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鉆蛀性螟蟲發生與治理研究進展_第1頁
水稻鉆蛀性螟蟲發生與治理研究進展_第2頁
水稻鉆蛀性螟蟲發生與治理研究進展_第3頁
水稻鉆蛀性螟蟲發生與治理研究進展_第4頁
水稻鉆蛀性螟蟲發生與治理研究進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植物保護4班1307101112歐輝鈺水稻鉆蛀性螟蟲的發生與治理研究我國稻區水稻鉆蛀性螟蟲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褐邊螟、臺灣稻螟均屬鱗翅目。稻蛀螟皆以幼蟲蛀入稻株莖稈中取食組織,致使苗期、分蘗期呈現枯心苗、孕穗期成為死穗苞,抽穗期出現白穗,黃熟期成為蟲傷株。二化螟、大螟還可在葉鞘內蛀食,形成枯鞘。簡介為害癥狀枯鞘枯心白穗分布二化螟

國外分布東南亞和印度、埃及等;我國分布北達黑龍江克山縣,南至海南島,東起臺灣,西至云南南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疆的主要稻區。三化螟

國外分布于南亞次大陸、東南亞和日本南部。我國南方稻區皆有分布,北方已達北緯38°,以沿海和長江流域平原稻區受害重。

食性二化螟食性較雜,主要寄主有水稻、茭白、甘蔗、高粱、玉米、小麥、粟、蠶豆、油菜等。三化螟是專食性昆蟲,在我國廣大稻區,水稻是其唯一食料,僅個別地區曾報道它可取食野生稻并可在其上越冬。三化螟生活史與習性三化螟分布長江流域發生帶

該帶以單季稻為主,部分地區雙季稻和秈、粳稻并存,二化螟和三化螟混合發生。三化螟以3代為主。三化螟分布南嶺發生帶(廣西、廣東、湘南、贛南等地)該帶以雙季稻為主。三化螟為優勢種群,一年發生4-5代。云貴高原發生帶三化螟一年發生3-6代海南熱帶發生區以海南島為代表,屬熱帶氣候,水稻一年種植2-3季,三化螟一年發生6-7代

習性特征以老熟幼蟲在稻樁內越冬,春季氣溫達16℃時,化蛹羽化飛往稻田產卵。

越冬前體內含水量降低,脂肪量增加,體液變綠。隨著氣溫的降低而向莖下鉆行,蛀入土表稍下的莖節內,或吐絲附著在地下莖的內壁上,做絲隔保護自己,在其內越冬,絲隔可多至7、8層。越冬過程中體內脂肪量減少、含水量上升。極少數未及莖基而被收割留在稻草中的幼蟲次年2月前都會干死。危險生育期螟蛾夜晚活動,趨光性強,特別在悶熱無月光的黑夜會大量撲燈,產卵具有趨嫩綠習性,水稻處于分蘗期或孕穗期,或施氮肥多,長相嫩綠的稻田,卵塊密度高。剛孵出的幼蟲稱蟻螟,從孵化到鉆入稻莖內需30~50分鐘。蟻螟蛀入稻莖的難易及存活率與水稻生育期有密切的關系:水稻分蘗期,稻株柔嫩,蟻螟很易從近水面的莖基部蛀入,還有,孕穗期稻穗外只有1層葉鞘;孕穗末期,當劍葉葉鞘裂開,露出稻穗時,蟻螟極易侵入,其他生育期蟻螟蛀入率很低。因此,分蘗期和孕穗至破口露穗期這兩個生育期,是水稻受螟害的“危險生育期”。轉株為害幼蟲有轉株為害習性,一生轉株1-3次,以3齡轉株最盛,每次侵入一株新稻株必定造成“斷環”。(注:斷環指幼蟲在在葉和莖節部位作“環狀切斷”咬斷大部分維管束。)轉株多在蛻皮后不久,以夜間轉株多,方式有多種,以負葉囊的最普通。氣候對三化螟發生的影響氣候因素對越冬有效蟲源基數的影響最為顯著。春季越冬螟蟲臨近化蛹至羽化時期,我們常稱為“生理轉換期”。在這個時期,幼蟲體內代謝作用旺盛,脂肪大量消耗,呼吸耗氧量大增,這與氣溫的突然升降有很大的關系,極易引起幼蟲和蛹的死亡。在年中各世代發生過程中,臺風雨和洪水對螟蟲的發生數量的影響較大。夏秋間臺風暴雨后,稻田受浸,稻株內的幼蟲和蛹會大量死亡。氣候對卵的孵化和蟻螟的侵入率也有影響,溫暖多濕,有利于蟻螟孵化和侵入稻株,持續42℃高溫或17℃以下低溫超過3小時卵不能孵化,相對濕度在60%以下亦不能孵化。氣溫超過40℃,蟻螟侵入率低,侵入后氣溫和水溫高,枯心苗內的幼蟲易死亡。二化螟生活史與習性二化螟在我國各地每年發生代數因地理緯度與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地理緯度和海拔高度越高,年有效積溫越少,二化螟年發生代數則越少。二化螟在我國一年發生1-5代,由北往南遞增,北緯44°以北的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一年發生一代,浙江地區3-4代,海南島5代。在地勢復雜的云貴高原地區,因受海拔高度和溫度的影響,發生2-4代。水稻栽培制度也能影響二化螟的發生代數。二化螟以4-6齡幼蟲在稻樁、稻草、茭白、野茭白、三菱草及雜草中越冬。越冬幼蟲力強。越冬幼蟲體外無繭,稻莖上無絲隔,活動力強,環境不適即可遷移。到春季在稻樁中越冬的未成熟幼蟲(4-5齡),還會爬出轉移蛀入麥類、蠶豆、油菜的莖稈內為害,并在莖稈內化蛹成蛾。化蛹起點溫度比三化螟低,春季氣溫達到11℃,越冬幼蟲開始化蛹。成蟲習性和飛行力與三化螟相似,白天潛伏于稻叢基部及雜草中,夜間活動趨光性強。雌蛾喜在葉色濃綠及高大粗壯的稻株上產卵,故雜交水稻受害程度重于常規品種。幼蟲蟻螟孵出后,一般沿稻葉向下爬行或吐絲下垂,從葉鞘縫隙侵入,或在葉鞘外面選擇一定部位蛀孔侵入。二化螟侵蛀水稻能力比三化螟強,圓桿期侵入率也較高,抽穗成熟期也能夠侵蛀為害。它以幼蟲蛀莖危害,侵害水稻時,初孵幼蟲首先群集在水稻葉鞘內取食,破壞葉片的輸導組織,造成枯鞘,然后,隨著蟲齡的增大,幼蟲開始蛀食心葉和莖稈,并由群集危害變為分散轉移危害。由于水稻生育期不同,危害癥狀也不同,一般情況下,在水稻生長前期,被害水稻形成枯心苗,水稻生長后期則形成枯孕穗、白穗(俗稱白鞘)和蟲傷株。枯心苗和白穗對水稻的產量損失主要是減少每畝有效穗數,蟲傷株對水稻的危害則是明顯降低千粒重和增加空癟粒,受二化螟危害后的水稻還易引起倒伏,造成減產。蛹蛹期生理轉化旺盛,耗氧量大,灌水浸淹,會引起蛹大量死亡,可利用這一點,在幼蟲即將化蛹時,結合水稻生長需要,先排水降低水位,使幼蟲在稻株基部化蛹,然后再灌水,可使大部分蛹淹死。發生與環境關系氣候

春季低溫多雨,越冬螟蟲化蛹和羽化延遲,發生量減少。反之,春季溫暖干燥,越冬幼蟲化蛹和羽化會提前,發生量增多。越冬場所過于干燥,對螟蟲不利,不僅會推遲化蛹,而且有致死作用。夏秋季臺風暴雨、稻田受浸,稻株內的蛹和幼蟲會大量死亡。在螟蛾和蟻螟盛發期,暴風雨亦有抑制作用。短日照是誘發二化螟、三化螟滯育的主要因子。發生與環境關系食料

水稻是影響水稻螟蟲發生與為害的機器重要的環境因素。螟害程度的輕重,一是取決于螟蟲的數量,二是取決于水稻的危險生育期即分蘗期和孕穗期是否與螟蟲高峰期相吻合。若兩者相吻合,螟害發生嚴重。

發生與環境關系栽培制度

水稻栽培制度(包括水稻茬口、品種布局、栽培方式和栽插期)與水稻螟蟲種群數量的消長和為害有密切關系,具體體現在凡是使水稻分蘗期和孕穗期與螟蟲盛孵期相遇、種植結構復雜、布局混亂,為螟蟲提供過渡橋梁田的耕作類型,螟蟲種群數量大,水稻受害重。三化螟由于食性單一,這種現象尤為突出。發生與環境關系天敵

螟蟲的天敵種類很多,對抑制其發生有一定的作用。

捕食性天敵:青蛙、蜻蜓、步行蟲、隱翅蟲、虎甲、蜘蛛、鳥類等。

寄生性天敵:各類寄生蜂、病原微生物防治技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