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第1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第2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第3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第4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詩人。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王勃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后,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朝】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1、這首詩是詩人二十一歲游蜀之前供職長安時期的作品。杜少府:名不詳。少府:唐人對縣尉的尊稱。蜀川:猶言蜀地。又作“蜀州”。<新唐書·地理志>載: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垂拱二年為公元六八六年,其時王勃已去世十年,故當以“蜀川”為是。2、城闕:唐代的都城長安。闕,宮門前的望樓。輔三秦:以三秦為輔。長安位于三秦的中樞,故云。輔:護衛。三秦:今陜西省一帶,古時為秦國。項羽滅秦后分秦地為雍、塞、翟三國,分封秦降將章邯等三人為王,故稱“三秦”。這里泛指長安附近的關中之地。3、風煙:風塵煙嵐,指極目遠望時所見到的景象。五津:蜀中長江自灌縣以下至鍵為一段的五個著名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里以五津代指蜀地。津:渡口。4、宦游:因仕宦而漂泊。5、比鄰:近鄰。古時五家相連為比。6、“無為”兩句:不要因為分別就像小兒女一樣傷感流淚。7、杜少府:名不詳,唐人稱縣尉為少府。8、之任蜀川:到蜀地去上任,“蜀川”,一本作“蜀州”。9、城闕:指長安。10、三秦:項羽分秦地為雍、塞、翟三國,合稱三秦。此泛指陜西一帶。11、五津:蜀中長江自湔堰至犍為一段的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12、宦游:遠游四方以求仕宦。13、無為:不要。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這是送別之作,是唐詩中很有代表性的壯別詩,頗能體現初盛唐時期人們志存高遠的精神風貌。詩中有深情的勸慰,卻不因遠別而悲傷,表現了詩人真摯的友情和寬大的胸懷。首聯點明送別地點和友人赴任之處,場景開闊,氣勢雄偉,是典型的唐詩風味?!帮L煙”與“望”字之中,已露惜別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意、關切之情。次聯進一步寫送別心情:彼此的宦游感受是一樣的。頸聯宕開一筆,申述對離別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詩最精警之處。尾聯相互勸慰勉勵。建安詩人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云:“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后展殷勤。憂思成疾芃,無乃兒女仁。”對這首詩的構思立意很可能有所啟發。但王勃的詩句更精煉、更概括、更蘊藉。<唐詩意>云:“慰安其情,開廣其意,可作正小雅?!睔v代文人賦詩送別,有惜別和壯別兩類,而大抵以惜別為多。即使是心高氣盛的初盛唐文人士子,每當送別,也多依依之情。唯此詩及高適<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乃壯別詩之代表作。<批點唐音>云:讀此詩“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高宗總章二年(669),王勃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五月游蜀。此后,他所寫的大量送別詩,如《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別人四首》、《別薛華》、<重別薛華>等,就再難聽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樣爽快的聲音了。如<別薛華>: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往,俱是夢中人。首聯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游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蒙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因首聯已對仗工穩,為了避免板滯,故次聯以散調承之,文情跌宕。“與君離別意”承首聯寫惜別之感,欲吐還吞。翻譯一下,那就是:“跟你離別的意緒??!……”那意緒怎么樣,沒有說;立刻改口,來了個轉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寬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樣遠離故土,宦游他鄉;這次離別,只不過是客中之別,又何必感傷!三聯推開一步,奇峰突起。從構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的啟發。但高度概括,自鑄偉詞,便成千古名句。尾聯緊接三聯,以勸慰杜少府作結?!霸谄缏贰?,點出題面上的那個“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作者在臨別時勸慰杜少府說: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連,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遠隔千山萬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鄰一樣近嗎?可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像一般小兒女那樣。南朝的著名文學家江淹在<別賦>里寫了各種各樣的離別,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許多送別詩,也大都表現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這一首,卻一洗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這首詩也寫出王勃的樂觀向上,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離遙遠,也會覺得近在咫尺。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一種主題。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離,再會難期,就連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這些送別或留別的詩里,難免染上凄涼、傷感的色彩。江淹《別賦》所謂“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在古代確乎是這樣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論,古人寫的別詩,也有明朗樂觀之作。初唐詩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14歲時應舉及第,當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貶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參軍,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職還是丟掉了。他的父親受他牽累,貶為交趾令。他渡海省親,不幸溺水而死。年僅25歲?!端投派俑问裰荨肥撬陂L安的時候寫的?!吧俑?,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開頭兩句分別點出送別的地點和行人的去向?!俺顷I”,指京城長安,闕是宮門兩邊的望樓?!叭亍保褐搁L安附近。項羽破秦后,把秦國原來的地盤分為雍、塞、翟三國,封秦朝的三個降將為王,稱為“三秦”?!俺顷I輔三秦”,是說京城長安周圍有三秦夾輔著。“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從灌縣到犍為這一段有白華津、萬里津等五個渡口,稱“五津”。長安是詩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宮闕,氣象雄偉,歷歷在目。杜少府離開這里,自然是戀戀不舍。而將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一近一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行者、送行者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縣尉這樣一個小官,長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個很不得志的知識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當他們走出都城,遠望五津的時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會溝通在一起?!芭c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共鳴寫了出來。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離鄉遠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長安,去和留雖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別之意卻是一樣的??!這兩句表現的感情很真摯,態度很誠懇,一種體貼關注的語氣,從字里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是很動人的。五六句忽然將筆鋒一轉,轉而去寬慰那即將遠行的友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鄰。”意思是說:我們分手之后,雖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傷。海內有知心的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像是近鄰一樣。最后兩句就此再推進一層說:“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币馑际?,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離別而悲傷,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樣地別淚沾巾。以上四句是從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脫化出來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離時寫道:“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庇终f:“憂思成疾,無乃兒女仁!”但王勃的詩更凝練、更鮮明?!端投派俑问裰荨肥情L期以來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至今還常被人們引用。這首詩寫得樂觀開朗,沒有一般贈別詩常有的那種哀傷和悱惻。我想,這正是它受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它的情調和唐朝前期經濟文化走向繁榮、封建社會上升發展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樸素無華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也正是它的好處。從齊梁到初唐,浮華艷麗的詩風一直占據著詩壇的統治地位。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扭轉了齊梁詩風,為詩歌創作開創了新的風氣。王、楊、盧、駱,“以文章名天下”,稱“初唐四杰”,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杜甫在<戲為六絕句>里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倍鸥φf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與名俱滅”,而“四杰”卻像萬古長流的江河,他們的美名永遠不會泯滅。杜甫對“四杰”的推崇是一點也不過分的。就拿王勃這首詩來說吧,并不堆砌辭藻和典故,只是用質樸的語言,抒寫壯闊的胸襟。但在質樸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語中又包含著對友人的體貼,絕不是一覽無余、索然寡味。詩人本來是要勸慰杜少府的,勸他不要過于感傷。但并不是一上來就勸他,而是先用環境的描寫襯托惜別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樣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種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說,山高水遠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溝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過于悲傷。這樣寫來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會感到親切,他那點纏綿悱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開了。

1、本文選自《王子安集》(《四部叢刊》本)。

2、少府:官名,在唐代指縣尉。

3、之:到,往。本是虛詞在這里用作動詞。

4、蜀州:現在四川崇州。也作蜀川。

5、城闕(què):皇宮門前的望樓,往往被用來代表京都。這里指唐朝都城長安。

6、輔:以……為輔,這里是拱衛的意思。

7、三秦:這里泛指秦嶺以北、函谷關以西的廣大地區。本指長安周圍的關中地區。秦亡后,項羽三分秦故地關中為雍,塞,翟三國,以封秦朝三個降將,因此關中又稱“三秦”。

8、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譯為:江邊因遠望而顯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

9、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里泛指蜀川。

10、君:對人的尊稱,這里指“你”

11、宦(huàn)游:出外做官。

12、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我國疆土四周環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

13、天涯:天邊,這里比喻極遠的地方。

14、比鄰:并鄰,近鄰。

15、無為:無須、不必。

16、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17、沾巾:淚水沾濕衣服和腰帶。意思是揮淚告別。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1-3題。城闕輔三春,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1.誦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B.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C.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D.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2.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是被稱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點出了送別的地點,第二句則把讀者的視線引向了杜少府即將赴任之地。

C.頷聯是說,詩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聯緊承頸聯而來,詩人勸慰杜少府,不要在臨別之時像兒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淚。

3、這首濤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傳誦的句子,請說說它好在哪里。解析:這三道題比較全面地考查了對古詩的賞析,突出了文學鑒賞能力的重要性。第1題考查詩歌的誦讀第2題考查對常識、內容和情感的把握第3題考查對名句妙處的品味,是一道開放題。

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1-3題。城闕輔三春,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1.誦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B.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C.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D.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2.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是被稱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點出了送別的地點,第二句則把讀者的視線引向了杜少府即將赴任之地。

C.頷聯是說,詩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聯緊承頸聯而來,詩人勸慰杜少府,不要在臨別之時像兒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淚。

3、這首濤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傳誦的句子,請說說它好在哪里。解析:這三道題比較全面地考查了對古詩的賞析,突出了文學鑒賞能力的重要性。第1題考查詩歌的誦讀第2題考查對常識、內容和情感的把握第3題考查對名句妙處的品味,是一道開放題。答案:1.B(“離別”和“宦游”分別各是一個詞語,不能分開。)

2.C(錯在對詩句內容的曲解。)

3.自古以來,寫離別的詩大多情感悲傷、基調低沉,而王勃的這兩句寫得昂揚樂觀,能給朋友以安慰和鼓勵,對待離別態度很積極。(供參考,意思對即可

1.人們常用唐代詩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詩句“

”,表達朋友雖然相距遙遠卻如在身邊的感情。2.杜甫的<<望岳》中,詩人想像登上泰山之巔抒發豪情的詩句是:

,

。3.陸游的《游山西村》景物描寫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誦的兩句詩是:

4.王維的《使至塞上》以傳神的筆墨,刻畫奇特壯美沙漠景象的兩句詩是:

。5.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最后兩句詩,將詩人因朋友離去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抒寫到了極致.這兩句詩是:

,.6.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盂子在《魚我所欲也》中進一步闡述孔子的思想,表明儒家的生死義利之辨:

。7.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蘊涵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8.清代鄭板橋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描繪了一幅聽竹的畫面,我們學過的陸游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也有一句描繪類似情景的詩句:

。9.晏殊《浣溪沙》詞上片“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兩句構成“新”與”舊”的對比,下片構成“來”與“去”對比的詞句是:

10.白居易的《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刻畫了賣炭翁雖然衣服單薄,但仍希望天氣更冷一些,只為炭能賣個好價錢的復雜矛盾心理;<<觀刈麥《中也有反映勞動者這種復雜矛盾心理的詩句:

11在“中國現代文學館”中,趙樸初先生借用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的詩句為“冰心館”題了詞。你覺得最有可能的一句是:

。12.在我國古代,很多文人身處逆境還關心著社會,在他們的詩文中表現出了博大的胸懷,如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就有:

13《愛蓮說》中從生長環境的角度描寫蓮品質高潔質樸的句子是:

,

14<<黃鶴樓》一詩中表達詩人濃濃的鄉愁的句子是:

,

?15.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一詩中,運用比喻表現宋朝國勢危亡、個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16如何正確對待別人的優點和缺點呢?孔子曾說過:“

?!保ㄕ撜Z))

17.《登飛來峰》中與“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是:,

。18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運用比喻、融人議論、表明心志的句子是:

。19.今年六月,世界人民見證了“三峽蓄水315""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觀,酈道元描述的昔日“眠者歌日”的“

,

”的三峽秋日的凄涼景況將一去不復返了。20《觀書有感》這首詩中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的兩句詩是:,

。21.王安石在《書湖陰先生壁》中巧用擬人,化靜為動的詩句是:

22.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插入了一段對往事的回憶,說明親賢遠佞是關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他認為只要對“貞良死節之臣”“親之信之,就將帶來一個好的結果,在文中表明這個重要結果的詩句是:

,

。23.<醉花陰》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以生動的形象來表達相思之苦,并將“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義蘊涵其中的詞句是:

,

。24.辛棄疾在《破陣子》一詞中,表達其建功立業的詞句是:

。25《(論語)十則》中,感嘆時間流逝的名句是:

。26理行路難》中,最能表現詩人李白抱負遠大、執著自信、勇往直前的詩句是:

。27.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文中,用取譬設喻的方法來闡述道理。其中“

,

?!倍?,則重點從舍生取義的角度,進一步證明了本文“舍生而取義”這個中心論點。28陶淵明《飲酒》中描繪傍晚時分山中美麗景色的詩句是:。

29.曹判認為魯莊公“可以一戰”的理由是:

。30.《魚我所欲也》中可以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

。31.在劉禹錫的<陋室銘=中,通過寫來往人物來表現室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

。3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關系的句子是:

33.現實生活中,人們為了表明“只要謙虛求教.到處有老師”的觀點時常引用《<論語>十則=中孔子的話:“

?!?4《五柳先生傳》中表現五柳先生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的人格的兩句贊語是:

。35.《馬說》一文中揭示千里馬被埋沒原因的句子是:

,。

36過零丁洋》一詩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

,。

37.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各行各業的許多有志青年積極投身到建設祖國的浪潮中老一輩的建設者們無不欣慰地說:

,

。[用趙翼《論詩》中相關詩句回答]38.古代詩詞與季節有關的,多是悲秋或喜春之作。然而也有感受獨特、與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