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礎概況_第1頁
中國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礎概況_第2頁
中國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礎概況_第3頁
中國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礎概況_第4頁
中國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礎概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礎1、華東地區(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上海);所謂“六省一市”

2、華南地區(廣東、廣西、海南);長江以南

3、華中地區(湖北、湖南、河南);長江黃河流經區域

4、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黃河及黃河以北

5、西北地區(寧夏、新疆、青海、陜西、甘肅);

6、西南地區(四川、云南、貴州、西藏、重慶);

7、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所謂“東北三省”

8、臺港澳地區(臺灣、香港、澳門)。

我國位于歐亞大陸東南,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和最大的海洋的交界處,東起東徑135度05分30秒

烏蘇里江江口,西至東徑73度40分30秒的烏孜別里山口,南起北緯3度58分

曾母暗沙(離赤道400km),北到53度31分10秒

漠河黑龍江心。東西直線距離5200km,跨經度近62度,南北5500km,跨緯度55度。北、西、南三面為大陸包圍,西北深化大陸腹地,東南面臨海洋,構成了我國季風氣候的地理條件。中國陸地領土面積960萬,大陸944萬km2,占90.33%,島嶼7.54萬km2,海涂1.27萬km2,內海69.3萬km2,海疆473萬km2.約占世界陸地面積的1/15,亞洲的1/4,略小于歐洲30個國家總和,我國面積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占世界第三位。第一節氣候因素

一、光熱條件光照:漠河夏至1點黎明3.26-8.34白天17小時,冬至7小時太陽輻射:356-1005萬焦/平方厘米我國的熱量地帶熱量地帶分布地區>10℃持續期(天)活動積溫(度)農業特點寒溫帶

黑龍江最北部<100

<1800早熟作物中溫帶東北大部、內蒙全部,寧夏、北疆100-1701600-3400

一年一熟暖溫帶長城以南、秦嶺、淮河以北、遼南、南疆170-210

3400--4500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北亞熱帶秦嶺、淮河以南,杭州一九江一益陽一線以北及漢水流域

210-2404500-5000一年二熟或三熟中亞熱帶大巴山及益陽一九江一杭州一線以南、福州一韶關一柳州一騰沖一線以北2405000--6500

雙季稻及經濟林木

南亞熱帶

臺灣北中部、福建南部、廣東大部、云南及廣西中南部270-3506500-8000熱帶經濟作物

熱帶雷州半島、海南島、南海諸島、臺南、云南南部>3507500-9300一年三熟熱帶經濟作物我國干濕地區分區地區干燥度分布植被利用濕潤區<1.00東北山地.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東南部.森林農業,水田為主半濕潤區1.00-1.49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渭河平原森林草原.灌木草原農業,以旱地為主,少量水田半干旱區1.50-2.00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天山山地草原旱地農田,畜牧業干旱區>2塔里木、準噶爾、柴達木盆地.阿拉善沙漠荒漠草原、荒漠以畜牧業為主二、水分條件降水量的分布:南部沿海地帶約1500-2000毫米,長江流域為1000毫米,淮河--秦嶺一線大約在750毫米,黃河上游,陜甘南部、華北平原約為500-900毫米,西北內陸在250毫米以下。山地降水多于平原、迎風坡面多于背風坡面。三、季風氣候由于所處地理位置的關系,我國具有典型的季風性氣候。冬季盛行西北大陸性冷氣團,寒冷而干燥;夏季盛行東南和西南海洋性熱氣團,燥熱而多雨。東南季風不但影響東南沿海,而且可深化內陸。西南季風受青藏高原的阻礙,對內陸的影響大減,,但也可延伸到長江中下游一帶。四、氣候分區依據溫度熱量指標可把我國分成七個氣候帶:熱帶、北亞熱帶、中亞熱帶、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按其干燥度的差異分為區,如東南沿海潮濕區;從伏牛山、太行山、燕山至大興安嶺一線兩側的半潮濕區;青、甘、寧、內蒙一帶的半干旱區;以及半干旱區西北部的干旱區。其次節地勢與地貌一、大地構造地貌格局地理學家吳尚時提出:一帶三弧的結構一帶:橫貫我國中部的東西向褶皺斷塊山:昆侖山-秦嶺三弧:蒙古弧、東南弧、西藏弧弧后有高原:青藏高原4000m、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內蒙高原弧間有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緣由:西伯利亞扳塊、印度板塊、菲律賓板塊運動

受力不勻影響

地球自轉速度變慢,生物鐘

珊瑚蟲一天一環

5億年前414天

4億年前462天

3億年前390天東西為主的山脈造成我國地貌骨架,限制水系發育,由東向西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平原、農業最發達地區東西向山脈阻礙南北冷暖空氣對流

秦嶺

南嶺昆侖山

天山

喜瑪拉雅山南北向山脈阻擋了東南海風把暖濕氣流帶向內陸,大興安嶺

太行山

武夷山秦嶺---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氣候:暖溫帶、亞熱帶

植被:落葉林、常綠落葉混交林

地貌:黃土高原南界

水文:長江(漢水)、黃河(渭河)分水嶺、農業:水稻旱作分界第三節成土母質一、主要風化殼類型(1)富鋁風化殼和第四紀紅色粘土:廣泛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潮濕地區,高溫多雨條件下,鹽基猛烈流失,土壤中的鐵鋁氧化物大量聚積,呈紅黃色,又稱紅色風化殼,粘土礦物以赤鐵礦高嶺石為主,形成鐵盤和網紋層,發育為紅壤、黃壤、赤紅壤、磚紅壤。第四紀紅色粘土的四個層段:均質紅土層-網紋紅土層-鐵錳膠膜結核層-礫石層(2)硅鋁風化殼:分布于溫帶的東北華北潮濕區和半潮濕區。風化物中的鋁硅酸鹽類只有中等蝕變,脫鹽基、脫鉀、脫鈣,鹽基起先不飽和,pH中性到微酸性,養分較多.粘土礦物以蒙脫石為主。依據風化程度不同又可分為:a、飽和硅鋁風化殼:含鈣,鹽基飽和度高,分布在東北華北,發育黑土、華北褐土b、不飽和硅鋁風化殼:鹽基淋失多,氫增加,呈微酸性,鹽基不飽和,分布在丘陵山區,發育棕壤、暗棕壤c、弱富鋁硅鋁風化殼:高溫多雨條件下,鹽基大量流失,脫鹽基脫硅,鐵鋁富集,分布在長江流域以南,發育黃棕壤d、碎屑硅鋁風化殼:風化弱,分布在高山,形成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

(3)四川石灰質紫紅色砂頁巖風化殼區:含碳酸鈣和石灰新生體,粘土礦物以水云母、蒙脫石為主,發育為鈣層土。(4)廣西石灰巖巖溶風化物地區:(5)碎屑風化殼:多見于青藏高原與高山地區。風化作用以物理風化為主,化學風化微弱,風化層薄,質地粗,礫石當60%以上碳酸鹽風化殼

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黃土高原干旱地區和南方碳酸鹽基巖區(6)含鹽風化殼:特征為含有大量的可溶性鹽。多出現于極干旱的內陸盆地中部或鹽漬性基巖區,西北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華北平原、內蒙高原、東北平原西部以及濱海地區。西北以氯化物、硫酸鹽為主;

東北、華北以碳酸鈉、氯化物為主;

吐魯番盆地有硝酸鹽聚積;

沿海地區以氯化物為主;都發育為鹽土。(7)還原系列:主要分布于低凹地形,受漬水影響,母質中鐵錳呈還原態,或受氧化還原交替的影響,母質現灰藍色或銹斑,磷酸鹽的活性增加,有效性提高。發育沼澤土、泥炭土、潛育化土壤第四節植被因素一、自然植被的水平分布規律p74我國陸地植被大體可分為森林、灌叢、草原、草甸、沼澤、荒漠等類型。(1)森林:廣泛分布于我國東部潮濕區、半潮濕區的丘陵和山地。(2)草原:

草原植被廣泛分布于大興安嶺以西,內蒙、黃土高原北部以及青藏高原等處,是半干旱區占優勢的植被,多為生長期短的草本植物。常使土壤形成深厚的有機質層,鹽基飽和度高,自然肥力較高。(3)荒漠植被:大致分布于蒙、新、甘、寧、青、藏等處的干旱區,多為深根性、抗蒸騰的草本灌叢植被,覆蓋度不到一半。(4)草甸植被:

分布于東北平原、各大河谷平原及潮濕區高原,即地形低平、低洼、土體常年潮濕處的草本植物。草甸植被因不受水分短缺的限制,生長期長,有機質積累大于分解,形成有機質含量高的草甸土。二、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規律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也有確定的規律。隨著海拔上升,依次出現不同的植被帶,它們在結構、外貌上均出現差異,并與整個環境條件的變更相關。隨著海拔上升,氣溫下降,風力增加,在高山上常因風的影響限制森林向上分布。此外,在確定的高度內,海拔越高,降水量越足夠。同時隨著海拔上升,氣壓降低、CO2含量削減以及日照強度的加強等,都是影響植被垂直帶的因素。例子:亞洲東部山地植被垂直帶譜的南北變更氣候帶植被帶熱帶雨林南亞熱帶季雨林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中溫帶針闊混交林寒溫帶針葉林第六節

中國土壤的地理分布規律一、土壤地理分布由于生物氣候條件以及其他土壤形成因素在地面上呈規律性變更,使土壤的分布也呈現有規律地漸漸過渡的性質,這種土壤的有規律分布的狀態叫土壤的地帶性。土壤的地帶性主要表現:

水平地帶性(horizotalzonality)

垂直地帶性(verticalzonality)

緯度地帶性(latitudinalzonality)

經度地帶性(longitudinalzonality)二、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帶性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帶性是指土壤分布與熱量的緯度地帶性和濕度的經度地帶性的關系,但是大的構造地理——如大的山脈、高原等可以明顯地影響這一格局。(一)土壤分布的緯度地帶性因為自赤道向兩極,地球接受太陽的輻射量呈有規律的遞減,全部的巖石風化、植被景觀也都呈現出有規律的變更,土壤也相應發生這種緯度性的變更。

道庫恰耶夫依據在歐洲大陸,特殊是在俄羅斯平原的土壤調查探討,于1893年首先提出了與緯度或多或少平行的地帶性學說,即從北部的苔原帶的冰沼土,

向南為泰加林帶的灰壤、森林草原的灰色森林土、草原帶的黑鈣土、干草原帶的栗鈣土,直到南部荒漠草原帶的棕鈣土和荒漠帶的荒漠土。(二)土壤分布的經度地帶性由于大陸與海洋的位置關系及大氣環流的影響而形成海洋性氣候、季風氣候(或地中海式氣候)以及大陸干旱氣候等不同的濕度帶,這種濕度帶基本平行于經度,而土壤亦隨之發生規律的分布,稱之為土壤分布的經度地帶性。以“干燥度”作為氣候干潤度指標:干燥度<1

潮濕區的森林

干燥度1.0~1.5

半干潤區的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

干燥度1.5~2.0

半干旱區的干草原

干燥度2.0~4.0

干旱區的荒漠草原

干燥度>4.0

荒漠。這種大氣干燥度與景觀的關系與經度變更特殊親密,也有稱之為地理相。因此同一緯度帶內也決非均一的。這也是土壤的地理性規律。(三)、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帶性由于隨地形的海拔上升而發生溫度有規律的下降,如在中緯度地區,山體每上升100m,氣溫下降0.6℃,而且降水也相應地增加,因此,巖石風化,自然植被,農業利用等也發生類似于自南向北的地理變異,稱之為垂直地帶性。這種垂直帶結構隨山體所在地理位置及山體角度而發生有規律的變更。三、土壤分布的區域規律

隱域地帶性土壤:由于土壤侵蝕、成土母質、地下水等區域成土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土壤,又稱隱域土。在上述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性分布規律的基礎上,在一個地區內,土壤具體分布主要由地形與母質兩因素支配,有時該兩因素是一樣的,有時這兩者是不一樣的。按區域面積的大小一般可分為中域和微域兩種。(一)土壤分布的中域規律它主要受中地形支配,這種土壤分布與中域地形呈有規律的結合,我們稱之為土壤組合,其形式可以有以下幾種:1.鑲嵌土壤組合:這主要由山體的陽坡與陰坡交互出現而呈現出有規律的土壤組合。假如是一些小丘陵與谷地的重復出現,其土壤的組合則稱之為土壤鏈(soilchain)。2.扇形土壤組合:這主要出現于山麓的扇形地上部的粗骨性土壤,直到扇緣地區的草甸土、沼澤土或鹽化土壤等組合。3.樹枝狀土壤組合:一般出現在溝谷處,不同土壤呈樹枝狀組合,這是與溝谷水系有關造成的。4.同心圓狀土壤組合:它一般出現在內陸湖泊四周,由湖泊周邊向外依次出現沼澤土、草甸土與地帶性土壤,同心園狀的過渡規律特殊明顯。(二)土壤分布的微域規律

它主要由于小地形或母質的沉積特征性造成的,其土壤組合的規律往往在地表很難看出,多以土壤復區(soilcomplex)出現。如鹽堿土區的“云彩地”、沙土地區的“串地火龍”等。也有人為活動造成的復區,如山坡的梯田、“掛畫地”、三角洲地區的“桑基魚塘”、湖蕩地區的“垛田”(框式分布)等。另外還有同心圓式分布、階梯式分布同心圓式分布。耕作土壤的肥力與距村莊和城鎮的遠近有關系,一般以村莊或城鎮為中心,距離中心越近越肥,越遠越瘦,形態似乎同心圓。這種分布形式叫做同心圓式分布。同心圓的大小與村莊城鎮的大小成正相關,村前的半圓略大于村后的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