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高一地理_第1頁
3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高一地理_第2頁
3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高一地理_第3頁
3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高一地理_第4頁
3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高一地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巖石圈與地表形態第三節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HANGZHISHI /朝\序如銅一、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地表形態對聚落分布的影響:(1)聚落:人類從事生產生活活動而聚居的場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體,以及與人們生產生活相關的各種設施。(2)南北方聚落差異地區聚落特點北方平原地區規模較大,呈團聚型、棋盤式,聚居的人修多南方丘陵地區、山區規模較小,空間分布相對分散,聚居的人口少.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1)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因素。①自然因素:地形、氣候、水文等。②社會經濟因素:人口、資源、城鎮分布、工農業生產水平、科學技術等。(2)我國交通線路的分布特點。①西部稀疏、東部稠密。②平原地區交通線路一般呈網絡狀。③山區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3)交通線路選線的一般原則。①充分考慮沿線的自然、經濟、社會、交通、技術、生態等因素的綜合影響。②選擇有利地形。③降低工程造價,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二、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是明顯的。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也逐步在增大。各種人類活動不斷的塑造著新的地表形態。

.人類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既有合理的,遵循著自然規律的,例如修筑梯田、開挖溝渠;也有不合理的,違背自然規律的,例如毀林開荒、圍湖造田。魅0舜重點A」」BA^GZHONGDMN 集"要嬴重點一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地形對聚落形態的影響:(1)地形對聚落形態的影響。類型圖示影響因素典例集中式S河流少、地形開闊,聚落以某功能區為中心向四周發展成都“北方的村落帶狀①高原的河谷(地勢低、氣溫較高);②山區地形限制;③河網密度大的平原蘭州、南方的村落amai組團1■H受地形或河流阻隔,聚落由兒片組成,各片就近組織生產和生活,之間有一定距離武漢(2)地形影響聚落區位。表現原因典例平原城市等聚落發育的理想環境地勢平坦,節省建設投資,土壤肥江r便于農耕,交通便利我國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勢較低的第二級階梯上山區一般氣候寒冷,地措相對較低,溫度條件相西寧位于涅水谷地.和高城市多分小在對優越:地形、水源等條件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原山問谷地中好太原位于汾河谷地熱帶地區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熱帶的平原地區氣候過于濕熱,高原上比較涼爽巴西利亞、墨西哥城等位于熱帶地區的高原上2.地形對交通運輸等工程建設的影響:(1)對線路走向的影響。

原則原因山區的線路一般選擇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且線路學呈“之”字形彎曲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自然條件相對優越,呈之"字用零曲可以減緩道路的坡度平原地區線路受限較小,但一般避開沼澤、少占耕地、少過河、盡量經過村鎮、小城市且高大中城市的距離近節約建設成本,保證運輸安全、節約用地避開斷層、滑坡、泥石源等地質宓害多發的地區保證運輸安全,減少災害的影響(2)對線網密度的影響。 J自然條件不利,且人口密山地.丘陵地〕度較小,姓僑相對落后.區密度較小r對運輸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線戴,本高(3)影響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山區交通運輸方式多以公路為主,而后才是鐵路。(4)影響交通運輸建設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區交通運輸建設成本低于山區。(5)位于大地形單元交界處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交通聯系幾乎都要經過河西走廊;大型山脈的埡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經過多個埡口。?【典幽析】(2017?海南高考)位于嶺南山地的某縣90%以上的土地不適宜耕種和聚落建設,主要集鎮位于較大的山間谷地。集鎮住宅多為三層,其二層和三層也開有外門,如下圖所示,盡管水淹頻率很高,但這些集鎮住宅“淹而不沒,災而無難”。據此完成⑴?⑶題。(1)在農業社會,制約該縣聚落規模的主要條件是( )A.谷地面積B.河流水量C.林木產量D.風俗習慣(2)這些集鎮住宅二層和三層都開外門,主要是為了( )A.通風B.避災C.采光D.美觀(3)這些集鎮遭遇的洪水特點是( )①礫石多 ②退水快③歷時長 ④流速慢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1)A(2)B(3)C【解析】第(1)題,由文字材料可知,該縣90%以上的土地不適宜耕種和聚落建設,主要集鎮位于較大的山間谷地,所以谷地面積是制約該縣聚落規模的主要條件。第(2)題,該縣集鎮位于較大的山間谷地,水淹頻率很高,所以集鎮住宅二層和三層都開外門,可以在一、二層被洪水淹沒時,方便避險和出行,所以這些集鎮住宅能夠“淹而不沒,災而無難”。第(3)題,根據材料提示,這些集鎮住宅“淹而不沒,災而無難”,說明集鎮遭受的洪水破壞力較弱,由于該集鎮位于較大的山間谷地,洪水來時流速慢,帶來的礫石少,洪水退水快。重點二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工監【典例懈晰](2018?海南高考)歷史上,黃河輸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幾十年來,我國重點開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并在黃河上修建水庫,使下游年均來沙量大幅減少。治理前后黃河下游來沙量的變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據此完成(1)、(2)題。(1)在黃土高原治理中植樹種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 ②減少徑流③沉積泥沙④降低風速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2)修建水庫不僅可以攔截泥沙,還可以放水沖沙,以減少下游河床淤積。沖沙效果最佳的水庫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續放水 B.枯水期持續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答案】(1)A(2)D【解析】第(1)題,黃土高原最突出的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作用。第(2)題,將水庫下游河床淤積的泥沙沖走需要河水具有較大的侵蝕和搬運能力,而河流的搬運能力與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關。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較小,侵蝕、搬運能力弱,此時水庫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對下游河床的沖刷。但是如果持續放水,則需要的時間較長,單位時間內所放水量也過小,因此影響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庫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L舜?習 BANGLIANXI 輯聒卷路聒趣(2019?全國卷I)下圖示意我國東北某區域鐵路線的分布,該區域鐵路修建的年代較早,近些年幾乎廢棄。據此完成1?3題。1.該區域鐵路線主要沿 ( )A.等高線分布 B.河谷分布C.山脊線分布 D.山麓分布.該區域修建鐵路主要是為了運輸 ( )A.原木 B.農產品C.工業品 D.石材.近些年來,該區域鐵路幾乎廢棄的主要原因是 ( )

A.設施陳舊 B.運速太慢C.線路過密 D.運輸需求太小(2020?石家莊模擬)如圖是2000年和2010年云貴高原某流域(起始海拔1210m)鄉村聚落在各海拔和20CW年MIO年坡度的分布變化圖。讀圖,回答4、5題。4.2000?20CW年MIO年坡度的分布變化圖。讀圖,回答4、5題。4.2000?2010年新增鄉村聚落主要分布于 ( )I-祖力w7葉的1R1210J25O129Q13押,制1410海技』e面朝小m??上網年T-2口I口年A.較低海拔的山地陡坡B.較低海拔的河谷階地C.較高海拔的山地緩坡D.較高海拔的沖積平原.該流域鄉村聚落的變化會使該流域( )A.農業規模下降B.暴雨災害增加C.生態環境改善D.環境負荷加重(2020?臨沂高二檢測)我國傳統村落指民國以前建村,較好保留了歷史沿革,村落內建筑環境、建筑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風民俗,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下圖示意河南傳統村落分布。據此完成6、7題。.造成河南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B.地形C.氣候 D.文化

.河南省中西部傳統村落保留數量多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遷出少 B.中原文化歷史悠久C.交通不方便 D.現代化農業水平高讀某區域示意圖,回答8、9題。.綜合圖中信息,制約a地區發展交通運輸的主要因素是 ()A.氣候 B.河流C.地形 D.資源.為發展a城鎮及附近地區的經濟,計劃修建由a城鎮至c港口城市的公路。圖中最合理的選線方案是( )A.①線路 B.②線路C.③線路 D.④線路卜圖為“我國某區域(約34°33/N,n4049/E附近)不同時期城市位置變遷圖”。讀圖,完成10、11題。圖倒?主河消卜圖為“我國某區域(約34°33/N,n4049/E附近)不同時期城市位置變遷圖”。讀圖,完成10、11題。圖倒?主河消.S6-等高線Am一城市卿f方向1254年mi年10.圖示時期,該地地貌變化的自然原因是( )A.流水堆積A.流水堆積B.流水侵蝕C.風力堆積 D.風力侵蝕11.有關圖示區域城市搬遷原因及選址區位的說法正確的是( )A.避免被風沙掩埋背風坡B.避免被風沙掩埋迎風坡C.避免水災高地D.避免水災遠離河流長江九江段位于江西省北部邊境,地處長江中下游的分界處。1963?2002年,該河段在人工護岸堤的作用下,兩岸堤線已穩定。該河段河床演變受長江中上游來水來沙影響顯著,河床水深最大的部位稱為深水槽,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下圖示意“1963?2002年長江九江段某斷面河水深度變化”。據此完成12?14題。基準深慳Mi 基準深慳Mi L963年 1972― 2002年。J距北岸起點舶離Ml12.1963?1972年河床斷面的總體變化表明長江中上游()A.毀林現象嚴重 B.森林覆蓋率提高C.含沙量減少 D.水庫數量大增.與1972年相比,2002年該河床斷面深水槽位置的南北變化產生的影響是( )A.河床不斷變窄 B.河床不斷變寬C.主航道變深 D.主航道南移.針對1963?2002年該河床斷面的變化趨勢,應采取的措施是()A.北岸要加強堤防工程建設B.南岸要加強護岸工程建設C.長江中上游水庫要加強攔水攔沙D.長江下游要加強節約用水15.黃土地貌是一種獨特的地貌形態,它對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巨大的影響。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黃土峁、黃土梁和黃土塬是黃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態。材料二隨著時間的推移,黃土高原的地表越來越破碎,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越來越嚴重,為減少這種影響,需要采取一系列針對性的措施。分別寫出甲、乙、丙圖所示黃土地貌的名稱。從自然地理的角度闡述黃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態的演變過程。簡述黃土地貌的演變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為減緩黃土地貌演變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人們動用了推土機等大型機械,實施土地平整工程。簡要分析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產生的不利影響。16.下圖示意我國某地區主要交通線和城鎮的分布,據此完成下列問題。口城鎮16.下圖示意我國某地區主要交通線和城鎮的分布,據此完成下列問題。口城鎮■=高速公器■::閑山峰?,高程.1巾—河流唱”尊高我-m0 15 孫+5I 1_ d從地表形態影響的角度,概括甲、乙兩地間主要交通線的分布特點并簡析原因。【答案】1.B2.A 3.D【解析】第1題,圖中可以看出鐵路線大致與河流流向重合,故鐵路線主要沿河谷分布。圖中中部為山峰,河流大致呈放射狀分布,因此鐵路并非沿等高線分布;山脊不會有河流存在,山麓處不會形成多處河流的分水嶺。第2題,圖中鐵路沿河谷修建,直達山頂。從材料上可知該處為我國東北地區,結合經緯度可以判斷大致位于長白山一帶,為我國重要的天然林分布區,可以判斷主要是運輸原木。農產品、石材的分布與河谷沒有必然聯系,工業品多分布在人口密集區,而不是山地。第3題,由于鐵路主要是運輸原木,隨著東北地區天然林的減少及近些年對森林保護的加強,原木外賣量減少,對原木運輸的需求量明顯減少,導致鐵路幾乎廢棄。只要區域內有一定的產品運輸需求,陳舊的設施會得到維護,不會導致鐵路幾乎廢棄;山地地區,鐵路運速本來就不太快,且當地以運輸原木為主,對運速的要求并不高,因此運速太慢不會導致鐵路廢棄;圖中只有三條鐵路,并非同向且通向不同區域,故線路稀少。【答案】4.B5.D【解析】第4題,圖a表示鄉村聚落集中分布在較低海拔處,且2000?2010年較低海拔處分布面積增長較大,圖b表示鄉村聚落集中在坡度小的區域,且2000?2010年坡度小的區域分布面積增長較大,故新增鄉村聚落主要分布于較低海拔的河谷階地。第5題,讀圖可知,該流域鄉村聚落密度、新增鄉村聚落的坡度和海拔都在增大,故目前農業規模增大。該流域鄉村聚落的變化不會使暴雨災害增加。為了獲得土地資源,擴大農業生產規模,該流域人類活動逐漸向高海拔和較大坡度的區域擴展,這樣勢必導致環境負荷增加,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答案】6.B7.C【解析】第6題,由圖可以看出,河南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差異主要表現在傳統村落基本集中于海拔200?1000米且相對高差較小的位置,這樣的位置不僅可以建房生活,還可以防黃河水患,可見,地形條件是主要因素。第7題,河南省中西部傳統村落多位于海拔較高處的山區,由于交通不方便,受人類干擾少,保留數量多。【答案】8.C 9.A【解析】第8題,從圖中可以看出a地位于小盆地內部,四周山脈的阻擋制約了交通運輸的發展。第9題,從圖中可以看出①線路沿河谷分布,地形平坦,施工難度小;②、③、④線路都要穿過山地,地形復雜,施工難度大。【答案】10.A 11.C【解析】第10題,根據經緯度及圖中等高線判斷,該區域位于我國東部平原地區,有河流分布,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為主,風力作用主要發生在我國西北地區;從圖中等高線變化可知,該地海拔上升,應為流水堆積作用的結果;如果是流水侵蝕作用,海拔應降低。第11題,從圖中城市搬遷方向可知城市從海拔低的地方搬遷到海拔高的地方,因為城市位于河流附近洼地,易出現水災,故搬到高地。【答案】12.A 13.D14.B【解析】第12題,由圖可以看出,圖中1972年河水深度總體較1963年淺,說明這一時段內河床整體抬升,河流淤積嚴重,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是長江中上游地區毀林開荒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森林覆蓋率提高,使其保持水土能力增強,河流含沙量減小,河床斷面深度會增加;中上游地區水庫數量增多,河水中的泥沙會在庫區沉積下來,導致該河段泥沙含量減少,河床深度會增加。第13題,從圖中可以看出,與1972年相比,2002年河床斷面的深水槽位置距離北岸相對較遠,深水槽位置南移,由于深水槽水深,可以航行大型船舶,說明主航道南移;河床變化情況、主航道變深與深水槽位置無關。第14題,在所示期間該河段北岸河床變化不大,河床較淺,泥沙在北岸沉積相對較多,北岸堤壩相對安全;從圖中可以看出,深水槽位置不斷南移,說明南岸受流水侵蝕嚴重,故應加強堤防建設;從1972年到2002年河床深度加深,說明上游來水泥沙含量減少,故無需加大攔水攔沙措施;長江下游所采取措施與本斷面河床變化情況關系不大。.【答案】(1)名稱:甲為黃土塬、乙為黃土梁、丙為黃土峁。演變過程:由于黃土結構疏松,加之黃土高原地處東部季風區,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沖溝,原始地表被破壞,形成黃土塬;黃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沖溝進一步發展、深切、變寬,頂部面積減小,變為長條形的黃土梁;黃土梁被后來形成的溝壑橫向切割,逐漸破碎,演變為黃土峁。(2)不利影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