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_第1頁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_第2頁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_第3頁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_第4頁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核心提示復習本課需重點把握2個基本觀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2個特點(實踐與真理的特點),2個關系(實踐與認識、真理與謬誤)等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

活動。(1)凡是實踐,都是以

為主體、以

為對象的

活動。(2)實踐是一種

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

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2.實踐的特點實踐具有

個特點。客觀世界物質性人客觀事物物質性直接現實性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準確理解實踐的特點(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這是實踐活動與人的認識活動的區別所在。實踐的客觀物質性首先由實踐的構成要素的客觀性決定。無論是實踐的主體、實踐的手段還是實踐的對象都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因而也具有客觀性。(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這是實踐活動與動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動的區別所在。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人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這是實踐活動與孤立的個人活動的區別所在。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并且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實踐的形式、內容、規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4)實踐的三個基本特點是統一的。實踐既具有客觀物質

性,又具有主觀能動性,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這

是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觀區別于以往舊的實踐觀的標志所

在。夸大第一個特點否認第二個特點會導致機械唯物主

義,而夸大第二個特點否認第一個特點會陷入唯心主義。[特別提醒]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不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對主觀世界的改造就不屬于實踐的范疇。1.2012年3月31日20∶30~21∶30,全球數千個城市及數百個景點和標志性建筑將共同參與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倡導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地球一小時”活動節約的能源雖然有限,但是,當環保意識深入人心并化為自覺保護環境的實踐時,就會對全球節能減排事業作出巨大的貢獻。這說明

①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能動的物質性活動②實踐是按照主觀的內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動③實踐具有能動性、社會性和客觀性的突出特點④實踐是人類應對環境的有效合理的適應性活動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實踐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的特點,能夠把主觀與客觀聯系起來,①③正確。②夸大了主觀能動性,否認了實踐的客觀物質性,排除。④承認了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否認了主觀能動性,排除。答案:B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

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

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

的產物。能動主體客體實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1)認識產生于

的需要。(2)

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3)

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實踐實踐實踐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1)實踐處于

的交匯點上。(2)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

的存在變為

的存在。(3)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

和實踐所產生的

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主觀客觀觀念現實認識結果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從

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實踐改造世界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1)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2)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實踐第一的

觀點,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具

體的歷史的統一。[誤區警示]誤區一:認識的來源與獲得認識的途徑是一樣的警示:(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無論

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實踐是

認識的唯一來源。(2)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

經驗是通過親身參加實踐獲得的經驗;間接經驗則是從他

人那里獲得的經驗。因此,實踐不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誤區二:科學理論也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警示:(1)科學理論作為一種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活動具

有指導作用,但不能據此認為科學理論也是檢驗認識

的真理性的標準。(2)主觀認識和客觀事物自身都不能作為判斷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只有實踐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從而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因此,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2.(2012·重慶高考)科學理論并非一成不變:一旦有了更好的解釋,舊理論就需要修正。科學家隨時準備改變自己的信念,并與觀察、實驗中獲取的數據保持一致,這并不是他們的弱點,相反,這正是他們的力量所在。這說明 (

)①科學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②科學認識隨著客觀規律的發展而發展③科學家的信念是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④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答案:B1.真理是客觀的(1)真理的含義: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

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

性: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只有

真理。真理面前

。正確客觀一個人人平等1.正確理解真理的客觀性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真理的客觀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真理內容的客觀性,即真理作為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本身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二是指真理檢驗標準的客觀性,即真理是實踐檢驗的結果,而實踐本身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性活動。

(2)真理內容的客觀性,決定了在同一時間、地點、條件下,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認為在同一條件下,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存在著多個真理性的認識是錯誤的。(3)堅持客觀真理,必須反對主觀真理。認為“有用即真理”等觀點,是唯心主義哲學的真理觀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

,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

。(2)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

的統一;真理和

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條件范圍謬誤具體歷史謬誤2.正確把握真理與謬誤的關系(1)區別。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著嚴格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對立的。(2)聯系。①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沒有謬誤作比較,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作比較,也就無所謂謬誤。事實上,在人的認識過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沒有謬誤,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錯誤的發生。②真理與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它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一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謬誤之所以發生,往往是因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條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理存在的條件范圍內,謬誤就會轉化為真理。謬誤向真理轉化的另一種含義是指人們可以從錯誤認識中引出真理性的認識,錯誤認識成為正確認識的先導。[特別提醒]真理的具體性是真理相對于特定過程來說的,強調縱向的變化;而真理的條件性相對于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強調橫向的變化。3.黑格爾說:“真理是在漫長地發展著的認識過程中被掌握的,在這一過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繼續。”這說明真理(

) ①在認識過程中不斷被推翻②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超越自身③是具體的、有條件的④在認識中不斷超越歷史條件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C1.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受到

的限制,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各種條件2.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

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

的過程。無限變化永無止境3.認識的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

的前進或

的上升。

,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

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波浪式螺旋式檢驗與時俱進發展正確理解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1)從每個具體認識及人的現實認識能力上看,任何認識

都是有限的,任何認識都不是終極認識。每一具體認

識受各種條件制約,只能是對世界一個層次、一個方

面、一個發展階段的認識,只能是相對正確的認識。

人的現實認識能力也是有限的,人類不能完全認識所

有的事物,對每個具體事物的認識也達不到終極認識。(2)從認識的目的、人的認識能力的發展上看,認識又是

無限的。人類認識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們改造

世界的活動是沒有止境的,也不是機械地重復,而是

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認識應不斷發展,為實踐

的發展提供指導。(3)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能力也是不斷發展的,

因而人的認識也是無限發展的,是有限性和無限性的

統一。4.(2012·山東高考)自1956年美國科學家在試驗中直接觀測

到中微子后,人類對中微子的研究不斷深入。2011年9

月,歐洲核子中心稱發現“中微子超光速”現象,同時指

出實驗過程存在誤差,呼吁全球科學家進行更多的實驗

觀察和獨立測試。材料蘊含的哲理是 (

)A.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B.真理和謬誤沒有原則界限C.科學實驗是社會存在的基礎D.改造世界是認識世界的目的解析:本題以中微子研究為背景,考查學生運用所學哲理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在中微子研究過程中,既有不斷的深入,也有誤差,說明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故A項正確;B項說法錯誤,真理與謬誤有明確的界限;C項錯誤,社會存在的基礎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D項與題意無關。答案:A[品味經典]

1.(2012·福建高考)在牛頓經典力學問世后的200多年時間里,

許多科學家認為,整個宇宙都要服從這一“永恒定律”。

20世紀初,愛因斯坦發現牛頓的運動定律只有在宏觀低

速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牛頓力學的“永恒定律”神話被

告打破。這啟示我們 (

)A.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B.人們對同一確定對象會有多個真理性認識C.對同一事物的判斷因人的主觀性而產生差異D.真理適用于任何已知和確定的歷史條件和范圍[解題指導]本題考查的是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A正確,應選。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只有一個。B、D本身說法不對,C與題意不符。

[答案]

A2.(2012·新課標全國卷)以前,人們往往認為一切生物的生

長都依賴陽光。現在科學家發現,在水深超過4000米的

可見光不能到達的海底,在高溫、高壓、劇毒、缺氧的

環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熱液生物,它們靠海底熱液

帶出的能量進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機質而生存。這從一個

側面表明 (

)①對真理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循環過程②真理是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③客觀事物的復雜性決定了認識的反復性④認識只有不斷超越歷史條件才能成為真理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題指導]科學發現生物對陽光的依賴程度的不同認識說明真理具有相對性,需要不斷發展,②正確;也說明客觀世界的復雜性給人們的認識帶來的反復性,③亦正確;但不能認為認識發展只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也不能認為真理是超越歷史條件的,①④說法錯誤。

[答案]

C3.(2012·海南高考)2011年9月,科學家在“中微子振蕩實驗”

中測量出中微子的運行速度超過光速,但隨即發現實驗

存在問題,測量結果有待進一步驗證。最新測量結果顯

示,中微子的運行速度并沒有超過光速,原測量結果存

在誤差。由此可見 (

)①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②原有的真理性認識常常在新的實踐活動中被推翻③認識運動是從認識到實踐再到認識的螺旋式上升過程④認識隨實踐發展而發展,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無止境的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題指導]材料表明了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認識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①④正確;②說法錯誤,真理性認識是發展的,不是被推翻;認識運動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螺旋式上升過程,③錯誤。

[答案]

B4.(2012·廣東高考)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中,中國人民不斷戰勝各種艱難險阻,進一步堅定了“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開放的共識。2012年2月,溫家寶總理在廣東調研時指出,20年前鄧小平南巡關于“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的教導至今仍有深遠的指導意義。結合材料,運用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原理,分析“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這一論斷,并闡述其現實意義。解析:本題要求運用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原理回答相關問題,指向性非常明確。解答時,要答出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及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同時,要結合材料具體分析。答案:(1)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是這一認識的基礎。②實踐是認識的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需要推動這一認識的深化。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實踐檢驗了這一認識的真理性。(2)現實意義: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重溫這一論斷有利于排除爭論和干擾,深化體制改革,提高開放水平,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煥發生機和活力。(須準確展開原理,且結合材料分析得當,才能給相應分數)[高考定位]縱觀歷年高考,本部分內容都是考查的重點,著重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這要求考生一是要牢記認識論的相關基礎知識,二是要能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瞭望窗]………………(蘊含理論的新聞)[透析鏡]……(新聞背后的道理)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體現了認識論的哪些道理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①實踐及其特征②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理論分析(1)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幾千年來,人們

對太空的向往和探索、中國載人航天發展“三

步走”戰略體現了這一點(2)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仿制到自行研制,走過

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

均體現了這一點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理論分析(3)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

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我國在每一次太空探

索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并使之不斷成熟和

完善,體現了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命題室]……(命題專家的設計)“嫦娥奔月”“萬戶飛天”“太空漫步”……幾千年來,對廣袤的太空,中華民族充滿了期待,充滿了向往,中國人對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過。據此回答1~2題。1.三國時期,我國已經有了關于火星的明確記載,表明古人

已經用肉眼對火星的運轉作了比較準確的觀察;17~19世

紀,歐洲人用望遠鏡觀測到火星的表面有許多河床,這些“證據”令許多人相信火星上有智慧的動物;1965年7月以

來,人類利用宇宙探測器探測火星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

2004年,人類近距離拍攝到火星的表面有許多類似月球表

面的坑洞,并觀測到火星表面的氣溫、氣壓等現象。人們

對火星的認識過程佐證了 (

)①世界是復雜的和不斷運動變化的,人的認識是無止境的②認識總是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③認識是一個圓圈式的循環往復過程,人的認識具有規律性④本質的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