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民俗學物質生產民俗_第1頁
社會民俗學物質生產民俗_第2頁
社會民俗學物質生產民俗_第3頁
社會民俗學物質生產民俗_第4頁
社會民俗學物質生產民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物質生產民俗物質生產是人類生存文化的主體。人類依賴物質生產得以生存,物質生產依靠的勞動得以實現。物質生產民俗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特定地區、社會群體中的大眾,在一定生態環境中所創造、和傳承的物質文化事象。它包括:農業民俗;狩獵、游牧和漁業民俗;工匠民俗;商業和交通民俗等,它貫穿人類生產實踐活動的全過程。物質生產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它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地域性人們大眾進行物質生產所形成的風俗習慣,依附于不同生態環境的自然條件。(二)季節性人與自然斗爭,受自然現象的規律制約,從而形成隨天體運轉,氣象變化而變化的季節性和周期性。(三)功能性物質生產民俗首先是為了滿足物質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四)科學性

物質生產民俗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對生產對象及其規律的長期觀察、感受和思考的結果,具有科學意義。第一節農業民俗

農業民俗是伴隨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生活而產生的文化現象。它具有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和周期性特點。它是農民在長期的觀察和生產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產物。它既是生產經驗的總結,又是指導生產的手段,具有明顯的傳承性。一、農業耕作的時序、節令習俗

農歷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在歲時記、風土記、農家月令等性質的古籍和流傳在全國各地的農諺中,記錄了許多農民在一年內約定俗成的耕作習俗。從備耕、播種、防災、田間管理到植樹造林、收獲、儲藏,都有季節和周期規律可循。“莊稼不等人”、“季節不饒人”。二十四節氣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歷法的國家之一,二十四節氣就是我國古代人民概括總結出的一套天文氣象歷法。它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周期作為一個輪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準確時間,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以及記載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時刻。因此二十四節氣是一部反映太陽對地球產生影響的太陽歷。它被列入農歷中,成為農歷這一古老的陰陽合歷的一個重要部分。日月如梭,時光回溯。二十四節氣在我國是逐漸確定和完整起來的,在周代,人們已經知道用土圭測量日影的方法,來測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個節氣,《呂氏春秋》中記載的節氣增加到八個,西漢時期,出現二十四節氣的完整記錄。千百年來,二十四節氣一直被我國人民所沿用,至今仍在影響和指導著我們的生活,二十四節氣與時光相伴時刻關照著我們,關照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衍。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個節氣,就是立春、雨水、驚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就是每個月它都有兩個節氣。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反映了四季的開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雨水這時春風遍吹,冰雪溶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驚蟄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后天氣轉暖,春雷開媽震響,蟄伏在泥土里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春分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后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清明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能物開始生長,農民忙于春耕春種。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中國古老的習俗。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潤大地五谷得以生長,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諺云“谷雨前后,種瓜種豆”。立夏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小滿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芒種這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所心以古時候又把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生到最北的一日。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小暑天氣已經很熱,但不到是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后。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后,中國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這個節氣雨水多。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立秋春華秋實,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后,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處暑這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征,表示暑天終止。白露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最多。秋分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依中國舊歷的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寒露白露后,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所以,有人說,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后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而水氣則凝成白色露珠。霜降太陽黃經為210度。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立冬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一過,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小雪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南方降雪還要晚兩個節氣);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大雪大雪前后,中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蕩”的嚴冬了。冬至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后,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小寒小寒以后,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大寒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正值三九,諺云:冷在三九。大寒以后,立春接著到來,天氣漸暖。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完在了一個循環。二、占天象、測農事的習俗

古代農民在生產實踐中,經過長期觀察,逐漸產生了豐富的天文學知識,并形成比較固定的習俗。這些知識雖受地域的局限,但它卻有一定的可信性與可行性。如,除夕或初一觀天象、風云,預卜一年的旱澇、晴雨。農諺:立春晴一日,農夫不費力。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掛起。五月端午晴,爛稻刮田膛。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老。夏至無雨,囤里無米。三、卜農事豐歉,祈福、禳災的習俗農業收成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我國自古以農立國,重視農業收成的觀念,形成古代傳統的小農經濟意識。因此,歷代統治者和廣大農民都在年關節令轉換的時刻,逐漸形成占卜農事豐歉、祈求免除災害、避禍德福的習俗。盡管這類習俗有不同程度的不科學成分,但它所反映的民俗心理,卻是共同的。如:“添(填)倉”節(正月十九或二十五)棉農元宵節看燈芯廣東除夕碗蓋鹽米看聚散,占卜豐歉驚蟄響雷預知荒歲歉春分刮東風下雪,小麥豐收猜天人們通過這類習俗,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靈的庇佑,獲得幸福;對危害人類的自然災害的惡神,予以禳解或消除。是為農業經濟條件下,生產民俗文化的基本內涵。四、農業禁忌、祭祀習俗

農業禁忌習俗,一方面是農民不能充分認識自然界規律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農業生產經驗的積累;農業禁忌是農民對農業生產實踐規律的經驗性認識的一種總結。如:初一不能睡覺驚蟄墻角撒石灰,避蟲蛇。“蠶門”五、祭田神、先農和社神的習俗

年初元旦,祭天、祭先農,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嘗新”、“獻新”、“食新”。“蠶花鼓”六、農業生產過程習俗

這些習俗包括農業生產工具制作和使用,以及具體的生產程序等。七、農業娛樂風習

燈會打秋千采茶歌數九歌第二節

狩獵、游牧和漁業民俗

一、狩獵、游牧業生產的時序、節令條件是產生同類民俗的自然因素。二、

狩獵、游牧的禁忌、祭祀習俗。三、

狩獵、畜牧生產過程的民俗。四、

漁業生產的生態環境特征。五、

漁業海上占驗習俗。六、

漁業生產操作習俗。七、

漁業禁忌及祭祀習俗。門巴族狩獵禁忌今天門巴族已經進入廣泛使用鐵制農具的農耕時代,但狩獵文化仍與農耕文化并存,狩獵是門巴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墨脫天然綠色植物為各種飛禽走獸提供了優越的生存環境和食物資源。森林中數不盡的飛禽走獸,為門巴人提供了豐富的狩獵對象。門巴人的主要肉食來源依賴于狩獵,狩獵的成敗關系到門巴人的生死和種族的興亡。因此,門巴人十分重視狩獵活動,在長期的狩獵活動中,形成了狩獵文化的種種禁忌習俗。主要有行為禁忌和物禁忌兩種類型。行為禁忌有十多種:獵人在行獵前一天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沖動,禁止性生活。在行獵期間,獵人的妻子不能有外遇。獵人出發行獵時要在自家門口交叉插上幾種樹枝,以示外人三天之內不得入內。行獵前三天家中不能掃地。為了取悅灶神的歡喜.行獵期間,要特別保持灶臺的整潔干凈。禁止在家中釀酒,禁止在家中殺牲。在行獵途中禁止他人尾隨,禁止與他人爭斗,等等。其次是物禁忌:不論如何,狩獵者不能將野獸頭角拋置山野,或者贈送他人,因為門巴人認為野獸頭角中存在著神靈,是獸形神的棲身地,不得隨意冒犯。獵人要把野獸頭角掛在灶壁上,外人不得觸摸。獵人的狩獵工具不得借給外人,外人也不得觸摸。凡事犯忌的人,都要加倍地殺牲祭祀,并進行懺悔。在門巴人看來,狩獵文化中禁忌習俗的作用是獲取神靈賦予的神秘力量,獵人有了這種神秘力量,狩獵就能取得成功。狩獵的成功與否,似乎不是取決于獵人的狩獵本領,而是取決于是否獲得了神秘的力量。門巴人為了獲得神秘力量,他們一方面崇拜神靈,取悅神靈,想方設法贏得神靈的同情憐憫;另一方面,嚴格遵守狩獵的禁忌規約,維護神秘力量的穩定持久。門巴人狩獵中的禁忌習俗的產生,一是由于地理環境的特殊。墨脫位于喜馬拉雅山南坡,雅魯藏布江從這里奔騰而過,崇山峻嶺勢如臥虎,原始叢林一望無際,地震、泥石流、山洪、滑坡等災害,時有發生,這種自然界的威力,給狩獵中的門巴人帶來恐懼和不安。二是由于對神靈的敬畏。門巴人認為各種自然現象后面存在著神靈,人們不能冒犯神靈,冒犯了會遭到懲罰,因此狩獵中的行為要加以忌諱。三是由于狩獵是門巴人的一種生產活動,要取得狩獵活動的成功,就需要對狩獵者的行為加以制約,時間長了,便形成禁忌習俗。這種禁忌習俗,體現了門巴人對大自然的特殊看法和認識水平。鄂倫春族鄂倫春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山林地帶,地勢在海拔500—1500米之間,正是高寒山區,全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20度左右。莽莽興安嶺棲息著鹿、狍、犴、虎、豹、野豬、熊、狐貍、猞猁、水獺等野生動物,縱橫交錯的河流,生長著各種魚類。這優越的自然環境最好的天然獵場,為狩獵的鄂倫春人提供了豐富的衣食之源。建國前,鄂倫春族的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輔之以捕魚、采集和手工業。社會內部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還沒有形成社會分工。在1000多年前,就有關于鄂倫春族是狩獵民族的記載。狩獵主要是男的事情,有時婦女也隨同出獵。狩獵工具有槍支、馬匹和獵犬。主要采取集體狩獵方式,但已不是以“烏力楞”為單位,而是根據自愿臨時組織起一個或幾個“阿那格”分頭進行。所獲獵物在“阿那格”內平均分配,但獸肉的分配則是一直保持在“烏力楞”內平分。同一“烏力楞”內未參加出獵的鰥寡孤獨,一般比獵手分得要多。外來客人如果遇上分配,也照例可以分得一份。個體狩獵雖已出現,但為數極少。狩獵所獲是鄂倫春族衣食的主要來源。捕魚多用“擋集子”方法集體進行;也有的乘樺皮船叉魚;用網捕魚是從別的民族中傳入的。捕魚大都由男子負責,采集則多由婦女承擔。捕獲的魚類,采集的野菜、野果,是鄂倫春族食物的一種重要補充,如一時食用不完,即把它曬干貯存起來,以備獵獲物缺少時食用。

赫哲族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依蘭、富饒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赫哲族人一向以殺生魚為敬。不僅以魚肉、獸肉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女子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狍皮、鹿皮和魚皮制的鞋子。用魚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婦女的一大特長。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魚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館里,我們看到了展出的兩套用熟好的大馬哈魚皮縫制的男女魚皮套裝,做工考究,款式古樸大方。游牧的習俗和禁忌逐水草而居禁止耕種田地禁止水中溺尿禁民人徒手汲水,汲水時必須用某種器皿。冬季圍獵,放生雌性、幼崽漁業海上占驗習俗漁業生產伴隨著魚汛的季節和周期的規律進行,因此漁業民俗及要適應魚汛起落的特點,又要受漁區江河湖海氣候變化的制約,因此,這部分民俗主要表現為“占天”(看風雨)、“占云”(看陰晴)、“占風”(看潮汛)、“占日”(看晴風)、““占霧”(看霧雷)、“占電”(看颶期)、“占潮”(看水勢)這主要表現在,漁業俗諺上。

漁業農諺二八好行舟

六月上紅云,勸君莫駛船

海水在分路,無風便是雨

谷雨是北風,山空海也空

只驚七月半水,不驚七月半鬼

冬至、上元邊,白魚游來要吃圓(湯圓)

大寒交春,魚蝦向外奔

海水一日晚五里(半小時)

一靠風、二靠潮、三靠使櫓搖

有風(暴)嚇煞,嘸風搖煞

老大勿識風,不知潮,委屈伙計搖

船上一張篷,能駛八面風

千搖萬搖,勿如風篷直腰

順風彈彈繚,省得用櫓搖;逆風繚彈彈,硬木舵彎彎

順風加鑲邊(加小篷),老大吃潮煙,伙計講聊天

央央猛猛(陣風)搭半篷,駛攏駛開半邊風

南風夾北水,老大吃不住

頂風扯篷,順水倒氽

老大當一世,難駛順水兜水

平風平浪天,浪生巖礁沿;發出啃啃響,天氣就要變

漲潮(時)潮勿漲,漁船莫出洋

渾水泛泡,趁早拋錨

東風帶雨勿攏洋,挫轉西風叫爹娘

帶子霧露猛東風,嘸郎向盤軋勿準

船怕橫浪

東北風,浪太公

東風來,浪竄頂;西風來,潮轉正

東風浪淘底,西風浪刨面

西風不過午,過午就是虎

海浪涌進岙,臺風就要到

海上起蠻涌(長浪),必有大風到

小潮像大潮,臺風隨著到

起九要打暴,九頭必有暴

兩夾潮,網翻肚,風暴夾屁股

霜落南風一朝暴,南風出西潮,一定要打暴一日南風一日暴,三日南風嘸沒暴

北洋潮急,南洋礁多

旋渦勿散,必有暗礁

浪叫有礁,鳥叫山到漁業禁忌及祭祀習俗漁業的禁忌習俗較多,涉及語言和行動兩個方面,船上的人家忌諱說“fān”"dǒu""gài"等詞,即使不得不說也要使用隱語在行動上,他們忌諱打翻東西,掉落筷子,他們忌諱曬在沙灘上的漁網被人跨過等。

漁業祭祀習俗以山東半島為例,山東沿海漁民所信仰的神靈系統比較蕪雜,像內陸農民所信奉的土地、灶王、財神(關公、趙公明、比干)、天地、火神、山神、狐仙(胡三太爺)等在漁民中也受到普遍崇信。在漁民的神靈信仰中,作為海神信奉的主要有龍王、天后(海神娘娘)、民間仙姑、以及海生動物鯨魚、海鱉等。對于海神的信仰與崇拜,貫穿于山東沿海漁民生產、生活的整個過程當中,因此,山東沿海漁民十分重視有關海神的祭祀活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祭祀儀式。山東沿海漁民有關海神的祭祀活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春季祭海,二是各種廟會和節日中的祭祀,三是漁業生產中的祭祀。

漁業生產中的祭祀活動

春季祭海儀式實際上就是一年漁業生產的開工儀式,除此以外,在其他的漁業生產活動中,也有一些有關海神祭祀的內容。

過去,稍大一點的船上都專設神龕,供奉海神娘娘,有的海上運輸的帆船還有專管上香的香童。日照一帶漁民,每當漁船遇到風浪,放桅拋錨后,船老大要率領全船人員祭拜海神娘娘。祭時,船老大站在船面上,口含清水朝東南漱一次,再進倉為海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