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泰斗_第1頁
中國冶金泰斗_第2頁
中國冶金泰斗_第3頁
中國冶金泰斗_第4頁
中國冶金泰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冶金泰斗——魏壽昆魏壽昆的生平簡介魏壽昆,字鎮雄。1907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商人家庭。清末,帝國主義侵華戰爭頻仍,家境敗落。他從少年起發奮讀書,立志做一名科學家。1923年中學畢業,考入北洋大學,各學年學習成績均在90分以上,因而受校方免交學費和住宿費獎勵。1929年,畢業成績名列前茅,獲礦冶工程系工學士學位,后到遼寧海城大嶺滑石礦任助理工程師,半年后回母校擔任礦冶系助教。1930年秋考取了天津市公費留德,次年就學于德國柏林工科大學材料工藝科學系化學專業,1932年轉學德累斯頓工科大學化學系,先后完成了特許工程師論文與工學博士論文,1935年夏獲工學博士學位。為了實現為祖國礦冶事業獻身的志愿,1935年他自費進入德國亞琛工科大學冶金系進修,主修冶金專業,搜集冶金文獻資料,參加冶金專業實習及專題科研。1936年他放棄在德國豐厚薪資的工作機會,回歸滿目瘡痍的祖國,來到天津,在北洋工學院礦冶系任教授。西北工學院1937年“七七事變”后,他隨北洋工學院遷至陜西省西安市,后又遷到城固縣。當時學校與北平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組成西北聯合大學,他任礦冶系主任。由于師資奇缺,當時系里四個年級僅有三位教師和兩名助教,由他擔任從低年級至高年級的多門課程的講授任務。自1938年到1946年,他先后在西北工學院(1938年西北聯大院系改組,工學院和東北大學工學院及焦作工學院合并組成西北工學院)、西康技藝專科學校、貴州農工學院、重慶大學等校任教授。在抗日后方的艱苦條件下,魏壽昆堅持奮戰在教育工作崗位上。在重慶大學任教期間,他兼任重慶礦冶研究所礦冶室和兵工署材料試驗處冶金組主任。作為研究人員,他結合四川、貴州、江西等省的資源特點,進行了多項當時急需的生產性科研課題的研究并獲獎。1945年抗戰勝利后,他回到天津,在他的母校北洋大學冶金系任教。1948年末,天津戰役前夕,南京國民政府命令北洋大學南遷,一批知名教授包括魏壽昆在內均在計劃南遷名單之中,而魏壽昆對國民黨政治腐敗已有了解,按照共產黨天津地下組織的安排,他決定全家留在天津,拒絕南遷。1949年至1952年,他先后擔任北洋大學工學院院長、天津大學副教務長等職。1952年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唐山交通大學、華北大學工學院、西北工學院和山西大學等校有關礦冶系合并,組建了北京鋼鐵學院,魏壽昆被任命為第一任教務長。從1979年至1983年擔任該學院圖書館館長,同時任該學院副院長。現任北京科技大學(原北京鋼鐵學院)一級教授,經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魏壽昆作為冶金學科、冶金物理化學學科的帶頭人,他在國內較早地引用化學熱力學原理作為研究與控制冶金反應的理論基礎,引出了重要概念與公式,指導了生產實踐,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魏壽昆是國內外知名學者,同時也是社會活動家。他先后擔任北京市政協第一至第四屆委員,第五至第七屆常務委員,又兼任過六屆的工作組委員會高等教育組組長;九三學社第六屆、第七屆中央常務委員兼中央文教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九三學社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科學科第一屆評議組成員;國家科委冶金學科組常務副組長。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礦冶卷冶金編委會副主任,現任中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冶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此外,還在中國性學術團體中擔任過領導職務。如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一屆理事,中國金屬學會第一至第四屆常務理事,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物理化學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1984年以來,魏壽昆相繼獲得了北京鋼鐵學院授予的“教師工作50年榮譽證書”,中國地質學會授予的“地質工作50年榮譽證書”,中國科學院授予的“科學工作50年榮譽獎狀”,中國金屬學會授予的“榮譽會員”,1985年日本鐵鋼協會授予的“榮譽會員”及國家教委授予的“老驥伏櫪金獎章”等多種殊榮。日本著名的冶金學家——不破祐教授在邀請魏壽昆前往日本主持1990年第六屆國際鋼鐵會議的電文中寫道:“您是中國人民的寶貝,您也是日本人民的寶貝……”短短幾行字表達了中外冶金學界對魏壽昆的崇高敬意。魏壽昆先生的職業生涯40年代獲得多項重要科技成果40年代,一批留學國外的冶金科技工作者和國內同行一樣,力圖將他們在國內外所獲得的當時較為先進的冶金科技知識和研究方法推廣到中國冶金生產中去,以推動祖國冶金工業的發展。魏壽昆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在1942年至1947年的6年間,結合中國四川、貴州和江西等省的礦產資源情況,進行了數項重要的科學研究。1943年,他提出了“貝塞麥法煉鋼去磷問題”。在這一課題中,他首先分析了各省鐵礦的資源情況,針對其共同的含磷高的特點,結合脫磷熱力學的理論,提出了小型貝塞麥爐的去磷程序以及用貝塞麥爐與馬丁爐雙聯的操作方法,對當時的小型轉爐去磷有著實際的指導意義。同時,他又對貴州鋁礦進行了調查,提出提取氧化鋁的方法,供煉鋁工業參考。1944年為了解決馬丁爐的耐火材料問題,他在四川省白云石礦,進行了兩項有關耐火材料的研究課題,一個是“四川白云石去鈣提鎂之研究”,另一個是“人造鎂氧燒制鎂磚的研究”。他系統地研究了四川省白云石的地質分布狀況,在綜合分析了國外文獻中從白云石去鈣提鎂的各種方法之后,提出利用二氧化碳選擇性溶解去鈣提鎂的措施。為提高氧化鎂純度,他發明“靜置后處理法”,使氧化鎂的含量提高到99.5%,達到制造高質量鎂磚的要求,并從理論上闡明了氧化鎂提純的化學機理。上述兩項研究成果,得到當時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的三項發明專利權。1945年,他以江西省鉬礦為對象,進行了提取純金屬鉬、鋁化合物和煉制鉬鐵及鉬合金鋼的研究。該論文中,除詳細地列舉鋁的用途和重要性、中國鉬礦的分布與儲量外,還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系列綜合利用的研究方法,即采用國產鉬礦,先經焙燒,繼以濕法提取鉬酸鈉、鉬酸銨及鋁酸鈣;在坩堝爐內以鉬酸鈣煉制鉬合金鋼;利用硅鐵還原鋁酸鈣,得到含鉬40%的鉬鐵;此外又成功地得到金屬鉬,其純度達到94.67%。以上成果也一并獲得當時經濟部頒發的兩項發明專利權。魏壽昆在1936至1949年的13年里,他除了擔負較繁重的教學任務和進行多項課題研究外,還對同時期的其他科技工作者的成果,加以綜合、研究和評價。如他撰寫的《小型新式煉鐵爐之設計與作業》和《20年來中國之冶金工程研究》,使后人對40年代抗戰后方的冶金生產狀況、技術發展水平等等,均可從中得到了解,這些文章是寶貴的文獻性資料,是魏壽昆對中國40年代冶金技術發展史研究的一大貢獻。開拓了活度理論的應用研究發展了爐渣脫硫的離子理論活度的概念首先由劉易斯(G.N.Lewis)于1907年提出后并應用于電化學,以測定溶液中電解質的活度系數。30年代中期,奇普曼(J.Chipman)將活度概念用于冶金熔體。特別是50年代至60年代,國外冶金物理化學工作者在活度與活度相互作用系數測定的研究工作方面異常活躍。魏壽昆于50年代初系統地開展熱力學中有關活度理論的研究。他及時捕捉到上述冶金學前沿信息,集中幾年時間進行研究,取得成果。他從1956年起連續發表了《活度的兩種標準態與熱力勢》等幾篇重要論文,解決了活度應用中的關鍵問題,并在1959年為北京鋼鐵學院的物理化學及冶金原理兩個教研組的教師舉辦系統講座。講授的題目為《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應用》,其講稿經三次修改后,于1964年出版,這部專著受到國內外冶金同行的好評。專著中指出:“活度是人為的概念,它反映真實溶液和理想溶液在客觀上存在的差異,特別是活度系數反映產生差異的后果。有了活度,可以計算有關溶液化學反應的吉氏自由能和其他熱力學參數。……活度的研究可提供探索合金溶液本質的途徑。作為一個工具,活度能處理一些冶金物理化學中的實際問題。但活度有它的局限性,它不能反映真實溶液和理想溶液存在差異的原因……”這部專著詳細地總結了當時的最新文獻資料,對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中常用的兩種標準狀態及其在冶金各方面的應用作了較詳細的論述。在這部專著中,他首次匯集了爐渣活度的計算公式和方法,從而解決了一些早期冶金工作者在冶金高溫熔體,特別是爐渣計算方面的難題。當時冶金工作者只能運用由于假定存在爐渣中的若干化合物或由爐渣各種成分呈“自由”狀態而建立的經驗公式。因此,魏壽昆的上述研究成果對中國冶金科技工作者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水平有指導作用。魏壽昆運用熱力學原理及活度理論還解決了冶金生產工藝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例如,鋼鐵冶金過程中的脫硫問題就是他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由于硫在鋼材熱加工時形成“熱脆”,因而脫硫的好壞是直接影響鋼質量的關鍵。關于氧化鐵脫硫作用,據不同文獻記載有:(1)爐渣含氧化鐵越少,對脫硫越有利;(2)平爐渣含氧化鐵量多寡對脫硫無影響;(3)酸性渣的氧化鐵含量增高對脫硫有利;(4)純氧化鐵也能脫硫等4種相互矛盾的說法。1964年他發表的《爐渣氧化鐵含量對脫硫的作用》一文中,利用爐渣完全離子理論導出的硫分配比公式,應用硫分配比公式在充分引用活度系數條件下,研究證明了氧化鐵對脫硫作用的上述4種說法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有內在聯系的。不同條件下氧化鐵對脫硫顯示的不同作用均可用硫分配比公式辨證統一地來表達,從而解決了多年來的爭論。1966年,魏壽昆又發表了《高爐型渣脫硫的離子理論》,將上述硫分配比公式進一步擴大應用到高爐。文中采用大量數據,歸納求出適用于高爐脫硫的公式:lgrFe2+·rs2-=-53.5NO2-十2.12式中,rFe2+·rs2-——爐渣中Fe2+離子及S2-離子的活度系數的積;No2-——爐渣中O2-離子的摩爾分數。迄今為止,國內外文獻中尚無類似的報道。通過該式可以定量地計算高爐的脫硫分配比。1988年攀枝花礦山公司和攀枝花鋼鐵公司對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的性質發生爭論。礦山公司認為鐵礦中的TiO2屬堿性,因而,該礦屬半自熔性礦,應提高售價;但攀枝花鋼鐵公司不同意上述說法,堅持TiO2是酸性氧化物,因而該礦不屬半自熔性,不予提高售價。魏壽昆用他本人推出的高爐型渣的脫硫活度公式,進行實地計算。得出,如TiO2按酸性氧化物計,根據公式所得出的硫分配比和實際現場的數據完全一致,而TiO2若按堿性氧化物計,則得出的硫分配比遠遠高出現場數據約20倍以上。據此,兩家企業的爭論得以解決。完善了選擇性氧化理論成功地應用于國內多金屬礦有用元素的分離冶金反應過程極其錯綜、復雜,其間礦石中有價值的金屬和大量雜質共同存在,雖經精選,但仍留有一定量的雜質。有的礦石有多種有用金屬,而對每一種金屬應盡可能分別提取。在冶煉過程中,所用的燃料、熔劑以及耐火材料中某些元素也會參加冶金反應。在冶金多種反應中,有的反應希望進行,有的反應則不希望進行,須加以抑制;有的反應希望提前進行,有的反應則希望推遲進行;等等。為此,于60年代至70年代間,魏壽昆研究了選擇性氧化熱力學理論。他多次著文指出,當有許多氧化物同時被還原或許多元素同時被氧化時,則存在著還原、氧化順序的問題。1973年,他首次提出“氧化物轉化溫度”概念。以這個理論指導并探索了平爐、底吹轉爐及頂吹轉爐等不同煉鋼方法中的元素氧化的順序與條件,特別是對共生礦的冶煉工藝給予了指導。70年代與80年代間,他運用選擇性氧化理論進行了多種工業實踐,收到了預期效果。如指導上鋼三廠冶煉不銹鋼工藝的脫碳保鉻問題;為上鋼一廠的搖包中鐵水脫鉻保碳提出了最佳工藝條件;結合攀枝花鋼鐵公司和包頭鋼鐵公司的共生礦的條件,分別提出了如何提釩與提鈮的最佳工藝等。對有色金屬冶煉工藝也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與建議。如為了金川有色金屬公司的火法提鎳,魏壽昆從理論上計算了鎳锍中元素氧化的順序,為卡爾多轉爐保鎳脫硫提出了理論依據并成功地確定了合理的吹煉工藝,使鎳的總回收率超過95%。以上的實例與理論計算,均收錄在他1982年撰寫的《熔锍及熔融金屬中元素選擇性氧化熱力學》一文中,文中結束語指出,在高于轉化溫度的條件下進行的工藝,如鎳锍中的脫硫;不銹鋼冶煉(包括AOD法)的脫碳以及高碳錳鐵的降碳等;在低于轉化溫度的條件進行的工藝,如含鉻鐵水的脫鉻;含釩鐵水中提釩以及含鈮鐵水的提鈮等。由此可見,選擇性氧化理論對上述冶煉工藝均有指導意義。魏壽昆同時指出,對于磷和碳元素的去除,除了轉化溫度影響之外,變更爐渣成分(即堿度和FeO含量)以及氣體產物(即CO)的壓力均可改變磷與碳兩元素氧化的先后順序。1988年魏壽昆對選擇性氧化理論又進一步擴充與完善。他撰寫的《金屬熔體中元素的選擇性氧化及多反應平衡》(英文稿)一文,刊載在德國的《鋼研究》雜志上。文中提出“轉化溫度”為選擇性氧化的第一類型,用以選擇性分離某種元素;而第二類型則為某元素優先氧化,伴隨著多元素同時氧化,最后達到平衡。他還根據埃令海-李查孫(Ellingham-Ricbardson)吉氏自由能對溫度的曲線圖,建立了較完善、較全面的理論闡述,為多金屬多反應的提取工藝,提供了概括性的能實際應用的理論基礎。鎳锍的保鎳脫硫吹煉工藝,曾在金川有色金屬公司進行了半工業的卡爾多轉爐試驗,取得了圓滿的成功,通過了冶金工業部部級鑒定。關于紅土礦綜合利用工藝流程的科研課題,由魏壽昆提供了搖包脫鉻的理論依據。該課題曾獲冶金工業部1979年科技進步一等獎。首次在國內開拓了固體電解質電池定氧技術并應用于測定熱力學參數在研究選擇性氧化理論的同時,魏壽昆于70年代,在國內率先開拓固體電解質電池直接快速定氧技術的研究,該技術于1974年曾被譽為當時國際鋼鐵冶金三大發明之一。利用它可快速而又準確地直接測定出鋼液中的氧活度,這是控制鋼液脫氧、提高鋼質量的關鍵性手段。該技術通過了冶金部部級鑒定。魏壽昆搜集和閱讀了當時的大量文獻,編印匯集多種資料,在國內各有關學術會議和單位廣泛宣傳介紹,奠定了國內鋼鐵界普遍開展該項技術的基礎。為擴展研究隊伍,北京鋼鐵學院于80年代,建立了固體電解質重點研究室,使中國固體電解質電池的研究處于國際先進水平。魏壽昆采用固體電解質電池定氧原理,率先開展熱力學參數的測定工作。他配合包鋼鐵水提鈮,選定科研課題項目“共生礦分離基礎理論研究——鈮在鐵液及鋼渣中的熱力學行為”。他利用定氧電池測定了Fe-Nb、Fe-Nb-Mn及Fe-Nb-Si等體系中的鈮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數,對包鋼改進提鈮工藝提供了定量的熱力學分析數據。他用固體氯化劑氯化鈮渣脫錳,使鈮鐵合金的含Nb量由原來的10%~15%提高到60%;并對國外尚無文獻資料報道的氧化鈮-氧化錳氧化硅的三元相圖進行了初步研討。上述課題獲得1988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研究國內復雜礦中元素的熱力學行為,提出去除有害元素的途徑和機理魏壽昆一向重視國內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中國華南鐵礦含砷,在高爐冶煉過程中,鐵礦中的砷進入生鐵。當時還無任何方法將砷除去,而砷在鋼中害多利少,脫砷研究急需進行。為此,魏壽昆采用還原脫砷原理對鐵水用CaC2-CaF2渣系進行預處理,得到滿意的脫砷效果;并對該鋼水施以二次精煉,在氬氣保護下采用喂入鈣絲的方法,使鋼水中的砷可脫至雙零水平。魏壽昆與朱元凱、董元箎、彭強又研究了砷在鐵液內的熱力學行為,測定了某些砷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數,并測出脫砷產物Ca3As2的生成自由能。這些均屬熱力學計算中很有用處的數據,并且是國外文獻未見報道的資料。脫砷研究獲1993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錳礦含磷,致使煉制的錳基合金中也含磷。錳基合金是煉鋼常用的脫氧劑,若其中含磷,則對鋼的質量將產生極為惡劣的影響。因此,錳基合金去磷是國內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魏壽昆與倪瑞明、馬中庭、成武首先利用金屬鈣對硅錳合金進行系統的脫磷研究,取得有效的成果。他們又研究金屬鈣在錳液中的熱力學行為。例如,研究了鈣在錳液中的溶解度、第三元素對鈣的溶解度的影響,以及求出第三元素對鈣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數等,使得錳基合金脫磷可以定量計算。該課題屬國際領先水平,因而獲得了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魏壽昆從事冶金學研究近60年,而其中約有2/3的時間從事冶金熱力學的研究。進入80年代后,又涉獵冶金動力學范圍。從他1929年在中國礦冶工程學會主編的《礦冶》雜志上刊登第一篇論文起,至今已撰寫和發表論文達130余篇,其中65%以上是有關熱力學范圍的。他有5部專著,其中《冶金過程熱力學》與《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應用》是有關熱力學的,均受到國內外冶金同行的好評。如日本著名的冶金學家后藤和弘曾評論《冶金過程熱力學》是迄今世界上最好的一部冶金熱力學的專著。該書獲1988年國家教委頒發的中國優秀教材獎。魏壽昆之所以鍥而不舍地研究冶金熱力學,其原因在他所著的《冶金過程熱力學》的前言中寫得明白:“……通過與冶金工廠及研究部門的科技、工程人員接觸,深深感到:一方面應用物理化學解決實際問題非常迫切,但另一方面又遇到不少人在解決冶金實際問題時,苦于不知如何運用物理化學這一得力的理論工具。……作者愿為物理化學工作者和冶金工作者搭筑橋梁,使達到相互促進。”魏壽昆通過對冶金熱力學,特別是活度的研究,不僅由他“構筑”了冶金學與物理化學兩個學科之間的“橋梁”,而且溝通了冶金實際與物理化學理論之間的聯系,他為“筑橋”,融進了大半生的心血。中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的創始人之一魏壽昆作為中國金屬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在擔任常務理事期間,積極建議成立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術組織。1962年,中國金屬學會與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行了中國第一屆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術報告會,魏壽昆是該報告會的主要組織者之一。1963年中國金屬學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上,魏壽昆提出報告,題為《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發展的情況和今后中國結合生產開展研究的方向》,引起中國冶金界的關注。1964年中國金屬學會再度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召開中國第二屆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術報告會,他仍是主要組織者之一。當1976年中國金屬學會恢復活動后,魏壽昆被聘為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1985年,該學術委員會改組為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會,他先后被選為第一、第二屆理事長。在他主持下,舉行過中國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屆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術會議,其中第七屆學術會議是與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的冶金物理化學學術委員會聯合召開的。在這些會議上,魏壽昆堅持學術自由,把不同學術觀點的文章編印成論文集。同時,他很注意把中青年的學術成果提交會上作報告或收錄他們的論文編印成冊,旨在培養冶金物理化學專業人才,使這個領域后繼有人。魏壽昆不斷拓寬學術領域,80年代后,他大力支持冶金過程動力學及冶金反應工程學的研究,并力主在冶金物理化學研究中應用與普及推廣計算機,不斷提高中國冶金物理化學的學科水平,以趕上國際先進水平。1957年北京鋼鐵學院建立中國第一個冶金物理化學專業。魏壽昆是發起人之一。他編寫的《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應用》的教材,奠定了該學科的理論基礎。60年代以前的鋼鐵企業的冶煉工程技術人員,對“活度”概念頗為生疏,認為這是“陽春白雪”難以應用。經過魏壽昆等人多年的推廣與傳播,目前許多冶金工作者都已認識到它是研究分析冶煉反應過程的必要手段,并能運用活度進行定量計算。冶金物理化學學科在提高冶金產品質量以及促進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已逐漸被冶金界所接受。為培育冶金人才奉獻畢生精力《選礦手冊》魏壽昆自1930年任北洋大學礦冶工程系助教迄今,教齡已逾60年。講授過“普通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普通冶金學”、“鋼鐵冶金學”、“有色冶金學”、“選礦學”、“金相學”、“鋼鐵熱處理”、“冶金計算”、“專業煉鋼學”、“冶煉廠設計”、“冶金物理化學”、“活度理論”等27門課程。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冶金專業和冶金物理化學專業的畢業生及碩士、博士生。在他所教過的學生中,不少人已成長為教授、總工程師、廠長、經理等。中國的冶金企業中的技術骨干大多是魏壽昆的學生,堪稱桃李滿天下。魏壽昆的特點教書育人是魏壽昆的教育特點之一。他為碩士生、博士生上的第一課的內容,是教育學生要做到“又紅又專”。告誡學生不要僅僅滿足于在知識領域中的所謂“橫截面”上,并要求學生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必須注意先進性與實踐性,兩者要結合起來。他指導研究生的課題,大多數是從國家的需要出發,從生產實踐中來,再進一步提高到理論上,進而再指導生產實踐。從嚴、心細是魏壽昆教書的又一個特點。如有一次他的一位研究生在整理實驗數據、繪制曲線時,看到曲線中的一個點“不理想”,竟自行刪掉了這個點。魏壽昆在審查學生的報告時發現了這一情況,立即補上了這個點,同時經過親自重新計算、繪圖,最后得出更為精確的實驗結果。事后,他諄諄教育這位學生,并以“科研工作來不得一點虛假”相勉。魏壽昆的再一個特點是,講課內容充實、新穎。他雖執教多年,但每次講課前,都要把教案進行修改,增補國外新鮮的資料,吸收國內生產與研究方面的新成就。難怪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系有的沒聽過魏先生講課的學生要求在畢業前能聆聽一次他的專業講座,作為一種享受來使自己感到滿足。在北洋大學的校志里有著這樣的記載:“……礦冶系魏壽昆主任,他在課堂教學,條理之清晰,邏輯之嚴密,科學之論證、分析之透徹,深為師生折服與欽佩。”科研成果在20世紀30年代后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從事小型鋼鐵工業技術的改進及國內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云石采用CO2選擇性溶解后,經“靜置后處理法”制得含0.5%雜質(CaO及R2O3)的MgO;用碳還原制備金屬鉬,純度達94%,利用硅鐵還原鉬酸鈣制成含Mo40%的鉬鐵。50年代引入活度理論,對冶煉反應進行了深入的熱力學分析研究;60年代發展了爐渣脫硫的離子理論,提出了高爐渣中計算S2-離子活度系數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國內首先提出了固體電解質電池定氧技術并應用于測定熱力學參數,同時研究了國內復雜礦雜質的熱力學行為及去除機理和完善了選擇性氧化理論并提出轉化溫度概念的廣泛應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與王之璽院士等人走遍祖國大地及沿海港口,對中國鐵礦及煤炭資源和鋼鐵工業發展遠景進行了調研并提出咨詢報告。又深入進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數的研究,發現用同一實驗數據采用不同的運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數據,深獲國際友人關注。科研成果“錳基合金熱力學行為及其脫磷的研究”、“華南鐵礦冶煉脫砷的基礎理論”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