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宏觀經濟學上課資料尹伯成完整網_第1頁
復旦大學宏觀經濟學上課資料尹伯成完整網_第2頁
復旦大學宏觀經濟學上課資料尹伯成完整網_第3頁
復旦大學宏觀經濟學上課資料尹伯成完整網_第4頁
復旦大學宏觀經濟學上課資料尹伯成完整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會計學1復旦大學宏觀經濟學上課資料尹伯成完整網(一)國內生產總值(GrossDomesticProduct,簡稱GDP)的概念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在本國領土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總和。它是以領土為統計標準。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一、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第1頁/共306頁1、nominalGDP與realGDP2、最終產品與中間產品

3、現在生產和銷售

4、GDP和GNP5、市場活動和非市場活動

6、GDP指標的意義與局限性(二)有關國內生產總值的6個問題第2頁/共306頁1、nominalGDP與realGDP(1)定義:名義GDP是指按產品和勞務的當年銷售價格計算的GDP。實際GDP則是用不變價格(基年的價格)計算的GDP。(2)區別:名義GDP既包括產量的變動又包括物價水平的變動;而實際GDP不受價格變動的影響,只反映生產產量的變動僅僅是產量的變動。實際GDP比名義GDP更能反映真實的經濟福利水平。第3頁/共306頁1、nominalGDP與realGDP(3)GDP緊縮指數(或國內生產總值隱含折算數)我們可以用名義GDP和實際GDP來計算價格指數,即國內生產總值隱含折算數(implicitpricedeflatorforGNP)①GDP緊縮指數就是名義GDP除以實際GDP的值。即:GDP緊縮指數=名義GDP/實際GDP②用GDP緊縮指數計算通貨膨脹率的方法:t年的通貨膨脹率=[(t年的GDP隱含折算數-(t-1)年的GDP隱含折算數)/(t-1)年的GDP隱含折算數)]100%第4頁/共306頁最終產品(finalgoods)是指以消費和投資為目的現期生產和出售的產品。最終產品是和中間產品相對而言的。中間產品(intermediategoods)是指用于生產其它產品的產品;或現期生產出來的但是進入了其他產品或勞務的產品和勞務。具體計算GDP時采用增值法生產階段產品價值中間產品成本增值小麥100---100

面粉12010020

面包15012030

2、最終產品與中間產品第5頁/共306頁GDP計算的是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生產的而不是賣掉的最終產品。存貨視為企業自己買下的存貨投資。往年生產當年出售的不計,本年生產未出售的也計入,看作是企業自己把它買下,當成企業的存貨投資。假定生產1000億元,只賣掉900億元,則GDP仍是1000億元,其中的100億元,為存貨投資。3、現期生產和銷售第6頁/共306頁(1)國民生產總值(grossnationalproduct)

:是指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所擁有的投入要素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總和。(2)GDP與GNP的區別:①GDP按國土原則計算,是一個地域概念,即不論本國居民還是外國居民,凡是在本國國土范圍內的財產和勞務所獲得的收入都計算在內,但不包括本國居民在國外的財產和勞務所獲得的收入。它是一個生產的概念。4、GNP和GDP第7頁/共306頁②GNP則是按國民原則計算,是一個國民概念,包括本國居民在國內和國外的財產和勞務所獲得的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給外國居民的財產和勞務所獲得的收入。它是一個收入的概念。兩者間關系:

GNP=GDP+國外凈要素收入(NetFactorproduct)

,簡稱NFP其中,國外凈要素收入=本國居民從外國獲得的收入–外國居民從本國獲得的收入發達國家GNP大于GDP,說明本國公民在外國的收入大于外國公民在本國的收入。

4、GNP和GDP第8頁/共306頁許多產品和勞務雖然對人們的經濟福利很有關系,但如果不是市場交換活動,就不包括在國內生產總值之中。如自給自足的生產、慈善機構的活動、家務勞動等。5、市場活動與非市場活動第9頁/共306頁6、GNP指標的意義與局限性

(1)GDP核算的意義①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狀況

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狀況主要有3個重要經濟指標,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這三個指標都與GDP有密切關系,其中經濟增長率就是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就是GDP緊縮指數,失業率中的奧肯定律表明當GDP增長大于2.25個百分點時,每增加一個百分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失業率就降低0.5個百分點。第10頁/共306頁6、GNP指標的意義與局限性②宏觀經濟管理中有重要作用如制訂戰略目標、計劃規劃和財政金融政策時,都以達到一定數量的GDP為標準。③在對外交往中有重要意義

與我國承擔的國際義務相關,如承擔聯合國會費;與我國享受的優惠待遇有關,如世界銀行根據GDP來劃分給予優惠的標準。第11頁/共306頁(2)GDP反映福利水平變動存在較大局限性:

首先,它不反映分配是否公平;其次,非市場活動得不到反映;第三,有些嚴重影響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內容無法得到反映;如環境質量的變動、不能反映精神滿足程度,閑暇福利。第四,它把所有市場交易活動反映到GDP來,并不能正確反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無法反映人們從產品和勞務消費中獲得的福利狀況。6、GNP指標的意義與局限性第12頁/共306頁第五,GDP的數值不能完全反映經濟內容的實質。

第六,由于不同國家產品結構和市場價格的差異,兩國GDP指標難以進行精確比較。最后,生活質量的改善不能得到體現。

6、GNP指標的意義與局限性第13頁/共306頁核算GDP有三種基本方法:支出法、收入法、生產法

1、支出法

2、收入法

3、生產法(增加值法)對各個生產階段創造的價值進行進行加總來核算GDP.二、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與核算方法第14頁/共306頁(1)定義:是把一國一定時期投入的生產要素生產出來的物品與勞務按需求者支出的金額分類匯總而成。(2)國民產品和勞務的需求者在GDP核算體系中分為四類: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C):不包括居民購買新建住宅的支出;②國內總投資支出(I):增加或替換資本資產的支出,包括固定資產投資與存貨投資。其中:總投資=凈投資+重置投資(補償固定資本損耗和意外損壞)1、支出法第15頁/共306頁③政府購買支出(G):指各級政府部門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支出,包括政府在軍事設施和物資方面的支出和政府雇員的薪金支出。但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GDP。④商品和勞務的凈出口:(X-M)所以:用支出法核算GDP,公式為:

Y=C+I+G+(X-M)或Y+M=C+I+G+X1、支出法第16頁/共306頁(1)定義:是把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所得到的各種收入加總而成,由于要素的收入從企業角度看即是產品的成本(包括企業利潤),所以這種方法又稱要素成本法。(2)要素收入包括:①工資、利息、租金等生產要素收入;②非公司企業主收入;③公司稅前利潤;④企業轉移支付及企業間接稅;⑤資本折舊。2、收入法第17頁/共306頁所以:用收入法核算GDP,公式為:Y=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統計誤差。第18頁/共306頁(1)定義:是從生產的角度出發,把所有企業單位投入的生產要素新創造出來的產品和勞務在市場上的銷售價值,按產業部門分類匯總而成。(2)計算步驟:第一步,計算各產業部門的總產值。第二步,計算各產業部門的中間消耗第三步,從總產值減去中間消耗,得出各產業部門的增加值。所有產業部門增加值的總和,便是GDP。

——核算國民收入可用生產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但最為常用的為支出法和收入法。3、生產法(部門法或增加值法)第19頁/共306頁1、國民生產凈值(NNP)或國內生產凈值(NDP)(1)定義:NDP或NNP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以貨幣表現的最終產品和勞務價值中扣除固定資產折舊(D)后的余額。(2)公式:

NNP=GNP—DNDP=GDP—D三、幾個重要的國民收入概念第20頁/共306頁2、國民收入(NI:NationalIncome)(狹義)(1)NI定義: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按生產要素因從事生產和提供勞務所掙得的收入,是勞動、資本和土地等生產要素所獲得的全部收入,它是從GDP中減去折舊和間接稅而得到的。(2)公式:NI=NDP-間接稅

=工資+租金+利息+業主收入+企業利潤三、幾個重要的國民收入概念第21頁/共306頁3、個人收入(PI:PersonalIncome)PI:一國一年內個人所得的全部收入,是個人從各種不同來源取得的實際收入的總和。

PI=NI-公司未分配利潤-企業所得稅+政府給居民的轉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三、幾個重要的國民收入概念第22頁/共306頁4、個人可支配收入(DPI:personaldisposableincome)從個人收入中減去個人稅收和非稅支付,就可以得到個人可支配收入。

PDI=PI-個人稅收-非稅支付=消費+儲蓄三、幾個重要的國民收入概念第23頁/共306頁四、國民收入的流量循環用支出法和收入法進行核算的基礎是總產出等于總支出,總產出等于總收入。(一)國民產品和國民收入產出總等于支出:指最終產品價值總等于購買最終產品的支出,其所以如此,關鍵在于把企業沒有賣掉的存貨價值看成是企業自己在存貨投資上的支出。產出總等于收入:產出指整個社會生產的最終產品(包括勞務)價值,亦即新生產的財富和價值,它總等于要素收入的總和,其所以如此,關鍵是把利潤看成是產品售價扣除工資、利息、地租等成本后的余額,即利潤是收入的一部分.國民產品(產出)≡國民收入≡國民支出

第24頁/共306頁(二)國民收入的流量循環模型1、兩部門經濟收入流量循環模型

(1)兩部門經濟是指只包括生產和消費兩部門。

(2)圖示:收入(工資和股利)企業消費者消費支出儲蓄金融機構投資第25頁/共306頁從總需求來看:總產出(Y)=消費需求+投資需求

=消費(C)+投資(I)從總收入也就是總供給看:總產出(Y)=要素收入總和=工資+利息+地租+利潤

=消費(C)+儲蓄(S)由于有Y=C+I,Y=C+S,

所以C+I=C+S即I=S(3)兩部門經濟收入流量循環第26頁/共306頁2、三部門經濟收入流量循環模型政府部門(1)三部門經濟=兩部門+政府部門

(2)圖示:收入(工資和股利)企業消費者儲蓄金融機構投資消費支出第27頁/共306頁從總需求來看,總產出(Y)=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需求=C+I+G從總供給看,總產出(Y)=要素收入總和

=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稅收

=C+S+T由于總產出=總收入即C+I+G=C+S+T,所以I+G=S+T即I=S+(T-G)其中,T-G是政府的儲蓄。T>G時,差額為預算盈余;T<G時,差額為預算赤字。(3)三部門流量循環(4.11)第28頁/共306頁3、四部門經濟收入流量循環模型政府部門國外部門收入(工資和股利)企業消費者儲蓄金融機構投資消費支出(1)四部門經濟=三部門+對外貿易

(2)圖示:第29頁/共306頁從AD來看,Y=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出口,即Y=C+I+G+X。從總收入也就是AS看,Y=要素收入總和=對本國產出的消費+儲蓄+稅收+進口。即Y=C+S+T+M由于總產出=總收入即C+I+G+X=Y=C+S+T+M,所以I+G+X=S+T+M即I=S+(T-G)+(M-X)(3)四部門經濟收入流量循環第30頁/共306頁五、潛在GDP與奧肯定律(一)潛在GDP(ThePotentialGDP)與實際GDP(actualGDP)1、潛在GDP:是指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可供利用的生產資源在正常情況下可以產出的最大產量,也就是實現充分就業時會有的GDP。2、實際GDP: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實際所生產的GDP。即由有效需求水平所決定的GDP,它和潛在的GDP相對應。第31頁/共306頁3、GDP缺口:潛在GDP和實際GDP之間的差距稱為GDP缺口。在有效需求不足或經濟蕭條期間,潛在GDP大于實際GDP,二者間的差額就是蕭條缺口(通貨緊縮缺口);若有更多的成年人參加勞動或增加時數,則實際GDP大于潛在GDP,二者間的差額就是通貨膨脹缺口。(二)潛在GDP是不斷增長的——導致潛在GDP不斷增長的主要因素,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第32頁/共306頁(三)奧肯定律1、奧肯定律是回答潛在GNP和實際GNP變化與失業率變化之間的關系。2、概述如下:第一,假定潛在GNP每年增長X%;第二,如果實際GNP每年增長超過潛在GNP增長的3%,則失業率下降1%。3、注意兩點(1)這是一種經驗驗證;(2)為調節經濟提供了一種政策依據。第33頁/共306頁第二章國民收入的決定:收入—支出模型一、關于收入和就業的傳統理論和現代解釋二、消費與儲蓄三、資本邊際效率、利率與投資四、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五、乘數原理六、三部門和四部門經濟國民收入的決定七*、節儉的矛盾與通貨膨脹缺口第34頁/共306頁(一)“薩伊定律”和“自動均衡說”1、薩伊定律2、市場自動均衡說(二)關于收入與就業的現代理論一、關于收入和就業問題的傳統理論和現代解釋第35頁/共306頁1、薩伊定律——供給會自行創造自己的需求

薩伊(1767-1823)出生于法國里昂一個大商人的家庭里。他擴大了亞當?斯密學說中的庸俗成分,成為法國庸俗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1)薩伊認為,在分工的條件下,每個人都是為別人而生產,生產越多供給越多,則對別人產品需求越多,在交換中,貨幣只起一個短暫的媒介作用,賣主得到貨幣馬上又會購買產品,所以賣主就是買主,供給者同時就是需求者;(2)薩伊認為,任何生產的增加必定會產生同量的收入與支出的增加,同時由生產賺得的額外收入會購買額外的產出,故產品無論如何增加都不會出現過剩的經濟危機;(3)薩伊認為,每個要素所有者都希望自己擁有的生產要素被使用,如果不被使用就會降價,直至被使用,所以不會出現失業。第36頁/共306頁2、市場自動均衡說自動均衡說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是一個自由竟爭、自由放任、自動調節的經濟,經濟活動本身可以通過各種自動調節的機制使需求與供給達到均衡,實現充分就業。(1)商品市場上可以利用價格機制調節;(2)資本市場上可以利用利息率機制調節;(3)勞動市場上可以通過工資率調節,實現充分就業。第37頁/共306頁(二)關于收入與就業的現代理論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對于收入與就業問題作出了一種新的解釋,建立了他自己的理論體系。1、儲蓄與投資的不同動機2、收入達到均衡時未必實現充分就業3、總需求與總供給取決于不同的因素第38頁/共306頁二、消費與儲蓄(一)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1、消費函數2、儲蓄函數(二)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三)消費理論及其發展第39頁/共306頁1、消費函數

影響家庭消費的因素很多,凱恩斯認為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家庭收入。因此,消費和收入的這種關系稱作消費函數。C=c(y)

如果消費和收入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則消費函數可表示為:c=+y第40頁/共306頁2、儲蓄函數

儲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費的部分。儲蓄隨收入增加而增加比率遞減。

s=s(y)

如果儲蓄曲線為直線的話,則有:

s=-+(1-)y第41頁/共306頁(二)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1、平均消費傾向與平均儲蓄傾向2、邊際消費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3、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及其意義第42頁/共306頁(三)消費理論及其發展1、凱恩斯的消費理論2、消費之迷3、跨期選擇理論4、美國經濟學家杜森貝利的相對收入假定5、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6、美國經濟學家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第43頁/共306頁1、凱恩斯的消費理論(1)決定消費數量的主要變量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隨著收入的增長,消費傾向有下降的趨勢。第44頁/共306頁2、消費之迷根據凱恩斯的消費理論應該出現以下兩種情況:(1)二戰后政府的戰時需求減少,并沒有導致長期的經濟蕭條;(2)20世紀40年代中期,庫茲涅茨根據1869~1938年美國的收入消費資料,提出了長期消費函數,證明在這期間收入雖然增長了7倍,但消費與收入始終保持固定的比率,平均消費傾向始終在0.84~0.89之間。(庫茲涅茨長期消費函數)這兩種情況同凱恩斯的消費理論是矛盾的,被稱作“消費之迷”。第45頁/共306頁3、跨期選擇理論(一個兩時期模型)考慮到有未來收入情況下,消費者(家庭)可以有多種不同選擇的理論。(1)跨時消費約束線:既定收入情況下,消費者在不同時期最大可能消費組合點的運動軌跡。(2)跨時消費無差異曲線:消費者在兩個時期的各種不同消費組合,都能給消費者帶來同等滿足程度的點的運動軌跡。(3)跨時期消費者的選擇為了使分析簡單,我們考察一個生活在兩個時期的消費者面臨的決策,第一個時期代表消費者的青年時期,而第二個時期代表消費者的老年時期。在第一個時期消費者賺到收入Y1并消費C1,而在第二個時期消費者賺到收入Y2并消費C2。由于消費者有機會借貸與儲蓄,所以,在任何一個時期的消費都可以大于或小于當期的收入。第46頁/共306頁考慮兩個時期消費者的收入如何限制了這兩個時期的消費。在第一個時期,儲蓄等于收入減消費,即:

S=Y1-C1在第二個時期,消費等于積累的儲蓄,包括儲蓄所賺到的利息加第二個時期的收入,這就是:

C2=(1+r)S+Y2在這里,r實際利率。另外,由于沒有第三個時期,消費者在第二個時期并不儲蓄。要注意的是,變量S代表儲蓄或借貸,而且,這個式子在兩種情況下都是成立的。如果第一時期消費小于第一時期的收入,消費者有儲蓄,并且S大于零。如果第一時期的消費大于第一時期的收入,消費者有借貸,并且S小于零。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假設借貸的利率和儲蓄的利率相同。第47頁/共306頁如把上述兩個方程式結合起來就可以導出該消費者的預算約束,即:

C2=(1+r)(Y1-C1)+Y2進而可得:

(1+r)C1+C2=(1+r)Y1+Y2或:

C1+C2/(1+r)=Y1+Y2/(1+r)這個式子把兩個時期的消費與兩個時期的收入聯系在一起。它是表示消費者跨期預算約束的標準方法。第48頁/共306頁4、美國經濟學家杜森貝利的相對收入假定

這種理論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1)指消費支出不僅受自身收入的影響,也受別人消費與收入的影響;(2)指消費指出不僅受目前收入的影響,還要受過去收入與消費的影響。如果當前收入超過從前高峰期的收入,則他的消費與上述相對收入有關,如果低于從前高峰期的收入,則人們通過提高消費傾向維持已經有過的生活水平。這就是所謂消費的“棘輪效應”——指長期消費傾向的穩定性對短期消費減少的抑制作用。第49頁/共306頁5、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這種理論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現期收入決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決定的。持久收入是指消費者可以預計到的長期收入,即他一生中所得收入的平均數。根據這個理論政府的財政政策是不能奏效的。第50頁/共306頁6、美國經濟學家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這種理論把人生分為青年、壯年、老年三個階段,認為消費者總是要估算一生的總收入并考慮在人生命過程中如何最佳分配自己的收入,以獲得一生中消費最大滿足。第51頁/共306頁三、資本邊際效率、利率與投資1、資本的邊際效率2、投資的邊際效率曲線與投資第52頁/共306頁1、資本的邊際效率(MarginalEfficiencyofcapital)凱恩斯認為,資本邊際效率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于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成本。影響資本邊際效率的大小;資本存貨的多少與構成;技術革新率;對產品需求的預期變化;對成本費用的預期。凱恩斯認為資本的邊際效率是遞減的:(1)投資增加導致對資本品需求增加,使資本品供給價格提高;(2)投資增加使產品供給增加,引起價格下降;(3)廠商對未來信心不足。第53頁/共306頁2、投資的邊際效率曲線與投資(MarginalEfficiencyofInvestment)是指一項資本資產(投資)的預期凈收益貼現的現值恰好等于該資產供給價格時的貼現率.投資的邊際效率小于資本的邊際效率.投資的邊際效率、利率與投資間的關系表明,增加投資,要么降低利息率,要么提高投資的邊際效率,但由于利率的下降是有限的,投資的邊際效率一般是下降的,所以投資是不足的.第54頁/共306頁

四、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一)均衡國民收入的基本模型(二)趨向于均衡國民收入的過程(三)充分就業均衡與非充分就業均衡第55頁/共306頁(一)均衡國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在此假定,一國是封閉型的兩部門經濟,不考慮政府的作用與對外貿易。根據前面的分析,可以從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角度來考察國民收入,從總需求看,一國GDP是一定時期國內用于消費支出與投資支出的總和,即Y=C+I;從總供給看,一國的國民收入等于一定時期內各個生產要素的供給總和,等于各個生產要素應得的收入總和,所獲收入不外乎兩種用途,消費和儲蓄,即Y=C+S;由C+I=C+S得I=S第56頁/共306頁(二)趨向于均衡國民收入的過程45CC+I500億YC+I假定C隨收入增加而增加,在收入為500億元時,C為460億元,假定I=40億元,它不隨收入變動。如果收入恰好為500億元,則為均衡國民收入,如不相等,則調整直到均衡。500億從總需求與總供給看500YISI、S500從儲蓄與投資觀念看第57頁/共306頁(三)充分就業均衡與非充分就業均衡當總需求等于總供給,生產和收入不再有擴大的趨勢,也不再有縮小的趨勢,此時的收入為均衡收入,就業量為均衡就業量,此時的總需求稱為“有效需求”。當有效需求很大時,既實現了均衡又實現了充分就業,則稱為充分就業均衡。充分就業均衡100%的就業。凱恩斯認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資本主義通常是非充分就業均衡。第58頁/共306頁五、乘數原理(一)乘數的概念與計算(二)就業乘數指增加一筆投資可以直接和間接地使更多的人就業。(三)投資乘數發揮作用的限制條件第59頁/共306頁(一)乘數的概念與計算1、概念:投資乘數:指在一定的消費傾向下,投資變動引起的國民收入的最終變動量。在宏觀經濟學中,乘數有雙重含義(1)經濟中某一自變量發生變動時,所導致因變量的最終變動幅度;(2)特指投資乘數。2、計算公式3、投資引起收入增加的連鎖反映過程第60頁/共306頁2、計算公式K==投資乘數等于1減邊際消費傾向的倒數,等于邊際儲蓄傾向的倒數。第61頁/共306頁3、投資引起收入增加的連鎖反映過程(假定邊際消費傾向為0.8)ΔIΔYΔCΔS100億元10080208064166451.212.8---------------------------------------100500400100100億元的投資是用來購買最終產品,最終產品價值是GDP,也就是說這批機器設備的價值等于為生產這批機器設備所需要全部生產要素所創造的價值,這些價值都轉化為工資、利息、地租、利潤,因此,投資100億元機器設備會使收入增加100億元。第62頁/共306頁(三)投資乘數發揮作用的限制條件乘數原理(PrincipleofMultiplier)是凱恩斯收入決定理論和就業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經濟處于蕭條時期,乘數可以發揮作用。其以后的經濟學家認為投資乘數作用的發揮應有若干限制條件;(1)如果投資品生產部門增加的收入用來償還債務,乘數要縮小;(2)沒有可利用的勞動力與投資品存貨;(3)增加的收入用來購買消費品,但消費品生產不出來;(4)增加的收入用來購買外國商品。第63頁/共306頁七、節儉的矛盾與通貨膨脹缺口(一)節儉的矛盾(二)通貨緊縮缺口(三)通貨膨脹缺口(本節以學生討論和自學為主)第64頁/共306頁(一)節儉的矛盾1、傳統經濟學對節儉的看法2、節儉在現代經濟學中的作用3、為什么傳統的“美德”會變成“罪惡”第65頁/共306頁1、傳統經濟學對節儉的看法傳統經濟學認為,儲蓄增加會使投資增加,而投資增加又會使收入增加;相反,儲蓄的減少或消費的增加會使投資減少、收入減少,因此,傳統經濟學認為,儲蓄即節儉是一種美德。第66頁/共306頁2、節儉在現代經濟學中的作用消費增加會使銷售量增加I增加Y成倍增加。相反消費減少會使銷售量下降I下降Y成倍下降。現代經濟學認為必要的消費是經濟增長所必需的。第67頁/共306頁3、為什么傳統的“美德”會變成“罪惡”(1)對個人有益的事情對社會可能是愚蠢的事情;(2)傳統經濟學認為經濟一般處于充分就業條件下,因此,節儉或較少的浪費意味著較多的投資,所以節儉是美德;現代經濟學認為,經濟一般處于非充分就業狀態,存在資源過剩現象,因此,消費或較多的浪費意味著可以刺激較多的投資,所以,節儉是罪惡。西方經濟學家通常把這種傳統的美德變成了現代的罪惡的解釋稱作節儉反論。第68頁/共306頁(二)通貨緊縮缺口指實際總支出水平小于實現充分就業收入所要求的總支出的缺口。通貨緊縮缺口測度著達到充分就業所需要增加的總支出量,也叫衰退缺口。O45AEYAEAE*YY*通貨緊縮缺口失業使社會喪失本來可以生產的產量,家庭失去本來可以用勞動換得的收入。第69頁/共306頁(三)通貨膨脹缺口指實際總支出水平小于實現充分就業收入所要求的總支出的缺口。通貨膨脹缺口測度為建立充分就業均衡所需要降低的總支出量。45°AEYY*Y通貨膨脹缺口AEAE*第70頁/共306頁六、三部門和四部門經濟國民收入的決定(一)政府的收入與支出(二)三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決定(三)三部門經濟中的乘數(四)四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決定第71頁/共306頁(一)政府的收入與支出1、政府的收入2、漏出與注入注入:增加到支出與收入循環流量中的支出,如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漏出:不用于國內生產的產品與勞務的收入,如儲蓄、稅收、進口。3、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政府購買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勞務上的支出,它包括政府在教育、衛生、防務、警察和公共投資和其它經常性支出。轉移支付有社會保險、公債利息及其它轉移支付。第72頁/共306頁1、政府的收入主要來自稅收。政府的稅收重要有兩類:一類是直接稅,它是對財產和收入征稅,其特點是納稅人就是負稅人。屬于這種稅收的稅種有工資稅、個人所得稅、公司利潤稅、資本收益稅以及財產與遺產的贈與稅。另一類是間接稅,它是對商品和勞務征稅,由其特點是納稅人不是負稅人。向前轉嫁,就是把稅收負擔專家給消費者;向后轉嫁,就是把稅收負擔轉嫁給生產要素提供者。屬于著類稅收的稅種有產品稅、營業稅、增值稅和進出口稅。政府稅收作為國民收入流量循環中的漏出對總需求起收縮作用。第73頁/共306頁(二)三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決定1、若干假定2、三部門經濟中均衡收入的決定第74頁/共306頁1、若干假定(1)不考慮折舊,只討論國內生產凈值的決定,所以投資是指凈投資;(2)假定是封閉型經濟;(3)政府的收入都是個人所得稅;(4)政府的利潤全部分配。根據這些假定,國內生產凈值、國民收入、個人收入都相等,個人可支配收入要小于前者。第75頁/共306頁2、三部門經濟中均衡收入的決定AD=Y=C+I=+G=C+S+T由Yd=Y-T+TR其中,Yd

代表可支配收入,T代表的稅收額,TR代表政府的轉移支付,

C=+Yd=+(Y-T+TR)第76頁/共306頁這樣,完整的宏觀經濟模型就可以寫為

Y=ADAD=C+I+GC=+(Y-T+TR)T=T0+tYI=I0G=G0Y=+[Y-(T0+ty)+TR]+I0+G0Y=

(-T0+TR+I0+G0)這就是三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代數表達式。第77頁/共306頁(三)三部門經濟中的乘數1、政府購買支出乘數:收入變動對政府購買支出變動的比率。2、稅收乘數:收入變動對稅收變動的比率。第78頁/共306頁3、轉移支付乘數:收入變動對政府轉移支付變動的比率。4、平衡預算乘數:指政府收入與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時,國民收入變動對政府收支變動的比率。第79頁/共306頁(四)四部門經濟中收入的決定在開放的四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支出+出口—進口即Y=C+I+G+(X—M)假定T=T0+tYI=I0G=G0x=M=M0+mY第80頁/共306頁一、貨幣的性質和形態二、銀行體系與貨幣供給三、貨幣的需求四、利率投資與國民收入第三章貨幣、利率與國民收入第81頁/共306頁1、貨幣的性質2、貨幣的種類:硬幣、紙幣與銀行活期存款3、貨幣的供應量:指某一時點一國流通中的貨幣量。它可分為三個層次(以中國為例):M0=流通中現鈔M1=M0+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機關部隊團體存款

+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M2=M1+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外幣存款

+信投存款一、貨幣的性質和形態第82頁/共306頁(一)銀行體系現代銀行體系是由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組成的有機統一體。(二)存款創造與貨幣供給二、銀行體系與貨幣供給第83頁/共306頁(一)銀行體系(1)中央銀行:由政府出面組織或授權賦予旨在集中管理貨幣儲備并統一鑄造和發行貨幣的銀行。或者說中央銀行是由政府擁有的、用于控制管理銀行體系的銀行。它是一國最高的金融機構。(2)商業銀行:是由國家有關機構批準的接受存款與發放貸款的企業。(3)其它金融機構是指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郵政儲蓄機構等非金融機構。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銀行體系及其主要業務與資產負債表來反映第84頁/共306頁

非現金結算存款準備金再貼現公開市場操作信用限額規定最后的貸款者貨幣的發行外匯黃金管理商業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機構存款借儲蓄企業家庭中央銀行銀行的銀行發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政府預算收支政府銀行體系及其主要業務第85頁/共306頁資產負債表私人部門商業銀行中央銀行政府資產負債資產負債資產負債資產負債現金現金存款存款債券債券債券債券準備金準備金貸款貸款貸款第86頁/共306頁1、貨幣供給的基本知識2、貨幣乘數3、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4、中央銀行影響貨幣供給的主要方式(二)存款創造與貨幣供給第87頁/共306頁1)貨幣供給量:2)通貨比率:3)基礎貨幣(Monetarybase)4)法定準備率

5)超額準備金率與實際準備金率1、貨幣供給的基本知識第88頁/共306頁宏觀經濟學中的貨幣供給量指的是M1,M1=C+D,即為通貨(currency)和活期存款的總和。1)貨幣供給量第89頁/共306頁我們把流通中的通貨C與銀行存款D之比C/D,稱為通貨比率,記作rC,即2)通貨比率第90頁/共306頁基礎貨幣,又稱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是指流通中的通貨與銀行體系的儲備之總和。銀行儲備由兩個部分構成:一部分是銀行體系的法定存款儲備金,屬于法定儲備,保存在中央銀行,沒有利息;另一部分是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屬于超額儲備,它保存在商業銀行的金庫中,是銀行的庫存現金。如果用H表示基礎貨幣,Rd表示法定準備金,Re表示超額準備金,則有H=C+Rd+Re。

基礎貨幣是貨幣供給的基礎,是一國的銀根。它是商業銀行借以擴張貨幣供給的基礎,即基礎貨幣的變化,將會引起貨幣供給成倍地變化。3)基礎貨幣(Monetarybase)

第91頁/共306頁政府規定的用于防止提現的準備金與活期存款之間的比率。這一比率稱為法定準備率,可用Rd來表示(legelreserveratio),商業銀行的儲備—活期存款比率主要是由法定準備率決定的,按法定準備率提留的準備金是法定準備金(reserverequirement)。所謂活期存款,是指不用事先通知就可隨時提取的銀行存款。4)法定準備率第92頁/共306頁超額準備金:沒有貸放出去的款項,或者是超過法定準備金以上的余額。超額準備金對存款的比率即為超額準備率(可用re來表示),則用公式來表示,就是:超額準備率

實際準備金率:法定準備率與超額準備率之和。5)超額準備金率與實際準備金率第93頁/共306頁貨幣乘數又稱貨幣創造乘數(moneycreationmultiplier),它是指貨幣供給量M與基礎貨幣H之比,即當基礎貨幣變動一單位時,貨幣供給量的變動規模。貨幣乘數可以用M/H來表示(或用k表示)即

k=貨幣乘數=M/H=貨幣供給量/基礎貨幣2、貨幣乘數(moneymultiplier)第94頁/共306頁商業銀行派生存款=存款總額—原始存款額3、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

商業銀行存款的派生過程存款人銀行新存款新貸款準備金增加甲A1008020乙B806416-----------------------------------------------------合計500400100假定:第一、法定準備金比率為20%;

第二、銀行不保留超額準備金;

第三、沒有現金從銀行體系中流失出去,第95頁/共306頁(1)改變法定準備金率(2)改變貼現率(3)買賣政府債券從上面的分析可知,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中央銀行控制著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因而可以說,中央銀行是貨幣供給的最終決定者。4、中央銀行影響貨幣供給的主要方式第96頁/共306頁1、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貨幣需求:是指人們愿意以貨幣形式保存財富的數量。2、貨幣需求的動機3、流動性陷阱(凱恩斯陷阱、流動偏好陷阱)4、流動偏好5、貨幣需求函數三、貨幣需求第97頁/共306頁(1)人們的實際收入若用md表示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持幣量在收入中的比例為K,則md=KY(2)商品的價格水平與價格指數用Md表示名義貨幣需求量,P表示價格,md=Md/P(3)利息率若用r表示利息率,md=-hr貨幣需求函數為md=Md/P=KY-hr以上這些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凱恩斯用貨幣需求的三個動機加以說明。1、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第98頁/共306頁第一,交易動機,即人們需要貨幣是為了交易。第二,預防動機或謹慎動機,即人們需要貨幣是為了應付不測之需,或防止意外支出。因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用L1表示:

L1=L1(Y)=KY第三,投機動機,指為了增加資產收益而產生的貨幣需求。投機性貨幣需求(L2)與利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為L2=L2(r)=-hr,總需求函數表示為L=L1(Y)+L2(r)=KY-hr2、貨幣需求的動機第99頁/共306頁投機性動機產生的貨幣需求與利息率成反比,它有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利息率高到一定程度時,投機性貨幣需求為0;另一種是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投機性貨幣需求為無限大,即當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時,人們手邊不管有多少貨幣,都不肯購買債券,而是愿意在此種利率下,持有任何數量的貨幣,這就是流動性陷阱(凱恩斯陷阱、流動偏好陷阱)。3、流動性陷阱(凱恩斯陷阱、流動偏好陷阱)第100頁/共306頁持有貨幣的偏好,是人們愿意以貨幣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財富,而不以股票、債券等資本形式保持財富的一種心理動機。或者定義為:由于交易動機、預防動機、謹慎動機所決定的全部貨幣需求量之和。所以,貨幣需求曲線也叫靈活偏好曲線。4、流動偏好(靈活陷阱)第101頁/共306頁1、貨幣市場的均衡2、利率與投資需求3、利率與國民收入四、利率、投資與國民收入第102頁/共306頁第四章國民收入的決定:IS—LM模型一、產品市場的均衡與IS曲線二、貨幣市場的均衡與LM曲線三、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同時均衡與IS—LM模型第103頁/共306頁一、產品市場的均衡與IS曲線(一)產品市場的均衡(二)IS曲線的推導(三)IS曲線的斜率(四)IS曲線的移動(五)產品市場的失衡第104頁/共306頁(一)產品市場的均衡是指產品市場上總需求等于總產出的狀態。1、二部門經濟中產品市場的均衡方程2、三部門經濟中產品市場的均衡方程第105頁/共306頁1、二部門經濟中產品市場的均衡方程根據前面的分析,二部門經濟中產品市場的均衡模型可以表示為:I=s均衡條件I=I(r)=e–dr投資函數s=s(y)=-α+(1-β)Y儲蓄函數得到:

α

α

或這就是IS曲線方程。

第106頁/共306頁2、三部門經濟中產品市場的均衡方程根據前面的分析,三部門經濟中產品市場的均衡模型可以表示為:I+G=S+T均衡條件I=I(r)=e–dr投資函數S=S(y)=-α+(1-)YD儲蓄函數YD=Y-T+TRG=G0T=T0+tY得到:這就是三部門經濟中IS曲線的方程。第107頁/共306頁(二)IS曲線的推導1、IS曲線2、用代數方法推導3、幾何方法推導(1)總需求—總供給法(2)投資與儲蓄相等法(有兩象限法與四象限法兩種方法)第108頁/共306頁1、IS曲線IS曲線:描述產品市場達到均衡時,利率與收入之間關系的曲線。IS曲線OrY利率和國民收入之間存在反方向變化關系。第109頁/共306頁(三)IS曲線的斜率IS曲線斜率的絕對值越小,IS曲線平緩,則收入對利率變動敏感;反之,則相反。1、在其它條件不變時,d越大,則Y對r變化相應越敏感;反之,則不敏感;2、在其它條件不變時,β越大,則Y對r變化相應越敏感;反之,則不敏感;3、在其它條件不變時,t越小,則Y對r變化相應越敏感;反之,則不敏感。第110頁/共306頁(四)IS曲線的移動1、投資需求變動2、儲蓄函數變動3、政府支出及稅收的變動4、凈出口額變動第111頁/共306頁二、貨幣市場的均衡與LM曲線(一)貨幣市場的均衡(二)LM曲線的推導(三)LM曲線的斜率(四)LM曲線的三個區域(五)LM曲線的移動(六)貨幣市場的失衡第112頁/共306頁(一)貨幣市場的均衡與均衡方程指貨幣市場上貨幣需求等于貨幣供給的狀態。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L=Ms

貨幣市場的均衡條件L=L1(Y)+L2(r)=KY—hr貨幣需求函數Ms=m貨幣供給為常數得到KY—hr=m

第113頁/共306頁(二)LM曲線的推導描述貨幣市場均衡時利率與收入之間關系的曲線。1、代數方法2、幾何方法(1)兩象限方法(2)四象限方法第114頁/共306頁(三)LM曲線的斜率1、其它條件不變,h越大,LM曲線的斜率越小,LM曲線平緩,意味著利率較小變動,收入較大變動;反之,則相反;2、其它條件不變,K越大,LM曲線的斜率越大,LM曲線陡峭,意味著利率較大變動,收入較小變動;反之,則相反。第115頁/共306頁(四)LM曲線的三個區域根據不同利率水平下貨幣的投機需求大小,可將LM曲線劃分為凱恩斯區域、中間區域、古典區域三個區域。orY凱恩斯區域中間區域古典區域第116頁/共306頁(四)LM曲線的三個區域根據不同利率水平下貨幣的投機需求大小,可將LM曲線劃分為凱恩斯區域、中間區域、古典區域三個區域。凱恩斯區域(蕭條區域):LM曲線上斜率為0或與橫軸平行的區域,。在此區域,貨幣政策無效,財政政策有效。中間區域:LM曲線上斜率為正的區域。在此區域,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都有效。古典區域:LM曲線上斜率為無窮大的區域。在此區域財政政策無效而貨幣政策有效。另外,在此區域貨幣的投機需求為0,由于古典學派認為,人們只有貨幣的交易需求而無投機需求,所以被稱作古典區域。第117頁/共306頁(五)LM曲線的移動1、貨幣供給變動。供給增加LM曲線向右下移動;供給減少,向左上移動;2、貨幣投機需求變動。投機需求增加,LM曲線向左上移動;3、貨幣交易需求變動。交易需求增加,LM曲線向左上移動。第118頁/共306頁三、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同時均衡與IS—LM模型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利率與國民收入之間的關系,就是IS—LM模型。(一)均衡收入與均衡利率(二)兩個市場的失衡及其調整(三)均衡收入與均衡利率的變動第119頁/共306頁第五章宏觀經濟政策一、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二、財政政策及其效果三、貨幣政策及其效果四、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混合使用五、古典主義極端和凱恩斯極端第120頁/共306頁一、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一)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的內容(二)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二)宏觀經濟目標之間的關系第121頁/共306頁(一)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的內容宏觀經濟政策:是指國家或政府為了增進社會經濟福利、確保經濟平穩運行而制定的解決經濟問題的指導原則和措施。1、充分就業2、價格穩定3、經濟持續均衡增長4、國際收支平衡第122頁/共306頁1、充分就業充分就業有兩種含義:一種含義是指除了摩擦失業和自愿失業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種現行工資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種經濟狀態,即消除了非自愿失業就是充分就業。另一種含義是指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價格,全部用于生產的一種經濟狀態,即所有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第123頁/共306頁2、物價穩定物價穩定是指物價總水平的穩定。在經濟學中,一般用價格指數來衡量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化。價格指數又分為消費物價指數(CPI),批發物價指數(PPI)和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指數(GNPdeflator)三種。

第124頁/共306頁3、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是指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經濟社會所生產的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通常用一定時期內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來衡量。

第125頁/共306頁4、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要求做到匯率穩定,外匯儲備有所增加,進出口平衡。第126頁/共306頁(二)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把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第127頁/共306頁(三)宏觀經濟目標之間的關系

以上四大目標相互之間既存在互補關系,也有交替關系,互補關系是指一個目標的實現對另一個的實現有促進作用。如為了實現充分就業水平,就要維護必要的經濟增長。交替關系是指一個目標的實現對另一個有排斥作用。如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之間就存在兩難選擇。第128頁/共306頁二、財政政策及其效果(一)財政政策的基本知識(二)內在穩定器與酌情使用的財政政策(三)擠出效應和財政政策效果(四)功能財政與公債第129頁/共306頁(一)財政政策的基本知識

1、財政政策的定義

2、財政政策的內容

3、財政政策的作用

4、財政政策工具

5、財政政策的幾種模式第130頁/共306頁1、財政政策的定義是一國政府在一定時期內,為了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綜合運用各種財政調節手段,對一定的經濟總量和結構進行調節的方針和措施。第131頁/共306頁2、財政政策的內容

(1)財政的總量調節政策財政的總量調節政策是國家為了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平衡而規定的調整財政收支關系的基本方針和措施。(2)財政的結構調節政策財政的結構調節政策是指國家為調節社會總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平衡而規定的調整財政收支結構的基本原則和措施。

第132頁/共306頁2、財政政策的內容

(3)財政的利益調節政策財政的利益調節政策是指國家為調節社會經濟利益關系而規定的調節財政收支變動的基本原則和措施。一方面,通過調整累進所得稅和轉移支付來調整利益關系,另一方面,對非勞動收入,通過調整資源稅、國有固定資產占有費和土地占用稅來實現的。第133頁/共306頁3、財政政策的作用(1)財政政策的目標

A、經濟適度增長

B、物價相對穩定

C、收入公平分配

D、資源合理配置(2)有利于保證財政政策目標的實現第134頁/共306頁4、財政政策工具

財政政策工具是指宏觀經濟管理主體即國家政府所選擇的用來實現財政政策目標的各種財政分配和調節手段。1)稅收2)公債3)政府投資4)財政補貼5)國家預算第135頁/共306頁1)稅收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重要形式。特點:(1)起作用范圍廣(2)在調節方向上具有雙向性(3)稅收的調節作用具有靈活性作用第136頁/共306頁2)公債公債是國家舉借的內、外債的總稱。作用:(1)可以調節國民收入的使用結構(2)可以調整產業結構(3)可以調節資金供求和貨幣流通第137頁/共306頁3)政府投資政府投資是指財政安排用于生產性建設的支出作用主要表現在:1、它是形成和調整國民經濟結構的有力手段2、他是影響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第138頁/共306頁4)財政補貼財政補貼是指國家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無償地補助給居民、企業和其他受益者的支出。特點:(1)政策性強(2)時效性強(3)靈活性種類:(1)生產性補貼,包括生產資料價格補貼、

投資補貼、利息補貼,實際上等于對生

產者的減稅;(2)消費性補貼,消費品價格補貼、副食

品補貼、水電費補貼、房租補貼,實

際上等于增加工資。第139頁/共306頁5)國家預算國家預算是指國家財政年度的收支計劃。國家預算的作用(1)是通過國家預算收支的總規模來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關系(2)是通過預算支出結構的變動來調節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若干比例關系三種形態赤字預算、盈余預算、平衡預算第140頁/共306頁5、財政政策的幾種模式1、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2、緊縮性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減少和抑制社會總需求。3、中性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通過財政分配活動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保持中性。財政收支活動對社會總需求既不產生擴張,也不產生緊縮性的后果。

第141頁/共306頁(二)自動穩定器和酌情使用的財政政策1、自動穩定器2、酌情使用的財政政策3、財政政策的局限性第142頁/共306頁

1、自動穩定器

自動穩定器(Automaticstablizer)亦稱內在穩定器,是指財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能夠調節經濟波動,維持經濟穩定發展的作用。它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膨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從而減輕以致消除經濟波動。財政制度的這種內在穩定經濟的功能主要通過以下三項制度A、累進稅制度B、政府轉移支付制度C、農產品價格維持制度第143頁/共306頁

2、酌情使用的財政政策(discretionaryfiscalpolicy)

同自動穩定器自動發揮作用不同,酌情使用的財政政策是政府根據經濟形勢的分析,而主動采用的增減政府收支的決策。

第144頁/共306頁

3、財政政策的局限性首先是時滯。時滯有三種:①認識時滯,②決策時滯,③實施時滯

其次,政府實施財政政策時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不確定性(1)乘數大小難以準確地確定;(2)從采取財政政策到實現預定目標之間的時間難以準確預測,而在這一時間內,總需求特別是投資可能發生戲劇性變化,從而導致事與愿違。再次,不同的財政政策會遇到不同階層與集團的反對最后,外在的不可預測的隨機因素的干擾,也可能導致財政政策達不到預期效果。此外還有“擠出效應”的存在。第145頁/共306頁(三)擠出效應和財政政策效果1、擠出效應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私人消費或投資減少的現象。2、財政政策效果3、財政政策乘數4、影響擠出效應大小的因素第146頁/共306頁r

r1E1r1E1

r0E0E2r0E0E2

yy

0y0y1y20y0y1y2

圖5-3

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圖5-4擴張性貨幣政策抵消擠出效應IS0IS1LMLM1LM0IS1IS0r第147頁/共306頁

(a)財政政策效果小(b)財政政策效果大

圖5—1IS曲線斜率與財政政策效果

rrr2r1r0r0E0E0E1E2E3E30y0y2y3y3yy0y1y0第148頁/共306頁r

r

r

r

rrE2E1E3E3E0E0r0r100y0y0y3y2y3y1r1

(a)政策效果大

(b)政策效果小

圖5—2LM曲線斜率與財政政策效果

第149頁/共306頁2、財政政策效果條件效果原因LM不變IS平坦(斜率的絕對值小)小投資對利率敏感擠出效應大LM不變IS陡峭大投資對利率不敏感擠出效應小IS斜率不變LM平坦大貨幣需求對利率反應靈敏,一定量的貨幣需求增加,利率上升較小,擠出效應小IS斜率不變LM陡峭小貨幣需求對利率反應不靈敏第150頁/共306頁3、財政政策乘數指在實際貨幣供給量不變時,政府收支變化能使國民收入變動多少。第151頁/共306頁4、影響擠出效應大小的因素(1)支出乘數大小,乘數越大,擠出效應越大;(2)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即K的大小,K越大擠出效應越大;(3)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即h大小,h大r小,擠出效應小;(4)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即d的大小,d大擠出效應大。第152頁/共306頁(四)功能財政與公債1、功能財政2、公債第153頁/共306頁1、功能財政主張財政預算不在于追求政府收支平衡,而在于追求無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預算可以是盈余的,也可以是赤字。對于出現赤字,不能通過減少支出與增加稅收來解決,通常的措施是通過發行公債來解決。第154頁/共306頁2、公債:是政府舉借的債務,包括內債與外債。(1)公債雖然是政府的債務,但是由納稅者負擔。公債不僅是加在當代人身上的負擔,而且是加給下一代人的負擔,是當代人提前支取下一代人的面包;(2)由于提高稅收方面的困難,政府不得不多印紙幣,造成通貨膨脹;(3)公債增加意味著公眾以公債形式占有的財富的比例增加,而以不動產形式占有財富的比重減少,而人們擁有的實物資本減少,不利于經濟的長期增長。第155頁/共306頁然而,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公債問題比想象的要小得多首先,對公眾而言,作為公債的購買者,他們擁有公債的債權,作為納稅人,又欠下自己的債務,除外債外,所有債權、債務都可看作自己欠自己的債,一筆勾銷;其二,國家長期存在,完全可以用發新債償還舊債,不存在一次性償還債務的壓力;其三,美國的統計資料表明,只要不用于戰爭與浪費,而是潛心用于刺激經濟發展,只要經濟增長大于國債增長,舉債是值得的。第156頁/共306頁三、貨幣政策及其效果(一)貨幣政策的內容(二)貨幣政策工具(三)貨幣政策的效果(四)貨幣政策乘數(五)貨幣政策的局限性第157頁/共306頁(一)貨幣政策的內容1、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其宏觀經濟管理目標所采用的調控貨幣供應量或信用量的各種措施的總稱。貨幣政策一般分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兩大類。

2、貨幣政策的內容第158頁/共306頁2、貨幣政策的內容(1)信貸政策信貸政策是中央銀行調控信貸規模和信貸結構而調節經濟運行過程的各種措施。其中,信貸結構包括信貸期限與信貸投向。(2)利率政策是中央銀行調節和控制市場利率的各種規定和措施。包括利率水平與利率結構。(3)外匯政策外匯政策是中央銀行關于外匯和外匯運動的各種規定和調控措施的總和。其主要內容有:第159頁/共306頁

其主要內容:(1)調節和控制外匯行市,穩定匯率(2)是實施外匯管制,穩定外匯收支,控制資本的

流進流出(3)是保持合理的外匯儲備,維持國際清償能力(4)控制外匯市場的交易,維護外匯市場的穩定第160頁/共306頁(二)貨幣政策工具(1)公開市場業務。這是目前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量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所謂的公開市場業務(openmarketoperation)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以控制貨幣供給和利率的政策行為。

(2)調整再貼現率

(3)變法定存款準備率。

其他貨幣政策工具有道義上的勸告、“墊頭規定”的局部控制。墊頭是指購買有機價證券必須支付的現款。

第161頁/共306頁

rrLM0LM0LM1LM1ISISr0E1E3E3r2r1r0E0E0E20y0y1y3y0y0y2y3y

(a)政策效果大

(b)政策效果小

圖5—5貨幣政策效果因IS曲線的斜率而異

第162頁/共306頁

rrE0E0r0r0E1E2E3E3r1r10y0y1y3y0y0y2y3y(a)政策效果小

(b)政策效果大

圖5—6貨幣政策效果因LM曲線斜率而異第163頁/共306頁(三)貨幣政策的效果指變動貨幣供給量的政策對國民收入水平變動的影響。條件效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