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全匯總【例析】_第1頁
部編版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全匯總【例析】_第2頁
部編版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全匯總【例析】_第3頁
部編版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全匯總【例析】_第4頁
部編版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全匯總【例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全匯總【例析】通假字《世說新語·陳太首與友期行》尊君在不?“不”通“否”《論語》十二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高興,愉快學而不思則罔。“罔”通“惘”,迷惘,糊涂《誡子書》險躁則不能治性。“治”通“冶”,陶冶《狼》止有剩骨。“止”通“只”《杞人憂天》亡處亡氣。“亡”同“無”,沒有《木蘭詩》著我舊時裳。“著”同“著”,穿對鏡帖花黃。“帖”通“貼”,貼火伴皆驚忙。“火”通“伙”《賣油翁》但手熟爾。“爾”通“耳”,相當于“罷了”《河中石獸》曳鐵鈀。“鈀”通“耙”。不亦顛乎?“顛”同“癲”,瘋狂《三峽》略無闕處。“闕”通“缺”,中斷《與朱元思書》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反”通“返”,回去《孟子·富貴不能淫》安居而天下熄。“熄”通“息”,停止往之女家。“女”通“汝”,你《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慮。“衡”通“橫”,堵塞,不通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愚公移山》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亡以應。“亡”通“無”,沒有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無隴斷焉。“隴”通“壟”,高地《周亞夫軍細柳》軍士吏被甲,銳兵刃“被”通“披”,穿著改容式車“式”通“軾”,車前的橫木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邪”通“耶”,語氣詞,表示反問《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核舟記》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通“又”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詘右臂支船“詘”同"屈",彎曲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與縱相對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稱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通“揀”,挑選《莊子·北冥有魚》北冥有魚“冥”通“溟”,指海色深黑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邊際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邪”通“耶”,疑問語氣詞《禮記·雖有嘉肴》學學半“學”通“敩”,教導。《兌命》“兌”通“說”,指的是殷商時期的賢相傅說《禮記·大道之行》選賢與能“與”通“舉”,推舉,選舉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寡,老而無皆有所養。妻的人《馬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才美不外見。“見”通“現”,表現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語氣詞,表疑問,相當于“嗎”詞類活用《論語》十二章飯疏食。飯:名詞做動詞,吃。《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明: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明確《狼》犬坐于前犬:名詞做狀語,像狗一樣一狼洞其中洞:名詞做動詞,挖洞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穿井的一人》聞之于宋君。聞:動詞使動用法,使......知道《陋室銘》有仙則名。名:名詞做動詞,出名有龍則靈。靈:形容詞做動詞,靈驗無絲竹之亂耳。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擾亂無案牘之勞形。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不蔓不枝。蔓:名詞做動詞,生枝蔓枝:名詞做動詞,長枝節《三峽》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動詞作名詞,飛奔的馬《與朱元思書》任意東西。東西:方位詞作動詞,向東向西猛浪若奔。奔:動詞作名詞,奔騰的駿馬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息:使動用法,使.......平息橫柯上蔽。上:名詞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位,在上面。負勢競上。競:動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爭著。風煙俱凈。凈:形容詞用作動詞,消散、散凈負勢競上。上:方位名詞,這里用作動詞,向上生長。互相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形容詞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孟子·富貴不能淫》富貴不能淫。淫: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擾亂貧賤不能移。移: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改變威武不能屈。屈: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屈服《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受苦勞其筋骨。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餓其體膚。餓:使......饑餓空乏其身。空乏:使……窮困行拂亂其所為。拂亂:使……顛倒錯亂所以動心忍性。動:動詞使動用法,使......觸動忍:動詞使動用法,使......堅韌入則無百家拂士。入:動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家內部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國家外部人恒過。過:名詞活用為動詞,犯錯誤、犯過失《愚公移山》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詞作狀語,用箕畚。《周亞夫軍細柳》軍霸上。軍:名詞活用做動詞,駐軍。介胄之士不拜。介胄:名詞活用做動詞,穿著鎧甲和頭盔。軍士吏被甲,銳兵刃。銳: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鋒利。《桃花源記》漁人甚異之異:以......為異;對......感到驚異復前行,欲窮其林。窮:形容詞作動詞,窮盡,到......的盡頭。《小石潭記》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方位詞作狀語,向西皆若空游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潭西南而望。西南:方位詞作狀語,向西南斗折蛇行。斗: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一樣《核舟記》箬篷覆之。箬:名詞作狀語,用箬篷。石青糝之。糝:名詞作動詞,涂染。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作動詞,梳著椎形發髻。《莊子·北冥有魚》《齊諧》者,志怪者也。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怪異的事物水擊三千里。水:名詞活用為形容詞,在水面上。南冥者,天池也。天:名詞活用為形容詞,天然的。《禮記·大道之行》故人不獨親其親。親:名詞意動用法,以……為親。不獨子其子。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子《馬說》祇辱于奴隸人之手。辱:形容詞作動詞,辱沒一食或盡粟一石。盡:形容詞作動詞,吃盡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詞作動詞,鞭打,驅趕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數量詞作動詞,行千里食之不能盡其材。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盡,竭盡一詞多義《世說新語·陳太首與友期行》去:待君久不至,已去(離開)意與日去(流逝,逝去)—《誡子書》與:陳太丘與友期行。(和,跟)意與日去。(隨,伴隨)—《誡子書》《論語》十二章之:學而時習之。(代詞,代學習的內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詞,代學問和事業)曲肱而枕之。(代詞,代手臂)擇其善者而從之。(代詞,代優點)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詞,代缺點)”。而:學而時習之。(連詞,表順承)人不知而不慍。(連詞,表轉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連詞,表轉折)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連詞,表并列)舍: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停止,休息)便舍船。(丟下,拋棄)—《桃花源記》《狼》之:又數刀斃之。(代詞,它,這里指狼。)兩狼之并驅如故。(助詞,位于主謂之間,不譯。)以:屠懼,投以骨。(介詞,把)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介詞,用,拿)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連詞,表目的,來)蓋以誘敵。(連詞,表目的,來,用來)其:恐前后受其敵。(代詞它,這里指狼)場主積薪其中。(代詞,指打麥場)屠乃奔倚其下。(代詞,指柴草堆)一狼洞其中。(代詞,指拾柴草堆)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代詞指屠戶)屠自后斷其股。(代詞指狼)《穿井的一人》聞:有聞而傳之者。(聽說)求聞之若此。(傳聞)聞之于宋君。(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聞使......知道)《賣油翁》之: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代詞,指陳射箭)但微頷之。(代詞,指陳射箭十中八九這一情況)以我酌油知之。(代詞,指箭也是手熟的道理)以杓酌油瀝之。(代詞,代“葫蘆”)笑而遣之。(代詞,代“賣油翁”)以:以此自矜。(介詞,憑借)以我酌油知之。(介詞,憑借)以錢覆其口。(介詞,把)徐以杓酌油瀝之。(動詞,用)《陋室銘》之:無絲竹之亂耳。(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何陋之有。(連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愛蓮說》之:菊之愛。(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助詞,的)《河中石獸》之:聞之笑曰。(代詞,代指到下游尋石獸十余里這件事。)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代詞,代石獸)一老河兵聞之。(代詞,代講學家的議論)其反激之力。(助詞,相當于“的”)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介詞,被)眾服為確論。(動詞,認為)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動詞,成為)如:如是再嚙(副詞,像)如其言(介詞,按照)《三峽》自:自三峽七百里中(介詞,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連詞,如果,假如,與“非”連用)《孟子·富貴不能淫》之:居天子之廣居。(之:助詞,的)丈夫之冠,父命之。(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丈夫之冠,父命之。(之:代詞,他,這里指男子。)女子之嫁,母命之。(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女子之嫁,母命之。(之:代詞,她,這里指女子。)往之女家。(之:去,到)妾婦之道。(之:助詞,的)得志,與民由之。(之:代詞,代指前文的志向)居:居天子之廣居。(動詞,居住)居天子之廣居。(居所,住宅)得: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得:能夠)得志,與民由之。(得:實現)戒:必敬必戒(謹慎)戒之曰(告誡)道:行天下之大道。(孟子用來比喻“義”。)妾婦之道。(原則,行為準則)《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發:舜發于畎畝之中發(被起用)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發出)于:舜發于畎畝之中。(介詞,從)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詞,在)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介詞,由于)《愚公移山》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將要)且焉置土石?(況且,再說)之: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助詞,的)跳往助之。(代詞,指代愚公一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代詞,指愚公)甚矣,汝之不惠。(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代詞,這件事,指愚公移山這件事。)焉:且焉置土石?(疑問詞,哪里)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句末語氣詞,呢)而:河曲智叟笑而止曰(連詞,表修飾)而山不加增(連詞,表轉折)面山而居(連詞,表修飾)聚室而謀。(連詞,表承接)其:其如土石何?(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其妻獻疑曰。(代詞,他的,指愚公的)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代詞,他,指愚公。)以:以殘年余力。(介詞,憑,靠)河曲智叟亡以應。(連詞,來)《周亞夫軍細柳》使: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動詞,派遣)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名詞,使臣)使人稱謝。(動詞,派遣,打發。)軍:軍細柳(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上自勞軍(名詞,軍隊)至霸上及棘門軍(名詞,軍營)之:已而之細柳軍。(動詞,到)不聞天子之詔。(助詞,的)稱善者久之。(虛用,無所指,不譯)以: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任命)請以軍禮見。(動詞,用)將以下騎送迎。(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桃花源記》為:武陵人捕魚為業。(動詞,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向)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代詞,這)具答之。(代詞,桃源人所問問題)處處志之。(虛用,無所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代詞,指這個消息)《小石潭記》以:全石以為底。(介詞,用)卷石底以出。(承接,相當于“而”,不譯)以其境過清。(介詞,因為)為:全石以為底。(動詞,作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動詞,成為)清: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不可知其源。(動詞,能夠)差: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核舟記》為:為宮室、器皿、人物。(動詞,做,這里指雕刻)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動詞,做,這里指雕刻)中軒敞者為艙:(動詞,是)之:箬篷覆之。(代詞,代指“船艙”)閉之。(代詞,代指窗)左臂掛念珠倚之。(代詞,代指左腳)而:啟窗而觀。(連詞,表承接)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連詞,表并列,并且)而豎其左膝。(連詞,表并列,并且)而計其長曾不盈寸。(連詞,表轉折)其:其船背稍夷。(指示代詞,那)其色墨。(代詞,代指字)《莊子·北冥有魚》為:其名為鯤(叫作)化而為鳥(成為)而:化而為鳥。(連詞,表順承)怒而飛。(連詞,表修飾)其:其名為鵬(代詞,它的)其視下也(代詞,指大鵬鳥)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用在選擇句中,表示選擇)之: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助詞,的)鵬之徙于南冥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息:去以六月息者也(氣息,這里指風)生物之以息想吹也(氣息)《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固然)子固非魚也(本來)之:是魚之樂也(助詞,的)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我知之濠上也。(代詞,代指“知魚之樂”)《馬說》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馬鞭驅趕)執策而臨之。(馬鞭)而:而伯樂不常有。(連詞,表轉折)執策而臨之。(連詞,表修飾)其: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詞,代指“千里馬”)其真無馬邪。(表示詰問,難道,豈)其真不知馬也。(表示推測,恐怕)之:祇辱于奴隸人之手。(助詞,的)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的標志,無實義)能:雖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古今異義《世說新語·陳太首與友期行》待君久不至,已去。古義:離開今義:到......地方,與“來”相對《論語》十二章子曰古義:古代指有地位、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今義:兒子《穿井的一人》國人道之。古義:談論今義:說,講《孫權勸學》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古義:“孤”,古代王侯的自稱;今義:常為“孤單”、“孤獨”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古義古代掌管經學傳授的學官今義最高的學位見往事耳。古義:歷史。今義:過去的事情。《陋室銘》惟吾德馨。古義:高尚今義:芳香無絲竹之亂耳。古義:琴瑟、蕭管等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今義:絲綢和竹子《河中石獸》依寺臨河干。古義:河岸今義:一為與“濕”作對;二為做爾輩不能究起物理。古義:指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門學科蓋石性堅重。古義:發語詞今義:遮住或有遮蔽作業的器物《三峽》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古義:實在,的確,確實今義:好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古義:即使今義:雖然《與朱元思書》一百許里。古義:附在整數詞之后,表示約數。今義:應允,或者,可能鳶飛戾天者。古義:至,到達。今義:罪過,乖張經綸世務者。古義:籌劃,治理。今義:比喻規劃、管理政治的才能。《孟子·富貴不能淫》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古義:有作為的人或男子今義:已婚女子的配偶《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舉于版筑之間今義:建筑、修路古義:搗土用的杵舉于士今義:士兵古義:獄官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義:用來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關聯詞管夷吾舉于士。古義:獄官今義:士兵《周亞夫軍細柳》先驅曰古義:先行引導的人員今義:在思想上和行為上走在前端的人。持節詔將軍。古義:符節,古代使臣用來做憑證的東西。今義:節日,節約亞夫乃傳言開壁門。今義:營壘古義:墻壁詩人稱謝古義:告知今義:感謝《桃花源記》屋舍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形容齊整;形容莊嚴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困境。芳草鮮美古義:鮮艷美麗今義:(味道)新鮮阡陌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指運輸事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古義:指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不足為外人道也。古義:不值得今義:不充分,不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古義:不要說,不必說。今義:不管,不論《禮記·雖有嘉肴》雖有嘉肴古義:即使今義:雖然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主旨教學相長古義:教與學今義:教書教然后知困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貧困;困難;疲倦《禮記·大道之行》大道之行也古義: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今義:寬闊的路女有歸古義:女子出嫁今義:歸來,歸屬初中文言文詞類活用知識點總結(大全)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一種實詞運用現象,它主要有以下幾類:(1)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活用為動詞,一般情況下是兩個名詞連用,必有一個名詞作動詞;副詞后面直接帶名詞,名詞就活用為動詞。活用后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只是動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為名詞,洞穴,化為動詞“打洞”之義。(2)一般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如“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中的“途”,原意為道路,這里作狀語,是“在道路上”的意思。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這里作狀語,修飾動詞“斬”,表示行為的依據,是“按照法律”的意思。表示動作行為的身份或對待的方式。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項羽本紀》)中的“兄”,本為名詞,化為狀語,是“用對待兄長的禮節”的意思。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詞“狗”,在這兒作狀語,意思是“像狗一樣”。(3)方位名詞作狀語方位名詞直接作狀語,這種語法現象在古漢語中很多,往往用來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記》)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來修飾“望”,限制其方向。(4)時間名詞作狀語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如“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時間名詞作狀語。它們往往用“而”或“以”同動詞相連接。(注:以上三項都可視作名詞作狀語現象。)(5)動詞活用為名詞動詞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時它就活用作名詞。如“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中的“射”,本是動詞“射箭”,這里化為名詞“射箭的本領”。(6)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在句子中,形容詞如果處于主語或賓語的位置,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義,形容詞就化為名詞。如“無鮮肥滋味之享”(《送東陽馬生序》)中的“鮮肥”,就是形容詞化為名詞,作“新鮮肥美的東西”講。(7)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形容詞就化為動詞。如“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中的“苦”,因帶賓語“秦”,意為“(對秦王朝的殘暴統治)感到苦惱”。(8)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以為)……怎么樣”的意思。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中的“賓客”,本為名詞,“賓客其父”為動賓結構,“賓客”就活用作動詞,意思是“以其父為賓客”。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中的“異”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異之”就是“以之為異”,“認為這事奇怪”。(9)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怎么樣”的意思。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活用之后,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有所改變。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在一起,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生這個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餓”是動詞,因后面帶賓語“其體膚”,就活用為使動,“使體膚經受饑餓”。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假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那么形容詞活用為使動動詞。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記》)中的“寒”,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后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帶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棟”(《黃生借書說》)中的“汗”本是名詞“汗水”,因其后帶賓語“牛”,意為“使牛出汗”,成為使動。文言文詞類活用舉例:(一)名詞活用為動詞1.但微頷之(《賣油翁》)“頷”化為動詞“點頭”。2.每至晴初霜旦(《三峽》)“霜”化為動詞“下霜”。3.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蹄”化為動詞“用蹄子踢”。4.婦撫兒乳(《口技》)“乳”化為動詞“喂乳”。5.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名”化為動詞“說出”。6.其夫囈語(《口技》)“囈語”化為動詞“說夢話”。7.會賓客大宴(《口技》)“宴”由名詞“宴席”化為動詞“宴請”。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滿井游記》)“泉”“茗”“罍”“歌”“紅裝”“蹇”等分別化為動詞“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著艷裝”“騎驢”。9.人恒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過”化為動詞“犯過失”。10.神弗福也(《曹劌論戰》)“福”化為動詞“保佑”。11.公將鼓之(《曹劌論戰》)“鼓”化為動詞“擊鼓”。12.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化為動詞“打洞”。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輸》)“寇”化為動詞“入侵”。14.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捕蛇者說》)“臘”化為動詞“風干”,這里譯為“把……晾干”。15.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說》)“毒”化為動詞“怨恨”。16.黃梅時節家家雨(《約客》)“雨”化為動詞“下雨”。17.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18.腰白玉之環(《送東陽馬生序》)“腰”化為動詞“腰佩”。(二)名詞作狀語1.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傷仲永》)“日”是“天天”。2.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船”是“用船”的意思。3.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西”是“向西”的意思。4.下見小溪(《小石潭記》)“下”是“向下”的意思。5.斗折蛇行(《小石潭記》)“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6.犬牙差互(《小石潭記》)“犬牙”是“像狗的牙齒一樣”。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記》)“山”是“沿著山路”的意思。8.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記》)“翼”是“像鳥的翅膀一樣張開”。9.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10.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岳陽樓記》)“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三)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互用1.攘除奸兇(《出師表》)“奸兇”,形容詞作名詞,“奸兇之人”。2.親賢臣,遠小人(《出師表》)“親”“遠”,形容詞作動詞,“親近”“疏遠”。3.此皆良實(《出師表》)“良實”,形容詞作名詞,“賢良誠實的人”。4.猛浪若奔(《與朱元思書》)“奔”,動詞化為名詞,“飛奔的馬”。5.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出”“入”,動詞化為名詞,“產出”“收入”。6.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故”“新”,形容詞化為名詞,“舊知識”“新收獲”。(四)意動用法1.父異之(《傷仲永》)“異”是“以之為異”。2.邑人奇之(《傷仲永》)“奇”是“以之為奇”。3.父利其然也(《傷仲永》)“利”是“以其利”,譯為“認為那樣有利可圖”。4.吾妻之美我者(《鄒忌諷齊王納諫》)“美”是“以我美”。5.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異”是“以之為異”。6.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恥”是“以……為恥辱”。(五)使動用法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亂”“勞”是“使耳亂”“使形勞”。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苦”“勞”“餓”“空乏”等都是使動用法。3.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生”,“使之生”。4.望峰息心(《與朱元思書》)“息”,“使心息”。5.亂花漸欲迷人眼(《錢塘湖春行》)“迷”,“使人眼迷”。七年級(上)1.鞭數十,驅之別院。(《童趣》)(名詞活用為動詞):用鞭子打。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時間名詞用作狀語):按時。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同上)(形容詞用作名詞):A指舊的知識,學過的東西。B指新的知識,新學的東西。4.樓五架,窗扉皆洞開。(名詞作狀語):像洞一樣。七年級(下)5.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傷仲永》)(形容詞作意動詞):感到驚異。6.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同上)(形容詞作意動詞):認為……奇特、非凡。7.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詞作意動詞)把……看作有利。8.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同上)(動詞用作名詞):名聲。9.策勛十二,賞賜百千強。(《木蘭詩》)(名詞活用為動詞):登記。10.會賓客大宴。(《口技》)(名詞用作動詞):舉行宴會。11.不能名其一處也。(同上)(名詞用作動詞):說出。12.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詞活用為狀語):像狗一樣。13.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詞活用為動詞):打洞。14.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詞活用為狀語):從隧道。八年級(上)15.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桃花源記》)(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以……為異或認為……奇怪。16.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陋室銘》)(名詞活用為動詞):聞名,著名。17.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同上)(形容詞活用作動詞):顯出靈異。1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此處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譯為有了芳馨。19.無絲竹之亂耳。(同上)(動詞用作使動詞):使……受到擾亂。20.無案牘之勞形。(同上)(動詞用作使動詞):使……感到勞累。21.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核舟記》(名詞用作狀語):用箬篷。22.石青糝之。(同上)(名詞用作狀語):用石青。23.石青糝之。(同上)(名詞用作動詞):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詞“之”的前面,用作動詞,即涂染。24.臥右膝。(同上)(使動用法):使……臥,平放。25.詘右臂支船。(同上)(使動用法):使……屈,彎曲。26.而豎其左膝。(同上)(形容詞用作使動):使……豎,豎起。27.居右者椎髻仰面。(同上)(名詞用作動詞):梳著椎形發髻。28.故人不獨親其親。(《大道之行也》)(第一個“親”意動用法):以……為親。29.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同上)(第一個“子”意動用法):以……為子。30.故外戶而不閉。(同上)(名詞用作狀語):從外面。31.雖乘奔吁御風不以疾也。(《三峽》)(動詞用作名詞):善跑的馬。32.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同上)(形容詞用作名詞):急流。33.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同上)(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34.每至晴初霜旦。(同上)(名詞用作動詞):結霜。35.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觀潮》)(形容詞用作動詞):高過。36.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同上)(名詞用作動詞):畫文彩。37.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同上)(動詞用作名詞):景象。38.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動詞用作名詞):馬。39.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名詞用作動詞):樹立,舉。40.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名詞用作動詞):客居。41.與余舟一芥。(同上)(名詞作狀語):像小草一親的微小。八年級(下)4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與朱元思書》)(名詞作狀語);向東或向西。43.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同上)(動詞用作名詞):指飛奔的馬。44.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同上)(形容詞用作動詞):A指(爭著往)高外;B指(爭著往)遠處。45.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五柳先生傳》)(形容詞用作動詞);(詳細地)知道。46.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同上)(形容詞用作名詞):親戚朋友。47.銜觴賦詩,以樂其志。(同上)(形容詞用作動詞):使……樂。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形容詞用作動詞):辱沒。48.一食或盡粟一石。(同上)(形容詞用作動詞):吃完。49.策之不以其道。(同上)(名詞用作動詞):鞭策(用鞭子打),驅使。50.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上)(數詞用作動詞):行千里。51.食之不能盡其材。(同上)(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盡,竭盡。52.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送東陽馬生序》)(名詞用作動詞):掛在腰間(腰間掛著)53.余則袍敝衣處其間。(同上)(名詞用動詞):穿著舊棉襖,破衣服。54.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同上)(名詞用作動詞):動手。55.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同上)(名詞用作狀語):用筆。56.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名詞用作狀語):向西。57.如鳴環,心樂之。(同上)(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58.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名詞用作狀語):向下。59.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同上)(名詞用作狀語):像北斗星一樣。60.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名詞用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61.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同上)(形容詞的使動用法):A使……凄涼;B使……寒泠。6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形容詞用作狀語):A在……之前;B在……之后。63.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同上)(名詞用作動詞):“守”,名詞,太守,官名。這里是動詞,即“做……太守”。64.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名詞用作動詞):命名。65.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同上)(名詞用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66.泉而茗者。(《滿井游記》)(名詞用作動詞):用泉水。67.泉而茗者。(同上)(名詞用作動詞):煮茶。罍而歌者。(同上)(名詞用作動詞):端著酒杯。68.紅裝而蹇者。(同上)(名詞用作動詞):穿著艷裝。69.作則飛砂走礫。(同上)(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飛。70.作則飛砂走礫。(同上)(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走。九年級(上)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名詞作動詞):下大雨。72.置人所罾魚腹中。(同上)(名詞作動詞):用魚網捕。73.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同上)(名詞作動詞):(用)籠(罩著)。74.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同上)(名詞用作動詞):用眼睛示意。75.將軍身被堅執銳。(同上)(形容詞用作名詞):A堅固的鐵甲。B銳得的武器。76.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同上)(名詞作狀語):用丹砂。77.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同上)(名詞用作狀語):像狐貍嗥叫的凄厲聲音。78.天下苦秦久矣。(同上)(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苦。79.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同上)(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奇怪或以……為怪。80.忿恚尉,令辱之。(同上)(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81.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唐睢不辱使命》)(名詞用作動詞):白色絲織物,指喪服。這里是“穿喪服'的意思。82.(專諸、聶政、要離)與臣而將四矣。(同上)(數詞用作動詞):這里是“成為四個人”的意思。83.于是與亮情好日密(《隆中對》)(名詞用作狀語):一天天(地)84.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同上)(名詞作動詞):A用簞盛;B用壺裝。85.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同上)(形容詞用作狀語):A對外;B對內。86.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A(名詞用作動詞);發揚光大。87.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同上)(名詞用作動詞):長莊稼(長草木)88.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同上)(形容詞用作動詞);發揚。89.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同上)(形容詞用作動詞):和……親近。90.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同上)(形容詞用作動詞):和……疏遠。91.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同上)(形容詞用作名詞):善良、誠實的人。92.攘除奸兇,興復漢室。(同上)(形容詞用作名詞):奸邪、兇惡的敵人。93.肉食者鄙,又何間焉(名詞活用作動詞,參與)9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95.公將鼓之(鼓,名詞做動詞,擊鼓)96.朝服衣冠(服:名詞用作動詞,穿、戴)97.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面:名詞作狀語,當面)98.聞寡人之耳者(聞: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99.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美,認為……美)10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詞用作動詞,偏愛)10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痛苦)102.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貧困、痛苦)103.人恒過,然后能改(過:名詞用作動詞,犯錯誤)104.勞其筋骨(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105.餓其體膚(餓: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饑餓)106.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動詞用作名詞,國內)107.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詞用作狀語,用箕畚)108.吾與汝畢力平險(畢:形容詞)109.懲山北之塞(懲: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苦,苦于)110.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詞“不”前,加強否定語氣,連)111.面山而居(面:名詞用作動詞,向著,對著一、名詞活用(一)名詞作動詞1、鞭數十(鞭,用鞭子打,4)2、果然鶴也(鶴,變成白鶴,4)3、天雨墻壞(雨,下雨,34)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意動,當作賓客,42)5、其家甚智其子(利,意動,認為……聰明)6、父利其然也(意動,以……為利,42)7、歌以詠志(歌,寫詩歌,21)8、愿為市鞍馬(市,買,45)9、不能名其一處(名,說出,57)10、對酒當歌(歌,高歌,唱歌,220)11、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先、后是方位名詞做動詞,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12、置所罾魚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13、皆指目陳勝(“目”是用目示意)14、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15、名之者誰(名,給……命名)16、一鼓作氣(鼓,擊鼓)17、朝服衣冠(服,穿戴)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19、冬雷震震(雷,打雷)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21、尋向所志(志,做的記號,標志)22、有仙則名(出名)23、有龍則靈(現靈)24、披發文身(畫文彩;刺花紋)25、書帛曰:“陳勝王。”(稱王)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節)27、皆刑其長吏(刑,懲罰)28、環而攻之(環,包圍)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著高帽子)31、皆下之(攻下)32、此中人語云(語,告訴)33、欲窮其林(窮,走到盡頭)34、吾義固不殺人(堅持合宜的道義、情理)35、天下縞素(穿孝服)36、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劃船)(二)名詞作狀語1、窗扉洞開(像洞一樣,27)2、當窗理云鬢(云,像烏云一樣,46)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樣)4、失期,法當斬(法,依照法律)5、吾義固不殺人(義,按照道義)6、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用船)7、面刺寡人者(面,當面)8、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9、置人所罾魚腹中(罾,魚網,用網捕)10、夜篝火(用篝火裝著“鬼火”)11、簞食壺漿(用簞,用壺)12、乃丹書帛(用朱砂)二、動詞活用(一)動詞作狀語1、幾處早鶯爭暖樹(爭,16)2、忽啼而求之(啼,哭著,42)3、跳往助之(跳,跳著)(二)動詞作名詞1、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騎,戰馬,49)2、宜枉駕顧之(駕,指車、馬)3、雖乘奔御風(奔,飛奔的馬)4、猛浪若奔(奔,飛奔的馬)(三)使動用法1、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正、篤、睦、和,形容詞)2、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形)3、伏尸百萬,流血千里(伏、流)4、亂花漸欲迷人眼((“迷”,意為“使‥‥‥迷亂”))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使……擾亂;使……勞累)6、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使……痛苦;使……勞累;使……饑餓;空乏,使……窮困;使……顛倒錯亂;使……驚動;使……堅韌)7、固國不以山溪之險(使……鞏固)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使……震懾)9、忿恚尉(使尉憤怒)10、凄神寒骨()(四)意動用法1、以賢勇知(《大同》,賢,形,認為……為賢)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認為……美)3、聞寡人之耳者(聞)4、父異焉(對此感到詫異)5、邑人奇之(以之為奇)6、父利其然(認為這種情況有利可圖)7、漁人甚異之(對此感到詫異)8、余悲之(對此感到悲哀)9、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10、固以怪之矣(對此感到奇怪)(五)為動用法1、死國可乎(死,為國而死)2、傷仲永(傷,為仲永而哀傷)3、既泣之三日(泣)4、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喪,為死去的人辦喪事)5、念悲其遠也(悲)6、祭祀必祝之(祝,為之祈禱)三、形容詞活用(一)作名詞1、溫故而知新(故,舊知識;新,新知識,49)2、近塞上之人(近,靠近,36)3、披堅執銳(堅、銳)4、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惑,疑惑的問題)5、畢力平險(險,險阻的山)6、此皆良實(賢良誠實的人)7、攘除奸兇(奸臣賊黨)8、野芳發而幽香(香花)9、心樂之(以之為樂)(二)作狀語1、胡人大舉入塞(大,大舉,大規模,36)2、見漁人,乃大驚(大,非常,大吃,75)3、與蒙論議,大驚曰(非常)(三)作動詞1、家富良馬(富,有很多,36)2、明月別枝驚鵲(驚,驚動,21)3、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長)4、父異焉(異,對……感到驚異,42)5、邑人奇之(奇,以……為奇,42)6、而日中時遠也(遠,距離遠,66)7、不遠千里(遠,以……為遠)食之不能盡其材(盡,使盡,竭盡)9、心樂之(樂,喜歡)10、凄神寒骨(凄、寒)11、聚室而謀(聚,使聚,召集)12、笑而止之(止,使止,阻止,阻攔)13、似與游者相樂(樂,嬉戲,逗樂,游樂)14、日光下澈(澈,深深透過,直射水底)15、畢力平險(畢,用盡)不能絕也(絕,殺絕,殺盡)17、私我也,美我者(私,偏愛;美,意動)18、樓漸低(低,降低)19、漁人甚異之(異,感到詫異)20、欲窮其林(窮盡,走到頭)21、一覽眾山小(小,意動,以……為小)22、此教我先威眾耳(威服,動詞)23、親賢臣,遠小人(親,親近;遠,遠離)24、香遠益清(遠播)25、互相軒邈(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四、數量詞活用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跑千里路)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貳,兩屬)初中文言文詞類活用現象練習及答案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一種實詞運用現象,它主要有以下幾類:(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一般情況下是兩個名詞連用,必有一個名詞作動詞;副詞后面直接帶名詞,名詞就活用為動詞。活用后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只是動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為名詞,洞穴,轉化為動詞“打洞”之義。

(2)一般名詞作狀語

①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如“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中的“途”,原意為道路,這里作狀語,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這里作狀語,修飾動詞“斬”,表示行為的依據,是“按照法律”的意思。③表示行為的身份或對待的方式。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項羽本紀》)中的“兄”,本為名詞,轉化為狀語,是“用對待兄長的禮節”的意思。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詞“狗”,在這兒作狀語,意思是“像狗一樣”。

(3)方位名詞作狀語

方位名詞直接作狀語,這種語法現象在古漢語中很多,往往用來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記》)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來修飾“望”,限制其方向。

(4)時間名詞作狀語

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如“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時間名詞作狀語。它們往往用“而”或“以”同動詞相連接。(注:以上三項都可視作名詞作狀語現象。)

(5)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時它就活用作名詞。如“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中的“射”,本是動詞“射箭”,這里轉化為名詞“射箭的本領”。

(6)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在句子中,形容詞如果處于主語或賓語的位置,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義,形容詞就轉化為名詞。如“無鮮肥滋味之享”(《送東陽馬生序》)中的“鮮肥”,就是形容詞轉化為名詞,作“新鮮肥美的東西”講。

(7)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形容詞就轉化為動詞。如“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中的“苦”,因帶賓語“秦”,意為“(對秦王朝的殘暴統治)感到苦惱”。

(8)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以為)……怎么樣”的意思。

①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中的“賓客”,本為名詞,“賓客其父”為動賓結構,“賓客”就活用作動詞,意思是“以其父為賓客”。

②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中的“異”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異之”就是“以之為異”,“認為這事奇怪”。

(9)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怎么樣”的意思。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活用之后,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有所改變。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在一起,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生這個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餓”是動詞,因后面帶賓語“其體膚”,就活用為使動,“使體膚經受饑餓”。

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假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那么形容詞活用為使動動詞。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記》)中的“寒”,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后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

③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帶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棟”(《黃生借書說》)中的“汗”本是名詞“汗水”,因其后帶賓語“牛”,意為“使牛出汗”,成為使動。

文言文詞類活用舉例:

(一)名詞活用為動詞1.但微頷之(《賣油翁》)“頷”轉化為動詞“點頭”。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峽》)“霜”轉化為動詞“下霜”。

3.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蹄”轉化為動詞“用蹄子踢”。

4.婦撫兒乳(《口技》)“乳”轉化為動詞“喂乳”。

5.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名”轉化為動詞“說出”。

6.其夫囈語(《口技》)“囈語”轉化為動詞“說夢話”。

7.會賓客大宴(《口技》)“宴”由名詞“宴席”轉化為動詞“宴請”。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泉”“茗”“罍”“歌”“紅裝”“蹇”等分別轉化為動詞“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著艷裝”“騎驢”。9.人恒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過”轉化為動詞“犯過失”。

10.神弗福也(《曹劌論戰》)“福”轉化為動詞“保佑”。

11.公將鼓之(《曹劌論戰》)“鼓”轉化為動詞“擊鼓”。

12.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轉化為動詞“打洞”。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