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19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承先啟後繼往開來蔡禮旭老師主講(第一集)2006/12/9臺灣桃園孔廟尊敬的李主任,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在桃園孔廟相會,百感交集。在三年多前,二00三年九月五號,我到大陸海口,那時候是打算了解一下在海口推展中國文化的機會。到了以後,我們打算先到山東拜孔老夫子,所以到了沒幾天,楊淑芬老師帶著我到山東曲阜拜孔老夫子。當到了曲阜,我們看到的是車水馬龍的人群,進入參觀以後,我們聽到一些解說員的講解;每年到曲阜的人口有好幾百萬人,包含海內外的華人以及外國人,而到了曲阜,那是最好宣揚中國文化的機會;但有些解說員他并不是很了解中國文化,甚至於他在講解的時候,還有批判中國文化。所以當他在批判孔夫子,批判一些圣哲人的時候,確實我們的內心在淌血。在那一路的過程里面,楊老師幾乎是一路都在掉眼淚。後來三孔參觀完之後,我們就到周公廟,而當到了周公廟,很驚訝的發現連一個人都沒有,而且周公廟里面的樹還傾倒了,沒有好好的保護。當下我的一種深刻的感受,這麼多人到孔廟去到底為了什麼?假如是為了真正領受孔老夫子的教誨,那沒有一個人會不認識周公;孔老夫子一生最崇敬的就是周公,制禮作樂,教化千千萬萬年的子民。「唯有炳然周孔教」,周公跟孔夫子的教誨;「至今仁義洽生民」。整個幾千年的歷史來講,「百年奇特」,也是幾張紙就寫完;「千古英雄一窖塵」,他只是一時間帶領著千軍萬馬,等他死了之後又有多少人知道?而且縱使他帶領的是千軍萬馬,很可能拿下權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而唯有周公、孔夫子他們以道德仁義教化人民,已經幾千年過去了,依然得到人民的尊敬愛戴跟效法。所以當我們看到周公廟是這樣的情景,我們深深的在思考,《三字經》講的「人不學,不知道」,我們絕對不能怪任何的人。假如我們怪任何的人,那就是沒有聽孔老夫子的話,孔老夫子他自己說道:「詩書之不講,禮樂之不習,是丘之過也」。《詩書》的這些倫常大道沒有人來宣講,禮樂的教化沒有人來推展,誰的錯?是我的過錯。我們效法孔夫子、效法圣賢人,最重要的,要從他們的心地去感受、去效法。所以「慕賢當慕其心」,夫子的心胸、夫子的氣度是我們最重要的學處。而夫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跟著堯舜,跟著周文王、周武王的教誨。而堯舜以及周文王、周武王他們的精神是「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天下的亂,誰的錯?是我們的錯,因為我們沒有盡力把倫常的道德宣講出來,只要有人宣講,因為人之初性本善,一定會受到感化,一定會懂得回頭。所以夫子在教誨當中也有提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假如像在官府里面聽這些判案,其實我的判案跟一般人不會差異太大,都是依法辦事;可是當我在判案當中,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天下沒有爭訟、沒有刑法。因為不管誰被判罪,那個判罪的人、那個受刑的人,他一定有父母、有親人,當一個人被關入監獄當中的時候,他關的是有形的監獄,而所有愛護他的至親在外面受的是無形的牢籠。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個恕就是能同理心、如其心去感受他人的痛苦。我們可以感受到每個在監獄里的受刑人,其實他的家人都在煎熬痛苦當中。而其實監獄需不需要中國文化?監獄很可能是最需要中國文化的地方。因為當這些受刑人他到監獄里面去,假如沒有辦法學到這些做人處世的道理,他在里面很有可能又會受染濁,又會退墮下來;而當他更退墮下來,他的行為規范更差,他出社會那可是一個定時炸彈。我記得在好多年前,有些十大槍擊要犯,而這一個槍擊要犯很可能一天必須派幾千個警察去搜山逮捕他,而且有時候逮捕他要持續一年、二年的歲月!諸位朋友,這一個人失教了,社會付出了多慘痛的代價!而這正發生在我們的眼前,扣掉物質的損失不談,當他可以處處傷人、殺人,所造成整個社會的動蕩跟不安,那也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而當一個這樣的人出現,那是很值得我們整個社會深思。因為當我們看到一個嬰兒剛出生一個月、兩個月,我們今天走到嬰兒房里面去,看著每個嗷嗷待哺的孩子,諸位朋友,您看得到哪個人是殺人犯嗎?絕對看不到。但是為什麼事隔二十多年、三十多年,他們會變得如此的兇暴?我們想起這里,一個這麼天真可愛的孩子,人生終究走到這個方向,我們有一分不舍、有一分憐憫。所以《三字經》講「茍不教,性乃遷」。我們在海口已經在監獄里辦了半年的課程,所以公門好修行,公門好積德,只要我們能夠運用我們有的職權,然後能利益當下的人群。剛好海南司法廳整個非常重視犯人的教育,他們希望把整個海南省的監獄變成學校。真的,我那時候人已經在安徽廬江,當了解到他們愿意把監獄變成學校,諸位老師,我們聽到這樣的一種心愿,我們當下的心情是怎麼樣?一定是兩肋插刀,一定舍命陪君子。而海南這些監獄的長官他們非常有善根,很有智慧,他們本來是告訴我們說:你們的老師到我們監獄來講課。我們說好,不過先請你們來跟我們了解我們到底在上什麼。結果他們一行十幾個人到了安徽廬江,結果到的時候,他們講我們已經用儒道釋三教編成了一本書教科書,那本教科書最少也有這麼厚。諸位老師,這個受刑人讀下去會變成怎麼樣?很可能會一個頭兩個大。那時候我們還沒有溝通,但是那也是人家用心編出來的,這時候你能不能說:拜托一下好不好,哪有編那麼厚!人情不可拂,人家的心血,你一下就給人家澆了一盆冷水下去,太不厚道,要時時能夠感受別人的心情。所以我們也說:不簡單,編這麼厚。但事實上學習不是多,學習要能掌握綱領才能得受益,中國話常講「綱舉目張」。後來這些領導長官他們就上了五天的課,上完以後,他們馬上提到:我們本來叫你們去給受刑人上課,不過這五天我們聽懂了,教兒教女先教自己。你看,他們還舉一反三,認為教男犯、教女犯,要先教誰?自己,警員、警官要先學。其實真的,夫子那個忠恕,那個恕道,今天假如我們換個角度站在受刑人的立場上,今天叫受刑人:你人可要恭敬一點,做人要有禮貌。警官都對他大吼大叫,請問他聽不聽?他鐵定不能接受,那反效果。所以應該是「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才對。他們學完之後,不是受刑人先學,我們自己先學。而誰先學?海南司法廳張副廳長說:我先學。結果他回去之後,跟很大群的受刑人一起來學習中國文化。所以諸位老師,我們這個時代,中國文化在哪里復興?在監獄里面復興。所以一個民族將興,必有禎祥。這個副廳長回去之後,面對廣大的受刑人,這個副廳長馬上給他們鞠一個躬,給他們行一個禮,受刑人很震撼,今天副廳長怎麼給我們行禮?副廳長告訴他們:我尊敬的是你們的人格,是你們的人之初性本善,我尊敬的是在這個大熱天當下,你們還肯坐在這里好好學中國文化。你看,當下那分互相的恭敬傳遞到整個磁場上面來。所以整個監獄里面這些長官現在可有干勁。其實說實在的,以前他們每天在那里跟這些受刑人斗法,罵來罵去,他快不快樂?那都很難熬,每天都搞不清楚要發多少脾氣。現在真正用心愛護這些受刑人,受刑人就把他們當父母看。所以受刑人在寫他們的家書感言的時候,跟他父母講到,他說我們本來以為早就是社會的垃圾,都是讓人家隨便踢的,居然現在在監獄里面有長官愿意把我們當一顆寶石一樣拿起來琢磨,讓他們覺得真是連想都沒有想到。而人群當中,能有好的因緣,最重要的,一定要有人發起這個善愿,「人有善愿,天必從之」,老子也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所以這位張副廳長說:我離退休還有三年時間,我要竭盡全力為社會做點工作。帶頭先做,接著底下的這些長官們統統一起效法,每天都聽課,回到家里還聽課。後來,他們還體會到真正要教化這些受刑人,那絕對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他們決定不可能長期請我們的老師去講,他們自己要培訓出一批講師來。後來我們連續一個月的時間跟他們幾百個警官上課,現在整個成果都出來。而我們深刻感覺到「人之初,性本善」,都是在受刑人身上感受到。有一個三十來歲的犯人給他的母親寫信,信上就說到:母親,我以前都不聽你的話,現在我學了《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以前對你的話都頂撞、沖突,這是我的不對;「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以前都把你的教誨當作耳邊風,假如我當初有聽你的教誨,我今天就不會落到這個地步。而很多受刑人在進入監獄的時候,對他的父母都是一種仇恨、埋怨;後來上了課之後,受刑人寫到:原來我父親在打我的時候,是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原來我父親那一鞭鞭下去是恨鐵不成鋼。當老師講到「親所好,力為具」,問著大家:親所好力為具要怎麼做?這些警員們說道:父母喜歡吃什麼,父母喜歡用什麼,我們要盡力去提供、去奉養。而居然警員沒有想到的,受刑人想到,受刑人告訴警員:這句話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好好的服從警員,好好的改變自己,能夠減短刑期,早點回去奉養父母。真的,當有善的緣出現的時候,人那分善會點燃。這個受刑人又對著他父親講:父親,你的身體不大好,《弟子規》說「年方少,勿飲酒」。當然不是年方少不能喝,年紀大了更不能喝,會傷身體,所以要少喝些酒。而且父親你喜歡看書,一定要先看這本《弟子規》的書。你看,從父子本來是不和諧的狀態,現在變成一起修學的道友。最後還交代:現在已經轉成冬天,天氣很冷,所以父母你們要好好保重身體,那是對我最大的慰藉和我的福分。當我們在看到這篇文章,在感動之余,我們細細想想,假如這個孩子他在念小學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接受孔夫子的教誨,他的人生可能是截然不同。所以人生的命運、人生的成就「總在遇緣不同」。而且他在一封又寫給他姐姐的信當中說道:姐姐,我在里面學到弟子規,《弟子規》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德行的大根大本要從孝道開始。他為什麼寫這一段?因為他的姐姐生了小外甥,所以他提醒他的姐姐要好好教好小外甥,絕對不能重蹈我的覆轍。當一個人他有責任心的時候,責任的承擔,他的學習效果特別好。我們從這里就思考,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學習不能主動,還要死命的拉他,他才勉強前進?甚至於是你勉強拉他的過程還要跟他談條件:你這次考多少名,我就給你買臺腳踏車。是不是這樣?大家都沒反應,代表沒有用錯方法。我還聽說上海有一個爸爸,他的孩子四年級,他跟他兒子說:你假如考第一名,我給你買一臺BMW,順便加一個司機。他的孩子考了,真的送給他。諸位朋友,我們可不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未來?當他要高中聯考的時候,請問條件是什麼?很可能是一棟房子。當他考大學聯考的時候是什麼條件?真的,為人父母有錢,但沒有智慧,《資治通監》說「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真的,我們這整個社會,為人父母者說不愛孩子,那不可能;但是為什麼愛了以後的結果卻教出富不過幾代?要有科學精神,現在撐不過三代,現代富不過一代。甚至於是我們在學校教書都深刻感覺,不是一代不如一代,是一屆不如一屆!一屆就覺得有點塌下去,然後再一屆又塌下去。所以看到這樣的社會狀況,身為一位老師,身為一個炎黃子孫,我們責無旁貸,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趕快扎在我們這些孩子的心中。不然將會有多少的父母、多少為人長輩的人,他的人生要不斷的含淚,掉淚。這樣教下去,閩南話說的,「寵豬舉灶,寵子不孝,寵妻吵鬧,寵夫半夜爬起來哭,寵女難入人家家教」。你看現在不是寵孩子而已,現在是什麼都寵,什麼都出問題。所以真正要幫助孩子、幫助身旁的人,一定要有智慧,要明白道理才行。真的,當一個孩子他的孝心能起來、能啟發,不要說一個博士,三、五個博士都沒有問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的潛力太強了。為什麼現在孩子的潛力都發揮不出來?因為他沒有責任心,他覺得啥事都不干我的事,就只有分數干我的事,所以他整個能力就愈來愈局限下來。在大連有一個孝子,他叫王希海,他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他的父親中風。中風以後,因為他正值年輕,發展事業的好時光,可是看到他的父親中風,他很舍不得;本來有很好的工作機會,他把它辭掉了,之後就由他親自照顧他中風的父親。父親基本上跟植物人已經沒有兩樣,而他照顧他的父親整整二十五年的歲月,每天半個小時就幫他父親翻一次身;生怕父親長褥瘡,每天一定要把床單換洗。大家就問他:你過幾天再洗不就好了?他告訴他人說:我的父親中風他已經很難受,我不愿意再看我的父親多受一點罪。因為人身上有體溫、有熱氣,一定會讓床單潮濕,我不希望因為這個潮濕讓我父親難受。每天都洗一次床單,每天親自用吸管幫他父親吸痰,他的母親在那里搖頭說,連我都沒有他這樣的恒心。甚至於他在照顧父親的過程都能跟父親心心相印,有一次剛好他的父親發燒,怎麼查都查不到病因。後來他作夢,就夢到自己爬上樓梯,突然跌下來,他就醒過來。你看,他連作夢都時時想著要解決父親的痛苦,所以他聯想到從高處掉下來一定會傷到腿。他趕快仔細的檢查父親的腿,果不其然,他父親的腿上已經長了一個瘤,是良性的,他趕快幫它處理掉。而要長期帶著他的父親去身體檢查,剛好有一個老醫生,也是學校里面資深的教授,就問他:你父親中風多久了?他說已經二十多年了。當下這個老醫師非常生氣,因為他覺得他在騙他,馬上回頭就走了。走了以後是去拿王希海他父親的病歷,結果一拿,厚厚的一疊病歷。這位老醫師是抱著厚厚的病歷掉著眼淚回來的,因為醫生很難想像一個中風長期臥病二十五年的人,居然皮膚這樣的柔嫩,原來就是他的兒子這麼體貼入微的照顧。當下這位醫師就把醫院里面的這些護理人員叫過來,對他們講:你們的護理都要跟他學習,他才是我們護理系里面最優秀的老師。你看,一個大男人為什麼能夠做護理做到這麼細膩、這麼精微?就是因為他這顆至誠的孝心,本來一個門外漢卻成為最專門的人。所以假如今天醫生告訴王希海說,你假如能得諾貝爾獎,你父親的病就能好。諸位老師,你覺得王希海會不會拿到諾貝爾獎?所以《孝經》里面說「孝悌之至」,孝悌的心達到了極處;「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孝悌可以感天動地,他的整個潛能會發揮出來。孔老夫子在《大學》里面真正把我們人生的真相說出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告訴了我們,我們本有明德,本有本善。真的,沒有讀圣賢的教誨,我們真的了解自己了嗎?而當一個人都不了解自己,又怎麼成就自己?我們連自己都不能成就,焉能成就別人?所以「欲愛人者先自愛」。我們自己都搞得亂七八糟,然後說我要把我的兒子教好,那我們拿什麼觀念、我們拿什麼智慧把他教好?所以「欲助人者先自助」,不然會變成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欲知人者先自知」,《大學》里面又有一句話,叫「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我們先後順序搞顛倒了,那一輩子都是顛倒。今天我們都不了解自己,那了解別人太困難了,因為自己跟自己二十四小時朝夕相處都看不清楚,我們又焉能去看清楚別人?我們自己都沒有好好愛護我們這顆本善的心,好好把我們本善引發出來,我們又如何去幫助我們的孩子?如何去幫助我們的學生?所以人真正明白這一點,當要去感化他人以前,最重要的要正己,自己先做好,自己先學習。我記得我在念師范院校的時候,我的同學常常都會寄一些心理測驗給我,寄來的時候上面就比方說二、三十題題目,你做完答案之後,它會統計分數,比方二十分到三十分,你的個性很像老虎型的,再來,另外一個分數說你很像孔雀型的。你們都沒有做過這樣的心理測驗?有吧?還有,你的個性像無尾熊型的,反正就是要我們跟畜生很像就對了。現在還有很多暢銷書是「你要做狼還是要做羊」。真的,有一次我們到一個很大的師范院校去,學生超過一千人;一千多個學生,我們在上「如何落實德行教育」,跟他們分享一下,因為他們以後都要為人老師。當講課的老師問到說,你們覺得要做狼還是要做羊?他們還挺有默契,右邊全部說狼,左邊全部說羊,可能是因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比較像狼的就看得比較順眼就一堆,比較像羊的就一堆。有沒有這樣的傾向?有,會同氣相吸。結果老師問完以後,就在那里狼、羊,在比誰比較大聲。所以這個社會顛倒了,好像大聲就比較厲害。哪有這種事!你大聲,人家口服心不服,遲早出狀況。所以真正能讓人家心悅誠服,唯有我們有真實的德行讓人佩服。所以格言里面有一句,「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你看我們以前的認知很可能都跟真相背道而馳。窮天下之辯者,所有世間的人都不敢跟你辯論,是因為什麼?不在你的口才很好,而在剛毅木訥。這是有仁慈之心的人,才能讓天下的人心悅誠服。這「訥」是都不講,好好的去依教奉行,把道德仁義演出來,天下的人都佩服他。所以堯帝做到了,堯帝那時候看到犯人,他說都是我沒把他教好,把他放了,把我關起來。因為有這樣的心境,他的人民都羞恥不能像他一樣的德行,恥不如堯舜,那真是讓天下的人都佩服。所以不是大聲有用,我們也不能示范錯誤的給學生看、給下一代看,大聲就讓人家怕,那是絕對錯誤的。所以諸位朋友,要做狼還是做羊?做人。我終於比較安慰一下;你們假如又說狼又說羊,我可能待不下去了。要做人!要實實在在做一回人。諸位朋友,我們整個求學的過程最少也有十三、四年,最多可以達到二十年,甚至以上。在這一、二十年的讀書過程當中,我們曾經聽過老師告訴我們:同學們,要做人,要實實在在做一回人,而且怎麼做人?從孝道開始,從懂得為你的父母洗腳、剪腳指甲開始。這樣的教誨似乎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微乎其微。「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為什麼我們現在教書的老師內心空空的,覺得不踏實?為什麼當父母的人,他賺很多的錢,但是他回到家里忐忑不安?因為父母、老師忘了他這一生最重要的天職,所以他不踏實,他問心有愧。人生最大的快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當父母的看到孩子管不好,他的內心很難受,所以《三字經》才說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你看,這整個經句都講出人生最重要的任務。而人生假如看得不夠深遠,晚年來真的會很難熬。所以俗話講「衰後罪孽,都是盛時造的」。我們到中晚年,身體不好,孩子不孝,那都是年輕的時候我們沒做該做的事情。剛剛提到要做人,而我們讀書過程當中,誰告訴我們怎麼做人?真的,我們沒看到《弟子規》,沒看到這些圣賢的經典,真的,活在自己的愚昧當中,還覺得自己挺不錯的,別人都不回去看父母,我還會回去;別人都沒拿錢給父母,我還有拿錢給父母。你看,我們的孝心不是從真心里面出來,而是從比較當中來的,還沾沾自喜。而當我們看到這些《德育故事》的時候,那真是慚愧的無地自容。人家那個孝心是時刻不敢忘父母,每天不好好的奉養父母,覺得心里不踏實。宋朝的太史黃庭堅先生,那是一代大儒,他每天回家必做的工作就是幫母親洗尿桶,而在洗的過程、在報恩的過程,那是人生最踏實、最歡喜的。我們現在常常在說,人生在追求幸福快樂,諸位朋友,我們知道什麼是快樂?而我們現在的下一代,他們腦子里面的快樂又是什麼?他們那個樂是短暫的刺激。而刺激我們要了解,今天刺激是這個強度,過一段時間就不夠了,要更強,就像打嗎啡一樣,今天打這個藥劑,過了一個月之後,不夠了,要再加重藥劑才行。人生的樂假如建筑在欲望的滿足,那真是像深淵一樣沒有底。我那時候在教書,也是很感慨,我帶六年級的孩子要校外教學,帶出去最重要的是寓教於樂,不是帶出去瘋而已。我們希望他了解大自然,從大自然當中學習。剛剛我們孔廟的李主任、歐老師帶我們參觀了一些古物,這些器具,祭祀用的器具,其中有一個器具是「節」,這個「節」是一些外交使臣出外的時候代表著國家出去。而這個竹子有剛有柔,你看它剛的時候可以建房子,它柔的時候,可以怎麼樣?包粽子,用竹子包粽子?我才離開三年,怎麼變這麼大!可以編竹簍子,那個簍子很軟。你看,竹子能剛能柔,所以要中庸。一個使節高高在上,行不行?人家看到你都想跑了,不想跟你建交。你很軟弱,行不行?也不行。所以剛柔要適當。而且竹子里面是虛心的,代表外交使臣也要「相觀而善」,要「見人善(見人國),即思齊」。你看這都是竹子表的意境在其中。而且竹子是一節一節,代表什麼?外交使臣最重要的是什麼?氣節,要忠誠。你看,中國人懂得謙卑,懂得跟天地萬物學習,才有這麼五千年璀璨的文化承傳下來。文化能夠承傳下來,那絕對不是偶然。所以這個世間絕對沒有一件事是偶然。我們剛剛講到要做人,而在《大學》里面這一段,我們已經了解我們有明德,這是自知,自知才能夠去幫助他人。而明德被什麼障礙住?就是被我們的壞習慣障礙住,就是被貪瞋癡,貪心、脾氣大、愚昧、傲慢、懷疑,這樣的念頭,這樣的習慣,就把我們本有的明德本善給它遮住了。所以這個明是代表我們有智慧。諸位老師,我們相不相信我們本有智慧?假如不相信,那這個智慧就開發不出來。其實人的學問、人一生的事業能不能夠成就,真的,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人一生會失敗,最重要的,還是被自己打敗。假如自己有無窮的斗志,那會克服重重的困難,甚至於所有的困難會變成成就自己能力的墊腳石,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所以孔老夫子說「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一個君王(君主)沒有受到這些歷練的洗禮,他不能成為一代好的國君;一個烈士、志士仁人沒有經過考驗,他的德行不能夠彰顯出來。所以我們面對困難是感謝困難的歷練。一定是要自我信任,自我鼓勵,不能因為自己沒有信心而消極下來。我們了解到我們有了明德,我們就要透過接受圣賢的教誨把貪瞋癡慢的習氣把它舍掉,智慧上來。這個德是德能,還有福分,人的福分不能向外去求,今天我們心量擴大,中國話講「量大福大」。你看,大舜本來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而已,但是他有至孝的心,他那分至孝,他的明德彰顯;後來他有高度的智慧,天下的人都佩服他,都接受他的帶領,他成為君王。所以他的福大不大?他的福很大,他不只自己享了這個大福,他世世代代的子孫都享這個福。所以諸位老師,假如我們現在調查一下,可能很多在座的都是大舜的後代,像姓陳的就是大舜的後代;姓胡,很多姓都是大舜的後代。大家也不要去調查,我幫你們調查好了,你們不是堯舜禹湯就是文武周公的後代。大家待會出孔廟的時候要深呼吸,我是周文王的後代,怎麼可以給祖宗丟臉?諸位老師,我就是周文王的後代,我們蔡氏都是。祖宗最欣慰的事是什麼?是他的後代比他都優秀,這是他最歡喜見到的事情。有沒有哪個父母說我的兒子不如我,太高興了?絕對沒有這種父母,絕對沒有這樣的祖宗。所以我們回報祖宗的恩德,最重要的就是好好的效法他們的德行,能夠真正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好,我們這一節課先講到這邊,謝謝大家。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承先啟後繼往開來蔡禮旭老師主講(第二集)2006/12/9臺灣桃園孔廟檔名:52-180-02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大家剛剛有沒有去翻一下族譜,看看是哪位圣人的後代?諸位老師,統統不要找,絕對是圣人的後代,因為假如不是圣人的後代,絕對傳不到現在。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就是人生的真相。《易經》里面講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今天為什麼中華民族是全世界唯一綿延五千年不衰的民族,就是因為祖宗的德厚,能庇蔭到五千年、一萬年,甚至千萬年之後的子孫;而其他的民族他們都已經斷了,那都屬於考古學家的范疇。從這里我們就體會得到,今天我們能夠有好的家庭,能夠有這樣的福分,那絕對離不開祖宗對我們的庇蔭。人生要慢慢當個明白人。當我們不懂得這些道理,自己有了一點點的成就,還趾高氣揚說都是自己的本事;其實冷靜想想,我們今天沒有父母的教導、愛護,沒有老師的教誨,沒有多少這些好朋友、善友們的提攜、幫助,我們怎麼可能能夠做出一些成績出來。所以當我們對這些道理都了解,時時都處在感恩的心中,時時不敢做出讓父母、老師,讓祖宗,以至於讓愛護我們的人傷心的事情。確實我們跟祖宗是一體,而我們跟我們的後代子孫依然是一體不可分。所以人生在世,於家庭、於社會,以至於於民族,「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就是我們這一生本分的事情。今年的過年,范仲淹的後代子孫剛好到了廬江文化中心跟我們做交流,參與我們的課程。最後一天,這些參與的學員代表上臺發言,當范仲淹的子孫上臺來對著大眾說到:我是范仲淹二十七代子孫。當下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而很多的人忍不住內心的那分激動,還站起來給他鼓掌。所以你看,范仲淹先生離我們已經一千年了,他的子孫現在走到各地都得到大眾的愛戴,真的是福蔭了後代,承先啟後。諸位老師,家道重不重要?太重要!諸位老師,你的家道要承傳多久,你有思考過這個問題的舉手。假如我們從沒思考過這個問題,請問我們現在把後代子孫帶到哪里去?突然走走走,然後兒子問:爸,去哪?我怎麼知道?那真是,可能這句話剛講完我不知道,一回頭萬丈深淵就下去了,所以要謹慎!諸位老師,我們再繼續了解,請問范仲淹先生這個氣節從哪里來的?范仲淹先生的祖宗,在東漢時期,離他也快一千年,他的祖宗叫范滂,他是一代的忠臣廉士。那時候東漢末年政治比較腐敗,但是范滂他就自我期許,他說「登車攬轡」,他坐上官車(公務車);「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他希望自己在這麼濁惡的世間,他能成為一個清流,把這整個時局把它扭轉過來。你看,有這麼樣博大的心胸,而這樣的精神傳了一千年之後,范仲淹先生在小時候就說到慨然以天下為己任。所以能出這樣的圣賢絕非偶然。當時范滂因為耿直被人陷害,皇帝下旨要抓他,讀書人都是很有氣節的,那個官員叫吳導,他是監察官,接到圣旨在那里抱頭痛哭,不愿意陷害忠良。你看古代的人真有氣節,把功名利祿看得跟土壤一樣,絕對不用功名利祿染濁自己清凈的心、高潔的品德。結果范滂知道這位吳導為了他的事情在那里痛苦,他不愿意人家痛苦,馬上自己到縣太爺那里去投案。那個縣太爺叫郭揖,結果去了以後,郭縣太爺就對著范滂講:范大人,我這個官不干了,今天我陪你逃難,我絕對不忍心你被陷害,我官不干了。甚至於還冒著生命危險要陪他逃難。諸位老師,當我們聽到這里,忽然響起一句話,叫「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我在這幾年的推廣中國文化的歲月,真的,人要得一知己并不困難,只要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人生方向,交往才半年、一年的朋友,那就好像不知道已經認識十年還是二十年的好友。我們有一位老師他也很巧,剛好我們文化中心在去年十月開始開課,他是九月的時候跟我們認識,然後接著很快的就到中心去服務,整整服務了一年多一點,他三十歲。結果一年,我們一些同學們自己坐下來,大家互相分享這一年學習做事的一些心得。這位老師說到:我三十年來,唯一一年過得無怨無悔,過得非常的踏實,非常欣慰的一年;而且絕對不能只有一年,我要讓這一輩子都是這麼充實。所以人跟人貴在交心。俗話講「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我們用利害關系交往的朋友,只是為了金錢,當沒有金錢利益就疏遠了;「以勢交者」,只是因為我們有權位,有這個地位,人家跟我們交往,等我們沒這個地位了,(本來門可羅雀會變成什麼?我看大家有沒有注意聽,我做錯一個示范,叫倘揜飾增一辜,要過能改歸於無,講錯了)本來是門庭若市,現在是門可羅雀,根本沒人了。所以人生要活得明白,人家是交我們這顆心,還是交我們口袋里的錢?你看,連小孩子都這麼明白,這太可笑了,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以色交者」,都是靠著美色,現在還不只是女的靠美色,現在連男的都靠美色了,世風日下!連男的也講要小白臉,那就很不好了。「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美貌能維持多久?當美貌褪下,很可能就見異思遷。所以現在以色交多,相同的離婚率也會很高、很多。「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夫妻以道義相交,老了之後彼此深深的感恩、感激。當看到老夫老妻七、八十歲了,我這個老伴照顧了我一輩子,你看這句話出來多麼感人至深!我常常說夫妻的至愛在哪里看出來?就是夫妻兩人走在沙灘上,然後老太太問老公公說:老伴,(這有現場連播,所以我閩南話就不能多發揮一點,怕人家聽不懂)明天是十五了,明天該吃素了。你看那種關懷這麼樣的細膩,以道交者。真的以道交了,不管是父子關系、君臣關系、夫婦關系、兄弟關系、朋友關系,都會讓我們深深覺得此生無憾!這個縣太爺這麼有道義,范滂馬上說:郭大人,我不能夠連累你,我還是要接受審判。結果過了沒有多久,范滂的母親趕來了,她知道自己的孩子去投案,她趕快趕過來。當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她對他的兒子講:兒子,今天你的氣節受到天下人的肯定,你已經與古代這些圣哲人齊名,你已經了無遺憾;人生不可能又要有氣節、名節,然後又要很長壽,那是不可強求的。所以你不用擔心我,你安心的去!真的,中國為什麼出這麼多圣哲人?歷代為什麼出這麼多賢人?源頭在哪里?源頭在父母的愛跟教育!母親有這樣的氣節,才能教育出這樣好的孩子出來。所以閨閫,閨閫是女性住的地方,「閨閫乃圣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天下要安定,太太重要!諸位老師,我們聽到「太太」兩個字,那都有歷史的淵源,因為周朝出了三個女圣人,太姜、太任、太姒;太姜是太王的太太,太任是王季的太太,太姒是周文王的太太。所以周朝出的圣人最多,都淵源於母親的教育。諸位朋友,生女兒的舉手,閨閫乃圣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生女兒比生兒子還重要,對天下的影響更深遠。所以范母這麼講,兒子將面臨生死關頭,最大的罣礙一定是他的母親,母親這樣凜然大義,成就了這個氣節,成就了這股浩然之氣。諸位老師,我們在讀歷史的過程當中要深刻的去感受一個道理,「莫以成敗論英雄」,因為范滂後來死了,諸位老師,范滂死了嗎?要重實質不重形式,他的肉體死了,但是他的精神長存。「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當這個氣節做出來,他已經成就了往後每個聽到他這個事件的讀書人。哪個後面的讀書人不是因為讀了《范滂傳》而受到大大的鼓舞?所以他成就了沒有?他成就了。我們再想想孔老夫子,假如我們的眼光只看到孔老夫子後來的道德學問又沒有得到當時各國的認同推行,孔夫子失敗了嗎?人生要看得清楚、看得深遠。整個夫子往後的兩千多年的歷史歲月,哪一個人的成就、哪一個家庭的圓滿,哪一個社會、哪一個朝代的興旺離開了夫子?有沒有離開?諸位朋友,孔老夫子死了嗎?「先孔子而圣者」,所有比孔子早的圣人;「非孔子無以明」,沒有孔夫子的話,很有可能這些古圣先王都將在歷史當中被遺忘掉,就因為有了孔夫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把堯舜文武的德行、風范繼承了下來,不然很可能就斷掉了。所以為什麼我們在贊嘆孔夫子的時候,都會提到「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因為整個經典、整個古圣先王都是透過夫子承傳下來。刪述六經,又把重要的六經整理得更好。所以「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明」,很可能我們就不認識這些圣哲人了。但「後孔子而生者,非孔子無以法」,在夫子後面的這些圣哲人,假如沒有孔夫子這個榜樣跟教誨,那就不可能成為圣哲。為什麼我們炎黃子孫稱夫子為至圣先師?而剛剛我們提到,整個民族的道脈,要靠夫子、靠後來的圣哲人傳下來,一個家族的整個家道也是要這樣傳;假如中間有一個人斷了,那會對不起祖宗,也對不起後代子孫。我們冷靜來觀察我們當下社會的狀態,確實缺乏圣賢的教誨。有一位學者寫了一篇文章,他說整個華人,中國人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民族,而現在卻教出了最短視的一代,你看,這件事居然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最短視。短視到什麼程度?能為了幾百塊、幾千塊把父母都殺了。我記得好多年前發生了一件震撼整個社會的事件,一個兒子要他的父母給他買一臺跑車,父母不肯,帶著同學一起把父母給殺掉了。而當他在被審判的時候,記者在照他,他轉過頭來怒目的看著這些記者:照有什麼好照。我們看到這樣的景象,內心非常的難受,一個人之初性本善,居然因為寵愛,變成當殺害了父母以後,連一點悔改的心都起不來,沒有了孝心,沒有了對人的恭敬之心。當人的恭敬之心沒有,這一生不要談自我的修為,他在大眾當中絕對不可能生存的。所以很多的現況,剛好有一次我們到鄉間,我們去參觀一所國小,結果遇到了當地的人,跟他談了幾句話,他就跟我們的一群老師說:你們不是中國人吧?當下有個老師很激動,我們當然是中國人。接著這位鄉親笑一笑說:那你們怎麼這麼有禮貌?你看,中國人是禮義之邦,現在到了什麼程度?到了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恭敬的待人,而這樣的情況居然是在短短的幾十年退下來。所以真的,當我們不愿意接受圣賢人的教誨,幾千年的文明可以在短短的三十年之內消失掉,決不能在我們的手上,不然我們對不起祖宗。當我們有了這分使命,要把現在的這些社會亂象空前,但是讓它絕後,離婚率不能再上升,犯罪率不能再上升,自殺率不能再上升!而這些情況只要接受了《弟子規》、接受了圣賢教誨,就不會這樣嚴重,會慢慢的消失掉。哪個人有了孝心還會自殺?「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而今天這個社會我們絕對不能再責怪任何人,怎麼怪?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懂?沒人教我,我爸沒教我。去找他爸:你怎麼沒教你兒子?他說:我爸也沒教我。那去找他爺爺!我們比照一百多前的另外一個現象,有個中國人到了美國,剛好那時候發生南北戰爭,他是那個時期去了美國,他就幫一個將軍工作。這個將軍的脾氣很大,常常都會斥責,甚至於會打仆人,仆人都受不了就離開了,而這個中國人他後來也實在熬不下去,也就默默離開了。突然有一天,這個將軍的家里失火了,沒有任何一個人回來幫他救火,只有丁龍回來幫他滅火。這個美國將軍很驚訝:我對你這麼不好,我大難的時候,你竟然盡棄前嫌,回來解救我的危難。這個美國將軍馬上對他說:你一定讀很多書?丁龍說:我一個字都不認識。接著他說:那你的爸爸一定是讀書人?他說:我爸爸也一個字都不認識。他說:那你爺爺一定是讀書人?他說:我爺爺也一個字不認識。這種道義在幾千年當中,家庭里面縱使沒有文字,都傳得這麼徹底。因為老祖宗知道教育好孩子不是用文字跟嘴巴,用什麼?用以身作則。所以「教」字,我們一看,這是全世界唯一從文字當中流露出人生的智慧,就只有這碩果僅存的漢字了。兩個叉,下面有一個孩子在跟著,這就是父母、老師畫一個叉,孩子直接就跟著畫一個叉,這兩個叉代表上行下效,最簡單的教育方法。而且因為孩子他的定性還沒形成,需要多提醒,所以一只手拿著一枝樹枝,提醒他,忘記了,趕快要想起來;慢慢的,六歲、七歲了,他形成好習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透過家庭的教育才承傳了五千年的文化,但假如家庭失去了這個榜樣,失去了承傳文化的使命,文化就出現空前的危機。所以面對現在這個情景,可以算是我們責無旁貸。而我們今天要學習中國文化,最重要的,要了解孔老夫子,直接跟孔老夫子學習。我的師長他在我們成立文化中心的時候,給了我們一個指導、教誨。他說我們不是儒學,而是學儒,就是學習所有儒家圣賢人的風范跟他的行誼,絕對不是只拿來當作學術研究,學一套說一套,自己卻沒有做到,這樣是不行的。而當我們學了不做,不只不能弘揚文化,甚至於是在毀謗文化。人家一看,那個學《弟子規》的人還這個樣子,《弟子規》不要學了。「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今天假如我們在推展中國文化不是用學儒,用這學一句做一句的態度,我們教出來的孩子很有可能再一次把文化滅得更徹底。我們可不能再一次重蹈覆轍。我們回想起幾十年前把文言文廢掉的這些讀書人,哪一個沒讀過古書?哪一個不是十幾歲《資治通監》都讀過?而當他飽讀詩書,當他那種領受能力、領納能力如此之高,在世界的學術地位這麼崇高的時候,他居然過河拆橋,他居然覺得自己的道德學問可以超過這幾千年的圣人,就因為他讀了那麼多書沒有力行,產生高度的傲慢。一個農民能不能把文化給滅了?是!所有禍國殃民的人幾乎都讀過很多書。但是假如真正要追究他的罪過,一定是他小的時候,父母老師只重視他的文采,讀這麼多了,真厲害,真是我的寶貝兒子,愈夸愈自視甚高。諸位老師,孩子能不能一直夸?我跟很多朋友講,現在孩子五、六歲,批評的話就聽不進去了。接著,那位朋友說:什麼五、六歲,二、三歲就不行了。夸了以後,人的慢心很容易起來。《禮記》打開第一頁就告訴我們,人生四個禁忌:第一個,「傲不可長,欲不可縱」,不能傲慢,不能縱欲;「志不可滿」,不能驕傲;「樂不可極」,樂極會怎麼樣?生悲。你看,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不可以長傲慢。我們這些提醒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性。我們自己思考看看,我們成長過程,爸爸媽媽有沒有一直夸我們?沒有!我爸爸從來沒有夸過我,結果我也活得好好的,我也沒有自卑。現在很多的說法,冷靜!我們剛剛還提到的,現在這些心理分析,然後說你很像老虎、你很像孔雀,都是分析讓我們去當畜生;甚至於很多的理論研究出來,那個理論拿什麼研究的結果?拿貓做實驗、拿狗做實驗,然後研究出來拿來教人。諸位老師,把貓、狗實驗出來的思想拿來教人是種了這個因,教出來的果是什麼樣子?大家要接受事實。所以這個世間一句話講透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現在多少的父母想到孩子不聽話,本來還在那里切菜,一下子心煩意亂,刀子拿起來可能就往自己的手上砍。當我們聽到這樣的家長,心里都很不忍,別急、別急,一本《弟子規》保證解決問題。所以諸位老師,現在弘揚文化的路到了刻不容緩,就像救火災一樣的危急。真的,我們該好好聽話,好好了解孔夫子的教誨,了解圣賢的教誨。「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孔孟之道,仁義而已矣」,整個中國文化的道統就在孝悌、仁義,還有八德之中。所以現在整個社會現象為什麼這麼亂?沒有教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造成的。我們冷靜看看,這八德對治一切的問題,有了廉恥,怎麼可能會貪污?有了忠誠,怎麼可能會危害他自己的團體跟企業?有了孝悌的心,怎麼可能會忤逆父母?有了守信道義的心境,社會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騙人的勾當出來?所有社會的敗象,八德完全解決。而這個方法明明就擺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好好的去用。所以就是我們這一代沒有了,我父親那一代都有承傳到。我父親那一代,少說也生了四、五個,多的時候生十來個都有。你看那時候管七、八個孩子,哪還要拿個藤條在那里追,那孩子都很好。現在才生一個,父母不夠,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全上,一個都教不好。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我們效法整個文化的精髓,從孝悌做起。諸位老師,我們的孝道承傳下去了沒有?這是很值得我們馬上思考的問題。有一位老師,她記憶非常深刻,她念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剛好回到家里,一進門,她聞到母親煮了一些好的菜肴的香味,她脫口而出就說:給奶奶家端去了沒有?結果當她這句講出來,全家人哄堂大笑。她蒙了,不知道大家在笑什麼?後來她的母親馬上接一句話說:你們三個兄妹,怪不得是從一個娘胎出來的。因為她的哥哥比她先進到家門,她的哥哥一聞到香味,馬上就說給奶奶家端了沒有?接著她的姐姐進來,一聞到香味就說給奶奶家端了沒有?到了她,第三個,一進門聞到香味,還是那句給奶奶家端了沒有?所以全家都覺得很有趣,都笑起來了。而那個笑當中還含著那分溫馨、和諧、欣慰在其中。諸位老師,現在我們的兒子回到家里聞到香味,怎麼樣?快一點,快一點!真的,省思,才短短二、三十年。有一個女孩,她在深圳讀書,她所讀的學校,其實就像我們臺灣說的資優班,就是幾千個人去考,然後剩下的三、四十個。他們不叫資優班,在大陸叫尖子班,這尖子的意思就是拔尖、頂尖的人。而這個小女孩是什麼?是尖子班當中的尖子生,就是很會讀書、很會考試。諸位老師,當你女兒好不好?你們怎麼都那麼有判斷力,都不容易上當?有一位老師,她知道了這個女孩考這麼好的成績,四處打聽她媽媽是誰。結果打聽到了以後,就站在校門口等她的母親,要認識她的母親。後來認識以後,就約她的母親一起去吃飯,還找一個高級的餐廳跟她媽媽好好聊聊。兩位母親坐下來,她說: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你女兒怎麼教的?當她這句話問完,這個尖子生的母親就說:你就別提她了!前幾天我才被她給氣死了。她聽了很驚訝,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接著這位母親就講:前幾天我煮飯,煮了二、三道菜,在那里已經汗流浹背,頭一探出來,這個孩子已經在那里吃起來了。能不能怪她?她又沒學過《弟子規》。所以諸位老師,要怪誰?要怪蔡老師,蔡老師沒有十歲就出來講。十歲能不能出來講?能,絕對能。假如十歲的孩子孝悌完全做到了,他走到哪里都在為人演說!我們有一位老師到山東去講課,本來那位教育官員對她還不是很了解,剛好因為那是寒假期間,她把她的兒子帶去了。這個兒子(那時候是九歲)帶去以後,對長者很有禮貌,還會幫長者夾菜,畢恭畢敬。那個領導能夠來聽兩個小時就已經很不錯了,結果,那個領導看到她的孩子之後,現在看不到這種小孩,從頭聽到尾,然後還親自把老師送到飛機場。要走的時候給那個講課的老師深深一鞠躬說:我從事教育一、二十年,這幾天對老師的課程,是我這輩子做得最有價值的一件事情。因為把這做人的道理在教育界開始推展開來。所以確實我是太晚了,救駕來遲。老祖宗都急成這個樣子,我這個不肖子孫還在那里悠悠放任。所以真的,當我到了萬姓宗祠,那真的是覺得很愧對祖宗。看到三皇五帝的牌位,看到每一面墻,那是兩萬多個祖宗的神位。我們深深反省、懺悔,跪在每面墻面前給祖宗頂禮三拜,因為整個文化的智慧是所有祖宗的精華、血汗。真的是只要我們能出來講,我們能把它演出來,誰不愿意家庭幸福!每個人都希求這樣的人生,只是他還不懂得方法和道理。所以只要我們演得好,人家自自然然來效法學習,都不用去請。有兩對夫妻;你看中國文化,「道德」二字是精髓,而整個五倫的道德倫常,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諸位老師,哪一倫最重要?夫婦關系。沒有夫婦就沒有延伸父子、兄弟,以至於君臣、朋友。所以真的,現在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就是能把「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演出來。你看妻子的好合就像我們大成殿里面的古琴和瑟,彈起來非常的優美,讓人家聽了陶醉,就像夫妻相敬如賓,互相扶持、互相感恩,人家看到這樣的夫妻都很羨慕,半夜都會偷偷的跑到你家說:有什麼好東西要分享,趕快把這好的怎麼相處這麼和諧的教給我。真的,有一對夫妻相處得很和樂;另外一對夫妻,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就是過了三天沒吵架覺得全身不舒服,已經到這種程度。看到人家這麼好也很羨慕,結果有一天,看四下無人趕快偷偷過去問;諸位老師,你看一個人偷偷去請教別人,我們看到什麼?看到人之初性本善,看到他有羞恥心,對不對?所以人都有德。我們不懂得去愛惜,不懂得去欣賞,就很糟糕!你都看他不好,他一定看你不好。因為人生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你對它笑,它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這是要細細去思考。因為像我們每個禮拜都有辦小孩跟家長的課,就有先生送著太太跟孩子來學習,然後送到以後,這太太跟孩子上來,太太馬上就對著講課的老師跟其他的人說:我先生真沒善根,明明到了樓下,就是不肯上來。諸位老師,這個太太在罵她先生的時候,她先生知不知道?她先生耳朵一定很癢,一定就是我們家那個在說我的壞話。而且,那更糟糕的是什麼?太太數落先生的話,繞了一圈會回到哪里?回到先生,那完蛋了,怎麼是我最後一個知道?那個到最後都不可收拾。所以祖宗告訴我們「家丑不可外揚」,反而是要感恩先生、感恩太太,我太太為我付出很多,你在朋友的面前肯定你的太太,那個話傳到太太的耳里,她會怎麼樣?她馬上當天就給你加菜,還會泡一杯熱熱的凍頂烏龍給你喝,這個才能和樂。所以經營家庭有很多大忌,我們下次再說,還有和諧有很多大忌,兵家大忌。這個太太說:我先生真沒善根,在底下了都不肯上來。結果,這個講課的老師就對著這個太太講:你先生很有善根,他還支持你們來學習,還給你們送到這里來,你們還嫌。突然旁邊有一個太太說:對!對!像我先生連送我都沒有送來,他最沒有善根了,都在家里睡覺,叫都叫不起來。結果這位老師說:你先生在家里睡覺,那你回去的時候,中飯煮了沒有?沒煮,那你先生會不會起來跟你要飯吃?她說不會。所以你看你先生多有修養,你中午回去都不煮飯給他吃,他連一句都不罵你,你還說他沒有善根。人盡看對方的不好,來的就是互相批評、互相指責;能夠互相欣賞,夫妻那種良性的循環就起來了。所以她慢慢過去了,這個人有慚愧心就去問人家,結果這位和樂的太太就對她說道:我們家是因為都是壞人,而你們家都是好人,才會變成這樣。結果這個太太都聽蒙了,我們家都是好人,每天吵鬧:你們家都是壞人就和諧。她可能聽成你是不是在諷刺我?看到這個太太的表情,了解到她沒聽懂,接著說:你誤會我的意思了,我舉個例子給你聽,比方我們家,剛好我幫我先生倒了一杯茶,結果我先生走過去的時候,不小心把這個茶給弄翻了,當下我跟我的先生統統撲過去,開始把這些水擦乾凈,然後我一定在那里說:對不起,都是我做事太不小心,害你把它撞翻。接著她的先生又說:都怪我走路不好好走,你的一片心意都被我搞砸了。互相承認錯誤,結果當收拾好之後,這個太太馬上說:我再去幫你泡一壺更好的,我們待會慢慢聊。諸位老師,把一杯水倒翻了是好事還是壞事?能互相關懷、互相反省,事事都是好事。本來弄翻了,結果夫妻的情誼愈好。但是假如在你們家,你先生一撞翻了,你馬上說:你走路不長眼睛!要喝自己倒。你先生馬上說:你這個人連倒杯水都不會倒,連放杯子都不會放,有什麼了不起!可能因為撞翻了一杯茶,到最後兩個人就離婚了,有沒有可能?真的有可能。那個在辦離婚的工作人員,有時候看人家離婚,就問他說:你們為什麼離婚?兩個人互相看一看、想一想,當初為什麼吵的,忘記了,就是一口氣吞不下去,就鬧到要離婚。所以人現在太意氣用事。而這個意氣很可能毀了自己的人生,也毀了下一代的人生。人怎麼可以不理智?所以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這老祖宗講的「各相責,天翻地覆」,為什麼現在吵成這樣?互相批評,君臣關系互相批評、父子關系互相批評,天翻地覆,就沒人止住然後說:都怪我。當他說都怪我,就像一面鏡子,對方也開始反省了。所以各相責,天翻地覆。但是「各自責,天清地寧」。所以夫子在《論語》里面講「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好,我們這節課就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承先啟後繼往開來蔡禮旭老師主講(第三集)2006/12/10臺灣桃園孔廟檔名:52-180-03尊敬的陳局長,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夫子有一句教誨說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的心、仁愛之道會很遠嗎?我欲仁,只要我有這分替人著想的心,仁就到我的面前來。這個仁字,大家一看就可以感受得到,兩個人,想到自己更能想到他人。其實我們今天的課程,「承先啟後」,當我們能替人著想,那就是把仁道承下來,然後又會啟發後面的人;遠一點是我們的後代子孫,近一點就是當下的人群。當後面來的朋友一看,大家都坐在前面,把位子讓給他們,他們有沒有在這個寒冷的天氣里面內心覺得很溫暖?諸位朋友,承先啟後,什麼時候承仁道?什麼時候啟發後面的人?當下就是。當我們能時時用這樣的心對人,整個社會的風氣就會愈來愈感受到互相替對方設想。以至於我們今天開車,當我們停了一個停車位停歪了,很可能下一個來停得不方便,那我們就沒有仁慈之心,就沒承先也沒啟後。他一停,在那里很抱怨:你看,這個人真沒公德心,停也不停好,害我也沒辦法停好。他生煩惱,我們就不仁慈了。甚至於這樣的行為有沒有可能讓整個社會的風氣都愈來愈壞?有可能!因為當下他在那里抱怨都不好好停,結果當他下次自己沒停好,他會怎麼想?他會說現在社會都是這樣。所以這種不好的風氣就一個一個影響下去,造成整個社會都不替人著想。但是假如我們就在這每個動作當中替人著想,慢慢的社會良善風氣也會提起來。所以仁愛之道就從坐椅子替別人著想,仁愛之道就從停車為後面的人著想,當他在停的時候,會覺得大家都停得很好,都替人著想,這個氛圍自然帶動起來。有位大學研究生,他在念書的過程常常到一些大樓去上課,當他要進門的時候,他會自然的想到後面有沒有人。你看,這也在啟後,繼往開來。後面的可能是他的學弟學妹,他到底要帶給他的學弟學妹什麼?那也是影響到一個學校的校風。這種風氣、氛圍都時時刻刻在消還是在長?在進還是在退?所以我們力行仁道不要高高掛起,就在一舉手一投足當中。比方我們現在在聽課,很專注的聽課,旁邊的人就不好意思打瞌睡;旁邊的人不打瞌睡,蔡老師講課也比較有精神。假如大家都打瞌睡,我也會撐不住。那次剛好我們到山東去演講,我坐在旁邊,我們一位王老師開車,我有點累,打瞌睡了十分鐘。後來醒過來,他跟我說剛剛那十分鐘,他快撐不下去。你看,那種意念都互相在影響。當我醒過來的時候,他突然精神就一振。所以當下我們就可以讓對方學習狀態都很好,大家互相良性的影響,這也是為人著想。這位研究生他就很順手,只要一入門,就打開的時候先看看後面有沒有人?假如後面有人,他會對他微微一笑,等對方進去之後,他再把它合起來。他已經做得非常的習慣了,他也記不得他幫誰開過門。剛好有一天下雨,他自己沒有拿傘,在那里覺得有點倉卒的情況之下,雨已經下下來了,突然有人向他跑過來,然後幫他撐傘,他有點詫異,好像不認識你。接著這位同學就講:你不記得我,但是我記得你,在某一段時間,你曾經幫我開過門,所以我一定記得你,還有記得你的微笑。你看,他已經把這替人著想的心傳給了他的這些同學們。所以人只要行善,「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你看,下雨的時候會有人來幫忙;「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當我們不會替人著想,旁邊的人慢慢就離開了,留不住人。所以仁愛之心確實能讓人逢兇化吉。不只對人仁愛可以逢兇化吉,對一切的生靈懂得仁愛,也可以逢兇化吉。有一個印尼的當地人,他本來是捕魚的,因為捕魚每次捕上來就是幾百、幾千條生命,他有那種不忍傷害那麼多生命,所以他就改行,本來是捕魚,改成打獵。因為打獵,他打一只豬可以過活一個禮拜,夠他吃的,夠他去經營。所以他覺得這樣傷害的生命比較少,他就轉成捕捉一些大的動物。剛好有一天,他看到一只野豬陷到泥沼里面去,他本來是要打牠的,看到豬在那里哀號,很可憐,他當下起了憐憫心,就用辦法把那只豬給拉起來。結果就在他把那只豬救起來以後,突然聽到底下轟隆作響,剛好發生印尼的海嘯。假如他把牠射死了,趕快下山準備去賣了或做什麼,他很可能就死在海嘯當中。他們那個地方的人幾乎全死了,他剛好就在山上救這只野豬。所以看到一個仁慈之心起來了,就轉禍為福。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不勝枚舉,在明朝有一位讀書人叫羅倫,他剛好進京趕考,期間到一戶人家住了一天,接著又去趕路。趕了五天的路,突然他的仆人,因為他在那里說道:我們的盤纏好像快不夠了,快沒錢了。他的仆人當下就對著他說:您別擔心,我在那戶人家里面撿到一個金手鐲,我們的盤纏不用擔心了。羅倫一看到金手鐲非常的緊張,他說假如這個金手鐲是仆人丟的,他現在很可能被主人在責罰,都有可能活活被打死,我們一定要趕快把這個金手鐲送還回去。他的仆人說到:送回去,主人你可能就沒辦法考試了。羅倫馬上說:縱使不能考試,我也絕對不能不送回去。你看都是為人著想的心。接著,回去之後又趕路過來,幸好有趕上。那次的考試,羅倫中了狀元。其實人生的福禍都在一念之間,假如羅倫貪財,不送回去,諸位老師,他考不考得上?你看,我們都知道考不上,更何況是上天?那更清楚明白。大家有沒有看過「醫道」?有,你看醫道那個主人翁許浚,他進京要考醫官,可是在路上遇到病人,所有的要考試的這些醫生大部分都不愿意去,我要去考試了,還醫病人。其實說實在的,醫生的天職是什麼?是救人,救死扶傷。他們覺得我要考醫官,那已經不是利益病人的心,而是自己的名利心。但是許浚主動的去幫忙,本來是要去看一個病人,結果整村好多的病人都在痛苦之中,他就一直幫他們看,看到最後幾乎來不及。來不及的時候,剛好有一個人把他帶到家里去,因為他的母親眼睛瞎掉了,病很嚴重,就叫他要幫她治療;治完之後,就去偷了一匹馬給許浚。結果偷了一匹馬之後,就被官府抓去了,許浚在那里很著急;後來所有的病人都到衙門去告訴縣太爺這個真相。縣太爺太感動了,你竟然幫我醫治了這麼多的人民,就又派一匹馬送他去。結果跑到路中間,他因為過度疲勞摔下馬去,沒考上。諸位老師,沒考上,大家會不會很難過?沒考上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就很難講,這就考驗我們對真理的信心了。諸位老師,說到沒考上,我就突然想起三年多以前,我去考小學教師,每次考都進入復試、進入決賽,但是最後都是備取,考不上。考不上是好事還是壞事?諸位老師,假如我那時候考上,我現在就沒有站在這里了;假如那時候我考上,我現在可能已經在抱我的孩子了,就不可能走到這條路來。所以人生的禍福要看得深遠,真正明白道理,人生很輕松,不會患得患失,只要「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因為作善,天報之以福,這是真理!縱使一般人覺得他好可惜,不對,那是有更好的機會在等著他。所以許浚雖然沒有考上,但是因為他曾經為了名利,他的師父非常生氣,把他趕出師門,不教他了;但是又因為聽到他為了幫助病人而趕不上考試,他的師父非常感動,又重新讓他回來學習。真正深入學習,真正得到慈悲的心,這叫心醫,醫生的最高境界。所以假如沒有真正得到老師這個心醫的心法,他縱使考上了醫官,很可能又被功名利祿給遮掩,又隨波逐流。因為回去之後,他的師父把所學盡教給他,甚至於到最後連自己的身體都捐給自己的學生,讓他把他剖開來,更深入的了解人的內臟狀態。因為他的老師得的是癌癥。後來因為老師把身體捐出來,許浚對於胃癌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後有一個皇親國戚得了胃癌,他把他治好,也讓往後醫學界對於胃癌有更多的了解。所以確實只要但行好事,人生會有愈來愈多好的際遇、好的貴人來到我們的生命當中。後來,許浚之後就考上醫官。而且當他要考試的時候,最後進入復試,因為他的老師跟這個主考官曾經有過過節,所以當他要去復試的時候,有人告訴他說:你絕對不要承認你是柳義泰的學生。叫他不可以承認他是師出柳大夫的門下。後來許浚去考試的時候,確實這個主考官問他:你認識柳義泰嗎?許浚馬上說:那就是我的老師。連自己的老師都不認了,要這個功名做什麼?結果反而更贏得主考官對他的賞識。所以諸位老師,我們明白這個人生的道理,不要患得患失,只管但行好事,好好種瓜得瓜,種豆自然得豆。當有這樣對人生的豁達,我們對於孩子多考二、三分、少考二、三分,也不會在那里患得患失,搞得全家緊張兮兮的。說到考試,假如我們家的父母很豁達,結果生出一個特別會緊張的兒子,所以我父母常常說怎麼會生出這種兒子來?明明我們兩個都這麼老實,不會講話,怎麼他這麼會吹牛?其實我爸爸忘記了,當他在訓我的時候,那真是辯才無礙。平常我爸爸不大講話,但是真的他在教訓我的時候,我的記憶非常深刻,真是一句接一句,都沒有逗號。但是我就深刻體會到我爸爸怎麼突然這麼有口才?因為他是愛我心切,他希望我能夠好好反省,所以他的潛能都出來了。我記憶最深刻的父親一句話,「做人要懂得自愛,不要糟蹋自己」。所以那時候我一考試,我患得患失,全家人像打仗一樣。我去考高中聯考,我爸爸、媽媽、兩個姐姐統統都去了,大批人馬。結果去考的時候,我一個同學的媽媽她就過來,對我兩個姐姐說:你們兩個真好,還陪哥哥來考試。大家知不知道,為什麼我看起來那時候這麼蒼老?因為「憂能使人老」。當一個孩子得失心放不下,他有再多的財富、有再高的地位,他這一輩子也已經跟幸福絕緣了。諸位老師,我們冷靜想一想,那個得憂郁癥的,是學歷、財富愈高的得的比較多,還是在那里每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每天跟大地為伍的農夫得的比較多?諸位老師,誰得憂郁癥的比例比較高?大家仔細去看,書讀愈多的,憂郁癥的比例愈高,因為他讀的不是正知正見,不是圣賢教誨,一大堆理論互相矛盾,到最後他受不了了。所以讀書也要讀對書才行。那時候,我這位同學的媽媽她說了之後,我們家哄堂大笑。大家了解到,因為我以前得失心太重,所以都老起來放著;現在已經停止很久了,都沒有再老下去。大家看我現在像幾歲?所以學圣教很好,會愈活愈年輕。像我以前大學的時候在臺中念書,剛好出去聯誼,那時候跟靜宜大學聯誼,因為我們讀理工科的都是男生。出去的時候,剛好我們坐下來在談話,我就跟她們問說:你看我像幾年次的?所以諸位老師,人貴自知,不要自取其辱。我這麼一問,她們也實在是很認真的想、看,想了半天說:你一定是五十七年次的。我是六十二年次,她們猜五十七年次。結果我皺著眉頭說:你再猜一猜。然後她們幾個人說:我們是不是猜得太年輕了?本來已經中了一支箭了,又再加一支。真的,人生假如豁達了,才會有幸福快樂。所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個人生的智慧要承傳自老祖宗,然後把它傳給我們的子子孫孫。所以只要能行仁道,人生自然百福駢臻,千祥云集。只要有一顆仁慈之心,絕對往後孩子的人生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我記得那時候我到海口去了一個多月,然後打電話回來給我一些親朋好友,他們很關心我,第一句話就問我:你在那里怎麼樣?他們可能很怕我會吃到黑心食品拉肚子。結果我就跟他說:我用三句話來回答我現在過的日子的狀況,第一句「德不孤,必有鄰」,只要我們真正愿意奉行德行,不會孤獨,必有很多的好友;第二句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他聽了這兩句以後說:你在那里混得還不錯。第三句「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其實這是一個關鍵所在,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必須要拿著棍子一直在那里督促,你好好念書,你不要怠惰,不要一定要人家在催你才肯用功。你看我們在那里催了半天,真正達到效果了嗎?我們很冷靜的看看,多少大學生他考上大學以後,那四年過的是什麼日子?沒人管,像脫韁的野馬一般。而那四年又不知道揮霍了多少金錢,又染上了多少不好的習性,難道考上大學一定是好事嗎?禍跟福都在孩子的心中。當他沒有孝心,當他沒有一分責任心,那四年大學可能是他快速墮落的一個因緣。曾幾何時,當我們孩子考上好的大學,我們對他說了什麼?我們一定要告訴他,孩子(父親對著孩子講),你今天能考上大學,能長這麼大,那是你母親含辛茹苦,多少的辛勞把你培養成這樣;還有多少的老師、多少的長輩對你的愛護;甚至於是社會國家對你很多的栽培,你一定要記住。所以好好的用這四年充實自己,以後才能報效母親,才能讓所有愛護你的人欣慰,還有奉獻整個社會對你的恩德。這是慎於始。當他還沒有踏進大學的校門,父母、老師給予他的是這樣的叮嚀,他可能竅門就開了。但是我們有沒有這麼樣的教孩子?甚至於當孩子踏進校門,他的老師跟他說了什麼,以至於他的學長、學姐跟他說了什麼。我曾經在讀大學的時候,聽到學長講的是大學讓你玩四年。這樣不是承先啟後,這是殃及後面的學弟、學妹錯誤的思想觀念。甚至於當孩子考上大學,甚至考上醫科,我們跟他講什麼?孩子,你看看我們家這條街後面那個醫生,他母親栽培他讀醫學院花了多少錢,你知道嗎?現在他一個月都賺幾十萬,你可要記住!諸位老師,父母這麼叮嚀他、告訴他去學醫要干什麼?學以後如何收入很多。所以你看,這個孩子學出來,當病人走到他的面前,他很厲害,馬上算從頭到尾加起來可以賺多少。真的,這時候人去看病有沒有安全感?但是這是誰造成的?我們每個人造成的。社會風氣就在因為重利輕義當中一點一滴敗壞下來。諸位老師,假如你的晚輩考上小學老師,你去跟他聊的時候,第一句聊什麼?我記得我考上,有一位長輩看到我很高興:小學老師不錯!一個月多少錢?我們的孩子假如每天聽到父母、長輩談的就是不離這個錢字,孩子能不貪財忘義嗎?而當一個孩子貪財的時候,請問誰遭殃?那當然是最近的人遭殃!所以人算不如天算。父母在賺錢叫做針挑土,這樣一點一滴把土聚上來變成財富。父母賺錢針挑土,子女花錢浪淘沙。就好像一個大浪沖過來,一下子拍過去,整團的土全部被沖下去。所以我們不教給孩子道義、不教給孩子孝心,還教給他只是爭利又奢侈,那真的這個家道不要說一代,五年、十年可能就全部都敗掉了,這樣的例子在現在的社會愈來愈多。所以我們眼界放在後代,眼界要放在我們的社會。以至於我的老師曾經給我的教誨,我們今天在地球上,絕對要以地球人以及地球萬物的安危為我們的己任。諸位朋友,我們在求學的過程都一定聽過一個名詞,叫地球村。諸位老師,當我們給孩子上課上地球村三個字,難道是要給予孩子這個知識而已嗎?更重要的是,這個「村」在中國人的意義就很大,這鄰居!都要懂得敦親睦鄰才對,要能以地球人的安危為己任!更何況是自己最親近的同胞、兄弟?所以整個社會風氣我們有責任。所以那一位長輩問我,馬上就說:你一個月賺多少錢?這時候我就對長輩笑一笑,我說你怎麼沒有問我:禮旭,你要當小學老師,你知不知道你三、四十個學生都是他父母的心上肉?當你用心的教他,那是三、四十個家庭非常的安慰、非常的沒有恐懼、非常的放心;但是假如我們沒有盡心盡力教學,那將有三、四十個家庭每天在那里擔憂受怕;甚至於是你教了一個學生,往後他有可能也成為小學老師,假如你教了錯誤的人生態度給他,他以後又把他這個錯誤的人生態度又教給他幾百個學生,那我們是造業很大。諸位朋友,我們當老師的都聽過一個故事,叫第十九層地獄。這是有一個醫生他草菅人命,把人給醫死了,閻羅王判他下十八層地獄。結果他到了十八層地獄,在那里非常生氣,他說我又不是故意的。你看,真是死不認錯,連死了都還不認錯。但是能不能怪他?不行,因為他沒有學過《弟子規》。因為他不知道「倘揜飾,增一辜;過能改,歸於無」,不然,若掩飾了,罪上加罪。其實我們冷靜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倘掩飾?比方我們遲到了,人家說:你為什麼遲到?我們馬上說塞車,反正理由一定有。現在很少人遲到了、犯錯了,馬上跟人家說:對不起,我錯了。現在這樣的話語多不多?愈來愈少。所以青出於藍勝於藍,我們很會解釋,我們的孩子他們更會變得辯才無礙,找藉口一流的,你都辯不贏他。我們在那里唉聲嘆氣要忽然回光返照,原來他得到我們的真傳。所以世間要冷靜去看,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教育孩子來不得半點僥幸、虛假,他在的時候演給他看,他不在的時候另外一個樣,不可能。在深圳有一個高級主管,他在企業里面算是很有地位,剛好有個干部打了一通電話給他,叫他再回公司去看一下,他接到很生氣說:你們是干什麼吃的?連這點小事都要叫我回去。他很有意思,因為他已經聽過《弟子規》了,聽完對小孩教育還有一點敏感度,所以當他在說「你們干什麼吃的」,講完知道講錯了,突然看看,孩子不在。這麼提心吊膽的,有什麼意思?要言行一致,自然孩子上行下效。所以他看一看,還好還好。結果隔天回來,他的丈母娘就跟他講:你知不知道今天你的兒子對我說什麼?他很納悶:今天說了什麼?岳母跟他講:我今天有一件事情沒做好而已,他馬上對我說你是干什麼吃的?因為他的孩子在房間里面,耳朵聽進去了,孩子耳朵可利了。諸位老師,我們看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大人講一句話,他馬上就復誦一句;不止他復誦一句,他的弟弟、妹妹又跟著他復誦一句,所以教育怎麼可以有僥幸的心理。我們一定要冷靜,《弟子規》絕對不是小孩學的。《弟子規》都是父母自己做到了,言傳身教,小孩自然學會,多少的孩子根本還沒看過《弟子規》,但是他懂得這些規矩。所以身教大於言教。昨天我們提到一個故事,一個華人到了美國去,叫丁龍,他的主人對他很虐待,但是當主人家里失火了,他還是回來幫助他。後來他問他,你一定學問很好,他說我沒讀過書;接著說那你爸爸學問一定很好,他說我爸爸也沒讀過書;那你爺爺一定是讀書人,我爺爺也不認識字。從這里我們體會到什麼?做人的道理不是用講的,是做出來,孩子領納於心,深深的感動佩服做的。曾經有一位朋友就跟我們聊到:現在又不能打人、又不能打學生,那沒法子教了。這樣的想法對不對?這樣子的想法有待商榷。威嚴從哪里來的?威嚴從棍子來的嗎?我的父親這輩子從來沒打過我,當然以後也不會。但是當父親眼睛這麼一看我們,我們馬上全身發抖,他的威嚴從打來的嗎?所以老祖宗說有道德之威、有暴察之威、有狂妄之威,「道德之威成乎安強,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滅亡」。諸位老師,我們在看圣賢的經句當中,中國的學問很有味道,叫小大圓融。每句道理,小到個人修身,大到治國平天下,統統受用。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統統相通。你看這句話,小到家庭,大到治理天下都一樣。當一個父母、一個領導者他是用德行做榜樣,就像堯舜以仁德之心治國,全國人民都有仁愛心。《大學》還告訴我們,「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人民自然那種善根、善念都被領導人給激發。曾經有個讀書人,叫許衡,那時候剛好在逃難,逃到一個地方,他安靜的坐下來休息,旁邊有很多的果樹(梨子樹),結果其他的人好像如獲至寶,就把梨子統統拔下來吃,結果許衡繼續坐在那里。諸位老師,旁邊的這些逃難的同胞馬上就過來了,你怎麼不吃?聽了很有意思,他們為什麼要過來去問許衡說:你為什麼不吃?因為其實他們知不知道摘人家的水果對不對?不對!所以有一個人很有道德,旁邊的人都生慚愧心,「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但是假如他們本來在那里摘,許衡說你還摘,他們會怎麼樣?你管我。反而他一句話都沒講,自己在那里履行道德,絕不貪婪、絕對廉潔的時候,對每個人都有正攝的力量。所以諸位朋友,當我們在單位里面,大家在那里甚至於把公物拿回去,而我們潔身自愛,絕不亂用公帑;甚至於復印紙都是兩面印,盡心盡力節省公家的東西,無形當中所有的這些同事慢慢都收斂。道德之威,人家看了心里很安、很舒服,慢慢的風氣可以轉變,家風跟團體的風氣就開始強健起來。不管在哪個行業都能盡這樣的心力,只要做榜樣就能真正感動別人,轉化不好的風氣。許衡他就沒吃,他們就過來說:你怎麼不吃?許衡說:那不是我的。接著這些人說:逃難,根本不知道是誰的。你看,其實他們也在找藉口,真的不知道誰的了嗎?結果許衡告訴他們:梨樹沒有主人,但是難道我的心沒有主人嗎?難道我能容許我的心起貪心嗎?所以以前的讀書人真是很有修養。有一個讀書人作夢,夢到到人家的果園里面給人家摘了一顆水果吃了,隔天起來很難受,面壁思過,怎麼可以在夢中給人家摘水果?所以到這里,我們體會到我們的祖宗修養很好,他們克己復禮,連在夢中都要克己復禮。後來許衡治理一個地區,那個地方都接受他的教化,到什麼程度?一棵果樹縱使掉下來很多的水果,統統爛掉了,那個地方的孩子絕對不貪小便宜去撿起來,你看那種德行感動的力量。諸位老師,我們可不要貪小便宜,當一個孩子貪念起的時候,那就是深淵出現了,而在他很小都懂得潔身自好,決不起占人便宜的心,這個孩子一輩子德行的根可能就紮下去了。所以看要看得深遠。中國的學問小大圓融,在家庭當中,我們看得到道德之威。有一個導演他的母親已經八十幾歲,他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他說到,一個人一生最大的幸福是什麼?是活到六十多歲,回到家還可以喊一聲娘,那是他覺得人生最幸福的。接著他又說到,他的母親常常到現場去看他拍戲,只要母親體力夠,他也非常喜歡讓母親去看他工作,因為看到兒子有成就,母親也很樂。而且他的母親常常去探班的時候手上都拿著綠豆湯,結果一走進來,整個拍戲的現場就響起(這位導演叫翟俊杰),都說翟奶奶好、翟媽媽好、翟阿姨好,整個氣氛非常的溫馨,大家都聚過來了,然後每個人喝完以後都說這比任何的飲料都好喝。諸位老師,好不好喝?因為那里面加了一個很重要的調味料,叫什麼?叫一位八十多歲老人的愛心。有時候拍戲拍得太晚,怕他的母親太累,就讓母親先回到他住的地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五年級勞動測試卷及答案
- 眼部疾病手術術后護理
- 汽車轉向球頭維修方法
- 喜壓是給 考培沉乏
- 北歐風在商業空間中的運用與創新
- 供油系統的心得體會模版
- 區塊鏈技術如何助力打造透明醫療環境
- 兒童皮膚護理小竅門
- 區塊鏈技術助力提升數字貨幣支付系統的安全性
- 從共識機制到應用看區塊鏈的發展與創新
- 一年級開學行為習慣養成訓練方案
- 稅務風險防控及試題與答案
- 《運動處方》課件-老年人運動處方
- 摩托車智能控制系統-全面剖析
- 外2科6S病房管理制度
- 變電站防恐課件
- 廣州市2025年居民住宅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 DB11∕T856-2024門樓牌設置規范
- 骨腫瘤放射治療2025指南
- DB12T 1432-2025 城市道路交通標線設置規范
- 機床精密加工技術優化-深度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