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蔣王中學2022高二歷史上學期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江蘇省揚州市蔣王中學2022高二歷史上學期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江蘇省揚州市蔣王中學2022高二歷史上學期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江蘇省揚州市蔣王中學2022高二歷史上學期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江蘇省揚州市蔣王中學2022高二歷史上學期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揚州市蔣王中學2022高二歷史上學期期末試卷含解析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薄伽丘在《十日談》中有段議論:“我們人類向來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區分人類的標準,那發揮大才大德的人才當得起一個‘貴’,否則就只能算是‘賤’。”這段議論A.否定教會的作用B.矛頭直指封建專制C.肯定人的作用D.宣揚了等級觀念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閱讀材料提取信息:《十日談》貫穿了人文主義思想,揭露教會的腐化與貪婪,從而歌頌現實生活,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提倡生而平等。考點: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文藝復興2.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社會根源是A生產力的發展B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轉變C諸侯國的支持D中國社會由分裂走向統一參考答案:B3.下列各選項中,中外名著創作于同一世紀的是()A.關漢卿《竇娥冤》與莎士比亞《哈姆雷特》B.郭守敬《授時歷》與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C.曹雪芹《紅樓夢》與薄伽丘《十日談》D.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與洛克《政府論》參考答案:D4.班固曰:“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才、孝廉,皆自仲舒發之。”材料表明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學的正統地位已確立B.武帝拜董仲舒為相后,實行了一些尊儒措施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D.舉孝廉、興太學的做法是為了提高儒學地位參考答案:D5.粉碎“四人幫”后,鄧小平先后強調“科技是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其影響下,我國出現的科技成果是(

)①“兩彈”的爆炸成功

②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③“神舟”五號飛船成功進行載人飛行

④“銀河”系列計算機誕生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③④參考答案:D6.《明史?劉健傳》中記載到:孝宗時劉健與李東陽、謝遷俱在內閣,“三人同心輔政,竭情盡慮,知無不言。(孝宗)初或有從有不從,既乃益見信,所奏請無不納”。材料體現了A.內閣擁有決策大權B.軍機大臣權力日重C.內閣地位逐漸上升D.君權和相權的矛盾參考答案:C根據“(孝宗)初或有從有不從,既乃益見信,所奏請無不納”可知,孝宗對內閣的票擬從開始的可從或不從到后來都被采納,說明內閣地位逐漸上升,C正確;內閣是皇帝的顧問班子,沒有決策大權,A錯誤;清朝設立軍機處,排除B;內閣閣臣不是宰相,D錯誤。點睛: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孝宗)初或有從有不從,既乃益見信,所奏請無不納”,結合所學明朝內閣的知識分析解答。7.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是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內部潛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下列封建王朝的政治舉措旨在分割相權的是(

①漢武帝實行中外朝制度

②唐代設三省六部

③宋朝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

④清朝設軍機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參考答案:C8.有人把太平天圍運動的發展歷程分為“宗教構夢、戰爭追夢、政策筑夢、內亂毀夢”四個篇章。“戰爭追夢”主要是指()A.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B.金田舉義,建號天國C.干王理政,《資政新篇》 D.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參考答案:考點:太平天國運動.解析:本題考查太平天國運動.考查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進程的史實.考查學生對太平天國運動進程史實的掌握.答案: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宗教構夢、戰爭追夢、政策筑夢、內亂毀夢”分別是指太平天國運動利用拜上帝教組織起義力量;發動北伐、西征、東征等戰爭;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變革中國;“天京變亂”導致革命力量由盛轉衰的史實,因此“戰爭追夢”主要是指發動北伐、西征、東征等戰爭,故A項正確.BCD三項不符合題意,應排除.故選A.9.1979年11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和加拿大客人談及經濟體制改革時語驚四座,充分體現了總設計師的高瞻遠囑。然而,當時的報紙刊登了一條不足200字的報道和﹣幅照片,至于談話內容則只字未提。對此有學者評論說:“鄧小平的高瞻遠矚變成多數人的共識,還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對鄧小平當時的“高瞻遠矚變”的合理解讀是()A.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B.提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結合C.全面闡述“一國兩制”的構想D.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參考答案:考點:GB:改革開放.分析:本題考查改革開放.考查鄧小平的“高瞻遠矚變”的含義﹣提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結合.考查學生抓住關鍵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改革開放相關知識的掌握.解答:依據題干時間“1979年11月”,AD兩項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與題干時間不符,應排除.依據題干“1979年11月”、“經濟體制改革”,結合所學可知,1979年是改革開放初期,經濟體制處于探索階段,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和加拿大客人時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語驚四座,而且由于計劃經濟思想的束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被大多數人接受需要時間,但經過實踐證明這一理論是正確的,因此鄧小平當時的“高瞻遠矚變”是指提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結合,故B項正確.“一國兩制”的構想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是解決祖國統一問題的,故C項錯誤.故選B.10.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則,禁止同姓之間通婚。周王室必須和異姓諸侯國通婚。各級貴族也是如此,必須和異姓的貴族通婚。周人的這一制度A.體現王權衰落的趨勢B.利用分封維系家族親情C.凸顯了西周中央集權D.有利于鞏固周王室統治參考答案:D【詳解】材料中“和異姓諸侯國通婚”“和異姓的貴族通婚”,有利于周王室擴大統治區域,進一步密切關系,故D項正確。材料與“王權衰落”無關,故A項錯誤;維系家族親情與材料中“與異姓諸侯國通婚”“和異姓的貴族通婚”不符,故B項錯誤;中央集權始于秦朝,故C項錯誤。11.亞里士多德指出,“平民群眾具有最高權力;政事裁決于大多數人的意志”是雅典政治的本質特征。從職能和地位看,古希臘設置的國家機構中最能夠證明此觀點的是A.陪審法庭

B.公民大會

C.十將軍委員會

D.五百人議事會參考答案:B12.《詠弓》“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遠。落雁帶書掠,啼猿映枝轉”。這主要體現了李世民的()A.擅長騎射,窮兵黷武

B.頗有文采,重視“文治”C.觀測天象,關注農業

D.游手好玩,破壞生態參考答案:B13.“這種宇宙理論極其詳盡地描述了天上與人間的平行……一個好皇帝會帶來和平和豐收,一個壞皇帝則帶來動蕩和饑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闡述該理論的是A.孔子 B.老子 C.韓非子 D.董仲舒參考答案:D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傳統思想。材料中“一個好皇帝會帶來和平和豐收,一個壞皇帝則帶來動蕩和饑荒”反映的是天人感應的思想,故選擇D項。14.一位科學家的墓碑上鐫刻著這樣的銘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個說明了行星的運動和圖像。”這位科學家應該是A.伽利略B.牛頓

C.愛因斯坦

D.普朗克參考答案:B15.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是(

A.教派內部的派系斗爭

B.世俗封建主與教會間的爭權斗爭C.新興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

D.農民階級的反封建斗爭參考答案:C16.王安石變法措施中,兼有打擊官僚貴族特權,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農民生產時間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稅法參考答案:B考點: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青苗法是每年春夏兩季青黃不接時,政府貸款或谷物給農民,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保障了農業生產,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A項排除;免役法,又稱募役法,政府向應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戶,按貧富等第收取免役錢,雇人服役,其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以及保障農民生產時間、打擊官僚貴族特權的作用,B項正確;市易法是在東京設置市易務,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打破了大商人壟斷市場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并不能保障農業生產時間,C項排除;方田均稅法是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實每戶占有土地的數量,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使豪強地主據實納稅,農民得到實惠,D項排除。故正確選項為B。17.歷史學家費正清說:“在證明了法家思想確有效用的同時,秦王朝也(從反面)體現了孟子的一個思想的正確——政府最終還是要依靠被統治者的默認。”此處孟子的“一個思想”具體是指A.仁者愛人,克己復禮B.民貴君輕,當行仁政C.加強中央集權D.兼相愛、交相利參考答案:B【詳解】由“秦王朝也(從反面)體現了孟子的一個思想的正確——政府最終還是要依靠被統治者的默認”得知孟子的這一思想是“民貴君輕”,統治者要實行“仁政”,故B項正確;A項是孔子的思想,排除;C項是法家的思想,排除;D項是墨家的思想,排除。18.20世紀20年代,西歐出現一種新現象:剛剛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人可以從國家有關機構、學會或工業公司得到研究資助。這一現象反映出A.愛因斯坦相對論推動基礎科學研究發展到新的階段B.民主體制的普遍建立為人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C.人們認識到科學對技術和生產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D.已經形成了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相對論在材料中沒有體現,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政府對科技的支持,與政體無關,B項錯誤;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材料中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人可以得到研究資助反映出基礎科學的重要性和人們的重視,C項正確;知識經濟為基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D項時間不符。【考點定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19.源遠流長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圖片呈現的漢字字體中最早出現的是:參考答案:C20.弗洛姆深刻地指出“19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20世紀的問題是人死了。”你認為以下哪種理解正確?A.19世紀宗教信仰不存在了,20世紀人們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生意義B.19世紀人從神學束縛中解放,20世紀人類陷入信仰危機和精神困境C.19世紀強調人的價值,20世紀人類面臨傳染病、災難和污染的威脅D.19世紀科學快速發展,20世紀科學面對倫理道德的巨大挑戰參考答案:B21.孟子的思想主張是①“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制天命而用之”④

“人之初,性本善”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參考答案:B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張。依據所學,③“制天命而用之”是這一時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子的主張,故排除含有此項的選項,即排除ACD三項,所以應選B。22.近代以來有三種主要的社會學說,據此,各國建立起獨具特色的政治經濟制度。閱讀以下表格,甲、乙、丙三國分別是國家學說內容甲政府的權力應該縮小,不必干涉經濟事務,應該自由訂約、自由競爭、自由貿易。乙提高政府的權力,獎勵科學研究,發展民族工業,采取保護關稅政策。丙廢除私有財產制度,將主要財產都改為社會共同所有,由社會集體控制。

A.德國、英國、蘇聯

B.英國、德國、蘇聯

C.蘇聯、德國、英國

D.英國、蘇聯、德國參考答案:B23.閱讀下表,(注:表中之數字,表示各朝代在各區域中治水事業活動之次數。)據此無法推論的是A.從漢代到唐朝疆域不斷擴大B.黃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點C.水利是傳統農業發展的命脈D.經濟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轉移參考答案:A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數據表格,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表格中的數據分布可以得出黃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點,如漢唐時期陜西與河南的治理次數一直都很高,唐朝時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的治理次數也很高,也反映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聯系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特色,可知水利是傳統農業發展的根本,據此分析可知BCD均符合題意,而A的表述在題干中無法反映,故選A。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水利治理【名師點睛】北宋之前的中國古代城市,政治、軍事意義更大,市只是城內很小的區域,而且在時空上受到官府的嚴格控制,經濟功能處于從屬地位。宋以后,隨著商業與城市的發展,城市內打破了市坊界限,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漸增強,并且出現了純粹經濟功能的工商業市鎮。24.日俄之所以會通過自上而下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是因為①兩國封建勢力都較為強大②兩國都沒有出現革命形勢③兩國資本主義都較弱④兩國統治者都把發展資本主義放在首位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參考答案:C日俄兩國封建勢力都較為強大,故通過自上而下改革,故①正確;當時兩國都出現了革命形勢,故②錯誤;當時兩國資本主義都較弱,無力領導自下而上的革命,故封建統治者自上而下改革,故③正確;兩國統治者都把鞏固統治放在首位,故④錯誤。故①③組合正確。故選C。25.排巫運動發生在近代早期的歐洲,1580至1660年間是排巫運動最狂熱的時期。其間,許多人被迫害致死,其中95%是女性,多為衰老貧困的單身女性。“排巫運動”的發生表明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歐洲(

)A.仍然缺乏理性精神

B.科學精神高漲

C.需要繼續進行反教會斗爭

D.人文精神增強參考答案:A26.有學者評價說:“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對的。……不難想象那些兇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這句格言干出什么樣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這句格言為任何邪惡的行徑裝上科學或哲學的門面。”“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A.體現古代希臘人文主義的本質 B.使哲學成為一門真正研究“人”的學問 C.重新建立了人們道德價值觀念 D.否定了神的存在,樹立了人的尊嚴價值參考答案:本題考查古希臘哲學,解題的關鍵是“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對的。……不難想象那些兇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這句格言干出什么樣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這句格言為任何邪惡的行徑裝上科學或哲學的門面”。“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對的。……不難想象那些兇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這句格言干出什么樣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這句格言為任何邪惡的行徑裝上科學或哲學的門面”對人的本性的認識、分析和探究的同時對人給予理性的教化和培養,體現古代希臘人文主義的本質,故A正確;B是蘇格拉底,排除;CD材料未體現,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中檔,考查古希臘哲學,它的核心是認識人自己,樹立人自身的價值,在對人的本性的認識、分析和探究的同時對人給予理性的教化和培養。27.據李約瑟《中華科學文明史》記載:“(中國古代)統治者殘暴,記載的日食現象就多;統治者開明,日食便很少發生”。導致中國古代天文記載呈現這一特點的思想是A.人定勝天B.天人感應C.道法自然D.相生相克參考答案:B統治者是否開明和日食多少的關系是典型的天人感應思想在作怪,選B是符合題意的,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應思想而非人定勝天、道法自然、相生相克,選項A、C、D均不符合題意。28.1938年7月出版的某論著說:“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在其是一個大國家,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這一論述A.反映出當時抗戰已進入戰略相持階段B.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綱領C.科學預見到了抗戰的艱巨性和持久性D.折射出中國共產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參考答案:C【詳解】據材料“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在其是一個大國家,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可知抗戰的艱巨性和持久性,C正確;據所學可知1938年10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故A錯誤;1935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B錯誤;材料只是敘述了抗戰的艱巨性和持久性,沒有涉及抗戰的力量問題,D錯誤。29.俄國在19世紀曾與西歐國家發生過兩次大的戰爭。在這兩次戰爭中,“俄國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時一樣勇敢地作戰”,但戰爭的結局大為不同,并對俄國和歐洲的歷史造成了很大影響。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①1812年戰爭的勝利挫敗了拿破侖稱霸歐洲的野心②1812年戰爭鞏固了十二月黨人對現存制度的信念③1855年戰爭前赫爾岑等人提出了解放農奴的主張④1855年戰爭的失敗迫使沙皇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參考答案:B30.明清時期,江南市鎮自發形成了各類功能性自治組織,如規范本鎮本行業交易活動的行會、維持治安的保甲、負責慈善事業的義莊等,事類不一,互不統屬。這表明明清時期A.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動B.商人自治引起了基層行政體系的改變C.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傳統基層治理模式相結合D.封建國家放松了對基層社會的管控參考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江南市鎮自發形成了各類功能性自治組織”其中包括一些對基層的管理,故C選項符合題意。江南地區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動材料體現不出來,A選項排除。商人自治材料不體現,B選項排除。封建國家對基層的態度材料沒有涉及,D選項排除。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漢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最高議事機關又稱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由政事堂開會議決,送進皇宮劃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下。沒有政事堂蓋印,即算不得詔書,在法律上沒有合法地位……必得中書、門下二省共同認可,那道敕書才算合法.

——錢穆《國史新論》

材料二

唐太宗發現有一人詐偽做官,便下令處死。但負責審理此案的官員戴青說:“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年發耳,陛下發一朝之而許殺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對他說:“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憂也!”

——引自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三

以天下為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謬既多,不亡何待!

——《貞觀政要·論政體》材料四

明太祖說:“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翰廷總之,所以穩當。”

——《洪武實錄》請回答:(1)結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權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約?據此概括唐初的君主專制制度呈現出怎樣的特點?(3分)(2)根據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唐太宗與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3)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變革對中國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4分)參考答案:(1)制約:皇權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約。(1分)特點:皇權之下的民主制。唐代在君主專制政體下形成了集體決策的局面,君臣關系、中央各部門之間的關系都配合得比較協調。但從本質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專制的統治。(2分)(2)唐太宗認為設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決策失誤而亡國。明太祖認為設置丞相是政治動亂的根源,應集中權力于皇帝一人。(4分)(3作用不一致:唐朝處于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權制,有利于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而明朝以來中國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專制主義的強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不利于社會進步。(4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國,幾乎從來沒有受到過真正強大的文明挑戰,始終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圍的國家……應當向我們學習、進貢、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屬是否歸順,而輕視疆土劃分。歷代王朝認為模糊波動的邊界反而有助于鼓勵蠻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穩固的邊界卻會阻斷華夏文明價值的擴張,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邊緣模糊。“朝貢體系自漢末就得到了確認,并在此后成為中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紀中后期。”中國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屬國的形式鞏固邊關。——摘編自葛兆光《關于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材料二19世紀中葉后,清王朝面臨強敵竊邊的邊疆危機。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隨洋務派曾國藩、李鴻章,擔任其幕僚,長期辦理洋務外交,得以了解和學習西方外交理念及其運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與英國進行西南邊界勘定和界務談判中,明智而務實的薛福成拋棄傳統的“天下——王土”觀念,代之以“寸土必爭”的領土主權意識。1892年,薛福成與英國就滇緬邊界劃分進行了多次談判,援引國際公約,收回了滇邊部分領土和權益,他還力請朝廷選將練兵,切實加強西南邊境的軍事防衛。西南地區從王朝國家的“藩籬”,變成了與內地“唇亡齒寒”的邊防要地。中法戰爭后,清王朝分別與法、英勘定滇緬、滇越、粵越以及西藏與尼泊爾、東北與日朝之間的邊界線,這些較為清晰的現代民族國家間的邊界線,意味著傳統的屬國或朝貢關系最終裂變。——摘編自林開強《清王朝國家疆域邊界意識簡析》(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古代與近代中國疆域邊界觀念不同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中國國家疆域邊界意識的積極意義。

參考答案:(1)不同原因:古代中國:堅持天朝上國觀念;中華文明長期居于領先地位。近代中國:列強侵略,民族危機日益嚴重;西學東漸,逐步接受近代化理念,促進外交與國際接軌。(2)意義:疆域邊界意識的增強,有利于擺脫陳腐的觀念束縛,推動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促進了外交近代化;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有利于鞏固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任答3點,言之有理即可)【詳解】(1)原因:據材料“凡是周圍的國家,中國人就相信他們文明等級比我們低,應當向我們學習、進貢、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屬是否歸順”可知中華文明長期領先世界,因此古代中國堅持天朝上國的觀念;據材料可以得出近代中國主權觀念的增強在于列強侵略加劇,民族危機加深;洋務運動過程中西方思想學說以及近代外交理念逐漸傳入中國,促進了近代中國疆域邊界觀念的形成;從薛福成的活動可以看出清政府逐步接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