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上所說的表與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般把體表肌膚經絡劃分為表,而復期。表證表證是六淫、疫癘、蟲毒等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機體,正氣〔衛氣〕抗邪解為是表里淺深輕重層次劃分的辨證分類方法。臨床上表證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較輕,病程較短,有感受外邪的特點。以治愈。假設外邪不解,則可進一步內傳,而成為半表半里證或里證。由于六淫邪氣客于肌表,阻遏衛氣的正常宣發,郁而發熱。衛氣受遏,失去外,故脈浮。證候類型也很簡單,臨床常見的表證有以下幾種。汗、頭身痛,苔薄白而潤,脈浮緊。治療以麻黃湯為根底方加減變化。汗出,脈浮緩治療以桂枝湯為根底方加減變化。表熱證〔外感風熱證〕:是感受濕熱〔風熱〕之邪,又稱外感風熱證,在溫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黃,脈浮數,臨床治療以銀翹散,麻杏石甘湯,白虎湯等為根底方化裁。里證里證是泛指病變部位在內,由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里證〔及半表半里證〕的特定證候,一般都可屬血津精逆亂而致病。在上、在氣者,屬陽證者較輕淺;在臟、在下、在血者屬陰證者,則較深重。不同的里證,可表現為不同的證候,故一般很難說那幾個病癥就是里證的代較為簡潔而易于取效。如何區分表證和里證區分表證和里證,主要是審察寒熱病癥,一般說來,外感病中,發熱惡寒同如咳喘、心悸、腹痛、嘔瀉之類表現為主癥,鼻塞頭身痛等非其常見病癥;半表多有變化;表證多見浮脈,里證多見沉脈或其它多種脈象。此外,辨表里證尚應參考起病的緩急、病情的輕重、病程的長短等。表證和里證的關系人體的肌膚與臟腑,是通過經絡的聯系、溝通而表里相通的。疾病進展過程里邪出表等。表證和里證在同一時期消滅,稱表里同病。這種狀況的消滅,除初病即見表證又見里證外,多因表證未罷,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標病,如本有內傷,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傷飲食之類。表里同病的消滅,往往與寒熱、虛實互見。常見的表寒里熱,表熱里寒,表虛里實、表實里虛等,詳見寒熱虛實辨證。扭轉病勢,或因勢利導,均具有重要意義,下面艾蓬軒帶您看下辯證要點。疾病在進展過程中,由于正邪相爭,表證不解,可以內傳而變成里證,稱為扭轉病勢,或因勢利導,均具有重要意義,下面艾蓬軒帶您看下辯證要點。表里的寒熱虛實辨證要點〔一〕表里的寒熱虛實等。數等。表實:發熱惡寒,無汗,身痛,脈浮有力或浮緊等。里熱:蒸蒸發熱,不惡寒反惡熱,口渴飲冷,煩躁,尿赤,舌赤苔黃,脈洪數有力。遺精,舌胖嫩,苔白,脈沉弱。苔黃厚而燥,脈沉實等。〔二〕表里同病熱結旁流之里熱證,即為表里俱熱。如太陽病表寒未解,證見惡寒重發熱輕,舌質淡苔白,脈浮緊;而里寒復作,證見腹痛下利或五更泄瀉之里寒證,是為表里俱寒證。即為表里俱實。表里俱虛:如陰陽兩虛或氣血兩虧的證候。表熱里寒:如患者素有中寒或內傷生冷,而復感表熱;或是外現風熱之證,復見下利、便溏之里寒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價電纜出售合同范本
- 在農村種地合同范本
- 弱電發包合同范本
- 托管學生租賃合同范本
- 房產買賣解約合同范本
- 企業文化揭秘培訓課件
- 2025年采礦區計量磅房管理合同
- 2025勞動合同案例分析
- 2025實驗室租賃合同范本
- 2025深圳租房合同模板
- 2025年綿陽燃氣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年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知識題庫及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農村電網改造升級供電協議合同范本3篇
- 農業執法業務培訓課件
- 【MOOC】健康傳播:基礎與應用-暨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基于地統計學方法的土壤重金屬污染物空間分布及擴散特征研究》
- 申能集團在線測評題目
- 企業管理咨詢服務合同與企業管理服務合同
- 中年職業規劃
-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實施條例
- DB41T 2280-2022 路橋用泡沫輕質土應用技術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