文集,總共有四十九篇,是孔門七十子后學的集體創作,細讀之就能從源頭上把握中國文化體系。C.《禮記》一書以思想內容雋永、說理宏通見長,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議論,其中亦不乏具體的細節描述。D.《禮記》全書都主要采用語錄、條記、議論等形式,內容貼近生活,語言相對淺近,有助于讀者理解傳統文化中的“禮”。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記》記載了許多言談舉止方面的細節,對人們的手、足、目、口、頭、聲等各方面的儀容儀態都有相應的要求。B.按《禮記》的要求,拜訪他人要有禮貌,不能貿然進屋,不能偷聽別人的談話,要尊重他人的隱私,這些做人的原則在當今仍有指導意義。C.《禮記》要求對尊長要謙恭尊重,聽師長講話要虛心恭聽,一定不能插嘴,先生有所詢問,不可搶答,請教尊長問題要起身,以示尊師重道。D.《禮記》鼓勵人們發言要有主見,“毋剿說,毋雷同”,意即不要總是襲用別人的說法,處處與人雷同,提倡獨立思考。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盡管時代不同了,我們讀《禮記》仍可繼承一些社會生活中基本的行為規范,這些行為規范具有鮮明的可操作性。B.《禮記》教導我們許多為人處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應注意的事項,例如怎樣與尊長相處,如何得體拜訪他人等。C.讀《禮記》可以學到許多堪稱人生準則的格言,這些格言立意深刻,可以引領人們修身進德,勉為君子,讓人受益終生。D.讀過《禮記》,就會發現“禮”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內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夠從源頭上把握龐大的中國文化體系。參考答案:1.D
2.C
3.D【1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歸納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一般先瀏覽選項,然后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題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D項,結合文本內容“《禮記》全書主要有語錄、條記、議論等形式,內容貼近生活,文字相對淺近”分析,“《禮記》全書都主要采用語錄、條記、議論等形式”錯誤。故選D。點睛:解答此類題的步驟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內容一般范圍比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內容是篩選和整合的基礎。具體來說,要探究文章的觀點,把握作者在文中體現的態度,篩選出文中使用的論據等。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個整體把握,篩選和整合信息時才會心中有數。第二步,把握題干,確定答題區間。第三步,將選項信息與原文語句內容進行對應比較。選項信息的語言與原文語句內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區別,命題者常通過改變敘述的方式來設置一些干擾項,解答時要認真核對,找出符合題干的選項。【2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干,在文中找到題干對應的區位,然后仔細分析。C項,結合文本內容“‘正爾容,聽必恭’,聽長者說話,要端正容貌,虛心恭聽”分析可知,“一定不能插嘴”于文無據。故選C。【3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文章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文章的內容、觀點等進行分析概括,注意結合語境。D項,“就能夠從源頭上把握中國文化體系”理解錯誤。結合文本內容“若逐篇細讀,如網在綱,有條不紊,有助于從源頭上把握中國文化體系”分析,原文說的是“有助于”。故選D。3.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無論是先秦儒家還是漢代儒家,都積極肯定“現世”生活的正面價值,主張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生命格局中,實現“內圣外王”的理想。總的來說,此兩階段儒學關注的重心皆在社會的政治倫理方面,而非個人的心性修養方面。眾所周知,源于印度的佛教本是一種“出世型”定教,其思想性格與儒學強烈的“入世”傾向是格格不入的。在佛教傳入前,儒學作為一種本土思想在中國已很發達且根深蒂固,這使得佛教必須做出一定程度的“性格調適”,否則很難在中國扎根立足。印度的大乘佛教本有中觀、瑜伽行和如來藏三大學派,后來只有如來藏一系在中國生根并被發揚光大,正是因為如來藏強調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與儒家主流的“性善論”“人皆可為堯舜”等說法較為接近。而由唐代高僧慧能創立的禪宗,宣揚“心即是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把大乘佛教不舍世間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間化。佛教的這種中國化,拉近了它與中國人的心理距離,禪宗也因此得到快速傳播與發展。然而,佛教與儒學畢竟有著無法逾越的價值鴻溝:宋代的“尚文”政治,大大促進了士大夫經世精神的復蘇;加之異族欺凌所激起的民族意識高漲,一批儒者舉起唐朝曾上書《論佛骨表》的韓愈之“辟佛”旗幟,掀起了新一輪的排佛浪潮。文壇領袖歐陽修稱佛教為“魔教”,呼吁儒者要“修其本而勝之”。儒家的批判使得一些禪門大師極力彌縫儒、釋二教之異,為佛教辯誣。如云門宗禪師契嵩作《輔教篇》認為儒、佛二教皆出自“荃人之心”。他以佛教的“五戒”“十善”比附儒家的“五常”,強調僧人必須對父母盡孝,力陳佛教符合“王道”,在“正人心”“興善止惡”等方面可輔助儒教治理天下。誠如學者所言,《中庸》《大學》等著作之所以恰恰在宋代被“發掘”出來,并一躍成為承載“道德性命”奧義的儒家經典,主要不是新儒家“返之六經而后得之”的結果,而是契嵩等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的結果。“熙寧變法”之前,宋儒大體上還保持著內圣外王的義理格局。但到了南宋,新儒學已經逐步占據思想界的主流地位,很多儒者對佛道心性理論自覺不自覺地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儒學的精神面貌。這一變異的突出特征是儒家的“內圣”壓倒了“外王”。盡管“得君行道”仍是后來大多數儒者高懸的人生理想,但從思想重心看,如何安頓身心性命則成了他們關切的焦點。這一變異,對于儒家道德人格的挺立、審美意境的提升、生命體驗的深化,乃至“了生死”都有重大意義,但儒學原來強烈的經世致用品格反而因此有所減弱。至明代陽明心學的出現,這一趨向更加明顯,其修養工夫論尤其到了“牛毛繭絲,無不辨晰”的地步。儒學至此,可算在思想戰場上對禪宗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這一“勝利”,恰恰是以對禪宗心性智慧的深度吸納為前提的。(摘編自孫海燕《儒學與禪宗的思想史“恩怨”》)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先秦和漢代兩個階段的儒學都特別關注社會的政治倫理,主張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實現“內圣外王”的理想。B.在佛教傳入前,儒學作為一種本土思想,已在中國根深蒂固。所以,佛教要想躋身中國需要將“出世”轉化為“入世”思想。C.如來藏強調的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與儒家主流學說思想相對接近,因而如來藏系得以在中國生根并發揚光大。D.慧能創立的禪宗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間化,這樣就拉近了佛教與中國人的心理距離,因此能得到快速傳播與發展。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宋代社會崇尚文治,再加上受到異族的欺侮,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以歐陽修為代表的一大批儒者掀起了排佛浪潮。B.為了彌合儒佛二教之間的差別,云門宗禪師契嵩作《輔教篇》,尋求儒佛二教之間的共同之處,認為佛教可幫助儒教治理天下。C.《中庸》《大學》等著作能夠在宋代成為儒家經典,與這一時期一些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極力彌合佛教與儒學之間的鴻溝有密切關系。D.南宋時期,很多儒者對佛道心性理論自覺不自覺地吸收,使得他們越來越關注修身齊家、安頓身心,并將之作為他們的人生理想。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儒學與禪宗的淵源,是在排斥中又彼此吸納的思想史。比如佛教吸收儒家的人間倫理,再如儒家開拓出“援禪入儒”的宋明新儒學。B.韓愈上書《論佛骨表》高舉排佛旗幟,體現了儒學與佛教的價值鴻溝,這種排佛思想直到宋代仍被一些儒者所接續。C.到了南宋,由于儒學原來強調的經世致用的思想有所減弱,所以,儒家將關注的思想重心轉移到內在品德的自我提升上。D.宋代很多儒者自覺不自覺地吸收佛道心性理論而闡發出新儒學,這一過程也是宋代多種思想合流的一種體現。參考答案:1.B
2.D
3.C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首先找準選項有關內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與選項對照,辨明正誤。B項“需要將”出世轉化為入世出思想”錯,原文為佛教做出“性格調試”。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辨析。首先瀏覽選項,然后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題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D項“將修身齊家作為人生理想”理解錯誤。3.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分析和推斷的能力。解答此題,可從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段,然后根據文段中作者的觀點,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作者觀點的細微差別,做出判斷取舍。C項“由于儒學原來強調的經世致用的思想有所減弱,所以,儒家將關注的思想重心轉移到內在品德的自我提升上。”不是“到了南宋”,強加因果。點睛:這是一道考核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題目,題干的表述一般為“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或者“正確的一項”,錯誤設置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范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干,找準區位,然后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課內語段閱讀。
(公孫丑問日)“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日,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知:懂得
’
B.以直養而無害
害:壞處
C.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慊:通“愜”,滿意
D.今日病矣
病:疲累7.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則塞于天地之間A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非義襲而取之也B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C.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任重而道遠8.下列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告訴公孫丑,所謂浩然正氣,是最偉大、最剛勁的,以直養而無害,它就會充塞于天地之間,無所不在。B.在文中,孟子認為君子的“浩然之氣”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養,要在長期的修養中獲得,不能一蹴而就或急于求成。C.對于所養之“氣”具體是什么性質的東西,孟子用簡潔的語言作了清晰的表述,對浩然之氣的特點進行了具體的描述。D.孟子用“揠苗助長”的寓言,形象地說明了“助長”對“養氣”的危害,“助長”對“養氣”不僅沒有用,還有損害。參考答案:
6.B(損害)
7.C(A項:連詞,就;連詞,卻。B項:語氣詞,表判斷;語氣詞,句中停頓。C項:取獨。D項:連詞,表轉折,卻;連詞,表并列。)
8.C(孟子自己也認為難以用言語表達清楚,所以當公孫丑問起時,他回答說:“難言也。”)5.閱讀材料,完成21~23題。(10分)世俗多言李白當涂采石山,因醉泛舟于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亭”。予按李陽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陽冰試弦歌于當涂公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為序。又李華作《太白墓志》亦云:“賦《臨終歌》而卒。”乃知俗傳良不足信,蓋與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選自《容齋隨筆》)21.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中的畫線部分斷句。(限6處)(6分)予按李陽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陽冰試弦歌于當涂公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為序。22.《容齋隨筆》的作者是南宋文學家
▲
。(限填人名)(2分)23.本文通過對李白之死的辨誤,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不超過20個字)(2分)參考答案:21.答案:予按李陽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陽冰試弦歌于當涂/公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為序。(6分)22.答案:洪邁(2分);
略6.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黃州快哉亭記蘇轍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濤瀾洶涌,風云開闔。晝則舟楫出沒于其前,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
至于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夫風無雄雌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今張君不以謫為患收會計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選自《古文觀止》)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今/張君不以謫為患收會計/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B.今張君不以謫為患/收會計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C.今張君/不以謫為患/收會計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D.今/張君不以謫為患/收會計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2)下列對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子瞻”是蘇軾的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即年滿十八歲時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B.“寡人”是古代帝王的謙稱。謙稱,表示謙遜的態度,用于自稱。古代帝王的謙稱還有孤、朕等。C.“元豐”,年號。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號。D.“朔日”,指農歷每月初一,這是根據月相來制定的。“壬戌之初,七月既望”,“望日”通常指農歷每月十五。(3)下列各項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圍繞“快哉”二字著墨,表面上贊賞遷客張夢得“自放山水之間”,實際上是借題發揮,寓有自我勸諭之意。B.文章先寫江流之勝,再點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來。這種從大處著眼的筆法,使行文不同凡響,也是覽觀勝景而“快哉”的需要。C.前人認為開篇“謫居”二字,引起全文議論,其中,心中坦然,“不以物傷性”,而無往不快的思想,頗含人生的哲理。D.作者憑吊赤壁“流風遺跡”,聯想到在赤壁這個地方發生的楚王宋玉論風、曹操孫權爭雄的故事,既點明題目“快哉”二字出處,又使人生快意添上了懷古的內容。(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②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參考答案:答案:(1)B(2)A(3)D(4)①清河縣的張夢得先生貶官到齊安,在靠近他住宅的西南面建了一個亭子,以用來欣賞江流上的景象。②宋玉說:“這只是大王您的雄風罷了,老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呢!”宋玉的話,大概含有諷諫的意味。【考點】文言文閱讀。【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以根據句意、虛詞和結構判斷。(2)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答題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3)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解答】(1)B
“張君”指人,作句子的主語,其后無需停頓,排除C;“以…為”就是“把…作為”,“患”為“為”的賓語,“患”后斷句,排除A;“此”為代詞,前面“間”,“中”的意思,因此“此”只能做下一句的主語,其前斷句,排除D.句子翻譯為:張夢得不把被貶官而作為憂愁,利用征收錢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釋放自己的身心,這是他心中應該有超過常人的地方。(2)A
“字”,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時舉行笄禮時取字。(3)D
“聯想到在赤壁這個地方發生的楚王宋玉論風”錯,原文為“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楚王宋玉說風”的事,發生在楚國宮苑蘭臺,不在赤壁。(4)①即:靠近;以:連詞,表目的,來;勝:景象。句子翻譯為:清河縣的張夢得先生貶官到齊安,在靠近他住宅的西南面建了一個亭子,以用來欣賞江流上的景象。②此…耳,安…:這是…罷了,怎么…;諷:諷諫。句子翻譯為:宋玉說:“這只是大王您的雄風罷了,老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呢!”宋玉的話,大概含有諷諫的意味。參考譯文:長江出了西陵峽,才進入平地,水勢奔騰浩蕩。南邊與沅水、湘水合流,北邊與漢水匯聚,水勢顯得更加壯闊。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滾滾,如同大海一樣。清河張夢得,被貶官后居住在齊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來觀賞長江的勝景。我的哥哥子瞻給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在亭子里能看到長江南北上百里、東西三十里。波濤洶涌,風云變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來往出沒;在夜間,魚龍在亭下的江水中悲聲長嘯。景物變化很快,令人驚心駭目,不能長久地欣賞。能夠在幾案旁邊欣賞這些景色,抬起眼來就足夠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見)山脈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煙消云散,陽光普照,捕魚、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數清。這就是把亭子稱為“快哉”的原因。到了長江岸邊古城的廢墟,是曹操、孫權傲視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陸遜馳騁戰場的地方,那些流傳下來的風范和事跡,也足夠讓世俗之人稱快。從前,楚襄王讓宋玉、景差跟隨著游蘭臺宮。一陣風吹來,颯颯作響,楚王敞開衣襟,迎著風,說:“這風多么暢快啊!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說:“這只是大王的雄風罷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話在這兒大概有諷喻的意味吧。風并沒有雄雌的區別,而人有生得逢時,生不逢時的不同。楚王感到快樂的原因,而百姓感到憂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們的境遇不同,跟風又有什么關系呢?讀書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沒有憂愁?假使胸懷坦蕩,不因為外物而傷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會不感到快樂呢?(讀書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內心不能自得其樂,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會不憂愁呢?如果他心情開朗,不因為環境的影響而傷害自己的情緒,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會不整天愉快呢?)張夢得不把被貶官而作為憂愁,利用征收錢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釋放自己的身心,這是他心中應該有超過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編門,以破瓦罐做窗,都沒有覺得不快樂,更何況在清澈的長江中洗滌,面對著西山的白云,盡享耳目的美景來自求安適呢?如果不是這樣,連綿的峰巒,深陡的溝壑,遼闊的森林,參天的古木,清風拂搖,明月高照,這些都是傷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傷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這是暢快的呢!元豐六年十一月初一,趙郡蘇轍記。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在下面橫線處填上合適的句子,仍以“年”為話題,使之與上下文形成語意連貫的一段話,要求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4分)
小時候,年是一掛噼啪震響的爆竹,是一件嶄新漂亮的衣裳,是一個充滿祝福的紅包;
長大后,年是一張分量沉重的車票,
,
;
年老了,年是一場兒孫繞膝的歡聚,
,
。參考答案:示例:長大后,年是一張分量沉重的車票,是一杯味道醇厚的美酒,是一份孝老愛幼的責任;年老了,年是一場兒孫繞膝的歡聚,是一縷悠遠綿長的回憶,是一種翹首渴盼的渴望。8.下面文字中畫線部分的詞語,有的使用不當,請指出并改正,使這段文字語言簡明,銜接自然,語意連貫。(4分)
蘇澤廣真是哭笑不得,蘇澤廣覺得兒子合圖還不懂事,把家托付給他是徒勞的,便
①
②失望地起身。然而他剛要離開,他突然跳下椅子,合圖吹滅桌前的蠟燭,“撲通”一聲跪在
③
④地上,抱住他的腿,在黑暗中說:“爸爸,你放心吧,你要是不回來,我管這個家!”
⑤
⑥
⑦
參考答案:略9.在下面一段話的空缺處依次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4月跨境數字藝術品涉及車輛NFT條款
- 寫領養合同標準文本
- 農村雞舍改造方案范本
- 冰雪合同標準文本
- 冷庫工程合同標準文本
- 2025深圳潮流男士服飾(合作合同)
- 養殖合作退出合同樣本
- 2025標準員工合同范本
- 冰袋供銷合同標準文本
- 養羊租賃合同樣本
- 第四課 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課件-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統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
- 2025年鄭州黃河護理職業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考試題庫帶答案
- (完整版)特殊教育與隨班就讀
- 旋流風口RA-N3選型計算表格
- 2024年10月自考01685動漫藝術概論試題及答案含評分參考
- 2024年全國統一高考英語試卷(新課標Ⅰ卷)含答案
- 雪鐵龍DS6說明書
- Unit7ArtLesson3AMusicalGenius(第一課時)教學設計高中英語北師大版
- 大學詳解(敬守版)
- 某某江水利樞紐工程設計說明書與計算書
- 快板?繞口令?《玲瓏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