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小石中學高三語文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1-2022學年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小石中學高三語文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1-2022學年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小石中學高三語文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1-2022學年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小石中學高三語文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1-2022學年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小石中學高三語文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小石中學高三語文下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的文本材料,回答6—8題。(15分)我想,人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對往事的追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人生思幼日。”誰沒有童夢重溫的經歷?那放學回家,進屋叫一聲“媽”的少年時光;那圓明園的秋天里的春天,林間小道上的幽會和散步,穿過茫茫的夜色,情人走了,從此再也沒有回來……對往事的追憶,有好幾層意義。

在一些觸景生情的場合,往事歷歷,那風雨不蝕的記憶,實在是人性一種根深蒂固的表現,那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心理沖力,就像春天來了,種子破土發芽不可抗拒一樣。當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有時感到孤獨、寂寞的時候,他就會從一些甜美的回憶中得到某種難以言傳的慰藉和快樂;這快樂恐怕不下于歷史學家和地質學家追溯某個王朝的興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樂趣。因為這些科學家崇奉這樣一句格言:“使已死的東西復活,其愉快不下于創造。”

況且,“使已死的東西復活”還有另一層更重大的意義:串起記憶中那早巳散落的明珠,是為了借助于昔日這面反射鏡來照亮當前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說也不信,生活中的痛苦(只要這種痛苦是真摯的,善良的),一俟到了回憶中,往往也會覺得它有淡淡的甜美,化成深沉的詩。普希金寫道:“而那過去了的,就會變成親切的懷戀。”這就像枯藤、老樹、昏鴉這些令人傷感的對象一經成了詩歌和繪畫的題材,往往就會給人以最高的美學享受。——我把這種最高的美學享受稱之為甜美的憂郁或憂郁的甜美。6.“對往事的追憶,有好幾層意義。”請你分條概括作者論述到的幾層意義。(每條不超過15個字)①

7.作者為什么“把這種最高的美學享受稱之為甜美的憂郁或者憂郁的甜美”?“枯藤、老樹、昏鴉這些令人傷感的對象”是指元代馬致遠所作的《天凈沙·秋思》,此曲給我們的“美學享受”是什么?

8.概括這上面選文的主旨。(不超過10個字)

參考答案:6.①追憶往事是人性的一種表現;②從回憶中得到某種精神慰藉和快樂;③借昔日照亮人生道路,增強信心和勇氣。7.①因為生活中真摯的、善良的痛苦,一旦回到了記憶中,往往會覺得它有淡淡的甜美,化成詩歌或繪畫,往往就會給人以最高的美學享受。②以極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極豐富的意象;以接連的九個名詞,構成人物結合、情景交融的一幅絕妙的秋思圖,抒發了動人心魄的秋思之情。8.論述對往事追憶的意義。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幽默大師林語堂林語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文學家。被西方社會譽為除孔夫子外,最廣為西方人認識的中國文人。他是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的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師。林語堂說:我從未有寫過一行討當局喜歡或是求當局愛慕的文章,我也從來沒說過討哪個人喜歡的話;連那個想法也壓根兒沒有。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發,林語堂和群眾一起,拿著棍子、石頭等簡單防御工具,與警察展開了肉搏戰。他早年苦練的棒球技術發揮了威力,他投起石頭來,又準又狠。圍觀的群眾不斷叫好,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彈藥。搏斗中,他的眉頭被擊中,鮮血直往外冒,周圍的人勸他回家休息,他堅決不肯。妻子看見林語堂滿身是血地回來了,很是心疼,她不許他再上街。可一不留神,林語堂又偷偷地帶了一袋石頭出門了。林語堂在美國留學期間受過胡適的資助。后來胡適任民權同盟北平分會的會長,撰文反對“釋放一切政治犯”的主張。林語堂認為他違背了民權同盟的章程,不顧與胡適的私人交情,堅決贊成將他開除出會。林語堂的介直感動了陳友仁,1927年他邀請林語堂到漢口的革命政府擔任外交部秘書長,地位僅次于陳友仁這個部長,但半年后林語堂即離開了武漢。這六個月,是林語堂一生中唯一的官場生涯。他說:世界上只有兩種動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前者屬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后者屬于肉食者,如鷹虎。林語堂說吃植物的不能和吃肉食的在一起共事,于是決定辭官。林語堂說:我是農家的兒子,在山里長大,我心思和偏好都簡樸。童年時與自然接近,足為我一生智識與道德上的后盾,使我鄙視社會中的偽善和人情的勢利。林語堂是中外聞名的學者,但他的天性中卻充滿了真稚。林語堂曾一度心血來潮研制中文打字機,結果沒弄成,幾乎傾家蕩產,只好寄居在朋友家中。妻子非常擔憂,每天都重復說:我們沒錢了,我們欠人家錢。林語堂天性樂觀,他說:我像一個皮球,你把我壓在深水里,我還是會浮到水面。你別擔心,我寫過了不少東西,這支邋遢的筆還可以賺兩個錢。在上海居住時,幼女林相如七歲生日那天,林語堂一早起來就跑到廚房,用糖霜在蛋糕上寫上女兒的名字,高興地像個小孩子。大家唱生日快樂時,他為女兒們甜美的歌聲感動不已,流下淚來,他不停地親著相如,并送給她一元錢。林語堂一家常年在國外生活,但他一直教三個女兒學習中文,親自為她們講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哲學等。一次,林為女兒們講授唐詩,講到崔護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時,他聲情并茂地講述著詩中的故事,哭得涕泗橫流,將書都打濕了。和女兒們一起讀《紅樓夢》,有時他也哭得眼淚汪汪的。曾跟隨林語堂編撰英漢詞典的馬驥伸說:他從不矯飾,極少挑剔;對一切新鮮的人、事、物都充滿了純真的好奇,但大都淺嘗輒止,并不耽溺。林語堂生活上不拘小節,在宴席上,他弄不清自己的酒杯和鄰人的酒杯。經常喝錯,看上去常常糊里糊涂。有一次,他和夫人應邀去一個美國朋友家中吃飯,結果弄錯了日子,提前一個星期去了,二人知道弄錯后還傻傻地一直坐在朋友家的客廳里,朋友的夫人只好馬上準備飯食,胡亂給他們做了點吃的。第一個將英文單詞“humour”譯成中文的是王國維,翻譯為“歐穆亞”,此后,“humour”出現多種譯法,林語堂譯為“幽默”,最終是林的譯法普及開來,他也被稱作幽默大師。在上海,林語堂創辦了《論語》《人間世》《宇宙風》雜志,提倡幽默文學。他說:“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他在《一夕話》中還寫道: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干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慶齡成立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林語堂和魯迅都加入其中。后來林語堂辦《論語》,做了“幽默大師”,魯迅不能理解,他認為在血與火的斗爭中,是沒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著,就要拿起筆,去回敬他們的手槍”。1934年,林語堂和同行意見不和,離開《論語》,另起爐灶,辦起了《人間世》。《人間世》走的也是談幽默的路子,遭到左翼文人的攻擊。魯迅也說幽默文學是麻醉文學。林、魯兩人關于翻譯究竟應該“信達雅”還是“直譯”發生爭執,惹得魯迅十分不快,林語堂批評魯迅是“左傾急進主義”,是想“做偶像”。兩年之后,林語堂遠赴美國,終此一生,就再沒有同魯迅見過面。1976年3月23日,林語堂病逝于香港,享年八十二歲。(1)下面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A.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發”,林語堂和群眾一起,同警察搏斗,頭部受傷也不在乎,可見林語堂性格中有著叛逆的天性。B.林語堂偏好簡樸,鄙視社會中的偽善和人情的勢利。他在武漢做官六個月,由于受到別人的排擠,他便主動結束了自己的官場生涯。C.林語堂研制中文打字機,結果沒弄成,幾乎傾家蕩產,作者是要用此事反映他的勇于創新,和不為失敗而氣餒的執著精神。D.林語堂天性樂觀,偏好簡樸,生活上不拘小節,從不掩飾自己的真情實感,對外部世界充滿純真好奇。E.林語堂生活中不時表現得糊里糊涂,是因為這樣的人太多的心思都用到了做學問上,不太關心生活中的小事。(2)劃線的第二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是否可以刪去呢?(6分)(3)縱觀全文,請談談林語堂在文化方面的貢獻。(6分)(4)林語堂提倡幽默文學,做了幽默大師;魯迅卻強烈反對,他認為在血與火的斗爭中,是沒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著,就要拿起筆,去回敬他們的手槍。對此你贊成誰的看法呢?請談談你的觀點和理由。(8分)參考答案:(1)DE

答D給3分,答E給2分,答C給1分。(2)不可以刪去。①第二自然段點出了林語堂不討好當局,也不討好任何人的正直耿介,是人物性格的重要特征②第二自然段是林語堂正直性格在文章方面的表現,與下面的例子不同類③第二自然段領起下文的介紹,引出對抗警察,開除胡適,主動辭職等正直耿介的事例。(3)①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是中外聞名的學者。②著作頗豐。③曾編撰英漢詞典。④將英文單詞“humour”譯成“幽默”,最終普及。⑤創辦了《論語》《人間世》《宇宙風》雜志,提倡幽默文學。(答出三點即可)(4)觀點(一):我贊成林語堂在文學上提倡幽默風格,走幽默文學的路子。①生活中總有不順,幽默實際上是面對挫折的一種樂觀精神。②文學作品中有幽默成分,會提升文學的感染力,幽默不等于不愛國。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作風格,林語堂的特長在此,沒有幽默就沒有林語堂。觀點(二):我贊成魯迅的觀點,以筆作刀槍回敬敵人。①革命的作家,應有大視野,不能沉浸在個人的小圈子里“說說笑笑”。②國家動亂,民族危亡,作家的使命是用文章喚醒人民,幽默的風格效果不好。③在血與火的斗爭中,沒有幽默可言,犀利尖刻是有效手段。(2)試題分析:首先答出第二段的內容,然后從文章的結構和內容上分析作用,內容上注意緊扣文本的特征,突出傳主的精神品質。【考點定位】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名師點睛】分析語段作用的題目注意從內容和形式的角度進行分析。內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語段的內容,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質是人物傳記,分析體現傳主的什么品質;形式的角度分析語段的位置是開頭、結尾還是中間,靠頭的作用時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引起閱讀興趣,中間一般為承上啟下,結尾為升華主旨。還要考慮表達方式的轉換手法有抒情、議論的色彩。(3)試題分析:文章開篇即介紹林語堂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師,全文都在談他在文化上的貢獻,根據原文這些信息:“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曾編撰英漢詞典”“‘humour’出現多種譯法,林語堂譯為‘幽默’,最終是林的譯法普及開來”“創辦了《論語》《人間世》《宇宙風》雜志,提倡幽默文學”即可歸納出來。【考點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考點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能力層級為探究F。【名師點睛】探究的題目一般有兩個方向,一是向內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內挖掘的題目主要是概括傳主的某些品質或者分析傳主成功的原因,實際原因的主觀方面也就是傳主的品質。探究傳主的品質有時給出品質,讓考生在文中找具體的事例,有時需要先概括出品質,然后再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還有的是結合文章的標題或具體的語句進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題指向是一致的。這樣的題目答題時首先概括出傳主的品質,然后列舉文章中的具體事件說明,不要脫離文本隨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針對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對自己的啟示,答題時首先明確自己的觀點,然后結合生活中的事例進行論證,論證要圍繞自己的觀點進行,做到中心突出、簡單明了。提出的觀點要和傳主的品質相關。此題屬于二者結合的類型,首先提出觀點,然后在文中提取相關的事例進行解說。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行走天下,守望大地2013年10月22日下午,102歲高齡的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侯仁之在北京友誼醫院去世。得此消息,燕園師生們陸續來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園61號獻花追悼,還有一些人則來到未名湖畔,在那塊先生題寫的未名湖石碑前,追憶先生生前的點點滴滴……一個人與一門學科半個多世紀前,侯仁之從燕京大學畢業后留校,擔任歷史系主任顧頡剛的助手。周末,他經常到海淀周圍考察,為課程做準備。一天,侯仁之來到玉泉山西側,看到一堵墻上面有鑿過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著墻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臥佛寺,發現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這可能是過去的引水槽。經過進一步考察,他發現水流到了頤和園昆明湖,又順著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輕時的這個發現,為他日后從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歷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資料。當時中國還沒有現代的歷史地理學,但從那時起,侯仁之的研究興趣和方向已經從傳統的沿革地理漸漸向現代意義的歷史地理學轉變。1946年,侯仁之學術歷程的轉折點。這一年他來到英國利物浦大學留學,先后師從于利物浦大學地理系的創辦人羅士培教授和英國現代歷史地理學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設者達比。達比對歷史地理學的理解是,現代地理景觀的空間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經過了自然和人的長期改造。達比的學術思想對侯仁之影響很大。1950年,侯仁之發表《〈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標志著他對歷史地理學在理論認識上的成熟,也標志著他和中國傳統沿革地理學在思想上的決裂。從此,一個新的、科學的歷史地理學逐步建立。一個人與一座城對北京,侯仁之說自己是“知之愈深,愛之彌堅。”北京不僅是他生活了幾十年的第二故鄉,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對象。為了這個對象,溫和的侯仁之常常迸發出勇士般的豪情。對盧溝橋的保護,正是如此。“文物古跡是城市文脈的載體,丟了它們,就丟了城市的記憶”,在上世紀80年代初,盧溝橋疲憊不堪,破損嚴重。侯仁之心急如焚,當即寫出《保護盧溝橋刻不容緩》。不久,北京市政府決定進行整修。此后,盧溝橋不僅多次整修,還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被列為舊城外的1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和申報世界遺產的后備名單。讓侯仁之放心不下的,還有位于北京中軸線上的后門橋。后門橋是歷史上北京城址轉移的一個標尺,是元大都城市規劃的起點。1998年,已近90高齡的侯仁之建議把什剎海的水引過后門橋,恢復后門橋下的水上景觀,正是這個建議,使得歷史上中軸線的最初設計起點煥然一新。對北京這座城,侯仁之到底有多愛?北京大學前后二十幾屆的學生都是見證者。從20世紀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聽的第一堂課,就是“侯仁之講北京”,這一講,就是20多年,直到侯仁之年事高了為止,這也成為北大的一樁美談。一個人與一項工程侯仁之有多個美譽,有人稱他為“活北京”,有人贊他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為他是“我國申遺第一人”。1980年春,侯仁之在美國考察期間,第一次聽說國際上有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盡管當時公約誕生已10多年,但在國內還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回國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議我國盡早參加《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提案獲得通過。不久,中國終于成為“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故宮、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一批成功入選的世界遺產。晚年,先生長居燕園。只要是陽光好的日子,先生便會坐在輪椅上,由女兒推著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輩子歷史地理學的先生都會說,“多少時光過去了,它依然是這樣……”是的,他依然是這樣。百歲人生,行走天下,守望大地。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摘編自《人民日報》)相關鏈接:①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學中關于“中國沿革地理”的講授,主要是討論中國歷代疆域的消長和地方行政區劃的演變,這些問題在一個專修中國歷史的學生看來,也許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關系的方面,有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問題呢?(侯仁之《〈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②1984年被英國利物浦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稱號。1999年被美國地理學會授予喬治·戴維森勛章,他是第一個獲得該榮譽的中國人。(百度百科)(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A.文章首尾稱侯仁之為“先生”,表達了對他的尊重敬仰之情。結尾處“他依然是這樣”,是對侯仁之百年人生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贊美。B.達比認為現代地理景觀的空間特征經過了自然和人的長期改造,侯仁之深受達比學術思想的影響,因此研究興趣、方向發生轉變。C.侯仁之平素性情溫和,但對北京卻常常迸發出勇士般護衛的豪情,耄耋之年也如此。盧溝橋的整修和后門橋的煥然一新就是證明。D.侯仁之對北京是“知之愈深,愛之彌堅”。他被譽為“活北京”,北京大學二十幾屆學生都是見證者。他的講座成為北大的一樁美談。E.本文開頭交代侯仁之去世的具體時間、地點、年齡和悼念情景,令人心生悲涼之意,這和結尾飽含的緬懷之情遙相呼應,結構嚴謹。(2)侯仁之創立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過程,表明他在學術研究上具有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6分)(3)文中的三個小標題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4)怎樣理解對侯仁之的評價“行走天下,守望大地”?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8分)參考答案:(1)C(3分),A(2分),答E給1分,答B.D不給分。(2)①善于觀察和發現問題;②善于思考和不斷探究;③勤于學習;④敢于創新;⑤具有學科興趣;⑥注重理論研究和實踐考察緊密結合。(每點1分。)(3)①三個小標題分別從不同側面,即從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科的創建、北京舊城改造和文物保護、中國文化遺產世界“申遺”等方面,突出了侯仁之的巨大貢獻。②三個小標題又由小到大、層層深入地貫穿全文,展現了侯仁之把個人的生命價值融入學術、“家鄉”和國家民族建設上的寶貴歷程,使得全文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每點3分。)(4)①“行走天下”是說侯仁之經歷豐富,從求學到學術研究與交流,足跡遍及國內外。②“行走天下”也暗示著侯仁之視野廣闊,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保護民族文化遺產,都是放眼全球與未來,以國際先進的視角看問題。③“行走天下”還揭示了侯仁之一生具有實干和探索精神,生命不息,求索不止。④“守望大地”是說侯仁之扎根本土、對生命和事業的堅守,揭示了他對生命、對學術、對歷史文化和國家民族的熱愛之情和巨大貢獻。⑤“行走天下,守望大地”是對侯仁之一生的真實寫照,又是對他一生心系國家、奉獻民族的熱情贊美。⑥“行走天下,守望大地”飽含了作者的緬懷之情,表明侯仁之雖已離世,但精神永存,普照世間,永被銘記。(每點2分,答對4點即可給滿分。其他解釋能自圓其說可酌情給分。)(1)試題分析:B項“研究興趣、方向發生轉變”的原因錯誤。D項“他的講座成為北大的一樁美談”錯。E項“令人心生悲涼之意”不夠恰當。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2)試題分析:解答此題題,要根據題目的提示,從文本對“侯仁之創立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過程”的敘述文字中,篩選有關侯仁之“在學術研究上”的特點,這些內容主要集中在從小標題“一個人與一門學科”的內容中。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試題分析:回答此題,可以從三個小標題在所敘內容對突出侯仁之的貢獻的作用,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作用等方面進行分析。考點: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4)試題分析:這解答此類題目,有三個要求,一是正確解讀文本內容并能夠加以分析,二是要聯系社會現實,做出自己的評價,三是要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合理規范闡述,必須對這些認識進行綜合提煉整合,從而提出自己的觀點,但觀點必須正確,之后,必須援引文本里的事實、細節對傳主與傳者的立場態度進行有條理的解讀,然后再把這些解讀的結論與自己所能聯系的事實結合起來分析即可。考點: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層級為探究F。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閱讀下列文言材料,回答小題。(一)舒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顏師古注:“雖有園圃,不窺視之,言專學也。”馬祖常《壯游八十韻》:“三年不窺園,自謂五經笥。”蘇曼殊《焚劍記》:“生專心篤學,三年不窺園。”

(取材于《漢書·董仲舒傳》)(二)公明宣學于曾子,三年不讀書。曾子曰:“宣,而居參之門,三年不學,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學?宣見夫子居宮庭,親在,叱咤之聲未嘗至于犬馬,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見夫子之應賓客,恭儉而不懈惰,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見夫子之居朝廷,嚴臨下而不毀傷,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說此三者,學而未能,宣安敢不學而居夫子之門乎?”曾子避席謝之曰:“參不及宣,其學而已。”(取材于《說苑·反質》)(三)李彥平曰:宣和庚子,某入辟雍①,同舍趙孝孫仲修,于某有十年之長。辛丑春,同試南宮,仲修中選而某被黜。仲修勉之曰:“公盛年,一跌何傷?姑歸讀書可也。”某意不懌。趙曰:“公頗讀《論語》否?”即應之曰:“三尺之童皆讀此,何必某!”仲修笑曰:“公既知讀此,且道‘學而時習之’,以何者為學?”某茫然不知所對。仲修徐曰:“所謂學者,非記問誦說之謂,非絺章繒句之謂,所以學圣人也。既欲學圣人,自無作輟。出入起居之時,學也;飲食游觀之時,學也;疾病死生之時,亦學也。人須是識得‘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立則見其參于前,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方可以學圣人。”某聞其言,頓若有悟。阮元曰:“學兼誦之、行之。”朱子曰:“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悅,其進自不能已矣。”董仲舒三年不窺園,所重者為“學”,公明宣三年不讀書,所重者為“習”,學而時習,知行合一,庶乎君子。(取材于《焦氏筆乘?仲修勸讀<論語>》)【注釋】①辟雍:古時天子所設的大學。8.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或莫見其面

或:有時B.某意不懌

懌:高興C.自無作輟

輟:停止D.造次必于是

造次:倉促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而居參之門

恭儉而不懈惰B.宣說之

仲修勉之曰C.以何者為學

方可以學圣人D.某聞其言

其進自不能已矣10.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弟子們先入學的對后入學的傳授學業B.宣說此三者,學而未能宣(我)對這三個方面心悅誠服,卻沒有學成C.仲修中選而某被黜仲修被選中而我被罷免D.非絺章繒句之謂不是(學)所謂的辭藻華麗的文章11.下面對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春秋》為儒家經書,相傳作者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B.曾子,即曾參,曾皙之子,有“曾子殺豬”的故事,也為《二十四孝》中“嚙指痛心”的主角。C.“宣和”為年號紀年,“庚子”和“辛丑”為干支紀年,“庚子”年與“辛丑”年前后相連。D.父“趙孝孫仲修”,是“姓”“名”“字”的合并,與《游褒禪山記》中的“蕭君珪君玉”同。12.請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曾子避席謝之曰:“參不及宣,其學而已。”13.三段材料對“學”的認識各有不同,董仲舒側重學的方法,即學習要_____;后三者強調學的內容,其中,公明宣的“學”是_________________,曾參的“學”是_________,趙仲修的“學”是_________________。14.材料三倡導的學習觀是什么?請聯系當下現實談談這種學習觀對今人的指導意義。參考答案:8.A

9.D

10.C

11.A

12.曾子避席謝之曰:“參不及宣,其學而已。”曾參離開坐席道歉道:“我比不上公明宣,我還是學習吧。”(“避席”“謝”“其”各1分,句子通順1分)

13.專心/精力集中/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公明宣:學習(模仿)老師的做人(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待人處事);曾參:讀書;趙仲修:學習圣人(之言之道)

14.從學習的內容上、觀念上談示例:我認為“學而時習之”是讀書并時時行動的意思(“知行合一”、“認識加行動”、“理論加實踐”)。當今社會,這樣的“學而時習之”尤其必要,書本學習加之身體力行,將所學與行動結合,避免了學生成為“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呆子,眾多的游學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活動等,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書本學習。11.試題分析:應為《左傳》12.試題分析:注意重點詞語“避席”“謝”“及”“而已”的翻譯。13.試題分析:注意根據文意概括內容“專心”“公明宣:學習(模仿)老師的做人”“曾參:讀書”“趙仲修:學習圣人(之言之道)”。

14.試題分析:首先概括材料三是“從學習的內容上、觀念上談”,提出自己的觀點““學而時習之”是讀書并時時行動的意思(“知行合一”、“認識加行動”、“理論加實踐”)。然后分析當先的意義:當今社會,這樣的“學而時習之”尤其必要,書本學習加之身體力行,將所學與行動結合,避免了學生成為“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呆子,眾多的游學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活動等,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書本學習。5.用斜線(/)給下面短文斷句。(5分)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茍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恐亦難以底績而有成也。(選自《張太岳集》)參考答案:(5分)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茍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恐亦難以底績而有成也。【共5分。斷對2處,得1分;斷錯2處,扣1分,扣完5分為止。“∥”為可斷可不斷處,此處斷句不得分,亦不減分。】

略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張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進士第,累官銅山令。明昌元年,以廉擢授監察御史。泰和四年四月,召見于泰和殿,行信因言二事,一依舊移轉吏目以除民害,一徐、邳地下宜麥,稅粟許納麥以便民。上是其言,令尚書省議行之。崇慶二年,為左諫議大夫。時胡沙虎已除名為民,賂遺權貴,將復進用。舉朝無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胡沙虎跋扈強梁,媚結近習,以圖稱譽。自其廢黜,士庶莫不忻悅。今若復用,惟恐為害更甚前日。”書再上,不報。及胡沙虎弒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顧也。胡沙虎誅,上封事言正刑賞。又言:“自兵興以來,將帥甚難其人,愿陛下令重臣各舉所知,才果可用,即賜召見,褒顯獎諭,必有奮命報國者。昔李牧為趙將,軍功爵賞皆得自專,出攻入守不從中覆,遂能北破大敵。今命將若不以文法拘繩、中旨牽制,使得盡其智能,則克復之功可望矣。”上善其言。時方擢任王守信、賈耐兒者為將,皆鄙俗不材、不曉兵律。行信懼其誤國,上疏曰:“《易》稱‘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其嚴如此。今大兵縱橫,人情洶懼,應敵興理,非賢智莫能。狂子庸流,猥蒙拔擢,參預機務,甚無謂也。”于是上皆罷之。權元帥右都監內族訛可率兵五千護糧通州,遇兵輒潰,行信上章曰:“御兵之道無過賞罰使其臨敵有所慕而樂于進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將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訛可敗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寬容一切不問臣恐御兵之道未盡也。”詔報曰:“卿意具悉,訛可等已下獄矣。”(節選自《金史?張行信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御兵之道無過/賞罰使其臨敵/有所慕而樂于進/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將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訛可敗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寬容/一切不問/臣恐御兵之道未盡也/B.御兵之道無過/賞罰使其臨敵/有所慕而樂于進/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將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訛可敗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寬容一切/不問臣/恐御兵之道未盡也/C.御兵之道/無過賞罰/使其臨敵有所慕而樂于進/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將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訛可敗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寬容/一切不問/臣恐御兵之道未盡也/D.御兵之道/無過賞罰/使其臨敵有所慕而樂于進/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將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訛可敗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寬容一切/不問臣/恐御兵之道未盡也/11.以下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A

B.BC.C

D.D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監察御史從隋代始設立,唐御史臺分為三院,監察御史屬察院,品秩低而權限廣。B.尚書省是古代官署名,東漢設置,稱尚書臺。南北朝時始稱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C.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時臣下上書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緘,故稱。D.《易》即《周易》,是道家經典之一,相傳為莊子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行信心系百姓,興利除弊。擔任監察御史時,建議依例調換吏官以除民害,在適宜種麥的徐、邳兩地,允許百姓交麥以作糧稅,便利民眾,得到皇帝的采納。B.張行信敢于直言,富于遠見。胡沙虎賄賂權臣,圖謀復出,滿朝官員無人敢言。只有張行信再三提醒皇帝若重新起用此人,后患無窮。胡沙虎因此被誅殺。C.張行信忠公謀國,重視人才。他建議皇帝發動重臣舉薦人才,加以厚待,這樣就一定有人舍命報國。他還認為只有給將帥充分的自主權,才能建立軍功。D.張行信不懼權貴,排斥庸才。在他的勸諫下,鄙俗無能、不曉兵律的將領王守信、賈耐兒剛獲提拔即被罷免,遇敵即潰的皇族敗將訛可也被下獄治罪。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今命將若不以文法拘繩、中旨牽制,使得盡其智能,則克復之功可望矣。(2)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蘇武傳》)參考答案:10.C

11.C

12.D

13.B

14.(1)現今任命將帥如果不再用條文舊法將他們約束,不用朝中意旨來牽制他們,而是讓他們能夠全部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那么克敵恢復國土的功業可望有成了!(2)您終究是不能回到漢朝的,白白地讓自己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您對漢朝的)信義表現在哪里呢?或(您對漢朝的)信義又怎么能為人所知呢?【10題詳解】此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考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言閱讀的語感和斷句技巧,而且還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文言斷句有很多的標志,比如:四字短語、排偶句式、頂真修辭等等。還可以利用名詞代詞在句中擔當的成分來斷。本句,根據名詞代詞“兵”“道”“敵”“將士”“命”“功”“罪”“朝廷”“臣”,虛詞“之”“其”“所”“而”“于”,“有所慕而樂于進”和“有所畏而不敢退”結構相同,“無過”意思是“不過于,不超過”,“無過賞罰”意思是“無過于賞罰二字”,意思完整,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B兩項,“臣”是“恐御兵之道未盡也”的主語,不能斷開,排除D項,再結合本句意思:領兵之道,無過于賞罰二字,當派兵對敵時必須讓他有所思慕而樂于前進,有所畏懼而不敢后退,然后將士聽從命令而功業可成。像訛可敗退,就應當公開明確他的罪責,朝廷如果加以寬容,一點不追究,我擔心領兵之道未能盡用了。句子可以斷開為:御兵之道/無過賞罰/使其臨敵有所慕而樂于進/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將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訛可敗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寬容/一切不問/臣恐御兵之道未盡也/故選C。【11題詳解】本題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類題目,要著眼“意義”和“用法”兩點,“意義”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詞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將所學教材中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代入課外的語句中比較驗證。對于材料中的虛詞,要結合上下文語境去推敲;對于常用的文言文虛詞,特別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視積累。本題要求選出“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A項,是:意動用法,認為……是正確的/是:形容詞,正確;B項,為:動詞,擔任/為:介詞,表被動;C項,兩個“而”都是連詞,表轉折;D項,以:介詞,因為/以:相當于“而”,表修飾關系。故選C。【12題詳解】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題中D項,《周易》是儒家經典,與《詩》《書》《禮》《樂》《春秋》合稱儒家“六藝”。而且《周易》不是莊子所作,而相傳是周人所作,故稱《周易》。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B項,“胡沙虎因此被誅殺”說法錯誤。胡沙虎被誅是因為其“弒逆”,即弒君謀逆,并非因張行信的進言。故選B。【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1)中的“以”,用;“拘繩”,拘泥于成法,在此可譯作“約束”;“中旨”,指朝中意旨;“盡”,竭盡;“克復”,克敵收復;“中旨牽制”,翻譯時注意前面省略了介詞“以”,翻譯時補齊;“克復之功”,指克敵恢復國土的功業。(2)中的“終”:終究;“終不得歸漢”前省略主語,翻譯時補齊;“空”,白白地;“苦亡人之地”,狀語后置,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空自苦亡人之地”,白白地讓自己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見”,通“現”,表現;“安所見乎”,又怎么能為人所知呢。【點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張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進士第,累遷官至銅山縣令。明昌元年,因為廉政被提升為監察御史。泰和四年四月,皇帝在泰和殿召見他。張行信便向皇帝進言兩件事:一是依照舊例調換吏官以除民害,一是徐、邳一帶土地適宜種麥,收粟時應當允許他們交納麥子使民眾便利。皇帝同意他的建議,讓尚書省商議后實行。崇慶二年,任左諫議大夫。當時胡沙虎已免職為民,但他仍賄賂朝中權貴,想要重新起用。滿朝官員沒人敢表態。張行信便上奏說:“胡沙虎飛揚跋扈,強橫兇暴,獻媚于君主寵愛親信的人,妄圖讓他們加以稱贊。自從被罷免以來,士民百姓無不歡欣喜悅。如今如再任用,只怕為害更超過往日。”他接連上書奏告,但沒有回音。當胡沙虎弒君謀逆時,人們都替他擔憂,而張行信坦然自若,不以為意。胡沙虎被殺后,張行信上密封奏書主張嚴正刑賞之事。他又說:“自從戰事興起以來,難以得到合適的將帥,請陛下讓重臣各舉薦所了解的人員,如果確是可用之才,立即加以召見,公開褒獎,必定有舍命報國的人。以前李牧在當趙國將軍時,軍功爵位封賞都能自己做主,出兵進攻退守等不需聽從朝中復議,因而能夠北破大敵。現今任命將帥如果不再用條文舊法將他們約束,用朝中意旨來牽制他們,而是讓他們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那么克敵恢復國土的功業可望有成了!”皇帝贊許他的意見。這時剛剛提拔任用王守信、賈耐兒當將領,他們都是鄙俗不堪、不懂兵法律令的人,張行信擔心他們貽誤國家大事,便上疏說:“《易》中寫道:‘開國和繼承大業,小人不可任用。’這是圣人用以警戒后世的,話說得這樣嚴厲。如今大兵縱橫遍地,人心惶惶不安,抵抗敵軍興國理政如非賢能而有智慧的人是難以勝任的。狂濫庸俗之輩,承蒙提拔,參預機要大事,實在是毫無意義的。”于是,皇帝把他們都罷免了。代理元帥右都監皇族訛可率兵五千人到通州護糧,遇到敵軍立即潰敗。張行信上表奏道:“領兵之道,無過于賞罰二字,當派兵對敵時必須讓他有所思慕而樂于前進,有所畏懼而不敢后退,然后將士聽從命令而功業可成。像訛可敗退,就應當公開明確他的罪責,朝廷如果加以寬容,一點不追究,我擔心領兵之道未能盡用了。”朝廷下詔回報說“:你的意思已經清楚,訛可等人已經下獄治罪了。”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4分)人生有四種人不曾學會仰望:不辯好壞的愚昧無知者,傲慢自私的驕

(jīn)妒忌者,一無所謂的麻木不仁者,泯滅人性的喪盡天良者。人生需要學會仰望,學會仰望參天古樹的沉穩,學會仰望巍峨高山的灑脫,

。仰望是種恣態,仰望是種氣度,仰望是種信仰,仰望是種境界。人生因學會仰望而懷有夢想而不失方向。(1)請在①處根據拼音填寫上正確漢字。(1分)

(2)請在②處填上恰當語句,使之內容照應,并構成排比。(1分)

(3)文中有兩個錯別字,請找出來并加以改正。(2分)

參考答案:(1)(1分)矜。(2)(1分)學會仰望磅礴瀑布的豪邁。(學會仰望浩瀚星空的大度)(仰望是自下而上,沉穩、灑脫是人生態度。)(3)(2分)辨析,姿態。略8.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夢想”,時代背景、生活經歷不同,夢想的內容也因人而異。請在下列所給的人物中任選兩個,仿照畫線語句續寫兩句話,與原句構成排比。(4分)

航母艦載機總指揮羅陽、諾獎獲得者莫言、最美教師張麗莉、最美司機吳斌親歷種族歧視的痛苦,馬丁·路德金的夢想是讓黑人擁有自由,渴盼不同的種族能平等相處;

。參考答案:.示例:①根植肥沃的齊魯大地,莫言的夢想是用紙筆講述故事,希冀文學的力量能喚醒靈魂;肩擔教書育人的重任,張麗莉的夢想是讓學生平安成長,惟愿一切危險遠離祖國的花朵。②秉持航空報國的志向,羅陽的夢想是使航母插上翅膀,渴盼祖國的海疆能固若金湯;面對迎面撲來的危險,吳斌的夢想是在崗位上恪盡職守,保障每一位乘客的絕對安全。(4分。符合要求,寫出一句得2分。)略9.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A.美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等是每年非法進入中國的塑料垃圾的主要來源國,被以粗放的方式進行回收處理,繼而引發環境污染問題。B.針對長江流域當前汛情,國家防總要示長江防總加強預報預測,優化水利骨干控制工程調度和防汛搶險各項責任,嚴防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C.了解作為青藏高原屏障的貢嘎山的生態情況,對研究橫斷山區生態環境的變化和青藏高原的生態安全,以及保護長江上游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D.公立醫療機構由于總體處于技術和市場的雙重壟斷地位,少數醫療機構抵制付費方式改革,不愿意向參保人員提供服務,或者推諉病人、轉嫁費用。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A項,成分殘缺。在“被以粗放的方式”前加“這些塑料垃圾”。B項,搭配不當。“優化”與“責任”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