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高考二輪復習課件【知識建構+拓展點播】全國卷山東卷區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_第1頁
2022屆高考二輪復習課件【知識建構+拓展點播】全國卷山東卷區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_第2頁
2022屆高考二輪復習課件【知識建構+拓展點播】全國卷山東卷區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_第3頁
2022屆高考二輪復習課件【知識建構+拓展點播】全國卷山東卷區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_第4頁
2022屆高考二輪復習課件【知識建構+拓展點播】全國卷山東卷區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區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

第一站:青海湖。材料一:斑頭雁是食草性水禽,喜集群,飛翔能力強,有遷徙習性,其遷徙路線和時間相對固定。斑頭雁于3月中下旬到達青海湖開始營巢、產卵,6月中旬至7月中旬進入孵化高峰期,然后育雛、換羽,8月底開始遷出。下表為青海湖附近某地多年平均氣溫觀測資料。年份123456789101112全年平均氣溫(℃)-7.4-3.91.98.112.415.317.316.612.36.6-0.3-5.76.11.分析青海湖斑頭雁繁育過程與當地氣溫變化的關系。(6分)3月中下旬氣溫回升,湖面解凍,飛回繁殖地;6、7月份氣溫為一年中最高,有利于孵化;8月底以后氣溫開始逐漸下降,開始南遷。每年3月中旬青海湖附近地區氣溫回升,6、7月氣溫為一年中最高時期,有利于雁卵的孵化和幼雛的生長發育,8月底以后氣溫開始逐漸下降,于是開始向南遷移。2.簡述斑頭雁從青海湖到雅魯藏布江一帶遷徙過程的時空特點,并說明沿途停留地環境的主要特征。(4分)時空特點:歷時長;距離遠;多次停留特征:高(原)寒(冷)濕地(河湖、沼澤等)材料二:圖1為斑頭雁在亞洲地區的主要遷徙路線示意圖,圖2為斑頭雁從繁殖地遷至越冬地的實際觀測路線及沿線停留地示意圖。斑頭雁從青海湖到雅魯藏布江一帶遷徙過程歷經3個月時間,遷徙范圍接近1500km,中間有多次停留,歷時長,距離遠,多次停留是遷徙過程的突出時空特點,沿途停留地多是青藏高原的河流、湖泊、沼澤等高原濕地。3.分析斑頭雁遷徙至恒河口與卡納塔克邦濕地越冬的主要原因。(6分)緯度低;海拔低;北部山地高原對寒冷氣流阻擋;冬季氣溫與水溫較高;食物豐富。材料二:圖1為斑頭雁在亞洲地區的主要遷徙路線示意圖,圖2為斑頭雁從繁殖地遷至越冬地的實際觀測路線及沿線停留地示意圖。南亞地區緯度低,海拔低,而且北部高于阻擋了北方南下的寒冷氣流,所以冬季氣溫溫暖,形成斑頭雁重要的越冬地。恒河河口濕地受冬夏季風交替控制,形成熱帶季風氣候,印度河濕地區域終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形成熱帶沙漠氣候。第二站:黃土高原研究表明:黃土高原造林區域地表溫度的變化主要由白天地表溫度變化主導而表現為降溫。森林的反照率(反射太陽輻射與入射太陽總輻射的比值)通常低于草地和農田,造林能夠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導致地表溫度升高;但相較于草地和農田,森林具有較大的葉面積和表面粗糙度,并且森林生理活動消耗的水分更高,因此,造林可促進蒸散發(地面上植物的蒸騰與植株間土壤蒸發量之和),致使地表溫度降低。下圖(a)示意黃土高原造林在不同季節對白天和晚上地表溫度的影響,(b)示意黃土高原造林在不同季節對反照率和蒸散發的影響。1.說出黃土高原造林區域地表溫度表現為降溫的依據。(4分)造林地區地表溫度的變化主要由白天地表溫度變化為主導;森林覆蓋增加后蒸散發增加造成的降溫作用大于(強于、高于)反照率減小造成的增溫的作用。第二站:黃土高原研究表明:黃土高原造林區域地表溫度的變化主要由白天地表溫度變化主導而表現為降溫。森林的反照率(反射太陽輻射與入射太陽總輻射的比值)通常低于草地和農田,造林能夠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導致地表溫度升高;但相較于草地和農田,森林具有較大的葉面積和表面粗糙度,并且森林生理活動消耗的水分更高,因此,造林可促進蒸散發(地面上植物的蒸騰與植株間土壤蒸發量之和),致使地表溫度降低。下圖(a)示意黃土高原造林在不同季節對白天和晚上地表溫度的影響,(b)示意黃土高原造林在不同季節對反照率和蒸散發的影響。2.黃土高原的造林對地表溫度的影響具有季節性周期變化,整體上,春季和夏季的降溫程度較大。分析造林地區春季和夏季的降溫程度較大的原因。(4分)黃土高原為溫帶地區,植被的生長主要在春季和夏季,該時期的蒸散發作用對造林區域溫度下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反照率減少導致該區域變暖,蒸騰更多的水分,從而在生長季持續降溫。

研究表明:黃土高原造林區域地表溫度的變化主要由白天地表溫度變化主導而表現為降溫。森林的反照率(反射太陽輻射與入射太陽總輻射的比值)通常低于草地和農田,造林能夠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導致地表溫度升高;但相較于草地和農田,森林具有較大的葉面積和表面粗糙度,并且森林生理活動消耗的水分更高,因此,造林可促進蒸散發(地面上植物的蒸騰與植株間土壤蒸發量之和),致使地表溫度降低。下圖(a)示意黃土高原造林在不同季節對白天和晚上地表溫度的影響,(b)示意黃土高原造林在不同季節對反照率和蒸散發的影響。3.從氣溫的角度,分析森林恢復對黃土高原氣候變化的意義。(6分)森林恢復可以吸收大氣二氧化碳,減緩溫室效應;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把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儲存起來;森林恢復對地表有降溫作用,在區域尺度上減緩了氣候變暖的趨勢。植被具有調節氣候的作用:降低氣溫,降低氣溫日較差和氣溫年較差;增加空氣濕度,增加降水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措施

2.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1)全球變暖對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的影響①對海平面和海岸帶的影響②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

④對工業的影響

⑤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⑥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2)全球變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響具體表現生存空間的喪失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馬爾代夫、圖瓦盧等大洋中的一些小島國面臨被海水淹沒的風險加劇資源危機或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水、耕地等戰略資源的數量減少和穩定性降低當某種資源的供給不能滿足維持社會正常運轉最低需求時,就會在國家內部出現資源危機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威脅所付出的代價超過其承受能力時,可能引發經濟或政治危機影

響具體表現激化國家間的資源爭端一個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資源危機時,可能引起國家間的資源爭奪,進而引發政治、經濟、外交等諸多領域的矛盾,甚至導致武裝沖突受其他國家波及而間接影響國家安全氣候變化對某些國家造成的生存環境惡化和資源短缺等不利影響,通過環境難民、國際資源市場價格波動等途徑傳遞到其他國家,間接威脅這些國家的國家安全第三站:格達半島

格達半島位于俄羅斯西伯利亞西北部,這里地表凍土廣布,廣闊的苔原上棲息繁衍著成群的馴鹿,俄羅斯在這里設立了自然保護區。圖甲為格達半島位置示意圖。

隨著氣候的變化,近年來該地區地表陸續冒出了數千個“地下氣囊”。這些“地下氣囊”在地表鼓起,好像一個個小山丘。有些“地下氣囊”爆炸后釋放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氣體,從而形成了巨大的甲烷坑洞(見圖乙)。

甲烷是有機質在隔氧環境下分解而成,是一種比二氧化碳更加活躍的溫室氣體,雖然在大氣中數量較少,但其時紅外線長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0余倍。圖丙為凍土碳循環及甲烷形成過程示意圖。(1)簡述格達半島“地下氣囊”的形成原因。(6分)【解析】(1)分析格達半島“地下氣囊”的形成原因主要從“氣的產生”和“囊的出現”進行分析:當地緯度高,氣溫低,較多的土壤有機質在凍土中積累,隔絕氧氣,土壤有機質在缺氧條件下分解形成甲烷,并在凍土封閉環境下進行積累;隨著氣候變暖,永久凍土解凍,地表壓力減小,產生的甲烷氣體膨脹,使地表膨脹隆起。【答案】格達半島氣溫較低,土壤有機質積累較多;(2分)地表多凍土,隔絕氧氣,土壤有機質在缺氧條件下分解形成甲烷,并在凍土封閉環境下進行積累;(2分)氣候變暖,永久凍土解凍,產生的甲烷氣體顯著增加,地表膨脹隆起。(2分)甲烷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分子式是CH?,分子量為16.043。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也是含碳量最小(含氫量最大)的烴。甲烷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廣,是天然氣,沼氣,坑氣等的主要成分,俗稱瓦斯。它可用來作為燃料及制造氫氣、炭黑、一氧化碳、乙炔、氫氰酸及甲醛等物質的原料。(2)氣候專家認為凍土活化將會加速全球變暖進程,請解釋原因。(6分)【解析】因為凍土融化,大量甲烷從土層進入大氣層;甲烷對地表輻射的吸收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0余倍,增強溫室效應,使得凍土消融加快,更多甲烷進入大氣,從而加速全球變暖進程。【答案】全球變暖導致凍土消融,大量甲烷從土層進入大氣層;(2分)甲烷對地表輻射的吸收能力強,增強溫室效應,使得凍土消融加快,更多甲烷進入大氣。(2分)(3)說明格達半島大量出現的甲烷坑洞對馴鹿生存的影響。(6分)【解析】甲烷坑洞對馴鹿生存的影響主要從生存空間的破壞、氣候變暖、馴鹿活動安全隱患等方面分析:大量甲烷坑洞出現導致馴鹿棲息地面積減小,趨于碎片化,破壞苔原地表植被,減少馴鹿食物來源;坑洞釋放出大量甲烷導致當地氣溫進一步升高,使喜寒的馴鹿難以適應;大量坑洞對馴鹿的遷徙覓食造成安全隱患。【答案】大量甲烷坑洞出現導致馴鹿棲息地面積減小,趨于碎片化,大量坑洞對馴鹿遷徙覓食造成安全隱患;(2分)破壞苔原地表植被,減少馴鹿食物來源;(2分)坑洞釋放出大量甲烷導致當地氣溫進一步升高,使喜寒的馴鹿難以適應。(2分)(4)有人提議建設天然氣工廠收集土層中的甲烷,請提出反駁意見。(6分)【解析】對建設天然氣工廠收集土層中的甲烷,提出反駁意見,主要從當地建設工廠的不利區位條件和產生的環境問題分析:當地人口稀少,基礎設施不足,建設成本高;甲烷氣體分散,采集成本高;當地市場狹小;工廠建設破壞馴鹿棲息地,侵占馴鹿自然保護區;苔原帶生態脆弱,工廠建設導致生態失衡等。【答案】工廠建設破壞馴鹿棲息地,侵占馴鹿自然保護區;(2分)苔原帶生態脆弱,工廠建設導致生態失衡;(2分)當地人口稀少,基礎設施不足,建設成本高;(2分)甲烷氣體分散,采集成本高。(2分)

探究“生態孤島”梵凈山的地理環境材料一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森林覆蓋率達30.8%,是長江、珠江上游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該省可用于農業開發的土地資源不多,土層厚、肥力高、水利條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坡地石漠化現象較嚴重,地表水資源也較缺乏。材料二梵凈山,被譽為黔山第一山,位于云貴高原東部邊緣向湘西低山丘陵過渡的大斜坡地帶,山體垂直高差達2000米以上,它主要由變質巖組成,周圍被廣闊的喀斯特地貌環繞,這使梵凈山成為“生態孤島”,展現和保存了中亞熱帶孤島山岳生態系統和顯著的生物多樣性。材料三下圖為梵凈山垂直帶譜圖1.根據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分析貴州土地貧瘠且地表水缺乏的原因。(6分)根據所學內容可知,貴州位于云貴高原,該高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降水較多;云貴高原地形崎嶇,地勢起伏較大,水流速度快;云貴高原夏季多暴雨,加上地形崎嶇,水土流失較嚴重,石漠化顯著,土層薄,導致土壤養分難以積累;該地區為石灰巖,受流水的溶蝕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地表多溶洞,地表水易滲漏,導致地表水缺乏。(1)貴州高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較多;地勢起伏較大,流速快;水土流失較嚴重,土層薄,導致土壤養分難以積累;該地區為喀斯特地貌,地表多溶洞,地表水易滲漏,導致地表水缺乏。2.根據材料,簡析“生態孤島”梵凈山生物多樣性顯著的自然原因。(6分)根據題干可知,梵凈山位于云貴高原東部邊緣,在我國南方地區,由于緯度較低,熱量豐富;梵凈山山體垂直高差達2000米以上,說明相對高度大,不同海拔水熱條件差別大,導致自然帶垂直差異顯著;該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共同的影響,帶來大量濕潤水汽,受地形抬升后形成豐富的地形雨,降水多;梵凈山主要由變質巖組成,變質巖巖石堅硬,難以被流水溶蝕,地表水資源豐富,且土壤較肥沃,從而導致“生態孤島”梵凈山生物多樣性顯著。(2)緯度較低,熱量豐富;相對高度大,自然帶垂直差異顯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帶來濕潤水汽,受地形抬升后形成豐富的降水;變質巖難以被流水溶蝕,地表水資源豐富,且土壤較肥沃。①天敵、②災害、③外來物種入侵土壤.,水源條件好水生動物生存環境(1)生存空間①湖面(海域)廣闊,生存空間大;②跨度大(流程長),水域環境多樣,種類繁多;③河湖(海)相連,有利于×××洄游產卵。(2)氣候①緯度低(高),水溫高(低),生長速度快(慢);②水溫適宜,利于產卵、繁殖;③水域淺(緯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3)水文①鹽度高(低),適宜咸水(淡水)魚類生存;②緯度(海拔)高,鹽度低、水溫低,適宜冷水性魚類生長;③結冰期長,存活率低;④水質好。①多條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匯(上升流/水溫變化明顯),底層海水上泛,營養鹽類豐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②水草豐美/其他魚類為×××提供充足餌料。水環境食物缺少天敵制約,繁殖速度快,種群密度大。天敵①水質下降,污染加重;②過度捕撈。人類活動動物的生存環境3.指出梵凈山南、北坡各自然帶高度差異較小的原因?(2分)三維設計216頁梵凈山位于我國南方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緯度低,氣溫高,熱量條件好,因此山體南、北坡水熱條件差異極小,從而導致南、北坡各自然帶高度差異極小。(3)梵凈山南、北坡水熱條件差異極小,從而導致南、北坡各自然帶高度差異極小。在貴州銅仁,有著一個“天空之城”,美麗、圣潔而莊嚴。這里既有遺落人間的梵天凈土,也有別具風情的苗疆邊地。銅仁地處貴州省東北部武陵山區的腹地之中,全境以山地為主,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