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一輪復習配套練習(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編號: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檢測配套練習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試卷第=page22頁,共=sectionpages22頁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1-4課)檢測配套練習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一、單選題1.內外服是相對于“大邑商(商王直接控制地區)”而言的,其內居住著內服貴族家族,內服由中央的百僚和地方的宗族之長以及里長構成。其外是具有侯、甸、男、衛、邦伯等名號的外服勢力,他們與商的敵對方國交錯分布。據此可知,商代內外服制度(
)A.利于維護王朝的政治穩定 B.加強了王朝的中央集權C.標志著國家管理模式成熟 D.強化了商王的專制權力2.從商代卜辭的記載中看,卜辭中關于“桒禾”“受禾”“受黍”“登黍”“告麥”“案年”“桒年”的記載,非常之多,此外尚有因農產物的關系而“卜雨”的記載。據此推知,商代(
)A.社會經濟分工日益細密 B.經濟生活充斥神秘色彩C.精耕細作耕作方式形成 D.農業成為主要生產部門3.西周時期,“四輔”“司正”“典獄”等“師”被稱為“(天)陟降(升降)厥士(指其群臣),日監在茲”;亦有“皇天嘉之……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乖伯,乃祖克弼(輔助)先王,翼自它邦,有功于大命”等諸侯“受命于天”輔佐周王的記載。這實質上(
)A.體現出禮崩樂壞下的諸侯僭越 B.闡明了官僚政治中的君臣關系C.彰顯了周王政治統治的正統性 D.表明王權與神權開始緊密結合4.下圖為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紋樣雕刻寫實,憨態可掬,據此可知中國當時(
)A.農業與手工業勞動已分離 B.黃河流域先民馴化了野豬C.動物馴化和家畜飼養發展 D.河姆渡人依然是遷徙生活5.歷史地圖可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觀察下面示意圖,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夏、商、周時期(
)A.政治的中心主要是在南方 B.統治區域到達了珠江流域C.青銅原料分布在黃河流域 D.諸侯國都集中在都城附近6.春秋以后,官書已經散入民間。在這以前,由于王室壟斷,書籍的閱讀范圍受到嚴格控制,到了春秋末,士階層也已能夠讀到王室圖書。據《史記》載,孔子“西觀周室(的書籍),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這一變化(
)A.反映禮崩樂壞現象日益普遍 B.說明孔子“有教無類”思想影響廣泛C.有利于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D.表明周王室通過禮賢下士來挽救統治7.據記載,太公至齊國修政,因其俗,“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則人物歸之,媲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決而往朝焉”。這說明當時(
)A.變法運動推動了社會轉型 B.分封制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C.“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 D.齊國采用適宜政策取得霸業8.孔子私下里穿的衣服不用紅色和紫色;夏天如果見外人,盡管很熱穿著“葛服”,也一定要在外面加上一件外衣;如果別家有人去世,去吊喪的時候絕不穿羔裘,也不戴玄冠。每到節日,一定穿正式朝服;凡是齋戒祭祀,一定要穿著布浴衣去洗澡。當時孔子堅持這種生活方式意在(
)A.規范諸侯行為 B.迎合封建貴族C.維護西周制度 D.重建秩序社會9.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商鞅變法的總體評價不同:從商鞅變法至漢武帝之前,是對變法正面評價最為輝煌、普遍的時期,是商鞅變法飽受批評的時期;從清末民初至今,評價總體持贊揚態度。這表明(
)A.歷史評價標準無法統一 B.占有史料的多少決定評價正確與否C.時代環境影響歷史評價 D.歷史事件因其復雜而無法正確認識10.據《周禮》記載,司市是管理市的最高官吏,其職責是以次序分地段而治理市,把貨物分類陳列在市上并辨別其真偽好次使物價平衡,用政令禁止貨物奢侈浪費而調正市風,在買賣中以長券、短券締結合同而結信止訟。據此可知,當時(
)A.工商食官政策逐步取消 B.商人社會地位明顯提高C.城市經濟功能日益增強 D.市場管理制度相對完善11.秦始皇在征服嶺南的過程中,曾把“賈人”“嘗有市籍者”“治獄吏不直者”“諸嘗逋亡人”“贅婿”等七類人,遷移至落后的嶺南地區。到漢初,嶺南出現了番禺、合浦等商業性都會。由此可見,秦始皇的舉措(
)A.禁錮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B.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C.有利于經濟重心的南移 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12.現代學者對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如“制度性腐敗說”“六國余孽說”“區域文化沖突說”“強置郡縣說”“‘故地“新地’不同政策說”等。關于秦朝驟亡原因的認識(
)A.偏離了秦朝社會的基本史實 B.由于年代久遠學者見解不同C.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趨于全面 D.現代觀點比傳統觀點更可信13.春秋時期,見于文獻記載的十幾個楚縣,大都設置在與中原諸國交戰頻繁的北部邊境地區,駐有重兵;掌管楚縣的長官稱為縣公或縣尹,由楚王直接任免,其主要職責是領兵作戰,保衛或拓展疆土。這說明(
)A.楚國中央集權制度已經初具形態 B.縣制取代分封成為行政區劃的主體C.楚所設縣的主要職責是開拓疆土 D.分封制在兼并戰爭沖擊下趨于瓦解14.里耶秦簡,2002年發現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龍山縣里耶鎮里耶古城1號井,共36000多枚。其中一枚里耶秦簡,其上寫有“遷陵以郵行洞庭”的字樣,遷陵是洞庭郡的屬縣,該枚里耶秦簡說明秦朝(
)A.采取了開明的邊疆政策 B.建立分級的文書傳送系統C.開創了重要的選官制度 D.創立全新的地方行政制度15.秦朝規定:“行傳書、受書,必書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輒相報也。書有亡者,亟告官……書廷辟有曰報,宜到不來者追之。”“隸臣妾老弱不可誠信者勿令”,即男奴、女奴、年老體弱以及不足信的人,不要派去遞送文書。這反映了秦朝(
)A.重視保障文書傳遞的及時性 B.以嚴刑峻法治理天下C.重新調整了國家的行政區劃 D.建立全國性郵驛制度16.下圖為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洪樓出土的漢代畫像石《拜謁賓宴圖》,這是一幅祠堂畫像石刻,其中有人稟告、有人陳說、有人請求等,主人以酒宴待客。此圖可用于研究漢代(
)A.階層之間流動的情形 B.社會的禮儀風尚狀況C.貴族等級分化的場景 D.領先世界的藝術水平17.《史記》記載:“漢獨為(諸侯)置丞相,黃金印。諸侯自除御史、廷尉正、博士,擬于天子”“高祖時諸侯皆賦”“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這表明當時(
)A.邊疆經濟得到開發 B.國家尚未真正統一C.鹽鐵官營初見成效 D.政治體制存在隱患18.漢代的《武威王杖詔令冊》規定,凡年滿七十歲以上的老者,由朝廷賜予其頂端雕有斑鳩的“王杖”。這些持“王杖”的老人的社會地位相當于俸祿六百石的官吏,他們出入官府不受禮節限制;同時,漢朝還制定了對違犯王權令行為的懲罰標準。這一規定的目的是(
)A.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B.對百姓提供必要的救助C.倡導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 D.維護儒家等級尊卑秩序19.南昌的西漢海昏侯墓迄今已出土1萬多件文物,包括數以千計的竹簡和近百版木牘,兩架編鐘,一架編磬,大量金銀,包金、鎏金車馬器和圖案精美的漆器等。按照《周禮》中的禮樂制度,“四堵(架)為帝,三堵(架)為王”,下列能夠證明墓主人身份的是()A.文物發掘的地點南昌 B.竹簡、木牘C.兩架編鐘,一架編磬 D.金銀器、樂器和漆器20.漢代畫像(磚)石中出現了不少西域胡人形象。如右圖,左側為河南許昌出土的“穿皮裘者”,右側為河南南陽新野樊集出土的“持錢袋者”。據此可知,漢代(
)A.社會生活具有開放性 B.中外經濟文化交往頻繁C.中原與藏族聯系緊密 D.西域習俗融入中原社會二、材料分析題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桑弘羊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管仲等人的經濟思想,主張加強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干預與控制,設計了“均輸”和“平準”政策,并對鹽、鐵等生活必需品及稀缺資源實行國家壟斷經營(其中對鹽業壟斷流通環節,對冶鐵業則既壟斷生產又壟斷流通)。桑弘羊認為重農是對的,但不經營商業是不能富國的,商人之所以富貴是因為“或累萬金”,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商業的辯護人。他主張山澤資源歸國家所有,不宜私營,而國家可以將這筆收入用于“助貢獻、修溝渠、立諸農、廣田牧、盛廚田”,既發展農業生產,又不至于加重農民負擔。但是他的重商理論的目的是通過統一和加強中央財政,鞏固封建政權,而不是直接為商人階級利益服務,這與當今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思想有著本質的區別。他主張限制商業資本,認為實行鹽、鐵專賣也是為了“建本(農)抑末(商)”。這些政策有效地增加了西漢王朝的財政資金積累。材料二
司馬遷認為人類有兩種本能:一種是求利致富,另一種是享樂。第一種本能是一切為了財富,第二種本能是要犧牲財富換取一切。司馬遷認為政府的經濟政策應當順應自然,使人類能夠發揮上述兩種本能,這樣社會才能富裕安定。司馬遷認為政府經濟政策的上策是順其自然,對經濟活動不加干涉,其次是因勢利導,再次是用教育的方法說服人民,最后才是用刑罰的方法說服人民;下策是與民爭利。根據儒家的思想傳統,中國千百年來對“富裕”采取否定的態度,恥談富裕,恥談經濟;但司馬遷對這一問題持反對態度,他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一個衣食充足的社會,公眾講求禮節,熱心公益;一個貧窮的社會,人民缺乏禮讓,鋌而走險,社會不安。——材料二、二均摘編自袁貞《西漢時期桑弘羊與司馬遷經濟思想之淺議》(1)根據材料一,概括桑弘羊的經濟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思想的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相較于桑弘羊,司馬遷的經濟思想有何不同之處,并對司馬遷的經濟思想做簡要評價。三、論述題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極其重要的母親河文化,是黃河流域各民族人民在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思想的中心和重心所在地的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下表是不同視角下的“黃河文化”考古學角度黃河流域諸多的文化遺存構成了中華文明“星空”中燦爛的“銀河”政治與國家形態的角度隨著定居的農業文明階段的到來,黃河中上游早期“國家”雛形誕生。周朝時黃河文化已由城邦國家過渡到城邑國家的體制社會經濟的角度中國古代大城市的興起與黃河流域灌區的分布具有密切聯系,沿黃河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進步積極促進了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思想體系生成的角度黃河流域思想流派異彩紛呈,互相爭鳴,逐漸形成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并在后來的歷史中一脈相承文化傳播的角度黃河文化兼容并蓄,在不同階段形成多個文化中心,并由中心向周邊傳播,并與外部世界的多元文化進行廣泛交流互鑒革命歷史角度近現代以來,面對內憂外患,中國各族群體奮起抗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奏響“保衛黃河”的壯麗篇章。——編自王海飛《論黃河文化的形成過程、內涵與形態》根據上述材料,根據材料任意一個或多個角度圍繞“黃河文化”擬定觀點,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第=page33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44頁,共=sectionpages22頁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檢測配套練習參考答案:1.A【詳解】據材料可知,商代實行內外服制度,即對內服和外服地區采取不同的制度。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制度有利于維護王朝的政治穩定,A項正確;商代尚未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排除B項;商朝沒有形成專制權力,排除C項;D項夸大了內外服制度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2.D【詳解】商代占卜是重要的政治行為,根據材料商代卜辭中關于農業的記載非常多,據此可以推知商代農業成為主要生產部門,D項正確;材料只體現了農業,不體現社會分工日益細密,排除A項;僅從農業一個生產部門不能推出商代經濟生活充滿神秘色彩,排除B項;精耕細作耕作方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材料不能體現精耕細作,排除C項。故選D項。3.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四輔”“司正”“典獄”等輔臣是上天降下卿士以監臨下士,說明卿士臣僚是受命于天治理百姓的;而諸侯亦是由于“皇天嘉之”而膺受其命,成為一方封土的管理者。卿士和諸侯輔佐周王統治天下均受命于天,這意在凸顯周王統治是順應天命的,C項正確;根據“乖伯,乃祖克弼先王,翼自它邦,有功于大命”可知,此人的祖先是輔佐周人先王的,與周王乃是共同受天之大命,這不能體現諸侯的僭越行為,排除A項;官僚政治是在秦朝時期正式確立的,排除B項;早在商朝時期王權與神權便已結合,排除D項。故選C項。4.C【詳解】根據材料“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紋樣雕刻寫實,憨態可掬”及所學知識可知,河姆渡地區已經出現了家畜飼養,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C項正確;農業的發展需求質量更高、更方便的生產工具,推動農業與手工業勞動已分離,排除A項;河姆渡遺址是長江流域,不是黃河流域,排除B項;河姆渡地區是農業定居生活,排除D項。故選C項。5.C【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主要涉及夏商周時期都城、銅礦和錫礦的分布情況,由圖中可得出的信息是青銅原料分布在黃河流域,C項正確;夏朝的都城在陽城,商王盤庚遷都于殷,西周都城是鎬京,東周是洛邑,排除A項;統治區域到達了珠江流域是在秦朝之后,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諸侯國都的分布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6.C【詳解】依據材料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書籍散入民間,士階層成為書籍的主要讀者群,私人藏書也日益普遍,這有利于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局面的轉變,為百家爭鳴局面出現奠定了文化基礎,即順應了百家爭鳴的需要,C項正確;禮崩樂壞現象日益普遍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孔子“有教無類”思想,排除B項;周王室通過禮賢下士來挽救統治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7.D【詳解】材料“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海岱之間斂決而往朝焉”意思是:姜太公鼓勵女子紡織,極力提倡工藝技巧,把魚、鹽運到別處去銷售。這樣,其他地方的人民歸附于他,像車輻一般向這里集中,所以,齊國生產的帽子、帶子,衣服、鞋子暢銷天下,從海濱到泰山之間的諸侯都整好衣袖來齊國朝拜。由此可知,齊國采用發展工商業的方法成就了霸業,D項正確;材料僅涉及齊國的經濟政策帶來的對本國的影響,無法說明變法運動推動了的社會轉型,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分封制,排除B項;夏商周統治者采取“工商食官”的政策,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8.D【詳解】根據材料中孔子穿衣方面的諸多禮節可知是孔子在遵守禮制,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已經禮崩樂壞,孔子穿衣方面的諸多堅持反映了孔子企圖重建秩序社會,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孔子的行為是為了約束諸侯,排除A項;孔子生活的時代封建貴族還未產生,排除B項;孔子生活的時代屬于東周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9.C【詳解】根據材料“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商鞅變法的總體評價不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所處時代環境的不同,人們對商鞅變法的總體評價出現了不同的情況,C項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標準主要有:是否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是否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愿望等,所以“歷史評價標準無法統一”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影響歷史評價的因素不只有史料多少,B項“決定”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歷史事件因其復雜而無法正確認識,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10.D【詳解】據材料“司市是管理市的最高官吏”“使物價平衡”“在買賣中以長券、短券締結合同而結信止訟”等信息可知,周代市場管理制度相對完善,D項正確;工商食官政策在西周時比較盛行,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政府對市場的管理,B項材料未體現,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不同時期城市功能的比較,排除C項。故選D項。11.B【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將“賈人”“嘗有市籍者”“治獄吏不直者”“諸嘗逋亡人”“贅婿”等七類人,遷移至落后的嶺南地區,到漢初,此地出現多個商業性都會反映了秦始皇的這一舉措有利于邊疆地區的開發,B項正確;禁錮了社會階層的流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經濟重心南移開始于安史之亂之后,排除C項;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12.C【詳解】由材料可知,現代學者對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提出了諸多新見解,這些見解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揭示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說明隨著研究視角的拓展,關于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的探究趨于全面,C項正確;現代學者從歷史、文化、制度和政策等角度分析了秦朝滅亡的原因,并未偏離秦朝的基本史實,排除A項;年代久遠并非學者見解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現代觀點未必比傳統觀點更可信,而且從材料中也不能得出此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13.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楚在新征服土地上設縣,縣由國君直接管轄,體現出中央集權制度初具形態,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春秋時期楚縣的出現,尚未成為地方行政區劃的主體,排除B項;楚在新征服地區設縣,并非新設縣以開拓疆土為主要職責,排除C項;春秋時期,大國之間主要是爭霸戰爭,分封制受到沖擊,但趨于瓦解尚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14.D【詳解】根據材料“其中一枚里耶秦簡,其上寫有‘遷陵以郵行洞庭’的字樣,遷陵是洞庭郡的屬縣”得出秦朝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創立全新的地方行政制度,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采取了開明的邊疆政策,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建立分級的文書傳送系統,排除B項;秦朝選官是以軍功授爵選官,排除C項。故選D項。15.A【詳解】本題考查秦代文書制度。根據材料“書有亡者,亟告官??書廷辟有曰報,宜到不來者追之”“隸臣妾老弱不可誠信者勿令”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的這些規定反映了其對文書傳遞及時性的重視,A項正確;其他三項材料不體現,排除B、C、D項。故選A項。16.B【詳解】從根據材料“漢代畫像石《拜謁賓宴圖》有人稟告、有人陳說、有人請求等,主人以酒宴待客”可知,漢代畫像石《拜謁賓宴圖》刻畫了下級謁見上級或晚輩拜見長輩等情形,還顯示有大車等,可用于研究漢代社會的禮儀風尚狀況,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階層之間流動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貴族等級分化,排除C項;材料無法說明《拜謁賓宴圖》的藝術創作是否領先世界,排除D項。故選B項。17.D【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地方諸侯享有政治和經濟自主權,威脅中央集權,這表明當時政治體制存在隱患,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當時政治體制存在隱患,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漢朝屬于大一統王朝,B項說法錯誤,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推行鹽鐵官營,材料未體現鹽鐵官營初見成效,排除C項。故選D項。18.C【詳解】漢朝以法律制度確立王杖尊老制度,目的是倡導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體現了漢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C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對百姓提供必要的救助,排除AB項;材料無法體現維護等級尊卑秩序,排除D項。故選C項。19.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海昏侯墓中,發現有兩架編鐘和一架編磬,與《周禮》中“四堵(架)為帝,三堵(架)為王”的禮樂制度相印證,說明墓主人身份的是諸侯王,C項正確;僅從文物發掘地點不足以說明墓主人生前的身份,排除A項;竹簡、木牘并非君王墓葬所獨有,也與《周禮》的規定無關,排除B項;金銀器、樂器和漆器不能說明墓主人的身份,排除D項。故選C項。20.A【詳解】本題考查漢代對外交往和民族關系,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中原地區的畫像(磚)石中出現了西域胡人形象,表明中原與西域各族已建立經濟文化聯系,反映出漢代社會生活具有一定開放性,A項正確;西域胡人包括西北少數民族,包含中國境內民族關系,中外交往表述不正確,排除B項;藏族生活的地區不屬于西域,排除C項;胡人形象無法體現中原社會對西域習俗的接受程度,排除D項。故選A項。21.(1)主張:加強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干預與控制;對稀缺資源實行國家壟斷經營;反對抑商,主張發展商業,以鞏固農業的主導地位;在發展商業的同時,限制商業資本的規模。影響: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政體;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中小商業的發展;等等。(2)不同之處:司馬遷反對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認為這么做是與民爭利;司馬遷主張政府的經濟政策應當順應自然,調動人性。評價:司馬遷著重強調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主張建立完全自由的經濟體系,這有利于社會經濟的自由發展;但他過分地強調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完全摒棄政府的宏觀市場調控,容易引發惡性的經濟危機。【詳解】(1)主張:根據材料一“桑弘羊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管仲等人的經濟思想,主張加強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干預與控制”可推出加強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干預與控制;根據材料一“并對鹽、鐵等生活必需品及稀缺資源實行國家壟斷經營”可推出對稀缺資源實行國家壟斷經營;根據材料一“桑弘羊認為重農是對的,但不經營商業是不能富國的,商人之所以富貴是因為‘或累萬金’,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商業的辯護人。”可推出反對抑商,主張發展商業,以鞏固農業的主導地位;根據材料一“他主張限制商業資本,認為實行鹽、鐵專賣也是為了‘建本(農)抑末(商)’。”可推出在發展商業的同時,限制商業資本的規模。影響:根據材料一“這些政策有效地增加了西漢王朝的財政資金積累。”可推出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并結合所學可知,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政體;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中小商業的發展。(2)不同之處:根據材料二“司馬遷認為政府的經濟政策應當順應自然,使人類能夠發揮上述兩種本能,這樣社會才能富裕安定。司馬遷認為政府經濟政策的上策是順其自然,對經濟活動不加干涉,其次是因勢利導,再次是用教育的方法說服人民,最后才是用刑罰的方法說服人民;下策是與民爭利。”可推出司馬遷反對政府對經濟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護理應急預案與處理流程考核試卷
- 2025年會計政策更新試題及答案
- 適應新趨勢的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項目經理的溝通能力評估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機修鉗工(初級)】考試試題及答案
- 河堤高邊坡施工方案
- 染整廢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與維護策略考核試卷
- 項目管理學習與應用題目試題及答案
- 紙板容器設備性能優化考核試卷
- 細菌培養技術與實踐試題及答案
-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高橋初中教育集團2024學年第二學期4月份素養調研九年級語文試卷題卷
- 二級造價師水利工程考試真題卷(2025年)
- 2024年云南省氣象部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真題
- 幼兒園牛奶知識普及課件
- 2025中美關稅大戰“對等關稅”政策解讀課件
- 2025年北京市東城區高三一模歷史試卷(含答案)
- 4.3.2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課件 人教2024版七年級生物下冊
- 中國電影史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華東師范大學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自主招生個人陳述寫作實例
- 玉盤二部合唱正譜
- 教學設計-1.6 函數的連續性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