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大綱》交流題目及參考答案_第1頁
《中國哲學史大綱》交流題目及參考答案_第2頁
《中國哲學史大綱》交流題目及參考答案_第3頁
《中國哲學史大綱》交流題目及參考答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題中國哲學,自古至今,綿延不絕:中國哲學之精神,見仁見智,歷代學者皆有不同之高見。胡適先生認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中國哲學史分為古代哲學、中世哲學和近世哲學。現在我談談對中國哲學的認識:(1)中國哲學是一種人生哲學。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常常從生活實踐出發,研究各種哲學問題,因此特別注重人生的研究。中國哲學就是教你“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的學問,它的理論關注點不是自然與此岸,而是現實的人生,怎么樣把人生過得更好、更有意義,無愧于祖宗、無愧于天地。正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幾千年來無數知識者的人生理想,而“窮那么獨善其身,達那么兼濟天下”這種積極而達觀的態度也影響著中國人。(2)中國哲學是一種道德哲學。無論是儒家的“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與“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道家的修道積德,無不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要義。通過道德實踐,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從而到達社會整體關系的良性互動。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婦從、兄友弟恭、朋友有信。(3)中國哲學是一種處世哲學,講求中庸之道,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追求的都是和諧與“人和”的境界。儒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要實現“和”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徑是“持中”,去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天道之間的和諧與平衡,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之一?(4)中國哲學是一種實用哲學。特別關注實踐問題,注重人生實踐◎墨子說“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荀子說"不聞不假設聞之,聞之不假設見之,見之不假設知之,知之不假設行之”。中國古代哲學家的興趣不在于建構理論體系,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統一,實事求是,即所謂的“知行合知行觀是中國哲學精神的一個內涵,表現出中國哲學重視實踐、關懷現實問題的品格總之,中國哲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先秦時期更是百花齊放,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和思考。通過《中國哲學史大綱》學習使我們認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我們教育教學也有重要意義。首先教師方面,能全面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次,讓學生,了解歷史,掌握綜合知識,增加知識面,擴寬視野起到很好的作用。得體學生的道德與性格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對塑造學生真,善,美的心靈及愛家,愛學校,愛國的情懷得到發揮,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朝著正確的人生軌道前行,為完善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二.結合《中國哲學史大綱》,談談學習哲學對教育的意義。什么是哲學?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定的、絕對的概念。書中胡適下了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它是安身立命的智慧。.哲學教育目的,了解中國哲學文化思想。作為教師應當相信教育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對于真理的尋求與開展學生自身品格,哲學就是對于真理的追求,不過哲學不會像其他學科那樣傳授人們具體的專業知識技能,無法為人們帶來技術能力,因此哲學所帶來的教育教學目的是人們增長智慧,認知自己,知道自己的優缺點,通過哲學去反省自己,屬于一種大智慧,哲學教育真正的意義就是教化。哲學教育對學生來說就是思想啟蒙教育,在現代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文中提到過老子的無為思想、孔子的孝道思想,就是把哲學思想帶入教育中,到達對人們合適的教育目的。.中國哲學是一種人生哲學。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常常從生活實踐出發,研究各種哲學問題,因此特別注重人生的研究。中國哲學就是教你“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的學問,它的理論關注點不是自然與此岸,而是現實的人生,怎么樣把人生過得更好、更有意義,無愧于祖宗、無愧于天地。正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幾千年來無數知識者的人生理想,而“窮那么獨善其身,達那么兼濟天下”這種積極而達觀的態度也影響著中國人。(結合學科談).中國哲學是一種道德哲學。無論是儒家“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道家的修道積德,無不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要義。通過道德實踐,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從而到達社會整體關系的良性互(結合學校開展的德育工作談談).中國哲學是一種處世哲學,講求中庸之道,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追求的都是和諧與“人和”的境界。儒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要實現“和”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徑是“持中”,去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天道之間的和諧與平衡,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之一。(結合學科談).中國哲學是一種實用哲學。特別關注實踐問題,注重人生實踐。中國古代哲學家的興趣不在于建構理論體系,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統一,實事求是,即所謂的“知行合一”。知行觀是中國哲學精神的一個內涵,表現出中國哲學重視實踐、關懷現實問題的品格。(結學校開展活動談)總之,中國哲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先秦時期更是百花齊放,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和思考。三題提綱一、老子的哲學根本觀點:.天道觀念,天地為仁,以萬物為芻狗,他認為天地是沒有仁慈之心的,但人有仁慈之心。天地與人不同類,確立他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道的觀點:他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認為,道即是無,無即是道,即是虛空。.名與無名的觀點:他認為,人之所以知萬物,多靠名的作用。名是知識的利器,但老子主張絕圣棄智,故主張棄名。他主張萬物生于無,故把無看的比有重。.無為觀點:老子認為無為即是有為,提倡我們應該順應事物的開展規律,不必樂意的去改變,要遵循事物開展的客觀規律。二、對中國哲學的影響L老子樸素唯物辯證的方法論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子的哲學觀點對儒家思想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道家學派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提供了理論基礎.政治上的“無為”的這種消極的避世態度,對后人的影響也是很大的(隱居).道家的思想對中國的文學也有很大影響(王維,山水田園派)1、如何理解孔子的“一以貫之”?答案一:“一以貫之”出自《論語?里仁》里,孔子和自貢的對話。《論語》中曾兩次提到“一以貫之”,在這里,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的意思是說孔子所講的所有道理最終都是可以用一個道理來貫穿的,也就是他所提倡的“仁”,要一道貫穿,有始有終。我認為孔子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也是因為孔子的“一以貫之”,也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孔子的學生們以為老師是博學多才的人,以為老師的能力也在于此,但孔子在這里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習與思考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才能有所建樹。孔子認定宇宙間天地萬物,雖然頭緒紛繁,卻有系統條理可尋。所以“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尋得出這個條理系統,便可用來解決那些紛繁復雜的事物。那也就是說,找到了事物演變的規律,比方知道1是如何變成100的規律,比方相加蛋或著梯次相乘等等,就可以從簡單的1推導出100,乃至無窮。下面就“一以貫之”在學校中思考,我們小組是這樣理解的。第一,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學習系統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學科的知識,讓他們在自己的內心中形成系統性和規律性,從而才會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順序性,這種學習還要長期堅持,才能適應新時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第二,俗話說,學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學那么殆。對待事情和解決問題時,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不斷的反思和學習中堅持自己的真理。第三,學生道德觀、價值觀的評價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堅持用開展的眼光正確評價學生。世界萬物的存在與開展都有必然的聯系,并非孤立的。做事做人,如果思路、方法、觀點不太正確的時候,應學會變通,因為萬物是相通的。答案二:?談談你對孔子的“一以貫之”的理解。“一以貫之”出自《論語?里仁》里,孔子和自貢的對話。原文不再贅述,孔子的思想可以是用一種態度來貫穿的,他的思想也是貫穿統一的,孔子道的思想與老子道的思想是不一樣,老子強調的是,自然無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不得不成認的是,孔子中所說的道是從老子中道的思想中引用延伸出來的,這句話是出自《論語?里仁》。忠是從問題的積極方面,如孔子所說的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即做人做事,盡心盡力,對人盡量寬恕、包容,誠懇。恕是從修己的一面來說:正如“己所不欲,忽施于人乎”。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因此,忠恕不可分割,要“一以貫之”。下面就“一以貫之”在學校中思考,我是這樣理解的。第一,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10分鐘”。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學習系統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學科的知識,讓他們在自己的內心中形成系統性和規律性,從而才會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順序性。第二,在學校工作中,做人做事,盡心盡力,讓良知一以貫之。第三,對待事情和解決問題時,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不斷的反思和學習中堅持自己的真理。俗話說,學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學那么殆。第四,學生道德觀、價值觀的評價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堅持能正確評價學生,學生是開展的一個過程。世界萬物的存在與開展都有必然的聯系,并非孤立的。做事做人,如果思路、方法、觀點不太正確的時候,應學會變通,因為萬物是相通的。最后,用一句話讓我們一起共勉,讓我們一起在教育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一以貫之,方得始終”。(五)從孔門弟子看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中國古代有名的教育家中,當屬孔子為最。孔夫子門下弟子三千,學生無不對他尊重敬仰,而夫子亦熱愛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孔子和其弟子堪稱良好師生關系的典范。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一種無形的潛在的教育力量,它對學生接受教育的意愿起著制約作用,影響著整個教育過程的效果,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教學的質量。在孔子的思想中,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民主平等。從古至今,教學活動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平等現象。學生懼于教師威嚴的身份唯唯諾諾,而教師也習慣了學生的服從更加妄自尊大。師生之間只有命令與服從,沒有了心與心的交流。不良的師生關系,不僅影響教學效果,更有可能引發難以挽回的悲劇。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使教師與學生處于民主平等的地位。師生之間愛的河流是雙向流動的,教師和學生如果能處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彼此真誠相待,互相尊重,無拘無束,教學相長,平等對話,互敬互學,在這樣的關系中,才能真正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才是最理想的師生關系。在《論語》中,老師與學生平等對話是貫穿全書的一個特征。《論語?公冶長》記載:〃顏淵季路侍。子日:’盍各言爾志?’〃孔門的老師與弟子圍坐一起,各抒己見,毫無顧忌。這是孔門最常見的一種講學方式。而此時,子路發言總是帶有俠勇之氣,而顏回的講話謙虛、謹慎,師生之間平等交流,學生與教師都各有所得。2、尊師愛生。學生對教師尊敬信賴,教師對學生關心保護,是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特征。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關心愛護學生是期望他們承當起建設未來的重任。教師要把愛的甘霖灑向所有學生,因為只有用愛澆注的教育才是最完美的教育。孔子高揚''有教無類〃的旗幟,這是師愛的最高境界。他把師愛惠及每一個學生,所收學生不分貧賤,不分老少,不分智愚,不計前科,而且聚弟子三千之眾。可見,孔子是本著一顆仁愛之心為平民辦學,在下層中〃誨人不倦〃,這是何等高尚神圣的師愛情懷啊。孔子和他的學生之間互相尊敬,吃住在一起,感情深厚,關系融洽,情同手足。3、心理相容。心理相容就是群體成員在心靈上的協調一致與互相諒解。師生心理相容是指教師和學生之間,在心理上彼此協調一致,相互接納。心理相容會造成師生之間融洽的氣氛,對維系正常的師生關系起著良好的情感作用,對教育教學任務的完成起著重大的促進作用。他說〃當仁,不讓于師。〃孔子也從來沒有把〃師〃的地位絕對化,他認為〃能者為師〃。由于每個人都有長于別人的地方,因此教師的角色不是完全固定的,師生有時也會發生角色轉換,從而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心理相容還包括教師要善待后進生,發揚孔子的〃恕道〃精神。孔子給后人樹立了一個良師的形象。《論語?里仁》也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說,教師要以寬厚的胸懷,善于與性格、品行、智商有差異的學生,甚至后進生實現心理交融。《論語?述而》提出:〃與其沽也,不保其往也。〃即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心靈中還有善的一面,不能因為他有缺點就全盤否認,而是著眼開展,既往不咎。4、教學相長。教師與學生互切互磋、教學相長,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方法。教育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