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歌研究6000字【論文】》_第1頁
《哭嫁歌研究6000字【論文】》_第2頁
《哭嫁歌研究6000字【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土家族哭嫁歌研究目錄TOC\o"1-3"\h\u233881引言 引言哭嫁的婚姻起源于南方的少數民族,是婚姻習俗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土家族婚姻習俗的過程中,哭嫁習俗廣泛借鑒了漢族女兒結婚的傳統習俗,并與民族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土家族婚姻習俗。土家族人民哭泣的結婚歌是土家族中女性群體中流傳的民謠,它反映了土家族婦女對民族社會,家庭和婚姻的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講,土家族婦女對婚姻自由的渴望和對不幸婚姻的抵制反映了一個民族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婚嫁歌是民歌流派的“風俗歌”之一,是傳統民俗婚禮中演唱的婚歌,它在全國各民族地區廣泛傳播,是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川是中國歷史文化悠久的大省,是傳統的婚俗禮儀肥沃的土壤,形成和發展的婚姻之歌,,土家族婚嫁歌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土家族哭泣的婚歌是以“歌哭”的形式演出的,歌詞簡單,易于理解,表達多樣,真誠且具有高度感染力,土家族歌哭具有深遠的文化內涵。通過對土家族哭嫁歌聲的研究可以發現,在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土家族吸收并重建了漢族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區特色的土家族文化。2哭嫁歌的產生及特點2.1哭嫁歌的產生土家族的“哭嫁歌”的起源尚無確切的歷史資料,但從哭嫁歌的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情感上以及土家族的原始婚俗來看:一方面,原因是“對親生父母的成長表示感謝,對不能孝順而感到遺憾和悲傷。另一方面,哭嫁歌表達了當時對婚姻習俗的抱怨。現有的最早記錄“哭嫁歌”的作品是清代土家族彭秋潭(1746-1808)的“長陽竹枝詞”,哭嫁歌的繁榮在土家族實行封建婚姻制度之后,即雍正時期“重歸土壤”之后,盛行。因此,“改土歸流”表達了當時新娘對婚姻習俗的抱怨,可以從“改土歸流”前后的不同階段進行分析。因此,當女性結婚時,她們哭泣是因為她們是這種婚姻的不平等和“半自由主義”。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羨慕男人的地位。二是土家族“改土歸流”后的“哭嫁歌”。清政府“退土還田”后,實現了對土家族地區的直接統治和管轄,以加強對土家族的統治。封建婚姻制度提倡封建信條,如“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本質是包辦婚姻。從那時起,在政府強迫婚姻習俗政策的高壓下,土家族人民的婚姻選擇受到了限制。正是因為如此,“哭嫁歌”起源于新婚的土家族婦女的內心情感,強烈譴責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新的民族政策和科學文化教育在土家族地區的普及,“哭嫁歌”開始簡化,哭泣的婚姻時間從一個月至半個月。隨著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引入,土家族年輕人的現代婚姻幾乎停止了哭嫁。當然,并不排除某些村莊仍然保留這種習俗。2.2哭嫁歌的特點土家族聚居地的地理環境以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養育了土家族人民,賦予了他們獨特的習俗,道德和藝術。其中,土家族“哭嫁”婚禮習俗是最具民族特色的習俗。從單一的角度來看,就形式而言,“哭嫁”并不是土家族人民獨有的。許多族裔的婦女結婚時都會哭嫁,對父母的成長和對親人的不愿表示感謝。在中原文化中,有句諺語說:“新媳婦上轎,臉上哭心里笑”但是,土家族的“哭嫁歌”具有最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土家族的“哭嫁歌”的婚姻習俗持續時間長。土家族女孩結婚前一個半月,習慣每晚哭泣直到結婚的第一夜,第二天哭泣達到高潮。其次,有各種形式的“哭嫁歌”。“哭嫁歌”是以新娘獨自哭泣,兩個人哭泣,許多人一起哭泣的形式進行的。在“哭嫁歌”中,如果陪伴新娘的人在哭泣,哭泣婚姻的內容將有所不同。第三,哭嫁歌的內容非常豐富。“哭嫁歌”的內容大多以關于婚姻的不幸遭遇,對父母養育的感激之情,家庭分離的艱辛以及命運不公的嘆息。對未來生活的擔憂(因為這是一場包辦婚姻,我不知道未來家庭的狀況),對媒人的仇恨以及對父母的包辦婚姻的強烈不滿。最后,從土家族對新娘“哭嫁”的評價來看,悲傷的程度和新娘“哭嫁”的時間長短直接成為衡量孝順和德性的標準。3土家族哭嫁歌的藝術特征3.1哭嫁歌的表現手法土家族哭嫁歌在藝術表現上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賦、比、興是民謠的傳統方法,廣泛用于哭嫁歌曲中。此外,還有反復的疊唱。實際上,幾乎所有的修辭手法都用于哭嫁歌曲中,這也充分表明,哭嫁歌作為民間文學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3.1.1賦比興的大量運用土家族女孩把哭嫁作為一種傳統的詩歌表達方式,在歌唱風格的幫助下表達了哭嫁的詩意。例如,歌曲“哭父親”、“三根楓香彎又彎,把你冤女放在十重巖上九重灘;十重巖上栽牡丹,牡丹開花掉下來;有路去,無路來。”這首歌女孩就把自己的婚姻比喻為土家族山區的自然風景“十重巖上九重灘”,它們通常被用來描述險惡的地形,但是對于女孩來說,這已成為可悲的婚姻。在土家族哭泣的婚姻歌曲中,大多數歌曲以興起句形式出現。哭嫁歌的情感在變化,或者它是新鮮而空靈的,或者是陰郁而悲傷的,具有生動而富有詩意的藝術效果。如《哭伯娘歌》中的以比起興:月亮出來照高堂,我的伯娘好心腸;伯娘待我如親娘,從小把我掛心上。歌詞隨著“月亮”的出現而上升,月亮在古代詩歌意象中通常指女性,漢語中的“高堂”也可以指“父母”,哭唱對象是女性長者。這是興中的一個典型句子,一個“伯娘待我如親娘”回答了這種起興的原因。3.2.2“歌哭”聲律節奏自然,含情凄婉哭嫁歌曲是“哭泣的歌曲”,它注意節奏,結構是自由的,但節奏的和諧為“歌曲”服務。相同詩歌的反復哭唱可以增強哭嫁歌曲的藝術吸引力,并充分表達哭嫁歌曲的情感基調特征。例如,在“哭娘歌”中,母親為家人和孩子而哭唱的作品:月亮落土背過彎,為你冤女半夜還在路中間;月亮落土背過堡,半夜還在路頭跑;月亮落土背過岸,半夜還在路頭算。夜幕降臨時,重復一遍又一遍的歌聲,夜色加深了,哭訴著母親的勞累,這首歌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激。當女孩長大結婚時,她無法為母親分擔家務,和養育之恩,但充滿了愧疚感。另一個例子:月藍腰帶九尺長,這山背在那山梁;月藍腰帶九尺短,這山背在那上轉。青布裙子白圍腰,哪山哪嶺冒背高;青布裙子白布厚,哪山哪嶺冒背夠。為了生計,母親必須帶她上山去謀生。從這條山脈到山脈,從山谷到高山,從村莊到荒野,九英尺長的月藍色帶承載著女兒和整個家庭的負擔。3.2哭嫁歌的敘事性哭嫁歌曲,作為一種抒情的民謠,也是非常敘事的。土家族的哭嫁歌曲是由土家族的女孩以“哭嫁歌”的形式演唱的。女孩以“唱歌和哭泣”的形式向親人表達情感,并實現哭泣兩者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敘事共鳴。在四川,哭嫁歌也被稱為“哭話”,土家族女孩哭嫁歌的內容也被稱為“哭泣的話”,這說明土家族哭嫁歌實際上是一種“話語表達”。土家族哭嫁歌之所以成為民歌的典范,其獨特之處在于它以“哭嫁歌”的形式存在于生活中。也就是說,“哭嫁歌曲”已經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以“哭嫁歌曲”形式支持它們也是必要的內容。敘事語言及其所承載的意識形態本質是哭泣的婚姻之歌的靈魂。只有在這樣的敘述性話語中,在土家族哭泣的婚姻歌曲中,除離別歌曲外,大部分內容是贊美,感謝等。在所有哭泣的婚姻歌曲中,語言都是敘事性的,例如:《哭正在打牌的客人》一張桌子四角方,四根板凳陰陽相;桌子下面生炭火,桌子上面牌分旺;天牌出來亮堂堂,地牌出來沖霸王;長二么三隨著走,一對梅花和下來。土家族哭嫁歌繼承了巴人“竹枝自由吟唱、即興而發”的特點。許多土家族女孩哭嫁都是即興而唱,然后用一首歌生動地記錄下來婚禮上客人打牌玩樂。總體而言,土家族的民歌繼承了巴人“竹枝歌”的特征,作為巴族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首民謠,將其應用于更廣泛的生活場合。盡管他們的演唱形式并沒有太大變化,但他們的內容和情緒并不都是悲傷的,但是有即興的抒情。在土家族哭泣的婚姻歌中,對過去和親人的回憶,對未來生活的困惑描述以及對婚禮現場的描述都是抒情敘事。哭泣的婚姻歌是生活中的一種民謠。土家族姑娘巧妙地運用生活中的物件,結合家庭關系,風俗習慣,禮節,人物,物件,季節等,排列成一首易于理解,生動活潑,幽默的民謠。4土家族哭嫁歌的文化意蘊4.1哭嫁歌表現的族群漢化在搜集和整理土家族哭嫁歌曲時,發現土家族雖然是漢化程度較深的少數民族,但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其民族記憶仍然很深。例如,哭祖先的歌聲,表現出對祖先神靈的崇拜。同時,在婚禮習俗和哭泣的婚姻歌詞過程中,儒家傳統道德規范融入了整個婚姻習俗的過程中,甚至成為制約土家族婚姻的社會規范,這是漢族文化在土家族社區中的強大文明。土家族婚禮習俗文化的這一特征可以看作是在長期的文化融合過程中出現在該地區的民族,除了土家族的習慣(民族)禮節外,儒家道德(倫理)是土家族青年結婚時必須遵守的內容。哭嫁歌中以“孝”和“親”為主題,在土家族哭泣的婚姻歌曲中,情感哭泣的婚姻歌曲都以“孝”和“親”為主題,哭嫁歌是一個絕妙的民間習俗,它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它不能脫離其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土壤,它還滲透著各族的文化內涵。土家族人民的哭泣婚姻以其哭嫁歌為核心的婚俗包括祖先神的敬畏,對長者和親人的深情,對鄉里鄰居的尊重。例如,在哭泣的婚姻歌曲中,有哭父母,哭叔叔,哭姨媽,哭兄弟和其他親人的歌詞,都賦予了一種生活在哭嫁歌,土家族哭嫁歌體現了對家園的現有感受。如:《哭父親》巖上砍柴刀對刀,花錢花米你莫焦。巖上砍柴頭對頭,花錢花米你莫愁。巖上砍柴各對各,花錢花米是為我。太陽出來曬下間,為你冤女半夜還在路頭算。太陽出來曬過堡,為你冤女半夜還在路頭跑。太陽下山背過彎,為你冤女半夜還在路中間。整首歌詞都獻給了父親為撫養孩子而付出的辛勤工作,但是當女兒長大后,她便匆匆結婚,在哭嫁歌中,提到了許多生活和祖先所必需儀式。哭嫁歌女孩使用這種方法提醒這個男人(男方接親的人),在婚禮期間,父母(家庭)一定不能有“失禮”,這實際上是在土家族地區的封建時期完成之后,漢族文化中“尚禮”的不斷深化反映在少數民族社區。4.2哭嫁歌中母系倫理的影響潘光旦先生曾經說過,“侖”作為公分母的意思是相同的,“總的說來就是范疇和秩序的意思”。這種在漢族文化中通常意義上的倫理與在土家族結婚習俗中安排。實際上,在現代社會中,除了家庭中有血緣的親戚外,按順序安排的親戚自然是“母族”。一個外戚是“父系原則”下的親屬概念;相反,它反映了“母族”在族裔群體中的影響。在人類學中,基于單一親屬關系原則組成的社區被稱為氏族。在土家族村落中,由于族群在地理意義上更表現為一個族群,并且在地理上各族群之間的關系中,它代表著近親關系。“母族”是一個相對較親密的群體,這也可以從姑娘在哭嫁時先哭母親身上看到,在土家族人民的原始記憶中,母系的影響極為深刻。如:《哭外婆》一刀大紙兩刀裁,大風吹我外婆來;我的老人多久憂,摘張青菜后園丟;如今望我外婆來,我今哭你你寬懷;我家根是你家出,你家傳授我家來。母系力量的影響也直接反映在土家族社區的婚姻習俗中。清嘉慶的《龍山縣志》第7卷記載:“嫁后生女,將字人,舅氏必索取財物然后許嫁,或力有不能,以一女嫁于舅子,諸女乃嫁,謂之還骨種。”可以看出,土家族社區的“還骨種”婚姻習俗也是母系勢力介入的直接后果。在四川土家族成年婦女(有孩子的)死亡后,她可以與男性“上香”,后代和后代稱其為“祖父和祖母”,以及尊重婦女在該群體中的地位。在傳統的少數民族社會中,婦女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相對較高。但是,在將儒家文化引入少數民族地區之后,土家族社區中的婦女地位受到影響,土家族婦女的婚姻也受到了影響。自由婚姻逐漸被包辦婚姻所取代;以女性榮譽為紀念母系倫理的影響可能是集體種族抵抗的一種行為。4.3土家哭嫁歌的集體抗爭意識土家族哭嫁歌是一首以“唱歌和哭泣”的民間形式存在的詩,它具有豐富的思想和藝術性。哭泣的婚姻歌簡單明了,表達了內心,藝術表現形式多樣,風格獨特,音調優美。數百年來,聰明的土家族婦女以“哭嫁歌”的形式表達了對婚姻,家庭,感情和世界的認知。土家族的哭嫁歌曲繼承了歌詞,也傳遞了情感和思想,土家族哭嫁歌反映了土家族婚姻習俗的變化。可以說,土家族社會變遷的史詩是民族生存史和精神。在土家族,女孩結婚時哭泣的第一個人必須是母親。在婦女結婚那天舉行的宴會上,母族和媽族被稱為“龍虎二席”。龍是漢族的圖騰,白虎是土家族的圖騰。在具有深厚漢字的土家族中,母族和媽族的宴會上布置了“龍與虎”字樣,這給母親以極大的尊重。在土家村,成年男子結婚后,他與妻子組成了新家庭,不再與父母住在一起。這樣,在新近重組的家庭開始之初,只有夫妻在一起生活,生完孩子后,便形成了以父母(丈夫和妻子)為核心的家庭結構,這與漢族的父權制家庭有所不同。這樣,由家庭而不是家庭組成的族群也是土家族最終沒有形成“宗閥”族群的必然因素。在這樣一個以家庭為基礎的社區中,男女之間的權利分工更加明確。如果父權制的最終形成是導致“哭嫁”風俗的歷史原因,隨著封建制度的完成,女性在確定女性地位時,“哭嫁”已成為對“父權”的一種抵制。哭嫁中很大一部分是婚姻抵抗之歌,土家族的女孩反對世俗,對幸福與自由的追求,也反映了民族的有意識成長行為。5結語作為傳統的美德,孝順首先是人們的自然情感,在與父母的長期關系中,孩子建立了牢固的依戀關系。哭嫁的主題是贊美“親恩”,“親恩大如天”體現在母女的哭唱中,土家族女性的哭嫁表明,為努力撫養他們成人的父母深表謝意。哭嫁時,土家族姑娘大聲哭唱過去的每件事,無論是一般情節還是詳盡情節。父母的愛是無私和理性的,他們在許多方面,包括穿衣,飲食和教育上,給孩子精心的照顧和教育。父母默默地給自己的孩子愛,孩子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他們的愛,并在心中記住這種愛。土家族姑娘哭嫁將向大家歌頌他們的父母,并表示感謝。哭嫁習俗一直是土家族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