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入門四問一、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按照隋唐以來定型并逐漸流行開來的四部分類法,中國古代的典籍可以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分。(一)經部經部主要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由《詩》《書》《禮》《易》和《春秋》組成“五經”,其后,又增至“七經”“九經”“十二經”。到宋朝時有了“十三經”的說法,它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又有人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抽出來,與《論語》《孟子》相配研讀,并為之作了詳盡的注釋和闡發(fā),稱為“四書”。(二)史部二十四史:所謂“二十四史”,指的是《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等,后來,加上《清史稿》,又有“二十五史”的說法。這些史書沿用了《史記》開創(chuàng)的紀傳體例,因為大多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的認可,因而又被視為“正史”。除了正史之外,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其他史書以及大量的“野史筆記”,同樣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三)子部除了儒家的經典以外,《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著作,都屬于子部。魏晉以后,子部的范圍不斷擴大,在《四庫全書》中收錄的子部書有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yī)家、天文算法、術數(shù)、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14類??梢哉f經、史之外的專門著作,幾乎都包括在其中了。(四)集部在古代文化典籍中,最大的類別應該是集部,它包括各種匯集歷代作家不同體裁作品的書籍,以詩文創(chuàng)作為主,但也不全屬于文學作品。雖然四部分類法的涵蓋面很廣,但并不能包括中國文化的全部典籍,例如本書所選的《天工開物》是一部綜合工農業(yè)各種科技成就的著作,很難納入子部的哪一個門類中。二、中國文化經典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產生與傳播特點(一)春秋戰(zhàn)國的“百家爭鳴”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變革時代。在這樣一個動蕩的時代,大批人才脫穎而出,紛紛著書立說,形成了所謂“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墨、名、法、陰陽、道德、農、縱橫、雜、小說等學派,《論語》《老子》《孟子》《莊子》等則是他們的代表作品。(二)先秦時期的歷史典籍在先秦大變動的社會條件下,產生了中國最早的一批歷史著作,如《尚書》《春秋》《左傳》等,它們奠定了中國史學的基本精神。而《史記》《漢書》的相繼出現(xiàn),則與兩漢大一統(tǒng)的政治局面密不可分,它們以紀傳體通史的宏大規(guī)模和皇朝史的格局,確立了以后持續(xù)約兩千年的“正史”規(guī)范。與歷史著作的發(fā)達相聯(lián)系,史學的研究也逐漸發(fā)展起來,唐代劉知幾的《史通》和清代章學誠的《文史通義》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它們不僅總結了先秦以來的史學傳統(tǒng),對研究其他相關學術,也有啟發(fā)意義。(三)兩漢的禮法中國古代重視禮法,把“禮”作為治理人民的方式。因此,禮書在歷史上也層出不窮。西漢經學家戴圣編的《禮記》就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部,它具體而細致地闡述了儒家的禮治思想,無論對國家的治理還是民眾的道德修養(yǎng)與規(guī)范,都有重要的意義。(四)兩漢的佛典至遲在兩漢之際,有關佛教的記載、傳說已頻頻出現(xiàn)于典籍中。作為一種外來文化,佛教一經傳入,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過程。有的佛經在譯為漢語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上了中國文化的烙印,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本書所選《百喻經》就是一個代表。同時,中國佛教徒在繼承與發(fā)展佛教思想的過程中,也編寫了不少書籍。相傳為唐代僧人慧能所述、法海集記的《壇經》就是這樣一本享有崇高地位的佛教經典。(五)盛唐文治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貞觀年間(627—649)又是歷史上著名的“盛世”。唐代吳兢的《貞觀政要》就是對這一“盛世”治國經驗的總結,因而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經典作品。(六)宋代理學宋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轉型期,從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禪宗的盛行、古文運動的開展和理學的興起,構成了文化的新動向。在這樣的背景下,理學家強化了對所謂“天理”即社會道德體系的哲學思考,為宋以后的社會穩(wěn)定,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朱熹是最著名的理學家之一,他的《朱子語類》也是理學的代表性著作。(七)明清啟蒙思想的典籍明中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孕育出中國的早期啟蒙思想,李贄是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影響很大的思想家。他的《焚書》表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思想的勇敢挑戰(zhàn),《童心說》一文正是這一“異端”思想的反映。而明清改朝換代,社會劇變,促使早期啟蒙思潮向縱深發(fā)展,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探討古代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提出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政治理想,在專制政體下,它所表現(xiàn)的天下為公的理想具有突出的進步意義。(八)古代科學典籍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也很發(fā)達。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自成體系,出現(xiàn)了一批杰出的科學家,也產生了一批卓越的科技著作。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有關農業(yè)的科技,成就極為突出,北魏時的《齊民要術》標志著古代農學體系的成熟,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則是古代農學的集大成著作。其他領域的科技著作也很可觀。比如數(shù)學方面,漢代的《九章算術》是代表中國古代數(shù)學體系的經典著作,其中涉及大量現(xiàn)代小學和中學數(shù)學中的算術、代數(shù)以及幾何學知識;在醫(yī)學方面,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就已經確立了中醫(yī)治療學的基礎;在藥學方面,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漢代以來“本草學”的巔峰之作;在自然地理方面,酈道元的《水經注》和明代的《徐霞客游記》都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建筑方面,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也是水平極高的建筑技術專著;至于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則是當時各類科學技術的全面總結。(九)近代思想探索近代是中國社會的又一個轉型期。長期閉關鎖國的局面,被外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所打破,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潮進入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思考如何將西方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思想結合起來。在這方面,王國維和魯迅的研究以及黃遵憲的創(chuàng)作與實踐就很有代表性。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紅樓夢評論》,魯迅的《摩羅詩力說》等都是承前啟后的重要著作。三、中國文化經典在現(xiàn)代文化建設中的意義(一)中國文化經典在歷史上的作用中國文化經典是古代中國人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在歷史上曾經發(fā)揮過巨大作用。一方面滋養(yǎng)了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另一方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產生過重要影響。17至18世紀,西方傳教士把一些中國文化典籍介紹到歐洲,引發(fā)歐洲出現(xiàn)了空前的“中國熱”。一些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如狄德羅、盧梭、霍爾巴赫、孟德斯鳩等人,都曾受惠于中國文化和思想。(二)中國文化經典在現(xiàn)代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今天,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中國文化經典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礎。1.中國文化經典首先表現(xiàn)了很強的現(xiàn)實性。在《論語·子路》中,孔子就提醒過他的學生,學習經典,是為了在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的運用,他指出:“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魏晉南北朝時的顏之推也說:“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于物耳,不圖高談虛論?!蓖瑯颖砻髁俗⒅噩F(xiàn)實的態(tài)度。到了清代,思想家顧炎武更大力倡導經世致用之學,主張“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梢哉f,積極入世,求真務實,是中國文化經典的底蘊,也是中國文化經典至今仍具有啟發(fā)性的關鍵。也正是從這種現(xiàn)實性出發(fā),民本思想成為貫穿中國文化經典的一條紅線,從《論語》講“為政以仁”,到《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明夷待訪錄》對君主專制的批判,都體現(xiàn)了鮮明的民本主義主張,有助于我們今天理解“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治國思想。2.中國文化經典還表現(xiàn)了很鮮明的包容性??鬃又v“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中庸》也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边@個“和”包括和諧、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義。古代認為,只有和衷共濟、同心同德,才能推動社會的前進。本著貴和精神,古人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社會關系。《周易》就有“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的主張,而這樣的思想與當今世界文化的多元開放趨勢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中國文化經典中對“和”的提倡,可以成為促進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諧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資源。3.中國文化經典又表現(xiàn)了對自然的親和態(tài)度,這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眾所周知,當今中國正從一個傳統(tǒng)的農業(yè)國向工業(yè)國跨越。在這一過程中,環(huán)境破壞相當嚴重,資源的短缺與需求的不斷擴大的矛盾日益尖銳,而這其實也是世界性的問題。面對這一艱巨的挑戰(zhàn),中國文化經典同樣可以給我們豐富的啟迪。因為中國古代一向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為人是大自然和諧整體的一部分,主張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孟子就指出“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實際上,從夏、商、周以來,歷代朝廷都頒布過關于保護山林、水道、植物、鳥獸和魚類的法律規(guī)定,這在世界上都是比較早的,它體現(xiàn)的正是中國文化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4.中國文化經典還有其他有價值的思想,比如對道德修養(yǎng)的倡導、對科學規(guī)律的尊重、對藝術審美的探究,等等,因此,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四、關于本書的學習(一)本書的線索本書按照兩條線索進行編排。1.一條線索是從經典的性質橫向展開的,力求涵蓋中國文化的主要方面。除了本單元屬于中國文化經典概況的介紹外,以下九個單元依次是有關儒家和道家、歷史、道德、佛教、政治、理學、科學、學術、文學等方面的經典。2.另一條線索則大體是依時間順序縱向展開的,從春秋戰(zhàn)國起(第二、三、四單元),經漢唐(第五、六單元),至宋明(第七、八單元),結束于清代(第九、十單元),大致與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走向相吻合。兩條線索又相互結合,如第二單元從儒、道兩家經典入手,不僅是因為它們思想本身的重要,也因為它們實際上是中國文化之源;而最后一個單元在內容上與文學相關,又兼及近代文化轉型問題??偟哪康氖橇D使學生在選修了本課程以后,對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論著有相對來說較為系統(tǒng)的學習,進而初步了解中國文化的基本內涵。(二)本書的編寫結構在結構上,本書除了課文外,各單元還安排了一些“相關讀物”,這些“相關讀物”大多與課文屬于同一類經典,如第二單元的《孟子》《莊子》即與課文《論語》《老子》相呼應,同是儒、道二家的重要經典。也有的“相關讀物”是課文的延伸,如第三單元的課文是《左傳》,而“相關讀物”的《直書》則是對古代歷史實錄精神的總結;第六單元課文《求諫》反映的是封建政治的理想狀態(tài),而“相關讀物”《原君》則是對君權至上的批判。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以課文為中心,以“相關讀物”為輔,建議前者采用課堂學習的方法,而后者采用課外自學的方法。為了幫助同學自學,每單元都撰寫了“閱讀指南”,以問答的形式討論本單元課文及相關讀物涉及的重要問題。(三)學習方法1.以前面所學知識為基礎,前后聯(lián)系,穩(wěn)步提高。本書的編排與必修課相輔相成,同學們可以將以前的課文找來溫習一下,加深對經典和此前所學相關課文的理解,同時鞏固和拓展文言文的知識。2.要與先哲對話。所謂與先哲對話,就是帶著問題去學習,從文化經典中尋求啟發(fā)或答案。當然,古代的文化經典畢竟是舊時代的產物,不可能給我們所遇到的問題提供現(xiàn)成答案,因此,我們還需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在文化經典中發(fā)現(xiàn)問題。當先哲不再高不可攀,他們也就如同我們的長輩、老師、朋友一樣了。3.要與師友對話。俗話說,真理越辯越明。在《論語》中就看到孔子與弟子間的很多對話,這種對話有利于對真理的探究。所以,我們在學習時,也不妨開展各種各樣的討論,可以是圍繞一個共同主題的交流,也可以是有目的預設了正反方的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核電工程現(xiàn)場施工安全操作規(guī)程考核試卷
- 衛(wèi)生材料在汽車制造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箱包行業(yè)創(chuàng)新材料應用考核試卷
- 守株待兔新編初二語文作文
- 描寫姥爺?shù)某醵Z文作文
- 紙板生產中的物流與倉儲管理策略考核試卷
- 密封用填料的聲學性能分析考核試卷
- 九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提高練習5課人教新課標版
- 租賃企業(yè)運營模式解析考核試卷
- 2-9邏輯函數(shù)的標準形式-最小項表達式
- 特許經營管理手冊范本(餐飲)
- 計算機應用基礎-終結性考試試題國開要求
- 《安裝條》浙江省建筑設備安裝工程提高質量的若干意見
- 光伏支架及組件安裝施工方案(最終版)
- 04S520埋地塑料排水管道施工標準圖集OSOS
- 220KV輸電線路組塔施工方案
- 高中班級讀書活動方案
- 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圖形的運動》
- 2022-2023學年北京海淀人大附數(shù)學八年級第二學期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解析
- 高中歷史雙向細目表
- 2022-2023學年北京石景山數(shù)學七下期中檢測試題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