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呆診治研究進展_第1頁
癡呆診治研究進展_第2頁
癡呆診治研究進展_第3頁
癡呆診治研究進展_第4頁
癡呆診治研究進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癡呆診治研究進展

癡呆概述一、癡呆的定義

癡呆(Dementia)是一種以認知功能障礙為核心癥狀,后天獲得的、進行性加重的臨床綜合癥。

癡呆的三個基本特征:1.是獲得性的認知功能全面減退,是在原有水平上的降低。2.多為進行性和不可逆性的病程(超過六個月),病因為器質性的。3.診斷必須是在沒有意識障礙的前提下作出的。二、癡呆的流行病學國外調查顯示:60歲以上人群癡呆的患病率為1%,85歲以上人群癡呆的患病率為40%.

我國60歲以上人群癡呆的患病率為0.75-4.69%.

三、癡呆的臨床表現

(日常生活能力的損害、行為癥狀、認知癥

狀)

1、記憶障礙:以近期記憶力下降為主

2、認知功能缺損:表現為概括、計算、判

斷、綜合、解決和處理問題能力的下降。

3、人格改變

4、視空間功能受損

5、情感障礙

四、癡呆的分類

根據癡呆的病因分為;變性性癡呆:

Alzheimer病路易體癡呆

Pick病額顳癡呆非變性性癡呆:

血管性癡呆感染性癡呆代謝性癡呆中毒性癡呆腦外傷性癡呆

五、癡呆的診斷

1、首先確定有無癡呆: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DSM-Ⅲ-R及DSM-Ⅳ-R)

2、其次確定癡呆的類型。

AD:1984年NINCDS-ADRDA診斷標準

2007年8月NINCDS-ADRDA診斷新標準

DLB:1996年Mckeith標準

FTD:1998年Neary

標準

NINCDS-ADRDA:美國神經病學、語言障礙和卒中-老年性癡呆和相關學會

………….

癡呆DSM—Ⅳ—R標準:1、認知功能障礙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記憶力障礙(包括短期和長期記憶力障礙)

①短期記障礙:表現為基礎記憶障礙,通過數字廣度測驗至

少3位數字表現為輔助記憶障礙,間隔5min而后不能復述3

個詞或3件物品名稱。

②長期記憶障礙:表現可以是不能回憶本人的經歷或一些常

識。(2)認知功能損害至少具備下列一項:

①失語:除經典的各類失語癥外,還包括找詞困難,表現為缺乏名詞和動詞的空洞語言,類比性命名困難表現在1min

內不能說出動物的名稱數,癡呆病人常少于10個,且常有

重復。

②失用:包括觀念運動性失用及運動性失用

③失認:包括視覺和觸覺性失認

④抽象思維或判斷力損害:包括計劃、組織、程序及思維能力損害。2、上述兩類認知預后AD是一種不可逆性進展性疾

病,現有的治療措施均不能逆轉其發展,其進

展速度亦無法預測,且個體差異大。成活時間

2—20年,平均7年左右,病程晚期多死于嚴重

的并發癥(如肺部感染等)。功能障礙(1)

和(2),明顯干擾了職業和社交活動,與或

者與個人以往相比明顯減退。3、上述損害不能用其他的精神及情感性疾病來解

釋(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癡呆DSM—Ⅳ—R標準的特點:要求記憶功能障礙和其他認知域至少有一項損害,并影響社會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即強調已出現了癡呆。NINCDS—ADRAD的臨床診斷標準:(1)懷疑標準:

①在發病或病程中缺乏足以解釋癡呆的神經、精神及全身性疾病

②癡呆合并全身或腦部損害但不能把這些損害解釋為癡呆的原因

③無明顯病因的單相認知功能進行性損害(2)可能標準:

①臨床檢查為癡呆,并由神經心理檢查確定

②進行性惡化;意識狀態無改變

③40—90歲起病,常在60歲以后

④排除了系統性疾病或其他器質性腦病所致的記憶或認知障礙(3)很可能標準:

①根據癡呆綜合癥可作出

②存在有繼發性系統或腦部疾病可作出(4)確定標準:臨床很可能,且有病理證據。

(5)支持可能診斷標準:

①特殊認知功能的進行性衰退(如失語、失用、

失認)

②日常生活能力損害及行為的改變

③家族中有類似病人

④實驗室檢查結果,腰穿腦壓正常,腦電圖正常

或無特異性改變,如慢波增加。(6)排除可能AD的標準:

①突然及腦卒中樣起病

②病程早期出現局部的神經系統體征,如:偏癱、感覺

障礙和視野缺損等

③發病或病程早期出現癲癇或步態異常。為研究方便,可分為下列幾型:

①家族型

②早發型,發病年齡<60歲,

③21號染色體三聯體型

④合并其他變性病,如帕金森病等。

NINCDS—ADRAD的特點:很可能AD并不要求社會或職業功能受到損害,但要求缺乏足以解釋癡呆的神經、精神及全身性疾病排除性標準:缺乏明確的診斷性標記物,沒有特異性

六、診斷所用的各種量表

1、畫種試驗(CTD):要求病人在白紙上畫出一個鐘表的表盤,把數字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并用表針標出八點二十的位置。

結果判斷采用4分法:

畫出閉鎖的圓得1分

②將數字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得1分

③表盤上包括全部12個正確的數字得1分

④將指針放在正確的位置上的1分

0-1分:重度2分:中度3分:輕度對不同時期的AD認知功能的檢查都是敏感的。2、簡易智能狀態檢查表(MMSE)-1項目評分I、定向力(10分)星期幾01幾號01幾月01什么季節01哪一年01省市01街道或鄉01什么地方01幾層樓01簡易智能狀態檢查表(MMSE)-2項目評分II、記憶力(3分)皮球01國旗01樹木01III、注意力和計算力(5分)100-701

-701-701-701-701簡易智能狀態檢查表(MMSE)-3項目評分IV、回憶

能力(3分)皮球01國旗01樹木01V、語言能力(9分)命名能力手表01鉛筆01復述能力四十四只獅子01三步命令右手拿紙01兩手對折01放在大腿上01項目評分V、語言能力(9分)閱讀能力請閉上你的眼睛01書寫能力寫一句完整的,有意義的句子01結構能力01總分/30劃分癡呆標準(與受教育程度有關):文盲≤17分,小學程度≤20分,中學(包括中專)程度≤22分,大學(包括大專)程度≤23分。簡易智能狀態檢查表(MMSE)-4

3、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ntrealCongnitive

ssessment,MoCA)

4、Blessed-Roth量表

5、HDA

6、HIS

7、CDR:主要用于區分其嚴重程度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MCI)一、定義

輕度認知功能損害(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是輕度記憶或認知損害但沒有達到癡呆的程度。是介于正常老人和癡呆之間的一種認知功能損害狀態。其定義有一個發展和演變的過程:早期,僅指記憶損害,特指alzheimer病的前驅期;以后發現,也可有語言、注意和視空間障礙,但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因此,符合各種癡呆的臨床前期。MCI分為三個亞型:1、遺忘型

2、單個記憶域的認知損害型

3、多個認知域損害型其中,以遺忘型作為核心型。目前臨床上,一般將MCI分為兩類:

1、以記憶障礙為突出表現的,即核心型

2、廣義的MCI,包括各種認知損害,可有多種病

因,可能是各種不同類型癡呆的臨床前期

二、命名來源

1962年由Kral提出良性老年健忘癥,1986年Crook提出年齡相關的記憶損害(Ageassociatedmemoryimpairement,AAMI),其診斷完全取決于韋氏記憶量表,診斷被泛化,與AD的關系也不密切。1999年Perterson提出MCI這一概念,描述了其診斷標準。

三、MCI的表現

1、心理認知的改變:表現為語言序列學習及記憶任務方面有缺陷,執行功能的異常;和AD患者一樣

MCI患者視覺推理、連線及空間結構和連

線能力、情節記憶和口頭記憶能力明顯減退

2、神經影像學的改變:海馬和海馬旁結構容積明顯低于正常老人

SPECT檢測:額葉、顳葉和頂葉皮層的腦

血流灌注不足3、分子生物學及神經生物學指標:

ApoE4等位基因是個體發生MCI的危險因子,

MCI患者腦脊液tau蛋白水平增高并保持恒定;

Aβ1-42水平早期增加,但隨病情進展而下降。這種現象與AD很類似。4、神經病理改變:表現為神經細胞的丟失,介于正常老人和AD之間。四、診斷MCI常采用的標準(Peterson方案)

1、以記憶障礙為主訴,且有知情者證實

2、除記憶障礙外,其他認知功能相對完好或輕度受損

3、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4、達不到癡呆的診斷標準

5、要排除可引起腦功能障礙的其他疾病

6、量表評估:總體衰退量表(GDS)2-3分,臨床癡呆量表(CDR)0.5分,記憶分值在年齡和教育匹

配對照組的1.5倍標準以下,簡明精神狀態量表(MMSE)大于24分,mattis癡呆評價表(DRS)大于123分

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VCI)一、VCI的發現歷程:

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是繼MCI后的又一重要進展,它是對血管性癡呆的質疑。

1、1672年由Wills第一次意識到“卒中后癡呆”

2、1896年精神病學家EmilKraepelin在筆記本上記下了arterioscleroticdementia(動脈硬化性癡呆),開創了VD的現代歷史

3、20世紀50年代首次提出了VaD的概念

4、20世紀60年代英國教會學院的神經病理損害和臨床研究,開創了VD的新紀元二、定義:

VCI包括所有腦血管病因導致的各種水平的認知功能損害。

VCI是指由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明顯的腦血管病(如腦出血、腦梗死)或不明顯的腦血管病(腦白質疏松、慢性腦缺血)所引起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到癡呆的一大類綜合癥。其目的和意義是使患者在發展到血管性癡呆前就得到干預。

三、流行病學:

1、卒中后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VCI)的發生率男性為10.95%,女性為16.90%2、心血管危險因素越多,發生血管性癡呆的危險越大

3、高血壓患者的平均動脈壓高者,其認知功能下降更明顯

四、認知功能障礙的診斷步驟:

病史和體檢危險因素識別神經心理學量表測定神經影像學檢查及其他檢查

↙↓↘

認知功能正常MCIdementia↙↓↓↓↓↘

遺忘型MCI非遺忘型MCIADVD混合型其它型癡呆

↘↘↓↓↙↙

隨訪、反饋、完善診斷VCI的初步診斷標準:

1、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或腦血管病的存在

2、認知功能損害呈波動性發展。

3、記憶力相對保留或較少損害,注意力和

執行等認知功能受損較重。

4、腦血管病與認知功能損害之間有因果關

系,并除外其他疾病。

5、不夠癡呆的診斷標準。

6、排除非血管性因素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

五、VCI和MCI的鑒別:

VCI是血管源性的從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到癡呆的一類綜合癥,MCI主要是指由變性引起的不到癡呆程度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其鑒別點在于:

1、MCI多為記憶力下降,輕度VCI多為認知如注意力、執行功能的障礙。

2、病程:MCI波動性少而VCI波動性大。

3、病因:MCI為變性引起,VCI為血管源性疾病。

4、概念:MCI可能為AD前的過渡狀態,而VCI為血管源性的各種認知功能障礙一直到癡呆。

5、治療效果:MCI目前尚不知,VCI治療效果相對較好。

四、VCI的防治對策:

1、對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處理即一級預防

2、對腦血管病的處理包括:

①急性卒中的處理,缺血性者有一般處理、溶栓、抗凝、血管擴張劑、降低腦水腫和應用鈣離子拮抗劑。出血性者除

一般處理外,還可外科治療。

②急性卒中后防止其復發,即二級預防。特別對50歲以下的中

青年患者尤為重要。3、對認知功能障礙的處理:治療上可用銀杏葉制劑、腦代謝賦活劑、抗氧化劑、膽堿酯酶抑制劑。更重要的是讓患者參加社會活動,鍛煉大腦功能,并定期檢查。

Alzheimer病(AD)

AloisAlzheimer

AloisAlzheimer(1864-1915)wasaneuropathologistandclinicalpsychiatrist.Hediscoveredthedisorderin1906ina51-year-oldwoman,AugusteD.Shehadpreseniledementiaanddisplayed“diffusecorticalatrophy,nervecellloss,plaques,andtangles.”美國前總統里根在同AD進行了長達10年的抗爭后于2004年6月5日去世。

里根在10年前那封著名的公開信中是這樣寫的:“我最近被告知我是將遭受阿爾茨海默病折磨的數百萬美國人中的一員……南茜和我都認為應該將其公之于眾,希望籍此提高公眾對該疾病的認識……目前,我感覺良好。我打算在上帝賜予我的有生之年,一如既往地做自己的事情。我將和我深愛著的南茜及家人一起在生命的旅途上繼續行進。我打算多享受些大自然的樂趣并與我的朋友們和支持者們保持聯系……”

一、定義

Alzheimer病是一種以癡呆為主要表現、臨床和病理改變為變性性疾病的退行性神經病。二、流行病學

AD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三、病理改變

肉眼觀:彌漫性腦萎縮,以顳葉前、中部及海馬、頂葉及前額區萎縮最為明顯;腦室擴大,腦回變窄、腦溝加寬、腦裂加大。顯微鏡下觀察:

1、老年斑

2、神經元纖維纏結

3、血管壁淀粉樣蛋白沉積

4、海馬細胞出現顆粒空泡樣變性正常腦組織(左側)與AD腦組織對照

NormalBrainBrainaffectedby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雙側海馬內側的腦脊液池擴大AD患者右側腦脊液池擴大MRI所見AD病人腦萎縮正常人及AD腦組織切面示意圖老年斑HE染色:老年斑銀染法所見老年斑(上面箭頭)

神經元胞質內神經原纖維纏結(下面箭頭)銀染法所見老年斑HE染色所見神經元纖維纏結免疫組化所見老年斑(左)及神經原纖維纏結(右)腦淀粉樣血管病(免疫熒光)四、Alzheimer病的危險因素

1、生物學因素

①高齡:是AD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研究發現60歲組的患病率為2.3%,70歲組患病率為3.9%,80歲以上組達32.0%。65-85歲老人平均每增加5歲,癡呆的患病率增加1倍。

②性別:AD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因為50-60歲女性腦開始出現萎縮,主要影響海馬、頂葉,而男性比女性腦萎縮的發生要晚10年。主要與雌激素分泌有關。研究認為雌激素可增加膽堿能神經元的功能、減少β-淀粉蛋白的產生、抗氧化損害、擴張腦血管、減少血小板的聚集、減少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延緩腦動脈硬化。

③頭顱外傷史:早年有頭部外傷史或腦震蕩史者易發生AD。

④遺傳:先天愚型——Down’s綜合癥,

21號染色體上淀粉樣蛋白前體(APP)基因

14號染色體上的早老素1(PS1)基因

1號染色體上的早老素2(PS2)基因

10號染色體上的β-淀粉樣肽42(Aβ42)

19號染色體上的ApoEε4等位基因

12號染色體上的α2-巨球蛋白(α2M)基因都可能是AD的致病基因。前三者與家族性早發AD有關,后二者與散發性AD有關。

⑤神經遞質障礙:AD患者可涉及到10種以上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遞質障礙,與AD最密切的有乙酰膽堿系統、單胺系統、氨基酸類和神經肽。AD患者大腦皮層和海馬中乙酰膽堿酯酶活性和膽堿乙酰化酶活性顯著下降;AD患者大腦額葉、顳葉、海馬回和扣帶回的去甲腎上腺濃度均下降;腦內谷氨酸受體尤其是N-甲基-D-門冬氨酸(NMDA)受體明顯減少;腦內γ氨基丁酸(GABA)濃度明顯下降。

⑥病毒感染:腦炎、腦膜炎后,克雅氏病、艾滋病、慢病毒感染后。

⑦心腦血管疾病:AD患者血管異常:毛細血管扭曲、基膜增厚、內皮細胞變形、管腔狹窄、腦血流低灌注、腦的血氧和葡萄糖供應障礙及其干擾了類淀粉蛋白前體的代謝,促進了Aβ的沉積和SPs的形成。

⑧高同型半胱氨酸:大于14mmol/L使AD的發生機率成倍增加。

血中葉酸和維生素B12濃度低使AD發生率增加。

⑨甲狀腺疾病、缺血性疾病、透析性腦病。

⑩細胞骨架改變:細胞骨架主要是微管、微絲和中間管組成。中間絲是細胞骨架中的一種。AD的神經原纖維纏結是細胞骨架的異常改變,以成對螺旋絲(PHF)為特征,而癡呆與PHF沉積的關系比β-淀粉樣蛋白聚集更密切。

⑾細胞因子:白介素1(IL-1)、白介素2(IL-2)、腫瘤壞死因子(TNF)等多種炎性細胞因子(CK)及補體因子可參與AD的發生。

⑿氧化應激

⒀免疫功能改變

五、現行NINCDS—ADRAD診斷標準的挑戰:

1、與病理金標準比較:準確性:65-96%

特異性:23-88%2、對非AD癡呆認識的提高額顳葉變性皮層底節變性后皮層萎縮路易體癡呆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

3、對AD表型認識的提高

86-94%的AD患者具有進行性遺忘這一核心癥狀。其主

要表現為情景記憶障礙。情景記憶(episodicmemory):對個人親身經歷

的、發生在一定時間和地點的事件(情景)的記憶。屬

于長時記憶中外顯記憶的一種。

AD記憶受損的順序:情景記憶→詞義記憶→程序性

記憶

AD的情景記憶障礙與內顳葉的NFT分布量、MRI顯示的海馬體積縮小程度成正比。內顳葉的功能:意識到曾經發生的事情

4、檢測早期干預效果的需要

5、MCI概念中存在的問題是指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但無癡呆,其基本特征是記憶損害。研究MCI的意義:MCI可能是AD早期的一種信號,研究和發現MCI有助于發現最佳干預時機的個體,為AD提供最佳的防治時間窗。

6、AD新的標記物

MRI:內顳葉萎縮的發生率

AD:71-96%MCI:59-78%

正常:29%PET:腦組織糖代謝顯像、特異性老年班顯像等

CSF:

敏感性特異性

Aβ42↓86%90%t-tau↑81%90%p-tau↑80%92%

三者結合敏感性大于85-94%

特異性83-100%六、AD的修訂診斷標準:

(LancetNeurol2007,8:734-746)

ProbableAD:A+B,C、D或E中的一項。

A早期、顯著的情景記憶障礙,包括以下特點:

⊙逐漸出現的進行性記憶功能下降,超過6個月

⊙客觀檢查發現顯著的情景記憶障礙,主要是回憶

障礙,在提示或再認試驗中不能顯著改善或恢復正常。

⊙情景記憶障礙可在起病或病程中單獨出現,或與

其他認知改變一起出現。

B存在內顳葉萎縮

C腦脊液生物標記異常

DPET的特殊表現

E直系親屬中有已證實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突變

導致的AD

排除AD的標準:

1、病史突然起病

早期出現以下癥狀:步態不穩、癲癇、行為異常

2、臨床特點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偏癱、感覺異常、視野損害早期的錐體外系體征

3、其他疾病狀態嚴重到足以解釋記憶和相關癥狀非AD癡呆嚴重的抑郁腦血管病中毒或代謝異常

MRI顯示的內顳葉萎縮信號與感染或血管損害一致。

確定AD標準:

1、臨床和組織病理(腦活檢或尸檢)證實為AD,病

理需滿足NIA-Reagan標準

2、臨床和遺傳學(染色體1、14、21突變)證實為

AD

新舊標準的區別:

1、新標準強調了早期診斷,確定了早期的臨床特

征和生物標記物。

2、新標準中不再存在PossibleAD這一層次的診斷

3、新標準中不包括非典型臨床表現,如局灶體征:失語、視空間功能障礙等。

4、新標準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影像和腦脊液化驗等輔助檢查。

5、新標準的確定診斷中認可了AD遺傳學的價值。

新標準面臨的問題:

1、鑒別診斷:

內顳葉萎縮可見于非AD狀態:如缺血、海馬硬化、邊緣葉腦炎、

顳葉癲癇情景記憶障礙見于:抑郁狀態滿足新標準的神經影像和腦脊液改變的非AD癡呆:某些FTD、

VD、DLB等需參照其他診斷標準逐一排除。

2、共病問題:共存有不同疾病,但多有一種為主要原因。

由于嚴格限制AD記憶損害的特點,一種癡呆同時滿足兩個診斷

標準的情況明顯減少。病理證實為AD但臨床表現不典型者(6-14%)枕葉損害為主表現為視空間障礙者額葉損害為主表現為行為異常者3、各損害標準缺乏量化

內顳葉萎縮最有效的評估方法情景記憶損害的程度

PET:最有診斷價值的部位、代謝減低的程度腦脊液生物標記測定方法尚未統一

七、VD和AD的鑒別

共同點:癡呆

Hachinski缺血量表:大于7分為VD,小于4分為AD,4-7

分為混合性癡呆。突然起病2中風史2

波動性病程2神經局灶癥狀2

神經局灶體癥2

階梯性惡化1夜間有譫妄1

人格保持良好1抑郁1

訴說有軀體癥狀1情緒不穩1

既往有高血壓史1合并有動脈硬化1

八、Alzheimer病發病機制研究進展

1、Aβ產生過多:通過抑制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活性而

降低AD患者腦中Aβ含量,抑胃肽A有抑制γ-分泌酶活性的作用。

2、氧化應激:非甾體類抗炎藥、過氧化氫酶、雌激素、維生

素E對AD的治療起重要作用。

3、鋁中毒學說:鋁是一種低毒、人體非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可以破壞血腦屏障和改變細胞活性。它可以抑制與記憶、認知功能有關的膽堿能系統功能和降低乙酰膽堿轉化酶的活性。

4、Tau蛋白理論:神經纖維纏結的主要成分是以成對雙螺旋絲樣結構形成聚集的異常磷酸化的Tau蛋白

5、鈣離子通道受損學說:

6、雌激素水平下降學說

7、炎癥反應學說

8、膽堿能損害學說

9、突觸可塑性降低學說

10、血管源性機制學說:

傳統觀點把AD與VD截然分成變性與血管病兩個概念,但是,大量研究提示AD病理損傷與血管性損傷共同存在并聯合作用,推動AD進展。單純AD或VD很少見。許多已知的VD危險因素,如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動脈硬化、高血脂、吸煙等都是散發性AD的危險因素。

11、銅中毒學說:微量銅促進阿爾茨海默病病人β-淀粉樣蛋白的沉淀及老年斑的形成;淀粉樣蛋白前體與銅相互作用引起氧化損傷增加。

九、Alzheimer病的治療

1、預防性治療:

抗氧化劑抗炎藥物

Aβ抑制劑分泌酶抑制劑抗聚集藥物

Aβ疫苗抗神經元纖維纏結藥物基因工程2、在MCI階段推遲AD的發生:

膽堿酯酶抑制劑:他克林、多奈哌齊、石杉堿甲、加蘭他敏

卡巴拉丁抗氧化劑抗炎藥物3、改善癥狀:

膽堿酯酶抑制劑:他克林、多奈哌齊、石杉堿甲、加蘭他敏

卡巴拉丁美金剛控制精神、行為癥狀護理支持4、減慢進程:

抗氧化劑抗炎藥物激素類(雌激素)神經保護劑降低血管風險他汀類、降低同型半胱氨酸

抗氧化劑:

維生素E、司來吉蘭、銀杏葉提取物(Gb761)前兩者只有延緩疾病進程,無治療作用。美國和法國多中心的研究證實Gb761的治療作用是積極的。抗炎藥物:

作用機制:通過抑制環氧化酶和直接影響淀粉樣蛋白的生成,減輕老年斑中炎癥反應,并抑制小膠質細胞增生和減少炎性細胞因子釋放而保護神經元細胞。非類固醇類抗炎藥:西樂葆(塞來昔布)、萘普生美國的一項試驗因有增加心血管事件和胃腸出血的作用而中途停止。

抗Aβ治療:

減少Aβ產生:

①β分泌酶抑制劑:ZPCL/7

②γ分泌酶抑制劑:Ly450139Elan公司2008年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